有腹筋梁斜变截面梁配筋计算的破坏形式有哪些

> 问题详情
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主要有三种,这三种破坏的性质()。
A.都属于脆性破坏
B.都属于塑性破坏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主要有三种,这三种破坏的性质(&&)。&&A.都属于脆性破坏&&B.都属于塑性破坏&&C.剪压破坏属于塑性破坏,斜拉和斜压破坏属于脆性破坏&&D.剪压和斜压破坏属于塑性破坏,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
论文写作技巧
网友回答(共2条)
匿名网友&&&&lv1&&&&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匿名网友&&&&lv1&&&&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有腹筋梁斜截面剪切破坏形态有哪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以及破坏特点如何?
筱果°A1B05894
受弯构件斜截面剪切破坏的主要形态有斜压、剪压和斜拉三种.1.\x09当剪力相比弯矩较大时,主压应力起主导作用易发生斜压破坏,其特点是混凝土被斜向压坏,箍筋应力达不到屈服强度;2.\x09当弯剪区弯矩相比剪力较大时,主拉应力起主导作用易发生斜拉破坏,破坏时箍筋应力在混凝土开裂后急剧增加并被拉断,梁被斜向拉裂成两部分,破坏过程快速突然;3.\x09剪压破坏时箍筋在混凝土开裂后首先达到屈服,然后剪压区混凝土被压坏,破坏时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均有较充分利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超筋梁的破坏特征
超筋梁的破坏特征
范文一:1超筋梁的破坏始于1.超筋梁的破坏始于 破坏。2.适筋梁中规定??是致为少筋梁。3.对于小偏心受拉构件的强度计算图式,不考虑的受拉工作;构件破坏时,钢筋Ag及Ag'的应力均达到4.先张法是靠来传递和保持预应力的,而后张法是靠来传递并保持预应力的。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或的 某项规定限值。6.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抗裂度计算是以Ia应力阶段为依据,裂缝宽度验算是以
应 力阶段为依据,强度计算是以Ⅲa应力阶段为依据,变形阶段是以
应力阶段为依据。
7.轴心受压构件的纵向弯曲系数主要与构件的有关,长细比越大,纵向弯 曲系数越
。8.在双筋矩形截面梁的基本公式应用中,应满足两个适用条件:其中一条是为了防止
9.大偏心受压截面的破坏特征是拉筋屈服后被压碎。小偏心受压截面的 破坏特征是Ag或者受拉但屈服,或者受压,可能屈服也可能不屈服。10.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中的短柱和长柱均属破坏;细长柱则为11.简支梁第一排弯起钢筋的末端弯折点应位于截面处,以后各排弯起钢筋的末端弯折点应落在或超过前一排弯起钢筋
截面。12.结构的 1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结构设计原理》试题
第1页(共6页)1.影响有腹筋梁斜截面抗剪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I.剪跨比
Ⅱ.混凝土强度
Ⅲ.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
Ⅳ.箍筋数量及强度
A.I、Ⅱ、Ⅳ
B.I、Ⅲ、ⅣC.I、Ⅱ、Ⅲ
D.I、Ⅱ、Ⅲ、Ⅳ2.无腹筋梁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主要有斜压破坏、剪压破坏和斜拉破坏三种。这三种破坏的性质是(
)。A.都属于脆性破坏
B.都属于延性破坏C.斜压破坏和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剪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D.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斜压破坏和弯剪破坏属于延性破坏3.其他条件相同,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与平均裂缝间距、裂缝宽度(指构件表面处)的关系 是(
)。A.保护层越厚,平均裂缝间距越大,裂缝宽度也越大
B.保护层越厚,平均裂缝间距越小,但裂缝宽度越大C.保护层厚度对平均裂缝间距没有影响,但保护层越厚,裂缝宽度越大 D.保护层厚度对平均裂缝间距有影响4.根据预应力度对加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分类时,当(
)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A.?=0
B.1﹥?﹥0 C.?≥1
D. ?A.提高混凝土标号
B.加大截面高度C.加大截面宽度
D.减小截面高度6.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区边缘达到下述(
)时,受拉区开始出现裂缝。
A.混凝土实际的抗拉强度
B.混凝土的抗拉标准强度C.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
D.混凝土弯曲时的极限拉应变值 7.混凝土保护层是具有足够厚度的混凝土层,取(
)至构件截面边缘的净距。《结构设计原理》试题
第2页(共6页)A. 钢筋中心
B.钢筋内表面
C.钢筋外表面
C.钢筋任意处 8.受扭构件的配筋方式可为(
A.仅配置抗扭箍筋
B.配置抗扭箍筋和抗扭纵筋
C.仅配置抗扭纵筋D.仅配置与裂缝方向垂直的45°方向的螺旋状钢筋9.条件相同的无腹筋梁,发生斜压、剪压、斜拉三种破坏形态时,粱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大致关系是(
)。A.斜压破坏的承载力>剪压破坏的承载力>斜拉破坏的承载力 B.剪压破坏的承载力>斜压破坏的承载力>斜拉破坏的季载力 C.斜压破坏的承载力>斜拉破坏的承载力>剪压破坏的承载力 D.一样大10.矩形截面抗扭纵筋布置首先是考虑角隅处,然后考虑(
)。A.截面长边中点
B.截面短边中点 C.截面任意处
D.其他地方11.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纵向弯曲系数主要与(
)有关。A.长缅比和混凝土强度
B.混凝土强度和配筋率
C.长细比和配筋率
D.长细比12.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与试件尺寸有关。实验表明.立方体试件尺寸越小,(
A.摩阻力的影响越大,测得的强度也越低
B.摩阻力的影响越小,测得的强度也越低
C.摩阻力的影响越小,测得的强度也越高
D.摩阻力的影响越大,测得的强度也越高13.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筋的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提高了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是因为(
)。A.螺旋筋参与混凝土受压
B.螺旋筋使混凝土密实《结构设计原理》试题
第3页(共6页)C.螺旋筋约束了混凝土横向变形 D.螺旋筋约束了混凝土竖向变形14.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
C.200mmD.250mm 15.梁内出现裂缝的原因是(
A.没有配置弯曲钢筋
B.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C.箍筋配置不足 D.箍筋配置过多 三、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钢筋混凝土梁中有哪几种钢筋?各起什么作用?2.简要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结构设计原理》试题
第4页(共6页)四、计算题(25分)1.已知矩形梁截面尺寸b×h=250mm×500mm;环境类别为一级,弯矩设计值M=148kN·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Ⅱ级钢筋。求所需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提示:f2c?11.9N/mm,f2y?300N/mm,f2t?1.27N/mm,?b?0.55。《※※※※》试题
第5页(共6页)第6页(共6页)《※※※※》试题原文地址:
范文二: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摘 要 该危岩位于文安乡八庙村1社斜坡上, 划分为两个危岩体集中发育区及两个落石集中堆积区。本文介绍了该危岩基本特征,分析了其破坏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并提出了合理防治建议。关健词 危岩体 破坏类型 变形破坏特征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1 工程概况该危岩 划分为两个危岩体集中发育区及两个落石集中堆积区,危岩体主要沿陡崖呈带状分布,总体走向约17?皛45?埃Q掖ぴ?50m。山坡相对高差470m,危岩体悬壁高度25m ~60m,最高约190m,裂缝宽度5cm~50cm,裂缝长度25m ~50m,裂隙间距1m~5m。危岩体总体积约,属小型危岩体;主要危岩体相对高度25~60m。2 区域地质条件朝天区北西部为摩天岭高中山,北东为米仓山中山,中部和西部为龙门山中山,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其主要地形分类为:侵蚀堆积河谷地貌、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及构造侵蚀中山地貌。研究区属侵蚀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地形总体上为顶部缓中部陡下部缓,中部为陡崖,高程。陡崖上部地形坡度一般15?皛30?埃植坑斜浠欢秆陆绷ⅲ饕闪礁鎏ń鬃槌桑欢秆孪虏康匦纹露纫话阄?2?皛40?啊Q芯壳饕夭阄玖粝的嘁逞摇⒎凵把摇⒒已壹暗谒南挡衅禄壑收惩痢⒈浪鸦镒槌伞#╝)第四系洪冲积层(Qpl+al):混角砾粉质粘土,褐色,主要分布于坡底沟谷及部分冲沟沟口处,厚度一般不大于3.0m。(b)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混碎石粉质粘土,黄褐~红褐色,粒径一般1mm~3mm,最大达500mm,碎石含量约5%~15%,主要成分泥岩和灰岩。坡面上还有大量的崩积物,最大块径超过5m。(c)基岩为志留系(S)泥页岩和灰岩。泥页岩主要分布在陡崖下,薄层,表面多被全风化和强风化。灰岩主要分布陡崖上,为厚层状。3 危岩及落石基本特征3.1 危岩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该危岩位于文安乡八庙村1社斜坡上,陡崖总长约250m,走向17?皛45?埃植几叱涛?70m~1000m,山坡相对高差470m,陡崖坡角70?皛89?啊6秆律喜课浩碌匦危露纫话?5?皛30?埃秆陆绷ⅲ饕闪礁鎏ń鬃槌桑欢秆孪虏康匦纹露纫话阄?2?皛40?啊>巴庀晗傅鞑椋莆樟税籽伦颖咂挛Q姨宓姆⒂植记榭觯壕挪榘籽伦颖咂挛Q夜?5块,其中高程770m以下3块,上部高程770m~1000m灰岩段22块;从危岩的分布上看,危岩分布可划分为两个集中发育的大区,Ⅰ区为近EW向高程770m~960m的陡崖,共分布有危岩15块,Ⅱ区为近SN向高程910m~1000m的陡崖,共分布有危岩5块,另有5块分布于这两个区下部中缓坡度的边坡上;从危岩的规模上看,危岩体积大于1000 m3的有3块、500~1000 m3的有6块、100 m3~500 m3的有7块、10 m3~100 m3的有5块、小于10m3的有4块。3.2 危岩体结构特征岩性为志留系(S)灰岩(局部夹粉细砂岩),灰岩底部为泥页岩等。山坡相对高差470m,危岩体悬壁高度25m~60m,最高约190m。裂缝宽度5cm~50cm,裂缝长度25m~50m,裂隙间距1m~5m危岩沿陡崖呈带状展布,总体走向约17?皛45?啊1厩Q业奈榷ㄐ怨卜⒂?组优势裂隙结构面,分别为N60?皛70?癢∠SW∠80?皛88?啊40?皛45?癊∠EW∠70?皛85?啊20?皛35?癊∠NW∠15?皛35?啊?樘遄畲蠊婺N?800m3(W03),最小规模为5.33m3(W11),总体积,属小型危岩带。3.3 危岩体基座特征该危岩带的基座为志留系(S22)泥页岩,强度较上部危岩要低,基座因差异风化而形成凹腔,基座抗风化耐久性较差。基座为含泥页岩。3.4 危岩崩塌堆积体特征崩塌体主要分布于陡崖下部相对平缓的斜坡地带。崩塌体主要以落石为主,主要落石主要分布于Ⅰ区和Ⅱ区下方的缓坡上,共计约37个区(块)。Ⅰ区下方的落石主要集中在高程约620m~700m之间,Ⅱ区的落石主要集中于房屋背后陡崖上部的一个相对平缓的山坡上,陡崖下有零星分布,体积大于1000 m3的有2块(区)、100 m3~1000m3的只有1块(区)、50m3~100m3的有3块(区);10 m3~50m3的有16块(区),1 m3~10m3的有15块(区)。据现场调查走访,“5.12”前落石为B05、B16、B18、B23、B25、B31、B42、B37。单块落石体积以6 m3~30m3为最多,约占所有调查落石的70%。块石分布从后缘向前缘逐渐减少。4 危岩破坏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根据危岩的形成机理,白崖子危岩主要可以划分为倾倒式、滑移式、拉裂式和错断式。通过对崩塌体的调查,该区危岩崩塌时具有以下特点:(1) 落距较远。在水平方向,块体运动最近距离约80m,最远距离约340m,即为危险区和堆积区。(2)运动距离与块体体积成正比。小块体堆积在近坡脚,大块体堆积在远离坡脚处。(3) 单个块体相对较大。前缘块径一般大于1m,最大者约4m。(4)运动形式多样,但以跳跃式及滚动式运动为主。根据现场勘查,由于受地震的影响,危岩体在着地以后多发生滚落式、跳跃式和滑落(移)式等三种模式。危岩失稳后,大多首先以跳跃式运动(尤其是大块体),至缓坡处多变为滚动式,遇到坡形或坡度有变化时,还发生空中飞跃现象。(5)动能较大,破坏力强。崩塌体击穿房屋,切断多个树木。飞跃最前端时,还陷入水泥硬化地面约200mm。(6)运动多为直线型。现场调查发现,大多块体呈直线式运动,但由于受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危岩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轨迹或运动形式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7)落石的运动距离、速度(动能)、运动形式、跳跃高度等与坡体的物质性质有关。在起始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落在坚硬的基岩上,能量损失较少,运动距离、速度和跳跃高度均较大。若基岩较软或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其能量损失就较大,相应地,距离、速度、跳跃高度等均较小。5 结论及建议根据该危岩体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稳定性宏观分析和计算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对该危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崩塌以后的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陡崖上的危岩体还会在暴雨或余震因素作用下,发生崩落,崩落的量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小的控制。(2)分散在坡面上的危岩块体(孤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受外界作用发生崩落的可能。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以倾倒和滑移式崩塌为主。它们受地质条件、暴雨和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有可能发生转化。危岩体失稳后的运动形式、速度和跳跃高度等与所在坡体的物质性质有关。岩性越软(包括覆盖层),能量损失越大,运动距离、速度和跳活高度等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建议采取拦石网+危岩清除+裂缝封闭+排水系统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参考文献[1] 徐开祥,黄学斌,付小林,程温鸣,郭满长,李辉武. 滑坡及危岩(崩塌)防治工程措施选择与工程设置[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04)[2] 唐红梅. 滑塌式危岩控制设计工况数值模拟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05)[3] 赵旭,刘汉东. 水电站高边坡滚石防护计算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20).阅读详情:
范文三:破坏交通工具罪特征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
编辑:张智勇律师(赵红霞辩护律师) 刑事知名律师张智勇释义破坏交通工具罪特征破坏交通工具罪特征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本罪的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五种大型交通运输工具。所谓“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包括正在运行中的交通工具,也包括虽处于停放状态但已经交付使用,随时都可开动从事交通运输的交通工具。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交通工具应当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该工具的使用目的必须是为了交通运输。如果某种工具本身不具有这一功能或者先前曾有这一功能但现在已经丧失了,不能再视为本罪中的交通工具,如已经报废供展览用的火车、汽车、船只、飞机等。其二,针对该工具的破坏行为会危及公共安全。如果针对某种可用于交通运输的工具的破坏行为不会危及公共安全,那么该行为不构成本罪,同样,该工具也就应当排除于本罪的交通工具的范围之外。如破坏自行车的行为,虽然也可能对骑车人的人身安全乃至财产造成侵害,但对公共安全尚不能形成危险,因而不能视为本罪中的交通工具。其三,破坏交通工具罪中的“交通工具”具有法定性,只限于刑法第116条中规定的五种交通工具,即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破坏这五种交通工具之外的其他交通工具,如用作交通运输的大型拖拉机,即使会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也不应以本罪论处。破坏交通工具罪特征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正在使用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首先,行为人必须实行了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破坏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但对于构成本罪来说,重要的是要查明破坏行为是否有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其次,破坏行为已经产生了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所谓倾覆,是指汽车、电车翻车,火车脱轨,船只翻沉,飞机坠落等。所谓毁坏,是指烧毁、炸毁、坠毁,或者造成其他无法修复的严重破坏,它不是指任何局部的损害,而是指使交通工具完全毁坏,或者是严重毁坏而不能安全行驶。构成本罪,不要求已经发生了交通工具倾覆或者毁坏的结果,只要产生了使交通工具倾覆或者毁坏的危险即可。至于在具体案件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造成了足以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应根据其破坏的方法、破坏的部位等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要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破坏交通工具罪特征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负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破坏交通工具罪特征4.本罪主观方面出自为故意。犯罪的动机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泄愤报复、嫁祸于人、贪财图利,等等。但是动机如何,并不影响定罪,只可能影响量刑。 侵害的客体不同。破坏交通工具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交通运输安全、而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不同。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的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而故意毁坏财物罪则无此限制。主观故意内容不同。破坏交通工具罪必须具有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直接故意或者间接故意、故意毁坏财物罪只能出于毁损、破坏公私财物的直接故意。 破坏交通工具罪特征阅读详情:
范文四: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维普资讯 经 营 管 理破坏性创新 的特征 分析-张 军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 ) 类的标 准不 同。 1分 突破性创 新 是与渐进 性创新 相对 的概念  其破坏 性创新 理论是 国外2 世纪 9年 代中期 兴起 的一项 创新理 论  0 O 近 年来 已经成 为创 新管 理研 究领 域 的热 点和 前沿 之~ 。理论 研究 表关注 的是技 术变革 的强 度 。建 立在 一整套 新的科 学和 工程原 理之上明 , 过破坏 性创 新创建 的新业 务成 功概率 比通过 维持 性创 新要高 1  产 品性 能主要 指标 发生非 线性 、 通 0 大幅 度 、 不连续 的跃 迁是 突破 性创 新  倍 以上。因此 , 国企 业在构 建 自主创新 能力 的同 时 加强 对破坏 性  最 突 出的特征 。RcadLir20 ) 为突破 性创新 是能带来 或潜 在  我 i r ee(00 认 h   f创新 管理 的研 究具 有十分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一导 致如 下一个 或几个 方面 后果 的创新 类型一系列 全新 的性能 特征 ,、破 坏性创 新的概 念已知 性能特征 提高 5 倍或 5 以上 , 品成 本 大幅度削 减 ( 倍 产 成本 削减0 0 。 19 年 , 国哈佛 大学 著名管 理学 者克雷顿 7 里斯滕 森通 过对  3 % 或 3% 以上 ) 破 坏 性创新是 与维 持性 创新相 对的概 念 更 多地   7 9 美 克磁盘 驱动器 工业 的研究 . 以创 新的环 境为基 础 将创 新分 为破 坏 性创  聚 焦于 市场领 域 ,基于对 目标 市场 的选择 和产业 层 的冲突激 烈程度 。   新 ( i u t e i o ai )和维持 性创 新 (uti n n o ai ) Ds p i   n vt n r v n o S s n g i v t n ,并  ai n o 在此 基础上提 出 了破坏 性创新 的理论分 析框 架 。() 术表现 不同 。 2技 突破 性创新 往往 代表 了最 前沿 的技 术进步 , 而  破 坏性 创新并 不一 定伴 随技术 突破 , 以经济效 益作 为评价 尺度 , 它 能引起新企 业成 长和 市场领 先企 业衰败 。 当新技 术应用产 生 了现 有 用户   尚未重 视 的不 同性 能特 征 时 ,该 技 术就 可 以被认 为 是具 有破坏 作 用的。破坏 性创新 是指改 变 了原 有技 术发展 路径 的创新 , 它不 是 向主流市场 上的消 费者提 供性能 更强 大的产 品 , 是创 造出 与现有产 品相 比  而 尚不 足够好 , 但又具 有不 为主 流市场 用户看 重性 能的新 产 品。 破坏 性创新产 品一般价 格便 宜 、结构简 单 ,功能新 颖 便 于使 用 , 对于 处  这() 3 市场表 现 不同 。突破 性创新 解决了现有 市场 的需 求 ,为现 有  流 用户 或新兴 市场 用户设 计产 品  提 供新 的细分 市场价 值。 坏性创  破于边缘 市场 上不太挑 剔 的消费者 或者潜 在消 费者具 有很 大的 吸引力 。 市 场用户 提供 了具 有更高 顾客价 值 的产 品。   相反 , 破坏 性创新 为非主  二、破坏 性创新 的特征破 坏性创新是 一个 较新的概念 一般而言 , 它具有 以下 一些特征 。1.新 产 品最初在 性能 上比主 流市场 上现 有产 品差 , 并不 受主流用 户 的欢迎。破坏 性创新 具有相对 性破 坏是 相对于 现有 的主流技 术 、 流客 户和 关联 企 业而言 的 , 主 一() 担 的风险 不同 。 坏性 创新和 突破 性创新都 有风 险。突破  4承 破旦破坏 性创新形 成 明确 的性 能改进 轨道 , 就演 变为维持 性创 新 . 也 其  性创 新承 受的 主要是 技术风 险 , 为发展前沿 技 术需要 巨大 的持 续不  因 然而 它是 对现 有技术 产 品性能 的改进 , 面对 成熟 的市场 ,   后又会 出现下 ~轮新 的破坏 性创 新。 一家 公司具 有破坏 性 的创新 可  断地 投入 。 对 因此市 场风 险相对较 小 。与此相反 , 破坏  能对 另一家公 司具 有维 持性 的影 响。 互联 网销售 对戴 尔的 电话 直销  解 决主流 用户 当前 的需求 . 如 模 式而 言是维持 性创 新 而对 康柏 、 惠普 和 I 的销售渠 道来 说则是  性创 新在技 术 上相对 简单 , B M 可能 是现有 技术 的组合 , 这类 技术往 往使破坏 性 的。新市 场 的出现成 为可 能。 司在 必须对 破坏 性技术做 出投 入决 策的时  公 刻, 还看 不见 具体 的市场 。 因此 破坏 性创新 承受 的主要 是市场风 险 。   因此  破坏 性创 新和 突破 性创新 是不 同分类体 系下 的两个概 念 .2 破坏是 一个过 程  由于技术进 步 的速 度总 是超过 用户 需 求提 升 的速 度 , 因此 随 着破坏 性创 新产 品的逐步 完善 ,它 的新属 性慢慢 达到 主流用 户的 要求  并 且吸 引更 多的 主流市 场用户 由此对 关联企 业产 生一次 ” 坏  相  破 号质 量差  但具有便 于携 带的特 征 。当移动 电话进 入市 场时 . 主流市  场 用户仍 然偏爱 固定 电话 . 因为 固定 电话 可靠 而便 宜。 着蜂 窝技术  随始吸 引越来 越多 的主流市 场用 户。 要注意 的是 . 需 破坏 性创 新 的定 义破坏 性创 新包含 了部分 渐进 性创 新和部分 突破 性创新 。 破坏 性创 新可  以通过 采用 突破 性技术 的方式 来 实现 , 可 以通过对 企业现 有资 源和  也 三 、中国企业 与破 坏性创 新对于 中国企 业来 说 , 坏性创 新理 论具 有特别 重要 的意义 。 破 我国对于 固定 电话 , 动电话 是一种 破坏 性创新 它虽 然使 用费用 高 , 移 信  技术 的整合 来实现 。的发 展 , 动 电话不断 更新换 代 使 用成 本降低 , 移 价格 不 断下降 开  拥有一 个跨越 低端 到高 端 的巨大 的国 内市 场 , 以同时针 对发展 中国  可家市场 和发达 国家 市场 中的非 消费者 实施破 坏 性创新 , 是破 坏性创 新与是 否发生产 品替 代没 有关系 , 破坏 性创新 产 品并不一 定替 代现 有产  产 生和 发展 的理想最 初市 场 。 在宏 观上 , 无论 能否对 主流市 场产 生破品。 在移动 电话导入 市场 后的十 几年 问 , 动 电话和 固定 电话经 营商  坏 , 移 破坏 性创 新都是 创造 新市场 的有效 工具 ,因此 , 它可 以成为我 国在需 求结构 完全不 同的 两个市 场内经 营 , 互相之 间几平 没有 影响 , 两  推 动经 济增长 和就 业 岗位 的重 要手段 在微 观 上 , 坏性创 新改 变了 破个产 品之间存 在着  蓝海 ” 。   3 破坏 性创新 与突破 性创新 的关 系   将它与 突破 性创新 (ai lnoai )混淆 。“ 多人 已经将 维 持  Rd a i vt n c  n o 许 性创新 ’ 这一 术语与他 们头脑 中已经存在 的 渐 进 性创新 。 的框架 视  或者与 众不 同 等 同起来    。其 实 .破 坏性 创新和 突破 性创新 之 间存在着重 要 的区别 。市 场竞争 的规 则 , 为处于 技术 落后状 态的我 国企 业打 开 了一 个赶超领先者的  机会 窗 口  .使 它们和 发达 国家企 业有 可能站 在同 一起跑线参考 文献 :目前 , 业界 和学术 界对破 坏性创 新 的概念 存在误 解 . 别容 易  上 ,尽快 地走 上 自主创新 之路 。 产 特   … 克雷顿 ? 克里斯膝 森 吴潜龙 译 : 创新 者 的窘境 []南京 :江苏 M.01 为同一 事物 . 将  破坏 性创 新  这一 术语 与 激 进 、突破 超 越传 统  人 民 出 版 社 , 2 0[ 康 长杰  陈 劲 排 斥性 创新 : 种适合 发展 中 国家的创新方  2 】   一法_1 管理工程 学报 ,2 0 () J   0 62《 商场 现代 化*2 0 年 9 07 月 ( 下旬 刊 )总第 5 6 1 期阅读详情:
范文五: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一、前言由于设计,施工等原因造成的公路路基路面破坏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引起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有多种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1)变形类填土路堤上的路面竣工后以及开放交通后,路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其上路面顶面产生波浪式的不平整。在未填筑路堤之前,地基处于平衡状态。填筑路堤后,地基受到动静荷载的共同作用产生固结形变,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止。地基产生固结形变的大小,既与填土高度有关,又与地基内部各层土的压缩系数有关。填土路堤地基存在横向承载能力显著不均匀的特性,两侧地基的承载力小,中部承载力大,路堤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堤两侧边部产生外倾式沉降,将路面和路基掰开,在路面上产生宽度较大的纵向裂缝,其特点是上宽下窄。(2)松散类由水破坏产生松散变形类病害尤其广泛,主要表现为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是由于雨水较快的透入空隙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后,由于其下层比较密实,在进入表面层的水还未来得及往下层渗透前,表面层就开始产生水破坏。表现为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产生圆形坑洞。第二种情况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较快渗入中面层,滞留在中面层的水因难于或来不及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之前,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变弱,沥青剥落,甚至松散,导致表面层首先在行车道底轮迹带上产生网裂形变,有的甚至产生明显辙槽。第三种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如果在底面层表面有粘结防水层,或有质量好的下封层,同时进入的水量不大,则滞留在底面层的水会使底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减弱,进而沥青剥落,甚至沥青混凝土松散,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产生网裂形变。水破坏的重要内因是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所用沥青混凝土,特别是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实际空隙率较大,雨水较易进入表面层,并导致水破坏。水破坏的另一重要内因是片面强调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水破坏的第三个重要内因是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大。由于矿料质量、施工技术要求和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公路面层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离析现象和不均匀性较大,在面层表面随机分布这数量不一的薄弱点位。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在一些薄弱点位被快速行驶车辆轮胎下产生的较大动水压力压入表面层。水破坏的第四个内因是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裂缝。由于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的材料,它的温缩系数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4倍左右。新沥青混凝土面层刚产生的裂缝,往往仅深入表面层的上部。过一个冬季或一定时间后,裂缝又会深入到下层底部,甚至引发基层在相同的位置开裂。造成基层上部冲刷甚至松散的原因,是表面水的反复进入和冲刷的结果,不是基层本身“衰老”的结果。(3)车辙车辙、拥包等流动变形损坏当公路车辆渠道化以后,车辙问题逐渐成为主要病害。由于我国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基层本身的变形不是主要的,多数都是沥青混和料产生的流动性车辙。其主要成因是路面在高温情况下劲度模量大幅度降低,抗剪切变形能力不足以抵抗超载和重载车作用下的剪应力,尤其是在长大纵坡上坡路段,由于重载车车况差、爬坡车速降低,更为严重。严重车辙的内因是由于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不合适。我国已通车的多数公路都使用规范中的连续式密集配。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形变能力较差,不能承受重载交通的反复作用,容易产生严重辙槽。(4)裂缝类沥青路面开裂是国际上最普遍的损坏现象之一,只不过是裂缝发生的早晚、多少及裂缝的类型有所不同。我国沥青路面的缝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裂、沉降裂缝等。横向裂缝是由于在寒冷季节气温骤降和反复的温度变化后,因疲劳而产生的温缩裂缝;半刚性基层的干缩和冷缩开裂造成的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或者两者综合作用产生的裂缝。温缩裂缝至今国际上并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不属于早期破坏。第二种是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近年来国际上对沥青路面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研究甚多,发现当沥青层较厚时,由于路表面沥青容易老化,沥青混和料的自愈能力逐渐丧失,极限拉伸应变不断减小,在车载荷载直接作用下,在轮迹部位产生大的拉应力或剪应力,导致路面产生开裂。但我国沥青路面的表面裂缝有相当部分与由于沥青层的层间污染没有很好粘结成为整体,首先使表面层或上、中层压碎有关。第三种是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三、公路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1)基层公路的半刚性基层厚度多在20cm左右,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砾石)半刚性底基层厚20-40cm,采用的材料有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二灰砂、二灰和水泥石灰土等。半刚性材料层的总厚度通常不超过60cm,最薄为40cm.半刚性材料路面的承载能力取决于半刚性材料层的质量和厚度因素,如果基层或底基层质量不好或不均匀性大,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容易导致沥青路面产生局部破损。在路面设计和施工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半刚性路面的结构性破坏常发生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在轮迹带上先产生纵向细小裂缝,尔后产生通过轮迹带的横向裂缝,最后发展成网裂和形变。(2)岩土地基填土路堤路基产生纵向不均匀沉降,使路面顶面产生波滚式的不平整。其产沉降的原因:一是原土地基产生固结变形,在填筑路堤之后,地基收到加载作用,产生压缩变形。二是路堤本身产生固结变形,是与填土高度、土的性质和压实度密切相关。路基压实度不够产生的纵向裂缝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槽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有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早或迟都会产生一些细而短的纵向裂缝。桥头跳车是由路基路面沉降引起的,是路基路面纵向变形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桥头填土较厚,路基路面容易产生大的沉降,而桥头的沉降量很小,从而产生错台高差。这种现象在软基路段、湿陷性黄土地区尤为严重。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将路面破损和路基病害成因类型对应分析,能够发现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路基病害会引起路面破损,而路面破损又加快了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表现为路基压实度减小、含水量增大、裂缝松散体的产生。路面破损往往是路基病害的表现形式。在对路基路面的进行整治维修时要全面分析,进行总体规划。阅读详情:
范文六:简析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特征及成因简析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特征及成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公路的建设也在日益加速,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的新时代,而且早期所修建的一些高速公路在还没有达到设计年限的情况下,也开始进行大修,不仅对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济上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针对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路基路面、分析、发展引言我国的公路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尽管公路的总里程数按最新的统计结果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我国的公路事业仍在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在我国公路事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的路基与路面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病害。这些病害由于其表现在人们日日通行的公路之上,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我国的公路路基、路面工程的早期破坏主要是多种形式的,也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而且在公路施工中还要对路面的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工程施工中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最大的还是结构性破坏、水破坏和严重的辙槽。引起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有多种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1.1变形填土路堤上的路面竣工以后和道路通行以后,路基会有不均匀沉降产生,促使上路面顶面有波浪形不平整现象产生。在未对路堤进行填筑之前,地基则保持平衡状态。在路堤填筑以后,动静荷载对地基产生共同作用,形成固结形变,直到与新的状态达到平衡即可。填土高度及地基内部各层土的压缩系数都与地基产生固结形变的大小造成影响。而横向承载能力存在的不均匀性是填土路堤路基存在的显著特性,由于地基两侧具有较小的承载力,而地基中部的承载力相对较大,导致路堤有不均匀沉降产生,使得路堤两侧边部有外倾式沉降出现,促使路面与路基出现分裂,形成路面具有较大宽度且上宽下窄的纵向裂缝出现。1.2裂缝裂缝病害是我国各种等级公路上非常普遍的质量病害,早期的裂缝病害其表现种类繁多,通常表现为横向、纵向、网状、沉降、放射等类型的裂缝。这些裂缝虽然存在着温变致裂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工程施工的工艺问题。通常路面出现的横向裂缝,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碾压与振捣不到位造成的。单纯的干缩与温缩的综合作用也会产生较为严重地裂缝,目前国际上尚无较好的应对措施与手段。自上而下裂缝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沥青或混凝土表面的老化造成的。当其表面的胶状物质渐渐失去凝聚力时,在受到荷载或温度变化以及干缩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这种老化裂缝,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沥青层厚度过厚的铺筑路面上。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则与自上而下的裂缝产生的原因相反,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通常都是由于沥青的铺筑层低于铺筑标准,铺筑得过薄导致的。而纵向裂缝和一些较为罕见的网状裂缝的原因,就是路面的密实程度与坚实程度不足而造成的承载力不足,使得路面的结构在负荷出现时令路面结构离析解体。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一旦路面的某一部分结构较为松散,则在荷载与雨季的共同作用之下就会出现较大面积的病害。由于我国目前的车辆普遍存在着超载的现象的,因此无论是半刚性的路面还是刚性路面,都可能出现因过重荷载而导致的路面问题。1.3车辙车辙、拥包等流动性变形损害大部分都是在高速公路车辆渠道化之后,车辙问题也成为了逐渐被热议的病害问题。由于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半刚性基层路面机构情况,基层本身的变形不是重要的,而且多数的都是由于沥青混合料所产生的流动性车辙,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路面在高温情况下劲度模量大幅度降低,抗剪切变形能力不足以抵抗超载和重载车作用下的剪应力,尤其是在长大纵坡上坡路段,由于重载车车况差、爬坡车速降低,更为严重。严重车辙的内因是由于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不合适。1.4松散松散变形类病害形成作为广泛的原因是由于水破坏造成的,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在孔隙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内,雨水的渗透速度相对较快。由于沥青混凝土下沉具有较强的密实性,当水分进入表层而未能进入下层时,水破坏则会现在表面层形成。其主要表现则是沥青路面面层有圆形坑洞出现。(2)渗透至表面层的水向中面层渗透较快,在沥青混凝土中面层停留的水在难于或未能来及向中面层透过从而进入底面层之前,中面层沥青混凝土会出现强度降低,出现剥落或松散现象,促使先在道路底轮迹带上表面层有网裂形变发生,甚至会有严重的辙槽出现。(3)当水分通过表面层及中面层进入底面层时,若底面层表面具备粘结防水层或存在质量较好的下封层时,同时有较小的水量进入,则出现在底面层存在的水分导致底面层沥青混凝土会有强度降低的现象,促使沥青出现剥落,从而使沥青混凝土有松散现象发生。最终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表层有网裂形变现象出现。沥青混凝土存在较大孔隙率是水破坏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之一。在对沥青混凝土进行控制时,特别是在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具有较大的实际孔隙率存在时,在表面层内会容易有雨水进入的现象发生,从而形成水破坏现象出现。导致水破坏的另一内在因素是由于平整度的片面强度,对路面的压实度造成忽视。而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大不均匀性则是水破坏现象形成的另一内在原因。我国公路面层存在较大的离析现象及不均匀性是由于矿料质量、施工技术要求及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面层内存在的薄弱点位进行数量不一的分布。在降雨出现时,通过快速行驶的测量轮胎的作用下,雨水在薄弱点位会由于较大动水压力导致出现表面层雨水的渗透。而水破坏的第四个内在原因则是由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出现的裂缝。作为一种热胀冷缩的材料,沥青混凝土与半刚性基层材料相比,其温缩系数通常在4倍左右。沥青混凝土最新出现的裂缝一般只在表面层上部出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裂缝会逐渐向下层底部延伸,甚至会出现在相同位置有基层开裂现象发生,是基层上部出现冲刷甚至松散的原因。2、公路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2.1路基变形路基变形的状况往往发生在高埋、深埋以及立交桥的互通匝道填方处,表现为在正式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的路面开裂、变形甚至下陷的现象。此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过程中的各步骤的不完善,比如压实没有控制得当,分层不科学过于厚,或是含水量不符合标准等;(2)施工用材料出现问题,比如最佳含水量计算失误、材料的压缩系数预计过大,粘性土的高塑性指数不科学等等;(3)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上通行的车辆超重超载,流量速增,现有公路的等级已经不能满足重负荷车辆的要求也是导致公路路基变形的原因之一。2.2边坡滑塌路基病害中最常见的应该就是边坡滑塌了,这种问题,我们通常结合边坡的土质原因,据其造成的损坏的规模及原因将其分成滑坡和塌方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塌方指的是土质边坡由于施工过程的失误或是水损坏等原因导致的向下移动而造成的。而滑坡的表现是一部分问题土体随着一个滑动面产生的滑动,其产生多是因为恶劣的地址条件带来的破坏因素。一般来说,边坡的稳定性由岩体的力学性质所决定。坚硬的岩石边坡多会产生结构面控制型以及崩塌的失稳特征,而相对软弱的岩石多表现为应力控制型失稳。当边坡过于陡峭,采用的倾斜层次填筑方法失误或是土质的湿润程度太高都可能会导致坡脚受到水的冲刷甚至被掏空2.3不良地质现象对路基稳定的影响地基位于不良地质体,如滑坡、空穴。由于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改变了微地貌环境,致使水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均发生了变化。在持续动荷载作用下,原有的不利地质条件被进一步激发、扩大,从而引起路面沉陷、裂缝,甚至大范围的路基塌滑。2.4路基沉陷路基沉陷的状况多发生在软土路基上,软土本身就有着承载力弱、含水量较一般土质高,抗剪强度也较低的特点。所以在软土上修建桥涵构造物基础和路基等非常容易出现坍塌滑陷的状况。另外施工的失误也会产生路基沉陷的状况,现在各种工程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规模也是越来越大,这些对于公路边坡的稳定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当病害出现后,不妥善的养护方法和不及时的安全设施维护也会使得以发生病状由于车轮的反复压迫而向四周大面积扩散,造成更严重的坑槽沉陷问题。2.5特种土层的路基淤泥质黏土、红粘土等软土地基往往因固结沉降稳定时间长,或是因修路微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路面沉陷。湿陷性黄土路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老的空穴增大,并发生新的空穴结束语综上所述,路基即是整个路面的基础部分,而他出现的问题往往会使得道路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一旦出现塌方滑坡状况,必然导致道路通行的中断,会给国家带来非常重大的经济损失。我们所常说的路基“弹簧”,季节性冻土还有边坡不稳,发生沉降等公路路基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通病,让各地有关部门头疼不已。一旦公路的路基不稳定,不断的负载行车必然会使得公路路面早于使用寿命而受到损害,不均匀程度的沉陷等,甚至滑坡、塌陷。参考文献[1]贾峰.简析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特征及成因[J].城市建筑,.[2]孔宇,余进海.浅析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159.[3]李旭,马延涛.高速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阅读详情:
范文七:基于汶川地震房屋建筑破坏特征的几点启示摘 要: 随同《中外建筑》杂志记者对四川地震房屋建筑的破坏情况进行考察,对考察中所发现的城镇房屋选址、框架结构的破坏特征、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以及农村民居的严重破坏状况等几个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关键词: 汶川地震;山体滑坡;城镇房屋选址;房屋破坏;农村民居中图分类号:TU3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8)09-0021-061前言7月16日至23日,我们随同《中外建筑》杂志编辑部的记者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北川县城、汉旺镇和都江堰等震害现场进行考察。带着我们出发前“走进四川:地震对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拷问和启示”的考察目的,第一站我们来到北川,站在北川县城入口的高山上俯视地震后的城区时,令人震撼。城区四周山体大面积滑坡,房屋已是残檐断壁,有些甚至已经被破坏成一堆废墟,满目伤痕。尔后我们又分别到了汉旺镇、都江堰等房屋破坏的重灾区。每当我们站在已坍塌房屋的废墟上仔细考察那些未彻底倒塌的房屋时,都会自然的发问:在同一震级、同一场区范围内,为什么有些房屋粉碎性破坏倒塌,而有些房屋没有倒塌,甚至只是局部损坏而结构完整无损呢?如果震区所有房屋都能像后者那样,人员就能逃生和施救,死伤人数就可能大大降低,经济损失有可能大为减少。大家知道,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近7万人死亡、1万多人失踪、500多万间房屋倒塌,2000多万间房屋损坏,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已无法挽回,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惨痛的教训,前车之鉴,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我们作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自考察返回后,将考察中的几点体会进行了归纳总结,愿和同行商榷。2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对城镇房屋建设选址的启示在北川县城我们拍摄了几个典型滑坡破坏照片,图1为北川县城北山坡巨大滑坡的场景,在这一巨大滑坡下,现在还掩埋着一个机关、一个幼儿园和一所小学。图2为北川县城南山坡滑坡的场景,该滑坡下也掩埋了一所中学。图3为山体崩塌滚下的巨石将房屋框架柱砸断的场景。这三组照片仅是汶川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的一个缩影。同样的悲剧不止这些,在新闻媒体上我们都能清楚的看到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由于地震引发的山体大滑坡阻挡了人们抢险救灾的道路、掩埋了村庄、形成了像唐家山那样巨大的堰塞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忙于建造各种功能的建筑,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设规模之大,真可谓前所未有。在这场巨大的造城运动中,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一点公共灾害预防的意识?特别是对地震以及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往往缺乏深入的评价和研究。地震是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它所释放的能量之巨大,可以推毁房屋,可以引起山崩地裂,人类只有去预防它,才能减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破坏。城镇房屋的选址是抗震防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即使做得再牢固地震波无法推垮它,但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陷、沙土液化等,可以使坚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被整体掩埋或沉陷。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做好用地评价工作,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象、危险源场所、防洪、抗震、防风等安全因素,使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主要功能区尽量避开灾害源和生态敏感地带,选择灾后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系数比较小的地方,既达到因地制宜、又好又快的推进城镇建设,又达到防震减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3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破坏特征的拷问在汶川地震中,被人们认为抗震性能优于砌体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北川县城、汉旺镇、都江堰等地震灾区我们拍摄了大量框架结构房屋破坏的照片,如图4~10。其中图4为灾区普遍而且典型的底层框架柱破坏形态,图5~8为下部框架柱脆性破坏后房屋下座坍塌或者倾斜坍塌,图9为顶层框架柱破坏。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框架柱节点破坏严重,且均为剪切破坏,导致了有些房屋完全坍塌,成为一片废墟;有些房屋底层坍塌,上部楼层完整无损的坐落或者倾斜;有些房屋损坏严重但未倒塌;也有些房屋只是局部裂缝,结构完整无损。造成这些房屋不同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设计、施工和材料等多方面因素,我们无法对每一个已破坏的或未破坏的建筑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论证,也没有权利乱加评价。但从现场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种情况:(1)框架柱断面远小于梁断面尺寸,如图4、6、9,有些框架柱节点又表露出钢箍直径小,间距大,且大多是单肢箍,节点薄弱。柱是框架的竖向构件,地震时柱破坏和丧失承载力比梁破坏和丧失承载力更容易引起框架倒塌。柱节点的箍筋对混凝土没有形成约束,也不能防止纵向钢筋压屈,必然造成框架柱节点脆性破坏。(2)房屋下部为大开间框架,而上部框架中采用较多的填充墙,此类填充墙为240粘土砖眠墙砌筑,砖和砂浆强度较高,与梁柱连接良好。地震过程中框架上部由于此填充墙的存在,使得上部自重大、刚度大,下部框架成为薄弱层,在未对下部框架柱进行加强处理时,该体系就形成了近似于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底层柱承受较大地震水平剪力,柱端节点首先脆性破坏,导致整体房屋下部坍塌坐落,如图5、7。(3)无独有偶,同一结构单元中一边为大开间框架结构,一边在框架中使用较多的此类填充墙,致使结构形成近似于刚心偏移的框架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地震作用对房屋产生较大扭转的效应,导致框架柱严重受损破坏,使房屋倾斜坍塌。如图8,该房屋原为7层办公楼,倾斜坍塌下坐至2层。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不少框架结构房屋,由于框架中采用如前所述的240厚的填充墙,且填充墙做到了上下对齐,布置均匀,震后虽然该填充墙上出现X型裂缝,墙体破坏严重,如图10,而主体结构未遭损坏,房屋未坍塌且表现良好。表明此类填充墙在该结构体系中起到了第二道抗震防线的作用,经受住了这次罕遇地震的作用的考验。这一现象及上述两种填充墙在框架中的影响,值得我们重新研究框架填充墙在抗震中的效能,对抗震结构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4)楼梯间破坏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歇台板与楼层错层,楼板又为斜向杆件,引发了底层楼梯板拉裂,甚至完全拉断,楼梯梁、柱节点因歇台梁的作用形成短柱破坏,这些破坏必然导致在地震过程中加剧人员的伤亡。上述几种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延性框架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延性框架的抗震设计概念主要包括“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大节点”。同时有必要对多层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用材、构造、布置和受力特征进行分析,重新判断和认识框架填充墙的作用。楼梯是人们生活和生命的通道,也应引起高度重视。4砌体结构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当人们在震区看到倒塌的砌体结构房屋的时候,一般都认为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最差,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就其材料性能而言,确实有它的劣势,但是多层房屋并非砌体结构就不能抗震。在此次地震灾区完全垮塌的房屋中,砌体结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未倒塌且在地震作用下表现优秀的砌体结构房屋也不在少数,如北川县城、汉旺镇内不少五、六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并未坍塌,有些表现良好,只是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裂缝,图11、12。如北川县城内一栋60年代修建的老建设局办公楼,共4层,震后墙面竟未发现裂缝;汉旺镇近几年修建的一个6层楼家属住宅区,震后无一栋出现严重破坏。为什么同样是砌体结构房屋,差别会有这么大呢?考察中发现,凡是严格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施工保证质量的砌体结构房屋,就能经受住本次罕遇地震的考验。在那些倒塌的砌体结构房屋的废墟中,我们不难发现,砼空心砌块、粘土砖强度明显偏低;砌筑砂浆大都是石灰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混凝土构件均为预制构件(砼预制空心板,预制梁);缺少抗震设计构件,如圈梁和构造柱。可想象,此类砌体结构整体刚度极差,在地震作用下必然造成粉碎性破坏。从那些受到严重破坏但未倒塌的砌体结构房屋中我们发现如下值得关注的问题:(1)平面不规则,凹凸明显,形成薄弱连接,整体刚度极差。如图13,结构单元与单元之间用楼梯连接,地震中这种局部薄弱连接彻底垮塌;又如图14,15,16,平面凹凸处采用预制楼板,且未做刚性加强层,在地震作用时,房屋扭转变形,预制楼板从墙体中被整体拔出,造成房屋严重破坏,特别是楼梯间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2)竖向刚度变化过大,引发过大的应力集中和塑性变形集中。如图17,汉旺镇某建筑屋顶造型在地震中鞭梢破坏;又如图18,绵阳城建档案馆,为7层砖混结构,地震过程在第5层竖向刚度变化处产生墙体破坏。5农村民居损毁十分严重,值得高度关注在此次地震中,大量农村房屋损毁,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此次考察过程中,我们有幸接触到了这些损毁的民居,通过和灾民交谈,了解到这些房屋虽然修建于不同年代,但均为自建自住,没有设计图纸,没有正规单位施工。绝大多数已垮塌的一、二层房屋采用的材料几乎都是砼空心砌块或者粘土砖,墙厚以180、120为主,绝大部分为石灰砂浆,少数为泥浆,砂浆强度低,用手一捻就碎。楼面为砼预制板,屋面为木檩条冷摊瓦,无圈梁、构造柱等抗震构件。这种抗震性能极差的房屋在地震中粉碎性垮塌,如图19,20。有部分质量稍好的房屋,虽然未倒塌,但是冷摊瓦整体滑落,如图21。在这次8级大地震中,我们仍然能可以看到不少破损很轻的农村民居,如图22是都江堰的一栋2层楼的民居,地震后未倒塌,仅墙体出现局部裂缝,稍加修整后仍可使用。深入了解发现,这类房屋采用的是240粘土砖墙砌筑,现浇混凝土楼面板,每层设置有圈梁,四周布置了混凝土构造柱,房屋平面规则,开间最大的为4.5m以下。这些例子很好的证明了,对于一、二层的农村民居如果保证材料、施工质量,并按抗震措施进行设计和施工,就能经受住地震的考验。该类房屋虽然一次性投资增加了一些(据估算,增加抗震措施仅占房屋建设费用的10%左右),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却可以获得巨大的生命财产价值。汶川地震给农村民居造成的破坏是广泛而严重的,他们的房屋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质量之差,抗震意识之缺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想呼吁我们的政府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关爱他们的生命,让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科技成果的阳光都能普照8亿农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6结束语此次考察结束了,但地震灾区一个个满目伤痕的场景使我们难以平静。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从事建筑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谨记:尊重生命、尊重科学,让我们共同把“关爱生命”作为神圣的社会职责,用我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努力,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成功见证的示范建筑。阅读详情:
范文八:强台风频发区输电塔破坏特征研究摘要:文章通过对“天兔”“威尔逊”等强台风作用下的输电塔倒塔等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ZM4输电塔进行了静力分析、模态分析以及稳定性分析,研究了沿海地区输电塔在强台风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并分析了引起输电塔破坏的致灾因子,最后提出了预防输电塔倒塌的相应措施与方法。关键词:输电塔;强台风频发区;破坏特征;倒塔事故;静力分析;模态分析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M75 文章编号:(8-03 DOI:10.ki.11-4406/n.1 概述输电塔线体系通常由杆塔结构与长跨距、大负荷、高柔度的导线构成,具有轻质、高柔、阻尼小等特性。输电塔线体系的高柔特性、导地线的几何非线性以及输电塔与输电线之间、输电塔与基础之间的耦合作用等使得输电塔结构在强台风作用下产生较为剧烈的震荡,甚至导致杆件产生残余变形甚至断裂,从而引发整个结构的倒塌。引起电力系统的自然灾害很多,其中风灾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历年来强风所导致的电力系统事故层出不穷。输电塔的倒塌会造成大面积大范围的停电事故,这不仅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强台风荷载作用下输电塔倒塌的规律十分必要,这对分析杆塔倒塌事故原因,对杆塔的加固改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广东电网“天兔”“威尔逊”等强台风作用下的输电塔倒塌现场的分析与调研,研究了沿海强台风频发地区输电塔的整体倒塌特点、规律、致灾原因以及输电塔抗倒塌的相关建议。2 强台风对输电塔线体系的影响台风的中心持续最大风速为12~13级(32.7m/s~41.4m/s),而强台风的中心持续最大风速为14~15级(41.5m/~50.9m/s)。强台风对输电塔线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风力破坏。风力破坏主要包括:面向海口处或者台风登陆前进方向的高山风口处的杆塔,因风速过大的强台风袭击,发生倒杆或折弯现象,进而引起线路跳闸;受台风影响,变电站内主变压器引下线引起风偏放电,进而造成主变压器的跳闸。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台风登陆后的强降雨、洪水及泥石流等的破坏。强降雨不断对输电线路杆塔基础进行冲刷,极易引起杆塔倾斜甚至倒塔,同时洪水、泥石流等对变电站、配电室特别是地下开闭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二次设备的进水、继电保护装置的误动、拒动等,甚至会造成整个变电站不能正常运行。3 输电塔倒塌特点研究根据其所用型材的差异,输电塔分为角钢输电塔和钢管输电塔。采用不同材质作为构件,其抗风能力各不相同,强台风荷载作用下破坏特征及致灾原因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强台风频发区角钢输电塔的破坏特征进行研究。角钢输电塔的主要构件为角钢。角钢的优点是:连接方便;制造焊接量小,易于钻孔,而且角钢材料单价相对较低。其缺点是:体型较差,迎风面较大,属于一种对风敏感的结构系统,其回转半径存在各向异性的特点,沿弱轴方向易发生压杆失稳现象。3.1 角钢输电塔倒塌现场调研近年来,因强台风导致角钢输电塔的破坏时有发生。2012年7月受台风“韦森特”影响,江门地区输电塔倒塌现象严重。图1中为江门线路倒塔照片。从破坏部位来看,其主要在输电塔塔中下部发生破坏。2013年强台风“天兔”登陆广东。“天兔”造成220kV线路铁塔倒塌2基、110kV线路铁塔倒塌4基。图2所示的是28#铁塔塔身中部扭曲破坏。2014年7月,强台风“威尔逊”吹袭徐闻地区。日,现场巡检发现距220kV闻涛站北侧约6km的#136~#150耐张段发生倒塔事故,经现场核实,整个耐张段中除#136、#150首尾2基耐张塔外,其余13基直线悬垂型铁塔均发生倒塔。经现场实地核实,事故段受损铁塔的基础及地脚螺栓均没有受到破坏,部分导地线及金具或因倒塔发生了二次损伤,13基铁塔倒塔方向大致垂直线行倒向同一方向,铁塔主材和身部交叉斜材均有不同程度失稳破坏,基本符合大风情况下的倒塔特点。具体如图3所示:通过对倒塔现场的调研与分析,发现角钢输电塔塔腿以上的塔身一二段易发生失稳破坏进而导致全塔的倒塌。3.2 角钢输电塔ANSYS建模本文通过对ZM4输电塔这种塔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更进一步找出输电塔的破坏特征。ZM4输电塔的设计条件是:设计风速均为10m高35m/s,采用LGLX-240/40钢芯稀土铝绞线作为输电导线,GJ50钢绞线作为地线;其呼高21m,总高26.5m,塔身中下部主材采用Q345钢材,其余部位均采用Q235钢材。ZM4输电塔属于典型的桁架钢结构,因此在ANSYS中采用BEAM188单元进行建模分析,其三维有限元模型见图4。3.3 角钢输电塔静力分析通过输电塔的静力分析,了解输电塔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更有助于研究输电塔破坏特征。本文重点研究强台风频发区输电塔的破坏特征,因此只考虑垂直于线路方向90度条件下的风荷载。综上,输电塔受力包括:输电塔自重,导地线、绝缘子及金具的垂直荷载,输电塔及导线等受到的风荷载。根据《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的规定,输电塔线体系的输电塔和导线采用分开设计的方法,采用静力学知识对输电塔进行分析。此处取10m高度处42m/s的风速作为强台风风速进行分析。在ANSYS中对ZM4进行受力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图5(a)为ZM4输电塔位移图,图5(b)为ZM4输电塔应力图。由图5(a)可得,ZM4输电塔由于塔身中下部斜材缺乏必要的约束,变形较大;由图5(b)可以看出,该类型输电塔最大等效应力单元位于塔身中下部迎风面斜材处,其等效应力为155MPa,属于拉应力。
  通过以上输电塔静力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于ZM4类型的输电塔,其塔身中下部缺乏必要的支撑与约束,在强台风作用下,塔身中下部斜材出现了较大的变形,同时该处出现了较大的拉应力,因此,当台风荷载较大时,塔身中下部容易出现抗拉能力不足造成斜材破坏的现象,进而可能造成输电塔的倒塌。3.4 角钢输电塔模态分析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只与结构自身的质量和刚度有关,因此又被称为自振特性。结构的自振特性对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利用ANSYS软件对建立的ZM4输电塔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提取输电塔的部分自振频率和振型,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ZM4类型输电塔从第三阶开始出现了塔身下部局部振动。这些局部振动的较早出现,使得输电塔在台风荷载作用下,更易发生破坏。3.5 角钢输电塔稳定性分析利用ANSYS对输电塔加固前后线性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在ANSYS中建立输电塔的有限元模型,将所确定的等效风压加载在各层塔迎风面的型材作为节点荷载,进行静力分析,分析时,激活预应力影响;定义分析类型、分析选项、荷载步,获得特征屈曲解;扩展静力解。ZM4输电塔在设计风速下的屈曲模态如表2所示:对ZM4输电塔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输电塔的第一阶和二阶屈曲系数分别为11.6,满足基本风速35m/s的设计要求;当风荷载继续增加,由于塔身中下部斜材缺乏必要的约束可能的失稳部位在塔身第一、二段斜材处,也就是说对于ZM4类型的输电塔而言,塔身中下部斜材为其薄弱环节。综合以上对强台风频发区输电塔倒塌的调研分析以及对ZM4输电塔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到:输电塔塔腿以上塔身一二段为其薄弱部位,易发生失稳破坏进而导致全塔的倒塌。因此,要加强对塔身一二段的监测,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加固。4 强台风作用下输电塔倒塌原因分析根据以上输电塔破坏特征的分析研究,对强台风频发区输电塔致灾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其致灾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4.1 设计风速不足强台风风速远大于输电塔结构的设计风速,这使得强台风荷载远大于设计风荷载,因此应当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针对台风频发地区,适当提高输电塔设计风速。4.2 输电塔结构设计不合理输电塔倒塌主要发生在塔身中下部,输电塔塔身一二段通常是塔身坡度不变段,断面内设置的横隔面相对较少,约束较少,而这部分在大风吹袭时通常受到较大的弯矩和剪力作用。因此这一部分缺乏有效的支撑而承受了较大的应力,是输电塔结构的薄弱部位。4.3 导线的摆动导线在强台风荷载作用下将迎风产生剧烈摆动,导致输电塔与导线间的耦合作用增大,对输电塔结构抗风能力造成了很大影响。5 强台风作用下输电塔抗倒塌的建议通过以上输电塔破坏特征及致灾原因的分析,并对输电塔设计原理及结构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沿海地区强台风作用下输电塔杆塔的抗倒塌提出以下五点建议:5.1 适当提高设计风速目前,参考设计风速为30~35m/s;根据风级典型的破坏程度,强台风风速约为41.5~50.9m/s,超过了结构的设计风速,这导致线路断线、倒杆。因此应考虑从设计方面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台风频发地区输电塔的设计风速,提高其抗灾害能力。5.2 对已建输电塔采取相应加固措施研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输电塔结构塔身中下部为薄弱环节,增设横隔面可以有效改善其整体性能,因此应进一步对塔身中下部进行研究。5.3 加强风致振动控制分析,强化防灾减灾经济保障体系目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摆、TMD及VED等风振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减小高柔度结构的振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风致振动控制方法,因此,可针对薄弱塔进行相应的研究及应用。但针对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由于其是塔线空间耦联的振动体系,与常见的高柔结构有明显不同,有必要专门对其进行研究。5.4 研究典型输电塔抗风方案,修建抗风试验工程为了更好地做好在役塔的抗风加固方案的研究,需要通过理论、数值分析以及试验研究来总结、方案比选、科学评价以及综合决策,找到最合理、最优的抗风方案进行推广。5.5 加强输电线路运维和问责建立防灾机制,制定输电塔倒塌应急预案,使配电线路状态评价工作常态化,及时发现缺陷,修补基础、护坡,更换损坏和有裂纹的钢筋混凝土电杆,尽早发现有锈蚀变形等缺陷的铁塔并及时整改。6 结语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灾害性及极端恶劣性天气的发生更加频繁。沿海地区的电网抗灾防变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提高现有输电塔的抗灾能力刻不容缓。为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对输电塔线系统倒塌现象、规律及致灾原因的分析,为未来输电塔设计及研究有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1)从输电塔本身考虑,增加塔身下部横隔面和斜撑,改善输电塔的受力性能;(2)从耗能减振出发考虑,研究输电塔风致振动控制系统,减轻风荷载本身对塔的作用。参考文献[1] 谢强,张勇,李杰.华东电网500kV任上5237线飑线风致倒塔事故调查分析[J].电网技术,2006,(5).[2] 张飞华,黄卫菊,武利会,等.强风作用下输电塔风致倒塌机理和抗风加固方法探讨[J].广西电力,2011,(12).[3] 李庆伟,李宏男.输电塔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研究[J].防震减灾工程学报,).[4] Albermani F,Marhendran M,Kitipornchai S.Upgrading of transmission towers using a diaphragm brace system[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4,(26).[5] 李宏男,白海峰.高压输电塔-线体系抗灾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土木工程学报,).[6]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7] 马庆增,张春雷,李鹏云.阳江110kV平闸甲乙线倒塔原因分析[J].南方电网技术,).[8] 钟万里,吴灌伦,王伟,等.一种高压输电塔在风场中的失稳与加固[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Yasui H,Marukawa H,Momomura Y.Analytical study on 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tower[J].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0] McClure G,Lapointe M.Modeling the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J].Computers & Structures,2003,(81).作者简介:李小芳(1991-),女,山西忻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输电塔加固改造;杨伟军(1962-),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结构可靠性。(责任编辑:黄银芳)阅读详情:
范文九:我国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经济特征分析我国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经济特征分析曾寅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提要:本文利用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的统计资料,对2000年至2002年三年间我国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类案件具有小型案件频繁发生、以初犯农民盗伐和滥伐林木为主的特征,建议除了加强警力和惩罚之外,还要研究产生违法犯罪案件的经济环境,注意从经济根源上减少一般农民的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 违法犯罪 犯罪经济学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巴西、喀麦隆等南美与非洲国家,非法盗伐林木已经占到全部林木生产的80以上,而在印度尼西亚等部分亚洲国家,非法盗伐林木所占地比重也超出了50%(Smith, 2002)。为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东亚森林法执行与监管部长会议(The Forest Law Enforcement and Governance East Asia Ministerial Conference)”于日至13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会上东亚各国相互交流的森林法执行和监管的经验,并对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达成了共识。在我国,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虽然没有南美、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那样严重,但是,在国家正致力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同时,各地占用林地、超限额砍伐、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显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障碍(陈火金,2001)。1 Summary Report of Forest Law Enforcement and Governance East Asia Ministerial Conference, http://www.iisd..ca/linkages/sd/sdfle.1Callister(1999)对非洲、南美等国家森林犯罪的类型、影响和原因,进行了归类分析。王纯(2001)和蒋成树(2001)则分别对我国东北和湖南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特征作了简要总结。本文的目的,就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的统计资料,对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全国森林公安机关供查处的各类破坏森林违法犯罪案件的基本经济特征进行分析,为国家根据违法犯罪的特征,调整相应的林业经济制度与政策,从根本上减少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提供依据。一、 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定义及处罚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是指不按法律规定利用森林资源或者造成森林资源损失的行为,主要包括盗伐林木,滥伐林木,非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故意毁坏林木、苗木,盗窃、抢夺、抢劫木材,森林火灾,伪造、倒卖林业票证等。同时根据破坏森林资源的数量,又可把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划分为林业行政案件、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1. 盗伐林木盗伐林木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砍伐他人所有的林木的行为,其实质是侵犯了林木的所有权和林木管理秩序。依据《森林法》的规定,构成盗伐林木行政案件,除依法赔偿损失以外,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3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依据《刑法》的规定,盗伐林木,数量较大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2-5立方米以上),构成盗伐林木刑事案件,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20-50立方米以上),构成盗伐林木重大刑事案件,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特别巨大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100-200立方米以上),构成盗伐林木特大刑事案件,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 滥伐林木滥伐林木是指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法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数种或方式,任意采伐本人所有的林木的行为,其实质是侵犯了林木管理秩序。依据《森林法》的规定,构成滥伐林木行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依据《刑法》的规定,滥伐林木,数量较大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10-20立方米以上),构成滥伐林木刑事案件,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50-100立方米以上),构成滥伐林木重大刑事案件,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二、 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经济危害程度特征2000年至2002年三年间,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433621起,其中刑事案件28740起,治安案件41351起,林业行政案件363530起(表1)。分年度看,案件持续上升的趋势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案件总数居高不下。2000年、2001年、2002年分别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141116起、150096起、142409起,其中2000年比1999年上升6.36%,2001年比2000年上升6.36%,2002年比2001年下降5.12%1。从案件的经济危害轻重程度上看,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分别占了查处案件的6.63%、9.54%和83.83%(表1),林业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罚案件占了绝大部分。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小案件多发是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一个特点。1 本文所引用的数据资料,除特殊注明者外,均来源于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但是,6.63%的刑事案件虽然从比例上看不太高,但是危害巨大。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的资料,2000年至2002年三年间,在刑事案件中,发生重大案件5759起,特别重大案件1185起。全国平均计算,每天发生5起重大案件、1起特别重大案件。例如,相继发生的云南省贡山县边贸有限公司盗伐28224.34立方米林木、新疆巩留林场盗伐9000立方米林木、黑龙江省密山市二龙山林场滥伐6000立方米林木等大案要案。从案件类型来看,盗伐林木、滥伐林木仍然是破坏森林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三年间全国共查处盗伐林木案件90293起,占各类案件总数的21%,共查处滥伐林木案件72241起,占各类案件总数的16.9%,两者合计占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37.9%。特别是在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中,盗伐与滥伐林木案件的比例更多,几乎达到了进70%。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破案率或者处理率相当高。总体上看,达到了98.5%,其中刑事案件的破案率为92.7%,治安案件和森林处罚案件的处理率也分别达到了98.4%和98.9%。盗伐与滥伐林木案件的破案率与处理率,与其它案件基本相同。三、 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经济损失特征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表2所示,在近三年里,案件使得203万亩林地受损,损失林木397万立方米,折款约4.6亿元,损失幼树和竹子6221万株,折款6257万元,其它损失4535万元,损失总计达到了5.68亿元。在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造成的损失中,最主要的损失是林木损失,占了总损失的81%。而造成林木损失最严重的是盗伐和滥伐林木案件,两者占了林木总损失的43.6%。特别是滥伐林木案件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仅此一类案件的林木损失就占了全部林木损失的25.7%。资料来源:同表1。通过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破获和处理,挽回了巨大的损失。如表3所示,近三年,全部挽回的损失高达7.3亿元,其中林业行政罚款最多,近3.3亿元,占了45.2%,其次为收缴林木222万立方米,折款2.7亿元,占了37%。而无论是哪个项目中,从盗伐和滥伐林木案件挽回的损失都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林业行政罚款中,约有47.1%来自盗伐和滥伐林木案件。相对来说,盗伐和滥伐林木案件收缴的林木占总收缴林木的比重确不高,只占19.5%。四、 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犯的经济特征近三年里,抓获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案犯情况如表4所示。全国共抓获有关的案犯总数超过了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1)从身法类别上看,农民占有最大的比重。近三年的案犯中农民仅4万人,约占了案犯总人数的80%。2)从案犯历史情况来看,初犯是主要的。近三年初犯人数4.8万人,占了案犯总人数的90%以上。3)上述特征在盗伐和滥伐林木案件中,显得更加突出。前述两个比例分别达到了86.1%和95.4%。资料来源:同表1。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抓获的案犯当然要受到处罚。如表5所示,近三年里,全国共处罚各类案犯54万人次,其中接受罚款处罚的人数最多。接受林业行政罚款的35.9万人,接受治安罚款的3.25万人,约占了总接受处罚人次数的74.5%。就盗伐与滥伐林木案件而言,占最大比例同样是罚款处罚,但是与其它案件相比,由于盗伐与滥伐林木案件中刑事案件比例相对较高,所以其逮捕和劳教的案犯人数也相对较多。近三年逮捕的盗伐林木案犯9416人、滥伐林木案件4891人,两者合计占了全部案件总逮捕人次数的75.4%;被判刑劳教的盗伐林木案犯751人,滥伐林木案犯318人,合计占了全部案件总劳教人次数的54.2%。资料来源:同表1。五、 总结及其政策意义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近三年来我国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主要经济特征总结归纳如下:第一,案件持续上升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案件总数居高不下。虽然每年也发生相当数量的大案要案,但是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的是由林业部门授权处理的经济危害程度相对较轻的行政案件。第二,从案件类型来看,盗伐林木、滥伐林木仍然是破坏森林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三,案件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中林木是最主要的损失。通过处理可以挽回一部分损失,其中最主要的是罚款挽回的损失。第四,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主要案犯,是初次作案的农民。上述结论表明,一方面,面对案件大量发生、造成损失巨大的局面,说明迫切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努力减少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必须针对案件类型主要是初犯农民的盗伐与滥伐林木的特征,适当调整有关的林业制度和政策,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这一经济特征表明,并不是只要增加警力就一定能够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初犯农民选择盗伐与滥伐林木,一定有其适宜经济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选择结果1。增加警力和处罚,由于不能改变适宜于此类违法犯罪案件产生的经济环境,所以仅仅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减少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大量发生,更需要从调整林业经济制度和政策、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着手,通过改变违法犯罪者面临的经济环境,来从根本上降低一般农民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参考文献:陈火金,2001:《论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林业资源管理》,2001年第3期蒋成树,2001:《毁林犯罪案件的转型分析及预防对策》,《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8月,13卷第4期王纯,2001:《当前毁林犯罪的规律、特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中国林业企业》,2001年第5期Callister, Dabra J., 1999:Corrupt and Illegal Activities in Forestry Sector: Current Understa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World Bank Forest Policy, World BankSmith, Wynet, 2002: The Global Problem of Illegal Logging, The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本文发表于《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年第2期)1我们将在别的论文中,对此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阅读详情:
范文十:简析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特征及成因摘 要:在公路的使用过程中,路面和路基容易产生破坏,影响公路的使用性能,并且路基和路面破坏会相互作用,路面破坏会加剧路基病害,同时路基病害也会导致路面破损,对此本文探讨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关键词:公路;路基破坏;路面破坏;特征;成因路基破坏和路面破坏是公路的常见病害,引起公路路基和路面病害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不能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将严重影响交通效率,并且对车辆的安全行驶会造成威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公路施工中运用的工艺、材料、设备都不断进步,公路施工质量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不得不认识到,很多公路项目在竣工投入使用之后,仍普遍出现路基以及路面病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车辆行驶速度不断提升,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有必要深入分析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特征及成因。1 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目前公路工程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破坏主要可以分为变形类破坏、松散类破坏、车辙破坏、裂缝类破坏,下面本文分析各类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1.1 变形类破坏公路路面通常建于填土路堤之上,当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之后,公路路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沉降这样一来,路面顶面的平整性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波浪,产生变形病害。另一方面,在路堤没有填筑之前,地基一般已保持平衡状态,而在路堤填筑完成之后,由于动静荷载作用的影响,地基会出现固结形变,直到重新处于平衡状态,地基固结变形程度要受到地基内部各层土压缩系数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填土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地基固结变形的作用之下,公路路面就会出现变形病害。此外填土路堤地基的横向承载力十分不均匀,通常情况下,中部地基的承载力要明显高于两侧地基,在此情况下,路堤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路堤两侧会出现外倾式沉降,进而会使路面出现纵向裂缝,这主要是有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软土地基没有达到稳定要求的情况下,就进行铺设沥青路面,另一方面是复合地基处理深度以及置换率小的原因造成的。1.2 松散类破坏山水破坏产生松散变形类病害尤其广泛,主要表现为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是由于雨水较快的透入空隙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后,其下层比较密实,在进入表面层的水还未来得及往下层渗透前,表面层就开始产生水破坏。表现为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产生圆形坑洞。第二种情况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较快渗入中面层,滞留在中面层的水因难于或来不及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之前,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变弱,沥青剥落,甚至松散,导致表面层首先在行车道底轮迹带上产生网裂形变,有的甚至产生明显辙槽。第三种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如果在底面层表面有粘结防水层,或有质量好的下封层,同时进入的水量不大,则滞留在底面层的水会使底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减弱,进而沥青剥落,甚至沥青混凝土松散,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产生网裂形变。水破坏的第一个内因是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第二个内因是片面强调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第三个重要内因是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大。第四个内因是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裂缝,由于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的材料,它的温缩系数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4倍左右。新沥青混凝土面层刚产生的裂缝,往往仅深入表面层的上部。过一个冬季或一定时间后,裂缝又会深入到下层底部,甚至引发基层在相同的位置开裂。1.3车辙破坏车辙、拥包等流动变形损坏是高速公路车辆渠道化以后的主要病害。由于我国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基层本身的变形不是主要的,多数都是沥青混和料产生的流动性车辙。其主要成因是路面在高温情况下劲度模量大幅度降低,抗剪切变形能力不足,以抵抗超载和重载车作用下的剪应力。2高速公路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2.1 基层高速公路的半刚性基层厚度多在20cm左右,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砾石)半刚性底基层厚20-40cm,采用的材料有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二灰砂、二灰和水泥石灰土等。半刚性材料层的总厚度通常不超过60cm ,最薄为40cm。半刚性材料路面的承载能力取决于半刚性材料层的质量和厚度因素,如果基层或底基层质量不好或不均匀性大,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容易导致沥青路面产生局部破损。在路面设计和施工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半刚性路面的结构性破坏常发生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在轮迹带上先产生纵向细小裂缝,然后产生通过轮迹带的横向裂缝,最后发展成网裂和形变。2.2 岩土地基填土路堤路基产生纵向不均匀沉降,使路面顶面产生波滚式的不平整。其产生沉降的原因:一是原土地基产生固结变形,在填筑路堤之后,地基收到加载作用,产生压缩变形;二是路堤本身产生固结变形,是与填土高度、土的性质和压实度密切相关,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槽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有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早或迟都会产生一些细而短的纵向裂缝。桥头跳车是山路基路面沉降引起的,是路基路面纵向变形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桥头填土较厚,路基路面容易产生大的沉降,而桥头的沉降量很小,从而产生错台高差,这种现象在软基路段、湿陷性黄土地区尤为严重。2.3 特种土层的路基淤泥质粘土、红粘土等软土地基往往因固结沉降稳定时间长,或是因修路微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路面沉陷,而且湿陷性黄土路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老的空穴增大,并发生新的空穴。2.4 不良地质现象对路基稳定的影响由于高速公路的修建改变了微地貌环境,水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均发生了变化,在持续动荷载作用下,原有的不利地质条件被进一步激发、扩大,从而引起路面沉陷、裂缝,甚至大范围的路基塌滑。高速公路位于古滑坡体上,路基的一部分位于滑动面上,在动载荷作用下,引发路基边坡大范围失稳和路基深部的空穴,在路基填土的压力和车辆动荷载作用下发生沉陷,引起路面沉陷。总结:公路设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公路设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公路交通,在这种情况下,公路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我国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公路路基病害和路面病害依旧是屡见不鲜,不仅严重降低了交通效率,也为安全行驶埋下了很大隐患,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切实解决这些病害,就要掌握各类病害的特征和成因,进而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本文在此分析了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特征及成因,希望本文观点可以为相关工作开辟思路。【参考文献】[1]孔宇,余进海. 浅析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J]. 企业技术开发,6+159.[2]闫青华. 高速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 科技信息,1-992.[3]李建平. 高速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0-271.[4]李旭,马延涛. 高速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8.[5]秦承勇. 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破坏特征及成因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7+230.[6]雷敏铃. 浅谈公路路基破坏特征及成因、施工技术、质量控制[J]. 黑龙江交通科技,.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截面梁配筋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