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现在的专业是应用化学,想考首师大附小...

首师大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欢 迎 访 问 资 环 学 院!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2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院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始建于1954年的地理专业,2001年7月正式更名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设有地理系、旅游系和地理信息系统系。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理教育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环境工程、旅游管理、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专业学位)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跨7个一级学科、4大学科门类(理科、工科、管理学、教育学),为交叉学科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硕士研究生325人,博士研究生40人。
二、学科综合实力介绍
  针对国家和首都对本学科的重大科技需求,遥感、GIS、核素示踪、释光断代等高新技术与重要地理科学问题研究紧密结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信息设备与地学应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形成4个特色研究方向:(1) 地理信息获取系统与应用研究,(2) 环境遥感与应用建模,(3)水土环境过程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4) 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1.学术团队。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3人、正副教授40人。有多位教授在UNESCO、ESA、国际水协会(IWA)、国家减灾委等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及科学计划中担任专家。此外,聘请了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2名讲座教授、15名客座教授,他们在学院开设大量的学科前沿讲座和研讨班课程,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首批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8年,入选地理学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为国家汶川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被中组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支部&。
  2.支撑平台。1个国家级和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北京市重点/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与3个博士学位点等有机结合,共同支撑地理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术带头人有刘先林院士、宫辉力教授等,团队骨干主要由获得过国家、省部级科研、教学与各类人才奖励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培育基地密切结合首都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国家重大需求,以&城市三维信息获取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城市近地表空间环境过程与调控&为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快速都市化进程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支持。重点针对城市近地表空间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需求,集成并优化地上-地表-地下立体空间监测体系,开展城市近地表空间环境过程耦合模拟与调控技术方法研究,揭示城市近地表空间环境过程演化机理。采用GPS、InSAR、GIS等高新技术与水文地质、数值模拟等常规方法,获取地面沉降多源信息,系统研究区域地面沉降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影响因素,开展地面沉降模拟,揭示区域地面沉降形成与演化机理;围绕城市、湿地、生态、水文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城市湿地生态-水文系统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在城市环境三维信息集成与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城市近地表空间典型环境过程数字模拟和真三维虚拟现实研究,形成基于机理的调控决策支持系统。
  4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
  5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教育部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民政部灾害评估与风险防范重点实验室、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生态过程分中心、北京市资源环境与 GIS重点实验室。
  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自然地理学、北京市211重点建设学科&地理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旅游管理。
  3.科学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等重要项目84项,取得重要进展。其中,近地表空间信息快速获取系统作为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联合研制的大型遥感数据处理系统,性能达到国内外同类系统先进水平,&遥感测图业务平台研制及重大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有9项科研成果获得北京市、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等科技进步奖。
  4.国际合作。与UNESCO、ESA、美国USGS、俄罗斯工程院等紧密合作。2005年以来,主持中国科技部与ESA在遥感领域的最大合作项目&&龙计划&的课题,承办ESA与科技部的&陆地遥感培训&;2009年,Image Info被UNESCO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管理部选用,作为其开展全球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教育培训平台软件;目前还承担中德政府间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项目&北京市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控制&。
  5.科研促进人才培养。2007年,&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首批入选地学类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GIS国家特色专业、地理学国家教学团队、GIS国家精品课程等与科研平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百篇优博提名奖。
三、学院导师介绍
  刘先林,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研究方向:近景摄影测量。曾主持国家创新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预研项目和科技奥运项目20余项,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车载三维信息获取系统、近地轻型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等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代表了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远销欧美20余个国家。2008年5月,近地轻型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系统被科技部用于汶川大地震灾情监测。二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2001年),二次荣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2000年),为发展我国的地理信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资源环境与GIS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UNESCO Chair in
Hydroinformatics,Global Coordinator for UNESCO IHP-VII of the Modeling
Group。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遥感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遥感、GIS 和水文地质方面的教学与应用研究,利用遥感、GIS等新技术,在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已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等省部级研究项目,联合主持中法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在国内外Water Research、J. System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中国科学》等主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城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1998中国特大洪灾遥感图集(中英文版)》、《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专著、图集十余部;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国家省部级奖励和荣誉10余项。
  华珞,前苏联生物学博士(1989),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英国爱丁堡大学欧共体博士后合作研究高访学者,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2000年引进到首都师范地理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土壤生态环境与调控机制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农业部、核工业部等部级项目及居里夫人基金、FAO/IAEA、欧共体、独联体等国际合作项目。其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均为主持人);主编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等国外检索刊物和权威核心刊物50余篇)。
  李小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以来,在资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GIS时空数据组织、管理与分析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级比例尺GIS信息提取与表达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863重点项目第四课题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十一五&863子课题&湿地复杂地表环境信息自动提取及生境退化特征定量分析评价技术示范研究&、国家统计局&贫困地理信息系统&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遥感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奖励。
  张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其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项目子课题、北京大学博士创新基金等。参加了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十五&及&十一五&国家高科技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检索的论文20余篇。完成学术著作4部获得省部级科学与技术、软件奖励等三次。获得行业3S应用示范-旅游(国家863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西省大运高速公路三维可视化信息研究(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现为中国地理学会数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文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主持&环北京地表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信息技术在村镇民俗旅游中的应用&等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0余项。开发完成&真三维虚拟旅游与景区规划设计系统&为我国虚拟旅游与景区规划设计的可视化与查询、分析提供了真三维虚拟工作平台。参与完成&国产遥感图象处理软件&软件研发,填补了我国遥感图象处理技术的空白。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创新标兵等国家、省部级奖励和荣誉近10项。
  王晓燕,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主要方向为: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水质风险管理、水与沉积物相互作用。担任国际水协会(IWA)面源污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资源环境分会理事。已主持完成德国联邦政府教育与研究部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十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德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数百万元,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为 &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北京市科技新星&(1998年)、&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2000年)、&北京市优秀人才&(200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创新成果等。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广泛开展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分会主席。为《Journal of Hydrology》、《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中国环境科学》、《农业工程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十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每年审稿20余篇。
  季宏兵,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参与和主持了国家攀登计划、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人选,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研究目标集中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一是化学风化与元素循环,二是重金属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植物修复。
  张爱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开展三维激光雷达等多源新型遥感数据集成的城市空间与保护规划、基于激光雷达与计算视觉的城市动态环境三维解译、低空无人飞艇三维数据获取与快速动态监测、地面地下遥感测量机器人、地面/机载激光雷达系统集成与数据处理、城市环境声音监测、壁画病害三维调查等软硬件研究与开发。自主开发了第一台国产便携式三维激光全景扫描系统;自主开发了数码全景测量系统;自主开发了三维激光数据基础处理软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5项软件著作权。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年),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8年),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2008年),&北京市科技新星&(2006年),&北京市优秀人才&(2006年),&北京市骨干教师&(2006年)。
  魏明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致力于黄土高原晚近第四纪环境演化研究,在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方面,最早用类比法做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降水将会增加100-200mm&的科学结论。现在主要集中于北京地区的环境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主持国家&973&子专题、国家基金面上、北京市基金重点(B类)及面上项目等8项。创建 &孢粉研究&和&光断代&两个实验室,是其进行环境演化研究的主要支撑性手段。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释光光子分频谱仪&(ZL)。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KJ-92-2-19-14)。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过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教育部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学校环境教育课程发展研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初中地理教学网络课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应用研究&;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等,是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周德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导,环境遥感与应用建模学科方向带头人。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信息与生态水文学教育共同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IHP)生态水文项目专家组成员,国际数字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遥感应用与政策研究分会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工作组成员。2011年接受欧盟总部的资助,赴葡萄牙为欧盟生态水文学硕士学位国际研究生项目开设为期3周的短期课程。主要从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区域水生态环境模型研究,个人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水文生态模型研究,城市水景观变化和生态响应数字分析与评价,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变模拟研究等方面。主持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国内外期刊发表20余篇学术文章(其中11篇论文为SCI和EI检索)。同时,为《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一批重要国际期刊审稿已累计20余篇。此外,合作撰写出版专著一部。
  申玉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地理学会理事。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乡产业布局评价与链接关键技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项目&制造业发展转型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生态城市建设的机理与评价研究&等。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区域地理实习指导》等专著3部。
  付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自然地理学、生态与环境修复、现代农业与旅游开发。主持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有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学特性&、农业部&京郊地区科教兴村计划示范研究&、科技部&北京市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生态优化经济发展&、国家社科基金&科教兴村示范村小康指标体系&、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现代农业地理的研究&和&京郊地区白杨树种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京郊地区蔬菜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策&、中国-欧盟项目 &大城市城郊生态经济互动& 、&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生态观光农业&、&山东新泰和圣园旅游规划&、&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单体研究&等项目。在《土壤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旅游学刊》等刊物已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5部。
刘洪利,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专注于天文学、地球科学、旅游学的研究工作。知识面宽广、涉猎广泛,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主管首都师范大学天文台工作,专业负责人。兼任北京市旅游局旅游专家、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旅游专家、全国高师地球概论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社总经理资质。2004年&北京旅游网络学堂&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2008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师&奖;2008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奖。
  邓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遥感图像处理、遥感与GIS应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参与国家、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独著出版专著1部,合著出版专著2部,研究生教材1部。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2006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2004年,2005年),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2000年,2003年)。
李宏,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主讲课程:旅游景观设计、社会学、管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解说系统规划、旅游景区管理、生态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曾主持北京市项目1项。参编书藉2部,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文章15篇。
  张胜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管理、饭店管理。主持&《旅行社礼仪》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首都休闲创意产业对旅游业发展模式影响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出版《饭店管理》、《旅行社礼仪》等教材,出版《旅游文化管理》(人民出版社)、《民国学术旅行》(中央编辑出版社)等学术专著,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成果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导学生考入美国康乃尔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著名大学。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礼仪形象、学术风格与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王学东,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在河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首都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8-至今,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土壤重金属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等项目3项,参加国际项目2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多次获得学生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称号,讲授的&土壤地理学&课程于2009年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奖。
  蔺雪芹,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9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以科研骨干身份,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省部地市级区域与城市规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副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4部。
卢明华,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区域地理与旅游联合党支部书记,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产业价值链、城市功能空间组织、城乡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目前主持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等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曾主持或者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北京、杭州、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地方的城乡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在核心期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余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影像处理与应用以及空间数据分析。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留学基金课题,国家西部测图重大测绘专项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及EI检索2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3部。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项。学术兼职包括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地图与GIS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专家等。
三、研究生就业去向情况介绍
  我院毕业的研究生就业率高,就业情况良好。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就业面宽,与用人单位有着较好的联系。课程与教学论就业去向有市重点中学、出版社、教育研究所、环保部门等:房地产评估公司、大学、中学、环境保护部等;人文地理学就业去向单位包括:发改委、规划局、建委等政府部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相关咨询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中学等事业单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就业去向包括: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北京市环保局、规委、建委、水文地质所等重要单位以及中科院地理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院、IBM中国研究院等重要研究机构;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就业去向单位包括:城市设计研究院、国家环保部、省市环保部门、公司及中学等;旅游管理就业去向单位包括:大学及中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旅游报刊、政府部门等。在毕业生中还有10%--15%的学生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出国深造。
四、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070501 自然地理学
以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核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和选频光释光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结合当前国内外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研究自然地理学的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本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 8人,副教授7人,博士11人,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梯队。承担973项目子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30余项。
水土环境过程与修复,研究研究全球气候与区域发展交互影响下的北京都市圈自然水文过程数值模拟与水资源管理;研究在不同尺度下的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尺度依赖性和景观格局变量对环境响应产生控制作用的尺度适应性关系;研究污染土壤修复和再利用、及农药等环境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等科学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研究人为因素作用下的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以气候变化研究为中心,主要研究过去气候环境演变规律,探索未来环境演化趋势,预测环境变化方向和幅度,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黄土高原和北京地区环境可能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国家区域开发和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昆虫演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该期各种生境中昆虫群落的组成和时空分布规律,在探索昆虫演化模式和现今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其结果对恢复古环境、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和可信度上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影响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及调控对策,并探索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培养研究和教育人才。
070502 人文地理学
针对学科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以地理过程中的人文要素为基础,综合应用GIS等技术方法,围绕首都圈等典型地区开展产业发展、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支持下,形成2个特色方向,即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地理过程中经济要素为基础,综合应用地域调查、时空分析和数理计量方法,研究首都圈等典型地区的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演化机理。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已基本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农业生产空间演变等研究为鲜明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为促进首都圈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分工与合作、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为满足首都圈等典型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宜居/安全城市建设的实践需求,围绕中国大都市区域城乡发展的独特过程、动力机制等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议题,引入历史、过程的观点,集成网络分析与GIS技术等方法,重点研究区域城市网络的拓扑/等级/功能/空间结构特征、经济绩效、竞争力仿真模拟,以及拓展大城市人居环境与公共设施区位理论,为北京等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
专业及研究方向
070502人文地理学
01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02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申玉铭、王法辉*、陶犁*
① 1001英语 ② 2505人文地理学
③ 3143区域发展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平台,开发3S技术应用软件与高新技术产品;结合北京市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建模&、&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遥感数据处理与地学分析应用&等特色方向研究,为国家快速都市化进程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支持。本专业现有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团队近些年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等各类项目6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百篇优博提名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近20项。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建模研究,针对区域与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基于 3S 技术、结合常规野外技术方法,重点研究3S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在资源环境领域应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过程中的空间模式转换、城市智能化交通以及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快速更新技术、基于 GIS 的城市环境模拟模型与遥感统计分析系统。
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针对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NSDI )建设和&数字城市&、&虚拟现实&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研究三维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处理和三维景观建模、可视化,海量空间数据压缩、网络传输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开发与研制从三维空间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管理和三维景观快速重建的国产软硬件系统。
遥感数据处理与地学分析应用,针对国家基础测绘和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的关键技术开展多源遥感数据处理与地学分析应用研究。重点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的遥感快速监测与评估、城市地表生态环境过程信息提取与模拟。
专业及研究方向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1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建模研究
宫辉力、李小娟、张晶
周德民、陈芸*
① 1001英语 ② 2025地理信息系统③ 3054遥感地学应用
02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
刘先林、张爱武、余洁*
① 1001英语 ② 2025地理信息系统③ 3054遥感地学应用
03遥感数据处理与地学分析应用
赵文吉 、 文江平*
史文中* 、唐新明*
① 1001英语 ② 2025地理信息系统③ 3054遥感地学应用
五、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自1982年开始,到今天已有29年的历史。在现代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应用领域、环境教育领域、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不同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机会。毕业生全部顺利毕业,去向包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重点中学、国家级出版社、教育科研单位、环保局等。
专业及研究方向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01地理教育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70501 自然地理学
  本专业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 8人,副教授7人,博士11人,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梯队。依托211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现代物质测试与分析技术、核技术、电子显微技术、选频光释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为支撑,承担973项目子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30余项。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方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要求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生态安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与对策。本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需求,开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自然资源综合研究,为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与政策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基金、中德合作项目等支持下,针对首都圈城市化的发展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重点开展北京城市水体环境变化与流域景观特征的尺度依赖性研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监测与模拟研究,建立水土环境管理模型、优化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案。
  生态环境与调控方向研究:(1)地表土壤侵蚀与物质迁移过程:利用137Cs、210Pb、7Be、15N、14C等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变化及二者的量变关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判定土壤侵蚀信息、土壤侵蚀相关因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采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装置,研究不同坡度、雨强、降雨量、降雨时段及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径流和渗流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探讨土壤养分流失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三维信息可视化动态评价与预报预测系统,为土壤侵蚀区的土壤与水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方向的研究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项目、国际铜专业协会(ICA)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市教委项目等资助。(2)地表生态环境退化及调控:在居里夫人基金、欧共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市教委联合重点项目、农业部攻关项目及863项目支持下,利用先进的核技术、X-衍射、同步辐射、红外光谱、电子显微技术、微生物传感器、扩散梯度膜(DGT)等高新技术研究污染元素和养分元素在SPAC系统中的分布、迁移、转化、累积规律及其复合作用,揭示土壤-植被系统演化的空间分异规律。这既是当前本领域国际上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又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方向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研究人为因素作用下的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本研究方向以气候变化研究为中心,主要研究过去气候环境演变规律,探索未来环境演化趋势,预测环境变化的方向和幅度,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黄土高原及北京地区未来环境可能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国家区域开发和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土地评估与景观设计方向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评估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景观设计方法和技能,具有测量、土地评估、绘图、计算机技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基本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地质流体力学是应用基础的流体力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地质流体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运动规律的新的交叉学科方向。其研究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河流、岩浆、石油、地下水等,研究领域包括火山和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和矿床形成的流体动力过程及其相关的化学反应、相变和界面动力过程,研究思路是把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与地质演化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野外观察、室内实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拟有机地结合起来,来追溯组成地球的岩石在固化作用或沉积作用中流体物质的运动和解决各种能源和环境运移问题。它的产生为研究地质作用和资源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目前,本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火山系统喷发和演化过程涉及的岩石学、流体动力学、复杂性理论和资源环境问题。学习本方向需要较好的地球科学(尤其是野外实践和室内实验)基础、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外语水平。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方向研究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模式及其环境效应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
专业及研究方向
070501自然地理学
01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02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
王晓燕、季宏兵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03生态环境与调控
徐建英、郭逍宇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04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魏明建、王均平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05土地评估与景观设计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06地质流体力学
刘永顺、彭年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07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洪剑明*、李学东*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3自然地理学
070502人文地理学专业
  本专业围绕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依托资源环境与GIS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重点开展区域发展与调控、旅游规划、区域与城市规划3个方向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项目等十余项,承担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等项目20余项。区域发展与调控方向重点研究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以及区域发展的机理与调控。旅游规划方向重点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发展与规划。区域与城市规划方向重点研究城镇体系与城市网络、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安全与区域规划。
专业及研究方向
070502人文地理学
01区域发展与调控
申玉铭、卢明华、蔺雪芹
贾绍凤* 、吕拉昌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4经济地理学
02旅游规划
田至美、王鹏飞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4经济地理学
03区域与城市规划
王茂军、李业锦、方创琳*张宝秀*、张景秋*、孟斌*尹卫红*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4经济地理学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教学平台,开发3S技术应用软件与高新技术产品;结合北京市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开展&三维空间信息获取与表达&、&遥感技术与地学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生态水文学及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特色方向研究,为北京市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本专业现有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团队近些年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等各类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百篇优博提名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近20项。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分布在国务院中办、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北京市环保局、规委、建委、水文地质等重要单位以及中科院地理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院、IBM中国研究院等重要研究机构,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专业及研究方向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1三维空间信息获取与表达
刘先林、段福洲
叶泽田*、左建章*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5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
02遥感技术与地学应用
赵文吉、胡德勇、李家存宫兆宁、邓磊、孟丹
尹连旺*、周春平*
杨思全*、余洁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5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
0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宫辉力、李小娟、张晶
王艳慧、胡卓玮
周大良*、徐智勇*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5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
04生态水文学及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周德民、张静、朱琳
叶超*、刘久荣*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5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2003年获准建立,有两个学科方向:
  1.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适应研究:本研究方向以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第四纪堆积的年代测定和气候环境信息的提取,恢复过去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并研究其规律;探索未来环境演化趋势,预测环境变化方向和幅度,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黄土高原及北京地区未来环境可能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区域开发和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2.地表过程监测与模拟:针对城市近地表空间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需求,利用先进的三维空间信息采集、处理与表达技术,集成与优化地上-地表-地下立体空间监测系统,开展城市近地表空间环境过程耦合模拟与调控技术方法研究,揭示城市近地表空间环境过程演化机理。为国家快速都市化进程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支持。
专业及研究方向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
01全球环境变化
魏明建、王均平、刘兴起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6第四纪地质学
02基于3S技术的地表过程监测与模拟
宫辉力、刘永顺
赵文吉、王艳慧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通用)④836第四纪地质学
083001环境科学专业
  本专业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依托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城市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过程分中心,主持参加中德科技合作项目、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50余项。在北京市水土资源、水土环境为研究重点,开展机理过程、模拟预测等系列研究领域,已为国家环保部、省市环保部门培养了多名博士、硕士毕业生。
  环境地球化学,以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为基础,应用核技术、电子显微技术,研究污染元素和养分元素在土壤-植物-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及其复合作用。
  水环境污染过程与模拟,综合运用地学、化学、生态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主要集中在流域非点源污染以及污染物在水土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专业及研究方向
083001环境科学
01环境地球化学
季宏兵、李晓秀、王学东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2数学二
④839环境科学原理
02水环境过程与模拟
宫辉力、王晓燕、郭逍宇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2数学二
④839环境科学原理
083002环境工程专业
  本专业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依托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城市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过程分中心,主持参加中德科技合作项目、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50余项。在北京市水土资源、水土环境为研究重点,开展机理过程、模拟预测等系列研究领域,已为国家环保部、省市环保部门培养了多名博士、硕士毕业生。
专业及研究方向
083002环境工程
01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
宫辉力、王晓燕、郭逍宇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39环境科学原理
02土壤环境生态效应与资源利用
季宏兵、李晓秀、王学东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2数学二④839环境科学原理
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本专业以现代水化学分析技术、流动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模拟等技术为支撑,开展水文过程数值模拟、区域水资源分析与管理、、生态水文学与水生态效应模拟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和水环境管理、流域水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流域水&土壤&植物生态环境退化规律与调控机制、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流域水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的研究。
  本专业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获取技术结合,以数字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为主要方向和特色,包含了城市水景观规划与设计等新的研究方向。
  毕业生将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工作。
专业及研究方向
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
01水文过程模拟分析与水资源管理
宫辉力、周德民
张静、朱琳、潘云
叶超*、刘久荣*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
④837水文学
02流域水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及其污染控制与管理
王晓燕、王玉虹*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
④837水文学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依托城市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围绕刘先林院士在3S高新技术方面的核心优势,开展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以本专业师资队伍为核心的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近些年承担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近20项。毕业生分布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北京市建委、北京市规委、ESRI公司等单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专业及研究方向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1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建模研究
李小娟、张晶、王艳慧、胡卓玮、周大良*、徐智勇*、唐新明*、余洁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52C语言程序设计
02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
刘先林、张爱武、段福洲、张立燕、叶泽田*、左建章*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52C语言程序设计
03干涉测量与地形变监测
宫辉力、常占强、王彦兵、钟若飞、陈蜜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52C语言程序设计
120203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院&十一五&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之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本专业密切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北京大都市区旅游业发展需求,整合资源、凸现优势,形成两个特色领域,分别为旅游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其中,旅游管理方向重点研究旅游信息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酒店管理,为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网站及旅游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培养旅游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旅游规划方向重点研究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环境效应评价,探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途径,培养旅游规划等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
专业及研究方向
120203旅游管理
01旅游管理
刘洪利、齐童、张胜男、姚辉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3数学三④840管理学
02旅游开发与规划
付华、李宏、刘爱利、陶犁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3数学三④840管理学
085229环境工程专业(工程硕士)
  本专业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依托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城市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过程分中心,主持参加中德科技合作项目、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50余项。在北京市水土资源、水土环境为研究重点,开展机理过程、模拟预测等系列研究领域,已为国家环保部、省市环保部门培养了多名博士、硕士毕业生。
专业及研究方向
085229环境工程
01环境工程
宫辉力、王晓燕、郭逍宇
季宏兵、李晓秀、王学东
潘涛、姜林、杜兵、李汝琪、孙长虹、王军玲、谢曙光
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91环境工程学
六、国内外联合培养情况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具有与国外优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基础。学院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研究关系,博士生导师普遍具有与国外知名学者的合作研究课题(如中日地下水生态系统研究、中美城市环境遥感研究等),以此为基础,通过推荐优秀研究生、设置联合研究课题、外聘博士生导师等形式,积极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探索了形式灵活的联合培养模式,具体包括:推荐优秀研究生在国外全日制学习、推荐优秀研究生在国外学习互认学分的课程、推荐优秀研究生在国外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等。
  目前,接受联合培养的毕业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发表SCI、EI论文10篇,在学院、实验室科研项目申请和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在各级研究生科研奖励中得到表彰。还加强了学校之间以及导师之间的科研交流,新增国际合作项目2项。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服务领域包括:地下水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城市环境遥感监测评价,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等。
七、硕士生复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复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综合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自然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综合自然地理
科学出版社
第四纪地质学
自然地理学综合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自然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加试)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与教学论
自然地理学综合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自然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经济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经济地理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年修订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综合
人文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自然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经济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经济地理
华东师大出版社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C语言程序设计;或者
地理信息系统上机操作;或者图像处理上机操作
不限定参考书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
(同等学力加试)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C语言程序设计;或者
地理信息系统上机操作;或者图像处理上机操作
不限定参考书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
(同等学力加试)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科学综合
环境科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科学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环境科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地学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环境地学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科学综合
环境科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科学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环境科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地学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环境地学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水文学及水资源
水文学及水资源综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自然地理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加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管理综合
旅游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资源学
(同等学力加试)
旅游资源学
南开出版社
旅游环境学
(同等学力加试)
旅游环境学
科学出版社
(全日制工程硕士)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高廷耀,顾国维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名称
361高等数学(通用)
高等数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五版)
833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834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
杨万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第四版)
835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概论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36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39环境科学原理
环境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91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九、研究生学术活动资助、奖学金与生活情况
学术活动资助
  研究生部为提高在校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选择富有创新性、挑战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特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基金,理工科平均每个项目可获资助2300元,项目执行期限为一年,我院每年30项。
学校还设有实验室开放基金,其中&指南性项目&占总项目数的1/3,单项资助金额不超过4000元,&开放性项目&占总项目的2/3,单项资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项目执行期限为一年,我院每年30项。
  学院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尽可能对有参会论文的同学提供学术会议经费支持;学院对研究生在核心期刊级别以上发表论文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对非常优秀的研究生提供在读期间出国学习的机会。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为奖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研究生奖学金设&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研究生单项奖学金&。
(一)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分为:
1、特等奖学金,奖金10000元,全校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者,经院系推荐,由学校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委员会统一评定。
2、一等优秀奖学金,奖学金3000元,
评定比例不超过在校研究生总数的1%;
3、二等优秀奖学金,奖学金2000元,
评定比例不超过在校研究生总数的5%;
(二)研究生单项奖学金包括:研究生社会实践奖、研究生社会工作奖、研究生文体活动奖,每项奖学金为1000元。该奖项我院每年有6个名额。
  院研究生会和党支部通过开展各类学术和文体活动丰富全院研究生的课外生活。代表性活动包括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定向越野比赛、郊游活动、趣味运动会和各类球类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研究生们会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外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目前学院&三助&岗位(助管、助研、助教)有十余个,每月300元劳务费(每周工作4个半天),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岗位锻炼自己的能力。
学院的校外导师所在的公司也会为同学们提供实习的机会。
 首师大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师大附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