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2=?

1+1=2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为什么1+1=2,是根据什么理论得出来的.
1+1的理论.即哥德巴赫猜想、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在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小史】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偶数n(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进度相关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4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相关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哥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意义】“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哥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困扰了人们两百多年,但始终没有被证明,看似越简单的越难证明,数学中也还有许多类似的猜想,表面看很简单,但证明确很困难.这是数学猜想的一个共性.素数是整数的基础,也就是除了1和自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数所整除的数是素数,由素数相乘得到的是合数,每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成两个素数的和,这是1742年哥德巴赫首先提出,但两百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证明.其实哥德巴赫猜想比人们想象的要简单,其一是偶数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和不是唯一的,一个偶数可以分解为多种两个素数的和,而且随着偶数的增大,可以有更多的解,当然证明的过程不是用普通筛选,也不是用随机概率.证明的过程是建立在一个新的简单的公式基础上,类似于数学归纳法.首先素数是无限的,这个是已经被人所证明,这里只是提一下.偶数我们用2N表示,N+K和N-K的和等于2N,其中K<N,K是任意的正整数,对于任意的2N,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的和,由于我们通常认为1不是素数,所以这种组合的可能有N-1个,在这N-1种组合中,我们要找出N+K和N-K 都是素数的组合,对于比较小的数可以做到,对于无限的数来讲,我们要证明的是N+K和N-K都是素数的可能性随着N的增大而增大,这样就能证明任意的偶数都可以分解成两个素数的和.求素数的个数的欧拉定理,从这个定理中可以得出大致的素数的个数,小于2N的素数的个数大于公式1,2N×1/2×(1-1/3)×(1-1/5)×…(1-1/P)其中P<√2N<P+M(P小于2N的平方根),这个公式包含素数,要用已知的素数来求出2N以内的素数,对于无穷大的素数来讲,这不是好的算法.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式却和这个公式相近.对于N+K和N-K这两个数,一共有N-1种组合方式,在这其中两个数都是素数的个数A和上面的公式相似,由下面的公式2可以计算其最小值, A一定大于公式2的值,公式2,(N-1)×{1/2×1/3×3/5×5/7×…[(P-2)/P]},其中P<√2N<P+M(中间的数是2N的平方根),对于比P大的下一个素数我们记作P+M,比P大的第二个素数记作P+L,上面公式中大括号的数用F表示,对于P+M<√2H<P+L,在这个区间的偶数被分解为两个素数的概率是 (H-1)×F×[(P+M-2)/(P+M)].在P2(注P的平方)和(P+M)2中间的偶数,其中P2+1这个偶数可以被拆分为两个素数的极小值A最小,但这个数值A要大于1,这样至少会有一组数都是素数,在(P+M)2到(P+L)2之间的偶数,(P+M)2+1可以被拆分为两个素数的极小值也最小,将P2+1和(P+M)2+1代入公式2,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知这个概率是增加的,因为M最小为2,比如我们去P等于11,P+M 则等于13,P+L等于17,在这172即289之内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和,由于P是任意的,N也是任意的,对于N越大,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素数和的概率是增加的,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得以成立.120 是60的2倍,120 小于11的平方121,代入公式2;59×1/2×1/3×3/5×5/7≈4.2,但60能被3和5整除,上式实际为59×1/2×2/3×4/5×5/7≈11.2,实际120可以分解为12组素数的相加,如果一个数N可以被素数J所整除,那么N+K和N-K同时被J所整除的概率降为(J-1)/J,而不是(J-2)/J,另外,当N-K很小时,N-K 就可能成为素数,这时也使这两个数成为素数的概率增加,公式2是最低限度的数值,并不是求偶数分解成两个素数和的精确公式,122这个数用公式2得出3.5,而实际上122可以分解为4组素数的和,这个值和公式的计算结果相近,这是因为122除以2等于61,61是一个素数,所以不用调整公式,而对于N是和数,调整的结果只能是增大,这样对于任意的偶数2N,分解成两个素数的最小值是增加的,而已知的数是成立的,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得以证实.素数的分布是一个确定的数列,但又不是一个可以简单求出的数列,而随机分布的几率没有考虑这种确定分布,所以用随机的分布理论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确定的素数分布也不能求出,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难点,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要用到素数分布,又要用对称性来消除素数分布,本文正是巧妙的用到这一点,从证明2N 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可能性出发,证明这种可能性是随着2N的增加而增加,绕开了素数的具体分布.这是关键所在.注:P2代表P的平方,因为电脑的原因,书写不方便,以下(P+M)2代表也是平方.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x-p=p1或x-p=p2p3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这是不好懂的;读不懂时 可以跳过这几行.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如果你能证明,那你很快就可以得到100万美元的奖金!而且有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的认证证书。因为那就是“哥德巴赫猜想”!!!那两个大学悬赏100万,奖励给能证明这个猜想的人!
扫描下载二维码陈景润是怎么证明1+1=2的?
首先那个哥德巴赫猜想只能简写为1+1,不能说是1+1=2.因为哥德巴赫猜想和算数计算中的1+1=2没有任何关系.这个猜想目前是说法是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奇质数的和.所以就简写为1+1,代表两个质数相加.这个猜想目前应该还没有证明出来.陈景润证明出来的是被简写为1+2的命题,即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能分成1个质数+2和质数的积想形式,所以被简写为1+2,那个1代表1个质数,那个2代表2个质数的积.和算数中的1+2=3也没任何关系.而这个证明过程据说相当复杂.反正估计我是看不懂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他证明的是1+2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扫描下载二维码一加手机2上手体验:1+2=?_钛体验_新手机_科技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N
合作登录:
一加手机2上手体验:1+2=?
来源:财经网 
作者:sunniton   
自从小米通过互联网营销模式尝到甜头之后,互联网就变成了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无论是传统手机厂商,还是后起之秀,无不走上互联网营销的道路。经过这两三年的发展,以互联网营销模式为主的手机厂商已经多如牛毛,数都数不清。
厂商数量那么多,品牌的特色以及产品的性价比自然变成了主要的竞争手段。小米的&最发烧&、魅族的&更好用&、华为的&最商务&等等,都给自己的互联网品牌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烙印,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加的&不将就&。
日,一加手机第一代北京五棵松万事达中心正式发布。品牌起步虽晚,但&极客爱搞机&的定位,不错的性价比,再加上还不赖的设计以及产品工艺,使得第一代手机发售当天,预约购买人数超过140万。对于一个新秀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成绩。多系统通刷+不俗的硬件配置,使得第一代产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寿命达到了互联网手机市场的前列水平。
直到461天之后,一加手机才将他第二道大菜端上台面。
一加二发布之前,一加手机开始着手打造自家系统的消息便早已传出。
在这之前,一加手机被许多人当成是搞机届的&万金油&,默认为Color OS(至于为什么是这套系统大家懂的),除此之外,MIUI?能刷;CM?能刷;Color OS?能刷;Smartisan OS?还是能刷。尽管这样可玩性高,可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没有自家软件风格体系的硬件,总让人觉得产品没有灵魂,一句话概括就是&躯壳随时在,灵魂任你塞&。
一加要出自家系统的消息让粉丝们充满期待,而氢+氧两套系统同时推出则算作是一个大礼包吧。氢OS作为一加手机在国内的默认操作系统,阉割了Google服务,完全注入自己独有的&氢表达&设计理念;而氧OS则作为一加手机在海外的默认操作系统,无限贴近原生,加入一些自己在软件上的&微创新&,更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 氢OS系统界面截图
& 氧OS系统界面截图
我手中拿到的这台一加2自然是国内版,内置氢OS操作系统。开机后,整体界面很素雅,操作流畅,但整体感觉就是非常柔。无论是过度动画还是操作感受,都有种轻柔的感觉。内置少数几个常用软件,均放在桌面文件夹内,可自行删除,总体来说还是很干净的。不可添加壁纸,仅能更换氢视窗的背景图,桌面背景随之变换颜色,浑然天成,非常和谐。图标排列以及桌面背景切割类似Smartisan OS,文件夹设计独具一格,很漂亮。将其打开后,左右滑动可以切换所有文件夹的内容,避免在寻找软件时进进出出的繁琐操作。
主页面下滑是九宫格搜索栏,上滑是控制中心,与iOS如出一格,只不过换上了造物设计风格的图标,因此,上手操作不会有困难。通知栏下滑后,可再次下滑,将通知下拉,方便用户单手操作。&氢视窗&将短信等有效信息进行整合,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在一个页面里,非常直观方便。
氢OS以上特色是亮点,而在使用过程中,我同样有许多觉得不便的地方:
?&& 通知栏通知左滑是移除,右滑是打开该软件。个人习惯右手操作,通常习惯右滑将通知移除,而此时,却帮我打开了软件,这样的感受真心头疼,最后,我索性就点击通知栏右下角的&全部移除&按钮,图一个自在。
?&& 打开文件夹之后,习惯点击桌面其他部分来关闭文件夹(为什么不点击返回键来关闭,下半部分会说明原因)。而氢OS文件夹打开后,整个下半部分都属于文件夹区域。于是,单手操作时,我常常会空出一只手来点击上半部分进行关闭,那个时刻,恨不得拇指一米长。
?&& 氢OS将Dock栏彻底移除,需要时间来适应。个人习惯将常用图标放在Dock栏,这样无论在桌面的哪一页都能迅速打开所需软件。而没有了Dock栏,每次使用常用软件都需要返回主页或是使用软件搜索,增加了用户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
?&& 氢视窗虽美,可是还是想要换壁纸啊。桌面背景虽然会根据氢视窗的图片色调进行更换,可是,有时候还是看到自己喜欢的壁纸想要更换,然而,并不可以。
基于以上自己无法克服的使用习惯,以及Android原生情结,没多久就刷成了贴近原生的氧OS,瞬间觉得呼吸顺畅不少。
告别了素雅的系统风格,告别了唯美的关机动画,告别了新颖的充电特效,告别了满满的设计感&&虽然氧OS也存在些许bug,如界面切换及动画过度有明显掉帧,图片缩放迟钝等,却给我换来了比较踏实的使用感受。
就在这一刻,瞬间领悟到两套系统命名对于我的意义:氢气飘乎乎,高高在上,云间漫步;氧气稳妥妥,踏踏实实,脚踏实地。氢能带你飞高高,氧却是生命的真谛。正如歌词所说:
&人活着赖着一口氧气,氧气是你~&
总之,两套系统风格不同,自行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梅兰竹菊?不,是竹杏木凯
手机外观是人们对手机的第一印象,各大厂商也在这上面是除浑身解数,大做文章。一加手机第一代刚出的时候,只有岩沙黑和Baby Skin白两种颜色可选,后续受到行业其他厂商的启发(对没错,我是不会告诉你是MOTO的),推出了其他材质的后盖供用户进行选择。
& 一加手机与第一代moto x
& 一加手机2与moto x pro
而此次第二代手机发布,便同时推出一套其他材质后盖供你选择,包括:竹质、黑杏、酸枝和凯芙拉&。我手中是4G RAM/64G ROM的高配版,后盖为默认的岩沙黑。
机身整体设计与一代风格类似,但曲线更加硬朗。边框材质变为了全金属,将整机的档次提升了不少,握持的时候也感觉更踏实。后盖与边框贴合紧密,严丝合缝。
正面被一整块大猩猩玻璃覆盖,上半部分可见的是听筒和前置摄像头,下部则是指纹识别键,以及两个隐藏式触控按键,在氧OS下可以选择使用屏幕内虚拟键或是屏幕外触控键。但因为触控键在机身靠底部位置,单手很难点按,这也是为什么不用它关闭氢OS下文件夹的原因。所以,立马隐藏假装它们不存在。息屏时,正面黑得通透,给人愉悦的观感。
边框左侧是三段式情景模式键,右侧依次为音量键和电源键。顶部仅有拾音麦克和耳机孔,底部为类iPhone6设计的话筒,单扬声器以及USB Type-C接口。
机身背部从上到下依次是双LED闪光灯,1300万像素摄像头,红外对焦孔和一加的LOGO。
整体成像颜色比较讨好眼睛,接近真实,自带HDR功能开启后改变很明显,但会造成失真现象。超清晰模式下的拍摄情况与普通模式看不出明显差别。以下为样张欣赏以及与部分其它机型样张对比:
机身背部呈现一定弧度,提高用户的握持感,但是,边框不够圆润,使得握持时有强烈的割手感。由于现在智能机机身变大已经是趋势,单手操作时个人习惯用小拇指顶住机身底部防止滑落,而一加2的边框倒角太锐利,小拇指上像是盯着一把略钝的刀,感受非常痛苦。岩沙材质的后背给机身增加了摩擦力,拿起来特别踏实。
&不将就&的硬件微创新
如果说一加手机一代是市场的试水之作的话,一加手机二代则是观察后进行的完善与创新。互联网上信息泛滥,需要一些触动用户的新东西来&吸睛&,这些创新的微元素也是产品在一段时间内的亮点。
USB Type-C。Android手机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大部分配备的是Micro USB接口,且如今人们对手机电量越来越敏感,&快充&技术也渐渐渗透到新品中,好像没个&充电五分钟,通话半小时&的口号都没脸见人似的。一加手机2并没有跟着大众走,而是采用了USB Type-C这种被视为未来市场主流的接口。目前,最广为人知的,采用这种借口的产品是苹果的New MacBook。这种接口优势也很明显,更加纤薄的设计、更快的传输速度(最高10Gbps),更强悍的电力传输(最高100W)以及双向数据传输等。最打动人心的特点就是像Lightning接口一样,正反两面随便插,彻底解决了&USB接口永远插不准&的世界未解之谜。缺点呢,在如今也很明显,不知道是因为技术限制还是其他原因,采用此接口的一加手机2并不支持快充技术,对于不乐于等待的用户来说简直是噩耗。在Micro USB的主旋律下,一加2就像是汪洋中的一座孤岛,说起来是环境好的一块陆地,但却与发展良好的大陆相距甚远。试想一下,周末忘记带数据线回家,手机与家里本来有的数据线又不兼容,那这个时候,就是崩溃的时候了,要如何度过这难熬的两天时间啊。所以,以亲身经历告诉你,想要完全放心地使用,最好多买几条数据线,以备不时之需,毕竟现在大家随手能借你一条Micro USB或是Lightning,却唯独少了USB Type-C啊。
指纹识别键。从iPhone 5s附有指纹识别技术开始,Android阵营也渐渐将此技术普及开来。从背面滑动到背面按压,最后到跟iPhone一样的正面按压,使用体检越来越好。一加手机2作为新品,自然不会将它落下。同样,将指纹识别放在正面下方的中央位置。不一样的是,这一枚按键是无法按压的。习惯了Home按键集成指纹识别后,潜意识认为所有指纹识别键都应该是可以按压的实体按键,而一加2却让你的逻辑彻底乱了。好多次习惯性将手指放在按键上按压,却发现它是一块坚硬的平板,并不能得到实体按键的下压反馈。就像你下着楼梯,到了最后一阶以为还有台阶,可实际上没有时,会给你带来重心失调还有力量受阻反弹的不适感。不过,尽管无法按压,却依然能够做到息屏解锁等操作。指纹录入时间相对其他手机较长,请多换角度进行指纹录入。
三段式情景模式切换键。iPhone将静音键做成机身实体键,使用户省去了&亮屏-解锁-音量键&的繁琐操作。一加在此设计上进行改良,做成了三段式实体切换键,能在&普通-勿扰-静音&之间进行切换,切按键更大,键面做了纹理打磨,用手指就能轻松切换。这个功能针对性挺强,对于经常需要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来说,简直是亲爹亲妈,而有的用户几乎用不到该功能,则可有可无了。前段时间,国外一播客的主播就大赞该功能,提出:在开会或者是影院等需要安静的场所,手机响了我就能快速在口袋里拨一下,方便快捷,而不用掏出手机点亮屏幕,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看就是这个家伙居然没开静音真是没有公德心&。这也算是部分用户的痛点吧。
不发热的810?
骁龙810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不是因为出色的性能,而是因为令人诟病的发热问题。几乎所有采用该处理芯片的手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过热情况,一时成为了黑名单的头号人物。而此时,一加却公布自己找出了让810不发热的方法,将这条&骁龙&驯服了。于是,大家都对一加手机2 的发热表现充满期待。经过个人的体验,发热还是存在,尤其是在拍照的时候,发热尤其明显。只不过一加聪明地将发热部位转移到了手机金属边框的顶部,所以正常握持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热的,且后盖材质都偏厚实不易导热,也算是不错的解决方法。
有经典的延续,有亮眼的创新;有明显的改进,也有全新的问题。这就是一加手机2。他做到了品牌旗舰应有的诚意和态度,也留下了自我改进的空间。
回到文章的标题,一加二究竟等于几?若是他有的特质刚好将你击中,那么,在你心中则是无限大于三;若是以上对你来说都模棱两可,那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你心里也已经明白。
文:@marcotion 图:@sunniton
你可以怀疑我的品位,但我坚持我的搭配!非喜勿喷,感谢阅读!
新浪微博:@sunniton&欢迎好机友关注多交流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生鲜电商领域最早的试水者沱沱工社换帅一事再一次搅动生鲜电商一池春水。这片深不见底的池水下面,是创业者对它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绪。在这个被视为下一个千亿级的电商市场中,不断传出的倒闭消息时刻拷问着每一位从业者:怎样才能玩转生鲜电商?
北京时间7月22日晚间消息,汤森路透旗下媒体IFR今日报道称,通过在工厂中部署更多机器人,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跻身全球10大工业自动化国家之列。
7月16日,历时一年之久的奇虎360私有化宣布交易完成,这意味着奇虎360的股票将不再在美国纽交所公开交易,与此同时360境外资产都已转移到境内两家公司,分别是天津奇信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奇信志成科技有限公司。
据彭博,Verizon接近就收购雅虎资产达成协议,对雅虎的出价约50亿美元,该交易不包括雅虎的专利。
与以往单打独斗不同,近来不少商业活动现场,出现了大量的女主播们。她们统一着装、统一行动,身材妙曼、颜值爆表,每一次出现都引起了网友强烈关注。中新 网深入了解发现,主播线下抱团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抱团行为体现在线上。有业内知情人士表示,以秀场直播为例,目前新入场的个人主播已经很难存活,多数都会抱团加入公会等组织求发展。
面临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面临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面临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面临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面临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07号 京ICP备号-1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