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中的名言》中有一句“静影沉璧”,也有...

第一美妆互动媒体,权威化妆品消费顾问!
收录 14 万产品;2200 万条心得;95 万用户正在分享
& Olay保湿亮肤水
品牌产品:91 &&产品心得:3261
参考价格:200.00元
产品规格:150ml
产品品类:
所属系列:
产品功效:
产品信息:
美容专卖店
发表你的评论吧~
Olay保湿亮肤水详细评分
总结:混合皮肤的网友说最好
总结:31-39岁的网友说最好
总结:43.75%的网友说好
网友热评·Olay保湿亮肤水
恭喜前3位点评用户获得双倍积分,点评首发获5个积分^^
点评首发者:
Olay保湿亮肤水的最新点评
化妆水产品的其他评测推荐
网友普通点评
点评 &&262
年美丽消费
8千~9千元
&混合性皮肤 & 31-39岁 && 购买方式:所赠小样
点评 &&3491
年美丽消费
8千~9千元
&混合性皮肤 & 21-25岁 && 购买方式:商场专柜
点评 &&7546
败过 &&103
年美丽消费
1千~2千元
&混合性皮肤 & 26-30岁 && 购买方式:商场专柜
点评 &&102
年美丽消费
8千~9千元
&混合性皮肤 & 26-30岁 && 购买方式:商场专柜
年美丽消费
500~1千元
&干性皮肤 &
&& 购买方式:商场专柜
年美丽消费
1千~2千元
&混合性皮肤 & 21-25岁 && 购买方式:亲友赠送
年美丽消费
3千~4千元
&混合性皮肤 & 26-30岁 && 购买方式:所赠小样
点评 &&854
败过 &&841
年美丽消费
&混合性皮肤 & 31-39岁 && 购买方式:所赠小样
点评 &&123
年美丽消费
&中性皮肤 & 31-39岁 && 购买方式:商场专柜
年美丽消费
9千~1万元
&混合性皮肤 & 31-39岁 && 购买方式:商场专柜
美容专卖店
总体评价 :
化妆水中排行
在哪里能买到
正品行货 亚马逊购买
蜜友最关注
时间:01.16-01.30
数量:20份
时间:01.16-01.30
数量:200份
时间:01.16-01.26
数量:30份
时间:01.14-01.28
数量:10份
时间:01.12-01.25
数量:10份
时间:01.12-01.25
数量:20份
时间:01.09-01.25
数量:20份
时间:01.09-01.25
CBS Interactive 中国:
CBS Interactive 国际:
Copyright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闺蜜网
京ICP备号-155 京ICP证010391号 京公网安备:K12教育资源云
文言文.doc(143KB)
类别 : 其他
﹡1、郑人买履
◇《韩非子》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C、郑人有且置履者
D、先自度其足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
傻子吗?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
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
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
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这个寓言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2、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1、请写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意思。
[答]比喻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2、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
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幼时记趣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私 拟 作/群 鹤 舞 空
⑴昂 首 观 之,项/为 之 强
⑴作/青 云 白 鹤 观
⑴果 如/鹤 唳 云 端,怡 然 称 快
3、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
[答]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
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领全文。
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
(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
1.本文选自《水经注
》,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三
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
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
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由
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八
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有何写作特点?
[答]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8.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
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
②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也不会再有。
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
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
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
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5、以虫治虫
1、比较一下,下边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1)方为秋田之害
(2)则以钳搏之
[答]不同。“方为秋田之害”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则以钳搏之”是代词,指子方虫。
2、以虫治虫,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请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以虫治虫的知识。你觉得生物防治有什么好处?
[答]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生
物防治的好处是不仅能促进农业增产,而且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其
他如节约能源等等。
3、“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
某些农作物害虫灭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
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6、梵[fàn]天寺木塔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
匠师如其言(喻皓)
此易耳 (指固塔这件事)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
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7、《论语》八则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
《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
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
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
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和为人之道的,请简要答。
[答]①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
学而时习之。
③谈为人之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代屠)
屠乃奔倚其下(代积薪)
②以 以刀劈狼首(用)
投以骨(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可以为师矣(凭借)
③之 复投之(代狼)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间,不
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代
2、《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下册】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
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B.普性深沉有岸谷
C.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D.臣窃以为不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答:(赵普)虽然多忌妒而刻薄,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②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答: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
,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3、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面两段文字中,描写赵
普,主要运用了细节或“动作”描写的方法;描写王珪,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的 方 法 ; 都 突 出 地 表 现 了 他 们 作 为 忠 臣
忠直刚毅,不怕得罪皇帝,敢于犯颜直谏的共同特征。
4、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
以天下事为已任。
5、刻画人物善用细节。写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
节。一个“阖”字,指闭门谢客,排除一切干扰。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
牍掷地”的细节。“碎裂”足以表明怒的程度,再加一个“掷”字,怒不可遏
的样子可想而知。写沉着镇定,描写了“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的细节。
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然而,赵普岂
止“拾之”,他居然在日后“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补缀旧纸”这一细节
生动感人,那被撕碎的奏牍,要恢复原样,需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
﹡2、黄鹤楼
1、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
绝景”之称。
2、古代诗词中写黄鹤楼的名句很多,你能默写出两相连的句来吗?
[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
“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
又用了“耸构巍峨,高标 ”一组对偶。
4、阎伯理的《黄鹤楼》用“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写登楼远眺城乡景色,崔
颢的《黄鹤楼》也写了登楼远眺的美景,这两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3、于 园
1、这段文字选自《于园》,作者是张岱,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
2、这段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采用总写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园子的奇
特在于“磊石”。奇在哪里?一是“实奇”,二是“空奇”。
3、第二层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有限的
空间,却意境幽远,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
4、第三层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作者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
全过程,而且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
5、这篇园林小品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地写于园,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
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4、黔之驴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
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
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
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 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
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
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
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
山下。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
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
吃了(见于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后来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7、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
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
要地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略(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有据即可。)
1. 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
2. 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通达事
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只能在远处恭敬的观
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
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
3.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
的目的是: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4. 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
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
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追求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世
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6.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一
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
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9.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
“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
—“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寄意着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
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
10. 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
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
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
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
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1. 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八年级上册】
﹡1、晏子使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之习辞者也(善于)
②今方来(正要)
③何坐(犯罪)
④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 ⑤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
) 味道是不同的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
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对楚王的无理,晏子本可以据理力争,慷慨陈词,进行反击,可他为什
么不那么做?
[答]正面陈述不如反唇相讥有力,而且有智慧。
5、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吗?如果没有,请说说晏子的回答好
[答]没有。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
的无礼和无理。
6、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道理。
[答]植物的生长受环境(温度、土壤等)的制约和影响。
﹡2、人琴俱亡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
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
定)是他已经死了。”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
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
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
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
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
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
“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
人琴俱亡’”。
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3、小石潭记
1.作者从游鱼、日光、鱼影三个方面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文中最能体
现作者心情的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
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
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
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
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
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
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
发,又忧伤悲凉。
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
到水声时,当他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
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
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
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
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
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转折却造
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名
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祸兮,福之所倚。”困顿之时,仍不懈的探索,书写性灵,在自己
的人生舞台上自会留下瑰丽的一页。
4、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点睛之
笔是:闲人。
2.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意。
[答]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景物描写‖抒情。
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
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
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
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
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
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
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
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答](旷达胸怀)(
1 )贬谪悲凉。(
2 )人生感慨。(
3 )赏月喜悦;(
漫步悠闲。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
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5、治水必躬亲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泥于掌故
②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③非相度不得其情
相度:观察
④亲劳胼胝
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2、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泥于掌故 古义: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②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过嫌疑,
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4、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5、文中“海忠介”即指海瑞,是明朝(朝代)曾经骂过皇帝的清官,与包
公齐名,人称“海青天”,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曾写过一部关于他
的历史剧《海瑞罢官》 。
6、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7、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8、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9、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②李冰:秦时蜀郡太守,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大的经济效
③范仲淹:北宋文学家,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
泽后代;治理太湖时,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式。
10、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副对联,其一是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
话的理解。[答]提示:能从海瑞一生正气、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这一角度谈看法
【八年级下册】
1.本文中心句是(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本文的写作手
法是:托物寓意。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
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文中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
示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描写千里马可悲
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
了中心论点。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无
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其作用是: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写食马者的愚妄
(平庸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中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4.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有何比喻意义?
[答]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
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5.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
6.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7.韩愈认为,成为人才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答]①识别是人才出现的前提条件。②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③正确
使用是人才成才有根本条件。
8.《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实际情况是这样
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它一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请结
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 50个字。
[答]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即使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如果千里马自已不发
愤图强的话,它也成不了千里马。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才能,为将来能成为“千里马”作好准备。
9.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示例一】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不能死守着“酒香不怕巷
子深”的老观念不变,作为
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练就“千
里马”的本领,然后积极的推销自己,不能死等着“伯乐”来发现自己。
【示例二】在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只要你是
“千里马”,终有你展示才华的时机,不用愁被埋没掉。
2.文中能提挈全文大意的词是:德馨。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
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试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的作用。
[答]起兴开头,以虚衬实。
6.试作者分析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答]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7.《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答]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8.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本文中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在文章的最后作
者以古代的贤士自况,更说明了作者是有远大的志向的,所以本文并没有反映
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
馨”的道德情操?
答]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更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物质追求和
精神需求要和谐地统一起来。
10.本文对偶句有哪些?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
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核舟记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表现了
这幅雕刻品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3、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苏、黄二人的友好
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左手扶鲁直背”动作和“右手指卷
, 如有所语
”的神态看
出来。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罔不因势象形
, 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从第四段对右
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悠
闲。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
者技艺的高超。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
, 技亦灵怪矣哉
。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
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
, 各具情态
5、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1.课文依次描写了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失火救火三个情景,目的在于表
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善”字。
2.课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
叹,以为妙绝。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其作用是:侧面描写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3.课文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写“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答]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既起到了首尾照应的作用,也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
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中的“伸颈,
侧目,微笑,默叹”的顺序能调动吗?为什么(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
[答]不能。这些词语表现了听众听得入神、思索、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的
心理感受。不能调动。
5.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合唱
5、送东阳马生序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
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是手自笔录,文章描述了借书、
抄书、还书的艰辛。
3.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⑴弗之怠;⑵不逾约。作者认为能“卒获有所
闻”的原因是: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教。作者从⑴路途远;⑵师道严方面写
了求教不易。
4.文中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
[答]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5.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答]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太学生们的学习条件优越在哪些地方?
[答]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物质生活)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习环境),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师
资配备),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教师态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
于此(图书资料)。
7.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
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叱咄”。④“凡所宜有
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
也不精德不成,突出了用心不专。
8.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
有什么作用?
[答]目的:激励马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
所表达的中心。
9.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谈自己求学的艰难?
[答]得书之难,叩问之难,跋涉之难,生活之难。
10.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
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
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
[答]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
刮目相看。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
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
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2.文章中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电视剧《我的太阳》
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
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
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
1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
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
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
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
15.“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
你的理解。
[答]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
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
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
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九年级上册】
﹡1、陈涉世家
1. 本文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人名)。《史记》是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认
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②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陈胜提出的起义口号是: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起义的策略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 第 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答]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
“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
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
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
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
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
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
“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4. 陈胜是怎样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答]舆论准备:置书鱼腹、狐鸣而呼。
第一步:诱使将尉鞭打吴广,以激怒众戍卒,趁机“并杀两尉”,将众
戍卒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第二步:指出唯一的生路是起来反抗,并以“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鼓舞斗争,赢得了众戍卒的赞同;第三步:举行庄严的誓师会
“为坛而盟”。
5、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令符离人葛英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
后方;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
楚国的战略口号。这三件事表明陈胜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6、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
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7、陈胜下面的几句话后来广为流传,这些话表现了陈胜什么样的性格和精
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
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
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
大志,不同寻常人。
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
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
浅的惋惜。
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
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
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
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
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8、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
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表现出他超人的才略胆识和组织领导才干。
2、桃花源记
1.本文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是成语“世外桃
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的来源。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
索,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的过程。
2.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①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②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5、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③侧面表现封
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6.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叙说,“皆叹惋”,他们“叹”什么?
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8.你觉得文中的“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①不守信用:桃源中人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他却“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②见利忘义:出了桃源就“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想以此获得某种好处,却把桃源人对他的种种热情弃之脑后;③富有心机:
“既出”便“处处志之”;④愚不可及:“渔人”即“愚人”,对于桃源这种
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的地方,他竟然还想着日后天天去。
9. 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与朱元思书
1.直接描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侧面描写富春江
江流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
碍。文中写“水异”的句子是:水皆缥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听觉感受的句
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
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
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水“异”
[答]山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
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
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
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
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
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
趣和情怀。
[答]①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
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
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
官场的厌恶。
4.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1、本文的中心句:孰知赋敛之毒有
甚是蛇者乎!
2、蛇“异”在哪些方面?
[答]形异(黑质而白章)、毒异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药效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
死肌,杀三虫)。
3、作者向蒋氏提出了什么建议,表
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更若役,复若赋。同情。
4、蒋氏的回答揭示了什么?
[答]赋敛之毒比毒蛇更毒。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并表现了
他的什么情感?
[答]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
6、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①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
满。②有力的证明论点。
7、“余闻而欲悲”的原因:蒋氏以
为恢复赋税到来的灾难比捕蛇的
危害更可怕
8、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
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之生日
蹙”相对比;以他“熙熙而乐”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
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旦旦有是哉”相对比;以他的“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
矣”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9、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答]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
其实是更大的不幸,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封建统治的残暴。
5、岳阳楼记
1. 本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
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气象雄伟。作者作记的缘由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作者赞
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都作了那些事情?
[答]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 从空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从时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文中动静结
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 第一段中的“今人”指的是宋朝人;第二段中的“骚人”指的是诗人,
其含义源于屈原的《离骚》。
5. 试分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句式特点及作用。
[答]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其作用为:强调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与
古仁人的情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6. 表达古仁人的胸襟与迁客骚人的胸襟有别的原因的句子是: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实质是:忧国忧民;迁客骚人胸襟的实质:忧己。
7. 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
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8. 课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明
丽轻快;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段文字,应分别读出低沉悲凉和昂扬乐观的语
9. 表明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为
了表示自己政治上孤独苦闷没有志同道合者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与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乐其乐”意境相同的句子:后天下之乐而乐。
10.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
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答]一是遭遇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凉;二是看到清明亮丽的景物而其
11.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能想到荡仲淹《岳
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
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文中“进亦
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13.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迁客骚人”“古仁人”的悲喜
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请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自己的心语,其内容
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在下为已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难
易,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一代也应具备这种崇高的
15. 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
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答]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6.“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
, 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
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6、醉翁亭记
1.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亭的环境美;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3.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 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
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 2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
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
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
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这句话。
4.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 1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 2层写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
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
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时
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
之四时也。
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
安居乐业。
7.作者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边?
[答]因为欧阳修与民同乐,前写滁人乐才能引发太守醉,正如结尾所说:
8.《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
请联系《岳阳楼记》一文的内容,为下面这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替君主分忧
9. 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0.《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异。
[答]他们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同
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
【九年级下册】
1、曹刿论战
1. 本文选自《左传 》,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春秋 时期的左丘明 ,它是根据
鲁史写的一部编年 体史书。
2. 由本文引申出的成语有两,一是:一鼓作气 ;二是辙乱旗靡 。 本文记
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
3. 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 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是在敌方辙乱、旗靡 之时。
4. 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表现曹刿的取信于民 战略思想。
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来表现他的善于战
握战机 ,以“齐师败绩 ”和“遂逐齐师 ”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
越军事才能。
5.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6. 面对齐师的入侵,鲁国的国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答]鲁国的国君:决心应战,但未清楚能够凭借甚么条件去与齐国一
战。高官:眼光短浅,对国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一般老百姓:不理国事
认为国家大事自有执政当权者谋划,自己不必参与其事 。
7. 曹刿为什么要进见鲁庄公?
[答]曹刿进见鲁庄公,有两个原因:①曹刿关心国事,知道强敌入侵
希望为国效力,因此进见庄公。
曹刿有感于朝中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
于是请求进见庄公,与他讨论作战的策略 。
8. 作者在文中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作用有三:①反映一般老百姓不关
心国事,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②借曹刿的话指出当时鲁国高官眼光
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为国家作出深远的谋略。③以乡人的自私冷漠,反
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 。
9. 曹刿制止鲁庄公下令进攻和追击时,为什么不立即解释原因?他在什
么时候才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答]因为当时两军对垒,形势紧迫,没有时间详细解释。等到鲁军战胜
齐军,可以从容论战时,曹刿才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
10. 在齐鲁长勺之战中,齐强鲁弱,但鲁国竟然能够以弱胜强。试据课文
分析鲁国获胜的原因。
百姓支持,上下同心:鲁庄公在施政方面,一切诉讼案件,都
能据实情去处理,务求判决公平,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国家一旦
有事,人民会全力支持他,奋力对抗外敌 。
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庄公不嫌曹刿身分低微,与他讨论作战凭借
的条件,并允许他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他的意见,让他发挥卓越的军
事才能,结果击败齐军 。
战略运用,巧妙恰当:
善用战术,敌疲我打——曹刿深知士气是
作战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当齐军击鼓进攻时,鲁军按兵不动,保存士气;
直到齐军三鼓,士气竭尽,鲁军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
击退齐军。善审敌情,提防伏兵——曹刿明白兵不厌诈的道理,齐军败走
时,他制止鲁军立即追击,以提防敌军诈败,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见齐军
辙乱旗靡,才决定追击,结果大获全胜 。
11.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庄公
一答,他认为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为“小惠”,
故民不从。庄公二答,他认为未孚民望,则神弗福,驳得痛快。庄公三答,
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到他的赞许。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
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
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
12.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13. 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
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
“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
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
14. 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①从“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关心百姓,爱民如子的君主; ②从“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诚信、孝敬祖宗的君主; ③他能
以君王的身份接见曹刿,与曹刿讨论战争所凭借的条件,且战时听从曹刿
的意见,可见庄公是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且从谏如流的君主。
但他想通过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并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在政治上他是无能的;战时的“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可以看出他急功冒进,在军事上是无知的。
综上观之,鲁庄公是一个虽然无知、无能但却礼贤下士,善用人才的开
15. 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不赞同。打仗,士兵的士气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
主要因素,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军事装备等才是决定战争胜负
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影响
着战争的结果 。
2、邹忌讽齐王讷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它是由西汉(朝代)的刘向(人名)
根据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史料编订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史
记》纪传体,《左传》编年体。)
2.请概括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
[答]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
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谏齐王
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3.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政治家力谏自己的君王“战胜于朝廷”的,请举例。
他们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魏征劝谏唐太宗,诸葛亮劝谏蜀后主刘禅;委婉的劝说,充分尊重被
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
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4.“王曰:‘善。’”一句中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样的态度?
[答]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
5.你从课文的内容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参考示例 1】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劝告,这样才能不
断进步,取得成功。
【参考示例 2】在帮助教育一个人时,要结合自身的感受,委婉地劝说别人
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6.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
[答]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忠于职守,勤
于王事。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
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
不同的意见。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美化的成分。
7.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课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
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不错。如果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忠言是逆耳的;但如果注意说话的方
式方法,忠言就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
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8.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
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
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
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
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威统治前期,朝政上确实存在很多蔽端,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
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3、鱼我所欲也
1.本文出自《孟子 告子上o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
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
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
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
[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
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
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
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4.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
[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
5.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
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7.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
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
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
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
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
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
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1.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
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
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
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
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答]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
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
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
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全文,谈谈颜回的故
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答]围绕“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举例谈谈。
[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既有积极上进的主观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客
观条件(顺境)更能促进人成材的观点来说,辅之以事例,言之成理即可。
8.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有不同的见解,请简
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时候,有些过错是没有机会
来改正的,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尽
量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9.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5、愚公移山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
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
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
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
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
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
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
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
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
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
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1.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哪一条最
主要?为什么?
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
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
奸不分,赏罚不明。
2.诸葛亮是如何劝谏刘禅亲贤远佞的?
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
3.文中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答]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指出出师伐魏,“北定
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4.诸葛亮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
陛下”的本分。
5.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用文段中的话来回答)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6.出师的目的是什么?(用文段中的四个4字短语来回答)
[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举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②营中:推荐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③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
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8.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②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③《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
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致。
④诸葛亮揭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⑤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⑥武侯祠前悬挂着一幅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你
能在《出师表》一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⑦“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是四川成都武侯祠前的一副对联,联中的
“志”可以解释为 A志趣;B志向。请你在《出师表》中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内
A、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志向: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⑧作者认为,该“刑(受罚)”的是的作奸犯科人,该“赏(受赏)”的是忠
9.文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
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
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具体指什
么?为什么先帝托付给诸葛亮?
[答]大事指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因为诸葛亮做事谨慎,人又聪明,更重要的是他忠于刘氏父子
11.请用6个字概括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1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写出所列项目具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魏
13.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
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典故如:初出茅庐,空城计,借东风等。
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
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岳阳楼记中的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