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若是那么小小

八卦医学史:为何东方女人胸偏小?
来源:搜狐读书
   导读: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疾病其实伴随着所有人的一生。名人也如此,而且,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或许他们身上所患的疾病,可以促使他们改变历史,甚至改变世界&&   本策划摘自宁方刚《八卦医学史》 ,鹭江出版社出版。
  东方女性为何胸小?3.5万年前曾发生过基因变异
  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巨乳才是性感美丽的象征。这令乳房天生小巧的东方女性备受压抑,同时也催生了隆胸产业的高度发达,无数的整形医生靠这门手艺赚得盘满钵满。但可能令你大跌眼镜的是:西方以胸大为美不过是近百来年的事情。古希腊直到古罗马,女性都是以胸小为美的。那时候对完美乳房的要求是:不可超过一握。
  单从功能角度,女性长出大乳房似乎是不利的。尤其在原始社会,带着这么两个累赘劳动其实很不方便。事实上,很多哺乳动物的乳房都是临时性的,只到哺乳时期才发育起来,平时是不隆起的。
  但人类进化出貌似不合理的大乳房,自然有其合理的理由。《裸猿》的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认为:人类进化出非哺乳状态下的大乳房最主要的作用,是传递性信息。
  此外,丰满的乳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显示自己营养良好,有足够的脂肪储备,这对生育至关重要。
  所以,丰满的乳房其实是向雄性宣示:我发育成熟,营养良好,适合生育,快来交配吧。这就解释了雄性为什么对大胸趋之若鹜。
  因此,从进化的角度讲,男性喜欢大胸是再正常不过的。喜欢小胸的审美,应该和喜欢小脚一样,属于特定时期的变态行为吧。
  为什么东亚女性的乳房普遍偏小呢?根据发表在《细胞》(cell)上的一篇文章,这是大概3.5万年前东亚人种一次基因变异的结果。由于这次基因变异,东亚女性出现了汗腺发达、铲形门齿、黑发直立,以及比较悲催的乳房较小等特征。这次变异直接导致了东亚女性在胸器大小上完败于西方。
  乳房大部分是脂肪,而脂肪一般首先沉积在腹部和大腿等部位。所以,增肥的时候,往往是胸最后才大,而减肥的时候,胸往往最先变小。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陈晓旭死亡之谜:笃信佛教 坚决不用西医治疗
  女性乳房为人类生存繁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女性增加了诸多魅力。但同时,女性的乳房也会造成很多麻烦,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乳腺癌。乳腺癌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建议:40岁以下妇女一般每1~3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40岁~60岁每年1次,60到69岁的妇女每1~2年1次,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则无论什么年龄都应该接受每年1到2次的乳腺检查。
  人类被乳腺癌困扰的历史由来已久,我们至今能在艺术作品中找到它的影子。1654年,著名画家伦勃朗创作了一幅油画《沐浴的芭特叶巴》,芭特叶巴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传说大卫垂涎她的美色,霸占了她并故意害死了她的丈夫。这幅画就是描述她洗澡时候接到丈夫死讯的场景。油画中的芭特叶巴是伦勃朗按照自己模特的形象画的,而后人在这幅画中发现了相当典型的乳腺癌痕迹。
  日,1987年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一代巨星陈晓旭因乳腺癌去世,年仅42岁。1987年版《红楼梦》几乎是不可超越的经典,而由陈晓旭塑造的聪明、任性、痴情、多病的林妹妹,更是像从书中走出来般活灵活现。而她的人生经历包括她的死亡,又惊人地契合了《红楼梦》中林妹妹的轨迹,不知令多少人扼腕叹息。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6年4月左右,陈晓旭就已经被诊断为乳腺癌二期。如果陈晓旭在这个阶段选择规范的现代医学治疗,是完全可以做到长期生存的。但是,尽管家人亲友反复劝说,身为佛教徒的陈晓旭依然坚决地拒绝了西医治疗。她先是吃中药治疗,后来病情不见好转,她以为中医效果慢,就这样一直拖着,直到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对中医失去信心的陈晓旭,又选择了寻求佛法的帮助,她正式剃度,皈依佛门,希望用佛法挽救自己的生命。
  2006年10月,陈晓旭开始在长春的百国兴隆寺闭关修行。2007年3月,她转到深圳某封闭的道场继续修行。4月末,她已经起不来床了,整个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体重才70来斤。在陈晓旭重病期间,家人还在劝其就医,甚至把医生从北京请到了深圳。可是稍一转念的陈晓旭在看到医生后,又坚决拒绝就医。日, 42岁的陈晓旭匆匆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共扼腕。
  根据北京肿瘤医院数千例乳腺癌病人的随访资料显示:一、二期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为94%和83%,十年生存率为87%和67%。早期发现乳腺癌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同时,有约51%的患者可以行保乳手术,免受乳房切除之苦。她拥有早期发现乳癌的条件,拥有得到国内最好医生最好医院提供的最好的治疗的条件,可惜她自己拒绝了。
  我佛慈悲,然佛法无边,难度无缘之人。那些优秀的医务人员,哪个不是上天派来帮助患者的天使?你拒绝医生和科学的同时,何尝不是拒绝了佛祖和上帝的恩赐?而那些蒙蔽患者,引诱患者拒绝正规医学治疗的所谓大师,又有哪一个,不是亵渎佛法亵渎上帝的骗子和神棍?
  张学良“九一八”不抵抗之谜:竟是因吸毒导致萎靡不振
  日,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日,在这一天,日本关东军制造事端,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令全世界目瞪口呆、令国人痛心疾首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即占领东北全境。11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3000余万同胞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更为严重的是,九一八事变得逞如此容易,大大刺激了日本政府的野心,日本国内的侵华势力占据上风,最终导致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苦战14年,承受了无穷的苦难,付出了惨痛的牺牲,才在盟军的帮助下取得战争的胜利。
  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有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张学良会不抵抗?有人说,张学良不抵抗是奉了蒋介石的命令。
  这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张学良虽然改旗易帜,名义上归附中央,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阀。整个东北军唯他之命是从。当初中原大战,蒋介石为了让张学良出兵,仅开拔费就给了五百万元,他哪可能真正指挥得动张学良。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中央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务必守住锦州,堵住东北通往华北的门户,但张学良执意不从。全军从锦州撤退,将锦州交给日军,使得华北门户洞开,埋下无穷祸患。而且,张学良晚年也公开承认,不抵抗是自己下的命令,与蒋介石无关。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学良错估了形势。这也是张学良自己的解释,他晚年接受采访时说:我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冲突发生时你没看清日本人的意图,那第二天呢,第三天呢,一个月后呢,两个月后呢,日本占领北大营的时候你没看清日本意图,那日本占领沈阳后呢,占领奉天后呢,为何直到12月份,在中央政府一再要求其抵抗的情况下,依然将华北门户锦州拱手相让,依然不抵抗?如果到这时你还没看清日本的野心,那未免太蠢了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学良做出了这样一个愚不可及遗臭万年千夫所指的不抵抗决定呢?他被鬼附身了吗?
  是的,张学良当时确实被鬼附身了,这个掏空了张学良的意志精神和男儿血性,令其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在国难当头时无视国恨家仇,无视军人荣誉,无视千夫所指,无视千秋史册不愿抵抗的魔鬼,叫毒品。
  张学良痛苦戒毒史:绑在床上 任其哀嚎
  毒品这个话题,对中国人来说实在太沉重了。直到今天,仍然时不时传出一些明星和公众人物吸毒的消息。令人感到可怕的是,竟然有很多人为这种行为辩解,甚至公然要求毒品合法化。
  如果要想很专业地了解毒品的危害,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名词实在太多,我尽可能以通俗一点的方法来解释一下毒品的危害。
  在我们的大脑内,有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平衡的机制:一个是奖励机制,一个是惩罚机制,前者令我们愉悦,而后者令我们难过。这种奖惩机制,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吃到美食的那种快感,以及饿肚子时的那种痛苦,其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寻找食物以生存。我们在爱情中的欢愉,以及孤单时的悲凉,其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寻找配偶以繁衍后代。
  而毒品,改变了这种平衡,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取代了人体的奖励机制,令人感受到远超于正常的快感和兴奋。这种快感有多强呢?据说,初次注射海洛因产生的快感远超性高潮无数倍而且持续时间极长。
  直接作用于大脑的毒品带来的极度快感,轻易就破坏了人体自身的奖惩机制。然而,这种快感并不能持续,使用毒品一段时间后,大脑不仅不能再产生这种极度的快感,相反连正常的带给人愉悦感的奖励机制都没了。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注射毒品并不断增加剂量,才能勉强维持奖励机制和惩戒机制的平衡。一旦停止注射或者减量后,大脑里就只剩下惩戒机制了,人就会处于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唯有毒品才能解脱。
  当时的张学良,就是这样一个瘾君子。张学良的毒瘾,染上不是一天两天,最初是吸食鸦片,其后又改成注射吗啡。张学良富甲天下,无须担忧毒资问题,所以毒瘾日渐加重。在1930年,他虽然已经毒根深重,但在毒品不缺的情况下,尚能勉强处理事务。而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张学良已经彻底被毒品摧毁了。
  1932年3月,张学良下野来到上海。这时,“九一八事变”才过去半年,端纳见他时,觉得“这个人已病入膏肓,对他自己和国家来说,都毫无价值了”。而更早时,热河兵败后黄绍f在北平会晤张学良时,见他“骨瘦如柴,病容满面,精神颓丧,大家都为这位少帅的精神体力和指挥威望担忧”。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正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当时的张学良已经成为一个完全被毒品控制,完全被掏空了精气神的行尸走肉。对于这种瘾君子来说,只要能获得毒品和使用毒品,其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包括国恨、家仇、军人的荣誉、同胞的苦难。
  1932年,旅欧之前,在宋子文和杜月笙等人的劝说下,张学良终于下决心戒毒。与他同时戒毒的,还有他的夫人于凤至和情人赵四小姐。很难讲张学良的戒毒是自愿还是被迫,在戒毒期间,张学良还曾偷偷吃药。但在德国名医米勒博士的帮助以及宋子文和杜月笙等人的监督下,张学良终于成功地戒除了毒瘾。也很难讲张学良后来有没有偷偷复吸,但至少,历史记载是:他戒了。
  在张学良的戒毒过程可谓惨烈无比,米勒医生接管了张学良卫队和亲随的指挥权,并赶走张学良的私人医生。将张学良捆在床上,听任其哭号求救而不予理睬。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几乎被囚禁了一生,冤枉吗?我不觉得。相对于不抵抗丢弃百万国土、三千万同胞的罪愆,一生的幽囚真的不算太重。
  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依然忍不住要问,如果张学良当时没有那么严重的毒瘾,能够妥善处置“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会经历14年抗战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吗?甚至,如果张学良没有那么严重的毒瘾,对其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肯定了如指掌的石原莞尔等人,敢于狂妄地宣称用把竹刀就能吓退张学良,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吗?没有“九一八事变”,没有不抵抗,没有如此轻易的胜利,会有以后日本的全面侵华吗?
  我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要忘记:日,那一天,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就操控在这样一个被魔鬼夺去了灵魂的瘾君子身上。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欲哭无泪。
(责任编辑:宋晨希)
&&&&&&</div
社区热帖推荐
旅途看的不只是风景……[]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天才OR低俗:9岁小诗人新作“妈妈很贱我爱她”引争议|《柳树是个臭小子》|清华大学出版社_凤凰文化
天才OR低俗:9岁小诗人新作“妈妈很贱我爱她”引争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9岁小诗人梁胜杰(铁头)的一组新作在网上的传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网友表达了对他诗作的推崇,“孩子的诗充满想象力”,也有网友认为“一些词句显得低俗”。
&我和妈妈没有爱情/我只是喜欢她的奶子&、&跟妈妈亲吻/欲望就变成婴儿&、&妈妈很贱/我爱她&&&近日,9岁小诗人梁胜杰(铁头)的一组新作在网上的传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网友表达了对他诗作的推崇,&孩子的诗充满想象力&,也有网友认为&一些词句显得低俗&。
以下为引起争议的诗作: &
引发争议的诗作 不如再读几首他的诗?今年9月,铁头的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讲的便是铁头9岁之前的童年史。
《柳树是个臭小子》&清华大学出版社 以下,便是今年九月份出版的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中的精选篇目:
心里话 妈妈 我会逐渐变成一个 不可爱的小孩 离你心里的可爱小孩 越来越远 写作业玩电脑 和你吵架 妈妈 小孩越大越不可爱 至于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 (日)
柳树是个臭小子 告诉你一个秘密 柳树是个臭小子 他披散着头发 在风里摇摆 春妈妈说 臭小子,快把头发剪掉 柳树不但不听 还自作主张 把头发染成绿色 春妈妈气急了 扯来一片乌云 下了一场春雨 给柳树臭小子洗洗澡 她说 总不能脏兮兮的 这孩子太烦人了 柳树是个臭小子 春妈妈管不住他 悄悄说 如果生个女孩该多好啊 (日)
秋天很贪吃 秋天是个贪吃的人 一树一树的果实 总也吃不完 秋天是个贪吃的人 一片一片的庄稼 总也收不完 秋天是个贪吃的人 一街一街的烤羊肉串 总也卖不完 一个晚上 秋天撑破了肚皮 大风中 他终于吐了 一地金黄的落叶 (日)
怪事 走在路上 一个人在说话 &儿子,乖,咱回家吧!& 我回头一看 路人牵着一条狗 难道狗能给人当儿子 还是那奶奶把自己当成了狗 电梯门打开 出来两个阿姨 一个抱着狗宝宝 一个抱着人宝宝 我差点没分清 她们谁抱的是小孩 谁抱的是狗狗 二楼的狗 在我下楼时狂叫 我总是小心翼翼 哆哆嗦嗦 奇怪的是 妈妈下楼时学几声猫叫 它就不出声了 这个城市里的怪事 多半和宠物有关系 (日)
我的春天 我的春天是最美丽最漂亮的 我的春天是整个世界 我的春天有爸爸妈妈的陪伴 妈妈的微笑像花儿 爸爸的脾气像长出来的草 有时候是温柔的 我的春天有柳絮 它们是调皮的精灵 总是往我鼻子里钻 我的春天 太阳公公上班很勤奋 努力地工作着 我的春天来了 我准备好好为春天狂欢 给它弹首曲子 或者为它打会儿游戏 给它喝瓶蜜桃多 让春天乐开了花 (日)
味道 妈妈的衣服有香味儿 那是妈妈味儿 我闻啊闻 爸爸的衣服上都是汗味儿 没有爸爸味儿 或者 爸爸味儿就是汗味儿 姥姥味儿特别美妙 那是馒头出锅的味道 热热的 香香的 我一想就很幸福 (日)
自由 如果我是一头野生动物 四周没有猎人 我在森林里踩着夕阳 像神一样徘徊 (日)
我能够想到的最远的地方 我能够想到的最远的地方 你一定也能够想出来 那就是埃及 金字塔 狮面人身像 木乃伊 以及通往沙漠的路 我的想象一定没有什么 因为我没有说外太空 也没说四大平行宇宙 因为我很现实 家里没有太空服 更没有超音速飞船 根本无法到达 去看金字塔 和爸爸撒娇 或者靠自己的努力 此生一定能到达 (日)
雾罐头 雾霾笼罩下的城市 变成了一个雾罐头 人走到大街上 见不到太阳 分不清东南西北 如果想见到五彩斑斓的世界 必须逃离雾罐头 如果逃不出去 我们就变成了罐头人 如果一个雾罐头 连着一个雾罐头 怎么也逃不出去了 就把我逼成一个疯子 我的想法是 移民到外星球 (日)
秋天,你这个犯罪嫌疑人 走进秋天 我看到一桩不该发生的案件 秋天这个罪魁祸首 把树叶变黄小草枯萎 让花儿凋谢 冬天也是同犯 不但一起作案 还用白色的大雪遮住了地面 春天是个大好人 复苏了花草树木 夏天是个中好人 下场雨浇灌花草树木 还给他们穿上了坎肩 我打个电话给110报案 他们说这个案子不管 如今秋天又出来游荡 我告诉你 过两天花草树木又要出事了 不信你就等着看 (日)
地震 如果 阳光 能拐个弯 就能 照亮 倒塌的房 寻找 他们 爱的孩子 (日)
肯德基 在这里 我发现了我的朋友 小鸭笨笨、鸡宝宝 小牛花花、猪大婶 可是 它们都被煮成了粥 皮蛋烧鸭粥 牛肉蛋花粥 皮蛋瘦肉粥 我点了一碗香糯薏米粥 没有吃我的朋友 (日)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结束了 我的心像冲出闸门的洪水 自由且奔放 我像一匹正在长大的小马 四处乱踢 想干啥就干啥 还像一个流浪的人 四处游荡 不知该干啥 期末考试结束 真是一个伟大的句号 (日)
今天妈妈不在家 今天妈妈不在家 家里来了许多朋友 大象来找我玩儿 让我坐在它的鼻子上荡秋千 黑熊来找我玩儿 它搂着我睡了一大觉 真是又香又甜 小蛇来找我玩儿 它擅长捉迷藏 一条尾巴露在冰箱外面 小鸭笨笨也来找我 从童话中走来 到浴缸里和我一起泡澡 今天妈妈不在家 我和我的朋友在一起 一点也不孤单 (日) 等雪敲门 我在等雪的到来 等雪来敲门 像等一个老朋友 可是 雪还没有做好准备 它需要一块草皮 落到地上的时候 不会被摔疼 雪不喜欢雾霾 害怕被呛到 害怕被弄脏 雪担心的事情太多 头发都急白了 只有我 还在等雪的到来 一个小孩子 是认真的 (日) 《柳树是个臭小子》中图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授权凤凰文化发布 小编看到了一篇有趣的书评,这位作者今天做了两件事:领了结婚证,读了铁头的书。或许正如她所说,诗人的头衔只是大众对这个孩子的爱称罢了,他写的或许还称不上诗,更像是儿童想象力的简笔画。或许孩子总能把人变得柔软,这个终将为人母的新娘,由衷地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对孩子越来越宽容。 结婚的这一天,我读了一个小朋友写的书
孩子若是没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会担心他不能有所成就,期望他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又担心他会走弯路,希望他乖,希望他懂事儿。 管教得多了怕把孩子管傻,管教得少了又怕惯子如杀子。怎样才能既保护好孩子的童心和想象力又能让他合群?这是一直以来始终困扰着成年人的难题。基于这一困惑,出生于2006年的铁头小朋友(大名梁胜杰,新浪微博ID:漂亮的铁头)便值得我们关注了。    从铁头小朋友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有过数次航空旅行的经历但家里没有只有&电驴子&。父亲是农家子弟,一家人的春节在湖南乡下度过。他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吃肉和汉堡包,最喜欢的是姥姥蒸的馒头。他在校成绩普通,也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从小承担着背古文、学英语、学钢琴的压力。    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也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有可以逃避课业负担的世外桃源,也没有只许学习不许玩耍的童年阴影。铁头小朋友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在书刊报纸杂志上最难见到的那种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不是神童,对于人生也没有多么深刻的感悟,他不励志也不早熟。可他却是新浪微博年龄最小被加V的小诗人并且以九岁的年纪出版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并引发了阅读热潮。    何也?    在学习压力下失去想象力的孩子很多,善于独立思考因而显得倔强、叛逆的孩子也不少。铁头却是一个既能和同龄人过着一样普通的生活又能在学习压力下保持童心和想象力,并善于将其表达的孩子。&诗人&的桂冠于他与其说是一个头衔不如说是一个爱称,诗歌只是他肆意挥洒的&招式&,童心和想象力才是他的&内力&。也许,以看待儿童简笔画的态度来看待他的诗歌更妥当些。 在我办理结婚证的大喜之日,得知了铁头小朋友由于在微博上发布的几首童言无忌的作品遭到了质疑甚至是语言暴力的消息,令我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些往事。 孔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又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若单凭此只言片语而不读《论语》,难免会觉得孔子污蔑长寿老人、歧视广大妇女,当真罪大恶极!北宋神宗朝的御史们把苏东坡的诗词&潜心研究&了四个月,炮制出了乌台诗案,说苏东坡诽谤朝廷,将其严刑拷打、贬官流放。纪晓岚(一说为唐伯虎)为岳母上祝寿时说:&这个婆娘不是人&。若不是几个舅子呆立当场,他恐怕也就没机会说出后面的:&九天仙女下凡尘&了吧。自古以来,这断章取义的奥妙就尽在&评论频道&。这提醒表达者需要谨慎,无论是否出自你的本意,只要引起了不良的影响你便不得不负起责任。 谨言慎行的要求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可是当谨言慎行碰上了童言无忌,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呢? 对孩子应该采取保护和包容的态度,这一点恐怕是没有疑问的。如果孩子的言行妨碍到了别人, 那么孩子该反省的反省,该道歉的道歉,该赔偿的也当由家长赔偿,这一点恐怕也没有疑问。 疑问之处在于,这些作品究竟妨碍到谁了呢?铁头小朋友的母亲以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并不介意被比喻成&小贱猫&,但作为一个知名小孩儿,铁头在微博上发布的言论也就不只是家人之间的悄悄话那么简单了,毕竟不是每个读者都能了解作者的出发点。有的小朋友读了可能会有样学样,有的读者因为从小家教森严,对于这样&大不敬&的比喻难免会觉得这个孩子没大没小。看了之后感到不舒服的读者有批评的权利,也有要求对方道歉、反省的权利,但若是置整整一本精挑细选、没有妨碍到任何人,充满童心和想象力的诗集于不顾,抓住有争议的几首诗不放,以偏概全的评价他的作品甚至使用语言暴力,这就太缺乏善意了。要是一个孩子的言行处处都能让大人满意,那得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孩子啊? 对铁头小朋友的热议旋即引发了对儿童出书这一现象的讨论浪潮。写书的少年儿童已有不少,有的是天纵英才别人学不来,有的是家长严格管教出的早熟让我们不敢学。铁头的作品一出来,自然也难逃神童抑或是家长催逼的猜想。可是仔细阅读他的诗歌就会发现,相对于神童的期许,他还很稚嫩;而如果说是家长拔苗助长,那问题就来了&&行动力和决心或许可以逼出来,童心和想象力也能逼出来吗?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铁头的家长居然找到了逼迫想象力的方法,那可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现了。 铁头小朋友自己说&写诗是被妈妈逼的,逼到了九岁。&顿时让人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虎妈&的形象,可难道这个威风凛凛的&虎妈& 和那个被比喻成&小贱猫&还不瘟不火的妈不是一个妈?稍微有点儿耐心多读几首诗铁头的作品就能看到妈妈在他心中的形象是慈爱的。显然,严格的管教是有的,但严格的管教只能管教出诗歌的数量,管教不出童趣的。   这世上,恐怕从来就没有什么无忧无虑的童年,谁小时候又没有过千思百虑?问题在于,以在合理范围内不可避免的不自由为代价,是否换了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悦人悦己的能力?对于这一点,还是用他的作品来说话吧。 《时光机》  如果时光能掉头 我希望回到妈妈肚子里 再听听她的心跳 如果妈妈的时光能掉头 我希望她变成一个小女孩 和我牵着手去上学 张悦然在《樱桃之远》中指出:&孩子是最坚忍的人群,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们只能伸着冰凉的小手小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察觉到他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总是想,孩子是可怜又可敬的。& 孩子也有忧思,孩子也有烦恼,可是孩子排遣压力的方式远比成年人少。孩子气的诗歌也好,简笔画也罢,都是孩子排遣压力、转化负面情绪的方法。不是只有屈原、苏东坡、唐伯虎这样的天才才拥有表达的权利。多一个喜欢创作的孩子,就少了一个憋屈的成年人。多保留一个孩子的想象力,这个世界就多了一分不一样的可能。 这次由铁头诗歌引发的热议让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冒出了些火气,然则我却欣慰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孩子取得成就的机会多了,上纲上线的人少了。能让孩子引起共鸣的作品多了,过分强调教育意义的作品少了。百十年来,妇女解放的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儿童解放的事业也终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想到以后的小孩子可以比我们的童年拥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可以保留更多的想象力和童心,我在结婚的这一天丝毫没有紧张,只有对未来和家庭生活满满的爱和期望。 附: 想象力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柳树是个臭小子》编辑手记 文丨张立红 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下面的这个问题。 武力、、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人类曾经经历武力致胜的时代,正在经历金融致胜的时代,未来必将进入文化致胜的时代。在金融致胜的时代里,人类似乎已经越来越狼狈不堪。那么,在未来,什么样的文化才能让这个世界真的变好呢? 在我最初的设想里,想象力和科学探索文化会成为人类文化致胜的重要因素(当然,这并不妨碍文化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然而,那时的一则关于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垫底的报道让我迅速的陷入颓丧。 于是,我开始关注各种想象力作品和图书,并且开始规划以&想象力拯救世界&为主题的《水木科幻文库》,希望它们能给每一个渴望发展想象力的学生和职场人士带来收获。 这时候,我开了微博,添加一些有趣的博主,其中就一个叫铁头的小孩子。 一开始我也不认为他写的是诗,但是仔细阅读后,却被他独特的想象力和可爱的童心深深震撼。想到他同样面临繁重的学业,还要弹钢琴,但是,他竟然保存了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童心,非常可贵,值得关注。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位家长感慨,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总是会说一些大人震惊的话,但是,后来就再也没有了,怎么追也追不回来了。作为母亲,她很遗憾。仔细分析,也许很多孩子都有想象力惊人的阶段,他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的,&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但是,大多数孩子的这种想象力表达都被忽视、轻视甚至被鄙视了,而幸运的铁头却被他的父母鼓励并保留了下来。 真正的童心和想象力很少有记录和书籍留存,实在是太可惜了,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记忆,即使是短暂的。 我找到她妈妈提议把这些留存下来,并且结集出版。没想到一交流大家的思路惊人的一致。铁头妈妈也说,因为很多亲朋好友在一起总是议论孩子的语言,每次都会有人提到,孩子小时候惊人的语言后来都没有了,小时候也忘了记下来,太遗憾了。 铁头妈妈说,尽管铁头现在写的诗很受欢迎,大家都很喜欢,你也认为很有想象力,但是,这样的状况能持续多久,谁也无法保证。也许他也会像别的孩子那样,过几年就没有了,即使是他有这样鼓励他的父母,他的想象力也不过多保留了几年。我查阅了资料,发现儿童想象力语言的保持其实也是一个专家都很疑惑的问题,需要探讨。 这样的想象力是如此的珍贵,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只不过有些孩子稍纵即逝罢了。诗集出版后,我们也看到一些家长的反馈,说自己的孩子也曾经能写很有想象力的诗,但是,被自己忽视了,有些人甚至觉得孩子写诗是不务正业,那样家庭的孩子想保持这种想象力就更难了。 那么,是不是,也许我们也可以通过出版铁头以诗歌为载体的想象力作品来去探讨,如何能够使小孩子奇而又奇的想象力得以开发和延续呢? 《地震》 如果 阳光 能拐个弯 就能 照亮 倒塌的房 寻找 他们 爱的孩子 同样是表达爱和温暖,但是儿童诗里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语气和表情,只有非常独特的想象力,因此而更为震撼和感动。 & 想象力,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冯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893927
播放数:579675
播放数:64619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若是那么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