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学生数学论文 数学与生活 学生论文 急!!!...

最好今天就有!_百度作业帮
最好今天就有!
一位奥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很有趣的,每一个图形都互相依存,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圆.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是S=∏r2,因为半径不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例如,“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上,这道题目先迷惑大家,让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天平.其实,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92∏+62∏=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152∏=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44 节课 44 节课 27 节课 38 节课 60 节课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老师要我写一篇数学论文,请问我应该怎么写?_百度知道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老师要我写一篇数学论文,请问我应该怎么写?
提问者采纳
编号。 再归类保存,这种灵感是对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听报告等:练习写学习辅导类的文章,立意新颖,列出三个小标题,我想,旨在共同进步、报纸,循序渐进——先文章,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我写《学困生元认知的培养》(全国二等奖),及时记录; (二)口头形式,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不要急于写理论性太强的论文,先应确立文稿的题目,想要写出比较有价值的论文; (7)成果质疑,与同事们讨论;(2)做摘记,只觉得是一个好题材,有一点瓜熟蒂落的感觉、摘要,然后分别展开。再者,这样才是真正自己的文章,并从中探索解题规律和命题趋势,后深究素质能力,再挖掘思想方法,从中反馈的信息是难得的写作素材,所选择的内容就是计算机本科函授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众多的珍贵例子,学习他人但不要迷信,可以用谈心,从而萌生对某一题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很多教师希望把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一般在3000字左右,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学者和部门所难以具备的,我们所涉猎的范围自然应以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为主。 (1)为了借鉴别人的成果,一线教师的论文多数源于实践,它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 这些素材源于何处,提炼新意——“冷点”,然后去粗取精、自己提高的过程,比如网络。
二,应认真研读报刊风格,最直接的进行着实践和改革,先侧重于解题方法研究等实践性强的、出处,并整理归类,作为你的理论依据或论述的素材。留下的骨架再添加自己的思想,理由不充分的就要敢于质疑,既可以当作练笔、生活甚至睡梦中突然想到的,于是文章头绪也理清了、咨询等、刊物等。当然。 四,博采众长——先粗保存,最清楚教学中的困惑和喜悦,再参考他人成果必能成就自己的文章,做学问人都应该“一生都在忙碌中整理一张书桌”、添加 当文思涌动,处处留心皆学问
“论文还自教研始”如何写数学论文
随着教育科研意识的不断提高,视角独特,是一个向学生学习,先粗保存。“厚积”是基础,再搜索引擎得相关资料,这些是专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家,要弥补这个“先天性缺陷”,信息的采集形式多种多样,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资料收集完成的;论文篇幅不求长,自己平时积累的成果等,但是进行这样的写作,从学生作业中不但能发现具有共性的问题、立足实践、日期等项内容,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物理,但无论如何,如要在论文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坚持不懈,创作及时,听课; (8)探讨争论。 三,但一旦出现便会使学生无从插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肤浅; (5)解题分析、交流,但文章一定要有更多自己的东西,选择有关书刊放在床头,用小标题清晰地表达想写的几个方面,我认为注意以下几点,我记得一位台湾女诗人创作了一首诗《一生都在整理一张书桌》,才清晰地认识了“建构主义学习”所具备的三个主要特征、技巧和经验——复制. 就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此类论文与学习辅导类的文章相比、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同行们一定会写出比我更好的文章,就是偶然看到“元认知”的概念,一篇论文的范围不求广,大刀阔斧地删除. 一个人的精力; (三)电子形式。这就要参考多遍文章:我写《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一文时、旁例,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去寻找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新课题、“论文在研不在写”等观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例如、删除,格式要规范得多,只要有空经常翻阅,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在做; (3)作业记录,复制多款内容; (6)调查反馈,即便是文字输入的过程都能够使你顿生灵感.正因如此,全部化为电子信息存盘,凝练精华:
(一)书面形式,有必要复制相关的文章段落、新的观念,同样是论文研究的好题材: (1)制卡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电脑的使用可以把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把自己的教育,并经常向这个方向思考和研究。 (2)做有心人,灵感就无从谈起,教学实践中的例证,以及计算机,对于我们的这些优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简要注明作者、“热点”
初中数学教师都从事着一线教学工作;要求与教学同步,但还应兼顾高中和小学的数学、完备素材、再论文?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需要指出的是、个人体验,在日常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还提示我们教研的改革方向。论文的新意如何出. 可以先探讨解题技巧、冷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步. 再比如,特别是教育学,就是抓住新教材契机,没有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教训,但后来经过了许多文章的阅读,不可能一蹴而就. 根据本人的粗浅经历,撰写成了论文,小中见大、数据统计等素材的积累,进而分析命题原则,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的三大特征——自主学习,循序渐进; (4)考试总结,进行教学研究类论文的写作、借鉴成果,还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一旦有想法。但要讲究文德、沙发边或办公桌上,开始对这个问题还意识模糊?答案是那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从小到大; 二是在时间上: 一是在主题上,写在本上,通常有1000字左右: (1)课堂教学,这不但是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3)复印或收藏,还需要借鉴更多人的成功之道,有一定的道理,从小中见大好成文 写论文需要一个过程,预测趋势走向等、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这样为论文写作。
五,结合本人体验成文的,发现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处; (9)灵感顿悟,还可以视为一次小小的课题研究。例如,也是素材最重要的来源,再归类保存、听课,就一定要向他人学习借鉴、能力,教学中的一些“冷点”问题虽不常见、并且必须做的事情?如何去发现这些素材呢,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鲜明的针对性,整理中顿生灵感 对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按照一般情况,由浅入深,初写者先尝试以下两个步骤,“功夫不负有心人”,进行吸收消化。例如,意欲写作时、合作活动,比如各种会议、学习,只怕内容不全,如果没有自觉教研的精神,但求分析透彻,厚积薄发——论文还自教研始,又可以用于教学,是一种“对认知的认知”,往往有许多新的思想,不怕内容多、水平等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论文不是谁刻意写出来的,个人的实践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二步,比如各种书籍,老师的讲课内容。 以上所谈是我对初中数学论文写作的几点看法。 这些信息采集后的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无病呻吟成不了好文章;(4)电子信息存盘,事实上很多自选课题的素材是平时工作. 具体说来。主要有四种方式。经常阅读、题目:我写《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探索和实践》(市二等奖)。整理归类的过程,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地学习.这些虽然一般称不上“论文”。 (3)抓住热点; (2)课后反思,从中往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看法。
一:我写《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市一等奖),意识超前,切勿剽窃抄袭他人论文。 如果写有些理论性的文章
我想看一篇小学数学论文的范例,我想这样会好一些。
篮球场上的数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打篮球。 过了一会儿,我们俩打累了,就到观众席上去休息。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就禁不住说出来:“小明一分钟投8个球,小红一分钟投6个球,他们一起投了8分钟之后,小红提高命中率一分钟投8个球,小明由于体力不支减少投球只数一分钟投6个球,问多少分钟后小红和小明投进的只数相同?” 大概是我朋友太累的缘故,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他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过了好长时间他还是没想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他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没了草稿本,我做不出来。”我知道,就算他有草稿也未必做得出来。 我自豪地说:“原来小明一分比小红多投进2个,一共投了8分钟,也就是8×2=16(个),后来小红反过来每分比小明多投4个,那么16个球要多投几分钟呢?16÷4=4(分),要4分钟才能追上。”他说:“你真厉害!”“我是天才嘛!”我开玩笑说。我俩都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有工作中到处都有。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我知道该怎么写了!
其他类似问题
数学论文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可是我从来没有写过啊。我如果会写的话,干嘛还要到网上询问你们呢?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学生数学小论文
掘港小学505班& 丁晨曦
指导老师:许新华
“殊途同归”汉语字典上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还真没想到,一道小学五年级的数学题目竟然有殊途同归的例子。
这一单元,我们学的是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我在做这一单元的练习册时,一道高难度的题目出现在我的眼前:
“甲、乙、丙三个数,已知甲、乙的和是8.75,乙、丙的和是6.95,甲、丙的和是8,甲、乙、丙各是多少?”
这下,可把自封为“数学王子”的我给急坏了,如果请教高手妈妈,够不好意思的。于是,我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我故做神秘地把妈妈喊到客厅内,神情严肃地说:“今儿,我发现了一道高难度的题目,我来考考你。”
妈妈说:“我还以为天塌下来了呢,这个事儿嘛,小菜一碟,快快讲来。”
于是,我把那道题一五一十地说了。谁知,不愧为高手的妈妈眼睛一眨,就很快地在纸上写下了三个算式:
①甲+乙=8.75
②乙+丙=6.95
③甲+丙=8
然后扔给了我,说:“让我对付这种题真是‘杀鸡用牛刀’,这么简单的题目也要拿来考我?”原来我的鬼点子早就被睿智的妈妈发现,“你用不会的题目考我?你再想想,如果还不明白,我就来告诉你,不过晚上的碗就得你来洗喽!”
看到妈妈写的三道算式,我豁然开朗了。我发现算式①+②=甲+乙+乙+丙=15.7,这个得数减去③就得到乙+乙=7.7,乙=3.85,乙算出来了,丙和甲的得数也就好求了。
不一会儿,又有一种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把算式①+②+③=甲+甲+乙+乙+丙+丙=23.7,23.7&2=11.85,也就是甲+乙+丙=11.85,11.85-6.95=4.9,就是甲的得数了,乙和丙的得数也就可以算了。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由文字表述的题,乍一看,好难呀,就像这道题,如果我们能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相关的算式,题目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多读题目,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龟爷爷教导有方
掘港小学505班& 金卢悦
指导老师:许新华
在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小动物们,他们彼此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可是这些小动物们有些不喜欢小猴,虽然这小猴活泼可爱,也很爱学习,但他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有时还会嘲笑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小动物们都跑去告诉龟爷爷,希望龟爷爷能够管管这有点骄傲自大的小猴。而龟爷爷只是笑着听听,并没说什么。
这天,龟爷爷饭后来到一棵大树下散步。正在大树上玩耍的小猴一见是慢吞吞的龟爷爷,心想:这老乌龟除了年龄大点,我看其他的根本一无是处。今天我得让他瞧瞧我的厉害。”
于是,他俯下身子,大声喊道:“喂,老乌龟,你能爬到树上来吗?”龟爷爷抬头看了看树上得意的小猴,略一沉思说:“如果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可以考虑爬到树上去。”
小猴一听,来了劲,觉得乌龟能爬树倒新鲜,于是迫不及待地问道:“还有什么题目能难得倒我的?快说吧。”
龟爷爷不紧不慢地说:“a=0.000……015(小数点后面9个0),b=0.000……03(小数点后面10个0),则a&b等于几?”
小猴一听,心想这也太简单了点吧?a后面有9个0,b后面有10个0,那么,它们的积中应该是19个0。小猴想到这儿便脱口而出:“结果是0.000……45(小数点后面有19个0)。”
可谁知龟爷爷听了直摇头。
小猴急了:“怎么了?有什么不对的吗?”
龟爷爷笑笑说:“你总是自作聪明。你看,a和b分别是几位小数?小数乘以小数时,它们的积该会是怎样的?”
小猴听龟爷爷这么一说,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光顾着看0了,而忽视了小数的位数问题了。a和b分别是11位小数,它们的积应该是22位数小数,去掉15和3相乘的45这两位小数后应该还有20位小数,应该是20个0才对。
龟爷爷见小猴若有所思,微微点点头,仰起脖子朝树上喊道:“那还要我爬到树上去吗?”小猴已经是惭愧至极,听龟爷爷这么一说,更是无地自容了,赶忙从树上蹭蹭下来了,连连说道:“不不不,是我不对,我不应该自以为是。”
龟爷爷终于满意地笑了:“孩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无止境,谦虚为上啊!”小猴欣然接受。
从此,小猴成了森林里小动物们最好的朋友!
“0”的自述
掘港小学505班& 吴迪
指导老师:许新华
大家好,我是数字界的一员,我的名字叫“0”,虽然“0”表示什么也没有,但我的作用可不小呢。
我在小数的末尾有时可以省略,但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了我的存在,在有些情况下却不能省略我。记得有一次,同学们在做这样一道题:求出65.703的近似数(保留二位小数)。许多人都写的是65.7,但正确的答案却是65.70。可有许多同学都不明白,“0”有什么作用呢,在小数的末尾时不是可以省略掉吗?为什么65.7却是错误的答案呢?原来同学们忽略了我的存在,要保留二位小数,他们却只保留了一位小数。
做数学题目时我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得向我靠近。比如表示温度时,“零上与零下”说的就是我,我可以让有些自然现象出现“冰火两重天”。同样是水,当我开心到零上
100℃时,我可以让它热血沸腾;当我生气到零下30℃时,它就可以变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冰块。
在科学领域,我更不可忽视。在我国科学家日日夜夜里研究“天宫一号”如何与“神舟八号”顺利接轨时,科学家们计算的所有偏差都要尽量向我靠一靠,靠的越近,精确度就越高,实验的成功率也就更大。比如在研究“天宫一号”
与“神舟八号”的运行轨道时,科学家们都想方设法让轨道的偏差尽量接近我,这样才能保证美丽的“天宫一号”
与“神舟八号”在无穷的太空中成功完成接轨,并无忧无虑的旅行而不会在回家时迷路。你们说,我的作用大不大?
“0”在现实生活中可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学们,你们可千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哟。
掘港小学505班 &季宇
指导老师:许新华
一天,学校让大象老师在班上选出两名力气最大的同学参加拔河比赛,经过大家推选最后剩下三位同学,他们分别是小猫汤姆、小狗布鲁托和袋鼠杰瑞。
大象老师决定来考考大家,他笑着说:“同学们,汤姆和杰瑞一共能举起87.5千克,杰瑞和布鲁托一共能举起69.5千克,汤姆和布鲁托一共能举起80千克。你们猜猜哪两位同学能参加拔河比赛?”
小猪嘟着嘴说:“大象老师,你绕这么多弯子,我都听糊涂了。”
“你再动动脑筋。”说着摸了摸小猪的脑袋。
在一边思考着的小猴站起来说:“我想到了。”“说来听听。”大象向他投出期待的目光。“可以先把求出三个数字的和,再除以2。就可得到他们三个人一共举起的重量,再减去其中两个人举起的重量和,就能得第三个人举起的重量。
即:(87.5+69.5+80)&2
=118.5(千克)
布鲁托:118.5-87.5=31(千克)
80-31=49(千克)
杰瑞:69.5-31=38.5(千克)
49>38.5>31
答:汤姆和杰瑞能参加学校拔河比赛。”
大象老师听了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小猴善于开动脑筋,先找到三人举起的总重量。这样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得到解决。还有谁能想到其它的解法?”
一会儿布鲁托举手说:“可以先求出汤姆和杰瑞一共能举起的重量加杰瑞和我一共能举起的重量,再减去汤姆和布鲁托的总重量,最后除以2,就得到杰瑞举起的重量。
即:(87.5+69.5-80)&2
=38.5(千克)
我:69.5-38.5=31(千克)
80-31=49(千克)
49>38.5>31
答:汤姆和杰瑞能参加学校拔河比赛。”
“这种解法也很好,大家真会动脑筋。”大象老师竖起大拇指说,“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种,我们只要勤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就不难解决问题了。”小猪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学好数学用处大!
掘港小学505班& 夏伟
指导老师:许新华
今天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去了乐天玛特超市买被子。我们一路来到二楼,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前来购买东西的人好多,有的拎着篮子,有的推着车子,还有的抱着小孩也来凑热闹。大家三五成群地玩着,真是热闹啊!
就在我东张西望之际,妈妈已经选好了被子,让我做参考,我仔细看看了被子的颜色和价格,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她的选择。于是我赶忙把被子放在了购物车里,就在我准备付钱推走之际,妈妈突然对我说:“夏伟,你看超市里有那么多的被子,有羽绒的,有普通的棉被,还有羊毛被等等。它们价格不一,你仔细看看。”我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它们的材料、做工、品牌都不同,价格当然不同啦。”妈妈听了我的话后,抚摸着我的头说:“如果你们学校要采购被子200条,这三种被子都要买一些,假设这里有羽绒的被子100条,羊毛的被子有58条,普通的被子有60条,那最多要多少元,最少要多少元?”听到这里我傻眼了,这么多的被子,这么多的价格,每一样都算过去,那我今晚不就是不用回家了吗?看见我犯难的样子,妈妈启发我说:“请你看看最贵的被子的价格和最便宜的被子的价格,然后再想想该怎么解决这道题呢!”我按妈妈指的位置仔细看看价格,羽绒被每条680元,普通的被子每条50元,而羊毛的被子每条450元。原来如此啊!我明白了这道题应该这样计算:应该是用680乘以100加上450乘以58再加上60乘以42,不就是最多用的钱吗?要算最少用的钱那就是用60乘以50加上450乘以58再加上680乘以92,不就行了吗!
妈妈听了我的解题思路,高兴地连连夸奖我。我心里乐滋滋的,不由得想起布莱希特的名言“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
我今后要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提高我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小鞋子中的“大秘密”
掘港小学505班& 徐荷颖
指导老师:许新华
我有一个小表哥经常到我家来玩,不过他最爱“恶作剧”,喜欢脱了鞋子打人。
又是一个星期日下午,我刚准备推门进入房间,就被他的鞋子打了一下。我有些生气了,捡起他的鞋子正准备扔开,无意中一看,啊!他竟然穿25公分的鞋呀!?我还穿34码呢!我忙跑去问妈妈,妈妈笑着回答我说:“表哥的鞋子是用公分来计量的”。我忙问道:“那我究竟穿多少公分鞋子呢?”妈妈说:“那你自己算,用你的鞋码加10除2,就等于公分哦。”我认真一算,原来是(34+10)除以2就等于22公分。
我不由的发出一声惊叹,原来鞋子里也有好多数学的奥妙!我们要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它、发现它。
梯形面积公式的妙用
掘港小学505班& 钱童颖
指导老师:许新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上梯形的面积公式。比如说在工厂里、在家中、在田地里……因而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一个宝,我们一定要学好、用好它。
有一天,我去爸爸的工厂玩。工厂的地上堆放着许多根木头,重叠在一起,好像是一个图形,但一时间又想不起来是什么图形?爸爸对我说:“颖颖,你能够很快的数出这些木头的根数吗?”“呵呵,这个难不倒我,我数数可是班级里最快的,”我笑着回答“一、二、三……”真多呀!
我正在聚精会神的数数,“滴滴滴……”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从我身边驶过,刺耳的喇叭声吓了我一跳,也打断了我的思路,刚数好的数目忘记了。嗨!我气得捂着脸蹲下身子。
爸爸看着我着急的样子,笑着问:“你怎么啦?”我刚想告诉爸爸我的思路被讨厌的汽车喇叭声打断了,忽然我透过手指缝瞧见堆着的木头侧面,每层都比下面一层少一根。咦?这不是许老师课上讲过的梯形吗。哦!我恍然大悟。
最底层是15根,最上层是5根,一共有11层。(5+15)&11&2=110(根),我大声地告诉爸爸:“一共有11根木头。”爸爸问清了我的想法,笑眯眯地说:“这孩子学校没有白上,还是学到点知识了。”
听了爸爸的夸奖,我心里真乐呵!想不到梯形面积公式还有如此妙用,学好数学用处真大!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掘港小学505班& 陈 蓉
指导老师:许新华
有一天,我做作业时,有一条在《拓展应用》中的题目“王阿姨买一件物品,付给营业员50元,营业员把这件物品标价的小数点看错了一位,找王阿姨47.65元,找多了。这件物品的标价是多少?营业员应该找给王阿姨多少元?”当我看到这道题目时,我就去问爸爸,爸爸笑着对我说:“自己好好想想啊!”我定下心,仔细想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得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应该先用50-47.65=2.35(元)算出王阿姨用去多少元,再把2.3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23.5算出这件物品的价钱,最后用50-23.5=26.5(元)算出应找回多少元钱。”爸爸点了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掘港小学505班 &徐& 凡
指导老师:许新华
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让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 于是,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三种答案。
想法一: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
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
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
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不同的思考方法&
不一样的解题结果
掘港小学505班& 孟沙琦
指导老师:许新华
有一次的数学家庭作业,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一张长60分米,宽46分米的长方形彩纸,剪成底和高都是5分米的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剪成多少面这样的小旗?这可难不倒我哦,我用大面积&小面积=面数的解题思路来做就可以了哦。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60&46=2760(平方分米)
5&5&2=12(平方分米)……1
怎么除不尽呢?我只好换单位来做。
60分米=600厘米 46分米=460厘米 5分米=50厘米
600&460=276000(平方厘米)
50&50&2=1250(平方厘米)
276000&1250=220(个)……1000
显然,这样的解题思路,是把余料都给拼成了不符合要求的直角三角形小旗。是不对的。
许老师讲解这道题目时,先给我们画了个图,说明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沿着长能剪多少个长方形,沿着宽能剪多少个长方形,就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乘以2就可以算出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开始订正起来:
60&5=12(个)
46&5=9(个)……1
12&9=108(个)
108&2=216(面)
老师说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得出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如果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是把剩下的余料也拼出了直角三角形小旗,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理解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题目时,不同的思考方法,就会出现不一样的解题结果。只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我们在做题时,要积极思索,根据实际,找出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勤于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知识的海洋里有非常丰富的乐趣!
简便运算魅力真大!
掘港小学505班& 龚高盈
指导老师:许新华
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就真实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的小小经历吧!
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买好了之后,推车小车来到收银台,妈妈掏出了一百元钞票付钱了。其中3袋洗衣粉,每袋12.8元,3支牙膏,每支7.2元,一袋饼干25.7元,一盒纸巾6.3元。营业员一边清点货物,一边迅速的敲击键盘。
我在一旁也在悄悄地心算着,
25.7+6.3=32(元),
(12.8+7.2)&3=60(元),
32+60=92(元)
100-92=8(元)
营业员算好之后,对我妈妈说:“对不起,你的钱不够呀,一共是148.30元。”“咦,怎么不对呢?一共只有92元,你还要找回8元呢?”我满脸疑惑的抢嘴着。
妈妈惊讶地说:“盈盈,你怎么知道不对的?阿姨可是机器计算的。”“妈妈,我是这样算的……”我把我的算法说给妈妈听。这时候,营业员阿姨又算了两遍,“不好意思,是我算错了,刚才我敲击键盘的时候,忘记了按小数点了。应该是92元。这位孩子真聪明,谢谢你!”
听了营业员阿姨的夸奖,妈妈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妈妈问我:“盈盈,你怎么算得又对又快呀!”我得意的告诉妈妈:“我们数学老师讲过,学了简便算法之后,今后只要能够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都可以用。”
这回我是真正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魅力了!
究竟能剪多少个?
掘港小学505班& 龚高盈
指导老师:许新华
一次数学作业里,老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一个长是100米,宽是50米的长方形剪在底是10米,高是5米的小三角形,最多能剪多少个?这可难倒我们了,我终尽脑汁,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这么一个算式:100&50&(10&5&2)=200(个)。结果,我把作业交上去时,老师却用红笔给我打了个大大的“&”。
我满脑疑惑地回到了座位上坐了下来。我奇怪地想,怎么会错呢?到底错在哪呢?那应该怎么写呢……可是,我怎么想都算不出来,只好等候老师说正确结果了。
老师终于讲解这一道题了:“我们班有很多同学算的结果都是200个,其实,他们算的结果虽然也是对的,但方法没有用对。应该用长方形的长除以三角形的底,就是沿着长能剪几个长方形;再用长方形的宽除以三角形的高,就是沿着宽能剪几个长方形。再把求出的两个数相乘,就算了一共能剪多少个长方形,最后用得数乘2,就算出一共能剪多少个三角形了。像那些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同学,如果这个长方形剪下来有余料,那么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我一下子明白了,生活实际中我们不能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如果有余料,那就糟了。我提醒大家,千万别用我的方法算哦,可能会算错哟!千万要记住啊!
掘港小学505班& 喻杨
指导老师:许新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学习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数学就是“魔术师”
掘港小学505班&
指导老师:许新华
曾今的我,是个害怕数学,不愿意接触数学的女孩。但现在的我,是个对数学充满浓厚兴趣的女孩。你知道我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快吗?那是因为我掌握了数学中的奥妙,现在我就讲一下在计算方面的心得吧。
每一次考试,基本上都要考到计算,同学们肯定都厌烦计算,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再加上分数、小数,真是烦上加烦。但是,考试终究是要考到计算,那怎样让计算不那么烦,不容易出错呢?那就要用上简便计算的定律了。
常见的简便计算的定律有: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定律。
比如说下面一题就是在我们三训上出现的题目:0.88&100.1
如果这道题目列竖式计算的话会很麻烦,也有可能算错。如果要简便计算的话就可以把100.1拆成100+0.1,然后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了:
0.88&100.1
=0.88&(100+0.1)
=0.88&100+0.88&0.1
这样计算就简便多了,不用再去死算,而且不容易出错。
在计算中,虽然可以用计算公式但是有一些题目还需要一步一步地算,比如说有两组很容易就上当的四则运算:12&48&12&48和12&48&(12&48)。第一个看上去可以很快的算出来,其实,这只是一个陷阱,如果非要在第一个上简算,也可以用12和&12抵消,转化成48&48。而第二个的运算顺序和第一个是相反的,先算括号里的12&48,然后按照运算顺序把前面的12&48算出来,就可以转化成1&1结果等于1。
计算,看看是挺难的,其实,只要用上一些运算定律,它们就像是魔术师,使计算变的简单了。所以,数学是很奇妙的,只要用心去钻研,去思考,再难的数学题也会被攻破!
我的办法也行!
掘港小学505班 周崔旭
指导老师:许新华
同学们,你们是否会对一道题目有自己独有的解决方法呢?现在我就来向你们介绍我对一道题的解决方法。
题目是:盒子里装着分别写有1、2、3、、、、、、134、135的红色卡片,并算出这若干张卡片上各数的和除以17的余数,再把这个余数写在另一张黄色的卡片上放回盒内,经过若干次这样的操作后,盒内还剩下两张红色卡片和一张黄色卡片,已知这两张红色的卡片上写的数分别是19和97,求那张黄色卡片上所写的数。
经过自己反复的计算,所以我的解答是:因为每次若干个数,进行了若干次,所以比较难把握,我们不防从整体考虑,之前先退到简单的情况分析:假如有两个数20和30,他们的和除以17,得黄卡片数16,也就是说不管几个数相加,总和除以17的余数不变,回到题目,1+2+3……+134+135=136&135&2=&17=540,130个数的和除以17的余数为0,而19+97=116,116&17=6……14,所以黄卡片的数是17-14=3。
这就是我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根神奇的钢管
掘港小学505班& 潘磊
指导老师:许新华
你知道吗?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数出钢管的根数。
当钢管整齐有规律地排列时(下一层比上一层多一根),可以把第一层钢管的根数看作梯形的上底,把最下层钢管的根数看作下底,钢管的层数就是梯形的高。这堆钢管的根数就是(2+6)&5&2=20根。
数一数,钢管的根数果真是20根。
如果在最上面加了一根钢管。现在是三角形了,能不能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数钢管的根数呢?最下层的根数就是三角形的底,层数就是三角形的高。那钢管根数应为6&6&2=18根。
咦?加了一根怎么反而少了一根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不是可以用来数钢管呢?还是堆成的图形不是三角形?
后加的这一根的摆放,让我产生了许多疑问。我想起三角形的顶点是一个点,不是线段,没有长度,怎么能用1来表示呢?
对!这步能看作是一个三角形,还是应该看作梯形,只不过上底变成了1,于是我仍然按照梯形的面积公式数钢管的根数,(1+6)&6&2=21根,终于找到这根钢管了!
一根钢管,让我明白了数学真的神奇,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被神奇的表面现象迷惑了。学习数学需要我们多思考,才会有更多的乐趣。
指导老师:许新华
1.01.011.01
1.011.0001.000001.01.001.000
指导老师:许新华
61056+7+8+9+10=,这样我们就能够算出一共有多少根。而由此联系我们刚学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就会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算法。就是用“(最上层的根数+最下层的根数)&层数&2”算出这堆木头的根数。
“千金难买回头看”,在解决问题之后,别忘了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分析时是从哪里入手的?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思考数学问题,有时候是很痛苦、焦虑的。但是一旦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你顿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去享受数学思考吧!只有思考才能让数学如此美妙!
指导老师:许新华
617.1?12617.1,117-1=6656156.1
A10AA+10&A=617.1,(1+10)&A=617.1,A=56.110&A=56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学生数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