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财经大学排名大学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获全国大学生制图大赛“八连冠”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张璋
  光明网讯 7月26日,在山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九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落幕。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学院获得水利类团体第一名,斩获水利类团体“八连冠”,并获得建筑类团体一等奖第三名;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获得道桥类团体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是国内图学类课程最高级别的“国家级”赛事,被中国图学协会视为“中国图学的奥运盛会”。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06所高校372支代表队2364名学生和1342名指导教师参赛,共进行了机械类、建筑类、水利类、道桥类四个类别的团体赛和个人竞赛。该校代表队获得的出色成绩再次彰显了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凸显了该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
  近年来,该校以提升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核心,优化办学条件,营造“校园大职场”的实训氛围,不断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岗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教学练一体化”的育人模式、“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评价方式等改革,将专业技能提升和专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月”活动为抓手,把竞赛机制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形成“教师练技能、课堂教技能、学生赛技能、师生全参与、专业全覆盖”的良好职业教育氛围,为每位学生创造“出彩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专业素养。深入开展学情调研,并立足学情变化,基于“互联网+”条件,以强化内涵建设、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努力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渠道和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探究能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该校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级竞赛团体一等奖70余项,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4项,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与“985”和“211”高校同台竞技,获“八连冠”。(姚芬)
[责任编辑:张璋]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人怎么看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区别?
从教学制度上,学生选课上,大学四年的阶段区别上,各个专业的课程上(及课程开展上),食堂上,处罚上,特别的制度上,学生会上,社团上,大学管理层开会上,制定制度规则上,日常规定上,寝室管理上........想到什么说什么吧......谢谢.....
这两天和我们院书记和院长讨论教育这个问题,并写了2份我的心得:1,论大学教育与大学管理层。2,我班下期开展改革。所以得到一个机会:到学校管理层大会演讲我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管理思路。
我想多了解一下国外的教育........以期能得到更多的提升!
本人大一学生。谢谢啦,亲爱的知友们!希望大家多帮我邀请......
按投票排序
尊严相比之下,很多国家的学校,国家本身甚至并不发达,学校排名再靠后,都不至于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视而不见。宿舍最多三人一间,尽量两人一件,最好一人一间。洗澡必须早晚各能洗一次,尽量二十四小时,有线或者无线网络在宿舍和学校各个地方全覆盖,而且在后台云服务如此发达的今天,必须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这些东西即使不能全部提供,也应当提供选择,这个时候冒出来圣母心的公平,掩盖不了光华楼和旁边四座“书院”巨大的反差,只是打了自己的脸。至于食堂要能够根据营养学、地方特色,从食物到桌椅配色重新设计,平均分配到校园各个角落,这都是太高级的要求了。至于欧美大学,则再没有名气,再没有诺贝尔奖,符合人类居住的求学和治学的条件,都是无可挑剔的。稍微有些底气的学府,更是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是优美不是华丽。墙上不会贴一百条烫金的龙,但教室宿舍一定有暖气或者空调;校园不会处处摆放昂贵的盆景,但是一定鸟语花香,城里的学校绿草如茵,山中的学校更是森林如被;图书馆教学楼不会求大求怪,但是一定竭尽所能充分利用,该大的礼堂就会恢宏肃穆,该小的讨论教室就会温馨宜人,有的是教授驻扎其中也罢,有的是专人维护也罢,不会动辄空空如也五十层的摩天楼,或是无人看管墙倒树塌的百年危楼。至于各处遍布可以直接饮用的黄铜消毒的饮水喷泉,随处可见的咖啡吧,小厨房,更是不值一提的标准备置,标准到都不好意思拿出去说。有条件的学校,也不是不懂得大兴土木,但是新建任何建筑,改造任何环境,都会通过严格的评估,或是当地政府,或是学校自己。实际上,美国大学决策层的人都是校董会精心选出来的,一定是对学校的精气神方方面面呵护备至,根本不用刚性约束,绝对是站在第一线,自觉呵护校园的庄严和美丽。学生、教授的尊严不光体现在口头和纸上,体现在一草一木方方面面,职工也自然而然地腾出精力,服务学校的各项后勤;行政也自然而然地努力对外筹款,游说,增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很多人觉得这些在中国大学很难实现,真是对的。因为大部份中国大学靠政府拨款,一个大楼是一个项目,漂亮气派,一个973项目是一个项目,脸上贴金,如果在账面上出现改善学生待遇,新建宿舍楼,按照现在大部份校长作为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价值观,不是丢面子承认自己曾经不注意学生待遇,就是这些事情太小,太无趣,对于晋升都没有帮助。如果说地方官员图政绩,还可以拉动投资,那么大学校长图政绩,最后牺牲的无一例外都是学生最看不到的又最为需要的根本待遇。其实在欧美的公立大学,拖拉、政绩都或多或少存在。只要是上级拨款,那么就只能向上看,账面上的项目就要越牛逼越好。只有主要财源来自学生、来自家长自助、校友捐款,才能够向下看,把学生、家长、校友当做最该服务的对象,学生、家长、校友得到尊重,首先在一个相对干净、安静的环境,每天洗澡不用包着毛巾内裤横穿马路,或者脱裤子不用当着其他人面,拉屎撒尿有门不会被熏死的地方,才能够安下心来看点书,做点学问;其次在一个资讯发达,随时随地可以联络探究的地方,学问才能够越做越好;最后在一个不断关心他的去向,全方位地考虑他的学术、职业兴趣的地方,才能够把他的学问做成有用的,立功赚了大钱也好,立德获得名声也好,立言促进文明进步也好,才会真心实意地感谢学校,而不是返回来处于互相利用和学校你好我好,或者大部分人干脆绝口不提母校的存在。基本上越是圣母心以艰苦朴素和公平说话的社会人士和大学校长,越是自己的办公室超标二十五倍,越是自己的子女送去英美留。我们不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来讨论,为什么美国能够孕育一大批毋庸置疑的世界最优秀的大学,而其中最优秀的又不出意料的是私立的、坚持博雅/通识/文理教育的。这个话题固然很容易过分牵涉到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但是也可以化繁为简,不去讨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只说我们现在,该如何改革,如何借鉴。这里如果要做这样全面的比较,我先谈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然后再具体到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最后谈师生待遇、校园营造、校务经营。谈的时候会综合中西各类经验,以求探讨,什么是真正优秀而有效的大学教育。最后再比较现代西方和中国大学所达到的程度和问题。虽然类似的讨论实在汗牛充栋,但是近来世界教育发生巨变,无论是MOOC还是美国本土学校的变革,还是硅谷新创立的数所新型大学,都远远超过了过去一个世纪的经验,想来还是颇可以谈谈的。棋在局外许多根本大事都是如此:很多人都有雄心做好,但是为什么辛勤劳苦,最后事倍功半,收获甚微?因为许多事情看起来很根本,其实是建立在其他事情之上的,一方面本身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其他因素。而教育在这个死结之中就更为可悲,不光是受制于其他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受制于它孜孜以求想要改变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社会大环境。但凡像点样子的民族、国家、社会,总有一点有识之士,想要救亡图存。无论后世怎么评价他们,他们往往比想像中更加努力,公德私心都无可挑剔,乃至如武训一般毁家兴学。但是许多人历经艰辛,几代人数十年上百年的努力,外力作用下轻轻一点,付之一炬,更险恶的还可以加上许多的罪名,抄家灭门,杀人诛心。远观历史,我们应当负责任地看到,想靠单纯地建立学校而决。定。性。地影响社会的,多半无疾而终。创立学说的,也多半烟消云散。能让“好”学校生存壮大的,是一个“好”社会。先有了“好”社会,有了一批“好”人,想到创立学校培育新的“好”人,去强化“好”社会,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历史的教训能够让我们借鉴的,是有各类资源的“好”人,最有效的影响社会的办法,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个手段,来培育更多的“好”人。反过来说,光有见识的一群“好”人,单纯通过学校本身培育“好”人,去希望他们拥有社会资源,去逆转一个“坏”社会,基本都是悲剧。校园本身终究是脆弱的,它无法启动社会,倒是社会可以轻易摧毁一个学校。许多看起来是因为办学而声名鹊起的,其实在别处自有一套严密的策划、运营和执行体系,学校只是一个前台。这话听起来很沮丧,却是一个客观事实。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工程,相信一所学校、一个理念,就像是相信一个品牌,买吃喝玩乐的品牌可以迅速鉴别好坏,教育的“品牌”起码需要十年二十年来鉴别,往往是真的“好”教育,在一开始效果并不大,劣币驱逐良币,最后社会也不以为然。只有一群已经掌握社会资源的人,因为领悟到了什么是“好”教育,直接用各种方法给学生出路,大众立竿见影地认可,学校才能站稳脚跟。美国教育的成功,不能说不是因为美国社会掌握资源的有识之士的的帮助;中国教育倘有失败的地方,不能说不是因为中国社会有失败的地方:不是有识之士不能掌握资源,就是掌握资源的昏聩无比。这个因果总体来说,虽然是互相的,但是不是对等的。所谓棋在局外,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只能无奈地等待,历史的时机,社会的进步,最后出现这样一代人。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刻骨铭心地感觉到,这一代人不是“培养”出来的,“输送”出来的,而是在真的不慎注意的时候“等”出来的。那么什么是“好”呢?我深深地感觉到,所谓“好”“坏”,是根本无所谓善恶,也不是单纯的有效无效。终极的“坏”,是任何无法自恰的系统,而终极的“好”,也是任何可以自恰的系统。只有到了“终极”的程度,我们才能稍稍地说好坏。善恶好坏的辩证,譬如说纳粹德国的内部,我们姑且说是一个自恰的系统,但是他的性质决定了扩张,扩张就决定了它的崩溃。一方面因为外部世界终究有巨大的反对纳粹主义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因为内部依靠抄家犹太人、种族隔离的政策,凡此种种其他的政策不一而足,数不胜数,压制、赶走、杀害了一大批能够产生巨大贡献的精英,压制、赶走、杀害了无数辛勤劳动的普通民众。我们姑且承认欧洲不堪一击,英国垂死挣扎,姑且承认美国的力挽狂澜是一个奇迹。但是明知外部存在美国巨大的社会经济工业的综合实力,而且在纳粹德国的内部早就具有了相当的工业实力,足够自给自足不必扩张也可以维持之后,还要称霸全球,本身就是最大的不能自恰的决策,灭亡全无半点冤枉。再譬如说苏联,规避了纳粹无限扩张的教训,省、略、分、析、一、万、字。终究倒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中,这也是,绕不过去的,不可自恰的“坏”。这并不是成王败寇的定论,是基于无数历史规律,小心谨慎得出的一个观察,正好和许多还算过得去的人的常识和良知吻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说善恶,只说好坏;不说好坏,只说自恰与否。先入为主、先验、a priori的道德可以让人飘飘欲仙,也可以让人破罐破摔,梵天也好,修罗也罢,终不如逻辑的伟力。自恰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好”的教育,应该是和“好”的社会相辅相成的。我们总要看到,一个“好”的社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技术水平,分工明确,个人组织根据不同的兴趣和天分,想干嘛干嘛,而且能干嘛干嘛,尽量因为兴趣想干的和因为天分能干的是一个事情,所有人齐心协力满足精神物质各种需求;而在时光流逝和技术水平不断变化的角度,又千方百计地鼓励个人组织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未曾发觉的兴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未曾提高的能力,让社会即有明确的分工,社会的个体又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的事务,甚至无所事事;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特定的社会,都不必千方百计地鼓励,只要不阻碍,或者不要明面上鼓励其实阻碍了这种发展,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这样的社会,就可以避免各类暴力、纷争、消耗,就可以沿着技术进步的阶梯,一步步地进化,成为各个方面的主流。一个“好”教育,就是强化一个“好”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一个“好”教育,就是一个自恰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模拟如上所述,一个迷你的自恰的社会的状态;同时培育学生成为如上所述,一个自恰的社会的成员;最后还要能够让相当一部分成员,自发地用各种资源,维持和壮大这样的教育。实现这三个目的的,就是“好”教育。我们退而求其次,即使不能够模拟一个“好”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截取某一个部分,某一个分工、学科,只要是确实在特定时刻和技术水平下有用的,这个教育能够模拟,这个分工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培育学生,进入整个社会,发挥这个分工的作用;最后学生意识到有用,回过头来,自发地用各种资源,维持和壮大这样的教育。这也可以算是比。较。好。的教育。如果我们选取当代为特定的观察点,那么按照马马虎虎,抓大放小的视角,可以说前一种教育,就是在美国初高中和三百多所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LAC)和常春藤联盟大学,坚守了三百年的核心模式,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后一种比。较。好。的教育,就是在欧洲大陆相对主流的模式,专才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英国去哪了?英国的高中偏向前一种,大学偏向后一种,在英国,前一种是generalists,后一种是specialists。所以说,并不是任何特定的教育模式就是坏教育。泛泛学习各种知识无法学以致用,就是博雅教育的坏状态;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况是学了太狭窄的专业乃至具体技术知识,个人锁死在特定的分工,社会死气沉沉,这就是专才教育的坏状态,比起博雅教育的坏状态,只怕真的是更坏的,而且也更容易坏掉。如果我们以动态变化来观察,那么古罗马、拜占庭帝国、欧洲大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近代德国奥地利乃至俄国、近代法国、近代到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每一个能够拿得出手的文化经济军事体,都以类似第一种“好”教育的博雅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组织,都给予最大的尊重、最大的资源。而这个特定的文化经济军事体从高峰逐渐衰退,逐渐从军事、经济、文化角度失去对其他“体”的影响时,核心资源便从博雅教育,慢慢倾斜到专才教育,或者博雅教育的学校,逐渐蜕变为专才教育的学校,凡此种种。总之,教育对社会的模拟,逐渐地缩小,其影响力,也慢慢消退。当然,不同文化体各有些许的不同。古罗马侧重法律、辩论、军事;拜占庭酷爱哲学、神学、天文占星;欧洲中世纪回归阅读写作辩经;近代德国重逻辑;近代法国重文学;维多利亚的英国是个大杂烩。但是无论是古罗马的educatio,拜占庭的泛东正通才,欧洲中世纪的基督七艺artes liberales,还是德国的humanismus,法国的grand ecole,英国伊顿哈罗的公学的古典教育,说实在大同小异。回到教育的本源因为他们都脱胎于古希腊的“全人教育”。而在古希腊甚至没有什么全人教育和不全人教育的区别,没有什么博雅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区别,教育就是教育,所谓παιδεια(paideia),本身就是把人培育为“人”的样子,如上所述,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分”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同时社会也持续支持这种教育。柏拉图所记录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更为超然,παιδεια不是灌输学生任何新鲜的观念、知识、技能,而是启发个体,去“恢复”本来就知晓,在出生时候遗忘的观念,知识,技能。所谓recollection。相比之下,拉丁文的educatio,来自e+ducere,out from somewhere+lead,从什么地方带领出来,和早期罗马强军事弱文化的特征暗暗相合,多了一些耳提面命的感觉。不过在罗马征服希腊成为欧洲主人之后,这点耳提面命,也被παιδεια的思想所征服了。所以美国作为西方社会、在希腊衰落两千年的折腾后,最后一棒的接力人,它的博雅教育,是立国之本,长盛不衰,实在是情理之中。古往今来,美国以一个单。一。国。家。对世界的影响程度是空前的,由于直接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也应该是到达顶峰而绝后的。如果说前面诸多文明,能够接受博雅教育的人有诸多限制,直到近代英国也只限于在人口总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少数人(喷民国精英只有社会少数以此嘲笑民国教育公平性落后世界的人,真的可以歇歇了,百年前的英国还不如民国),那么美国所维持的状态,是第一个在程序意义上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的综合体,不分年龄、种族、性别、身体状况、乃至国籍。而如今,则迅速地朝着实际意义在努力。
看的实在看不下去了作为一个在台湾念过书,在美国大学交流,然后在中国大陆大学念书的外地人只有一个观感知识的代价,在中国,便宜的无法想象(当然这是以文科而言)我不会跟你说假设我考上国外大学我每个学期要花多少钱才能读到相对的英文文献对了,我不是说著作权法不重要你们也不用想太多,我指的是在中国大陆的九八五高校的论文库和电子资源的部分你花多少钱可以下载到一篇论文这个花费可能在全世界是最便宜的一年在复旦我的学费可能是1000美金但在美国,就算是公立体制也要近30000块钱美金你们讲的是差别,所以我们不论特殊学生拿奖的例子依我最常使用的JSTOR( 包含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等等)来说收录的论文真的跟美国几乎是同步的。我是研究东亚的,中文专着在国外想找.......好吧大学是个自主学习的地方我觉得老师很重要,但是修行毕竟在个人中国大陆的老师不要一昧地说他们不好那很有可能是你沒遇到好的-------------------------------------------------资源方面,我是文科生,理科生我们承认在硬性实验室那些东西上面中国大陆大学可能确实比不上国外大学但你们多少人在大学好好阅读过老师开的阅读书目的?有多少人尝试使用过学校的图书馆系统去查找数据的有多少人跟老师写过SCI的?还是那句话,修行在个人,硬件的指针纵使不足软件的指针我相信也弄得够好,不然如何有评论都说老师不好评论请有理有据,有兴趣上一上看是不是只有中国有奇怪的老师我不想用甚么负面言论在网上比较常见之类的理论来压你们我只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一百个老师教出不同的学生一百个学生也对老师有不同的评价我就不相信每个国外留学的人对于自己的老师可能一点微词都没有的这种言论,非常的不科学-----------------------------------我是更新線--------------------------------------上面的是很快的时间内用手机敲出来的,现在我重新整理一下加一些论据和我自己所站的点在答主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几个前提,答主一一列出第一:答主本身是文科专业,这样的情况可能限于文科而言,理科就不是我可以抓到的范畴第二:答主只依答主所在过的两所学校,上海复旦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为例,前者是四年的本科,后者是正在交流。这两所学校在某些程度上来说还是充满可比性的,在答主所在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领域中,两者的排名较为相近(十名内),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比较二本院校三本院校或是说中国大陆教育倾斜的问题,美国跟中国大陆都有好跟坏的学校,拿高去比低或是拿低去比高都完完全全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在这个基础上,我比的是在QS专业排名比较相近的两所学校,况且答主因为在两个学校都待过一阵子,所以我相信这样比我去空口凭数据和道听涂说去臆测还要好一点第三:最后,这个比较可能主观,但是是答主自己的观感和感受,可能比详实的数据分析有人情味一点,下面说甚么秀优越感甚么的,没有这回事 ,就单单纯纯就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说明我觉得的情况如果下面文不想看,这个就是我自己的结论:美国的教育确实较好,但是其价格昂贵,除非我是高富帅完全不要愁穿吃喝,或是我领了全额奖学金,但是这个属于个人的优秀表现或是背景,不在学校给予的的范畴之内。上述的很多提问都很好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但我觉得部分缺乏了现实性,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我自己的个人体会。知识的代价在中国大陆,知识的代价是非常非常便宜的假设给我一次机会,继续在台湾,美国,大陆的情况下选择学校我依然会选择中国大陆,理由其实很简单我在中国大陆花最少的钱,却可能拥有相对的,最多的资源在学费部分,依UCB为例假设加上住宿费甚么的,UCB的花费是非常恐怖的**在复旦,加上住宿费,一年的学费大概在6000RMB之谱加上一些零零总总的,也不会超过美国的价格答主家庭小康,答主也不是大牛有很多的亮点可以领美國的奖学金(好像有人说大陆的大学奖学金不好领......,然后算下复旦的人数,之前听汇报没错的话是近三分之一)我如果执意要念UCB,光是助学贷款以及未来本身对我而言就是相当大的负担如果我的家庭也没办法支付我复旦的学费,至少在从学校出来的那一刻我的还款压力是小的对我而言,在出社会的那一刻就负债,对我而言是完全无法想象也是很大的问题(不要跟我说美国赚钱赚得多,海归学历真的不值钱了,在美国找工作对于文科学生也不是一片乐土,请现实点看待问题)再来一个而言,是大家常常在说的资源部分文科方面,最常使用的应该就是专著和论文数据库专著毕竟自己阅读华文较多,除非翻译真的不忍卒读,不然我都以倾向读华文为主政治学的著作,经典理论方面翻译的基本上我觉得很全在国内的书价也比美国便宜很多,上次在知乎看到一个吐槽“你看过在美国最屌的花钱方式是甚么?”“每学期都买新的TEXTBOOK”在中国大陆,买书的成本极低,可能我买了一堆书目,最后只跟美国的一本TEXTBOOK价格相当获取专著的渠道跟成本,在美中的大学方面,个人以为,中国大陆大概在这方面胜出。最重要的,我觉得是论文的数据库部分其实下载SCI论文在两所学校都是差不多方式,也都是免费的而这个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地方,专着是要花钱买的,但是论文在两个学校都是免费的,所以这时候你在学校的花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花多少买到了这份知识而且复旦在政治学领域相关的论文(其他的我没关注,不做评论)个人以为是非常全的,你要找甚么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以我最常使用的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为例两者都是可以下载所有文章的电子版,JSTOR的论文基本上都是想下就可以下可以看看复旦大学的图书馆数据库,这方面的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哪个人跟我说有些老师的分享公共邮箱都有你根本不用担心,这个根本就是胡扯完全要看老师的人品好不好好吗,然后如果你只阅读别人给你的那些,自己做研究交作业的时候随便上网维基一下,那请先正视一下自己对于这样的态度对不对)论文的代价比TEXTBOOK昂贵,我不 知道这边有没有人熟知The cost of knowledge的这个运动早期因为论文因为审稿的难易度、通信的不发达等等原因,给予论文非常高的价格,而导致购买一个数据库的价格非常高昂,但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购买论文仍是一样的高昂,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事情 (别说论文是尊重研究者的成果所以需要买,非常多的是被出版商赚走了,美国人对这个还是很清楚的)“Probably it was sheer opportunism: with the
Internet slashing printing and distribution costs, publishers were able to
increase short-term profits yet further by cutting editorial costs—and to good
effect, as all four major scientific publishers (Elsevier, Springer, Wiley, and
Informa) routinely post profits exceeding a third of all revenue .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1, Wiley's profit of $106 million on revenue
of $253 million represented an astonishing 42%.”简单翻译就是,美国四大科学出版商定期发布的利润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以2011年的Wiley's为例,2011年的第一季度,营收为2.53亿美元,而实际利润为1.06亿美元,利润为百分之四十二左右。(有哪个行业这么好赚的……)*Aaron Swatz骇进论文库的事件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相对的知识的代价太过昂贵,网络的无国界可以让学术迅速传播,非学校相关的人士也可以分享知识,打破知识的藩篱但是他的失敗從某一方面也代表,美国的法令正在一步步加宽知识的独占边界并提高罚令和价格(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一下我前面分享的陶哲轩的BLOG,看看关于著作权法或是相关在美国法令的进展情况),我那时候对这个议题关注至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在FB看到的,大意是这样的“是不是代表他死了,有一天我们会用越来越高的价格买到我们可能想要深入了解的知识,直到有一天我们买不起了,于是象牙塔高筑,我们将仰望而无法拾级而上”总之,获取知识的路径个人以为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教授教得不好,那你可以去找美国网上的其他公开课跟教纲,听老师讲解是一回事,回去获得复习知识又是一回事,如何可以找到相关于课堂的资源,学校又能提供你甚么?我觉得于我而言,是在大学最初也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中国大陆,这类型资源转嫁到学生的花费是最低的教授本来不想拿教授说事的,但实在太多人质疑中国大陆教授的能力了你们心中的好教授的定义是甚么?学术做得好?教书教得好?私德也好?下面的部分会很个人,你们喜欢的话可以看看我的想法和经验不喜欢的话请直接按下X把窗口关掉就好就像我在第一个版本的回答所说的有100个教授也有100个学生有100个学生也有100个教授一样米买百样人,拿你遇到或听闻的一两个教授去说事是真的好的吗?美国的教授也都不一定教书教得很好中国大陆的教授也不是每个都拿学术经费到处花天酒地我不知道是怎么样,我自己遇到的几个老师确实都还可以。对学生的要求方面,教学方面,都很严谨而且很令人敬佩像是在复旦教授发展政治学的陈明明老师,当时因为过忙退了他的课,至今是我在复旦最大的缺憾我手边没有留他的课纲,简单说他的课纲包含74本书每周一个主题,每周都要交一篇读书笔记(74本书是每周阅读的总和)你可以随便写,但陈明明老师会看然后问你关于相关的观点并对你提出质疑(注意,这是本科生课程,但是已经算美国研究生强度的SEMINAR课程了)你可以不用全部把74本书读完,但你至少会很快的过一遍每个主题的书籍最后的是期末考试明明老师的课纲包含所有关于现代化,民主化,民主转型的相关理论的书籍发展中国家理论的著作严谨,律己,认真,纵使我上这门课的时间很少(那时候在担任学生干部,课修的很满,时间调控做的很差,我也一直后悔当时没有坚持下去的自己)是我至今最令我感动的课因为我看到一个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孜孜不倦地对学术的追求光是为了明明老师站在讲台跟我们说话的那一幕我就甘与所有说中国大陆教授都是屁的那群人为敌你们没遇过好老师,怎么可以把包含他还有很多我尊敬的老师的群体包含进去?不只是明明,我感谢我在复旦遇到的很多老师包含最近很红的蒋昌建蒋老师。(时间晚了....下面评论多的话我来更新一下我跟蒋老师的小故事)
沒校門? 真的!
看起来好像很多人踩这个答案啊,所以我决定不匿了 爱咋咋的-------------—---------------------------比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应该不多。我爹娘都是国内的full professor。我本人在国外读书,认识了一大票prof,每天在一起打球。要说本质上的区别,我认为只有一点:只有中国大学里的教授、主任、校长是有官职在身的。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政客在岗却是政绩足够即可升官走人。两者怎可混淆一谈?我宁愿大学设立董事会以商家经营百年老号的心态来办学,也不要用走马换灯的政客们来匆匆亮相。举凡优秀大学的领导,无非两字而已:“热爱”
关于这个问题,相信各位海归党各有自己看法,我在此就个人经验简单谈谈。首先,国内大学分很多种,国外大学也风格迥异。我对欧美院校情况较为了解,因此就以欧美院校和国内院校的普遍情况作个对比吧。不妥之处,请指正。1.教学形式的区别欧美院校很看重课程中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探讨,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而国内大多都是一板一眼的课堂板书+ppt模式,往往是教授在课堂上单方面传授知识,台下学生记笔记,师生之间互动极少,最常见的互动也就是点名答个到。国内学生可能并不明白如何向教授提问,如何主动与教授探讨问题,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实这一部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欧美大部分院校的教授课堂上都很喜欢向学生提问,还经常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一起探讨。另外,欧美的大学教授们也都有自己的office time、tutorial的时间,是专门留给学生提问与讨论课题的。你做一个课题,从最开始构思,到每一步的进行再到完成,每一个步骤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和教授进行探讨,不断完善与推进。这种教学环境下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学习与反思,完善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而非仅是单向接受知识。授课方式除了在教室,也经常以workshop的形式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授还会时不时带着学生去博物馆或美术馆,在馆内授课,直接对着名画原作进行讲解分析并与学生探讨。国内的院校,则很少主动组织一些校园之外的活动,即使有些开明的老师希望带学生去博物馆或校外研究所参观学习,校方考虑到种种例如安全因素或政治因素等,并不会允许。记得念大学时,一位老师想要带我们去校外写生和参观博物馆,而校方并未同意组织,大家皆感到遗憾,同学们只能私下里自己去。2.学生选课的区别欧美国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相对国内学生而言,高太多。学生除了可以必选选择本专业的主要学科以外,还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修大量相关课程。比如,美国的本科院校的大一学生其实只有自己的主要兴趣方向,但专业并没有确定,而是会在修了一些课程之后,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这门学科,决定之后再全身心投入。这就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极大的空间来决定未来的专业。除了自己本身专业课程外,也没有像国内教育那样规定大量必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增大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国内的选课倒是也有必修和选修,但往往十余门必修课仅附带两三门少得可怜的选修课。且选修课的学分还往往并不计入总GPA,无关痛痒,也不太受学生重视。3.校园环境的区别如上面知友所说,的确,英美很多大学没有明确的校园分界线,往往校园与城市融合在一起,校园中有些商业街道;相比之下中国的校园几乎都为封闭式的,且很多进校门还需要查看证件。欧洲地区则有很多大学的教学楼都是几百年一直沿用非常古老,在其中上课也别有一番滋味。中国的校园当然很多建筑也历史悠久,比如清华、北大、川大等。4.学生上课日期的区别国内大学一般的开学日期和学期都非常固定,无非就是每年9月1日开学,年前放寒假,年后再开始第二学期直到暑假。但国外各个地区都有所不同。比如美国三个学期,分别是秋季,春季,以及夏季。暑假也可以上课。再比如意大利,一般是每年的三个长假分别为:圣诞节假期、复活节假期以及暑假。今天就先写到这吧!希望能帮到你,有问题再问—————————————————————欢迎关注我的专栏每周二、周五晚6点,准时唠唠那些艺术留学与大家最相关的事儿如有艺术留学、院校、专业、作品集方面的问题,可私信康石石约稿
看了最高票数的答案,发现答案把现有的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说的太过于恶劣 ,而且他的答案仅限于答案中的那几所而已,不具有普遍性,中国的清华,北大,武大,厦大,环境应该算不错的了,那些设施和设备是十年前或者更早的一些政策和政治影响的结果,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某某人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计划下越来越颓废,为了争逐资金和利益,真正做实事的人越来越少,大学过于行政化,少的可怜的教育投入被集中,被挪用 ,被瓜分再瓜分 ,所以宿舍和设施没有根本的改变,这是和外国大学根本区别所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诟病重重,只看你会不会突破桎梏 ,重获新生
我就从英国的高中申请大学说起吧。1. 高中到大学英国高中A-level是两年,分为AS和A2,各一年。没有任何的必修科,不过至少得选3科。 A2的时候开始申请大学。1.1 申请大学大概流程不管申请任何大学都必须写一个Personal Statement,这是第一个坎,我想出国留学的亲友们都知道,大学不仅仅是看你的成绩,他们还想知道你为什么对这所大学,这门课感兴趣。可以任意报5所大学,每个大学的工作人员都会process你的application,如果这所大学对你有兴趣,他们就会给你一个interview的机会,如果面试过了的话他们就会给你一个Offer(conditional or unconditional)。甚至我有听说过有的人面试得特别顺利,哪怕是后来没能达到Offer的成绩也读上了那所大学,如果说大学在面试的时候断定这个人的确比较优秀的话。因此由此可见国外大学除了看重一个人的成绩,对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也是比较重视的。我当年报的是Oxford, Manchester, Leeds. Bath,和Lancaster,专业报的是物理。每个大学都得到了面试的机会,不过不幸的是Oxford的面试没有过,因此目前就读于曼大。2. 大学生活2.1 个人生活大多数英国大学很多学科的第一年的成绩不计入总成绩的,就算计入也不多(本校大一成绩占3年总成绩的9%),因此大一的生活都比较懒散。大家都是刚放完暑假回来,有的人还take了gap year。所以学习的心思不太大,每当交论文的时候都是提前一天刷夜第二天不去上课,毕竟大一的课程比较简单。宅一点的同学放学回来就打游戏,不宅的喜欢往club跑,大概一年下去基本上都感觉都玩腻了,这也意味着学习开始了。到大二一开学就感觉不同了,作业的确少了,但是难度提高得很快。记得做大二第一张tutorial的时候,就几道题,花了大概一个周末,因此发现lecture notes还是得当天下来看,要不然周末就没了(本人比较宅,周末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不过总的来说游戏时间大大减少,每天基本上都会花时间看看书,看看notes,周末保证完成作业而且还有剩余时间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2 学生会以及社团我先吐槽一下,学生会不应该属于任何大学/高校(傀儡)!!学生会存在的意义是保护,支持学生的权利!在国外一旦学生感到在大学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或者其他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学生会处理,轻到email解决问题,大到上法庭打官司!如果学生会连这个都做不到就不要说自己是学生会(不好意思,存属个人意见)!想起英国那年学费上涨,学生的游行全是各个大学的学生会密切合作联系执行的!这就是保护学生的权利!2.21 学生会大学学生会在英国是属于慈善机构,学生会里除了工作人员(这一部分是全职),还有就是学生了。大学学生会里有3个主要人物:会长/主席, 副主席,秘书。 每个职位都是通过大学里的选举,因此每个候选人都必须大量的做的宣传,和政客们的选举类似。学生会的工作了除了保护学生利益(我刚才吐槽的那些),还有其他一项重要的就是维持管理大学里的社团。2.22 社团大学里的社团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正经的也有搞笑的,大概有运动,学术和玩耍这几个种类。觉得有必要提的就是我朋友的一个社团,名字叫做:“雪茄和威士忌”.... 这个社团就是每周聚在一起抽雪茄然后喝酒,还别说,社团里人挺多了。好吧正经点,我大概说说我的社团吧(自己的比较熟悉)。我大二建立的一个社团叫做 “MANSEDS (Manchester Student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ace)”。听起来不错,不过宅男居多。我们大概就是做小型火箭,天气气球和航空发动机的。注册社团也是挺容易的,填几个表,写几封email就搞定了!社团里有4位重要职务:主席/社长,副主席,开支管理还有就是秘书,具体职务人物我就不说了,最棘手的可能就是社团资金。2.23 社团资金每个新社团的最大痛苦就是资金问题,可何况我们做小型火箭,资金问题压力山大呀!由于是新社团,学生会的赞助很低,而且钱拿了不是想做什么做什么,他有一个list上面写满了这个钱该怎么花,restriction特别多。所以筹款就是最大的难题,我们想尽了办法,有做蛋糕来卖,有卖家里的老书什么的,当然还有社团里的团费。不过加起来顶多也只能做个外壳。因此我们开始考虑向校外的一些有关航天的公司拉赞助。但是凭什么人家给你钱?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写了一篇非常详细的proposal,大概讲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资金,这些资金的用处,还有就是为什么要给我们资金blablah。我们运气挺好,申到了劳斯莱斯的接近500英镑的赞助,当时我听了过后直接差点笑疯。还有就是我们也联系很多大学里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尽管资金目前没有拉到他们的,不过这些大学老师和工作人员在技术和学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总得来说目前万事比较顺利。3. 教学制度和大学体制3.1 教学制度英国大学的degree不是教出来的,是读出来的。老师上课下课走人,运气好能拦到问下问题,教授心情好搭理你一下,心情不好直接说自己很忙,请你给他发email。呵呵,personal tutor几乎也不怎么见你,一般都是通过email联系。其实这样很能理解,他们都是有自己要做的事,有自己的研究。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是下课过后遇到问题,自己在网上和书里大量的阅览和自己过滤信息来解决,或者和朋友讨论,不过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学霸也可以直接的去寻找帮助,不过不能一直烦别人,所以大多数问题都是自己解决。我的专业是物理,所以只能大概讲讲物理这一块,除了每天上课,当然还有实验,而且实验分数特别重要。每周有一次实验课,实验课是一整天,实验室里有Phd student和少数教授在巡查,有问题可以找他们,不过有问题一般还是自己能解决,除非遇到了设备上的问题才会找他们。平均每两到三周做完一个实验,做玩过后马上就写report,report分数都要算总成绩的。英国本科三年,有的人会想为何那么短,我想说的是,英国大多数专业是分得非常的细,本人选读的是纯物理,因此选择性比较大,大一第一学期是没有选修课的,不过一到大二就不同了,大三选修课更多。有听说过在中国读过大学的留学生说,学物理在中国大学得学毛概,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形势与政策,还有什么文学修养。。。而且还是每年都得读,不光是读物理的,貌似这几门是必修呢。当时我听了差点没跪,不过下巴脱臼了几分钟。英国读物理任何科目都和物理都是有关系,只是关系大小的问题,比如说数理金融,数理生物什么的,当然其他学院的课你也可以直接选,但是这个必须经过两个学院的同意才可以。3.2 考试考试前三周物理系大多数人基本上是会停止一切社交活动的,这几个星期可能是这一年最重要的,成绩的好坏就看这几周最后的冲刺,个人经验的复习方法是notes全重抄,作业全重做,考试卷子全刷,有时间刷刷其他大学的卷子,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样好学霸,但是本人成绩在系里只能算一般偏上,可能是我智商上不去。3.3 出勤你来不来上课大学不会管你的,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想什么时候走就走,很自由。记得大一开学的时候一位教授说过一句话:"Its a free country, if you dont see the point of coming to a lecture, then dont." 说真的,有些课你的确认为不重要,真的没有必要要去,我去年选修了一门课,去了一次觉得那课太水了,因此我那个学期那门课的总出勤率是为9%,不过我考前“复习”得还不错,所以考得还挺好的。3.4 处罚假设你没有在deadline教你的report或者是作业,老师基本上是不会理你的,Eg report上的处罚:每个成绩满分100,如果你pass了deadline, 晚一天扣20分,第二天扣5分,过几天扣50分,再过几天,交了=没交。因此我想在意自己的成绩的人不会不交的。如果你真心不在意,那你来花钱读大学干什么,还不如直接去麦当劳找工作去算了。英国本国人大学每年9000英镑,国际生每年高达25000英镑,你不在意你成绩但是钱还是得要呀!算了吧,可能是我太屌丝,比不上那些高富帅。3.5 大学体制每个学院的体制都不太一样咦。。物理天文院的我上面大概讲了其实这个我了解得还不太多,不过从听闻得到了一些信息。 个人感觉这大学在科研研究和校园建设上特别喜欢投钱!算是个在英国大学里的土豪吧,去年修了一栋自习楼,听说里面的房间都有隔音墙,玻璃具有偏振属性,而且还听说就里面的台灯也是100多英镑,座椅也差不多100英镑左右。目前又在各种建设新楼,值得提的可能就是正在修建的石墨烯的研究楼吧(感觉自己在打广告,见谅)。反正个人感觉就是大学钱多,什么方面都在砸钱!4. 学生住宿我就读的大学算是分布在城市里吧,因此不同的宿舍在的地方也不同。不过大概一样。寝室大概分两种, 一种是房间里有bath room,还有一种是几个人share几个bath room,价格都有区别。不过一般都是单人间,两人住一间的我倒还没看到过,每层楼有两三个flat,每个flat7到8个人住,也有更多的。寝室管理人员一般是帮一栋楼倒垃圾,如果房间什么坏了他们会叫人来修,房间里的卫生都是个人打扫了,你爱干净你房间就干净,你不爱房间里就不干净(obviously)。没有什么大扫除,类似于中国的小区。不过学校的宿舍会有检查的,乱和脏可以,不要过分,检查不合格的一般都是那种乱得一塌糊涂的(不知道这里该不该用这个词),然后管理人员就会告诉你得打扫你房间了,然后会派人来做第二次检查(本人房间检查没有哪一次是第一次检查就合格了的,咳咳)。 大概就写这么多吧,以后想到多的在加。上面写的是我自己在一所英国大学的经历,不能代表英国所有大学的情况,加上我中文写作水平停留在初三状态,文笔不太好,大家别介意。 谢谢!
学生会,这里的学生会和国内完全不同。而且学生会会长有工资的
看了一圈答案,忍不住自己写一个。大家谈到中国大学和外国大学有什么区别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在这都犯了:1. 拿美国名校和中国比;2. 拿自己所在国家的学校和中国比(这时候一般也就是北美居多)。殊不知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美国那一套liberal arts education,全方位的babysitting才是真正的奇葩。比如说楼上某个说没校门的答案,确实美国高校有校门的少,但是——好吧,这个校门确实是形同虚设的。那么——不看牌子上的字,大家猜猜这是哪?(右边牌子上写了不许进哟)之后有时间从学制,校园文化和辅助机构三个方面比较一下中美德三个国家的学校吧。只对这三个地方比较了解。没错其实就是占坑的意思。
当年高考被香港某学校录取,但是没奖学金,遂放弃,然后在国内某985。吐槽国内一起上课的,我想说,考虑一下性价比好么。美帝学费多少钱,国内学费多少钱。我们学院一年学费4560,但是在推小班教学。专业只有15人,所有课都是小班。当然,大班确实有,但是,价格呢。吐槽国内有班级制度的,有班级怎么了?不喜欢一群人一起呆着的话不用理会就好了。喜欢一个人呆着就一个人呆着,班级制度给喜欢和一群人一起交流的人更多交流的机会,你不喜欢没人逼你喜欢。吐槽国内有辅导员的,还是那句话,不需要的话就不用去找啊。有需要的话他就在那里啊。吐槽国内宿舍人多的,国内宿舍多少钱?嫌弃的话,自己去租房子呀?不见得比国外宿舍贵吧,而且空间更大更自由。没钱租房子?没钱你跟国外比宿舍?想用沙子换钻石?吐槽国内学不到东西的,想想自己利用了多少学校提供的资源?图书馆去过几次?一学期看过多少书?办公时间找过几次老师?知网上看过多少论文?还是只知道在宿舍打LOL?国外各种文献库,学校基本都会有公共账号给学生免费用,外国要多少钱?越廉价越不懂得珍惜。吐槽国内没有博雅教育的,我们的公选课呢?那么多学院开的课不能满足你对于博雅教育的需求?如果你选课不管兴趣只看往届平均分的,没资格吐槽学校学的东西太专。吐槽国内的大学太过行政化,想问和你一个普通学生有什么关系?想想你来大学追求的是什么,是知识,人脉,还是渴望“领导”的青睐?如果是后者,你在吐槽你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可以认为你在否定你自己呢?感觉之前的答案大都是在外留学的人回复的,没经历过国内的大学教育,仅仅凭借国内同学的吐槽来下结论,是不是有点片面呢?也不想想,国内的同学恐怕只有吐槽自己学校的时候才会找你们吧。好的一面你们很难见到。写的比较杂,随便说说。只是不想看到国内大学就这样被无端的鄙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财经大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