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著的作者小说史略》的作者是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缺陷探究--《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缺陷探究
【摘要】:《中国小说史略》一直被视为集中体现鲁迅小说的史观之作,为学界所称道。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小说史略》存在着知识结构的不足,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薄弱。针对这些论点进行探究,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在知识结构上的确存在缺陷,但这主要是由文献和精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并非单纯的鲁迅本人的知识结构缺陷。而其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则是鲁迅从教学实际出发,并为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I210.91【正文快照】: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经问世便受到学界高度评价,如胡适在日作《〈白话文学史〉自序》认为: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裁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学史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鲍国华;;[J];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恒展;[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王恒展;[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沈天水;[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王光福;[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李军锋,王恒展;[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刘伟;[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王昕,付建舟,王剑萍;[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刘富伟;;[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李杰玲;李寅生;;[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张凯;;[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冰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卢毅;;[J];晋阳学刊;2007年02期
;[J];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12期
汪毅夫;[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3期
朱正;[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
杨燕丽;[J];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09期
徐文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荣太之;;[J];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汤荣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林明榕;;[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钱杰;[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郑孟煊;[J];岭南学刊;2000年04期
刘春魁;[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年03期
曹玉平;[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蔡孝良;;[J];医学与哲学;1986年01期
杨爱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李桂海;[J];晋阳学刊;1987年02期
赖昌贵,白炳汉;[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贵良;;[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9辑)[C];2010年
陶丹;汪季贤;;[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赖昌贵;白炳双;;[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苏春梅;;[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冯玉生;王耕;巫付专;肖俊明;裴素萍;;[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殷风国;;[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李登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年
何海勤;;[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肖红;;[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安淑芹;;[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松桃苗族自治县教育局
田松发;[N];学知报;2010年
陆敏;[N];人民武警;2006年
赵国梁;[N];贵州日报;2009年
四川省江油市花园路初中
林仕平;[N];学知报;2010年
达丽哈·阿合亚
新疆教育出版社;[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项城市第三初级中学
任义生;[N];周口日报;2010年
四川省眉山市万胜高中
冷东霞;[N];学知报;2010年
中国传媒大学 刘艺;[N];中国信息报;2005年
王玉英;[N];中国档案报;2001年
天津师范大学 杨若琳;[N];天津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秦海;[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文禄;[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年
王晓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赵丹;[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冯柱;[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赵鸿雁;[D];东北大学;2009年
张响芹;[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秦璇;[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王元地;[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段士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赵冬梅;[D];西华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疑案:派系斗争引发
作者:黄恽
核心提示:陈源教授指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肇端于1924年底的北京女师大风潮。时任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及陈源都是&倷倪&无锡人,而对立方鲁迅和马裕藻等教授大都是浙东之氓,这场风潮起于青苹之末,既有教育理念差异、人际关系矛盾的原因,主要还是地域派系争斗的必然结果。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日第B22版,作者:黄恽,原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疑案》
陈源教授指责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肇端于1924年底的北京女师大风潮。时任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及陈源都是&倷倪&无锡人,而对立方鲁迅和马裕藻等教授大都是浙东之氓,这场风潮起于青苹之末,既有教育理念差异、人际关系矛盾的原因,主要还是地域派系争斗的必然结果。
陈源指责鲁迅抄袭
1923年到1924年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新潮社出版。此书原是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因此随编随讲,到一定篇幅后,先是油印本,然后再正式出版。
当女师大风潮起,鲁迅、陈源缠斗不可分解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已经全部出版了。这时发生了所谓凌叔华抄袭事件,陈源自不忍坐视女朋友被质疑而不救,于是写了《剽窃与抄袭》一文,为凌叔华辩护。在这篇文章中,陈源还埋下伏笔,不点名地指出,有人在&整大本的剽窃&,批评界却视而不见,反倒把凌叔华的几篇有模仿痕迹的小说咬住不放。指鲁迅抄袭,至此已经呼之欲出。
陈源在《剽窃和抄袭》中虽然不点名地说有人整大本地抄袭,其实,北京文坛两个阵营中早已满城风雨,说得有鼻子有眼,直指鲁迅了。(参见鲁迅《不是信》)随着论战深入,陈源在其《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中正式抛出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之说。陈源在文中说:
&他常常挖苦别人家抄袭。有一个学生钞(抄)了沫若的几句诗,他老先生骂得刻骨铭心的痛快,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在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在我们看来,你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也就罢了,何苦再去挖苦一个可怜的学生,可是他还尽量地把人家刻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本是自古已有的道理。&
鲁迅的批驳
陈源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抄袭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对鲁迅来说,伤害相当大,因为鲁迅向来是不抄袭他人的,即早年介绍镭的科普文章,介绍斯巴达精神的《斯巴达之魂》也是综合数篇相关文章,再用自己的话语,按自己的思路一一道来,因此,他对关系自己学术声誉的抄袭指责耿耿于怀,每不能忘。
鲁迅在《不是信》中对陈源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作了大段批驳。概括言之,他承认与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相关的不过以下三点:
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确是《中国小说史略》的参考书之一。《中国小说史略》28篇的第二篇是根据该书的。论《红楼梦》的几点和《贾氏系图》也是根据该书的,但&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晓娇]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何以用文言:炫技还是怀旧?|鲁迅|文言文_凤凰文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何以用文言:炫技还是怀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因为有人讲坏话说,现在的作家因为不会写古文,所以才写白话。为了要使他们知道他也能写古文,便那样写了;加以古文还能写得简洁些。”
20世纪20年代中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迅速崛起的白话文,已渐成文坛主流,但是一些从旧营垒里发出的夸饰文言同时贬低白话的论调,依旧不绝于耳。对此,一向为推动白话文进程而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的鲁迅,给予严厉回击。他指出:&古文已经死掉了; 白话文还是改革道上的桥梁,因为人类还在进化。&(《古书与白话》)又说:&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无声的中国》)他断言竭力提倡古文的《甲寅周刊》,&不过以此当作讣闻,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即使真将有文言白话之争,&我以为也该是争的终结,而非争的开头&(《答KS君》)。令人颇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就在鲁迅称文言已经&死掉&、已经&气绝&,因而坚决反对复古逆流的同时,他自己精心结撰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却偏偏使用了奄奄一息、气数殆尽的文言。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悄然生成&&&是怎样的社会条件和心理因素促成鲁迅做出这样看似矛盾的选择?这当中又包含着何等的文化信息与学术意义?   围绕这一问题,从《史略》问世迄今,不少学者作家乃至莘莘学子,曾发表过若干看法,但多系从不同历史背景出发所进行的文言白话孰优孰劣的工具性论争,而未能涉及其中的深层蕴含与根本旨趣。近年来,陈平原、欧阳健两位文学史家,沿着不同的学术路径参与了《史略》何以用文言的研究,其开阔的视野、扎实的材料、辟透的分析和超卓的识见,最终使这一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境界。   《史略》日译者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写道,当年,他曾就《史略》为何要用古文请教过鲁迅,得到的答复是:&因为有人讲坏话说,现在的作家因为不会写古文,所以才写白话。为了要使他们知道他也能写古文,便那样写了;加以古文还能写得简洁些。&欧阳健恰是依据鲁迅的说法,从特定语境出发,对《史略》的选择文言,作了三方面的解析:第一,《史略》由鲁迅在北大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整理而成,其传播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以及学界人士,而大学从来就是势利之地,是讲究&出身&和功力的。鲁迅没有太多的学院背景,但古文修养深厚,选择漂亮的文言述学,带有炫技的意思,足以令侪辈和后生咋舌。第二,复古派文人既然嘲讽新派学人,是写不了古文才写白话,那么鲁迅以精彩的文言写《史略》,便是对这种谬说的强力回击与有效拨正。第三,胡适考证《红楼梦》、《水浒传》,撰写《论短篇小说》,勾勒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线索,用的都是白话,鲁迅用文言写《史略》,可谓另辟蹊径,正好显示自己治学非&用胡适之法&。此外,欧阳健还深入《史略》文本,结合具体例证,分析和阐发了全书因使用文言所带来的多种优长,当然也包括某些缺陷(《〈中国小说史略〉 批判&体例篇&文字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初版),从而在效果上肯定了鲁迅的主体追求。显然,这样的阐发知人论世,有理有据,自有较高的说服力。   与欧阳健的紧扣语境,条分缕析有所不同,陈平原阐释《史略》的文言述学,更注重从鲁迅的精神走向与主体追求入手。为此,他将《史略》的文言选择置之于鲁迅特有的创作观念、学术理想、文体意识、语言趣味、以及其怀疑立场与抵抗精神等多维视线之下,特别是将其与鲁迅笔下不时出现的文言写作、一贯主张的直译原则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与周密考察,进而揭示了鲁迅作为文体家在文学语言问题上的独特思路:&对应现实人生的&小说&或&杂文&,毫无疑问应该使用白话;至于谈论传统中国的&论文&或&专著&,以文言表述,或许更恰当些。&而在这一思路的背后,则是鲁迅更为幽远的文化目光&&&用一种更讲究&体式&(论文、杂文)与&文体&(文言、白话)相协调,同时也更注重民族传统与现代意味相结合的语言实践,为社会剧变中的文学史写作乃至整个汉语表达,积累有效经验,探索可行之路(《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应当承认,这样的分析高屋建瓴而又见微知著,其中所指出的《史略》文言述学的核心旨趣和根本动因,不仅还原了一代文宗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抵制和扭转今日文史学界已成病患的&洋八股&倾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当然,陈平原、欧阳健对《史略》之所以用文言的阐发,似乎也有可以继续讨论之处。这集中表现在他们都认为:鲁迅自己所说的《史略》 选择文言的另一原因,即《史略&序言》所谓&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的说法,恐怕不属实情。理由是:当年老北大有教师课前提交讲义,校方统一印制发给学生的规定,教师本人无需为讲义印制而操心,因此,鲁迅&又虑钞者之劳&的说法有些无从谈起。其中陈平原还指出:现存的小说史油印讲义,内容虽然相对粗略,但使用的仍是文言而非白话,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复缩为文言&,则容易让人误解为存在着更为繁复的白话底稿。这里,两位学者的推理有些简单化了。事实上,围绕《史略》(讲义本称之为《小说史大略》)讲义的书写与印制,至少有三个环节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斟酌:一、鲁迅日接北大聘书,同年12月24日开始授课。这期间的4个多月是他备课的时间,且一定会有最初的讲义形成。而这时的讲义因为要考虑新式课堂的要求,所以一般应当使用白话而非文言。 沿着这样的思路推理,鲁迅在油印讲义时,出于减少承印者工作量的考虑,将原来比较繁琐的白话缩为相对简约的文言,并非全无可能。二、鲁迅的小说史课程在北大和北高师几乎同时开讲。从鲁迅日记看,他的讲义稿最先寄往的不是北大,而是北高师,具体的邮寄时间是日。这份讲义用的是白话还是文言?北高师是否先于北大油印了小说史讲义,我们不得而知。而当年听过鲁迅小说史课程的荆有麟则另有说法: &先生当时所用讲义稿,根本不曾要各校印过。是给先生出版的印刷所,依照了所排的版本样,用中国出产的水廉纸,单面印起来(水廉纸正面有亮光,背面粗糙)。&(《鲁迅在北平教书》)所有这些当然不无矛盾与疑窦,但至少可以提醒我们,鲁迅小说史讲义的印制过程,多有模糊朦胧之处,并不是凭一条老北大校方代印讲义的规定,就可以否定鲁迅自己某些说法的。 三、限于当时的办学和印刷条件,北大为教师和学生印制讲义,也不是件毫无难度的事情,至少鲁迅小说史讲义的初期印制便颇费周折。关于这点,曾在北大选修小说史课程并帮助鲁迅印过讲义的常维钧,留下了很具体的回忆(参见常维钧《回忆鲁迅先生》 和马蹄疾《鲁迅与常维钧》)。其中所披露的印制讲义所经历的麻烦和辛苦,是足以让鲁迅&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的。更何况这&复缩为文言&与增田涉转述鲁迅所谓&古文还能写得简洁些&的说法,自有一种内在的衔接和呼应。   陈平原、欧阳健围绕《史略》文言述学所作的阐发,大大拓展了该问题的研究空间与认识深度,不过却没有穷尽其全部意义。在我看来,鲁迅之所以用文言写《史略》,除了以上自己所说和他人领略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的驱力与寄托,这就是被鲁迅深埋于心底,但又几乎是无法消除的一种精神复调与文化纠结&&&尽管这些对于鲁迅而言,未必都有完全清醒和自觉的省察。  在《写在〈坟〉 后面》 中,鲁迅较多地谈到了文言与白话夹缝中的自己。其中有云:&&&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窃以为,这&中间物&的概念,正可以拿来诠释鲁迅身上存在的语言选择的两重性。作为汉语发展变化的&中间物&,一方面,鲁迅深知自己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或&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为此,他勉励青年&不必更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然而,另一方面,在心灵的纵深处,尤其是在潜意识里,鲁迅又无法从根本上清除曾经孕育了自己文化血脉、奠定了自己精神根基的古文言; 相反,它像一种生命的底色或元气,不仅&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而且潜移默化,无形中酿成了一种奇特记忆场景。 请看鲁迅文言小说《怀旧》 里的文字:  彼辈纳晚凉时,秃先生正教予属对,题曰:&红花。&余对:&青桐。&则挥曰:&平仄弗调。&令退。时予已九龄,不识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则姑退。思久弗属,渐展掌拍吾股使发大声如扑蚊,冀秃先生知吾苦,而先生仍弗理;久之久之,始作摇曳声曰:&来。&余健进。便书绿草二字曰:&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去矣。&余弗遑听,跃而出。秃先生复作摇曳声曰:&勿跳。&余则弗跳而出。   多年之后,同样的场景又出现在鲁迅杂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之中:  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   这两段文字一为描写,一为讲述,体式虽有区别,但内容却异曲同工:均把作家当年经历的私塾教育,表现得妙趣横生,暖意融融。而这种妙趣和暖意分明透显出作家对文言的眷恋与深情&&&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私塾教育就是文言教育啊!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即可断定,鲁迅用文言写《史略》是包含了一些怀旧成分在内的,是他那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在外界多重诱发下的正常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点被匆匆赶路的现代人忽略了。
[责任编辑:杨海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366245
播放数:502280
播放数:482777
播放数:341514
48小时点击排行虽云长篇,形同短制 ,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史略》中对哪部小说结构的概括?
《儒林外史》的结构则更像一个自然村,边界模糊,分布不均匀,一家一户看是合适的,但整体看则是散乱的。鲁迅说它“虽云长篇,形同短制”是其特点,但只怕算不得优点。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
肯定是好看了
在者就是跟读者本身有过相似的经历才吸引读者的了
我介绍你几本给你去看看怎么样?
不是,《红楼梦考证》是胡适写的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伸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
第一段是信的主要内容,分三层来写。
第一层,针对对方“专爱看我的书”,提出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因为这样“就得不...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四大名著的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