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式电导率的单位和非接触式电导率的单位主要区别是什么...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快速分离和测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年05期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快速分离和测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摘要】:用带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的毛细管电泳法(CE)分离并测定了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即缺少较强紫外吸收发色团或荧光发射基团的庆大霉素(GE)、卡那霉素(KA)和链霉素(ST)。对影响CE分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以下几项优化的参数:①电泳介质:选用35mmol·L-12-(N-吗啉)乙磺酸溶液和15mmol·L-1组氨酸溶液组成的缓冲体系;②分离电压:17kV;③激发电压:60V;④激发频率:600kHz;⑤进样时间:5s。在所选最佳条件下,上述3种抗生素可在10min内达到完全分离。上述3种抗生素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相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3S/N)依次为0.2,0.4,0.2mg·L-1。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O657.1;TQ465【正文快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由于该类药物具有性质稳定、抗菌谱广、杀菌力强、水溶性好、排泄迅速完全的特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链霉素[2]在朱妍等: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翟海云,蔡沛祥,陈缵光,李冠宏,叶欣,莫金垣;[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谭峰,杨丙成,关亚风;[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5期
林伟丰;吴小林;陈缵光;李全文;蔡沛祥;莫金垣;;[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1期
胡昌勤,尹利辉;[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0年05期
郭家瑞;王卫国;李磊;何泓良;;[J];海峡药学;2009年10期
陈昌国;范玉静;李雷光;李红;;[J];化学通报;2010年07期
王舒;高永良;;[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年04期
李玉林;陈真文;周玲;毛先兵;冉隆富;;[J];中国药业;2011年10期
周玉,孔英梅,唐秋瑾,郑昌亮;[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晓冬;林洪;江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黄先敏;伍文聪;吴银梅;祁岑;;[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王清萍;陈国南;林金明;;[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9年03期
翟海云;徐健君;陈缵光;王建伟;蔡沛祥;莫金垣;;[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康信煌;陈缵光;李全文;蔡沛祥;莫金垣;;[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吴小林;柯木养;刘翠;李偶连;陈缵光;;[J];分析试验室;2008年09期
范一文;靳珅;郭家伟;刘蓓蕾;李法远;何平;;[J];现代食品科技;2012年11期
朱妍;葛淑丽;汪雪;舒露;王清江;何品刚;方禹之;;[J];分析试验室;2013年03期
许柠;朱志强;杨水平;王姜;顾海巍;周振;陈焕文;;[J];分析化学;2013年04期
谢朝云;熊芸;孙静;;[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云云;程丹;曾琼英;宋尔群;;[A];化学与创新药物——2013年中国化学会产学研合作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朱妍;葛淑丽;汪雪;舒露;王清江;;[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进;[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江龙;[D];四川大学;2006年
田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张贞理;[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葛淑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缪雪艳;[D];武汉大学;2012年
张芬芬;[D];上海大学;2013年
毛永强;[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冬;[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梁晓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赵学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赖安平;[D];浙江大学;2010年
王文文;[D];天津大学;2010年
李中波;[D];天津大学;2010年
胡大春;[D];广西工学院;2011年
王谦;[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张志胜;[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邢淑婕;[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静;[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冯爱梅;[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刘媛,谢孟峡,陈世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徐红,赖春泽,廉玫,段春凤,程佳懿,刘丽娟,崔华;[J];发光学报;2004年04期
刘峰,杨桂英;[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周国华,罗国安,古卓良;[J];分析化学;1998年02期
翟海云;杨冰仪;沈琼;黄庆华;陈缵光;;[J];分析化学;2007年06期
刘丹;魏瑞霞;谢天尧;;[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陈昌国;李雷光;刘渝萍;范玉静;;[J];分析化学;2010年06期
王丰莉,孙小梅,李逢雨,李步海;[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伟丰;康信煌;陈缵光;杨琳;蔡沛祥;莫金垣;;[J];应用化学;2006年02期
翟海云;杨冰仪;黄庆华;陈缵光;;[J];分析试验室;2007年11期
翟海云;杨冰仪;沈琼;黄庆华;陈缵光;;[J];分析化学;2007年06期
范华均,翟海云,陈缵光,黄宝美,王建伟,蔡沛祥;[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孟凡婷;陆利霞;熊晓辉;;[J];食品科技;2007年11期
黄宝美;姚程炜;翟海云;莫金垣;;[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年08期
厉红;屈锋;徐建栋;邓玉林;;[J];色谱;2008年04期
孙国庆;康小红;刘卫星;胡新宇;;[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12期
梁俊芳;;[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02期
徐茂蓉;曹丰富;;[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巍;赵新颖;屈锋;;[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关瑾;阎峰;古亨达;石爽;徐卉姝;陈星;;[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沈佐君;李明;何晓东;;[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李冰;吕雪飞;邓玉林;;[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江虹;刘绍璞;胡小莉;秦宗会;;[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会议论文[C];2002年
陆敖良;;[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纪松岗;梁东升;许自明;;[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杨冀州;高云龙;卢奎;;[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宋丽明;蒋庆峰;;[A];'2006天津市第十七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董艳梅;高学军;;[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S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陶剑虹;[N];医药经济报;2001年
王勇;[N];医药经济报;2001年
崔大涛;[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傅德明;[N];医药经济报;2001年
周辉;[N];医药经济报;2004年
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N];医药经济报;2004年
武谦虎;[N];健康报;2004年
;[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常怡勇;[N];中国医药报;2004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柴逸峰;[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余长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栗瑞芬;[D];天津大学;2006年
周华;[D];浙江大学;2008年
习玲玲;[D];浙江大学;2008年
何攀;[D];河北大学;2009年
周茂金;[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何姣;[D];西北大学;2012年
关瑾;[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张颖;[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娜;[D];河北大学;2010年
李艺;[D];广东药学院;2011年
贾珊珊;[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霍云霞;[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吴剑平;[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唐小平;[D];浙江大学;2008年
罗志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曾礼娜;[D];重庆大学;2008年
肖琳;[D];西北大学;2009年
高桂花;[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对称微管道结构集成非接触式电导检测的微流控复合芯片
无权-未缴年费
申请号:.X 申请日:
摘要:一种对称微管道结构集成非接触式电导检测的微流控复合芯片,涉及微流控复合电泳芯片的结构。本发明主要由玻璃基片、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微型控制电路板构成。特征是:微流控复合电泳芯片由刻有对称微管道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和沉积有对称微电极的玻璃基片在室温下贴合而成,通过芯片接口与微型控制电路板连接进行电导检测,将两条平行微管道内的信号进行差分,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分离结果进行比对。本发明具有方便扣除背景和干扰信号,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分析效率快等特点,便于推广应用,具有发展成为阵列多通道电泳芯片集成电导检测的应用前景。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离子化合物、生化样品、药物、农药残留等样品的分析检测。
地址: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发明(设计)人:
主分类号: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1N
27/00申请日:授权公告日:终止日期: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N
27/447申请日:
注:本法律状态信息仅供参考,即时准确的法律状态信息须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登记簿副本。
&一种对称微管道结构集成非接触式电导检测的微流控复合芯片,主要由玻璃基片、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微型控制电路板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基片长度为40000μm~45000μm、宽度为18000μm~20000μm、厚度为600~1000μm,在所述的玻璃基片上,铝或金或铂或钛钨合金材料通过溅射沉积形成微平面薄层的微电极,所述的微电极有电泳分离驱动微电极e、e′和在线电导检测微电极f、g,所述的电泳分离驱动微电极e、e′的长度为3000μm~5000μm、宽度为1000μm~2000μm、厚度为10~50μm,设置于玻璃基片长边轴线处的两端,所述的在线电导检测微电极f、g设置在玻璃基片短边一端的两边,与玻璃基片的短边平行,两对在线电导检测微电极f、g互相对称,所述的在线电导检测微电极f、g均由三个微电极组成,每个微电极长度为6000μm~7000μm、宽为600μm~700μm、厚度为10~50μm,两两微电极之间的间距为40μm~50μm,所述的三个微电极的两边的微电极是测量微电极,中间的一个微电极是法拉第屏蔽微电极,设置在两边的两个测量微电极分别为电导激励微电极和电导输出微电极,在所述的在线电导检测微电极的表面沉积有一层厚度为0.3um~0.5um的二氧化硅或氮化硅薄膜;所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的长度为35000μm~40000μm、宽度为15000μm~18000μm、厚度为μm,在所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上设有两个样品池a和a′、一个样品废液池b、一个缓冲液储液池c和一个缓冲液废液池d,每个池的直径为μm、深度为μm,缓冲液储液池c和缓冲液废液池d分别设置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长边的中心轴线上,并位于前述玻璃基片上的电泳分离驱动微电极e、e′的内端,缓冲液储液池c与缓冲液废液池d之间通过两条平行的微管道及连接的微管道连通,形成两条电泳分离微管道,两个样品池a和a′设置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短边的一端,位于在线电导检测微电极的另一端,并与缓冲液储液池c在一条直线上,两个样品池a和a′的中心距离为1μm,样品废液池b设置在缓冲液储液池c内侧的轴线上,并与缓冲液储液池c相距μm,两个样品池a、a′通过微管道分别先与样品废液池b连通,形成两条样品引入微管道,再与缓冲液储液池c和缓冲液废液池d之间的电泳分离微管道连通,所述的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上的微管道,宽为50~80μm、深度为30~50μm,均采用原位成形法,通过SU?8阳模浇注而形成微管道网络,所述的微管道网络为各池间的微管道相互连通构成;所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和玻璃基片之间,以缓冲液废液池d与电泳分离驱动微电极e′重合的方向,在室温下贴合形成微流控复合芯片,当玻璃基片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贴合后,要求所述的在线电导检测微电极f、g就位于两条电泳分离微管道末端,在电泳分离微管道的底部,且分别与电泳分离微管道垂直;所述微型控制电路板为长度为0000μm、宽度为0000μm、厚度为200~500μm的印刷电路板,在所述的微型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芯片接口、电源、电导检测电路、信号采集电路,所述芯片接口为市购的元件,固定在所述的微型控制电路板上,所述的电源由市购的微小型智能高压电源和交流信号发生器组成,所述的微小型智能高压电源和交流信号发生器的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分别与220V市电连接,所述的微小型智能高压电源的输出端,即0~2000V的直流电分别通过导线和芯片接口的不同管脚,分别与前述的微流控复合芯片的玻璃基片上的电泳分离驱动微电极e、e′连接,所述的交流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导线和芯片接口的不同管脚分别与前述的微流控复合芯片的玻璃基片上的电导检测微电极f、g的电导激励微电极连接,所述的电导检测电路由常规的I/V转换、乘法运算、低通滤波以及差分电路构成,所述的电导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和芯片接口的不同管脚,分别与前述的微流控复合芯片的玻璃基片上的电导检测微电极f、g的电导输出微电极相连,所述的电导检测电路的输出端通过通过导线与信号采集电路连接,所述的信号采集电路为A/D转换电路,所述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电导检测电路连接,其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设置于计算机上的市购的色谱工作站连接,并最后在计算机上显示检测结果。
专利代理机构
进入国家日期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分离检测食品中天然甜味剂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分离检测食品中天然甜味剂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分离检测食品中天然甜味剂的研究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Natural Sweeter in Foodsby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ContectlessConductivity Detection报告人:李慧晶指导老师:谢天尧副教授内容概要实验部分2实验总结4机理探讨3前言1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甜味剂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蜂蜜、甜菊苷等阿斯巴甜、糖精、甜蜜素、帕拉金糖、安赛蜜、纽甜等据一报道称,2003年9月下旬,我国出口到日本的速冻类、酱菜类、罐头类等食品皆因甜蜜素问题受阻。有专家则认为,甜蜜素是一种无营养甜味剂,有致癌、致畸、损害肾功能等副作用,有的发达国家已全面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甜蜜素。我国对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的使用量有限制,且在婴幼儿产品中禁止使用糖精钠! 课题背景“零度”(ZERO)可口可乐——用阿斯巴甜代糖取代天然甜味剂,使其虽然无糖却有甜味。近日,这种可乐受到广泛的争议。每1(来源:淘豆网[/p-.html])00mL“零度”可乐含只含0.3kCal的热量,而普通可乐45kCal/mL。课题背景仁果类(苹果、梨)以果糖为主,蔗糖、葡萄糖次之核果类(桃、杏)以蔗糖为主,葡萄糖、果糖次之浆果类(葡萄、草莓、猕猴桃)葡萄糖和果糖柑桔以蔗糖多各种水果中所含糖的种类是不一样的对糖尿病人更适宜比葡萄糖易于吸收、利用果糖由于口腔的细菌将食物中的蔗糖成份转换成酸,从而侵蚀牙齿的珐琅质蔗糖导致蛀牙课题背景糖的检测难度大,是分析化学界公认的难题:(4)化学结构非常相似,异构体很多分离困难(1)熄灭系数很低很难直接荧光检测(3)不易挥发很难用气相色谱(GC)直接分析(2)极性极强,亲水很难用传统的反相HPLC或SFC(超临界流体色谱)直接分析,而必须借助于衍生课题背景目前检测糖的方法存在的问题:很难直接荧光检测很难直接荧光检测缺乏发色基团,必须借助于衍生缺乏发色基团,必须借助于衍生结构相似,分离困难结构相似,分离困难亲水性强,不易挥发亲水性强,不易挥发很难用传统的反相HPLC直接分析很难用传统的反相HPLC直接分析糖类(来源:淘豆网[/p-.html])分析存在的困难糖类分析存在的困难课题背景课题研究的内容为此,本课题提出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法,建立快速、灵敏和低成本的食品中天然甜味剂的分离分析新方法。分离分析原理毛细管电泳是指离子或带电粒子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的淌度和分配行为上产差异而实现分离的分析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液相分离分析新方法。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原理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C4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电导检测方法。由于非接触式中电导电极与溶液隔离,避免了因电极与溶液接触而造成的诸多问题,彻底地消除了电极吸附(中毒)的问题,电极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同时,C4D检测池结构简单,电极容易固定,对毛细管直径没有限制,可使用内径为5μm 的毛细管。正是因为C4D检测具有通用、灵敏、适用性强、重现性好等优点,研制更优性能的C4D检测器及其应用研究成为了当前CE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分离检测食品中天然甜味剂.ppt
文档介绍: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分离检测食品中天然甜味剂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分离检测食品中天然甜味剂的研究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Natural Sweeter in Foodsby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ContectlessConductivity Detection报告人:李慧晶指导老师:谢天尧副教授内容概要实验部分2实验总结...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综述芯片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法研究进展--《科技风》2015年07期
综述芯片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法研究进展
【摘要】:微芯片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是一种简单和通用型的检测器,适用于所有离子型组分特别是无机离子、氨基酸等小分子离子分析。成本低,装置简单,不受高压电场干扰,易于集成化、微型化和便携化。本文在详细论述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工作原理、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总结了近年来用于检测器制作的各种材料,包括金属铂、铝、铜,聚乙烯苯胺和半导体材料氧化铟锡,为实现低成本便携化仪器的制作提供参考。最后,对其应用进行概述,展现了未来便携化设备的广阔应用潜力。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O658.9【正文快照】:
微流控芯片(Lab-on-a-chip),又称微全分析系统、芯片实验室,由Manz等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因其特有的分析速度快、试剂消耗少、成本低廉、集成化程度高、易于便携化及可抛弃式等优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进行,尤其是为满足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查和临床分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忠柱;吕颖超;黄志尧;王保良;冀海峰;李海青;;[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9期
常亚;黄志尧;王保良;冀海峰;李海青;;[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1期
陆贵荣;吴玉晓;陈树越;;[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4期
林翀;常亚;黄志尧;王保良;冀海峰;李海青;;[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10期
Baoliang WYing ZHaifeng Ji;Zhiyao HHaiqing Li;;[J];P2013年02期
朱妍;葛淑丽;吴敏;韩若冰;汪雪;王清江;何品刚;方禹之;;[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年05期
温飞容;苏子豪;翟海云;刘珊珊;余晓;;[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年11期
朱西雷;葛叶刚;康琪;申大忠;;[J];化学传感器;2014年04期
李利花;陈缵光;蔡自由;;[J];化学试剂;2015年04期
童艳丽;梅清华;兰树敏;陈缵光;;[J];分析测试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贞理;[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葛淑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欧高志;[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王冲;[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欧高志;[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潘亚莉;[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张靖;[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柴马竞;[D];浙江大学;2014年
李忠柱;[D];浙江大学;2014年
徐升继;[D];浙江大学;2013年
唐菀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马新华;[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张笑颜;[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李江梅;[D];广东药学院;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培敏,朱岩,徐育;[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2期
韦寿莲,郑妍鹏,谢天尧;[J];分析测试学报;2004年02期
吴飞燕;贾之慎;朱岩;;[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3期
郭龑茹;朱岩;叶明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2期
Daisuke KOZAKI;Kazuhiko TANAKA;Nobutake NAKATANI;;[J];色谱;2012年04期
者为;范多青;王庆华;李响丽;王文元;史小波;;[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06期
刘向荣,宋鸽,李庄;[J];湖南化工;2000年04期
韦寿莲,邓光辉,刘玲,赵建芬;[J];分析试验室;2003年03期
童艳丽;李偶连;刘翠;李想;杨秀娟;陈缵光;;[J];分析化学;2009年07期
刘春梅;丛威;张栩;杨鹏波;;[J];食品科技;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芳;关艳霞;吴志勇;;[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施青红;袁丽霞;徐育;张培敏;朱岩;;[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徐茂生;王慕华;胡正良;朱京平;;[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吴东亮;徐茂生;张培志;张培敏;孙素敏;徐育;朱岩;;[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谭峰;杨丙成;关亚风;;[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许淑霞;郑茂丽;张信凤;张俊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刘肖;蔡亚岐;牟世芬;;[A];第11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傅崇岗;王立新;;[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陈梅兰;焦霞;朱岩;;[A];第11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开生;[D];重庆大学;2003年
赵学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胡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李栋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卢艳艳;[D];郑州大学;2010年
刘建伟;[D];北京化工大学;2000年
厉秀娟;[D];东北大学;2008年
徐升继;[D];浙江大学;2013年
戴慧;[D];中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作者:& 作者本人请参看
导师姓名:&
学位授予单位:&
授予学位:硕士
学位年度:2009
关键词:&&&&&
摘要:(该内容经过伪原创处理,请直接查看目录)电导检测是离子色谱中最经常使用的检测办法,其丈量方法为接触电导检测,即两个丈量电极直接和色谱流出液接触,测定检测池中溶液的电导率,取得离子浓度变更曲线。因为受电极尺寸请求的限制,今朝商用的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的池体积较年夜(微进级),仅实用于惯例离子色谱柱前提下的离子组分检测。微型化作为离子色谱的一个成长偏向,所应用的色谱柱内径、样品量、活动相流速均年夜为减小,是以请求婚配的电导检测器的池体积也要年夜幅度减小,鉴于接触式电导检测器池体积难以进一步减小,不克不及实用于以毛细管为载体的色谱柱的请求,本论文展开了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的研讨。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C4D)是最近几年来新成长起来的一种电导检测技巧,所用的检测池具有池体积小,构造简略、制备便利,并完全处理了接触电导检测中敏感电极净化、分别电压搅扰、扰动流路及发生气泡的成绩,在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电泳中获得很好的运用,是一种优越运用远景的检测器。但在离子色谱的试验前提下,源自非接触电极与管壁之间的电阻抗很高,并成为制约C4D的检测敏锐度的症结身分。针对这一技巧成绩,本论文展开了一种低阻抗型电感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器(LIC4D)的呼应实际与运用研讨,重要任务以下1、低阻抗型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研制及其在离子色谱中的运用,将压电石英晶体与C4D耦合,在谐振频率下,检测回路阻抗的虚部为零,其总阻抗年夜幅度下降,所得LIC4D能年夜幅度进步非接触电导检测在离子色谱前提下的检测敏锐度。依据LIC4D的呼应道理及等效电路模子,对LIC4D的呼应特征停止了初步的实际剖析与机能测定,评论辩论了任务频率、电极长度、电极间距、屏障前提、温度等身分对LIC4D的呼应特征的影响,在此基本上,将LIC4D运用于离子色谱的检测器测定阴离子,获得了和直接接触是电导检测邻近的检测敏锐度。2、低阻型非接触电导检测器在毛细管全体柱离子色谱中的运用,考核了在毛细管全体柱所请求的检测池前提下LIC4D的呼应特征,评论辩论了任务频率、检测池尺寸等身分的影响,将LIC4D运用于毛细管全体柱离子色谱的检测中,在高配景电导率和非克制的前提下,停止了阳离子的分别剖析。3、采取阻抗法和对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有频率呼应的串连式压电传感器及时检测了离子液体([C8Mim][BF4])膜吸附无机溶剂蒸气的进程,为研讨离子液体的吸附机能供给了一种新的丈量办法。
Abstract:Electrical conductivity detectio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 in ion chromatography, and the measurement method is the contact conductance detection, that is, the two measuring electrode directly and the liquid out of the liquid contact, the detection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solution in the pool, the change curve of ion concentration is obtained.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electrode, the current pool size of the commercial ion chromatography detector is larger (micro level), which is only usefu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on component of the Convention ion chromatography column. Miniaturization as a growth of ion chromatography bia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lumn diameter and sample volume, phase velocity were greatly reduced, to request the marriage of conductivity detector cell volume also greatly decreases, given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or cell volume can not be further reduced and cannot be applied to capillary chromatographic column vector request, this paper launched a study of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or. 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 (C4D) is in recent years to grow up in a new a conductivity detection techniques, the detection pool with poo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volume, simple structure, preparation convenient and fully address the sensitive electrode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 in purification, respectively voltage interference and disturbance flow path and the occurrence of air bubbles results and obtain a good utilization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is a detector for the excellent application prospect. But in ion chromatography test premise, from non contact electrode and tube wall impedance is very high, and restrict the crux of C4d detection acuity of identit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techniq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ow impedance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or (LIC4D),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w impedance type non contact conductance detector (), which is coupled with C4D.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LIC4D can be greatly reduc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echo principle and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conditions of echo characteristics of stop the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determination, review the debate task frequency, length of the electrode, electrode distance, barrier premise, temperature copious ech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s of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in detector for ion chromatography determination of anions by conditions, obtain the direct contact is adjacent to the conductivity detection detection sensitivity.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or in ion chromatography with capillary all column 2, low resistance type of non use, assessment of all capillary column in the request of the detection pool under the premise conditions of echo characteristics, review the debate task frequency, the detection pool size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nditions of the use of Yu Mao tube all column ion chromatography detec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scene with high conductivity and non restraint, stop the cations are discussed. 3, take impedance method and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dielectric constant with frequency echo the series piezoelectric sensor to detect the process of ionic liquids [C8Mim][BF4] membrane adsorption inorganic solvent vapor and provided a new measuring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ionic liquid adsorption function.
目录:中文摘要7-8Abstract8-9第一章 绪论10-27&&&&1.1 离子色谱概述10-13&&&&&&&&1.1.1 离子色谱发展史10&&&&&&&&1.1.2 离子色谱分析具备特点10-11&&&&&&&&1.1.3 离子色谱主要分离方式11-13&&&&1.2 离子色谱中常用的检测技术13-17&&&&&&&&1.2.1 紫外—可见光吸收检测技术13&&&&&&&&1.2.2 荧光检测技术13-14&&&&&&&&1.2.3 电化学检测技术14-16&&&&&&&&1.2.4 离子色谱的联用技术16-17&&&&&&&&1.2.5 新的检测手段和理论17&&&&1.3 非接触电导检测技术17-24&&&&1.4 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C_4D)检测应用24-25&&&&1.5 本论文的工作和意义25-27第二章 低阻抗型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的研制及其在离子色谱中的应用27-49&&&&2.1 引言27-29&&&&2.2 实验部分29-30&&&&2.3 结果与讨论30-48&&&&&&&&2.3.1 C4D 的等效电路模型30-32&&&&&&&&2.3.2 压电石英晶体及其等效电路模型32-35&&&&&&&&2.3.3 LIC4D 及其等效电路模型及理论推导35-36&&&&&&&&2.3.4 LIC4D 和C4D 的阻抗频率曲线36-38&&&&&&&&2.3.5 LIC4D 和C4D 对溶液电导变化的响应比较38-39&&&&&&&&2.3.6 PQC 工作频率的影响39-40&&&&&&&&2.3.7 屏蔽板的影响40-41&&&&&&&&2.3.8 模拟泄露电容的影响41-42&&&&&&&&2.3.9 电极长度的影响42-43&&&&&&&&2.3.10 电极间距的影响43-44&&&&&&&&2.3.11 模拟温度的影响44-45&&&&&&&&2.3.12 模拟色谱试验45&&&&&&&&2.3.13 重现性、检测限及线性范围45&&&&&&&&2.3.14 离子色谱色谱法测定阴离子45-48&&&&2.4 本章小结48-49第三章 低阻型非接触电导检测器在毛细管整体柱离子色谱中的应用49-61&&&&3.1 前言49-50&&&&3.2 实验部分50-51&&&&&&&&3.2.1 仪器与试剂50&&&&&&&&3.2.2 实验方法50-51&&&&3.3 结果与讨论51-60&&&&&&&&3.3.1 C4D 检测器的性能测试51-54&&&&&&&&3.3.2 LIC4D 检测器的性能测试54-56&&&&&&&&3.3.3 LIC4D 用作毛细管整体柱离子色谱检测器56-60&&&&3.4 本章小结60-61第四章 阻抗法监测离子液体膜的吸附性能61-68&&&&4.1 引言61&&&&4.2 实验部分61-63&&&&4.3 结果与讨论63-67&&&&&&&&4.3.1 离子液体-有机溶剂混合物的电导率与组成的关系63-65&&&&&&&&4.3.2 离子液体-有机溶剂混合物的介电常数与组成的关系65-66&&&&&&&&4.3.3 离子液体膜吸附有机溶剂的阻抗法监测66-67&&&&4.4 结论67-68参考文献68-7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79-80致谢80
原价:¥20.00元折价:¥1.00元
[1].任新.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2].彭国文. [D]. 中南大学.
2014[3].国丽荣.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4].栾云博.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5].刘天一.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6].燕波.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7].林德荣.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8].邢洁.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9].汪红梅. [D]. 中南大学.
2013[10].艾丽. [D]. 苏州大学.
2014[11].刘岩. [D]. 苏州大学.
2014[12].刘利. [D]. 苏州大学.
2014[13].梅丽芸. [D]. 苏州大学.
2014[14].巩学. [D]. 曲阜师范大学.
2014[15].陈占秀. [D]. 天津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导率的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