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顾是知情着。贺彦雄 贺彦雄的用眼疾手快造句原来...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瞿世镜  对文学原点的真正回归   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我打电话向她祝贺。她告诉我,由于患骨质疏松症她不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辞着眼于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认为“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运动将它视为开路先锋,而它属于为数不多的诠释20世纪男女关系观念的杰作之一”,并且称赞“那位表述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以其质疑目光、似火热情与想像能力,来审视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同时,授奖辞也注意到,近年来莱辛创作的焦点有所转移:“强迫人类退化到一种更为原始生活状态的全球性灾难图景,引起了多丽丝?莱辛的特别关注。这个题材在她近年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这篇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面对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媒体上发表的各种评价贬褒不一。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对美联社记者说:“莱辛过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说”。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认为,莱辛“绝对配获得此奖”。英国作家A?S?拜厄特对《卫报》记者表示,莱辛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她预见的很多问题,后来的确成为现实。《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此次莱辛获奖“是对文学原点的一次真正回归”。   多丽丝?莱辛日生于波斯 (现称伊朗) 卡曼沙。 其父阿尔弗雷德?库克?泰勒,原任银行职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了英国军官,负伤截去一腿。多丽丝是其长女。她五岁时,全家迁居非洲南罗德西亚(现称津巴布韦)。战争毁了泰勒的前途与信念,他的农场严重亏损,全家陷入厄运。由于患眼疾,多丽丝13岁辍学,回家自修。她16岁到电话公司当接线员,此后又当过保姆和打字员。困苦生活,使她获得了自我意识和观察能力,她阅读了大量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这使她不仅敏于观察,而且获得了一种清晰的批判眼光。自学了打字和速记后,她成为罗德西亚议会秘书,1947年又当上了南非《卫报》记者。这些工作拓宽了她的视野,并且加深了她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了解。1939年,多丽丝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四年后离婚。多丽丝同情被压迫者,痛恨社会的不公正,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共产党,积极投身左翼运动。1945年,她与犹太裔德国共产主义者戈特弗里德?莱辛结婚。两年后,婚姻再次破裂。由于批评南非政权,年间因被禁止进入南非,她回到了英国。   莱辛著作等身,发表各类作品50多部,其中小说就有27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不断探索、思考、批判、追求、创新。她的众多作品,是她在寻求公平正义的漫长征途中留下的一连串足迹。她视野开阔、思想丰富、风格多变,绝非“女权主义”所能概括。莱辛的获奖记录,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毛姆短篇小说奖(1954)、法国普立克斯?麦迪西奖(1976)、奥地利国家文学奖(1981)、汉堡文学与莎士比亚奖(1982)、W.H.史密斯文学奖(1986)、派拉莫奖(1987)、意大利蒙塔罗奖(1987)、P.G.C.奖(1989)、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图书纪念奖(1995)、洛杉矶时报图书奖(1995)、卡塔伦尼亚奖(1999)、戴维?柯亨英国文学奖(2001)、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2001)、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王子文学奖(2001)、S.T.杜邦金笔奖(2002)。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用莱辛自己的话来说,好比给一手同花顺添了一张王牌A,构成了无与伦比的文坛“大满贯”!她所获得的这众多奖项,无疑都是对她孜孜不倦思考求索的认可与褒奖。   主题与风格   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1950),短篇小说《非洲故事集之一:这是老酋长的国土》(1951)、《故事5篇》(1953)、《非洲故事集之二:阳光洒在他们脚下》(1973)以及散文集《回家》(1957)等。   《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是R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五个月内再版七次,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作者通过一个情杀案件揭示了殖民地种族歧视的丑恶本质。农场主迭克?特纳之妻玛丽?特纳,被黑人男仆摩西斯刺杀。原来玛丽与摩西斯有了私情,黑白主仆区分“都被这人与人的关系消解了”。然而这种关系却为殖民地种族歧视准则所不容。前来接管农场的英国青年马斯顿发觉玛丽与摩西斯偷情,怒斥他滚开。玛丽也违心地喝斥摩西斯,这燃起摩西斯心中的复仇怒火。他深夜潜入宅院,杀了玛丽。摩西斯心地善良,从不计较玛丽的鞭挞。只是当玛丽忽视他的人格尊严时,他才忍无可忍陡起杀心。玛丽死后,他坦然挺身受刑。他质朴、善良、勇敢、坚定的品质,与白人殖民者的丑恶行经形成鲜明对比。散文集《回家》,记录了莱辛故地重游的观感。她说,非洲是她的空气、她的景色、她的太阳。她认为非洲应该属于非洲人民,他们理应把它从白人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对于非洲殖民地早期生活印象,莱辛始终梦魂萦绕,挥之不去,在1992年的散文集《非洲的笑声》和年发表的两卷自传《在我的皮肤下》和《行走在阴影下》这些晚期作品中,都有深切的回忆和表述。   第二类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此类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儿女们》(),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1962)以及表现中老年家庭主妇悲惨命运的《黑暗前的夏天》(1973)。   五卷本《暴力的儿女们》(Children of Violence)在种族矛盾、阶级斗争、世界大战的广阔社会背景上,从纵向展示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寻求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的坎坷经历和心路历程。它是莱辛作品场景由非洲向英国转移,题材由反殖民向女权与预言过渡的重要篇章。   《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则从横向剖析了一位当代女性的精神世界。它摄取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加以分析对比,使读者在安娜各个思想层面的交替显现之中,逐步透视到她内心深处,从而透彻展示了当代西方社会和女性生存困境。此书由于深入探讨了当代女性自我解放之路,备受各国女权主义者们青睐,被誉为西蒙?波伏娃女权主义宣言《第二性》的姊妹篇。大家一致公认这是莱辛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世界文学经典之作。它把人物心理分析、社会政治批评、小说形式实验三者熔为一炉。以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而论,均非一般作品所能媲美。   此书是莱辛婚姻生活、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多重危机的产物。它探讨了在英国争取独立自由生活的女作家安娜?沃尔夫所面临的个人、婚姻、政治、社会诸方面的问题。安娜试图通过小说艺术来表现整个时代。她和莱辛一样,在一个父权、夫权社会中奋斗拼搏,不得不面对多重挑战,陷入进退维谷困境。此书结构独特:整部小说由两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安娜创作的短篇小说《自由女性》。第二版块是安娜所写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笔记本。黑色笔记本记录安娜的非洲经历;红色笔记本记录安娜参加共产党政治活动;黄色笔记本是安娜根据本人经历在编写小说;蓝色笔记本是安娜日记,呈现了她寻求自由一再失败后的心理状态。两大板块一律被锯成四段,相应段落组合在一起,形成四个部分。在《自由女性》第一段之后,是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在《自由女性》第二段之后,四种笔记又依次出现。这种组合模式重复了四次。然后出现了金色笔记。最后是安娜短篇小说《自由女性》的尾声,也就是莱辛这部杰作的结局。这部小说结构如此复杂,似乎难以卒读。然而,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先按原书页码顺序,从头至尾把此书读一遍,然后把《自由女性》及五色笔记本作为六个独立部分来阅读,即按各自独立线索把原书分割的部分连缀起来,分头阅读,就比较容易理清故事的脉络。莱辛采用断片组合结构,绝非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而是用分裂的结构来体现四分五裂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涵盖了广阔的生活层面,揭示深刻的人生底蕴。她不得不采用各色笔记本也是为了重新整合安娜陷于分裂的精神世界。   人们往往将此书视为女权主义宣言,莱辛本人却矢口予以否认。她在小说序言中申明,她的目标是以19世纪欧洲文学大师们为榜样,创作一部全面描绘时代精神和社会道德气候的力作。她郑重地指出:“我觉得妇女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原因并不在于这个运动目的有什么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上的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一个新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时――假如能胜利的话,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微乎其微,离奇古怪”。   1989年春天,我曾经在莱辛家中当面请教,究竟这番宏论是何含义?莱辛认为,首先要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全球政治大动荡已把世界整合成为一个新格局,如果我们获得全人类的解放,妇女解放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整体,不是局部。《金色笔记》揭示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生存困境、生存前景。正是在这幅四分五裂的灾难性图景前,女性的特殊困难被凸现出来。离开了社会总体矛盾的解决,妇女问题无从解决。女权主义者们过分关注性别歧视,而忽略了社会总体矛盾,是不恰当的。   其次,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莱辛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她在《金色笔记》序言中说:“人们相互之间都可以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安娜在尝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后,反而再想找个男人重组家庭,向对立统一的整体复归。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整体性已经消失,她已无从复归。这不仅是安娜的悲剧、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不仅是女性危机,也是整体性社会危机。然而,女权主义者们却不懂得矛盾对立的男女双方应该互补整合的道理。她们片面强调两性的矛盾对立,敌视和打击男性。莱辛认为,女权主义已经演变成一种偏执的教条,无谓地浪费了女性的宝贵潜力。   聆听了莱辛的深刻剖析,我恍然大悟:正是辩证的整体观,使她避免陷入女权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就是莱辛比女权主义者们棋高一着之处!   第三类型,是用寓言、幻想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包括长篇小说《简述堕入地狱经历》(1971)、《幸存者的回忆》(1974)、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   依据希腊众神的说法,地球是“恶毒地狱”,人类贪婪成性、嗜血好斗,并把这种非理性生活方式视为天经地义,于是投胎下凡无异于堕入地狱,这就是《简述堕入地狱经历》(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标题的由来。小说的主人公威特金斯是剑桥大学德高望重的教授,因患精神分裂症,行为背离了传统准则,人们不能忍受他离经叛道的异常行为,不惜使用电休克酷刑来强迫他重新皈依社会常规。对于资产阶级正统价值观念,莱辛可谓深恶痛绝。因为它掩盖了西方社会的丑恶本质。   《幸存者的回忆》(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 )受到批评界广泛赞扬。小说以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描绘了人类文明濒临毁灭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苦难生活中她收留了一个12岁小姑娘爱米丽,两人相依为命。小说告诉我们这场社会大裂变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本主义。正是那种贪得无厌追逐利润的动机,引发了争霸世界的战争,使地球面临世纪末日。莱辛向我们暗示,由于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世界分裂不可避免。幸存者们必须迅速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必然饥寒交迫而死,别无选择!   莱辛最重要的寓言幻想,是她的太空系列小说《南般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Canopus in Argos: Archives )。莱辛在第一卷序言中说,在圣经《旧约》《新约》以及《佛经》《可兰经》中,隐含着一个连续的故事。这些宗教有共同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世界末日战争或对人类未来的启示。莱辛以汪洋恣肆的笔调,写下雄文五卷,并且称之为“空间小说”。整个故事在广袤无垠的外层空间徐徐展开,宇宙档案学家们不动声色地整理着大量文件、日记、报告、历史档案。他们把地球上人类的历史,作为宇宙发展史中一个片段来考察,冷静而客观地记录了人类向环境污染、灾荒饥饿、战争毁灭发展的可悲历程。莱辛将小说实验与传统叙事相结合,熔宗教、哲学、历史、科学、政治、神话、寓言于一炉,从多元的宏观视角,来探索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揭示出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欲望、需求、梦想和希望。那种大时空格局和辩证式思维,使这部宏伟的宇宙史诗震撼人心。   太空系列小说第三卷是《3、4、5区间的联姻》:太空第三区外星人建立了一个女性掌权的先进社会,自由平等、科学昌明、生活富足。第四区外星人由男性统治,处于野蛮落后状态。第三区女王嫁给第四区国王。她把第三区的科学技术、现代文明带到了第四区,为该区拟订了改造发展规划。同时,她对第四区外星人的善良质朴深有感触,促使她反思第三区外星人的生活,觉得他们太过自由富足、奢靡淫逸,有误入歧途之虞……我觉得莱辛笔下的外星人社会,似乎是在影射地球上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殖民地人民的自由独立斗争,还必须从殖民者那里寻求指导和援助?难道莱辛放弃了她早期的反殖民立场?   我向莱辛当面请教这个问题。莱辛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男人与女人,殖民帝国与殖民地,都是如此。男女两性既对立又互补,婚姻应该是矛盾对立双方的和谐整合。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破坏了和谐统一,是女性痛苦的根源。女性追求灵肉一致的爱情,渴望心灵的沟通;但是男人对此不予理会,把妇女当作没有灵魂的性工具,忽视其独立完整的人格。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是对立互补的,矛盾双方应该结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第三世界需要第一世界的科学技术,第一世界需要学习第三世界的善良质朴。他们应该通过文化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然而,第一世界的自我中心主义破坏了和谐统一,力图奴役剥削对方。   1993年,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满足非理性物质欲望,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阶级压迫、民族冲突、性别歧视、国家对立、战争灾难、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整个世界四分五裂。她恳切地希望,中国的发展要另辟蹊径,不可重蹈西方覆辙。莱辛认为,在自我封闭、相互隔绝状态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们必须相互沟通、结为一体,方能臻于完善。在相互隔绝状态中,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对自身缺陷与生存困境,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相互沟通,互补互利,才能合作共赢。当然,交流合作必须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绝不能以一方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边缘化。莱辛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封闭以及交往过程中强势一方的自我中心主义。莱辛的远见卓识,令人折服。   第四类型,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小说《简?索默斯日记》(1984)写独身妇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1985)写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斗争,《第5个孩子》(1988)写一个怪诞而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风儿吹走了我们的话》(1987)支持阿富汗民族独立斗争。《又来了,爱情》(1996)写老年人的感情纠葛。在莱辛心目中,爱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追求复归整体的人生基本权利。然而,有些人却非常不幸地被剥夺了这最基本的人权。为了维护这最基本的权利,莱辛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出了极其痛切的呼吁。   年届八旬的莱辛,依然宝刀不老,频频发表新著。莱辛的第27部小说《裂痕》于2007年夏季问世,借罗马帝国历史学家之口,讲述人类起源神话,认为男女双方应该相互学习、合作共存。目前莱辛正在创作一部新的小说《爱米丽与杰拉尔德》。   她始终关注   分裂的世界、断裂的文明   在《一个小小的个人声音》这篇著名论文中,莱辛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她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极为推崇,认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热爱人民、给被压迫者以同情和温暖的人道主义传统。毫无疑问,莱辛本人就是这伟大传统的继承者之一。她是具有辩证思维、追求对立统一理想境界的人道主义者。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睿智的辩证思维方法,始终贯穿在她整个创作生涯之中。她向往公平正义,密切关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反对种族压迫,主张妇女解放,预言人类未来,捍卫弱者权利,是她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争霸、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日,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隆重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瑞典皇家科学院代表在颁奖辞中说:对于多丽丝?莱辛而言,年龄不成问题。尽管她已八十多岁高龄,她依然思维敏捷,富于叛逆精神。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莱辛的书面答辞题为《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On not winning the Nobel Prize)。莱辛指出,获奖的文学家们都受过教育,博览群书,从古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文学宝库中获取营养。她家是一座泥巴小屋,然而堆满了书本。她的母亲从英国订购书籍,让孩子们阅读。在没有书的屋子里,产生不了写作和作家……她说,在世界上有一道鸿沟。有些人陷于困境。在非洲津巴布韦穷乡僻壤,树木砍伐殆尽,气候干旱,土地龟裂,沙尘弥漫。破破烂烂的学校里,没有地图册、没有地球仪、没有教科书、没有练习本,图书馆里也没有书,教师把粉笔放在口袋里,免得被人偷光。人们渴望受教育、渴望读书。在一个村庄里,人们已经断炊三天,还在议论如何才能弄到一些书……讲故事的愿望深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构造故事的能力永远伴随着我们。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比……在沙尘弥漫的路上蹒跚而行、心中梦想着孩子们能受到教育的可怜少妇更加高明…… 尚未读完莱辛的答辞,泪水就涌上我的眼角。那位慈祥的老太太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是那分裂的世界,那断裂的文明!
原载:《文艺报》
阅读数[2303]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王建《宫词八首》赏析施蛰存  除了乐府诗之外,王建还有一百首宫词,也是诗史中应当注意的作品。他的乐府诗,还是继承前人传统的作品,宫词则是他的创造。从齐梁以来,已有许多诗人以宫女的生活和情感为题材,例如乐府诗《长门怨》,都是写失宠的妃子。王昌龄有《长信秋词》五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各一首,韩有《汉宫曲》四首,也都是代宫中妃嫔申诉失宠或不得宠的情感。崔国辅有《魏宫词》一首,开始出现了“宫词”这个名称。但这些诗都写的是古代的宫女,即使作者用以影射当代的宫女,至少从文字上看来,还是赋咏古事。这一类的诗,后世称之为“宫怨”,因为它们的主题是宫女的怨恨情绪。   王建的《宫词》不属于这一类。他写的是当代宫廷里的种种生活琐事,从皇帝和宫女的调情说爱到后宫中的宴饮娱乐,每次听到一件事,就作一首七言绝句,一共写成了一百首。皇宫是个禁地,不用说人民绝对进不去,即使官吏,也只有少数几个宰执近臣,才偶尔有机会进宫。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皇宫是个神秘的地方。如果有关于皇宫里的事情流传出来,立刻就成为广泛传述的小道新闻。王建的宫词不假托古事,明明白白地暴露了当今皇帝的后宫生活,而且有一百首之多,可谓内容丰富,非但为当时人民所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后世,为历代诗人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   《唐诗纪事》记录了关于《宫词》一百首的故事:王建作渭南尉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太监王枢密,两人谈得很投机,就互相认为本家。但是后来大家都有些意见。王建作宫词后,有一天和王枢密一起宴饮,王建谈起汉代桓帝、灵帝,因为信任太监,惹起了迫害知识分子的党锢之祸。王枢密听了,觉得王建是在讽刺自己,心里很不高兴,就对王建说:“老弟所作宫词,天下人都传诵于口,皇宫是深邃之地,不知你怎么会知道这许多事情?”王建当时感到无从回答,心中害怕王枢密会给他罗织罪名。过了一二天,就做了一首诗送给王枢密,其诗曰:   先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长时。   脱下御衣偏得着,进来龙马每教骑。   常承密旨还家少,独对边情出殿迟。   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前代皇帝不论是在行或坐的时候,你总是随从在左右的,当今的皇帝,住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你是看他长大起来的。皇帝脱换下来的御衣,只有你能穿得着,外面进贡来的骏马,也常常给你试骑。你常常因为接受密令,很少还家,有时被留在殿里独自报告边塞军情,以致出来的时候很迟了。这一切事情,如果不是你这位本家老哥自己屡次对我讲,那么,宫禁森严,内里的事情怎么会让外边人知道呢?   这样,他把宫词的内容都说是王枢密讲给他听的。王枢密一看此诗,怕被他牵累,就不敢告发他了。   这个故事,不见于唐人记载,最早的记载是《唐诗纪事》,元人的《唐才子传》里也有此事,文字和诗句小有不同。这件事情可能是有的,但情况未必如此。王枢密是宦官王守澄,宪宗元和末年,他还是一个普通宦官。元和十五年正月十七日夜里,宪宗被宦官陈弘庆等杀害,年四十三。王守澄和中尉马进潭、梁守谦等人册立太子即皇帝位,因此擢升为枢密使。这位皇帝庙号穆宗,年号长庆,只做了四年皇帝就中风死了。以后,文宗皇帝即位,王守澄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大和九年九月戊辰,迁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十月辛巳,为李训诬陷,文宗使内侍李好古赐以毒酒,逼令自杀。根据这一节史传,可知王守澄为枢密使是在长庆元年至大和元年之间。长庆共四年,以下还有敬宗皇帝宝历二年。他这个枢密使一共任了六年。王建这首诗所谓“先朝”,是指宪宗皇帝,所谓“今上”,是指穆宗皇帝。宫词第九首云“少年天子重边功”,可知也是指穆宗,因为穆宗死时才三十岁。由此推测,可知宫词一百首所透露的宫廷生活,都是长庆年间的事。但是,渭南尉是王建举进士后第一任官职,总在大历十二三年之间。王守澄为枢密使还在四十年之后,那时,王建已从陕州司马任上退休了。因此,说王建作渭南尉时认识了王守澄,这是可能的,但如果说认识了王枢密,则不可能了。   现在,我们可以假定,王建认识王守澄是早年的事,王守澄因册立穆宗有功,擢升为枢密使,成为掌大权的宦官。王建以桓灵时期中官乱政的历史教训讽喻王守澄,同时他把听得来的官闱秘事写为宫词,都是长庆年间的事。但此时王建的年龄已在七十以上,王守澄即使比王建小十岁,也该有六十多岁了。   王建宫词一百篇,传到宋代,曾有遗佚,蜀中刻王建集时,但抄得九十首,就取王昌龄、张籍、杜牧诸人诗十首混入。谬本流传,引起过许多人的考校。幸而所失十首,存在于洪迈编的《唐人万首绝句》中,后人得以剔出伪篇,补足百首。但蜀中刻本,传到明代,还有七首不是王建原作。这些情况,见于宋赵与时的《宾退录》、周紫芝的《竹坡诗话》、明杨慎的《升庵诗话》和朱存爵的《存馀堂诗话》。现在,我们根据《全唐诗》本选讲其八首。   丹凤楼前把火开,五云金辂下天来。   阶前走马人宣慰,天子南郊一宿回。   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拜舞齐。   日照彩盘高百尺,飞仙争上取金鸡。   以上二首是同一件事。《旧唐书?穆宗纪》云:“长庆元年正月己亥朔,上亲荐献太清宫、太庙。是日,法驾赴南郊,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即日还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穆宗李恒是宪宗的第三子,元和十五年正月丙午即位后,至第二年正月朔日方才改元为长庆。这一天,他先到太庙去祭祖,后到南郊去祭天,回来后,登上丹凤门楼宣布大赦。丹凤门是大明宫南的正门。前一首诗说丹凤楼前火炬明亮,在天色未明时开了宫门。皇帝乘坐在彩绘的车中出宫来,阶前骑马的侍卫官员向群众传话,说皇帝现在到南郊去祭天,当日就回来的。“一宿”二字,有的版本作“当日”,这是因为不了解“一宿”的意义而误改的。其实“一宿”即“一夜”,亦即“当夜”。因为皇帝出宫去南郊时,还在残夜,故“一宿回”的意思就是说明天早晨就回来。   第二首是写皇帝回来之后在丹凤门楼上宣赦。唐代的制度,每逢大赦,都在丹凤门楼前举行宣赦仪式。楼前排列着皇帝的仪仗队,应被赦的罪犯(一部分代表人物)跪伏在楼下。楼前竖起一根长竹竿,竿顶上有一个彩盘。到正午时分,楼上放下一只用金纸饰首的鸡,鸡嘴里プ派馐椤U馐保簧獾娜撕腿嗣窆壑谝黄氚菸瑁吆敉蛩辍S谑,有五坊小儿爬上竿顶,争取金鸡,下来当众宣读。这首诗就是描写了这次的仪式。从“飞仙争上取金鸡”这一句看来,攀上竿顶的健儿大概是称为“飞仙”。这整个仪式,唐人诗文里常称之为“金鸡放赦”,李白诗云:“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流夜郎赠辛判官》)   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   教觅勋臣写图本,长生殿里作屏风。   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画二十八位开国功臣像于凌烟阁上。以后诸帝,都有增加,故凌烟阁是唐朝历代功臣的画像陈列馆。这首诗说穆宗亲自到凌烟阁去看功臣画像,命令画师摹写功臣的像,放在自己寝殿里作屏风。唐代皇帝的寝殿都称为长生殿。这件事,本纪里不载,但穆宗对边防的重视,则是见于史书的。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这首诗所咏的是字舞。《乐府杂录》云:“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字舞者,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这种舞法到现在还有。金凤银鹅,大概是穿著黄色和白色绣花罗衫的舞女,各自成为一丛。每一遍舞蹈的时候,她们分开在两边,中间一大队舞女卧在地上,排列成“太平万岁”四字。   新调白马怕鞭声,供奉骑来绕殿行。   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   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   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   这两首诗是写宫中球戏的情况。“元和十五年十二月壬午,帝幸右军击鞠”(即打球)。又:“长庆二年十一月庚辰,帝与内官击鞠禁中,有内官H然坠马,如为物所击。帝恐,罢鞠升殿,遽足不能履地,风眩就床。”这是本纪里提到的穆宗爱好打球的事,而且他就是因打球而得了中风症,终于在一年后“崩”掉。   前一首诗说新调驯的白马还怕鞭策,所以让内廷供奉先试骑着绕殿走一圈,这就是所谓“进来龙马每教骑”,“供奉”就是宦官。下二句说:要宦官们传令给诸位王爷。明天清早进宫来打球作乐。宦官们还隔着宫门催促外边的官员把打球人的名单送进来。   后一首写打球情况。球员们对着皇帝打球,不容易争取第一名,因为在殿前不允许背着皇帝打球。打球完毕之后,宫女们唱过了龟兹乐曲,皇帝就骑着马经过玉楼回宫去了,龟兹是西域国名,这里是指龟兹歌曲。鞘是马鞭,这里用来代表马。宋代诗人周彦质也有一首宫词,其句云:“当殿不教身背向,侧巾飞出足跟球。”也是说在殿前打球不许背向皇帝,只能用脚跟斜踢。这两句诗可以为王建诗的注释,也可知唐宋二代,都有这一条打球规则。   御前新赐紫罗襦,步步金阶上软舆。   宫局总来为喜乐,院中新拜内尚书。   唐代宫中女官有“六尚”。“尚”即“司”,意义是管理。为皇帝管衣裳的女官,称为“尚衣”,管膳食的女官,称为“尚食”,管文书的女官,称为“尚书”。但这个官名与外廷尚书省的各部尚书相同,故加一个“内”字,称“内尚书”。这首诗是写宫中新近请到了一位内尚书,皇帝赐她一件紫罗袄子,她从殿上一步一步下阶,登上软车回自己的院里去,宫中各局的宫人都来贺喜。“总来”即“都来”。六尚女官的办公处称为“局”,如“尚衣局”、“尚食局”等等。《穆宗纪》称:“元和十五年十二月戊寅召故女学士宋若华妹若昭入宫掌文奏。”这首诗大概就是指这件事。贝州处士宋廷芬有五个女儿: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茵,都有才学,欲以学名家,不愿嫁人。贞元中召入禁中,试文章,并问经史大义,帝叹美之,悉留宫中,呼为女学士。贞元七年,诏若华总管禁中图籍。元和末,若华卒,故穆宗于嗣位后诏若昭掌文书,历穆、敬文三朝,皆呼为先生。若宪,文宗时以谗死。若伦,若茵早卒。王建有《宋氏五女》诗赞美之①。此诗所言,即指若昭。   御厨不食索时新,每见花开即苦春。   白日卧多娇似病,隔教唤女医人。   这首诗描写后妃的娇态。每逢花开时候(即春天),就娇弱得象生病一般。“苦春”是“春困”、“春倦”之意,就如夏天身体不健叫作“疰夏”。御厨房里供应的菜P都不想吃,只要索取时鲜食物。白天都躺在床上,有时起身来隔着子吩咐宫婢去叫女医生来诊病。   从以上八首诗,王建宫词的题材可见一斑。一般的宫怨诗,题材总不过伤春、悲秋、望幸、失宠,毕竟是空洞的,而王建宫词的题材却是现实的、具体的。当时天下传诵,评价如何,我们现在固不可知,但可以设想,一定有许多人艳羡宫廷生活的奢侈逸乐,也一定另外有许多人憎恨封建帝王的生活腐化,这是随各人的感受而异。至于我们现在读这些宫词,则是把它们作为诗史。杜甫的诗是安史之乱的社会史料,王建宫词是元和、长度年间的宫廷生活史料。   王建宫词对后世产生了两种影响。一种影响是宫词这种诗体。五代时,孟蜀的花蕊夫人也作了一百首宫词,记录了蜀王孟昶宫中的情事,现在称为《花蕊夫人宫词》。北宋时有王亦作宫词一百首,又有杨太后宫词。此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人作宫词,不过题材来源已不是直接从宫中传出,而是抄撮文献,编组为诗,不成为诗史了。另一种影响是用一百首七言绝句成为一个组诗,分之则为一百幅小景,合之则为一大幅画面,用这个方法,歌咏一种事物。例如晚唐时有胡曾作《咏史诗》一百首,评赞一百个历史人物,罗虬作《比红儿诗》一百首,追悼亡妓红儿。宋人许尚有《华亭百咏》,歌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地方的风土、人情、古迹。这种诗,后世就称为“百咏诗”。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   ①宋氏五女事见宋尤袤《全唐诗话》,惟若华作若莘。若昭作若照,若茵作若荀。今从王建诗题。
原载:《唐诗百话》中
阅读数[4151]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眼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