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严复的信达雅之烦恼?

作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 该如何理解严复的信达雅 - 武林网
>> > 作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 该如何理解严复的信达雅
信达雅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国家总理李克强将他称为“放眼看世界”的开拓者。严复最著名的思想主张是摘自他本人翻译的赫胥《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社会准则。严复还是一个有名的翻译家,严复信达雅便是他的翻译之道。严复照片严复信达雅也是他从《天演论》中摘出的。《天演论》这本译作,不仅阐述了严复的思想主张,也提到了严复翻译时的翻译准则。“信、达、雅”是严复在翻译生涯中总结出的金玉良言。信字指的是相信原来的,不和本身的意思相违背,不过度夹杂译者个人的主观意识。达字则是不过度依赖以及拘泥于本来的表达形式,只要达到文章意思通顺,有逻辑即可。后人对雅字的解释有很多种看法,从字面上来说雅指的是译文时要选择词语较为得体的。严复信达雅被后人成为是翻译界的三难说,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是总结了翻译的必要准则,让翻译这件事情也有一句可循。在最大限度上还原原来作者的思想,不让译者过多的带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影响读者对原著的判断。因为这个三难说,后人试图尝试将他打破,但是都未有人成功。虽然严复信达雅三个字简单,但是他的意思可以随着时代变化,能够被赋予新的解释。如此精髓的总结,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无法被替代淘汰。严复简介在2015年4月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考察的最后一站选择了严复故居。严复,一个令人陌生的名字,他是何许人也,能让总理特地参观其故居。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严复简介。严复照片严复,出生在一八五四年的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药世家的家庭中。在严复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当时正在学馆上学的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的科举之路。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的大臣郭嵩焘。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而后严复在光绪十六年获得候选道的官衔。在后,严复深深感受到国家陷入沉陷,留学过的他看过资本社会 西方国家的好。于是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如《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在一八九五年到一八九八年对赫胥写的《天演论》进行了翻译,更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激起消沉的世人。而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浅说》等文章,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以上便是小编整理的严复简介。由严复简介可以看出,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国家总理李克强将他称为“放眼看世界”的开拓者。对严复的评价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注定会被后人评价。我们就看一下对严复的评价如何。综合分析与其相关的影视作品、传记文学、甚至是学术文章,都各自阐述了自己心目的中的严复。严复照片首先,严复早年曾经被委派到英国留学,在此期间,他先后进入不同类型大学就读。这种丰富的求学经历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此期间,他不但亲身体验了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有机会接触到包括进化论在内的各种学说。因此他逐渐对这些全新的理论产生兴趣,继而阅读了大量有关于此的书籍。这直接导致了他日后大量翻译西方相关著作响,将此类思想第一次系统的引入国内,让国人为之耳目一新。因此严复被评价为杰出的翻译家。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至今仍被翻译界奉为圭臬。回国后,严复虽然有一段时间曾经参与政治,但是由于大格局的变化,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此很快就离开了官场。投身教育界,开始他先是在多家教育机构担任教习、总教习、会办、总办等职务,后来直接到多家中学、大学担任校长职务。在办学过程中他积极开展西方的启蒙式教育。也算是在中国开西式教育之先河,因此也被评价为一名敢开风气之先的教育家。对严复的评价里还有一点尤其需要指出,晚年的严复开始反思自己早年的一些言论,他认为西学虽然重要,但是决不能废弃中国传统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比较_小宗师
摘 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分别代表中西译论重要思想,本文通过对两者进行分析,得出他们的异同,从而促进中西译论交流。?关键词:严复;“信达雅”;泰特勒;三原则;异同?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7-01?一、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他又引经据典说:“《易》日:‘修辞立诚。’子日:‘辞达而已。’又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从这个词,严复得出翻译的“信”,即忠实可信。严复又在解释“信”时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有时颠倒附盖,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不倍本文。”他所谓的“信”就是译文意思要依据原文意思,既不依葫芦画瓢地硬搬原文字句顺序,意思也不能有所增加。由此可见,“信”就是指的内容上要一致。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作内容要依据并传达原作的内容,但这只做到了“信”,还要做到“达”。 达有两层含义:首先“达”是顺达。中外两种语言结构差异很大,如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必将晦涩难懂。就要采取一定得翻译策略把意义理顺,即用目的语的表达方法去把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顺畅地表达出来。其次,“达”还指达旨。严复在未曾刊行的《天演论》手稿中的《译例言》中说:“原书引喻多取自西洋古书,事理相当,则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为用本同,凡以求达而已。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雅”来源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章要讲究修辞。“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这是严复翻译态度的真实写照。古人做文章是为了明道。如要明道,其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严复把“雅”仅解释为“尔雅”、“古雅”,还说要做到“雅”,译文应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虽然引来了很多非议,但我们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严复的翻译目的来看,就会发现他说的不无道理。首先,在严复时代,文言文占主导地位,当时白话文只是被提倡而已。其次,严复的翻译的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系统,而他的目标读者又是那些封建守旧的士大夫,即他说的“读中国古书之人”。他要吸引士大夫们的注意,他要给译作涂上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士大夫们所心折的汉以前的古雅文体。“雅”是“古雅”是有时代和思想局限性的。所以,随着时代的改变,“雅”也是因时而变的,指的是要讲究文采,考虑到读者接受性。?(二)泰特勒的三原则?179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泰特勒在他的翻译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提出了翻译三原则。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必须是1.译文应该完全摹写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与写作方式应该与原文的相同;3.译文应该与原作的行文一样流畅。(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泰特勒的第一条法则对译者有两个要求:第一,译者要“精通”原文。第二,译者要把原作者的意思真实的传达出来。第二条法则涉及到文章的风格问题。译者既要知道原作的风格和写作特点,还要有能力在译文中重现这种风格。最后一条原则,即泰特勒提出的“把握原作者的灵魂”。译文语言要像用原文语言写出的一样顺畅自然,避免对原文的精细模仿。这一点也是最难的,它可能会因为追求译文的流畅而导致原文风格的丧失。第一条和第二条法则代表着人们对翻译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即“忠实于内容”与“忠实于形式”。泰特勒根据这三条法则的相对重要程度,按先后顺序对它们排了序。第一条是最重要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泰特勒指出,当我们必须做出某些“牺牲”时,三条法则的先后次序可以作为我们翻译策略的依据。?二、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之比较?(一)相同点?严复的“信”字仅指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忠实,不涉及形式方面的忠实。泰特勒三原则中的第一原则也仅对内容负责。所以说,无论是严复的“信”还是泰特勒三原则的第一条原则,都是围绕译文内容要依据并忠实于原作内容。?“达”是通过运用翻译技巧,尽量运用译文读者所常见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流畅从而表达原作的思想。泰特勒生活在欧洲浪漫主义鼎盛时期,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正是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派的特征之一。这一历史背景使得他力倡译作应追求与原创作品一样的通顺或流畅。严复的“达”和泰特勒的第三原则都重视译文的语言流畅和自如。?(二) 不同点?严复的“雅”提倡文字的“古雅”,要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他的“雅”似乎与原文没有关系,而是对译文文字本身的一种要求。严复翻译《天演论》,他使用汉以前的古雅文体去译近代的科学著作,风格与原作完全不一致。但泰特勒的第二条原则,要求译文保留和原文一样的风格和写作方式。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以源语为归宿和以原作者为中心的。由此看出,“雅”和第二原则是不同的。?从“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与其伤雅,毋宁失真”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信达雅是相互融合的,“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泰特勒的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独立的,重要性是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即译者可以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而牺牲译文行文的自如,也可以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而牺牲原文的风格。?三、总结?不同的语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不同的翻译思想。但这种不同多为表象,虽然中西翻译理论家各有各的译论术语,各有各的翻译经验,对待翻译问题也各有各的理论取向,但他们在认识论的深层,诸如翻译原则、标准、操作规则等基本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所以,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拿来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做比较,有的人甚至说前者抄袭了后者。我们要客观地来看待两者,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都分别代表了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各自的高峰。参考文献:?[1]陈康福.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杰里米?芒迪.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3]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4]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提醒您本文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达雅之烦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