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活经验,分别赋予化简下列各式式一个含义

当前位置: >>
最新201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疆喀什疏附县铁日木乡中学 伊斯马伊力江?玉苏音 201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上册全册教案2014 年 12 月- 1 - 201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 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
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 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 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 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 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 4 个方 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 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 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 a=b,或 a=-b 或 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 2 - 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 、 “转化” 、 “数形结合”等数 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 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 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1.2 1.3 1.4 1.5 正数和负数 有理数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的乘方 2 课时 5 课时 4 课时 5 课时 4 课时 2 课时 1.1 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 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 序、产生数 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 、 “空位”引进了数“0” ,?测量和分配有 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 2?页至第 3 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 示:零下 3 摄氏度,净输 2 球,减少 2.7%.五、讲授新课 (1) 、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 0 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 叫做负数.而 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 3 摄氏度,净胜 2 球,增长 2.7%,?它 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 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1 1 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正)号,例如,+3,+2,+0.5,+ ,?就是 3,2,0.5, ,? 3 3一个数前面的“+” 、 “-”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 数. (3)、数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 0 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 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 0℃,是指一个确定的 温度;海拔 0 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 把 0 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 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 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 玛峰的海拔高度为 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 4 - 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 1.1-2,图 1.1-3 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 、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 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 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 3 页,练习 1、2、3、4 题.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 的数(除 0 外) ,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 “带正号的数是正数, 带负号的数是负数” ,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 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 0”既不 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5 页习题 1.1 复习巩固第 1、2、3 题. 九、板书设计 1.1 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 0 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 做负数.而 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 3 摄氏度,净胜 2 球,增长 2.7%,?它们 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 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1 1 正数前面也加上“+” (正)号,例如,+3,+2,+0.5,+ ,?就是 3,2,0.5, ,? 3 3一个数前面的“+” 、 “-”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5 - 1.1 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 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 量. 2.难点:正数、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 3.关键: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课堂引入 1.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举例说明,?有没有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2.如果用正数表示盈利 5 万元,那么-8 千元表示什么? 五、新授 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 2kg,小华体重减少 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 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 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 6.4%,德国增长 1.3%,法国减少 2.4%,英国减少 3.5%,意大利增长 0.2%, ?中国增长 7.5%. 写出这些国家 2001 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分析: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与原数具有意义相反的数.?“负”与“正”- 6 - 是相对的,增长-1,就是减少 1;增长-6.4%就是减少 6.4%,那么什么情况下增长率是 0? 当与上年持平,既不增又不减时增长率是 0.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 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 0kg. 2.六个国家 2001 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 美国-6.4%,德国 1.3%,法国-2.4%,英国-3.5%,意大利 0.2%,中国 7.5%.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如盈利-?2 千 元,就是亏本 2 千元;前进-3 米,就是后退 3 米;浪费-14 元,就是节约 14 元;向南走 -?7 米,就是向北走 7 米,因此盈利 2 千元与盈利-2 千元具有相反的意义.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 5 页的第 8 题. 点拨:增长-3.4%,就是减少 3.4%,所以这一年里这六国中中国、?意大利的服务出口 额增长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服务出口额都减少了,意大利增长最多,日本减少 最多. 2.补充练习. 若向西走 10 米,记作-10 米,如果一个人从 A 地先走 12 米,再走-15 米,?你能判断 此人这时在何处吗? 解:向西走 10 米,记作-10 米,那么这人走 12 米,则表示向东走 12 米,再走-15 米, 表示向西走了 15 米,即这个人从 A 地先向东走 12 米,接着再向西走 15 米,此人这时应 该在 A 地的西方 3 米处.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正数、负数的概念是否有了进一步理解?请你用正负数表示 身边具有相反数的量.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5 页习题 1.1 第 4、5、6、7 题. 九、板书设计 九、板书设计 1.1 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例题讲解。 2、随堂练习。- 7 -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2有理数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 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 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1、我们把小学里学过的数归纳为整数与分数,引进了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 些?将如何归类?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 A 地向南走 3 千米用 3 千米表示,那么-5 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4.举两个例子说明+5 与-5 的区别. 5.数 0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8 - 二、自主探究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有理数的分类,我们学过的数就可以分为以 下几类: 正整数,如 1,2,3,?; 零:0; 负整数,如-1,-2,-3,?;1 22 1 正分数,如 , ,4.5(即 4 ) ; 3 2 7 1 2 3 3 负分数,如- ,-2 ,-0.3(即- ) ,- ?? 2 7 5 10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回答下列各题: (1)0 是不是整数?0 是不是有理数? (2)-5 是不是整数?-5 是不是有理数? (3)-0.3 是不是负分数?-0.3 是不是有理数? 2.你能对以上各种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让学生把自己作出的分类表进行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但 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 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 ?简称数集. 所 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的, ?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 正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正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如此等等. 五、题例精解 例 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子里:-18,22 3 , 3.1416, 0, ?2001,?- , 5 7?0.%- 9 - 六、随堂练习 一、判断 1.自然数是整数. ( ) ) ) ) ) 2.有理数包括正数和负数. ( 4.零是自然数. 6.正整数是自然数. 8.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 ( ( ) ) ) )3.有理数只有正数和负数. ( 5.正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 ( 7.任何分数都是有理数. 9.有最小的有理数. 七、课堂小结: (提问式) ( (1.有理数按正、负数,应怎样分类? 2.有理数按整数、分数,应怎样分类? 3.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八、课后作业: 1.课本第 14 页习题 1.2 第 1 题. 九、板书设计: 1.2 有理数第一课时 1、复习巩固,例题讲解。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0 - 1.2.2 数轴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能准备地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类比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 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3.关键: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 2.回顾小学数学是如何利用数轴表示正数和零的? 五、新授 引入负数后,又如何利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呢?让我们先看一个问题. 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 3m 和 7.5m 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 一棵杨树,汽车站西 3m 和 4.8m 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1.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从左到右表示从西到东的方向. 2.因为柳树、杨树都在汽车站的东面,即在汽车站的右边.槐树、?电线杆在汽车站 的西面,即在汽车站的左边,它们都相对汽车站而言,所以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 O 表示汽 车站的位置,规定 1 个单位规定. (线段 OA 的长代表 1m 长) (如下图)- 11 - 3.分别标出柳树、杨树、槐树、电线杆的位置. 在点 O 右边,与 O 距离 3 个单位长度的点 B 表示柳树的位置:点 O 右边,与 O?点距离 7.5 个单位长度的点 C 表示杨树的位置;点 O 左边,与点 O 距离 3 个单位长度的点 D?表示 槐树位置;点 O 的左边,与点 O 距离 4.8 个单位长度的点 E 表示电线杆的位置. 问: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 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更简洁,我们把点 O?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正数表示.符号 表示方向,点 O 的左边表示负数,点 O 的右边表示正数. 这样就可以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了. 这里,-4.8 中的负号“-”表示汽车站(点 O)的左边,4.8 表示与点 O?的距离为 4.8 个单位长度. 说明:以上分析,教师应边讲边画,分步进行. 观察后回答: (课本第 11 页)温度计可以看作表示正数、0 和负数的直线吗??它和课 本图 1.2-1 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答:可以,课本图 1.2-2 也是把正数、o 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它是向 上方向为正(即 0 的上方表示正数,0 的下方表示负数) ,只要把温度计水平放下就与课本 图 1.2-1 相同了.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 0,这个点叫做原点,记为 0;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依次表示 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 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单位长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 3.5,数轴上从原点向右 3.5 个单位1 1 1 长度的点表示 3.5, 又如要表示-2 , 从原点向左 2 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2 , 如下图. 3 3 3- 12 - 归纳:先由学生填空,然后教师加以讲评. 六、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 2.下面的各图是不是数轴?为什么?3.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 1 (1)4,-2,-4,1 ,0,-2 3 3(2)-100,100,-250,-400,0,2.5 4.指出数轴上 A、B、C、D、E 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5.在数轴上与表示-1 的点的距离为 2 个单位长度的点有几个?请你在数轴上把它们 画出来,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讲解,给出正确的答案. 七、课堂小结 数轴是非常重点的数学工具,它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揭示了数和形 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以它为基础,借助图直观地表示,为研究问题提供 了新方法.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10 页练习 1、2 题,第 14 页习题 1.2 的第 2 题. 九、板书设计: 1.2.2 数轴 第二课时 1、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单位长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 13 -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 3.5,数轴上从原点向右 3.5 个单位长1 1 1 度的点表示 3.5,又如要表示-2 ,从原点向左 2 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2 ,如下图. 3 3 3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2.3 相反数 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数轴,通过观察特例,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从数和形两个侧面理解相反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 教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2.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合的简化. 3.关键:通过观察特例,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理解相反数.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课堂引入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6,-6,2 五、新授 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1.上述中 6 和-6;21 1 1 1 和-2 ,4 和-4 每对数有什么特点? 3 3 2 21 1 1 1 ,-2 ,4 ,-4 各数的点. 3 3 2 22.每对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有什么特点?- 14 - 3.再观察课本第 8 页的图 1.2-1 中点 D 和点 B,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各表示 的数有什么特点? 概括: (1)每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 (2) 在数轴上表示每一对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边, ?并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 (3)点 D 和点 B 分别位于原点的两边,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它们分别表示-3?和 3. 思考: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 2 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什么??与原点的距 离是 5 的点呢? 归纳: 一般地,设 a 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 a 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 右,表示-a 和 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a-202a1 1 和-2 ,都是互为 2 2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 6 和-6,2 相反数,也就是说 6 的相反数是-6,-21 1 的相反数是 2 . 2 2一般地,a 和-a 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 的相反数仍是 0. 问: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答: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是关于原点对称,是在原点的两旁(除 0?外) ,并且 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注意相反数与倒数的区别,若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这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若两个数的乘积等于 1,则这两个数叫互为倒数.任何有理数都有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 零,而零没有倒数. 例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5,-7,-31 ,+11.2,0. 2解:5 的相反数是-5;-7 的相反数是 7;-3 的相反数是 3;+11.2 的相反数是-11.2; 0 的相反数是 0. 强调书写格式,防止出现如“5=-5”的错误. 容易看出,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在任意一个数的前 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5 - 例如:-(+5)=-5,-(-7)=7,-(-31 1 )=3 ,-(+11.2)=-11.2,-0=0. 2 2我们知道一个正数, 前面的 “+” 号可以写也可以不写, 所以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 “+” 号,表示这个数没有变化,还是它本身. 例如:+(-4)=-4,+(+12)=12,+0=0 六、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4 1 +2 ,-2.5,0, 3 32.化简下列各数. -(-30) ,-(+3) ,-(-38.2) ,+(-5) ,+(+2 ) . 73.指出下列各对数,哪些是相等的数?哪些是互为相反数? +(-3)与-3,-(+3)与 3,-(-71 1 )与-7 . 2 24.如果 a=-a,那么表示 a 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 5.你会化简下列各数吗?试试看. (本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用) -[+(-2)],-[-(-6)]. 提示: 因为任意数 a 是-a 的相反数, 所以表示 a 的点在数轴上与表示-a?的点关系原点对称, 这两个点分别在原点左、右两边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反数的概念、相反数的求法和双重符号的简化.理解相反数的意 义,相反数总是一正一反成对出现(零除外) ,从数轴上看,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 分别在原点的两边, 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要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只要在这个数前面添 “-” 号,-a 表示 a 的相反数,当 a 是正数时,-a 表示一个负数;当 a 是负数时,则-a 表示正 数.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相反数和倒数的区别.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11 页练习 1、2、3 题,第 15 页习题 1.2 第 3 题. 九、板书设计: 1.2.3 相反数 第三课时 1、一般地,设 a 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 a 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 16 - 左右,表示-a 和 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a-202a1 1 和-2 ,都是互为 2 2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 6 和-6,2 相反数,也就是说 6 的相反数是-6,-2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 1 的相反数是 2 . 2 21.2.4 绝对值 第四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例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探索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 学生语言描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难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3.关键: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根据绝对值定义和相反数的概念,理解- 17 -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什么叫互为相反数? 2.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五、新授 在一些量的计算中,有时并不注意其方向,例如,为了计算汽车行驶所耗的油量,起 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 1.观察课本第 11 页图 1.2-5,回答: (1)两辆汽车行驶的路线相同吗? (2)它们行驶路程的远近相同吗? ? ?这两辆车行驶的路线不同(方向相反) ,?但行驶的路程的远近相同,?都是 10km. 课本图 1.2-5 中表示-10 的点 B 和表示 10 的点 A 离开原点的距离都是 10,?我们就 把这个距离 10 叫做数-10、10 的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 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 的绝对值,记作│a│. 这里的数 a 可以是正数、负数和 0. 例如上述的 10 和-10 的绝对值记作│10│=10,│-10│=10,?同样在数轴上表示+6 和-6 的两个点,离开原点的距离都是 6,即 6 和-6 的绝对值都是 6,记作│6│=6,?│-6 │=6.数轴上表示数 0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 0,所以│0│=0. 2.试一试:1 (1)│+2│=______,│ │=_____,│+10.6│=________. 5(2)│0│=_______. (3)│-12│=_______,│-20.8│=_______,│-32 3.你能从上面解答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所得的结果与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零的绝对值是零;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我们用 a 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上述式子可以表示为:- 18 -1 │=_______. 7 ①当 a 是正数时,│a│=_______; ②当 a 是负数时,│a│=_______; ③当 a=0 时,│a│=_______. 以上先让学生填空,然后让学生给 a?取一些具体数值检验所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问: (1)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绝对值吗?一个数的绝对值有几个? (2)有没有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怎样的数? (3)绝对值等于 2 的数有几个?它们是什么? 归纳: ①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 0, ?不可能是负数, 即对任意有理数 a,总有│a│≥0. 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③因为 0 的绝对值是 0,而 0 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0,因此可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 是正数或者零,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负数或零.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 12 页练习 1、2 题. 第 1 题强调书写格式,防止出现“-8=8”的错误. 第 2 题(1)错,如 3 与-2 的符号相反,但它们不是互为相反数,?应改为“只有大小 相等符号相反的数是互为相反数” . ( 2)正确. (3)错,因为这个点也可能越靠左,应改 为: “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离原点越远. ” (4)正确. 七、课堂小结 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从几何意义可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表示该数的 点与原点的距离,因为距离总是正数和零,所以有理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从绝对值 的代数定义也可进一步理解这一点. 引入绝对值概念后,有理数可以理解为由性质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的,如-5 就是 由“-”号和它的绝对值 5 两部分组成.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15 页习题 1.2 第 4、7、10 题. 九、板书设计: 1.2.4 绝对值- 19 - 第四课时 ①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 0,?不可能是负数,即 对任意有理数 a,总有│a│≥0. 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③因为 0 的绝对值是 0,而 0 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0,因此可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 是正数或者零,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负数或零.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2.4 绝对值 第五课时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利用数轴和绝对值.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绝对值以及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 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难点: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3.关键: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20 - 用“&” 、 “&”号填空.2 3 _____ ; 3.0.03_______0; 8 7 2 3 4.│-3│_______│2│; 5.│- │_______│- │. 3 21.5.7______6.3;2.五、新授 引入负数后,如何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呢?让我们从熟悉的温度来比较,大家观察 课本第 12 页中“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 1.课本图 1.2-6 中共有 14 个温度,其中最低的是多少?最高的是多少? 2.请你将这 14 个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课本图 1.2-6 中的 14 个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为: -4℃,-3℃,-2℃,-1℃,0℃,1℃,2℃,3℃,4℃,5℃,6℃,7℃,8℃,9℃. 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温度,在温度计上所对应的点是从下到上的,按照这个顺序把这 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各点的顺序是从左到右的,如课本图 1.2-?7,这就是说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 的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例如在数轴上表示-6 的点在表示-5 的点的左边,所以-6&-5. 同样-5&-4,-31 &-3,-2&0,-1&1,? 2从数轴上可知: 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左边. 因此有正数大小 0,0 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正数的大小比较小学已学过,不画数轴你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吗? 探索: 我们知道,在数轴上越靠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越小,而这个点与原点的距离越大,即 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越大,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如:│-2│=2,│-5│=5,即│-2│&│-5│,因此-2&-5. 同样│-1│&│-3│,所以-1&-3. 例 1: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1)和-(+2) ; (2)3 1 8 和- ; (3)-(-0.3)和│- │. 3 7 21解: (1)先化简,-(-1)=1,-(+2)=-2,- 21 - 正数大于负数,1&-2. 即 -(-1)&-(+2) . (2)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要比较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 3 9 8 8 │= ,│- │= = . 7 7 21 21 21 3 8 9 8 因为 & ,即│- │&│- │, 7 21 21 21 3 8 所以- &- . 21 7 . 1 1 (3)先化简,-(-0.3)=0.3,│- │= = 0.3 , 3 3 1 0.3&0.3,即-(-0.3)&│- │. 3│-初学时,要求学生按以上步骤进行,能化简的要先化简, ?然后按照有理数的大小比 较法则: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根据“正数大于负数” ,?同号两数比较 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特别是两个负数大小比较,先各自求出它们的绝对值,然后 依法则: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比较绝对值大小后,即可得出结论. 例 2:已知 a&0,b&0 且│b│&│a│,比较 a,-a,b,-b 的大小. 解:方法一,可通过数轴来比较大小,先在数轴上找出 a,-a,b,-b?的大致位置, 再比较. 由 a&0,b&0 可知表示 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表示 b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由│b│&?│a │,可知表示 b 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更远,即它应在表示 a 的点的左边,?然后再根据两 个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在原点两边,且与原点距离相等即可得到下图.b -a 0 a -b根据数轴上,较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小,可得: b&-a&a&-b. 六、课堂练习 1.课本第 14 页练习. 2.补充练习: (1)比较大小,并用“&”连结. ①3 7 5 ,- ,- ;②-(-10) ,-│-10│,9,-│+18│,0. 6 4 12(2)有理数 a,b 在数轴上的表示如下图,用“&”或“&”号填空.- 22 - b -1 0a 11 1 _____ . b a①a_____b; ②│a│_____│b│; ③-a_____-b; ④ 七、全课小结(提问式)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哪几种方法?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数轴,把这些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然后根据“数轴 上较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比较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小”来比较. 方法二:利用比较法则: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 小”来进行. 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前,要先化简,从而知道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15 页习题 1.2 第 5、6、8 题. 九、板书设计: 1.2.4 绝对值 第五课时 1、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左边. 因此有正数大小 0,0 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3.1 有理数的加法(1)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3 -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他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 类、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3.关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 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1)-3 和-2; (2)│-5│和│5│; (3)-2 与│-1│; (4)-(-7)和-│-7│. 五、新授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当时学习的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 零的范围内.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 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 4 个球,失 2 个球;蓝队进 1 个球,失 1 个球,那么哪个队的净胜球多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净胜球数. 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 ;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怎样计算 4+(-2)呢?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右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 这里两次都是向右运动,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 24 - 5+3=8①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的起点. (如下图)(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这个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下图) : ②(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与起点的位置 关系如何? 在数轴上我们可知物体两次运动后位于原点的右边,即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如 下图)写成算式就是:5+(-3)=2 探究:③还有哪些可能情形?请同学们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4)先向右运动 3m,再向左运动 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运动了______m. 要求学生画出数轴,仿照(3)画出示意图.写出算式是:3+(-5)=-2④(5)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运动了_____m. 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5m,物体回到原来位置,即物体从起点向左(或向右)? 运动了 0m,因为+0=-0,所以写成算式是: 5+(-5)=0 ⑤(6)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__运动了_______m. 同样,先向左边运动 5m,再向右运动 5m,可写成算式是: (-5)+5=0- 25 -⑥ 如果物体第 1 秒向右(或左)运动 5m,第 2 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 或左)运动了多少呢?请你用算式表示它. 可写成算式是:5+0=5 或(-5)+0=-5 ⑦从以上写出的①~⑦个式子中,你能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引导学生观察和的符号和绝对值,思考如何确定和的符号?如何计算和的绝对值? 算式是小学已学过的两个正数相加.观察算式②,两个加数的符号相同,都是“-” 号,和的符号也是“-”号与加数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 8?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即 │-5│+│-3│=│-8│. 由①②可归结为: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4+5)=-9. 观察算式③、④是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 0. 由算式③~⑥可归结为: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 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 0. 由算式⑦知,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朗读课本第 18 页中“有理数的加法 法则” .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进行加法运算时,必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 定和的绝对值. 例 1:计算.1 (1) (-3)+(-5) ; (2) (-4.7)+2.9; (3) +(-0.125) . 8分析:本题是有理数加法,所以应遵循加法法则,按判断类型,确定符号、计算绝对 值的步骤进行计算. (1)是同号两数相加,按法则 1,取原加数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 相加. (2)是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3)是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加,根据法则 2 进行计算. 解: (1) (-3)+(-5)=-(3+5)=-8; (2) (-4.7)+2.9=-(4.7-2.9)=-1.8;1 1 1 (3) +(-0.125)= +(- )=0. 8 8 8例 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 4:1,黄队胜蓝队 1:0,蓝队胜红队 1:0,?计算- 26 - 各队的净胜球数. 分析:净胜球数是进球数与失球数的和,我们可以分别用正数、负数表示进球数和失 球数.红队胜黄队 4:1 表示红队进 4 球,失 1 球,黄队进 1 球失 4 球. 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 4 球,失 2 球,净胜球数为: (+4)+(-2)=+(4-2)=2; 黄队共进 2 球,失 4 球,净胜球数为: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4)=-(4-2)=-2; 蓝队共进 1 球,失 1 球,净胜球数为: (+1)+(-1)=0. 以上讲解有理数加法时,严格按照: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 绝对值,这三步骤进行.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 18 页练习 1、2 题.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指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应该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 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类型为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依法则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 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有理数加法还打破了算术数加法中 和一定大于加数的常规.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24 页习题 1.3 第 1 题. 九、板书设计: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第一课时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 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 0.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27 - 十、课后反思1.3.1 有理数的加法(2)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2.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3.关键:正确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在小学里,数的加法有哪些运算律? 五、新授 在小学里,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如:5+3.5=3.5+5, (5+3.5)+2.5=5+(3.5+2.5) . 引进负数后,这些运算律还适用吗? 探索: 例 1.计算:30+(-20) , (-20)+30. 两次所得的和相同吗? 换几个加数试一试,让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 置和不变,即- 28 - 加法交换律:a+b=b+a. 例 2.计算:[8+(-5)]+(-4) ,8+[(-5)+(-4)]. 两次所得的和相同吗?换几个加数再试一试. 从而得到: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 加,和不变,即 加法结合律: (a+b)+c=a+(b+c) . 上述 a、b、c 表示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这样,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 算简化. 例 3.计算:16+(-25)+24+(-35) . 分析:先观察题目中数据特点,根据运算律,选择合理途径. 本题采用正、负数分开相加的方法. 解:原式=(16+24)+[(-25)+(-35)] =40+(-60) =-20 例 4.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 90 千克,10 袋小麦称重记录如课本图 1.3-3 所示(? 课本第 19 页) ,与标准重量比较,10 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 袋小 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分析:怎样求这 10 袋小麦的总重量呢?这是有理数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本题有两 种解法,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 解法 1:先计算 10 袋小麦的总重量.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905.4, 再计算标准重量:90?10=900. 所以这 10 袋小麦总计超过 905.4-900=5.4(千克) 解法 2:先计算总误差,然后再求 10 袋小麦的总重量. 将每袋小麦超过标准重量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10 袋小麦的对 应的数为+1,+1,+1.5,-1,+1.2,+1.3,-1.3,-1.2,+1.8,+1.1. ???+1+1+1.5+(-1)+1.2+1.3+(1.3)+(-1.2)+1.8+1.1 =[1+(-1)]+[1.2+(-1.2)]+[1.3+(-1.3)]+(1+1.5+1.8+1.1) =5.4- 29 - 90?10+5.4=905.4 所以 10 袋小麦总计超过标准 5.4 千克,总重量为 905.4 千克. 五、巩固练习 1.课本第 20 页,练习 1、2.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般情 况下,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相加;同分母的分数能凑整的数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 以使计算简便. 七、作业布置 1.课本第 25 页习题 1.3 第 2 题,第 26 页第 9、10、12 题. 九、板书设计: 1.3.1 有理数的加法(2) 第二课时 1、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a+b)+c=a+(b+c) . 上述 a、b、c 表示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3.2 有理数的减法(1) 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让学生了解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30 -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能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3.关键: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计算. (1) (-5.2)+(-4.8) ; (3) (-13 2.填空. (1)_______+3=10; (2)30+_______=27;5 5 )+13 ; 7 7 3 2 (2) (-4 )+5 ; 5 5 3 (4) (+4 )+(-7.5) . 4(3)______+(-3)=10; (4) (-13)+____=6. 五、新授 实际问题中有时还要涉及有理数的减法,例如,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这天 的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就是 4-(-3)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减法, 你会计算它吗?(鼓励学生探索) 可以先从温度计看出 4℃比-3℃高 7℃. 另外,我们知道减法和加法是互为逆运算.计算 4-(-3) ,?就是要求出一个数 x,使 x 与-3 的和等于 4,因为 7+(-3)=4,所以 4-(-3)=7 另外 4+(+3)=7, ① ②比较①、②两式,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4-(-3)=4+(+3) . 这就是说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如何转化呢? 减-3 相当于加 3,即加上“-3”的相反数. 换几个数再试一试,把 4 换成 0,-1,-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 0-(-3) , (-1)-(-3) , (-5)-(-3) .- 31 - 因为(+3)+(-3)=0,所以 0-(-3)=+3, 又 0+(+3)=+3,所以 0-(-3)=0+(+3) , 同样,可得(-1)-(-3)=(-1)+(+3) , (-5)-(-3)=(-5)+(+3) 这些数减-3 的结果与它们加+3 的结果仍然相同. 计算: (1)9-8,9+(-8) ; (2)15-7,15+(-7) ,从中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计算发现: 9-8=9+(-8) ,15-7=15+(-7) . 归纳:通过上述讨论,得出: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相反数”是转化的桥梁.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表示为:a-b=a+(-b) . 例 5:计算: (1) (-3)-(-5) ; (3)7.2-(-4.8) ; (2)0-7; (4) (-31 1 )-5 . 2 4分析:以上是有理数的减法,按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4) (-31 1 1 1 3 )-5 =(-3 )+(-5 )=-8 2 4 2 4 4强调:减号变加号、减数变相反数,必须同时改变, ( 4)?题中减数的符号为“+” 号,省略没有定. 六、课堂练习 1.课本第 23 页练习 1、2 题,第 26 页第 7、8 题. 2.差数一定比被减数小吗?- 32 - 提示:不一定,例如(-7)-(-5)=(-7)+(+5)=-2,-2&-7. 七、课堂小结 引进负数后, 任意两个有理数都可以求出它们的差, 结果可能为正数 (大数减去小数) , 也可能为负数(小数减去大数) ,还可能为 0(相等的两数相减) ,?学习有理数减法,关键 在于处理好两个“变”字; (1)?改变运算符号──即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 2)改变减数 的符号──即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这两个“变”要同时进行,而被减数不变.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25 页至第 26 页,习题 1.3 第 3、4、11、12 题. 九、板书设计: 1.3.2 有理数的减法(1) 第三课时 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相反数”是转化的桥梁.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表示为:a-b=a+(-b) .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3.2 有理数的减法(2) 第四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 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3.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加法 形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 (-8)+(-6) ; (4) (-8)-6;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 例 6:计算: (-20)+(+3)-(-5)-(+7) . 分析: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 也有减法,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也 可以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则它改写为(-20)+(+3)+(+5)+(-7)使问题转化为几个 有理数的加法. 解: (-20)+(+3)-(-5)-(+7) =(-20)+(+3)+(+5)+(-7) =[(-20)+(-7)]+[(+3)+(+5)] =-27+(+8) =-19 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 a+b-c=a+b+(-c) . 式子(-20)+(+3)+(+5)+(-7)是-20,+3,+5,-7 这四个数的和,为了书写简 单,可以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 34 -(2) (-8)-(-6) ; (5)5-14.(3)8-(-6) ; 这个式子读作“负 20、正 3、正 5、负 7 的和”或读作“负 20 加 3 加 5 减 7” . 例 6 的运算过程也可简写为: (-20)+(+3)-(-5)-(+7) =(-20)+(+3)+(+5)+(-7) (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0+3+5-7 (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加号) =-20-7+3+5 (加法交换律交换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 =-19 (异号两数相减)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 24 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 (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一般情况采用: (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 (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 (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 (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 灵活运用运算律.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25 页第 26 页习题 1.3 第 5、6、13 题. 九、板书设计: 1.3.2 有理数的减法(2)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35 - 用式子表示为 a+b-c=a+b+(-c) .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十、课后反思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能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难点: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与两负数相加和的符号为负号容易混淆. 3.关键:积的符号的确定。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正有理数有零的乘法运算,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 运算呢? 五、新授 课本第 28 页图 1.4-1,一只蜗牛沿直线 L 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 L 上的点 O.0l(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 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3 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 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3 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分析:以上 4 个问题涉及 2 组相反意义的量:向右和向左爬行,3 分钟后与 3 分钟前,- 36 - 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 现在后为正,那么(1)中“2cm”记作“+2cm” , “3 分后”记作“+3 分” . (1)3 分后 蜗牛应在 L 上点 O 右边 (如课本图 1.4-2) .. ..6cm 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①(2)3 分后 蜗牛应在 L 上点 O 左 边 (如课本图 1.4-3) .. . .6cm 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②(3)3 分前 蜗牛应在 L 上点 O 左边 (如课本图 1.4-4) .. ..6cm 处.[讲问题(3)时可采用提问式:已知现在蜗牛在点 O 处,?而蜗牛是一直向右爬行的, 那么 3 分前蜗牛应在什么位置?] 这可以表示为(+2)?(-3)=-6 ③(4)蜗牛是向左爬行的,现在在 O 点,所以 3 分前 蜗牛应在 L 上点 O 右边 .. ..6cm 处(? 如课本图 1.4-5) .这可以表示为(-2)?(-3)=+6④观察①~④,根据你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完成课本第 39 页填空. 归纳: 两个有理数相乘,积仍然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①、④式都是同号两 数相乘,积为正,②、③式是异号两数相乘,积为负,①~④式中的积的绝对值都是这两 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也就是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此外,我们知道 2?0=0,那么(-2)?0=? 显然(-2)?0=0.- 37 - 这就是说: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综上所述,得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关键是积的符号的确定,计算时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 确定积的符号,在确定积的符号时要准确运用法则;第二步是求绝对值的积. 如: (-5)?(-3) ,??(同号两数相乘) (-5)?(-3)=+( ) ,??得正5?3=15,??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5)?(-3)=15 又如: (-7)?4??________ (-7)?4=-( ) ,??_________7?4=28,??__________ 所以 (-7)?4=-28 例 1:计算: (1) (-3)?9; (3)0?(-531 )?(+25.3) ; 7(2) (-1 )?(-2) ; 2 2 1 (4)1 ?(-1 ) . 5 3例 1 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计算时,按判定类型、确定积的符号,?求积的绝对值. (3) 题直接得 0. (4)题化带分数为假分数,以便约分. 小学里,两数乘积为 1,这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 1 的两数互为倒数. 例如:1 3 5 与-2 是互为倒数,- 与- 是互为倒数. 5 3 2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两数互为倒数,积为 1,它们一定同号;?两数互为相反数, 和为零,它们是异号(0 除外) ,另外 0 没有倒数,而 0 的相反数为 0. 数 a(a≠0)的倒数是什么? 1 除以一个数(0 除外)得这个数的倒数,所以 a(a≠0)的倒数为1 . a例 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 登高 1km 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 3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解:本题是关于有理数的乘法问题,根据题意, (-6)?3=-18- 38 - 由于规定下降为负,所以气温下降 18℃.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 30 页练习. 1.第 2 题:降 5 元记为-5 元,那么-5?60=-300(元) 与按原价销售的 60 件商品相比,销售额减少了 300 元.1 1 2.第 3 题:1 和-1 的倒数分别是它们的本身; ,- 的倒数分别为 3,-3;5,-5? 3 3 1 1 2 2 3 3 1 1 的倒数分别为 ,- ; ,- 的倒数分别是 ,- ;此外,1 与-1, 与- ,5 与-5, 5 5 3 3 3 3 2 2 2 2 与- 是互为相反数. 3 3七、课堂小结 1.强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步骤. 2.比较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加法的符号法则的区别,?以达到进一步巩固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目的.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38 页习题 1.4 第 1、2、3 题. 九、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第一课时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4.1 有理数的乘法(2)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9 -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 0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 (1)│-5│(-2) ; (2)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2 1 5 6 ?(-1 )?(-7)= ?- ?(-7)=-2?(-7)=14; 5 3 5 3 1 又如: (+2)?[(-78)? ]=(+2)?(-26)=-52. 3 1 )?(-9) ; (3)0?(-99.9) . 7例如:计算:1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5) ; (2)2?3?4?(-4)?(-5) ;(3)2?(-3)?(-4)?(-5) ; (4) (-2)?(-3)?(-4)?(-5) . 易得出: (1) 、 (3)式积为负, (2) 、 (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 0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 0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 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 0 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40 - 例 3:计算:5 9 1 (1) (-3)? ?(- )?(- ) ; 6 5 4 4 1 (2) (-5)?6?(- )? . 5 4解: (1) (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 3,因此积为负)5 9 1 原式=-3? ? ? 6 5 4 9 =8(2) (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 2,所以积为正) 原式=5?6?4 1 ? =6 5 4观察下式,你能看出它的结果吗?如果能,说明理由? 7.8?(-5.1)?0?(-19.6) 归纳: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 0,积等于 0,这是因为任何数同 0 相乘,都 得 0. 六、课堂练习 课本第 32 页练习. 思路点拨:先观察题目是什么类型,然后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 ( 1) 、 (2)题都 是多个不是 0 的数相乘,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积的绝对值, (3)?题是几个数相乘, 且其中有一个因数为 0,所以直接得结果 0.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例,归纳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 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几个不等 于零的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个数的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 0,积就为零.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38 页习题 1.4 第 7 题第(1) 、 (2) 、 (3)题. 九、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第二课时 1、几个不是 0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 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41 -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4.1 有理数的乘法(3) 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乘法的三个运算律来进行乘法的简化运算. (2)能进行乘法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思想,体会运算律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3.关键:掌握乘法运算律以及运算法则. 四、教学过程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2.在小学里学过正有理数乘法有哪些运算律? 五、新授 在小学里,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例如 8?3=3?8. 还满足结合律,例如(4?6)?3=4?(6?3) . 引入负数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是否还成立? 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显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仍然成立. 例如:5?(-6)=-30, (-6)?5=-30- 42 - 即 5?(-6)=(-6)?5 [3?(-4)]?(-5)=(-12)?(-5)=60 3?[(-4)?(-5)]=3?(+20)=60 即 [3?(-4)]?(-5)=3?[(-4)?(-5)] 大家可以再任意取一些数,试一试. 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说明:a?b 可以写成 a?b 或 ab.当用字母表示乘法时“?”号可写成“? ”或省略.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 (ab)c=a(bc) . 在小学里,乘法还满足分配律,例如 6?(1 1 1 1 + )=6? +6? . 3 2 3 2任意选取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 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1 1 所以:-5?[ +(-2)]=-5? +(-5)?(-2) 5 5这就是说,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分配律. 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分配律:a(b+c)=ab+ac. 以上表示乘法运算律的式子中,a、b、c 表示任意有理数. 乘法的运算律与加法运算律类似,也可以推广到多个数的情况. 在代数学的研究中,运算律是很重要的内容.在计算时运用运算律,往往能使计算简 便. 例 4:用两种方法计算(1 1 1 + - )?12. 6 4 2解法 1:按运算顺序,先计算小括号内的数.1 1 1 ( + - )?12 6 4 2- 43 - 3 2 6 ? ? )?12 12 12 12 1 =- ?12=-1 12=(解法 2:运用分配律.1 1 1 ( + - )?12 6 4 2 1 1 1 = ?12+ ?12- ?12 6 4 2=3+2-6=-1 思考: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解法运算量小? 显然解法 2 运算量小,它不需要通分. 六、课堂练习 1.课本第 33 页练习. (1)-8500,运用结合律,先算(-25)?(-4) . (2)15,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25,运用分配律. 七、课堂小结 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运用的,这 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观察题目特点, 寻找最佳解题方法,这样往往可以减少计算量.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39 页,习题 1.4 第 7 题第(1) 、 (2) 、 (3)小题. 九、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3) 第三课时 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随堂练习。 4、小结。 5、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44 - 1.4.2 有理数的除法(1) 第四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以及分数的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法则,体会转化思想,会将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法运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应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有理数除法的两种法则. 3.关键:会将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1.小学里,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已知两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除以一个 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2 3 ; (2)-0.125; (3)-1 . 5 7五、新授 w 引入负数后,如何计算有理数的除法呢? 例如 8÷(-4) . 根据除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4 相乘得 8. 因为 (-2)?(-4)=8 所以 8÷(-4)=-2 另外,我们知道,8?(1 )=-2 4① ②- 45 - 由①、②得 8÷(-4)=8?(-1 ) ③ 4 1 来进行,即一个数除以-4,?等于乘以-4 4③式表明,一个数除以-4 可以转化为乘以的倒数1 . 4探索:换其他数的除法进行类似讨论,是否仍有除以 a(a≠0)可以转化为乘以 [例如(-10)÷(-4)] 从而得出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 0 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这个法则也可以表示成:1 a÷b=a? (b≠0) , b1 呢? a其中 a、b 表示任意有理数(b≠0)例如:两数相除的商仍有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由于除法可转化为乘法,因此商的符号 确定与有理数乘法类似,你能否得到与有理数乘法法则类似的除法法则吗?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这是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另一种说法,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灵活选用. 例 5:计算: (1) (-36)÷9; (2) (3 12 )÷(- ) . 5 25分析: (1)题,36 能被 9 整除,可以用方法二,直接除; (2)题是分数除法,?可转 化为乘法. 解: (1) (-36)÷9=-(36÷9)=-4(先确定符号,再求绝对值) ; (2) (3 5 4 12 12 )÷(- )=(- )?(- )= . 5 3 5 25 25例 6:化简下列分数: (1)?12 ?45 ; (2) . 3 ?12分析:分数可以理解为除法,所以要按除法法则进行,可以直接除,也可以转化为乘 法,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分数.- 46 - ?12 =(-12)÷3=-4; 3 ?45 1 15 (2) =(-45)÷(-12)=(-45)?(- )= . ?12 12 4解: (1)例 7:计算: (1) (-1255 5 1 )÷(-5) ; (2)-2.5÷ ?(- ) . 8 7 4 5 化为假分数,计算量大,可以 7分析: (1)题是分数除法,应转化为乘法,由于 1255 5 把 125 写成 125+ 后用分配律. (2)题是乘除混合运算,应将它统一为乘法以便约分. 7 7 5 解: (1) (-125 )÷(-5) 7 5 =125 ÷5 (先确定符号) 7 5 1 5 5 =(125+ )? (除转化为乘,同时将 125 写成 125+ ) 5 7 7 7 1 5 1 =125? + ? (运用分配律) 5 7 5 1 1 =25+ =25 7 7 5 1 5 8 1 (2)-2.5÷ ?(- )= ? ? =1 8 5 4 2 4遇到乘除混合运算时,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将它统一为乘法,另外,既有小数, 也有分数时,通常把小数化为分数,以便约分. 六、随堂练习 课本第 36 页练习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有理数的除法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除以一个数, 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转化为乘法,按乘法法则进行.二是根据“两数相除,同号得 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一般能整除时用第二种方法.乘除混合运算,先统一为 乘法,再按几个不等于 0 的数相乘的法则计算.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38 页习题 1.4 第 4、6、7(4)~(8) . 九、板书设计: 1.4.2 有理数的除法(1) 第四课时 1、除以一个不等于 0 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47 -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4.2 有理数的除法(2) 第五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计算器计算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2.难点:符号的确定. 3.关键:掌握运算顺序以及运算法则.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1、在小学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另外还要注 意灵活应用运算律.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与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五、新授 例 8.计算: (1)-8+4÷(-2) ; (2) (-7)?(-5)-90÷(-15) . 分析: (1)按运算顺序,先做除法,再做加法. (2)先算乘、除法,然后做减法. 解: (1)-8+4÷(-2)- 48 - =-8+(-2) =-10 (2) (-7)?(-5)-90÷(-15) =35-(-6)=35+6=41 例 9:某公司去年 1~3 月平均每月亏损 1.5 万元,4~6 月平均每月盈利 2 万元,7?~ 10 月平均每月盈利 1.7 万元,11~12 月平均每月亏损 2.3 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利 情况如何? 分析:盈利与亏损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盈利额记为正数,?亏损额记为负数, 那么公司去年全年亏盈额就是去年 1~12 月的所亏损额和盈利额的和. 解: (-1.5)?3+2?3+1.7?4+(-2.3)?2 =-4.5+6+6.8-4.6=3.7(万元) . 答:这个公司去年全年盈利 3.7 万元.1 1 1 1 1 例 10:计算 36÷3? -[(+ )-(- )-(+ )]÷() . 3 3 5 7 105 1 1 1 1 1 解:原式=36? ? -( + - )?(-105) 3 3 7 3 5 1 1 1 =4+( + - )?105 7 3 5 1 1 1 =4+ ?105+ ?105- ?105 3 5 7=4+15+35-21=33 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比笔算要快 捷得多. 例如:用计算器计算例 9 中的: (-1.5)?3+2?3+1.7?4+(-2.3)?2 学生阅读课本第 37 页有关内容,按课本介绍的方法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六、随堂练习 1.计算. (1)11+(-22)-3?(-11) ; (3)0÷(七、课堂小结 对于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首先确定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谁 在前先算谁,一般情况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减法转化为加法,灵活应用运算律,有括号的- 49 -(2) (-0.1)÷3 2 1 )?(- - ) ; 4 3 31 ?(-100) ; 2 3 7 7 (4) ( - )÷(- ) ; 4 8 8 应先算括号,计算时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注意检查,使结果正确无误.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39 页至第 40 页习题 1.4 第 8、11、12、13、14、15 题. 九、板书设计: 1.4.2 有理数的除法(2) 第五课时 1、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另外还要 注意灵活应用运算律.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与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5.1 有理数的乘方(1)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 与(-a)n 的意义. 四、课堂引入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50 -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 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 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 2 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五、新授 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a?a,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a?a?a. a?a 简记作 a2,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 . a?a?a 简记作 a3,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 .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记作 an.即 a?a??a. 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 an 中,a 叫底数,n 叫做指数,当 an 看作 a 的 n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 a 的 n 次幂. 这种求 n 个相同因数的例如,在 94 中,底数是 9,指数是 4,94 读作 9 的 4 次方,或 9 的 4 次幂,它表示 4 个 9 相乘,?即 9?9?9?;又如(-2)4 的底数是-2,指数是 4,读作-2 的 4 次方(或 -2 的 4 次幂) ,它表示(-2)?(-2)?(-2)?(-2) . 思考:32 与 23 有什么不同?(-2)3 与-23 的意义是否相同?其中结果是否一样?(-3 32 2)4 与-24 呢?( )2 与 呢? 5 5(-2)3 的底数是-2,指数是 3,读作-2 的 3 次幂,表示(-2)?(-2)?(-2) , 结果是-8;-23 的底数是 2,指数是 3,读作 2 的 3 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2?2?2) , 结果是-8. (-2)3 与-23 的意义不相同,其结果一样. (-2)4 的底数是-2,指数是 4,读作-2 的四次幂,表示 (-2)?(-2)?(-2)?(-2) ,? 结果是 16;-24 的底数是 2,指数是 4,读作 2 的 4 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 -(2?2?2?2) ,其结果为-16. (-2)4 与-24 的意义不同,其结果也不同.3 2 3 3 3 3 9 32 ( ) 的底数是 ,指数是 2,读作 的二次幂,表示 ? ,结果是 ; 表示 5 5 5 5 5 25 5- 51 - 32 与 5 的商,即3? 3 9 ,结果是 . 5 5因此,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 5 就是 51,指数 1 通常省略不写. 因为 an 就是 n 个 a 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例 1:计算: (1) (-4)3; (2) (-2)4; (3) (-1 (4)33; (5)24; (6) (- )2. 3 1 5 ); 2解: (1) (-4)3=(-4)?(-4)?(-4)=-64 (2) (-2)4=(-2)?(-2)?(-2)?(-2)=16 (3) (-1 5 1 1 1 1 1 1 ) =(- )?(- )?(- )?(- )?(- )=- 2 2 2 2 2 2 32(4)33=3?3?3=27 (5)24=2?2?2?2=161 1 1 1 (6) (- )2=(- )?(- )= 3 3 3 9例 2:用计算器计算(-8)5 和(-3)6. 解: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 开启计算器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 (-) 8 ) ∧ 5 =显示: (-8)^ 5 -32768 ( 即(-8)5=-32768 3 ) 6 ∧ 6 =(-)显示: (-3)^729 即(-3)6=729 用带符号转换键 +/- 的计算器: 8 +/- ∧ 5 =显示:-32768 3 +/- ∧ 6 =显示:729- 52 - 所以(-8)5=-32768(-3)6=729因此,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 都是正数;0 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 0.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 52 页练习 1、2. 七、课堂小结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a n 表示 n 个 a 相乘的积.注意(-a)n 与-a n ?两者的区别及 相互关系: (-a)n 的底数是-a,表示 n 个-a 相乘的积;-a n 底数是 a,表示 n 个 a 相 乘的积的相反数.当 n 为偶数时, (-a)n 与-a n 互为相反数,当 n 为奇数时, (-a)n 与 -a n 相等.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47 页习题 1.5 第 1 题,第 48 页第 11、12 题. 九、板书设计: 1.5.1 有理数的乘方(1) 第一课时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 的 任何非零次幂都是 0.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5.1 有理数的乘方(2)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学习,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等能力.- 53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加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单、准确. 3.关键:明确题目中各个符号的意义,正确运用运算法则. 四、课堂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有理数的运算? 2.有理数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五、新授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1 3+50÷22?(- )-1 5①这个算式里,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按以下运算顺序进行: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例如上面①式1 3+50÷22?(- )-1 5 1 =3+50÷4?(- )-1 5 1 1 =3+50? ?(- )-1 5 4 5 =3- -1 2 1 =- 2例 3:计算: (1)2?(-3)3-4?(-3)+15; (2) (-2)3+(-3)?[(-4)2+2]-(-3)2÷(-2) . 分析:分清运算顺序,先乘方,再做中括号内的运算,接着做乘除,最后做加减.计 算时,特别注意符号问题. 解: (1)原式=2?(-27)-(-12)+15- 54 - =-54+12+15 =-27 (2)原式=-8+(-3)?(16+2)-9÷(-2) =-8+(-3)?18-(-4.5) =-8-54+4.5=-57.5 例 4: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 ② -1,2,-4,8,-16,32,? 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3)取每行数的第 10 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分析: (1)第行数,从符号看负、正相隔,奇数项为负数,偶数项为正数, ?从绝对 值看,它们都是 2 的乘方. 解: (1)第①行数是 -2, (-2)2, (-2)3, (-2)4, (-2)5, (-2)6,? (2)对比①②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你有什么发现??2 ?2 ?2 ?2 ?2 ?? ? 0, 4 ?? ? 6, ? 8 ?? ??6,16 ?? ?18, ..第②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加 2. 即 -2+2, (-2)2+2, (-2)3+2, (-2)4+2,? 对比①③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第③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的一半,即 -2?0.5, (-2)2?0.5, (-2)3?0.5, (-2)4?0.5,? (3)根据第①行数的规律,得第 10 个数为(-2) ,那么第②行的第 10 个数为(- 2)10+2,第③行中的第 10 个数是(-2)10?0.5. 所以每行数中的第 10 个数的和是: (-2)10+[(-2)10+2]+[(-2)10?0.5] =1024+(1024+2)+ =2=2562 六、巩固练习- 55 10 课本第 44 页练习. 七、课堂小结 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 一般按运算顺序进行, 但有时根据运算律会使运算更简便, 因此要在遵守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快捷、准确.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47 页至第 48 页习题 1.5 第 3、8 题. 九、板书设计: 1.5.1 有理数的乘方(2) 第二课时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4、随堂练习。 5、小结。 6、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1.5.2 科学记数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 10 的 n 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56 -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 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中国人口约为 ?人, ??太阳半径约为 , 光的速度约为
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 吗? 让我们先观察 10 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000,? 即 10 的 n 次幂等于 10?0(在 1 的后面有 n 个 0) ,所以可以利用 10 的乘方表示一些 大数,例如 .67?.67?108 读作:“5.67 乘 10 的 8 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表示成 a?10n 的形式,其中 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 的数(1≤a&10) ,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例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中国人口约为 1.3?109 人,太阳半径约为 6.96?108 米,光的 速度约为 3?108 米/秒. 例 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 解:(这里 a=1 省略不写) .7?.7?107 =1.23?=1.23?1011 观察上面的式子,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 10 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1000000 是 7 位整数,而 10 的指数是 6, 是 8 位整数,而 10 的指数为 7. 即等号右边 10 的指数比左边整数的位数小 1. 问:如果一个数是 6 位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10 的指数是多少??如果一个数 有 8 位整数呢?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 n 位整数,其中 10 的指数是 n-1. 注意:“n 位整数”是指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 例如:831.5 的整数部分是 3 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8.315?102.- 57 - 另外,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规定 a 必须是大于或等于 1 且小于 10. 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遇到一些较小的数据.例如存在于生物体内在某种细胞的直径 约为百万分之一米, ?即 1?微米, ??本次中特等奖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 ??即 0. 000001, 它们也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吗? 本章引言中有 1 纳米=10 米,这是什么意思呢? 1 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 米是 1 纳米的 10 亿倍,也就是说 1 纳米是 1?米的十亿 分之一,两者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可以表示为: 1 米=109 纳米,或 1 纳米=1 米 10 9-9在科学记数法中,后一式子表示为 1 纳米=10 米 一般地,当 a≠0,n 是正整数时,a-n= 例如 1 米=102 厘米,或 1 厘米= 即 0.01=10-2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 47 页习题 1.5 第 1、2 题. 七、课堂小结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时,注意 a?10n 中 a 的范围是 1≤a&10,n 是正整数,n 与原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 m 的关系是 m-1=n,?反过来由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数 时,原数的整数部分的数位 m 比 10 的指数大 1. (即 m=n+1) 另外,对于绝对值较大的负数,如- 729000,它可表示为-7.29?105,它的意义是 7.29?105 的相反数,这里的 a 仍然是 1≤a&10. 对于较小的数,如 0.00012,因为 0.÷÷104=1.2?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 47 页习题 1.5 第 4、5、9、10 题. 九、板书设计: 1.5.2 科学记数法 第三课时 1.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表示成 a?10n 的形式,其中 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 的数(1≤a&10) ,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2、随堂练习。- 58 -1 an1 米=10-2 米. 2 101 =1.2?10-4. 4 10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5.3 近似数 第四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给了一个近似数,你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 (2)给了一个数,会按照精确到哪一位或保留几个有效数字的要求,?四舍五入取近 似数. 二、过程与方法 从测量引入近似数,使学生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字概念. 2.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 3.关键: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和小数点末尾的零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1.准确数和近似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我们接触到很多这样的数.例如:对于参加同一个会议的 人数,有两种报道,?一种报道说:“会议秘书处宣布,?参加今天会议的有 513 人”.这 里数字 513 确切地反映了实际人数,它是一个准确数,另一种报道说:“约有 500 人参 加了今天的会议”,500 这个数只能接近实际人数,但与实际人数还有差别,它是一个近 似数. 例如,统计班上喜欢看球赛同学的人数是 35,这个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一 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又如,初一(1)班有 55 个学生,某工厂有 126 台机床,?我有 8 本练习本,这些数都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 如果量得语文课本的宽为 13.5cm,由于所用尺的刻度有精确度限制,而且用眼观察时 不可能非常细致,因此与实际宽度有一点偏差,这里的 13.5cm 只是一个与实际宽度非常- 59 - 接近的数, 又如, 宇宙现在的年龄约为 200 亿年, 长江长约 6300 千米, ?圆周率 ? 约为 3.14, 这些数都是近似数. 五、新授 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取得准确数,或者不必使用准确数,而可以使用近似数. 你还能举出一些日常遇到的近似数吗? 2.关于精确度问题 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例如,前面的 500 是精确到百位的 近似数,它与准确数 513 的误差为 13. 我们都知道圆周率 ? =3.141592? 计算时我们需按照要求取近似数. 如果要求按四舍五入精确到个位,那么≈3; 如果要求按四舍五入精确到 0.1(或精确到十分位) ,那么 ? ≈3.1; 如果要求按四舍五入精确到 0.01(或精确到百分位) ,那么 ? ≈3.14; 如果要求按四舍五入精确到 0.001(或精确到千分位) ,那么 ? ≈_______; 反过来,若 ? ≈3.1416,那么精确到________,或叫精确到_______.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3.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 的有效数字,一共包含的有效数字的个数,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例如近似数 0.025 有两个有效数字:2,5;1500 有 4 个有效数字:1,5,0,0;0.103? 有有 3 个有效数字:1,0,3.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 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 a 中的有效数字,例如近 似数 5.104?106 有 4 个有效数字:5,1,0,4. 规定有效数字的个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简下列各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