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在学微积分习题集,请问什么买什么习题...

该商品中,先到先得...价:?
商品评价:
送  至:
该商品暂时售完,
服  务:
由发货并负责售后服务,国美提供保障监管。
购买数量:
延保服务:
温馨提示:
本商品为特例品,不支持使用蓝券和店铺券
所选地区该商品暂时无货,欢迎选购其他类似商品。
向好友提出心愿
发个心愿给亲爱的TA吧,让TA来帮你实现。
手机购立省:?0
扫一扫享更多优惠
手机专享价:?0
距离活动结束还有0天0时0分
订单总金额满300元,支持分期付款:
支持银行如下
条件金额(元)
3%4%5%300-50000
3.18%4.18%6.49%100-50000
3.5%5%7.5%500-50000
2.1%4.2%8.4%500-50000
3.5%4.5%6.5%200-50000
分期流程:加入购物车去结算>提交订单>选择分期付款>完成支付
一旦该商品到货,我们会通过手机短信或邮件通知您
*&手机号码:
&&&邮箱地址:
同时加入收藏夹
添加成功!
购买了此商品的用户还购买了:
您可以免费给TA发短信
*我的手机号: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已发送,请查收短信
*TA的手机号:
手机号码重复
给TA留言:
留言最多140个字
例如:我是Tina,我想要这款商品,你愿意送给我吗?
发送短信的内容包括:留言+您的手机号+商品标题+网址
打开手机微信客户端,点击“发现”使用“扫一扫”,选择您要发送的朋友,TA就能看到您提出心愿的商品啦~~
短信已发送成功!
你可以继续 提出心愿
短信已发送失败!
你可以再试一次
更多发送愿望的方式:
微信扫一扫
成功复制到剪切板
在线支付时,订单金额超过网银支付额度,可使用(单笔支付最高可达3万)
店铺名称:
服务评分:4.7分
评分明细与行业对比
商品描述:4.71
发货速度:4.69
服务质量:4.73
<span class="live800 liveDetail"
merchant="1"
lim:company=""
lim:page="0"
lim:shopId=""
lim:shopName="%E6%96%B0%E5%8D%8E%E6%96%87%E8%BD%A9%E6%97%97%E8%88%B0%E5%BA%97"
lim:offLineTip="客服暂时不在线"
lim:innerHtm="联系商家"
lim:checkLogin="true"
lim:params='provider'>
客服电话:400-702-0808
所在地:北京&&北京
不满意此商品,。
大学数学习题册第2分册:微积分学(经管类)/肖继红
商品名称:大学数学习题册第2分册:微积分学(经管类)/肖继红
店铺名称:新华文轩旗舰店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微积分学(2)经管类
&&[主编]肖继红 编
文轩网价:
&& 25.2元【83折】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类型: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袋装
&&开本:8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
&&版次:1 &&页数:
&&印刷时间:
&&印次:1 &&字数:393.00千字
&&内容简介&&&&《大学数学习题册(第2分册):微积分学(经管类)》每一节知识点的题大多数是一般难度的习题,是给大多数同学使用的。而打星号的题和每章后的综合练习题是给较好的同学,特别是将来要考研的同学准备的。希望同学们做了这部分习题,能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有较熟练的解题能力,以便将来经过考研复习,能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目录第1章函数1.1函数的概念1.2复合函数、初等函数1.3常用的经济函数第1章综合练习第2章极限与连续2.1数列与函数的极限2.2极限的四则运算2.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和两个重要极限2.4无穷小量的比较2.5连续函数与间断点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2章综合练习第3章导数与微分3.1导数的概念3.2导数的四则运算3.3复合函数的导数,隐函数的导数3.4高阶导数3.5函数的微分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3章综合练习第4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4.1微分中值定理4.2洛必达法则4.3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4.4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渐近线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4章综合练习第5章不定积分5.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5.2换元积分法5.3分部积分法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5章综合练习经管类微积分Ⅲ—1模拟试题1经管类微积分Ⅲ—1模拟试题2经管类微积分Ⅲ—1模拟试题3第6章定积分与定积分的应用6.1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6.2微积分基本定理6.3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6.4反常积分6.5定积分的应用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6章综合练习第7章间空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7.1向量及其线性运算7.2曲面和空间曲线7.3平面和空间直线第7章综合练习第8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8.1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8.2偏导数8.3全微分8.4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8.5隐函数的求导公式8.6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8章综合练习第9章二重积分9.1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9.2二重积分的计算法(直角坐标系)9.3二重积分的计算(极坐标系)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9章综合练习第10章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10.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10.2一阶微分方程10.3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10.4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10.5一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第10章综合练习第11章无穷级数11.1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11.2正项级数的判敛法11.3变号级数的判敛法11.4幂级数11.5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11.6幂级数的应用知识要点与学习指导第11章综合练习微积分Ⅲ2模拟试题1微积分Ⅲ2模拟试题2微积分Ⅲ2模拟试题3部分参考答案与提示&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
【报价】查看
【评价】查看
国美在线商城服务承诺:
国美在线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国美在线商城自营商品自带机打发票,与商品一起寄送(部分商品,需在您收到货物之后,我司为您邮寄)。
凭质保证书及国美在线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
国美在线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保护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 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我要发表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如何尽快找到咨询答案:1、使用本页面左侧的搜索功能2、仔细查看我们的提示信息及帮助,一般都能找到答案
咨询内容在10-200个字符之间
对比栏(0)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送达时间段
上午达10:00——14:00
下午达14:00——18:00
夜间达18:00——22:00
下单时间送达时间
00:00—12:00当日20:00前
12:00—14:00当日22:00前
14:00—24:00次日14:00前
28年专业品质
最国美 最实惠
心服务 新体验
我的浏览记录
扫描下载客户端
手机逛国美点击或扫描下载本人的微积分很差,想自学人民大学的微积分第三版,请问除了书后面推荐的学习参考,习题解答与注释还有什_百度知道
本人的微积分很差,想自学人民大学的微积分第三版,请问除了书后面推荐的学习参考,习题解答与注释还有什
本人的微积分很差,想自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微积分第三版,请问除了书后面推荐的学习参考,习题解答与注释还有什么书可以买来自学么?有辅导性质的
提问者采纳
想学点简单点的,就学同济第六版吧,这个是学经济学的同学一般用的书,不过,你如果是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书了,就先看看,多看例子,不要死盯着定义之类的看,看完定义和公示后,把书上的例题搞懂,知道每一步是怎么来的,为解出最后答案提供什么作用的,这个也是学数学的基本方法,微积分,我学的时候最主要是把一些公式对应的几何意义记住,比如说,Y=2X
那么dy=2*dx
y&#39;=dy/dx=2
这个dy/dx其实是(y1-y0)/(x1-x0) =k
,要记住它表示的几个意义,关键还是自己多上点心,多想想,想通之后你估计还会笑我了,笑我说的麻烦了,其实很简单的,O(∩_∩)O~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人民大学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抱歉,我是小学生我不知道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说大学所学知识无用?
很多人都告诉我大学里面学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那么什么才是有用的呢?是交际吗? 既然没有用那么我们大学里该做什么? 我是学教育专业的,请问教育专业所学的知识对将来的工作有用吗? 谢谢!
按票数排序
231 个回答
因为在用那些知识人都忙,没空闲扯
恰好,今天被Quora推送了一个答案,不见得完全和这个问题对应,但是对于解决楼主的疑惑大概会有帮助。起先我说“可以秒杀这里所有答案”是在被神答案震撼的情况下头脑发热之作。大家哈哈一笑即可。如果直白地回答原问题的话,我的判断是:这些毕业生并没有从全局上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没有意识到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思维能力的变化才是胜任工作的原因。我们常常谈到工作中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如果用这个模糊的概念去看待大学学习,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隔行如隔山”,为什么又会有一些学霸通吃所有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恐怕无法有效率地提高自己的这一能力。所以,理解“大学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以及“怎样才能在大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就十分必要。关于前两者,看后面的翻译答案。关于第三点,我已经在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中看到了好几种不同的态度,或许已经可以代表主流观点。在此就不单独发表看法了。以下是Quora上的这个神回答:全文实在太长,我先摘要下:大学里学的课程很快就会遗忘。因为你还是个新手。只有成为专家后,你才能看到教堂而不是只看到组成教堂的一堆石头。当你掌握全貌后,哪怕忘记了大部分细节,也很容易在大框架下自行重新获得知识。如何尽快掌握全貌呢?即使是各领域的专家们,除了“多积累”也没有给出更好的办法。作者自己也是通过数年的积累才获得了这一能力。好在,认知领域的人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作者列举了不同领域的人对学习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的研究。作为一个教育者,作者也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看似学会了,却无法掌握所学知识。所以作者探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以下是部分全文(我在挣扎着翻译中):【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 , PhD student in Physics2641 votes by , BS Caltech, PhD MIT, ,Working as a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urrently i..., , PhD student in physics at UC Berkeley, , Oxford MSc and Berkeley PhD student in Theoreti..., Anonymous, , In PhD Program at UChicago, B.S. in Physics fro..., , Postdoc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 , In PhD Physics program for 2.5 years at Technis..., , PhD student in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at UCSB, Anonymous, , Ph.D. from MIT, B.S. from Caltech. Specializing..., Anonymous, , PhD in Nuclear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l..., 你来到课堂上端坐在椅子边缘,把笔记本翻到崭新的一页,并握住一只削好的铅笔。你跟随着教授所说的每一个词。呃,也许你中途会漏掉几小段,不过谁不是这样呢?再说你已经把所有笔记抄下,可以稍后回顾。那个周末,你刻苦阅读教材。也许你会跳过几小段,因为那周太忙了。但是你一定学习了章节摘要并且读了所有的例题。你解家庭作业习题,甚至提前了三天开始。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去参加辅导课并且向助教请教,直到他们教会你为止。在考试前,你复习所有的笔记和公布的家庭作业答案。你做了模拟考试题,而且看起来所有的知识点都开始串联起来。你可以解决所有的习题并且记住了大部分公式和推导!最后你参加了期末考试,带着你那前一夜准备的满满的一页小抄。你基本上答对了所有的问题,至少得到了部分的分数,并且带回家一份你应得的A.三个月后,你几乎都记不起来这门课程上学了些什么。怎么回事?你为什么忘得这么快?你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吗?你是不是本该背诵更多并且更加努力?答案是否定的。一个能记住所有物理课程内容的学生与一个物理学家的联系,就相当于一个能背下词典的人与一名作家的联系。学习物理意味着建立技能,特别是建模和解决难题的技能。你课本上的结论只是原料。而你是一名建造者。不要把你所有的时间花费在收集更多材料上,收集一部分,然后建造事物。下面是怎么做。教堂与石头理查德.费恩曼在教授他著名的大学新生物理课程时,曾举办了一些特殊的复习课。在第一课中,他这样解释关于试图背诵你所学的物理知识时存在的问题:&以下为引用(译者注)&不起作用的办法:背诵公式,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所有公式了,我现在只要搞清楚怎么把它们往问题上套就行啦!”现在,你可以能会因此而成功一小会儿,而且你背得越多,你在这条邪路上就走得越远——然而这最后会不起作用。你也许会说,“我才不信他说的,因为我总是很成功,我一直这么干来着,我以后也一直这么干”。你以后不会一直这么干的。你以后会完蛋的——不是今年,不是明年,但是最终,当你开始工作或怎么——你将在某处输掉,因为物理是一种极为庞大的体系:它包含了数以百万的公式!你没有可能记住所有公式——绝不可能!而且那个你所忽略的伟大事物,那个你现在不用的强力机器,是这样的:假设图1-19是一副包括所有物理公式的图(它应该不会只是二维的,但是我们姑且假设如此)现在,假设你的脑子出了点小问题,某些地方的所有材料都被抹去了,而且留下了一些缺损的点。自然的关系之神妙使得逻辑上“补上(三角化)”这些空洞成为可能。(见图1-20)现在,假设你的脑子出了点小问题,某些地方的所有材料都被抹去了,而且留下了一些缺损的点。自然的关系之神妙使得逻辑上“补上(三角化)”这些空洞成为可能。(见图1-20)而你可以重建那些你忘掉的东西——如果你忘得不太多,而且知道的足够多的话。换句话说,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尽管你目前暂时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你会知道足够多的东西,以至于你就算忘了些什么,也能通过你记得的碎片重建他们。所以第一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三角化”——也就是说,知道如何从已知的事物中进行推导。这是绝对必要的。你也许会说:“哎,我可不在乎;我是一个相当好的记忆能手!我还修了一门关于记忆力的课呢!”还是不行呀!因为物理学家的真正作用——包括发现自然的新规律,以及在工业中发展新事物,等等——不是谈论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做出一些新东西——这样他们才能从那些已知事物中被“三角化”:他们形成了一个从未有人建造过的“三角关系”。(见图1-21)为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你要忘掉背诵公式这回事,而是试着学会为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你要忘掉背诵公式这回事,而是试着学会理解自然中的关联关系。这么做一开始是会更加困难的,但是这是唯一的成功途径。&引用结束(译者注)&费恩曼的忠告是学习法中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初学者们想要记住所有的细节,而专家们想要传达一种完整的形态。学外语的学生们(总是)谈论他们已经记住了多少单词,但是教师们把这看做语言掌握中最琐碎但不重要的组成部分。菜鸟音乐家想要把每个音符和节奏都搞对,但大师们想要找到自己对于乐章的独有理解。学数学的学生想要记住定理,而数学家们却寻找一种思维的途径。学历史的学生看到的是一连串时间和事件的列表,而教授们看到的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以及故事的关联。在以上例子中,初学者总是被细节所淹没而看不到整体。他们望着教堂,看见的只是100000块堆在一起的石头。George Miller在他1956年的研究“神奇的数字7,加减2”中对专家和初学者思维区别有一个相当清晰的描述。Miller给大师级棋手和新棋手分别展示了国际象棋残局。他发现大师们5秒就能记住整个棋局,而新手们绝望地(记了半天),也只记住很小的几个部分。然而,这只在真实棋局的摆位中成立。当Miller把棋子位置随机排列时,他发现大师们的优势消失了。他们和新手一样只能记住他们看到的很小一部分棋局。原因在于:大师级棋手们把棋子信息“打包”了。他们不再需要记住每个位置是什么,只需记住防线上的几个弱点。一旦他们了解了这点,剩下的就是无可避免的,可以很容易被重建出来。我在高中时玩过一段时间国际象棋,但从未达到过很高的级别。在一次大型赛事中,我遇见了一个高手。他告诉我棋盘上的每一个方格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我写下我自己的棋步时,我必须要数行列才能搞清楚我把骑士放在哪(A-B-C, 1-2-3-4,骑士走C4)。而他立刻就知道那是C4。因为当他考虑控中或护王时,骑士在C4所起的作用使得那个方格感觉就像是C4。为了秒懂这一原理,来,你有两秒可以记忆下面这行:首先,花生醬,果凍很简单吧?嗯,如果你懂中文的话。(或者假定Google翻译对此很有效,"first the peanut butter, then the jelly".)你可以很容易记下对应的英文,但是大概无法记住这些方块字(当然,除非你本来就懂中文)。这是因为你已经对英文无比熟悉。你的大脑不费吹灰之力将你屏幕上的曲线,直线,和空白都转化成字母,然后单词,然后一种熟悉的三明治相关的词句。于是你只记住了最高端的抽象信息。使用这一信息,你可以精确地复制出这一词句的细节。但是你可能会忘记首字母是否大写或字体是否是serifs。要记住一连串同样长但是随机选取的英文单词可能会更困难。随机排列的字幕还要更困难,而看起来随机的中文则简直没可能记住。在每一步中,我们都多失去一些用我们的认识机制把原数据抽象出来的能力。结果就使得记住准确意义越来越难。这就是为什么你如果想要背物理公式或者推论这么难。他们对你还不具备意义。他们还没有嵌入一个你已经建立起的大框架。所以当你交掉期末试卷之后,他们都开始(从你的记忆中)溜走。别担心。这些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能够被记住。在给新生作辅导时,我曾经很惊讶他们的记忆竟会如此之差。我们可以在20分钟课程中解一个基础物理的题。我们下次会面时,我会问他们这道题作为复习。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记住那道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如何解;甚至学生上次怎么做错的细节,以及我们上周比较过的其他类似题目。然而,我经常发现学生一点也没记住这些东西——甚至不记得题目问的是什么!其实,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符合他们对物理的理解,并且试图找出他们的错误告诉我的是他们哪方面的概念错误时,这些内容已经被抽象出来,变是“30度角的sin是什么”以及"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的区别. 大部分技术教育都是这样工作的。你试图理解连续介质力学,但是牛顿定律还没在你脑中扎根。或者想理解量子力学,但你你还没掌握线性代数。无法避免的是,你必须重复地学习课程——第一次记住细节,第二次看穿细节之外的意义。当你开始能看到“全景”时,你会发现细节变得更有意义,而你会很容易记住他们。Randall Knight的《五节简单课》描述了关于专家和新手的研究。两组被试都被给了同样的物理问题并被要求大声描述他们解决(或解不出来)的思路。Knight引用了Reif and Heller (1982)的以下总结。(我翻不动了。作者下面居然还举了个微积分解物理题的例子,我=.=)【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
以结果为导向看待这个话题,很容易推导出“读书无用”、“读本科无用”甚至“活在中国真不值得”的结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在为目前面临的挫折找借口?比如,找一个替罪羊为自己的付出和不甘心开脱?这不全是你的问题。单单就你提问的这个问题而言。我认为:1、从小学数学不只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锻炼逻辑。如你所见的小标题,数学知识是工具,你得利用它锻炼你的逻辑,或者说你得利用它培养你的逻辑能力。但你得到了这个逻辑能力却反过来说数学没什么用,就是“缺乏自省”范畴的问题了。2、从小学语文不只是为了编故事,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如你所见的小标题,语文一方面是承载你表达内心思考精华的载体,一方面又是融入社会、获取资源的载体,更是你的能力体现。比如你要上市,面对券商投资人你什么也不说,而是向大家散发传单,并自以为这是行动派的表现的话,那么,我觉得雇一个演员效果可能会更好。这也是说明,你要成功,你需要这个能力。(弱弱滴说,大学语文是一本好书)。3、大学与人生其他阶段、包括求职以及工作若干年后做中层的阶段一样是一个重在积累、顺便爆发的过程,我一个大学同学四年里读了1600多本书,其中小说占了大半。他现在是某报记者,当地的名记。我另外一个大学同学四年里只读了大概200本书,种类集中在本专业课外读物里。他现在是1家微型广告公司、1家微型期货经理代理的老板。(我们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我一个朋友大学四年看了若干G的爱情动作片,他现在是本地电视台有名的摄像。因为他说他从日本摄像师那里看出了智慧。(没有精尽人亡确实让我诧异)。你看到了,上面这些人活法不一样,冷暖自知,你也看到了,他们呢很多时候并不是以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制胜。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先想着积累,然后再去思考“是否有用”、“是否有效”、“是否值得”这些问题。人生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先积累够了,才会自然而然地发——刻意追求发,是本末倒置。多余的话——年轻人习惯找答案不难理解,但是习惯找替罪羊就是隐患。现在的社会流行批评政府和CCP,但是,过完了嘴瘾能让你解决问题么?——要么改造他包括颠覆他,要么闭嘴总结自己干自己的事。---------------------------------------------------------------------------------------------日 更新 基于下面的评论回答个别人可能关心的小问题---------------------------------------------------------------------------------------------问:你举例的同学之一,做记者的那个人他的阅读量为什么是1600本/4年,而不是1599本/4年?答:图书馆计算机开的名单是这个数,哦,好吧上面的答复看起来毫无诚意,那我就说:“对,我记错了,我的同学整4年就读了16本”,“合格的”知乎用户们,你满意了吧?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16本/年)?答:我们学校传统,退回借书证的时候,馆员会问:要不要给你打印一份书单,我的数字是482本。问:看你的回答怎么好像是五毛?答:我只是一个自认为会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我只为祖国献骂声”的“独立人士”。再者,懂得多久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反观“独立人士”所谓的“合理质疑”——我做不到的,他怎么可能做到——表现得不那么负责任,比如这种逻辑表现形式:我四年读1本书,他怎么可能四年读1千本?一定是吹牛!朱毛红军才3万人,怎么可能统治大陆?一定是CCP消极抗日努力壮大自己的缘故国军真是委屈了……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奴隶铁木真光棍一个,绝逼是无法成事的。当然,“独立人士”可能会告诉我:“中国的教科书,能信吗?”、“我没看过日本的教科书,但我绝对看过中国的教科书!”哦,你们又赢了。丰臣秀吉是带着全日本武士去讨伐其他家那几个少得可怜的家丁,所以才成为一霸的。这下,你满意了吧?问:你怎么语气不那么客气?答:对于信奉“好听的就信,不好听的就不信”的人来说,我的嘴是比较贱的。问:你对知乎问答有什么看法?或者你对知乎中毒者有什么话说?答:骗局成立的前提是——你要什么它都能给你——比如:“我只需要投如16888元,通过亲友关系共同投资,3年后我就能得到52万元!”“一人一票!吃穿不愁!”/“一人一票,立马发财!”/“一人一票,强国强种!”/“一人一票,天绝城管!”“这位是XX山的XX大师,XXX的星途就是得了他指点的……”……那,知乎也有类似功效,比如“为什么他会成功”,然后看了下面的评论,感觉我顺着这个模子多半也会成功。那实际上,你有李嘉诚做爹吗?你有李老师MIT求学的经验吗?你有古永铿那美国好友(罗姆尼)的人际关系吗?……你有腾讯那样的大平台吗?那,喜欢这个网站=没救了?不,我要指出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全信网络不如没有网络。以上。
没有用,是因为他们只有答案没有问题。就好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 42 一样,这是终极问题「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但问题是什么根本解释不清楚。很多人读完书,知道了书中所提问题的答案,但现实世界根本不需要重复解决这些已知的问题,所以他们觉得学到的东西完全没用。真正需要学的,是如何找到值得解决的问题,如果使用科学方法解决新问题。如果学不会解决新问题,那大学就是专科教育。
首先,不管是什么阶段,只要学习,肯定是有用的。然后很多人会问:“哪里有用了?我以后买个菜也要用到微积分?也要关心它有什么化学成分?” 确实不用这些。我说的有用,除了表面的你得到的知识,也许一个月不看就会忘掉,更深的是你的思维,这个陪伴一生的东西。好了,说到这,有人就会说:“屁勒!这种假大空的废话谁不会说!”OK,我就跟你说说什么叫废话。真理都是所谓的废话。拿我自己来说,我高三的英语成绩没有下过130,不害臊的说,考前就知道我第一。-----背景,割-----很多人问我秘诀,我只能说:“感觉。”英语这东西,确实靠的语感。然后接下来就会问:“怎么培养的感觉?”我说:“多读。”再然后,“我也读的很多啊,怎么就没感觉。还是你比较聪明。”我只能笑笑了。没然后了,谈话终止。我不否认我聪明,括弧笑。但更多的还是努力。努力这个词,就是废话。有人说看你也没怎么读,玩的比别人还疯。你只看到我的光鲜。丘吉尔谈成功就是“never give up”,马云谈成功就是“坚持”。。。这些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只是把它当做个故事。好,回到“废话”上来,思维。去买菜,会个小学的加减法,够了。但有些人,会从买菜中观察---交通,人流,物价,走势,CPI,宏观经济。。。很自然的会从不同的层次去看问题,从而发现更多机会。我认识个阿姨,她一定要把她女儿送出国读书。她说:“即使不读书,就算是去玩,我也要送她出去。人出去见过世面了以后看问题完全不一样的。”香港有个叫《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节目,让富翁体验几天底层人民的生活,期间不得寻求任何帮助。这些人本以为靠自己的能力可以很轻松度过,到最后却是感慨万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人说的:“当穷人时,每天想的就是下餐饭怎么解决,哪还有精力去想其他。”这些就是所谓的思维,这是个潜移默化的东西,无法逃避。能做的就是去改善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不断改善的过程。读书无用论,只不过是停留在“术”而忽略甚至否定了“道”而已。受教育最大的收获,开民智。
就我们化学来说,只要你干这行,学的东西基本都是有用的。
一个上课不听课但绩点不错的前坏学生出来和骚年对话几句。没有人说语文有用吧?但我们却在这里写着小学老师教我们的字!字都不会写,就别说敲代码、搞设计云云了。那语文是否有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耻可悲把“有用”=“赚到钱”。所以才会流行着一堆“读书无用论”,“大学生比不上农民工”等言论。按照这样言论,的确上面所言的语文的确没有用。因为写了字却没人付钱给你(作家、编辑类除外)。即便从这种浮躁的“释义”上来说,私以为,只要是有营养的知识,都必定有用。就像本人现在苦逼成为一码农。而余不学语文,无以写简历;不学英语,无以进外企;不学数学,无以选专业。何无用也?!如果骚年你还觉得不够论据,想象一个极致的场景。你课余看了些杂七杂八的书(例如神马梁启超传记之类的),在10年后的餐桌上,对面坐着一个日薪顶你年薪的大老板,你的任务是要劝服他和你们公司合作一个项目。在你各种话题无以插入的时候,无意中你发现他是梁启超的粉丝,并对其有深入研究,而你,这个之前被人称之不务正业的骚年,由于涉猎过几本这类的“奇书”,而有所可言,是不是就成功“乱入”了这个残局了呢?那么,读书是否无用呢?当然你会说上面这个概率也太低了吧。所以骚年,大学教你的东西太少了啊!!(如果你觉得那可怜的知识还没用的话,那你也太对不起你父母给的钱了)你需要自己多去图书馆涉猎;多下几本电子书;多去摸下正版书的书皮(俞敏洪所云)、当你的“没用的知识”越来越多,上面的机会自然就多了。某老板不喜欢梁启超,可能喜欢达芬奇;某面试官对艺术没有研究,可能对相对论十分带感呢!当然如果你更为极端的把“有用”=“直接赚到钱”。那我还是建议你退学吧,把钱打本去卖烧饼吧,听说一个前程序猿卖了半年烧饼就买楼娶媳妇了。最后,补一句爱因斯坦的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我根据我的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念过一个水货大学, 但只念了半年却赶上了非典, 之后瞎混了一年, 想干点非法的事没胆子, 想找份正经的工作没人要. 突然有天觉悟了, 决定自学. 办了张首图的借书卡, 但是不知道从哪开始, 向别人借了大学的书目, 发现实在太多. 如是我决定找一个方向, 向那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 自然会遇到很多不具备的知识, 我就差什么补什么, 不求精通只求明白补的那一小部分. 两年后, 我费了比大学毕业生更艰辛的过程找到了一份工作, 再两年后, 我进入一个互联网特定的领域... 虽然离我的目标还远, 但我不会放弃, 还会继续.回过来再说对大学的看法, 如果可能, 我想回到高中好好念书, 进入一所真正的大学, 学那些你现在认为"没用"的东西. 举个栗子吧, 我当时"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主要的课程是程序设计, 数据库, 会计... 当然本科段还有些叫着玄乎些的课程名. OK, 你也许会纳闷, 学会计干嘛, 你不是学的计算机吗? 但是对于我现在干了多年后, 发现真有用, 这个专业出来的人都干什么? 干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都干什么的? 管理档案, 财务, 金融, 物流, 网站... 说来说去, 就是数据的增删改查, 关联糅合, 索引分类... 很大一部分不过就是换了马甲的进销存.再说说除了本专业的应不应该开阔视野学些其他的. 当我工作后, 公司楼下是海淀图书城, 每天中午我都去那看书, 有次看了本&&UNIX编程艺术&&, 别看书名有编程的字眼, 其实讲的都是计算机文化发展的, 厚厚一本书讲的都是UNIX的历史和作者的主观思想, 但是一些观点比如K.I.S.S深深的打动了我, 从此写程序/设计软件都要仔细的思考符不符合这些原则, 也从那以后, 我不再买任何编程教程和手册, 看的书不再局限于与编程紧密相关. 这些年, 我设计了3个不同编程语言的应用框架, 并在两家公司得以实际运用. 而这些作品里的很多细节, 来自于那些非专业的书籍和生活感悟.工作不过是场开卷考试, 可能是以前鬼混的时候酒喝多了, 记性超级差, 脑袋里装份小抄/目录条就爆内存了. 手册/教材哪都下得到, 而思考方式是内功, 是要好好沉淀, 可意会但难言传的.我最近准备离开现在的公司, 所以比较闲了, 完整的读了KK的&&失控&&, 其中的蜂群/众包思想, 生物圈的比拟, 又让我眼前一亮. 好好享受你们的大学时光吧, 朋友们!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求折叠。。。。
土木的,大学学的时候感觉没用,工作了之后把当年卖掉的专业课书再一本一本买回来看。你说有用不?
有用,但作用大小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都在20岁左右确定,所以与其说大学期间学到了什么,不如说这个年龄阶段本身非常重要,你大学里选择了什么就收获了什么。但无论作何选择都会对你未来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和中学不同,知识性的积累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软实力的培养,比如个人兴趣的塑造,获筛选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交能力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要自己去主动锻炼的,不是等着别人教会你。此外,这时候认识的朋友和接触的圈子也很重要。
lz有没有想过,那些毕业的师兄、师姐对你所说的“无用”,不是在说“没有价值”,而是指大学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或者暂时无法利用它们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说法,也许并不是对大学知识的一种否定,而只是对当前状态的抱怨、不满意,或者对虚度过的大学光阴的一种懊悔得说法。他们随便一说,你也就随便一听。至于正确与否,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作为大学生的你应该具有明辨是非、判断真假的能力。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没有用的,就没有价值了吗?就不应该学习了吗?请看下面这段话,它是主讲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哈佛很受欢迎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最后一节课上的总结陈词:13个星期之前,但给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谈到了学习政治哲学的快乐之处,以及它的风险。我谈到,哲学是怎样的通过颠覆了我们的即成观念,使得过去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我试着提醒你们,一旦熟悉的变得陌生,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我希望你们,至少体会到一点点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促发我们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政治的完善,乃至我们的道德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讨论已告一段落,但在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它还会继续进行下去,从一开始,我们就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继续进行这些争论,即使他们引发的问题最终都不大可能得到解决?理由是,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即使有时候这些问题无法回答,但我们还是无法回避哲学,我们开始的时候,谈到康德的一个观点,即怀疑是人类理性的休憩之处,怀疑让理性能反省,其教条式的漫游旅程,但怀疑也并非是永久的安身之处,康德写到:仅仅停留在怀疑或自满,绝不足以克服理性之不安。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们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现在或将离,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一直觉得好的知识,或是老师,扮演的是具有指导性、启发性的角色。他会向你指明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并告诉你怎样走会更快一点,至于最终你身至何处,还是取决于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很喜欢这个公开课的名字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公正,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而哲学则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没用的”,毕竟你不能靠思考“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但课题的后半部分:该如何做是好?则把哲学拉下神坛,与实际联系了起来。如何做?如何通过在实际中的应用来体现政治哲学的价值?然后,这位睿智的教授引导同学们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辩论,让其在了解经典的哲学理论的同时,又对当下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于是,抽象的理论性的哲学有了实际的实用意义。这门公开课,给“如何让大学知识变得有用?“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做“,或者称之为”实践“。如果你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实践也许会给你一个很好的回答。我有一个朋友和lz一样学习教育专业,有段时间,他也很迷茫,不过,自从参加了学校的”义教“活动,定期去给山里面的贫困儿童上课,他就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拼命读书,认真备课,积极向老师请教授课经验。山区里一双双'求知若饥”的明眸让他找到了方向,让他明白:自己的微薄的看似无用的知识可以改变一些人的生活,甚至命运。当知识通过实践产生价值,“无用的”就开始变得有用起来。
其实,大学根本就不是让你们只读课本的 :)
因为没有真正学会。
大学就好比一个大容量的硬盘,里面装了很多很多的数据—即知识,但是有了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呢,你之所以觉得大学知识没用,只是因为现在的大学还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很多人进入大学只是被硬生生的灌输了许多东西,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好比把一个硬盘的数据传到另一个硬盘而已,但是“硬盘”里的数据要怎样才能“有用”呢?这就需要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用。如果你做了本专业的工作,那就更有用了。
其实很多学习的东西没有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它会在你不知不觉之中烙印于你思维之中,在人生某个点上突然指引你做出决定。
我个人比较崇拜乔布斯,乔布斯曾经说过,学习东西的时候并不需要关心它以后是否有用。因为直到你用到它之前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我觉得大学的关键是尽量学,就像我在大学里学了各种课程、几门编程语言,但现在实习只用到了php,还是我平时自学的一门。现在我知道php有用了,想想大一学习C语言的时间远远多于php,难道我就应该后悔没有把大部分时间花到学php上吗?难道学的其他课程就没有一点价值了?难道大学我应该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学php上?难道微积分没有用吗?难道自控原理没有用吗?难道数字逻辑没有用吗?好吧,直到我用到它们的那一天,我都认为它们是没用的。但学过了知道了,至少比你需要的时候连这个东西都没听说过要好的多!
这么说吧,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育太烂。中国学校在扩招的时候,最容易扩招的就是文科类专业了,根本不需要任何投入,实验室和器材都不用买,就可以猛地扩招成百上千人。但是关键是资金投入少不代表这门专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拿我自己的法学来说,法学做起学问来是非常难的,强大的思辨能力就不用说了,还需要极其强大的跨学科能力。法学是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的,所以必须要参照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你没有一个二学位都不好意思,美国非常流行JD+MBA以及JD+MD(==)的培养模式,宾大每年有30%人读双学位。而且法学研究需要阅读大量外文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很难阅读不说,各种长句套长句,不像理工科的公式是世界通用的;而且还要懂两门以上的外语。可能在理工科领域,会英语就行了,美国和英国的科研能力之强大毋庸置疑。但是在法学领域,用我教授的话来讲,不会德语和法语,你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法律的?所以在日本的大学读博士,以及在一些顶级法学院读学部的时候,比如东大,就开始要求学习一外和二外。中国传统的法学在民国时期有北朝阳,南东吴之说。那些在欧美经过顶级法学训练的学者,基本上都会几种语言。而且他们在作为法学家的时候,还担负着引进西方法学的责任。这些著作纯粹拿给翻译家是翻译不好的,会出现很多很生硬的不知所云的句子。所以以前的法学研究者不仅仅是法学家,还得是翻译家。法学往根本上来说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所以无法像科学那样完成全球的大一统。那么为了建设自己国家的法治社会,多比较研究其他国家的运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中国是大陆法系,意味着我们必须充分研究大陆法系国家法德日台的成功经验,所以理想的模式是会法语德语日语并能看懂繁体字,习惯半白话文。(梁慧星大师,物权之占有。。。)以上说的是法学研究教育。那么即便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学职业教育,也是需要投入大功夫的。比如美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就是本科期间不设法学院,在本科期间打下扎实的跨专业基础后,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进行法学教育,而且非常鲜明地分成了法学研究教育即SJD学位,和职业培养模式JD学位。现在全世界的法学教育都有美国化的趋势。包括日本也成立了法科大学院对应JD,法学研究科对应SJD。中国则出现了法学研究生和法律研究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季卫东教授和北大国际法学院还有人大法学院进行的法学教育改革。一句话,职业教育的两点必须是1.吃烂法条,反复运用,而不是质疑法条;2.充分实践,熟悉程序,了解规则。做好这两点,一需要具有充分实战经验的人来做老师,二需要与各大法律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学校自己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指导和培训项目。机构合作方面,交大法学院是6年一贯制的,如果学得好,在大三时会被选拔进入职业培训,从那时起就开始天天出去接案子了。学校培训方面,人民大学有自己的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同时也让学生有实践场所。中西贯通方面,有北大国际法学院4年制培养,两年学习中国课程,两年学习JD课程,完成后可以考美国的律师,这所法学院是受到美国ABA认证的几所海外法学院之一。牛津大学教授国际金融法的教授时Allen&Overy的高级合伙人,将自己30年的实践经验写成了10卷的国际经济法著作,畅销世界。美国的200所被ABA认可的法学院中,至少有50所能够达到上述标准。中国的643所法学院校中,能有10所达到上述标准不?即便是单纯的学术培养,师资力量足够的有30所不?中国法学院毕业生每年能有100,000人,从事法律相关的只有8000人。法律专业年年成为教育部的红牌专业。8000人的数字和中国司法考试A证的通过率有着惊人的吻合。A证通过率这几年有10%左右,8000人的就业人数很正常。你可以说考试要靠自己。但是美国读了JD的律考通过人数全美平均70%以上,就连臭名昭著的日本司法考试在进行了法科大学院的改革后也达到了全国平均通过30%以上,这还是在日本有论文考,即两次考试的情况下实现的。日本当年进行学部教育的时候,通过率只有1%,原因既有日本政府的数量管制,又有教育的失败。九州大学法学部旁边有栋楼,里面是专门做律考培训的,每天晚上那里的培训都灯火通明。九大的老师说,法学的主力教育在那里,不在校园。这就充分说明了法律职业培训的悲哀情况。职业培训和学术培训的混同就是教育行业的行为艺术。一句话,职业教育需要担负起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责任。有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师的,有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富豪的,什么清华不应该以自己有多少富豪做宣传,大学应该是塑造人灵魂的地方,这句话你说出来,你信么?你要是傻信,也可以在毕业时加入92,000人的失业大军中,然后感叹学校所学知识的无用。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独立性格,使你独立起来的地方。而且大学的课程也是你所读专业,或是所即将进入的行业的一个基础。有了这些武器,不管你是想要继续深造还是出来就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或者有些你现在用不到的知识,说不定以后的某天你就会觉得这还蛮好用,这些课程其实对你的思想方式有着塑造的作用,因为有时候你就会按照这些思想来思考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积分习题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