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中的“篝”童趣中的古今异义义

苏教版九(上)《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
(朝代)著名&&&&&&&&&&
家,&&&&&&&&&&
家,&&&&&&&&&
2、本文出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史。共&&&&&&
篇,五大部分:&
&&&&&&&、&&&
&&&&&、&&&
&&&&&&&&、&
&&&&&&&&&。鲁迅赞曰“&&&&&&&&&&&&&&&&&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陈涉(&&&&
&&&)嗟(&
&&&)乎 闾(
皆次当行(&
陈胜王(&& )
篝(&& )火&
笞(&& )广&
)坚执锐&&
&&辍耕(&&
)已失期&&&
)故&&& 丛祠
&&忿恚(&&&
攻蕲(&&& )
三、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2)为天下唱&&&&&&&&&&
&&&&&&&&&&&&&&&&&&&&&
(3)将军身被坚执锐&&&&
&&&&&&&&&&&&&&&&&&&&&
(4)卜者知其指意&&&&&&
&&&&&&&&&&&&&&&&&&&&&
固以怪之矣&&&&&&&
&&&&&&&&&&&&&&&&&&&&&
四、古今异义。
1、卒中往往语&
(古义:&&&&&&&
&&今义:&&&&&&&&&&&&
2、楚人怜之&&&
(古义:&&&&&&&
&&今义:&&&&&&&&&&&&
3、夜篝火&&&&&
(古义:&&&&&&&
&&今义:&&&&&&&&&&&&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今义:&&&&&&&&&&&&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
&&今义:&&&&&&&&&&&&
6、借第令毋斩&&&&
(古义:&&&&&&&
&&今义:&&&&&&&&&&&&
7、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
&&今义:&&&&&&&&&&&&
9、等死,死国可乎&&
(古义:&&&&&&&
&&今义:&&&&&&&&&&&&
10、比至陈&
&&&&&&&&(古义:&&&&&&&
&&今义:&&&&&&&&&&&&
五、解释下列词语(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
王:&&&&&&&&&&&&&&&&&&
2、天下苦秦久矣&&&&&&
苦:&&&&&&&&&&&&&&&&&&
3、尉果笞广&&&&&&&&&&
笞:&&&&&&&&&&&&&&&&&&
4、皆指目陈胜&&&&&&&&
目:&&&&&&&&&&&&&&&&&&
5、夜篝火&&&&&&&&&&&&
夜:&&&&&&&&&&&&&&&&&&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
&&&&锐:&&&&&&&&&&&&&&&&&&
&&&&&&&&&&&&忿恚:&&&&&&&&&&&&&&&&&&
六、解释下列词语(一词多义)。
1、【会】①会天大雨
&&&&&&&&&&&&&&&&& &&&&
②皆来会计事&&&&&&&&&&&&&&&&&&
2、【道】①道不通&&&&&&&&&&&&&&&&&&
&&&&&& ②伐无道&&&&&&&&&&&&&&&&&&
3、【等】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公等遇雨&&&&&&&&&&&&&&&&&&
4、【数】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数言欲亡&&&&&&&&&&&&&&&&&&
5、【故】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广故数言欲亡&&&&&&&&&&&&&&
6、【将】①上使外将兵&&&&&&&&&&&&&&&&
&&&&&&②项燕为楚将&&&&&&&&&&&&&&&&
   ③陈胜自立为将军&&&&&&&&&&&
7、【然】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足下卜之鬼乎&&&&&&&&&&&&&
8、【指】①卜者知其指意&&&&&&&&&&&&&
②皆指目陈胜&&&&&&&&&&&&&&&&&&
9、【书】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得鱼腹中书&&&&&&&&&&&&&&&&&&
10、【所】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1、【令】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令辱之&&&&&&&&&&&&&&&&&&
   ③召令徒属&&&&&&&&&&&&&&&&
&&&④陈守令皆不在&&&&&&&&&&&&&&&&&&
12、【与】①尝与人佣耕&&&&&&&&&&&&&&&
&&&&&&&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3、【之】①辍耕之垄上&&&&&&&&&&&&&&&
&   ②怅恨久之&&&&&&&&&&&&&&&&&&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二世杀之&&&&&&&&&&&&&&&&&&
14、【上】①辍耕之垄上&&&&&&&&&&&&&&&&
   ②上使外将兵&&&&&&&&&&&&&&&&&&
15、【应】①佣者笑而应曰&&&&&
&&&&&&&&&   ②宜多应者&&&&&&&&&&&&&&&&&&
16、【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当】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不当立&&&&&&&&&&&&&&&&&&
   ③当此时&&&&&&&&&&&&&&&
18、【行】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乃行卜&&&&&&&&&&&&&&&&&&
③行收兵&&&&&&&&&&&&&&&&&&
19、【以】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或以为死&&&&&&&&&&&&&&&&&&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以激怒其众&&&&&&&&&&&&&&&&&&
20、【欲】①广故数言欲亡&&&&&&&&&&&&&&
&&&&&&②从民欲也&&&&&&&&&&&&&&&&&&
21、【号】①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②号为张楚&&&&&&&&&&&&&&&&&&
22、【为】①若为佣耕&&&&&&&&&&&&&&&&&&
&&&&&&②为天下唱&&&&&&&&&&&&&&&&&&
③为屯长:
&&&&&&&&&&&&&&&&&&&&&&&&&&&&&④为坛而盟:&&&&&&&&&&&&&&&&&&&&&&&
⑤项燕为楚将:&&&&&&&&&&
&&&&&&&&&&&&&&&⑥士卒多为佣者:&&&&&&&&&&&&&&&&&&&&&
23、【乃】①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4、【死】①等死
&&&&&&&&&&&&&&&&&&&&&&&&&&&&②死国可乎&&&&&&&&&&&&&&&&&&&
25、【而】①夺而杀尉&&&&&&&&&&&&&&&&&
&&&&&&&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七、重点词语解释。
1、屯大泽乡
屯:&&&&&&&&&&
&&&&&&&&&&&&&&&&&&&&&&&&&&2、会天大雨
会:&&&&&&&&&
3、或以为亡
亡:&&&&&&&&&&
&&&&&&&&&&&&&&&&&&&&&&&&&&4、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
5、等死:&&
等:&&&&&&&&&
&&&&&&&&&&&&&&&&&&&&&&&&&&&6、扶苏以数谏故
数:&&&&&&&&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9、辍耕上垄上
之:&&&&&&&&&&
10、怅恨久之
怅:&&&&&&&&&&
&之:&&&&&&&&&&
&&&&&&&&11、苟富贵,无相忘
苟:&&&&&&&&&&
八、说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此教我先威众耳。(&&&&&&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4、号为张楚。&&&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九、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8、天下苦秦久矣
十、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
2、起义的根本原因:&&&&&&&&&&&&&&&&&&&&&&&&&&&&&&&&&&&&&&&&&&&&&&&
&&&&&&&&&。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
;&&&&&&&&&&&&&&&&&&&&&&&&&&&&&
&&&&&&&&&&&&&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
8、表明陈涉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10、起义的导火线是:&&&&&&&&&&&&&&&&&&&&&&&&&&&&&&&&&&&&&&&&&&&&&&&&
&&&&&&&&。
十一、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
&&&&&&&&&&&&&&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二、课文内容理解。
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
&&&&&&&&&&&&&&&&&&&&&&&&&&&&&&&&&&&&&&&&&&&&&&&&&&&&&&&&&&&&&&&&&&&&&&&&&
3、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答:&&&&&&&&&&&&&&&&&&&&&&&&&&&&&&&&&&&&&&&&&&&&&&&&&&&&&&&&&&&&&&&&
&&&&&&&&&&&&&&&&&&&&&&&&&&&&&&&&&&&&&&&&&&&&&&&&&&&&&&&&&&&&&&&&&&&&&&&&&&
4、&&&&&&&&&&&&&
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
答:&&&&&&&&&&&&&&&&&&&&&&&&&&&&&&&&&&&&&&&&&&&&&&&&&&&&&&&&&&&&&&&&&&&&&&&&&&
&&&&&&&&&&&&&&&&&&&&&&&&&&&&&&&&&&&&&&&&&&&&&&&&&&&
&&&&&&&&&&&&&&&&&&&&&&&&&&
5、注意本文叙史的脉络,找出跟下面两句话相照应的上下文加以体会。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答:&&&&&&&&&&&&&&&&&&&&&&&&&&&&&&&&&&&&&&&&&&&&&&&&&&&&&&&&&&&&&&&&&&&&&&&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
6、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答:&&&&&&&&&&&&&&&&&&&&&&&&&&&&&&&&&&&&&&&&&&&&&&&&&&&&&&&&&&&&&&&&&&&&&&&&&&
7、文章开头同时列出陈胜、吴广二人的姓名、籍贯、表字,文中写了二人合谋举事等内容,能否据此把本文看成是二人的合传,名为《陈涉吴广世家》?
答:&&&&&&&&&&&&&&&&&&&&&&&&&&&&&&&&&&&&&&&&&&&&&&&&&&
&&&&&&&&&&&&&&&&&&&&&&&
8、鲁迅用“无韵之《离骚》”评价《史记》,是因为它文学性,是因为它在语言方面具有凝练、简约、形象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选一句分析。
答:&&&&&&&&&&&&&&&&&&&&&&&&&&&&&&&&&&&&&&&&&&&&&&&&&&&&&&&&&&&&&&&&&&&&&&&&&&&&&&&&&&&&
&&&&&&&&&&&&&&&&&&&&&&&&&&&&&&&&&&&&&&&&&&&&&&&&&&&&&&&&&&&&&&&&&&&&&&&&&&&&
9、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原因:&&&&&&&&&&&&&&&&&&&&&&&&&&&&&&&&&&&&&&&&&&&&&&&&&&&&&&&&&&&&
启示:&&&&&&&&&&&&&&&&&&&&&&&&&&&&&&&&&&&&&&&&&&&&&&&&&&&&&&&&&&&&
10、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答:&&&&&&&&&&&&&&&&&&&&&&&&&&&&&&
&&&&&&&&&&&&&&&&&&&&&&&&&&&&&&&&&&&&&&&&&&&
十三、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2、文中“&&&&&&&&&&&&&&&&&&&&&&&&&&&&&&&&&
”一句,表现陈涉&&&&&&&&&&
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下面几句话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答:&&&&&&&&&&&&&&&&&&&&&&&&&&&&&&&&&&&&&&&&&&&&&&&&&&&&&&&&&&&&&&&&&&&&&&&&&
(2)“苟富贵,无相忘”。
答:&&&&&&&&&&&&&&&&&&&&&&&&&&&&&&&&&&&&&&&&&&&&&&&&&&&&&&&&&&&&&&&&&&&&&&&&&&&&&&&&&&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
&&&&&&&&&&&&&&&&&&&&&&&&&&&&&&&&&&&&&&&&&&&&&&&&&&&&&&&&&&&&&&
(4)通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十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陈胜的远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关于理想的座右铭吗(名言或自创都行)?你打算怎样为实现你的理想做准备?
&&&&&&&&&&&&&&&&&&&&&&&&&&&&&&&&&&&&&&&&&&&&&&&&&&&&&&&&&&&&&&&&&&&&&&&&&&&&&&
&&&&&&&&&&&&&&&&&&&&&&&&&&&&&&&&&&&&&&&&&&&&&&&&&&&&&&&&&&&&&&&&&&&&&&&&&&&&&&
十五、开放性试题——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
&&&&&&&&&&&&&&&&&&&&&&&&&&&&&&&&&
篝火狐鸣:&&&&&&&&&&&&&&&&&&&&&&&&&&&&&&&&&&&&&&&&
&&&&&&&&&&&&&&&&&&&&&&&&&&&&&
苟富贵,无相忘:&&&&&&&&&&&&&&&&&&&&&&&&&&&&&&&&&&&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本文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语音。
涉(sh&) & 夏(jiǎ)  嗟(jiē)乎闾(lǘ) 左 適(zh&)
皆次当行(h&ng)陈胜王(w&ng)罾(zēng) 篝(gōu) 火笞(chī)
广被(pī)坚执锐&& 辍(chu&) 耕 苟(
gǒu)富贵鸿鹄(h&)之志&& 度(du&)
已失期以数(shu&) 谏(ji&n) 故丛祠 ( c&)忿恚(hu&)& 佐( zuǒ)
&毋(w&)斩袒(tǎn)右攻蕲(
q&)徇(x&n)社稷(j&)& 谯 &(
三、通假字
1、 “適”通“谪”,指“被流放”
2、“唱”通“倡”,可译为“倡导”
3、“被”通“披”,可译为“穿着”
4、“指”通“旨”,可译为“意图”“意思”
5、“以”通“已”,可译为“已经”
四、古今异义
1、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2、怜: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3、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4、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5、会计: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今义:[ku&ij&]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6、借: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7、亡:古义:逃亡/今义:死
8、间:古义:暗地里/今义:空隙
9、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10、比: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五、词类活用
1、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
2、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笞:用鞭、杖打。
4、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
6、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六、一词多义。
1、会:副词,可译为“适逢”“恰巧”;动词,可译为“聚集”“集合”。
2、道:名词,可译为“道路”“路”;名词,可译为“道义”。
3、等:副词,可译为“相同”“一样”;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
4、数:读shu&,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读sh&,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5、故:名词,可译为“缘故”“原因”;副词,可译为“故意”“特意”。
6、将:动词,可译为“率领”;名词,可译为“将领”“带兵的人”;将军:双音节名词,可译为“带兵的人”“将领”。
7、然: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转折连词,可译为“然而”。
8、指:同“旨”,名词,可译为“意图”“意思”;动词,“用手指着”的意思。
9、书:动词,可译为“写”;名词,可译为“书信”。
10、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名词,可译为“处所”。
11、令:动词,可译为“派”“派遣”;动词,可译为“让”“使”;动词,可译为“号令”;名词,指“县令”。
12、与:连词,可译为“和”“同”“跟”;同“举”,副词,可译为“全”“都”。
13、之:动词,可译为“去”“到”;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之:代词,“他”,指扶苏。
14、上:方位名词,可译为“上面”;名词,指“皇上”。
15、应:动词,可译为“答应”“回答”;动词,可译为“响应”。
16、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当:介词,“应当,应该”的意思;助动词,可译为“应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
18、行:读h&ng名词,可译为“行列”“队伍”;读x&ng,动词,可译为“往”“去”;读
x&ng,动词,可译为“行军”。
19、以:介词,可译为“因为”;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介词,可译为“用”“拿”“把”;连词,可译为“来”“以便”。
20、欲:助动词,可译为“想要”“想”;名词,可译为“欲望”“愿望”。
21、号:动词,可译为“号令”“命令”;名词,可译为“国号”“称号”。
22、为:读w&i,动词,可译为“做”;读w&i,介词,可译为“替”;读w&i,动词,担任;读w&i,动词,筑;读w&i,动词,是;替、给。
23、乃:于是、就;是。
24、死:死亡;为……而死。
25、而:表承接;表转折。
七、重点词语解释
1、屯:停驻&
2、会:适逢;3、亡:“逃亡”;&& 4、举大计:发动起义
5、等死:同样&&&&&&&&&&&&&&&&&&&&&&&&&&&&&&&&&&&&&&&
6、数:屡次 7、间:暗中 &&8、
宁:难道9、之:去,往&& 10、怅:失望
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11、苟:倘使&&
八、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5、
被动句&&& 6、
九、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8、天下/苦秦/久矣
十、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十一、重点语句翻译
1、翻译: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翻译: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翻译: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翻译: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十二、课文内容理解
1、答:“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2、答: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按:古代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大多采取与此相似的做法,这跟当时敬鬼神现念的普遍存在有关,跟封建迷信不可混为一谈。)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诱使将尉鞭打吴广以激怒众戍卒,趁机“并杀两尉”,将众戍卒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然后指出惟一的生路是起来反抗,并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舞斗争,赢得了众戍卒的赞同;最后举行庄严的誓师会,为坛而盟。这又显示了陈胜卓越的组织才能。
3、答:主要之点是:(1)“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2)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3)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4、答:“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
5、答: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下文)。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上文);“陈胜自立为将军”“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下文)。
6、答: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7、答:不能。①陈涉在起义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且建立了政权。&&
②在后来扩大起义成果的战斗中吴广并未发挥积极作用。
8、答:(1)“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2)“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9、答: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10、答: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十三、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陈涉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口号,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1)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风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他那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
(2)答: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3)答:显示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这位义军领袖卓越的领导才能。
(4)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十四、略。
十五、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陈涉世家古今异义 借第令毋斩{古今异义_百度知道
陈涉世家古今异义 借第令毋斩{古今异义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等死,等】
古义:一样,同样
今义:等候,等待
【卒中往往语,往往】
古义:处处,到处
今义:常常,经常
【楚人怜之,怜】
古义:拥戴,爱戴
今义:怜惜,怜爱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借第令毋斩,借】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亡】
古义:逃跑,逃走
今义:死亡
【将军身被坚执锐,身】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比】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会】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
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
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借第令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
古今异义词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会计:古义: 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3、旦日,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陈涉世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趣中的古今异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