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us毫无怯意是什么意思意

[医][=horae unius spatio](拉)一小时后站在一个伟大民族的门口,我们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60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我们的祖国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不必说险峻的华山,雄伟的泰山,不必说美丽的西湖,宁静的天池,更不必说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单是滔滔黄河,滚滚长江就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们为祖国山川壮丽而骄傲,更为它的悠久历史而自豪。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册,展现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历史长卷。看那万里长城,多少海外游客为它惊叹;看那秦始皇兵马佣,多少外国朋友为它倾倒;看中国的四大发明,多少世界人民对它啧啧称赞。我们的脚下是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我们的身后是六十载成长的辉煌。六十年的坎坷,六十年的奋斗,没有哪幅画卷能描绘祖国母亲的辉煌,也没有哪首诗能展现她的雄壮,唯独乐章,如高山流水般诉说她的盛况。这乐章,气势恢宏,在神州大地回荡;这乐章,动人心弦,让人心潮澎湃!从亘古不变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祖国的“生之音”。那声音如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生的声音,是希望的声音,是倔强不低头的声音!然而,这声音也饱含了母亲的剧痛与爱心,曾看到母亲的孱弱,那充满无限悲哀和伤痛的中国近代史,不能忘记的鸦片战争,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忘记富丽的圆明园付之一炬,世界上再无此建筑瑰宝;不能忘记的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国土沧丧,中国人民成为亡国奴的史耻。祖国处于危难时刻,但祖国并没有被沉没,为了这“生之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祖国用它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草和稀粥喂养饥饿的日子。为了这“生之音”,毛主席领导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起了民族的血肉与骨胳,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用青春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的英雄篇章。经过多少载艰苦的奋斗,终于迎来灿烂的曙光。难忘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雄伟的天安门城门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句铿锵有力的语话,响彻云霄,惊醒世界,震动全球。一个世纪的屈辱,随着这声巨响,销声匿迹!跨过几千年透过无数的风花岁月,我们听到了祖国的“富之音”。当“春天的故事”演绎成一个民族富裕的神话,没有谁怀疑改革开放声音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当唐古拉山传来隆隆的汽笛声,当中国农村改革走过风云激荡的30年,当中国经济发展震惊世界,是一个民族在传递着富裕的声音。这声音,美国自由女神听得到,法国埃菲尔铁塔觉得到,英国的白金汉宫感受的到!当改革开放的春雨洒向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由过去的贫穷到现在的小康,由过去的饥寒到现在的温饱,由过去的走路到现在的骑车,由过去单纯的服装到现在的五颜六色的彩装……在西河走廊、华北平原,我们看到祖国的富饶与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我们看到祖国的繁荣与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日新月异。如果说帝王大厦是深圳的崛起的象征,那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开端,风雨彩虹,霜浓叶红,邓小平爷爷,一个老人的声音改变了一个民族的面貌!走在祖国六十年风雨兼程的征途上,我们听到了祖国的“强之音”。以前,为什么一提到中国就知道底子薄?为什么会有历史上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什么会有日本鬼子侵华……就是因为中国那时候不够强!而今,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的社会主义制度。横观世界各地,纵观国际政治形式,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能侵辱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少了,那是因为今天我们强大了!百年梦想,圆于今朝,北京奥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崛起;凤凰在烈火中涅磐,中国航天在世界中崛起,神州七号成功发射见证了祖国向航天领域的迈进与敢于创新的精神。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制订的“一揽子”计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身为常任理事国对国际事务的管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一员,为了世界和平作出奉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中国在强大,华夏大地迎来了中华盛会!聆听生之音,我们追寻了祖国母亲不平凡的足迹;聆听富之音,我们见证了祖国母亲波澜壮阔的奇迹;聆听强之音,我们看到了祖国母亲辉煌的现在和前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除旧立新的中国;是一个沸腾上升的中国;是一个如日中天的中国。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道不尽,只想用一句发出内心最真诚的话语送给我的祖国:祖国母亲,我爱您!祝您生日快乐!六十年的年轮,用心去感受这段岁月的沧桑,用心去聆听我们的祖国之音!评论(1)03Xiaottiann&&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华诞的光辉日子。通过阅兵大会,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庆典开始时,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了整个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像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燃烧。主席肃立在敞篷车的正中央驶过金水桥,向海陆空三军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江主席的问候如和煦春风,温暖军心。 “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应。17个徒步方阵以及25个战车方阵,每个方阵都有着雄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高昂的士气。 ...评论(2)42霊舍不同&&今天是建国60周年国庆日,社会各界庆祝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于早上10时在天安门及长安街沿线举行盛大的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参阅要素之全、装备之多、兵种之广,都将创下新中国阅兵史记录,七大看点尤其引人关注,将军领军飞越天安门、特种兵现身。整个阅兵式分列总长66分,分五步骤进行。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共有过13次国庆阅兵,无不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自信与豪迈,展示了国威和军威。回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个甲子仿佛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60年留下了无数感动 、奇迹、辉煌,不平凡亦不可磨灭。在观看过国庆六十周年的盛大阅兵庆典之后,激情澎湃 ,有很多话要说!60周年的国庆阅兵庆典,激起了我们滚滚心潮!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伴随着共和国逐步发展壮大的步伐,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解放军在三代领导的带领下,发扬光大我国优良传统的美德。他们三位领导为了中国能够更好的发展,不惜献出了他们一生的心血,他们是多么的无私、伟大啊!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中国的今天了……这次国庆阅兵典礼,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我为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感到自豪…1
相关问题相关搜索
随时随地有问必答!的海词问答和网友补充:
相关词典网站:,口译;英语这东西,好像有点意思
很有意思的问题。&br&&br&要了解「of course」为什么是当然,先要知道这里的「course」是指什么意思。&br&&br&中国学生最熟悉一项「course」的意思估计是「课程」了,但这里显然不是的。&br&&br&那么到底是什么呢?&br&&br&韦氏词典「course」词条的前两项给出了这个词在英语语境中最基本的意思:&br&&blockquote&1 : the act or action of moving in a &b&path&/b& from point to point &br&2 : the &b&path&/b& over which something moves or extends&/blockquote&&br&就算你不太明白这两句话到底指的是什么,也应该看到两句里都出现的「path」了吧?&br&&br&简单来说,「course」在这两种用法下都很类似于「path」,大概表示一条道路、一种路径;由此引申开去,「course」也可以表示一种过程、一种模式、一种方法(想想发展&b&道路&/b&的&b&道路&/b&到底是什么意思)。&br&&br&这样的话,「of course」又该是什么意思呢?&br&&br&把「course」的引申意义再理解一下,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事物常见的模式、发展过程呢?那么「of course」就是指遵循事物一般的、常见的发展模式、过程,也就是说:&br&&blockquote&靠,这不是常识吗!&/blockquote&&br&所以咯,「of course」不是「当然」就该这样的吗?&br&&br&这也正吻合韦氏词典对「of course」的定义:&br&&blockquote&of course &br&1 : &b&following the ordinary way or procedure &/b&&br&2 : as might be expected &/blockquote&
很有意思的问题。要了解「of course」为什么是当然,先要知道这里的「course」是指什么意思。中国学生最熟悉一项「course」的意思估计是「课程」了,但这里显然不是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呢?韦氏词典「course」词条的前两项给出了这个词在英语语境中最基本的…
习惯了倍速听力再来听一般速度的自然是对抓取密集信息有帮助的,但对同传影响几何还得做更深的实证研究才能确定,因为涉及到的变量较多,更重要的可能是&b&分心的情况下&/b&抓取、理解信息的能力。&br&&br&至于“倍速下人的声音有所扭曲”,目前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播客应用「Overcast」的「Smart Speed」功能,通过削减人说话时的空白停顿来实现增速的效果,比纯粹加速得出的语音效果要自然的多。实际使用过程中中文加速2倍仍然没有觉得特别不自然,英文对话类2倍也有类似效果。iOS上的「The Economist」app提供经济学人文章的音频版,也有加速效果,似乎也采取了类似技术所以没有明显的不自然感,目前一般听2x的速度也很舒服。
习惯了倍速听力再来听一般速度的自然是对抓取密集信息有帮助的,但对同传影响几何还得做更深的实证研究才能确定,因为涉及到的变量较多,更重要的可能是分心的情况下抓取、理解信息的能力。至于“倍速下人的声音有所扭曲”,目前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解决…
Mailbox的体验确实好,但这不妨碍它最终的没落,因为这根本上是商业模式和公司文化的冲突。&br&&br&体验好的产品优势最大的地方是在消费者市场,因为只有消费者才会最在乎他们直接接触的用户体验。而像是email这种productivity工具更多的使用场景是在工作中,那么由企业买给员工则更合理。企业里购买软件的人却并不是直接使用的人,所以用户体验的优势就在无形中被削弱了。&br&&br&mailbox和整个dropbox最大的强项之一就是用户体验。然而在dropbox日渐转向企业导向发展的时候(这样的服务只做消费者市场真的赚不到钱),mailbox这样更适合消费者市场的产品被砍掉也应该是预料之中了。&br&&br&就像当初用户体验更好的智能手机取代PC是靠数量巨大的用户才支撑起商业模式,mailbox这样的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要真的做大,必须覆盖面很广。在每个消费者能提供的利润较小的情况下,只有扩大数量。
Mailbox的体验确实好,但这不妨碍它最终的没落,因为这根本上是商业模式和公司文化的冲突。体验好的产品优势最大的地方是在消费者市场,因为只有消费者才会最在乎他们直接接触的用户体验。而像是email这种productivity工具更多的使用场景是在工作中,那么由…
嗯……试着从这个角度来聊聊吧:&br&&br&&b&那些课本没有告诉你的美&英式英语。&br&&/b&&br&&br&&p&1.&/p&&br&&br&&p&说到美式和英式英语,很多人就「噢,你说那个啊」。&/p&&br&&p&一副好像都很清楚的样子。&/p&&br&&p&「不就是英国说lorry,美国说truck之类嘛。」&/p&&br&&p&然而才没有那么简单呢!&/p&&br&&p&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故事啊,就像李雷和韩梅梅,从来不会有终结的那一天。&br&&/p&&br&&br&&p&2.&/p&&br&&br&&p&作为两个历史上就一直纠缠不清的国家,美国和英国的语言也一直不清不楚。&/p&&br&&p&虽然都是英语,但其实差别真不小。&/p&&br&&p&也许你熟读人教版一到六册,知道很多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p&&br&&p&比如英国人管秋天叫autumn,美国人喜欢说fall。&/p&&br&&p&比如英国人坐的电梯叫lift,美国人坐的则叫做elevator。&/p&&br&&p&比如英国人口中的pants一般指的是那种贴身衣物,美国人用它指所有裤子。&/p&&br&&p&所以,你自豪地说,我到哪个国家都能自由切换,不成问题!&/p&&br&&p&嗯……&/p&&br&&p&真的是这样吗?&/p&&br&&p&从就上厕所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说起吧。&/p&&br&&p&可能有人告诉过你国外的厕所从来不叫「WC」,而是叫做「bathroom」或是「restroom」之类的吧。&/p&&br&&p&不过这个「国外」是哪个国外呢?&/p&&br&&p&在美国和加拿大,「bathroom」和「restroom」确实相当常见,虽然字面意思是浴室和休息室,但其实暗指厕所。&/p&&br&&p&但在英国,最常见的是「toilet」和「lavatory」。&/p&&br&&p&也许有的人告诉过你「toilet」是指马桶?在美国确实如此,但在英国,这才是最常见的厕所叫法。&/p&&br&&p&别说中国人,美国人到了英国有时候都会摸不着头脑。&/p&&br&&p&走在伦敦的街头,如果你看到「Subway」的招牌就高兴地走 过去,准备坐地铁的话,你会很快发现前方要么是赛百味,要么是和你一样在到处找地铁的美国人。&/p&&br&&p&在英国,「subway」指的只是普通的过街地下通道,地铁一般是用「tube」或是「underground」。混乱的是,「underground」地铁并不一定都在地下。&/p&&br&&p&再说说路吧。在英国,像这样的高速公路叫做「carriageway」,「carriage」的字面意思是马车。而在美国,最常见的叫法是「highway」,虽然不同地区还可能有不同的叫法。&/p&&br&&img src=&/46a99c7d942eac8d20f92_b.jpg& data-rawwidth=&105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0& data-original=&/46a99c7d942eac8d20f92_r.jpg&&&p&(我对英国文化毫无不敬之意,不过这种路怎么看都开不了马车吧?)&/p&&br&&br&&p&3.&/p&&br&&br&&p&当然,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可不仅仅是词汇、拼写之类,还有发音、语法都不太一样。&/p&&br&&p&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一个发音区别就在于「u」这个字母代表的小音节。&/p&&br&&p&比如student,在美式英语里更多的是「stu:d?nt」,而在英式英语里则一般都是「stju:d?nt」。更明显的则是「news」,美国人更偏向于念「nu:s」,英国人一般念「nju:s」。非要拿汉语来区分的话,前者是「呜」,后者是「优」。当然,这么说更多的是一种趋势,美国人念的news也会听起来带点j, 但仔细听更接近u:。&/p&&br&&p&此外,在美式英语里,「j」和「u:」一般当做辅音+元音两个音节,不会和其他的辅音产生连音(liaison);而英式英语里把「ju:」当成一个元音音节。&/p&&br&&p&具体来说,像是「value」这个词,在英式英语里发成「va-lue」,而在美式英语里则是「val-ue」。&/p&&br&&br&&p&4.&/p&&br&&br&&p&其实,不只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天差地别,各个英语国家、地区说的其实都不太一样。&/p&&br&&p&就像刚才说的厕所,「WC」的叫法也是有的,在欧洲大陆国家常常看到。&/p&&br&&p&你常常去的便利店,可以叫做「convenience store」,在英国则常常被称为「corner &strong&shop&/strong&」,美国也说「corner &strong&store&/strong&」,不管这个店到底是不是在角落里。&/p&&br&&p&便利店还有不少其他的名字。&/p&&br&&p&美国的「drugstore」虽然主要是卖各种药,但也有零食、饮料、报纸、书、化妆品等各种东西。&/p&&br&&p&在新西兰,「dairy store」卖的不仅仅是奶制品(牛奶、黄油、鸡蛋等),也出售各种日常食品和报纸。&/p&&br&&p&加拿大的「milk store」和澳大利亚的「milk bars」也类似,更像是便利店而非奶吧。&/p&&br&&p&从各个国家的用词,也能窥见一点历史的影子:想必几百年前的牛奶农场不仅仅送奶,还会每天早上递上各种生活必需品吧。&/p&&br&&p&当然,不仅仅有历史,还有文化。&/p&&br&&p&就像「heatwave」这个词,如果去查词典,大概会有「连续异常热的几天」之类的定义。然而「异常」和「热」都是相对的,结果就是在任何其他国家「heatwave」都起码得是连续几天30度以上,而在一年都没几天好天气的英国,只要连续3天25度以上就会看到各大报纸头条宣告「heatwave」的到来。&/p&&br&&p&总之,要记住,语言从来都不仅仅是语言。&/p&&br&&p&她是30%的文化,30%的历史,40%人类的各种故事,和100%的有意思。&/p&
嗯……试着从这个角度来聊聊吧:那些课本没有告诉你的美&英式英语。1.说到美式和英式英语,很多人就「噢,你说那个啊」。一副好像都很清楚的样子。「不就是英国说lorry,美国说truck之类嘛。」然而才没有那么简单呢!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故事啊,就像李雷…
provocative是provoke的形容词形态。
provocative是provoke的形容词形态。
其实这两个词说的基本上是一回事,“没教养”的结果一般就是“素质低”。&br&&br&不同的是,“没教养”继承了中国人骂人先骂祖宗的“光荣”传统。说一个人素质低不如说他的父母没有能力没有水平,结果没有教出来一个像样的孩子要狠。就好像国骂不直接问候对方,而是问候对方的母亲,甚至祖宗十八代一样。&br&&br&仅从意思上来讲,ill-mannered/bad-mannered可以比较肤浅地概括这两个词想表达的意思:所谓素质低,就是行为举止没有礼貌到了让他人不快的境界。从“令人不快”的角度来说,rude也能覆盖大多数的使用场景。&br&&br&然而这样好像完全没有体现出“没教养”这个词间接攻击的杀伤力,考虑到英文语境中直接攻击对方智力程度的传统,脑子里突然冒出了“You uncivilized barbarian!”,感觉从杀伤力来说,也许这能够接近“你这个没教养的小杂种!”吧,barbarian也碰巧撞上了没教养这个概念。
其实这两个词说的基本上是一回事,“没教养”的结果一般就是“素质低”。不同的是,“没教养”继承了中国人骂人先骂祖宗的“光荣”传统。说一个人素质低不如说他的父母没有能力没有水平,结果没有教出来一个像样的孩子要狠。就好像国骂不直接问候对方,而是…
&img src=&/ddea2905e8eeddbca6626dd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ddea2905e8eeddbca6626dd_r.jpg&&&br&&p&Elon Musk——现实中的钢铁侠、乔布斯继承人、一个整天想着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疯子。&/p&&br&&br&&br&&p&1. 钢铁侠&/p&&br&&p&他被称为现实中的钢铁侠。&/p&&br&&p&事实上,在《钢铁侠》电影拍摄之前,导演把小罗伯特唐尼送到Musk的SpaceX工厂里跟他聊天,让他感受一下Musk的气场。&/p&&br&&p&这个男人身兼三家公司的CEO——SpaceX, Tesla Motors, SolarCity。&/p&&br&&p&他身家百亿,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这辈子也完全可以过上不仅仅是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p&&br&&p&但他选择了为人类的未来奋斗。(不管他心里怎么想,至少他这么做了)&br&&/p&&br&&p&他的三家公司的目标分别是太空、电力驱动和太阳能。&/p&&br&&p&用一句说滥的话就是——&/p&&br&&p&Elon Musk的目标是星辰大海。&/p&&br&&br&&br&&p&2.乔布斯的继承人&br&&/p&&br&&p&在2011年乔布斯死去之后,硅谷很多科技大佬就开始说,Elon Musk是最有资格成为科技界新一代领军人物的人。&/p&&br&&p&一度流传Google的CEO(现在是Google重组之后的母公司Alphabet的CEO)Larry Page非常羡慕Musk在追求的事业,甚至愿意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Musk。之后这句话被证明是误引,但Larry Page表示原则上他确实这么想,只是现在还不能把钱都给他。&/p&&br&&p&还有人说比起卖手机的乔布斯,Elon Musk的野心要大得多。百年之后,或许人们会只记住Musk而遗忘了乔布斯。&/p&&br&&p&那么这个男人到底做了什么让这么多科技大佬都对他如此推崇呢?&/p&&br&&br&&br&&p&3.一个整天想着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疯子&/p&&br&&p&Elon Musk早先创立了Paypal的前身,在几年的经营之后这家公司达到市值近十亿美元。Musk决定卖掉它,然后用获得的资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p&&br&&p&然后他创立了SpaceX,目标是让太空旅行平民化,让人类成为一个生存于多个星球的物种,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送一百万人上太空,殖民火星。&/p&&br&&p&是不是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p&&br&&p&没错,这正是Musk从科幻小说里得到的灵感。&/p&&br&&p&从小时候开始,不爱社交的Musk就特别喜欢读书,一放学就往书店里钻。甚至有段时间他把家附近一家书店的书都读完了,跟老板说让他再进一点新书。而他最喜欢的书里就有那些科幻小说。还是一个孩子的Elon Musk,就被未来的太空旅行迷住了。&/p&&br&&p&成人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太空、对未来的向往。而且他发现,如果人类再像现在这样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困死在地球上。所以他决定要帮助人类走出地球。&/p&&br&&p&不过要做到这点,他得先走出南非。Musk并不是美国人,他出生于南非,但对这里毫无归属感。他心中的圣地在硅谷。于是17岁的时候,借着母亲加拿大籍的帮助,他来到了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然后通过转学的方式进入了美国。&/p&&br&&p&于是,正是在硅谷,Musk开始了追寻他的使命。&/p&&br&&p&送人类上火星。&/p&&br&&p&任谁看来这个目标都显得无比疯狂,但Elon Musk率领的SpaceX正在大步向这个目标迈进。&/p&&br&&p&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做到将太空船送往预定轨道并返回的只有四个:美国、俄罗斯、中国和SpaceX。这家公司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和财大气粗的中美俄这三个巨无霸政府站在了同一高度。&/p&&br&&p&更强大的是,SpaceX的火箭发射的成本控制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此前美国政府发射火箭平均费用是一次4.35亿美元,而SpaceX旗下的Falcon 9火箭平均发射费用是5400万美元,整整低了一个数量级!就连因发射成本低廉闻名的中国火箭也做不到这个地步。&/p&&br&&p&要实现登陆火星的目标,成本的控制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如果一次火星旅行要10亿,那殖民根本不可能。如果一次旅行只要50万,那么会有许多想要征服新世界的人会自发地参与,卖掉他们在地球上的所有财产也在所不惜。&/p&&br&&p&当然,作为真人钢铁侠,光这点还不够看的。&/p&&br&&p&不要忘了Musk还有另外两家公司。&/p&&br&&p&也许你已经听说过了Tesla Motors的最新产品:Tesla Model S。&/p&&br&&img src=&/781eeadec58a9fc521dabb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781eeadec58a9fc521dabb_r.jpg&&&br&&p&这是一辆完全由电力驱动的车。&/p&&br&&p&为什么Musk会想要研究电动汽车呢?&/p&&br&&p&因为现在的能源气候危机的一大原因就是使用汽油驱动的引擎。&/p&&br&&p&你买的早饭,用的手机,网上淘的东西,都是由吃着汽油的交通工具运输到你面前的。而使用汽油的内燃机效率可以说是低到了一定的境界——汽油燃烧大约有80%-90%的能量都浪费在了汽车各个部件的摩擦里,真正有效利用的能量只有大约十分之一。&/p&&br&&p&相比之下,电力驱动的车效率能达到60%到70%。&/p&&br&&p&如果现在的能源够人类用汽油驱动的引擎继续生存&strong&两百年&/strong&,那么转用电力驱动能让这个时限延长到&strong&一千多年&/strong&。&/p&&br&&p&——还是为了人类的未来。&/p&&br&&p&Musk的另一家专注于太阳能的公司SolarCity自然也是出于这种目的,Musk说。&/p&&br&&br&&br&&p&4.死在火星上&/p&&br&&p&从很多地方来看,Musk都不像一个正常人。&/p&&br&&p&工作中的Musk完全是一个狂人——这家伙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一周七天超过100个小时都在工作。&/p&&br&&p&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两三口吃完午饭,甚至连&strong&尿尿都要在3秒内解决&/strong&。&/p&&br&&p&不仅他的公司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考虑,甚至在自己的生活中Musk也会有奇怪的为了未来的考量。&/p&&br&&p&“我觉得现在有很多聪明人都搞丁克,不生孩子,这样很不好。如果一个高智商的天才没有留下子孙的话,世界上就会少一份高智商的基因。”&/p&&br&&p&“长此以往下去,对整个人类的影响都不好。当然我不是说普通人不应该生孩子,只是说聪明人也应该多考虑留下后代的事。”&/p&&br&&p&Musk这么说道。&/p&&br&&p&于是Musk自己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在2年里生了5个孩子。&/p&&br&&p&虽然Musk毫无疑问拥有非常优秀的基因,但这些话里透露出来的一点点自己就是聪明人的小骄傲让人不禁莞尔。&/p&&br&&p&当然,Musk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非要说的话,他可能会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p&&br&&p&科技界对他乔布斯继承人的评价不仅仅来源于他的成就,也因为他有类似乔布斯或者甚至更糟的脾气。&/p&&br&&p&他会设下非常高、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可能的目标,然后在手下的工程师没有做到的时候大骂一通。有时候有人质疑他的目标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他就亲自上马,往往确实能够做到旁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p&&br&&p&有人批他不近人情,不留情面地把在他身边干了十几年、类似钢铁侠身边的佩珀的个人助手给辞了。&/p&&br&&p&然而,就像乔布斯一样,Musk也有他充满热情的一面和不太为人所知的待人温情的一面。&/p&&br&&p&如果不是Musk对太空、对未来的热情的话,SpaceX和Tesla也不会能吸引到行业里最顶尖的大脑。毕竟真正的人才在乎的是做真正改变世界的事。&/p&&br&&p&也许有些人会质疑Musk拯救未来的动机,觉得他说的话太大、太空,但Musk确实是我们拥有的最接近未来的人。&/p&&br&&p&“我希望我能死在火星上。”&/p&&br&&p&Elon Musk曾经说道。&/p&
Elon Musk——现实中的钢铁侠、乔布斯继承人、一个整天想着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疯子。1. 钢铁侠他被称为现实中的钢铁侠。事实上,在《钢铁侠》电影拍摄之前,导演把小罗伯特唐尼送到Musk的SpaceX工厂里跟他聊天,让他感受一下Musk的气场。这个男人身兼三家公司…
alky-来自alkaline,表示碱性;-holic常见于workaholic,alcoholic,表示one who feels compulsively the need to do sth(前者)或one who likes sth to excess(后者)。&br&&br&请结合上下文选择恰当翻译。
alky-来自alkaline,表示碱性;-holic常见于workaholic,alcoholic,表示one who feels compulsively the need to do sth(前者)或one who likes sth to excess(后者)。请结合上下文选择恰当翻译。
Could you please &b&sit&/b& us next to each other? &br&&br&sit可以直接做使动动词。
Could you please sit us next to each other? sit可以直接做使动动词。
urban America,其实指的是American cities。&br&&br&corporate America,其实指的是American corporations。&br&&br&continental Europe,其实指的是the continent of Europe,暗含还有continent之外的Europe,也就是the UK。&br&&br&以及……mainland China,暗含除了mainland之外…………
urban America,其实指的是American cities。corporate America,其实指的是American corporations。continental Europe,其实指的是the continent of Europe,暗含还有continent之外的Europe,也就是the UK。以及……mainland China,暗含除了mainland之外…
1.对外部的探索也是对自己的探索&br&&br&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的经纬度都是从天文学的研究中延伸出来的。&br&&br&没有天文学,没有经纬度,就没有GPS,更没有大航海。&br&&br&&b&可能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回到封建时代。&br&&/b&&br&没有天文学的研究我们对自己所在的地球都不了解。&br&&br&而这次冥王星的探测,有一点重要的意义就是冥王星和其卫星卡戎形成的(类)双行星系统与地月系统十分相似,也是人类能到达的距离中唯一一个这样的系统。&br&&br&研究这样的双天体系统对了解地月的起源会非常有帮助,人类可能会对地球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br&&br&&br&2.对外部的探索是对未来的探索&br&&br&这点就不细说了。考虑到资源能源形势和地球有限的空间,向外太空拓展是很自然的下一步。&br&&br&&br&3.对外部的探索是防患于未然,是对自我的保护。&br&&br&&b&还记得清朝闭关锁国吗?&br&&/b&&br&还没有人能下定论现在的宇宙没有比人类更强大、更发达的文明。尤其是考虑到近两年开普勒号发现的一千多个地外行星和其中许多和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外星人的存在不是没有可能。&br&&br&虽然还无法确定这样的外星文明是否具有攻击性,但避免像清朝那样的结果恐怕是有必要的。&br&&br&&br&4.天文和太空探索附带对科技的推动&br&&br&还记得上世纪NASA的那封信吗?&br&&br&不知道这封信的话看看你的手机吧,看看知乎吧。&br&&br&你手机里的相机中有个元件叫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能够将光学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它最初就是为天文学的研究而开发的。&br&&br&现在大多数的相机、智能手机都装备了这个元件。&b&没有天文学的研究,你连自拍都做不到。&/b&&br&&br&计算机进步到现在这个强大的地步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天文研究中巨大的计算量推动的,很难说没有这些研究现代社会会是什么样子。&br&&br&&br&5.好奇心&br&&br&没错,天文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类对自己的起源、现在和未来的好奇。&br&&br&正是同样的好奇心让人类走出非洲大峡谷,让牛顿去追求那个虚构的苹果的始末,让科学家们想看到一个互联的世界会是怎样。&br&&br&“咦,如果我们这样试一下的话会怎么样呢?”&br&&br&会是这样。
1.对外部的探索也是对自己的探索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的经纬度都是从天文学的研究中延伸出来的。没有天文学,没有经纬度,就没有GPS,更没有大航海。可能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回到封建时代。没有天文学的研究我们对自己所在的地球都不了解。而这次冥王星的探测…
1.&br&&br&&br&我们所说的「高级词汇」是通常是&b&语域(register)&/b&较高、使用场合较为正式、同时大多数是较为生僻的词汇。&br&&br&而一门语言使用&b&场合的正式性和语言的专业性是跨语言&/b&的,所以英语、中文&b&都有&/b&所谓的「高级词汇」。&br&&br&&br&&b&语域&/b&和语言的正式性有一定的重叠。比如政府首脑之间的会议通常非常正式,政府的文件通常非常正式,书面语较口语正式,他们的语域高低也和正式性有很高的相关性。但语域也常常和专业性相关。比如两位金融从业者的日常聊天可能包含本日的市场动向,涉及到专业的金融词汇,所属语域较高。&br&&br&但这些场合、这些专业的区分,是一个现代国家通常都具备的,所以语言、词汇的「高级」&br&、「普通」之分也同样是中英文都有的。&br&&br&&br&2.&br&&br&但事实上确实英文的「高级词汇」更让大众(不论中外,国外有给母语者看的专门的词汇书)关注,因为&b&英语中改变语域的基本操作单位通常是一个词&/b&(word),要提高语域一般得换词,汉语则是单字也可以成词,字的顺序不同就能改变词汇的语域。比如&b&语词&/b&要比&b&词语&/b&语域要高,普通人的关注点就不是单个的字或词,因为这些字词本身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英语里要提高语域,最常见的就是使用外来语,而他们&b&与低语域词有显著区别&/b&,跟容易获得更大的关注。比如说低血糖,低语域的low blood sugar就和高语域的hypoglycemia明显在长相上就不太一样。&br&&br&&br&3.&br&&br&词汇本身只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组件,是文字和声音的集合,其物理属性没有高低之分。会让人觉得有语域高低之分,是因为&b&使用的人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使用场合的正式程度不同,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b&。&br&&br&英语里之所以使用&b&部分&/b&外来语就能提高语域,主要是因为使用这部分&b&外来语的人群有较高的社会地位&/b&。其中历史原因占到很大比重。&br&&br&众所周知大概一千年前Norman French占领了现在的英格兰大部,尽管百姓仍使用英语,但统治阶级保留了法语(Anglo French),导致相应的皇家适从、贵族也争相效仿,使用法语。比如皇宫里食用的肉类都用法语来说,这些肉类的词汇渐渐就进入了英语。比如beef, mutton, pork, venison都是源于法语,但下层农民接触到的这些肉来自的动物仍然保留原生的英语来源,比如cow, sheep, pig, deer。这导致法语语源的英文词总体语域高于对应的英语原生语源的词。&br&&br&几百年后的文艺复兴,大量的拉丁词汇通过科学(包括医学、教育、生物、物理学、化学等等)、艺术、宗教等领域流入英语,以及法语(这次是Central French)的二次涌入,都是以专业类词汇的形式。&b&而科学和艺术到现代也仍然是较专业的领域,使用的词汇也总体语域高于非专业词汇。&/b&比如医学中的各种疾病、器官、细菌的命名,很多直接采用拉丁语,比如vena cava,比如urticaria,比如helicobacter pylori。所以拉丁语的语域也高于英语原生词汇,同时高于法语。&br&&br&一个有趣的栗子是fear, terror, trepidation分别来自英语原生、法语、拉丁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词的语域是递增的,尽管表达的意思十分相近。再比如ask, question(v.), interrogate,语源也分别是这三个。&br&&br&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外来语都能提升语域。在近几十年大量涌入英语(主要是美语)的西班牙语源词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语域的效果,更多的是包含一种新奇的意味和开放的态度,比如empresario。再比如kungfu,比如其他从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流入英语的词汇,在语域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正是因为这些词汇都是在近一个世纪、在英语国家成为世界主导国家之后流入英语的。
1.我们所说的「高级词汇」是通常是语域(register)较高、使用场合较为正式、同时大多数是较为生僻的词汇。而一门语言使用场合的正式性和语言的专业性是跨语言的,所以英语、中文都有所谓的「高级词汇」。语域和语言的正式性有一定的重叠。比如政府首脑之间…
虽然是为了英语学习,但是听播客也完全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话题。&br&&br&既能学到点语言,又能满足自己的喜好,增长知识,何乐而不为呢?&br&&br&所以这里我就介绍一些讲我感兴趣话题的播客节目。&br&&br&&br&1.篮球&br&&br&The Starters是一个关于NBA的播客节目,每天都有更新。赛季中会讨论比赛、交易之类,比如这次的总决赛就是每场都有讨论。&br&&img src=&/37c0bcb0a596df753ccebc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img src=&/af116e37cffe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br&2.科技&br&&br&TWIT (This Week in Tech)就跟名字一样,是讨论每周的科技新闻。比如这周就是苹果因为Apple Music涉及到垄断而被FCC盯上和Google Glass出了企业版等等,2位主播用过Google Glass,就谈了他们的亲身体验。这套节目常常请来科技新闻界的名人,像是John Gruber, Ben Thompson就时不时的会上节目,有很多第一手消息和体验。&br&&img src=&/1d3640ef5bfd4ea378c0fce72e7bac0b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img src=&/d4decb081323fea84e3c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Exponent是Ben Thompson的Stratechery旗下的播客节目。Ben Thompson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娶了个台湾妻子,现在也常驻台湾,会说中文,对科技界业内很多事情也常常有独到的观点。Stratechery就是他一个人开创的网站,分析科技界内的新闻。他现在算是全职为这个网站工作,靠收10刀一个月的会费为生,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个会员。可以说是One Man Business的典范吧,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播客就是他和朋友James讨论科技新闻的节目。(James是澳大利亚的,也可以熟悉一下澳洲口音)&br&&img src=&/49e0d20cc79e80f196ab6c6fc9e30a21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img src=&/2cac923cb48d22b93f100c9fc5e4f1ca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Mac Power Users也如其名,介绍一些Mac相关的技巧,有时候也会涉及一些更广泛的话题,比如怎么做presentation,怎么改善workflow,这期就请到了John Gruber谈他从创立Daring Fireball网站以来是怎么做workflow的。&br&&img src=&/2e7cb95ca6c4a7af52e1d5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img src=&/5c2cef07baf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3.经济&br&&br&经济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话题。不像很多人觉得经济就是关于数字的枯燥学科,其实这门领域有很多关于人的行为、心理的有趣理论。Planet Money和Freakonomics Radio就是两个用很有意思的叙述方式讲经济学的节目。&br&&br&Planet Money是NPR旗下的一档节目,用日常生活中的新奇故事讲经济学原理。比如之前有一期是用一个人在亚马逊上倒卖教科书(美国教科书很贵,所以有很大利润可图)来讲arbitrage的原理,还有一次是两位主播亲自上阵,试着做空(short)整个美国股市,最后惨败的故事。&br&&img src=&/eaee8e34d7ade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img src=&/83a179cc616c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Freakonomics Radio则是长期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头名的《Freakonomics》的两位作者主持的播客节目。其中Steve Levitt是来自经济学界开启一方流派的芝加哥大学的年轻有为的经济学教授,Stephen Dubner则是纽约时报记者。Levitt最擅长的就是用经济学理论给出一些传统问题的非常新颖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老师会帮学生作弊,为什么毒贩会和妈妈住在一起,为什么美国的犯罪率暴跌和一个女人堕胎有莫大关系,等等。最初是听了播客,然后去买了《Freakonomics》看,确实很有意思,也很短。&br&&img src=&/7ce4ccff2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img src=&/2e62fa425cbc017aa85a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然后就是NPR的Economy了,主要是美国的经济新闻。几位主播的声音都很棒,新闻也很短小,很多只有3、4分钟。NPR的主播里最喜欢Melissa Block, David Greene, Audie Cornish的清丽声线,很适合练发音。这个节目也是从开始认真学英语的时候就一直听的,算是启蒙播客。&br&&img src=&/050c1f7a705ffe43dc6f5c01556dfee4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img src=&/54a5c6ebc58d9b101137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br&4.科学&br&&br&Transistor是一个科学类的播客,由三位科学家主持,neuroscientist(研究大脑的),biologist和一个astronomer(天文学家)。很多都蛮有趣,比如前几期研究失忆症的,对史上最有名的失忆症病人HM进行了研究,还有有一期是为什么要研究天文,研究宇宙,和NASA的那封信角度不同,很有意思,还有一期是讲也许人类现在洗澡太频繁了反而对人体有害。&br&&img src=&/b60e830f7e54ded84b83096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img src=&/d06e54dd51ab44d0d4d46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BBC的Discovery一直相当有名,有好多纪录片,其实也有播客。比如最近两期是将宇宙中的各种电磁波转化成声音会怎么样。木星的电磁波听起来简直跟西游记里飞行的特效一样。非常适合做成播客的节目。&br&&img src=&/2cc4c597e398d670fc252faf319a62d3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img src=&/eaf877ea5f71a6dda39ce6dd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5.政治、社会&br&&br&Intelligence Squared US debates是美国一个辩论播客节目,在纽约实体进行,然后每期录制播客。讨论的主要是美国一些热点的社会问题,比如同性恋是不是该合法、斯诺登到底对不对。请来辩论的选手都相当重量级,比如关于NSA的监控项目就直接请来的当初这个项目的主管人,关于安乐死到底该不该合法就请来了英国医学协会的主席等等。适合学习怎么说话、怎么说理、怎么说服他人。&br&&img src=&/480bfaf76f3c46f5ac1bdc841af7d373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img src=&/b5e781de0e2923fabe5fe2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br&KCRW's Left, Right & Center看名字就知道是政治类的,每期都会挑热点的政治问题讨论,嘉宾一般是左、右和(相对)中立的都有一个,看各方唇枪舌剑。&br&&img src=&/1ad292ec32e91ce66fac91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img src=&/2dff199ddbac78c61e656b7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6.英语学习&br&&br&最后一个是关于英语发音的吧。主播是个经验超级超级丰富的ESL教师,专门教外国人的发音。每期节目也相当实用,抓的点很细,比如美式的new和英式的new的不同(英式是nju:,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么发的,美式更接近nu:,类似noon去掉n),比如asked的k常常是不发变成as_ed或者说不释放的,还有讲语调、连诵之类。全面把握美式发音《American Accent Training》比较合适,这个节目则适合一个点一个点的跟进。&br&&img src=&/ea77ea6befb2ead42ac2054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img src=&/bd8ec1b8bc99d73292a6c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img src=&/13adb48d3c2c59dc114b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br&就酱。
虽然是为了英语学习,但是听播客也完全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话题。既能学到点语言,又能满足自己的喜好,增长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里我就介绍一些讲我感兴趣话题的播客节目。1.篮球The Starters是一个关于NBA的播客节目,每天都有更新。赛季中会讨论比…
1.&br&&br&&br&&b&简而言之,就是原来从March开始,一年十个月,但后来发现不够用,于是就往前插了两个月January和February, 原来第八个月的「October」就变成了十月。&/b&&br&&br&顺便,各个月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和一点历法的小故事。&br&&br&比如,如果有十三个月会怎么样?&br&&br&&br&2.&br&&br&&br&大家都知道英语里的十月是「October」。&br&&br&就像题主说的,其实「October」这个词本身是第八个月的意思。&br&&br&因为拉丁语里的「octo」就是「八」。&br&&br&那到底「October」是怎么成了八月的呢?&br&&br&会不会是因为外国人数学太差,数错了?&br&&br&嗯……虽然两位数的加减法他们都常常得掰手指,但这事儿还真不是这样的。&br&&br&其实是,英语里的月份是从罗马历来的,而罗马人就管「October」叫十月。&br&&br&传说中罗马的第一任王建立罗马之后,又钦定了历法,规定一年有十个月。&br&&br&从春分(spring equinox)开始,这十个月分别叫Martius,Aprilis, Maius, Lunius, Quintilis, Sextilis,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br&&br&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br&&br&Martius,后来成为了英语里的「March」,是以战神马尔斯「Mars」命名的,因为这个月常常是一年之中战争开始的时节。就像中国古时的战争常发生在春秋一样,冬天是不怎么打仗的。&br&&br&Aprilis,后来成了「April」,它的意思是开,因为四月是大地复苏,打开自己、接受种子的时节。&br&&br&Maius,「May」,以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玛雅「Maia」命名。&br&&br&Iunius,「June」,意思是更年轻。(想想junior)&br&&br&也许是罗马人觉得每个月都要新起个名字太麻烦了,从Quintilis到December就都只是用数字来命名了。他们分别对应拉丁语里的五到十,而「October」正是第八个。&br&&br&但是这个历法的十个月加起来只有304天,于是「December」之后的冬日一直到「Martius」开始的那一天都没有月份。&br&&br&这样果然会很奇怪,于是罗马的第二任王就在这十个月之前又加了两个月,「Ianuarius」(January)和「Februarius 」(February)。&br&&br&之后,罗马皇帝凯撒(Julius Caesar)和奥古斯都(Augustus)又分别将七月、八月以他们的名字重新命名,变成「Julius」(July)和「Augustus」(August)。&br&&br&虽然这个时候「October」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第十个月,但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所以就一直这么叫了下去。&br&&br&这样的历法经过小修小改,基本上就一直沿用到了现在。&br&&br&于是,明明意思是八的「October」就&b&永远&/b&地成为了十月。&br&&br&不过……也许没那么永远?&br&&br&&br&3.&br&&br&&br&从凯撒流传下来、后来经过教皇格里高利(Gregory)修改的历法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用的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br&&br&但是每年都是January、February、March是不是有点无聊?&br&&br&如果你也这么想的话,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br&&br&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人试过改变历法。&br&&br&当时的大革命,实在是非常的革命。&br&&br&受了太久宗教和皇权的压迫,法国人一革命起来,就发誓要把所有宗教和贵族的元素都从法国剔除出去。&br&&br&他们把全国的各个省份重新划分,把「province」改名叫「department」,取每个省份都是整个国家的一部分、一个「part」之意,以显示国家的团结,以及法国的每个部分都属于所有人民,而不是贵族阶层。&br&&br&所有省份都一改之前各种神祗、贵族的名字,以山川河流大自然来命名。&br&&br&这种风格也影响到了新的法国历法。&br&&br&新的十二个月会从巴黎的秋分(9月22日)开始算起,分别叫做「丰收之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播种之月」、「花之月」、「草之月」、「收获之月」、「暑热之月」、「水果之月」。&br&&br&真的有风花雪月呢。&br&&br&不过由于太过激进,这个历法只用了十几年就被淘汰了。&br&&br&但大约一百年之后,又有人产生了类似的想法。&br&&br&1902年,英国有个人觉得不规律的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简直太麻烦了,应该有个更符合逻辑、更规律的历法。&br&&br&于是他自己就发明了一套。&br&&br&他规定,每年都有13个月,每个月都是刚好28天。这样的话,每个月的几号到底是星期几就完全是确定的了。&br&&br&比如,每个1号都会是周日。&br&&br&这套历法在「June」和「July」之间插入了一个「Sol」,也就是「太阳月」。然后每年又会有一个不属于任何月份的「年日」,以补足365天。每年的「年日」都将是全世界欢庆的假日。&br&&br&当然,「October」在这套历法中就会变成第十一个月。&br&&br&你可能觉得他只是疯了,但这套历法后来被柯达在公司内部采用,一直用到了1989年。&br&&br&&br&4.&br&&br&&br&虽然柯达现在已经破产了,我们现在用的也还是格里高利历,但也许未来还会有人发明新的历法。&br&&p&&br&那个时候,「October」会变成第几个月?&/p&&br&&p&谁知道呢。&/p&
1.简而言之,就是原来从March开始,一年十个月,但后来发现不够用,于是就往前插了两个月January和February, 原来第八个月的「October」就变成了十月。顺便,各个月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和一点历法的小故事。比如,如果有十三个月会怎么样?2.大家都知道英语…
有时候,了解词根会给你带来“哇,原来是这样”的惊叹。&br&&br&我想,就算单单只是为了这种快乐,也没什么不好的。&br&&br&说说我与词根的故事吧。&br&&br&&br&&p&1.&/p&&br&&p&小学的时候常常抄写汉字。&/p&&br&&p&有时候,抄着抄着就会开始产生“我真的认识这个字吗”、“怎么这个字这么奇怪呢”的想法。&/p&&br&&p&不过也有相反的时候。&/p&&br&&p&写着写着,突然发现,“啊,原来这个字是这个意思”!&/p&&br&&p&那天,打下「hypothesis」的时候,我就是这种感觉。&/p&&br&&p&“啊,原来「hypothesis」是「hypo-」加「-thesis」来的啊!”&/p&&br&&p&不过要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顿悟,也许得先说说什么是「词根」吧。&/p&&br&&br&&p&2.&/p&&br&&p&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觉得这种语言还真是麻烦呢。&/p&&br&&p&“像是猪肉(pork)、牛肉(beef)、羊肉(mutton)什么肉都得有个专门的名字,不嫌累吗?”&/p&&br&&p&“像汉语一样,直接用动物的名字加个肉不就好了吗!”&/p&&br&&p&“汉语还有偏旁,一个字只要懂了偏旁部首就基本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英语却要再26个字母重新组合,真是麻烦!”&/p&&br&&p&这正是当时的我的想法。&/p&&br&&p&不过我很庆幸当时的我错了。错的离谱。&/p&&br&&p&也许这里应该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吧。&/p&&br&&p&“然而英语早已看穿了一切。”&/p&&br&&p&嗯,没错。&/p&&br&&p&因为有种叫做「词根」的东西存在。&/p&&br&&br&&p&3.&/p&&br&&p&就像汉字有偏旁部首这种组成汉字的部件一样,英语也有能够组成英语单词的小部件。&/p&&br&&p&这些单词的根源,就叫做「词根」。&/p&&br&&p&把这些「词根」加起来、拼起来,就能组成一个新词。&/p&&br&&p&像是再简单不过的电视「television」,就是由「tele-」和「-vision」组成的。&br&&/p&&br&&p&「tele-」表示远距离,「-vision」表示看,能够让我们具备跨越超远距离看东西能力的,就是电视了。&/p&&br&&p&同样的「tele-」也见于「telephone」、「telegraph」,两个词从词根上来说分别表示能够远距离的听、远距离的写的设备。(phone这个词是telephone的简写,-phone本身作为词根表示与声音、语言有关)&/p&&br&&p&说到「telegraph」和其中「-graph」这个词根,「-graph」本身表示的是写下来、画下来、记录下来的东西。&/p&&br&&p&像是书法「calligraphy」,其中的「calli-」就表示「beautiful」,「calligraphy」从词根上来说也就是「beautiful writing」,漂亮的书写,也就是「书法」了。&/p&&br&&p&又比如「photography」,「photo-」词根表示光,「photography」就是光的记录,也就是照片了。(photo这个词是photography的简写)&/p&&br&&p&再比如「biography」,「bio-」是「life」,人的一生或是生命的意思,「biography」就是对人一生的记录,也就是「传记」了。&/p&&br&&p&所以也就不难明白,地理「geography」就是对「geo-」,对地球表面进行记录、描述和研究的学科了。&/p&&p&就像看到汉字的偏旁,就能把这个字的意思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一样,看懂一个英语单词的词根,就能大致明白这个词的意思。&/p&&br&&p&有种“接受了这种设定的话还挺带感的呢”的感觉。&/p&&br&&br&&p&4.&/p&&br&&p&汉字里的偏旁、部首其实曾经大多都是汉字。&/p&&br&&p&不过英语里的词根大多不是亲生的。&/p&&br&&p&倒不一定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但也差不多。&/p&&br&&p&之前写到过,英语的词有很多来自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词根也是一样。&/p&&br&&p&因为法语可以看作是拉丁语的一种方言的延伸,所以最终这些词根基本上最终都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p&&br&&p&比如「manual」、「manipulate」、「manicure」中「man-」这个词根,就来自拉丁语的「manus」,表示「手」。&/p&&br&&p&「manual」表示手动的或者和以用手为代表的体力劳动有关,「manipulate」操控也涉及到手,和修脚趾甲「pedicure」相对的「manicure」自然是修手指甲,毫无疑问也跟手有关。&/p&&br&&p&像是现在常提到的同性恋「homosexual」、异性恋「heterosexual」中的「homo-」、「hetero-」分别表示同、异,就是在希腊语被借到拉丁语后再借到英语里的。&/p&&br&&p&是不是有点乱?&/p&&br&&p&还有更乱的。&/p&&br&&p&因为词根既可以从拉丁语来,又可以从希腊语来,而两种语言中有的词虽然长得像但其实意思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变成英语里的词根之后,也会出现貌似亲兄弟,其实只是撞脸的情况。&/p&&br&&p&像是(用脚走路的)行人「pedestrian」、修脚趾甲「pedicure」、脚踏板「pedal」中的「ped-」表示脚,但儿科「pediatrics」、恋童癖「pedophilia」、和(起先主要是教育儿童的)教育学「pedagogy」中的「ped-」却表示儿童,就是因为前者来自拉丁语,后者来自希腊语。&/p&&br&&p&再比如英语里亲生的词根「in-」表否定,比如「insensitive」是「sensitive」的反面,但来自拉丁语的词根「in-」的意思却更像是「into」,于是就造成了「inflammable」的困境。&/p&&br&&p&「flam」是火焰的意思,最初来自拉丁语的「inflammable」是指能够「go into flam」,能够着火,或者说「易燃」。但要命的是英语里后来出现了「flammable」这个词,也表示可燃、易燃。那么问题来了「inflammable」到底应该是指「flammable」的反面「不可燃」,还是应该遵守原来的意思「易燃」呢?英美国家也有很多人犯糊涂,于是,现在许多包装箱上可燃的标志都从几十年前的「inflammble」改成了「flammable」,免得发生不必要的意外。&/p&&br&&p&不懂词根,真是口怕啊!&/p&&br&&br&&p&5.&/p&&br&&p&说了那么多,词根到底有什么用呢?&/p&&br&&p&就像那天我突然发现「hypothesis」是「hypo-」和「-thesis」组成的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有这种顿悟。&/p&&br&&p&&b&这种顿悟,就像是练功练到一定境界,突然发现世界豁然开朗一样。&/b&&/p&&br&&p&你也许知道「thesis」作为一个单词除了有那种博士论文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一种「idea」,一种「opinion」,一种观点。&/p&&br&&p&而常在类似低血糖「hypoglycemia」等医学词汇里出现的「hypo-」则表示「under」、「beneath」,或者说低于。&/p&&br&&p&比一个能够证明的论点要低一点的东西,可不就是假设「hypothesis」嘛。&/p&&br&&p&&b&了解词根,也像是下棋,走到某一步时,就能将一切都串起来。&/b&&/p&&br&&p&发现了「hypothesis」是有「-thesis」这个成分之后,突然发现其实「antithesis」、「synthesis」也有。&/p&&br&&p&如果更加追本溯源一些,「-thesis」作为一个词根的本来意思是「put」,「anti-」是一个表示反面「opposite」的词根,「syn-」则类似于「together」。从这个角度来说,「antithesis」就是「put opposite」,也就是「对立面」;「synthesis」也就是「put together」,「合成」。&/p&&br&&p&这时,就会产生那种“啊,原来一切都是联系起来的”的感觉。&/p&&br&&p&然后,你会发觉「occur」、「recur」、「concur」都是有联系的,「sympathy」、「empathy」、「apathy」都是来自「pathos-」(feeling)的,「dialog」、「monolog」、「analogy」甚至「apology」都是源于「log-」(speech, word, reasoning)的,「theology」(神学)和「atheist」(无神论者)都源自「the-」。&/p&&br&&p&&strong&你甚至能从词根看出一个词的意思,甚至能看到一个词就想庖丁解牛一样把它拆成一根根骨头,甚至能用词根造出新的词。&/strong&&/p&&br&&p&你知道「dialog」是两个人的对话,那么看到「monolog」就是一个人的独白;你看到「atheist」,知道它由「a-」(表否定)、「the-」(跟神有关)、「-ist」(表示某种人)组成;你知道「alcoholic」是爱喝酒到癫狂的人,知道「workholic」是爱工作到癫狂的工作狂,就知道那些购物狂该是「shopaholic」。&/p&&br&&p&………………&/p&&br&&p&了解词根,你会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它的历史、它的思想,和它背后的人。&/p&&br&&p&&b&也许了解词根最大的用处,就是你会发现这门语言其实很有意思吧。&/b&&/p&&br&&p&就算了解词根只给你带来纯粹的快乐,也没什么不好的。&/p&&br&&p&比如,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词。&/p&&br&&p&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p&&br&&p&它的意思是「the fear of long words」,对长词的恐惧。&/p&&br&&p&试着找找这个词背后的词根故事吧。&/p&
有时候,了解词根会给你带来“哇,原来是这样”的惊叹。我想,就算单单只是为了这种快乐,也没什么不好的。说说我与词根的故事吧。1.小学的时候常常抄写汉字。有时候,抄着抄着就会开始产生“我真的认识这个字吗”、“怎么这个字这么奇怪呢”的想法。不过也…
已经有答案将该学哪个口音说得很清楚了,这里我就试着换个角度,说说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一点区别和演变过程中的一点东西,或许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br&&br&&b&简而言之,其实莎士比亚说的更接近现在的美音。&br&&/b&&br&&br&&p&一&/p&&br&&p&“学什么美式英语啊,土!学英语就要学正宗的英式英语,那才叫一个高贵!”&/p&&br&&p&“但不是听说美式英语比较好学吗?感觉也蛮好听的呀。”&/p&&br&&p&“哎,你不懂!”&/p&&br&&p&…………&/p&&br&&p&这是我第1024次听到类似的对话了。&/p&&br&&p&不得不感叹:真是愚蠢的人类啊!&/p&&br&&br&&p&二&/p&&br&&p&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就开始流传英式英语高贵,美式英语土的传闻了。&/p&&br&&p&先不说前半部分的准确性,毕竟许多不谙世事的朋友平常听到的英式英语也就是女王大人和BBC的,完全不知道世界上最难懂的英语可能就是英国各地的奇怪口音了。&/p&&br&&p&但说美式英语土,大概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英国人对美式英语的评价来的。&/p&&br&&p&大概三四年前,英国有个叫做Matthew Engel的写了篇专栏,炮轰美式英语对英式英语的入侵,说美式英语的一些用法简直是“丑陋”、“毫无意义”。&/p&&br&&p&像是电梯不说lift说elevator啦,外卖不说takeaway说takeout啦,还有数学(mathematics)简写竟然不是maths而是math啦,英国的绅士们都表示简直不敢相信。&/p&&br&&br&&img src=&/ec142eef5a4b84d92fecb1da9b78bebd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ec142eef5a4b84d92fecb1da9b78bebd_r.jpg&&&br&&p&虽然我觉得这些根本无所谓吧。&/p&&br&&p&不过虽然高冷的英国人对美式英语不屑一顾,但到了美国还是得入乡随俗的。&/p&&br&&p&比如你在美国买个橡皮,就必须得说eraser而不是英国人爱说的rubber。&/p&&br&&p&不然的话文具店的店员会一脸怪笑地看着你,说还是去药店买吧。(美国的药店乱七八糟啥都卖)&/p&&br&&p&然后你对药店的店员一脸正气地说“给我来个rubber”,他也会一脸怪笑。&/p&&br&&br&&img src=&/cdaaa0dfdbd1cfb590b473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br&&p&然后递给你一盒杜蕾斯。&/p&&br&&p&因为rubber在美国有套子的意思。&/p&&br&&img src=&/e17ee40efd81bcaa1f2aab3aa4fd4a0c_b.jpg& data-rawwidth=&278& data-rawheight=&2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8&&&br&&p&(当时我就傻了。)&/p&&br&&p&不过美式英语虽然号称简单易懂,不搞复杂的东西,但有时候还是让人犯迷糊。&/p&&br&&p&比如汽油。英国人管汽油叫petrol。&/p&&br&&p&嗯,这个词还是从法语来的。虽然长的和petroleum很像但不是一回事儿。&/p&&br&&p&美国人呢?他们管汽油叫gas。&/p&&br&&p&“嗨哥们儿,能帮我fill the gas tank(加满油)吗?”就像这样。&/p&&br&&p&没错,和气体的那个gas长的完全一样。&/p&&br&&p&其实这个gas是gasoline的缩写,但说汽车里的油的时候美国人一般就说gas。&/p&&br&&img src=&/f9a8ab65f9fdb146c8d8_b.jp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3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br&&p&(你在逗我?)&/p&&br&&p&要搞清楚英式和美式还真是麻烦呢。&/p&&br&&br&&p&三&br&&/p&&br&&p&刚才说的Matthew Engel在炮轰完了美式英语后结尾道“让我们保持最纯正、最荣耀的英语吧”。&/p&&br&&p&不过你如果看了我之前写过那篇的话就应该知道,这简直是在逗我。&/p&&br&&p&英语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纯正」。&/p&&br&&p&从一开始,英语就是安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日尔曼语和凯尔特语融合产生的,之后又借了不少的法语和拉丁语。&/p&&br&&p&说英式英语「纯正」,就好像说北京的天气是全国最好的一样。&/p&&br&&p&从五月花的清教徒踏上美洲大陆开始,美式英语就和英式英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两种英语都在变化。&/p&&br&&p&其实,在英国人刚踏上美洲大陆的时候,他们的发音更接近现在的美式发音,是带着卷儿的。一段时间之后,英伦诸岛的各位「绅士」们才渐渐丢掉了R的卷舌。这是因为通常来说,人们交流密集的城市里,语音的变化更容易流行起来,也因此会变得更快。而和已经工业化的伦敦相比,那时的美洲大陆还是地广人稀,语音的变化更慢,因而反而与古典的英伦发音更接近。&/p&&br&&p&所以说,如果你穿越到16世纪,有幸能听到莎士比亚读他自己写的剧本的话,会发现他其实说的是一口「美音」。&/p&&br&&p&当然,如果你觉得莎士比亚很土的话,我也没什么办法。&/p&
已经有答案将该学哪个口音说得很清楚了,这里我就试着换个角度,说说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一点区别和演变过程中的一点东西,或许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简而言之,其实莎士比亚说的更接近现在的美音。一“学什么美式英语啊,土!学英语就要学正宗的英式英语…
Trade-off.&br&&br&eg. &br&You have to make a trade-off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br&质与量,你必须舍一才能得一。&br&&br&Wikipedia:&br&&blockquote&A &b&trade-off&/b& (or &b&tradeoff&/b&) is a situation that involves losing one quality or aspect of something in return for gaining another quality or aspect. More colloquially, if one thing increases, some other thing must decrease.&/blockquote&指的是必须舍弃一方面才能获得另一方面。&br&&br&这个概念广泛用于经济学中,经典应用即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比如你花一小时摇红包,摇到了10块钱,但这十块钱并不是白来的,你付出了一小时时间的机会成本。任何决策都有机会成本,也就是任何决策都必须make trade-offs,必须放弃一方面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必须有舍才有得。摇红包时,你就舍去了时间,得了10块钱。&br&&br&人生也是如此,你的每个决定都伴随着trade-offs,都伴随着舍与得。&br&认识到了trade-off的必然性,就认识到了人生的一大必然性。
Trade-off.eg. You have to make a trade-off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质与量,你必须舍一才能得一。Wikipedia:A trade-off (or tradeoff) is a situation that involves losing one quality or aspect of something in return for gaining another q…
很多专业的名词,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医学生物,也很难做到100%对等。以医学中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例,对应的英语可以是slipped disk或是herniated disk, 再准确些是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k,但中文大致也就腰间盘或是腰椎间盘突出两种说法。slipped disk是由很普通的词汇组成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日常很随意,中文的说法则给人很正式,很专业的感觉。哪怕指是同一种疾病,两种语言也很难做到精确的对等。&br&&br&还有音译词,部分也很难做到完全对等。比如可口可乐,在中国人眼里就是一种碳酸饮料品牌,但在美国部分地区coke可以代指所有的碳酸饮料、苏打。这涉及到语言的文化属性。因为不同文化中的同一概念会有不同的文化指向,在纽约人眼里自由女神像可能就是一尊每天都能看到的塑像,而对全世界的自由斗士来说自由女神像就可能是自由的象征,神圣的代表。&br&&br&再说说laugh,你的室友提出的愉悦度量化的想法很有意思,但这只是从一个量,愉悦度的角度来考虑,一个“笑”字可以包含有嘲笑,轻蔑,甚至现在常用的“呵呵”的感情,而laugh,尽管也有嘲笑的意味,但这个意味的“浓度”和笑中嘲笑意味的“浓度”也不尽相同,更别说laugh完全缺失“呵呵”这个量了。&br&&br&但词汇不100%对等不代表语言不可译。在实际语言应用当中,词汇的范围会被语境缩小,比如“他开怀地笑了”中的笑就很难是“呵呵”或是轻蔑的意思,那么可以大致对等地翻译为He laughed heartily。另外,翻译,尤其是口译,重视的是信息的传达。一个句子中含有最重要的信息的词就那么一两个,在翻译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每个词都做到完全对等,而是抓住主要信息尽量做到对等即可。词汇的不对等不等于信息的不对等。&br&&br&确实,两种语言很难做到100%完全对等。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不需要100%对等。
很多专业的名词,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医学生物,也很难做到100%对等。以医学中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例,对应的英语可以是slipped disk或是herniated disk, 再准确些是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k,但中文大致也就腰间盘或是腰椎间盘突出两种说法。slipped dis…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a href=&///?target=http%3A///view/137511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公益&i class=&icon-external&&&/i&&/a&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a href=&///?target=http%3A///view/10510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i class=&icon-external&&&/i&&/a&》国务院第252、411号令)&br&&br&&b&State institution&/b&: Some facility run by the state government, could be a hospital, mental institution, rehab center, or a research lab. Not privately owned, and usually non profit.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国务院第252、411号令)State institution: Some facility run by the state govern…
和题主一样从iOS自带Podcasts开始 前端时间开始试验各种播客应用,发现一大片新天地。&br&&br&个人听的播客以英文的为主,因此选择的App也是以此为考虑。&br&目前用的最多的是Overcast和Pocket Casts,就比较一下这两个吧。&br&一句话来概括,Overcast适合小众清新体验,Pocket Casts则是高大全,但不够亲切。&br&&br&从Podcasts过来首先感受最深的就是之前以为Podcasts多好用,有了新的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差到一定程度了。自从前段时间的一次大更新以来,Podcasts就时不时抽风,听完删除以后还会自行下载。有时晚上自动下载,白天起来看以后不少东西下载失败或者还在下载。再加上只能通过iTunes添加新的节目,考虑到国内上iTunes的网速,可以说是糟糕的体验(刚刚试了一下Featured tab,结果是502 Bad Gateway)。尽管有以上缺点,作为让我爱上播客的第一款应用,Podcasts在一些基本的方面还是做的很扎实的,还没试过播客的用户完全可以试试这款Apple自家的免费应用。在iOS7还是得从App Store下载的,iOS8 beta至今都是原生应用了,不能删掉。&br&&br&以上Podcasts的缺点大多数是用上了Overcast和Pocket Casts以后才发现的。两者添加新的播客方面都独树一帜,会让你探索到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精品播客。&br&&br&Pocket Casts在添加播客时,会跳出一整个带5个tab的视图,分别是Featured(类似编辑推荐),Top Charts(排行榜),Search,Network(根据每个播客所属的电台网络分类,大的netwrok会有不少同一类型的出色播客,最近新创立的科技类network Relay.fm就是相当出色的一个,推荐旗下Connected第一期,讲了iPod从2001到目前的历史和现状,几个hosts讲了当年上学时对同学有iPod羡慕嫉妒恨的心情,很真实有趣)和Categories。是Pocket Casts功能高大全的一个典型例子,基本上可以用任何你想得到的方式搜索播客。通过Pocket Casts收获了不少之前不知道的精品播客。但这也有缺点,下面讲Overcast的时候再细说。&br&&img src=&/3a5ddeae366eb3724ee92dede104a23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3a5ddeae366eb3724ee92dede104a237_r.jpg&&&br&&br&&br&&br&Overcast是14年7月中旬刚刚出来的一款播客,是独立开发者Marco Arment的作品。Macro是Read Later类三大应用之一Instapaper的开发者,并创立了The Magazine,还是轻博客平台Tumblr的第一个开发者,年纪轻轻成就很大。这次Overcast一出来的一两个月内,我听的不少科技类播客都有邀请他上节目谈谈Overcast的开发历程和各种经验。我在8月初的时候开始使用Overcast,第一眼就被它清新舒适的设计征服了。&br&&img src=&/c9c56fdc0a49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9c56fdc0a49c_r.jpg&&&br&&br&&br&淡橙色和白色结合,特别使用了自定义的Concourse字体。不像Pocket Casts那样界面会根据不同播客封面的颜色变化(这个有好有坏,有时候搭配不好会很屎色),整个体验很统一。播放界面也很干净,特别要提一下Overcast的一个特殊功能Smart Speed。Smart Speed开启的时候会自动跳过安静的阶段,对访谈类的播客节目尤其好用。这意味着主持人没说话的时候和长呼吸的时候会直接跳过去,但不会跳太多,声音还是比较自然连续。选择提高速度的时候也比其他的播客应用自然很多。一些比较业余的播客节目用上这个功能会好很多。&br&&img src=&/478ed2ba4ee055ed8cf4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78ed2ba4ee055ed8cf46_r.jpg&&&br&&br&&br&&br&还有一点和Pocket Casts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添加播客的模式。Overcast整个添加界面只有一页,放进去了搜索、分类和twitter好友推荐,功能仍然是比较全的,但非常干净简介。尤其是Twitter好友推荐的这块一般都是最近流行的播客(比如新创立的节目之类的;另外你也可以推荐节目给自己的好友)。各个类别下节目会更新,估计也和流行度有关。感觉能看到的都是最近流行的或是朋友在听的节目,给人很亲近的感觉。另外Overcast推荐的节目以科技类、开发者圈为主(不过现在播客受众人群也是科技类爱好者就是了;在分类的最下面有专门的Apple Development一类)。&br&&img src=&/009d42c1b0ede0c53fdbff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09d42c1b0ede0c53fdbffe_r.jpg&&&br&&br&&br&&br&之前也提到了Pocket Casts添加节目的模式比较高大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为选项太多,很多时候反而不知道从哪个开始入手。而且是以排行榜、编辑推荐为主的,感觉距离很远。不过收录的播客确实比较全,之前听的一些节目Overcast里搜不到这里全都有,Overcast就只能用URL添加了。&br&&br&Overcast还有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新节目通知。你可以选择不自动下载,但开启通知,有了新节目以后会有系统推送通知,可以再根据介绍选择是否下载。&br&&br&说Pocket Casts高大全,还有一点是因为它管理的播客节目多的时候比较方便,每个节目占一个格子,不需要上下滑动就能看到所有节目的更新情况。但因为各个播客封面不同,也会给人杂乱的感觉。相比之下Overcast的列表管理干净了一些,但也造成管理不方便。&br&&img src=&/f965c0bc75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f965c0bc751_r.jpg&&&br&&br&&br&&br&Pocket Casts和Overcast在处理听完的节目都比较类似,即直接删除。在Pocket Casts里mark as played就意味着删除(顺便滑动到底删除的手势好评!一连串的删特别爽!和mailbox的处理很像)。&br&&img src=&/3bbe60e8be670d23fcae25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3bbe60e8be670d23fcae255_r.jpg&&&br&&br&&br&&br&但是在处理未听过的节目时两者有很大的区别。Overcast下,每期的节目就分两类,要听的和不要听的。如果你选择自动下载,一出新的节目会自动下载,然后出现在第一页里。新的、没听过的节目和听完的节目都是一样的,再另一个tab里。这点会让Overcast的界面比Pocket Casts干净很多。&br&&br&&br&Overcast和Pocket Casts很多区别都源于开发团队的区别。Overcast由一人开发,虽然开发者非常强大,但很难兼顾,因此Overcast从设计体验和亲近度上来取胜,也是非常出色的;而Pocket Casts数年的团队经验积累下来,确实在一些使用细节上有让人惊喜,总体也非常高大全,但因为照顾的用户群太大,很多地方设置太多、很繁琐,在体验上也造成一定损失。&br&&br&总体来说Overcast的界面非常舒服,体验很统一,但功能上可能没有Pocket Casts那么高大全。但这很快会有改善。目前Overcast刚刚出来一个多月,还是1.2版。开发者Marco在近期的几个访谈节目中都提到未来会加上在线播放(国内应该用的人不多)和iPad版本。再加上已经不错的网页版,全平台的体验还是不错的。如果喜欢科技类或是开发者,有了Smart Speed的帮助,用起来、听起来、看起来都会很爽。&br&&br&Pocket Casts则作为长期播客界的几大巨头之一在iOS7版翻身以来就一直非常不错,功能全面,管理方便。但作为大公司(这么说不知道合不合适),不意外的出现了有时候太复杂、不干净的通病。在这方面没有太大洁癖的朋友应该会觉的很好用。
和题主一样从iOS自带Podcasts开始 前端时间开始试验各种播客应用,发现一大片新天地。个人听的播客以英文的为主,因此选择的App也是以此为考虑。目前用的最多的是Overcast和Pocket Casts,就比较一下这两个吧。一句话来概括,Overcast适合小众清新体验,Poc…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毫无怯意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