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为何会使中纬度高空西风更加干旱,高...

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人类应该怎么做?_百度知道
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人类应该怎么做?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水将变得更少更脏。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变暖还使得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在干旱年份,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全球变暖将使降水变率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个人生活质量将会下降。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将更加明显,高温使得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活跃,同时它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高温热浪的增加将使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更是经常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气候变暖是个头疼的问题 现在每年群球因为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最直接遭受冲击的是沿海城市 不过这个效应到现在来看还不是很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全球变暖的产生原因和引发的问题有哪些_百度知道
全球变暖的产生原因和引发的问题有哪些
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有五个方面1。全球变暖对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的种类和地区条件变异,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北移,有利于作物生长。一般来说,全球变暖会是中纬度地区受损,高纬度地区收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的减产,因而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上会下降。2。全球变暖对工业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的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的制冷能源的消耗。3。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夏天气温持续升高,会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同时,全球变暖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还使疾病的传播范围增大。4。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海平面的这一变化将给沿海地区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在几十年里发生,而大多数生态系统不可能如此快地适应或者迁移,因此自然生态系统将愈来愈不能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全球温度变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环保意识较强的科学家多认为与人类活动,也即二氧化碳的废气排放有关。 我就和不大相信人类有本事征服自然那样,也不大相信人类有本事毁灭自然,故不大相信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中国的河南省曾发掘出过野象遗骸。这说明野象曾生活在中原。也就是说,河南省的气温曾经高到野象可以生存的地步,而那时并无如今这般严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黄山上被发现有冰川划痕。由于重力的作用,自然界如果有划痕,应该都是垂直的。但冰川是横向移动的,故如果发现山体上的划痕呈水平方向,则肯定就是冰川划痕。 黄山纬度过去层有过冰川,而比黄山更北的河南曾有过热带象生存,可见气温变化有如潮汐涨落,不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在过去的岁月里,冰川甚至可能到达过南北回归线,然后退缩回去,然后再度向温热带低地延伸,然后再退缩回去。如今的大河巨川多是古冰川推出来的。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之源,仍是由冰川融水开的先河。在地质年代上,这样的冰川进退能够留下考查痕迹的大概有三、四次之多。而每次冰川的退缩都非人类活动造成。其退缩的程度,比如河南有象,都比现在的全球变暖程度更甚。 如果阅读过《民俗地理杂志》,就不难看出中东所谓的大油田和该油田所在国的面积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尽管如此,本着“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的原则,我也赞成限制甚至减少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动议。 什么是“二氧化碳”排放? 就是燃烧! 最早的燃烧是做饭和照明的柴火。然后是燃烧化石燃料。植物(主要是橛类)化石形成的固体燃料煤。动物(主要是三叶虫)化石形成的液体燃料石油。 如今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形式无非几个方面。其一是日常生活的照明、造饭和取暖,过去是烧柴火,然后改烧煤,如今改烧天然气和烧油。二是交通。汽车烧汽油。火车轮船烧柴油。飞机烧煤油。其三是工业用动力锅炉,有烧煤的,有烧油的。再有就是热电站,也有烧煤和烧油两种。 生活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彻底根除。如今照明已经完全不用燃烧了。下一步是放弃明火做饭和取暖,一律改为电磁炉,电热水器和电暖气,则生活中除了吸烟和呼吸,就没有二氧化碳排放了。 陆上交通有可能根除二氧化碳排放,那就是火车全部改为电力机车。短途公交一律改用电车。在电车和火车之间加开短途电气火车(相当于地铁,但不一定非在地下)。家庭自备交通工具一律改为自家可以充电的电瓶车。每天上班,住宅小区的户主开着充了一宿电的电瓶车到短途电气列车站。存好自家的电瓶车(存车处可以充电)后登上电气列车,到上班附近下车换公共交通的电车到达办公室。 工厂能源可一律改为用电,彻底废除锅炉和各类燃油发动机,则工厂也不会再有二氧化碳排放了。最后是发电厂,则这需要环保人士的改变策略。 过去的环保人士把主攻的矛头对准有核泄露事故危险的核电站和破坏环境的水力发电站。但这两者都不排放二氧化碳。 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用电都是来自发电厂。而现在的发电厂主要是燃煤和燃油两种热电站,也因此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的主流。根除的办法就是全面废止热电站而改为核电站与水电站。 核电站导致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水电站导致水库周围的环境破坏。而如果没有这两点的牺牲,则就无法跟除大气中的主流二氧化碳排放。 人类最终的生产生活能源应该来自热核发电厂的电力供应。每升海水中所含热核能据说相当于三百升石油,且其没有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问题。但热核反应堆的研发已经进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总算到了建造实验堆的阶段。应用堆的建立恐怕还得大半个世纪。所以,眼下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还得放在核电站和水电站上,在技术成熟时并入风力电站与潮汐电站。但这后两者因为风能和潮汐能的收集不易,无法代替核电站与水电站。 等应用型的热核反应堆成功之后,再拆除核电站和水电站的大坝也不迟。可眼下环保人士抗二氧化碳排放的环保策略还是应该从抵抗核电站与水电站为主攻目标改为不再反对核电站与水电站,翻回头主攻热电站。 在空中水运交通方面,飞机的燃油看不到消除的希望。但远洋巨型轮船有核动力代替的可能。这有核潜艇与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先例。但小型,尤其内河水运除了加风帆以外,仍离不开燃油发动机。我建议牧区应恢复畜力运输。 最终只剩下飞机和中小型船舶继续排放二氧化碳外,其他一切生产生活用能一律改由核电站与水电站提供的电力,则不会再有二氧化碳排放。地球上残存的化石燃料,煤与石油,将主要作为化工原料使用。 除了减少和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从空气中把吸收二氧化碳,这就是光合作用。地球上每天都在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化学反应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全世界每天不知有多少亿片绿叶在光线的照耀下进行着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到体内分解成氧和碳,把氧排放到大气中,把碳留在体内。构成植物体的碳源,主要来自光合作用,也即是从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中富集的燃烧值。 让绿色植被覆盖住所有的不毛之地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二法门。 作为一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又本职工作繁忙的具有环保意识的新锐人物应该立刻到商店里去买一台电磁炉做饭,买一个电咖啡壶烧热水沏茶,从此废掉自家的煤气炉灶,根除自己家庭范围内一切由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把自己家庭范围内每一分一尺的荒地都种上植被。如果没时间管理,长满杂草也是植被,总比光秃秃暴沙扬尘的光土地要好。全球变暖引发政治问题(清华—环球论坛)   清华环球论坛  讨论嘉宾:  张丕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韦志洪 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人: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  ●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未来,中国所做出的“减排”承诺必须是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的承诺,我们不能给自己的发展空间加上无法承受的束缚  ●在气候问题上,中国应当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获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全球变暖使社会经济系统变得脆弱  张丕远: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有关气候与人类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为阻止地球变暖而达成的协议。  其实,气候变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界的自身运动变化;另一个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像棉被一样裹住地球,形成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变暖,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变暖”。  韦志洪:气候变化到底是气候自身的周期性规律,还是人类过度生产、使用燃料的结果,我们还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过去200多年来看,大气浓度确实增加了,气温的平均温度也确实增高了。  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潘家华:自然界的极端事件增加,使得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增加。比如,1998年东北三江平原的大水,如果松嫩平原一个人都没有,我们完全可以不在乎洪水的危害,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储量增大,气候变化一旦引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就是过去的数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任何灾害对社会经济都可能是致命的。  全球共同迎接气候“压力”,科学问题引发南北问题  张丕远:《京都议定书》生效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文件讨论的就是如何阻止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的具体措施是限制各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限制人类过度消耗能源的措施。  韦志洪:《京都议定书》的谈判经过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比预定时间晚了5年,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国家、各个利益集团不一致造成的。  潘家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在谈判过程中,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  经过多年谈判,目前《京都议定书》确立了“2008年—2012年第一减排期”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即由发达国家先“减排”,发展中国家不承担义务。具体措施是,以1990年为基准年,缔结协议的各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减少一定的比例:欧盟各国平均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减慢,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因此削减比例为零。但是,美国因坚决反对单方面赋予其义务,退出了《京都议定书》的谈判。  中国于日签署了该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顶住了发达国家压力,赢得了宝贵的不承担减少排放量的10年缓冲期。  然而,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进生长,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还会集中到发展中国家身上。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京都议定书》代表一种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张丕远:《京都议定书》的意义重大是毫无疑问的。首先,《京都议定书》追求每一代人之间的公平,也就是说,不要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过量排放温室气体,让子孙后代承受恶果。  其次,《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和“发达国家先减排”的举措是积极的,有利于全球温室气体的真正减排。否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参加《京都议定书》就成了玩一场玩不起的游戏。  韦志洪:尽管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使之打了一定的折扣,但《京都议定书》毕竟是生效了,这给全世界增强了信心。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的困难。《京都议定书》确立了3种“减排”方式:第一个机制是“清洁发展机制”,指发达国家本国不减少排放,但是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和输出技术,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完成自己应该“减排”的额度。第二个机制是“联合履行”。在这个机制中,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联合履行,“减排”成本高的国家可以通过帮助“减排”成本低的国家改善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将降低的排放量用来冲低其“减排”义务。第三个机制是“排放贸易”,这个机制就是允许那些已经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国家将自己多出的“减排”配额卖给那些达不到“减排”指标的国家。在所有《京都议定书》承诺“减排”的国家间,可以形成一个“减排”贸易市场。目前,欧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这种“减排”市场。  从以上“减排”方式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全球温室气体真正减少。  另外,虽然《京都议定书》给各国限定了额度,但是如何实施和监督,这还是个难题。如果各国在承诺期中没有完成应履行的指标,那么如何处理?  潘家华:《京都议定书》生效确实令世界在气候改善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经过多年的谈判,《京都议定书》妥善解决了很多细节性、技术性问题,给国际社会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京都议定书》的效果确实非常有限。  首先,世界上温室气体的第一排放国美国没有参加,没有美国的《京都议定书》毕竟是不完整的。其次,目前发达国家排放量增加非常有限,但是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和排放速度增加都非常快,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第三,《京都议定书》的未来比较令人担忧。如果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都实现不了的话,又如何要求发展中国家来进行“减排”?这必然成为《京都议定书》的一个大问题。  参与国际气候问题的解决,中国要尽力也要量力  潘家华:气候变化问题实质上是全球共享资源占用的问题,但是,同土地、海洋、领空这些可以武力取得的资源不同,气候资源不具备武力征服、优先占用等特征。  如果说大气气体排放容量是一定的话,那么这个容量就是一种资源,就牵扯到由谁来占用的问题。如果大家都想占用资源的话,必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双损”,也就是两败俱伤;第二种是你有我就没有,我有你就没有;第三种是“双赢”。实现“双赢”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大家都不减排的话,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张丕远:毫无疑问,中国应当在环境问题上有所作为,首先应当发展“气候友好”的能源,尽量不要发展煤炭、石油等容易带来环境问题的资源。  潘家华:大气气体排放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从国内层面来看,如果中国在现阶段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环境友善”的国家,可以承诺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切将对温室气体减排产生积极的效果。  中国决不可指望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因为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另外,中国可以承诺遏制奢侈、浪费性的排放。中国现有的汽车排放量都比较大,然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资源允许这种奢侈的做法。  韦志洪:的确,尽管中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但是这个标准在国际上仍属于中等发展中国家水平。中国必须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不仅考虑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后代的生存条件。  为此,中国应从体制上加强建设。目前我国只在中央一级的层面上建立初步的组织框架,比如说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以及设想中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中心等。但这远远不够,中国还应该在省一级的层面上建立相应的组织和体制,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中国应当着手开展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当前能够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仍然比较少,并且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其他省份相当少。  潘家华:但是,从国际层面来看,中国应当努力争取应得的利益,应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这个定位的依据一是历史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轨迹,二是中国的实际需要,也就是人口的增长情况。  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基本处于稳定阶段,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1990年—2001年11年间,中国人口增加了1.38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2亿吨;美国人口同期仅增加了3600万,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增加了8.3亿吨。更何况,中国现有城市人口4.5亿,相当于欧洲人口的总量;剩余近9亿农业人口在解决就业过程中也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增长。除此之外,我国由上个世纪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阶段,转变为当前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而这个时间仍需要持续20—30年。  因此,未来,中国所做出的“减排”承诺应该是有条件的。中国的承诺必须是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的承诺,因为我们不能给自己的发展空间加上无法承受的束缚。  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  韦志洪:在气候问题上,中国应当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因为发达国家要履行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减排”任务,需要在国外购买2—4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从全球的供应能力来看,中国是供应大国,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中获利。  潘家华:温室气体减排必将对中国的企业家、消费者,能源需求、消费方式、能源供给等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韦志洪:但是,目前中国国内对《京都议定书》所提供的机制了解的人还非常少,仅仅100人左右,这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气候变化的谈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应当在国际谈判过程中联合不同的利益集团和国家,既包括欧盟,也包括77国集团。无论美国在此问题上会不会回头,我们都应当向世界发出一种信息: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美国不应游离于之外,为此,世界各国还应加强谈判,让大家都来关心这个问题。 研究人员表示全球变暖引发健康问题来源: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美国一位医生表示:全球变暖不单单导致人们在夏季由于高温而中暑或者产生其他与温度相关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它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鲁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Cindy Parker博士表示:不但与高温相关的疾病和死亡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气候变化也侵袭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它导致空气和水质污浊、洪涝灾害频发、食物供应短缺、数亿环境难民出现、能够净化空气和水的许多生态系统瘫痪。??一提到气候变化,大多数人就会想到热浪造成的热压力。2003年欧洲西部爆发的热浪就致使3万多人死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热浪将变得更加严重、持续时间更长。??Parker在本周于费城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阐述了全球变暖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简单来说,全球变暖的原因都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多。还有各个农场、工业的废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多了,就会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山就会融化。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成水以后就会导致海潮上涨。上涨以后想想后果吧。那还能住吗。
全球变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纬度高空西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