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撒旦的英文性格色彩分析分析Analys...

摘要: 本文结合概念整合这一新兴的认知理论,对翻译过程中不同思维模式在译者头脑中的转化过程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对文本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模式下的转化过程的分析,得出成功转化不同思维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译者同时拥有源语和译入语两种思维模式。对英语专业学生所作的一个调查结果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值得翻译课老师在此部分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思维模式,转化,翻译
Abstract: This thesis applies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se thinking modes counterparts through the use of text exampl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IN, this thesis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is the translator’s awareness of both the two different thinking modes.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among a sample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are also analyzed to further suppor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t deserves much more attention and effort from the teachers in the translation course.
Key words: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hinking mode, transformation, translation
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使用形式和文化交流手段,必然与思维和各民族的思维模式紧密联系。由于思维模式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翻译中的难点就落在了对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模式的转化上。然而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所作的大量的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的研究中,尤其在关于不同思维模式在翻译中的转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忽视了译者本身这个认知主体。可以想象,翻译作为一个使用语言的认知思维过程,离开认知主体是不可能进行的。因此,本文结合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这一认知科学领域内的新兴理论对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化过程研究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运行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又称交织理论,源于佛科尼亚(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并于1994年再版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tual package)。” (Fauconnier & Turner, ) 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于1995年在《概念整合与形式表达》一文中正式提出人类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模式: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 它在近年迅速发展为认知领域内颇具影响的主要理论之一,以至有人声称它为几乎所有的认知现象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概念整合理论是存在于人们思维、交谈、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过程中的一个认知模式,包含四个空间(Fauconnier & Turner,):133-187): 两个输入空间,两者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产生第三空间DD类属空间(它对每一输入空间映射,即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并被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跨空间映射和投射均利用类属空间内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与组织对输入空间的映射得以实现,并通过合成(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与精细化(elaboration) 三种途径产生包含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合成空间。要得到最合理的合成空间,概念整合需要遵循一系列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Fauconnier & Turner, 1998:269-283) 其中包括整合原则、构造原则、网络原则、解包原则和充分理由原则,这些原则的目标是获取具有人类尺度(human scale)的概念合成,而这种具有人类尺度的概念合成是最易于理解的最佳感知和行为。因此这个新显结构并不是确定的、静态的,根据认知意图的需要,优化原则会以最大限度满足认知需要为目的来调整投射到合成空间的元素产生不同的动态的新显结构。四空间之间通过映射和投射彼此交织构成概念整合网络,根据投射的可能性,被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单一框架网、框架网、单边网和双边网,此处不一一细述。(可参考Fauconnier & Turner, 1998)
下面我们以电影《特洛伊》的制作过程来看一下概念整合理论的运行模式。当拍摄《特洛伊》时,人们看到电影剧本,必然会触发联想起希腊神话里的故事情节,因为存在相当的相似性,极易建立起认知联系。因此这一认知模式中的四个空间分别为:两个输入空间(希腊神话空间和电影剧本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中共有的元素映射而成的空间) 和一个合成后的电影空间。 其中希腊神话空间和剧本空间中的认知联系如:人物和故事情节等会相互触发,通过跨空间映射部分匹配起来并投射到类属空间,并遵循优化原则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导演意图为目的被有选择性的投射到电影空间,再经过合成――比如希腊神话和电影剧本中的两个阿基里斯合为一体;完善――比如根据电影的意图来增剪塑造角色的细节;精细化――比如通过某种具体表现形式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物性格,实现导演意图。经过这三个步骤,合成的电影空间里的《特洛伊》应该是既来源于两个输入空间又是崭新的,是能最大限度地为电影的主题服务的。
二.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不同思维模式的转化过程
&&& 概念整合理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这一认知过程,许多研究已经进行过论证。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为两输入空间,译文是两输入空间中概念合成的效果,即合成空间。笔者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概念整合理论也可以解释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模式转化
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为两输入空间,译文是两输入空间中概念合成的效果, 即合成空间, 空间里的黑点代表英汉民族各自的思维模式。下面我们就在概念合成这一新的认知学理论框架下来分析一下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转化的过程,并探求其顺利实现转化的前提条件。
1.相同思维模式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认知过程分析:中英民族的相同思维模式在翻译过程中属于框架网的范围。因为思维模式相同 (如图中两输入空间中的a所示), 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会相同,那在源语空间和译者空间中的这个相同的思维模式a可以在两个空间之间直接映射(如两输入空间中连接a的实线所示),建立起认知联系投射在类属空间,因此优化原则只要将这种相同的思维模式直接投射到输出空间用译入语语言表达输出即可。因为各个空间里的思维模式相同,即语言表达的构架相同,因此成为框架网,四个空间使用同一个框架。这是翻译中最简单的形式,也是两种语言相互可以进行翻译的基础。
2不同思维模式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的认知转化过程分析:而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翻译,是相对复杂的情况。国内外语言学家在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中英思维模式中存在许多对主要的差异,如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环形思维和直线思维、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模式对(如图中b和b1所示)。这些思维模式对在两个输入空间中不能产生直接的映射,但虽然其形式不同,其在各自语言中所实现的认知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在它们之间会产生间接映射(如图中连接b和b1的虚线所示)。也正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整合过程只能选用其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译文空间来传达这个认知意义,因此这种合成转化类型属于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单边网。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为了最大程度的传递原文的意思,最大程度的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优化原则会选择译入语思维模式投射到译文合成空间来传达源语思维所表达的认知意义。而是否能转化成功取决于译者空间有没有译入语思维的存在,跨空间的映射和投射是不是可以顺利进行。
让我们以环形思维和直线思维为例,通过简单的文本来看一下其在汉译英中的转化过程。
例1:世界首创,中国一绝。天然椰子汁。
译文1:Natural Coco Juice: a world special with an enjoyment beyond all your words.
译文2:The pioneer of the world. The most delicious in China. Natural Coconut Juice.
假设译者空间同时存在这两种思维模式,源语中文文本中影响的环形思维模式在语言表达上所导致的文本重心后置会跨空间映射到译者空间中的直线思维模式,因为直线思维模式影响英文文本的重心。从而建立起间接的认知联系与源语中文文本所传递的认知概念一起被投射到类属空间中,这样有两种思维模式影响的语言框架可以被选择运用到译文中去。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翻译目的为原则的优化原则必然会选择直线思维模式投射到译文空间与英语语言结合,并经由合成、完善与精细化三个过程进行加工输出。因为这样的译文是最适合译入语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这样源语文本的意思才能最好的被传递接受。如译文1就成功的把汉语中后置的重心“天然椰子汁”在英文译文中提到了最显眼的开头位置“Natural Coco Juice”以适应英语读者的思维认知。
而如果译者空间没有直线思维,则源语空间的环形思维不能触发到译者空间的相应对照物,跨空间映射不能建立,优化原则将别无选择只能把源语空间的环形思维模式继续投射到译文空间中与英语语言结合,这样的译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hinglish。因此就产生了译文2中这种既不自然又不流畅的英文译本,重心还如汉语一样在文本的最后,这与英语读者的认知思维是十分不符的,也因此是不成功的译文。
再来看一个英中翻译的例子:
例2: Britain could not have advanced her industrialization so rapidly if, just when owner of factories needed it most, an abundant supply of cheap labor had not made itself available.
译文1:要不是正好在工厂老板们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得到了这么大量的劳动力,英国就不可能使自己的工业取得那么快的进展。
译文2:英国不可能使自己的工业取得那么快的进展, 要不是正好在工厂老板们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得到了这么大量的劳动力。
如果两种思维模式都存在译者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话, 优化原则会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合中文读者的环形思维投射到合成空间来传达原文所表达的认知意义, 因此译文1中重心“英国就不可能使自己的工业取得那么快的进展”从英文文本的句首后置到了句末, 读来自然流畅.
而如果缺失译入语环形思维模式,跨空间映射不能顺利产生的情况下,优化原则只能别无选择的继续把原文的直线思维模式与中文结合,导致译文2中这种重心依然在句首的与汉语思维相反的译文。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严重的翻译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要有好的译本,必须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的转化,而思维模式转化的一个必要先决条件是译者的翻译整合过程中同时具有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分析结论,笔者对青岛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英语专业近2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他们所掌握的关于不同思维模式的知识以及对他们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调查结果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点:93.5%的学生认为自己知道或非常清楚“不同思维模式”这一概念,只有6.5%的学生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点。在这93.5%的学生中,70.1%的学生能在翻译实践中发现不同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不同表达方式;71.1%的学生有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转化;并且66.4%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了与不同思维模式相关的知识后他们的翻译确实比以前更加地道成功了。而在6.5%不太了解这一概念的学生,其中41.5%承认他们根本就注意不到语言上的不同表达方式; 5.6%的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不转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83.4%的学生承认他们只是盲目的进行转化或者完全凭感觉和经验。以上这两组学生间明显的对比说明有了对不同思维模式相关知识的认知,确实可以使翻译进行的更加顺利和有效。这一结果说明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过程确实在思维模式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与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
第二点:63.9%的被调查学生承认他们对于不同思维模式的相关知识来源于翻译课中老师的讲授。然而其中87.6%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不同文化间产生不同思维模式的原因讲述很少或从没有讲过;83.4%的学生认为对于不同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老师没有细致讲授过;还有54.2%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转化的方式讲述很少;而37.5%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没讲过如何进行转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不同思维模式的相关知识没有得到相应足够的重视,老师们在翻译课上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认知,译者就产生不了相应的思维模式,翻译过程中概念整合的映射和投射就不能顺利实现,也必然不会发生不同思维模式的成功转化。
四.结语:
上面我们从认知学角度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对思维模式的转化过程分析应该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所启示。既然译者同时具有源语和译入语文化的两种思维模式是成功将其进行转化的前提,为了作出有效成功的译文,处于起步阶段的译者尤其是母语不是译入语的译者必须努力掌握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而既然有关思维模式的研究已经有了这么多成果,则我们的翻译课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教授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成功翻译的这一前提条件,使学生尽快的掌握语言的本质,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Fauconnier, G. (1985). Mental Spa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3-39.
Fauconnier, G., & Turner, M.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2): 133-187
Fauconnier, G., Turner, M. (1998). 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Bridging the Gap.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69-283.
Fauconnier, G., Turner, M. (1996).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13-129.
孙亚. “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 上海科技翻译, 2001, (4): 12-14.
王斌. 《翻译与概念整合》.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119.
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外语研究,2004(1)
连叔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庄绎传. 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    |    |  
版权所有:@ 智尚代写联盟 电话:1 客服QQ: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邮编:528402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皖ICP备号《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3.0030页免费5页免费4页¥2.004页¥2.00 3页¥3.007页¥2.002页¥1.006页免费5页免费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张波& 石家庄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家 Edward Sapir 曾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Good Enoun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英国语言学家 L.R.Palmer 也说: “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互相协助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因此,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能力。只有把文化知识融合到语言中去,才能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语言。
&文化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非常丰富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凭着语言这一翅膀搭起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交往的桥梁;反过来,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一方面,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发展。生活中常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新兴词汇,如汉语中新出现的博客、恶搞、和谐社会、纳米,英语中新出现的netizen (网民),blue tooth(蓝牙), hacker (黑客), SARS (非典)等;另一方面,跨文化因素又影响着对不同民族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由此看来,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二、中英语言与文化差异简析
(一)观念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中西方具有相当明显的价值观差异。
1、中西方对待个人主义态度不同。中国文化比较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 “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常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有很多, self-esteem(自尊), self-reliance(自立), self-confidence(自信)等。有许多谚语也表达这种思想,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 2、中西方对隐私看法不同。中国人很多是长久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或是保持邻居关系,彼此间非常了解,也很少有什么方面不可以随便问。对他们来说,隐私一般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家庭丑闻等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而在西方,由于人们经常迁居、换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因此,个人隐私的内容很多,如个人的收入、年龄、体重、住址、婚姻状况等都是个人隐私。中国朋友间打招呼常问“去哪儿”(where&are you going)、“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如果以次向西方人打招呼, 他们会认为被干涉了隐私。
&&& 3、中西方对于“老”的态度截然不同。“老”在汉语中“有成熟、有经验、受人尊敬”等意义,“老马识途、姜是老的辣、老大哥”都具有褒义。但在英语中却有“旧的、不中用的、过时的”等贬义。若称年纪大的人&old people则意味着他们体弱多病、风烛残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senior citizen、the grey、the aging等。
4、中西方对待他人赞美的态度不同。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或者是自贬一下。如:外国人称赞中国人英语讲得很好时,中国人大都习惯说:“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语还很差)。当这些赞扬遭到拒绝时,西方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以一场失败的交流而告终。又如:请人在家坐客的时候,中国人常谦虚说:“饭菜做得不好,请凑合着吃。”这时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会很纳闷为什么要凑合着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吗?而当英美人对中国人的称赞欣然接受并说“thank you”时,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对方骄傲自大。
5、中西方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方式不同。
第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注重“男女授受不亲”,即男女不能过分亲昵,而同性之间却可以互相搂抱。但在西方,同性之间过分热情被认为是“gay”(同性恋)。
第二点:中国人在亲戚、朋友间很少讲“谢谢”。如果用了, 听起来会很怪, 或感觉相互间有距离感。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即使父母与子女, 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他们把这看作是最起码的礼节。例如:学生回答老师问题后,老师要说“Thank you”;在家里,丈夫谢谢妻子为他倒了一杯水,而妻子又谢谢丈夫协助她就座。
第三点:在中国,人们收到礼物后一般先是推辞,只有在对方坚持下才接受,而且也不会当面打开礼物以免给人以贪婪的印象;而西方人恰恰相反,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并且为了表示感激与尊重,往往当面打开礼物并称赞一番。同样,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 中国人即使心里想接受也通常客气一番, 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 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 说声 “Yes,please”,若不想要, 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二)颜色
东西方对颜色的理解有较大差异,并赋予各种颜色以不同的联想意义。
1、红色 (Red)。汉语中红色是喜庆、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中国的婚礼中新娘常穿红色的礼服;而红色在西方使人联想到危险、鲜血和死亡,有时还表达生气、愤怒的感情,如red flag在英国表示危险信号,see red指发怒。在上海APEC会议上,亚洲领导人多数选择了红色的中式服装,而西方领导人大都选择了其它颜色。
2、蓝色(Blue)。Blue在英语中具有忧郁、压抑的涵义,如blue mood(沮丧的、忧郁的),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 he looks blue(他很忧郁),而“青出于蓝”往往译成“The students surpass the teacher”,与“青”、“蓝”无关。蓝色在汉语中仅表示单纯的颜色。
&& 3、黑色(Black)和白色(White)。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在结婚时,新娘穿白色的婚纱,代表纯真圣洁;而在中国,人们多以穿白带孝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怀念。
&& 4、黄色(Yellow)。在中国文化里黄色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或是色情,人们常说“黄袍加身”、“黄色书刊”等;但在美国,yellow&没有这种特定的内涵,人们常用蓝色来指代色情,如 a blue film。
另外,还有很多颜色方面的差异运用,如black tea在中国翻译为“红茶”而不是“黑茶”,black coffee 译为“清咖啡”而不是“黑咖啡”,brown rice译为“糙米”而不是“棕色米”,brown sugur译为“红糖”而不是“棕糖”,green eyed译为“红眼病”而不是“绿眼病”等等。
(三) 动物
&&&& 动物种类繁多,东西方差异也很多,如对于猫头鹰、狐狸、蝴蝶、河狸等等都有不同的理解,仅选下列几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分析。
1、龙(Dragon )。龙是中国的精神图腾, 是吉祥与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常自称为“龙的传人”;在封建时期,皇帝的“龙体”要身着“龙袍”;在中国文化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说法。但西方人却把“龙”理解为一种形象凶恶的可怕怪物, 是邪恶危险的象征,甚至用来比喻“母夜叉”。因此,亚洲四小龙更贴切的译法为Four Little Tigers。
&&& 2、狗(Dog)。西方人很喜欢养宠物,尤其把狗视为他们的朋友。如果一个人很幸运,&人们常说“a lucky dog”;“a top dog”(重要人物);“Every dog has its lucky day”(每个人都会有风光得意之时)。而在中国文化中, 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词, 如“狗腿子”、 “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 3、牛(Cow)。中国自古以来为农业大国,牛在中国发展史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牛常用来在表示一个人很有力量或很老实,如“力大如牛”,“俯首甘为孺子牛”;而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为了夺取财富,就四处征战,其中战马功不可没,即使在农耕中马也是主要的牲畜。所以英语里常出现“work&like a horse”(拼命工作),“on one’s high horse ”(趾高气扬)。
4、蝙蝠(Bat)。对中国人来说, 因为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则有“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he is a bit batty”(他有点反常)等不好的动物形象。
(四)、宗教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与此有关的成语、俗语很多,如“菩萨保佑、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而欧美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若中国学生对西方宗教不熟悉的话,很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Noah's Ark (诺亚方舟,比喻避难之地), Achilles' heel (阿喀琉斯的脚踵,比喻致命的弱点), Troy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比喻内部的颠覆者), Victoria (维多利亚,即胜利女神), Adam's apple (男人的喉结)等。
(五)、 称呼
1、汉语中有非常丰富的头衔称呼。如“校长”就可以有李校长、老校长、校长同志等多种称呼方式。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殊职业和头衔, 一般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在中国,学生说:“王老师, 早晨好”是恰当的, 但如果用英语说 “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就显得不妥, 因为汉语中的“老师”可以指任何以教书为工作的人, 有时还可以用来作为对别人的一种尊称,而英文中的teacher一般用来指小学和中学教师, 也可指幼儿园里有教师执照的工作人员,若把大学里的教师也称为teacher, 就有些贬低的意味了。因此正确说法应为“Good morning, Mr. Wang”。
汉语中“师傅”是一种普遍的称呼,无论何种职业、性别,都可称之为“师傅”,而对应的master,就有点主仆关系的成分,不是很妥当。“警察叔叔”不能说“Uncle Policeman”,这会让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
2、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中少得多,一个 cousin 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另外,英美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 以示亲热, 儿子甚至可以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则显得很不懂礼貌。
dear (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在中国,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
(六)、地理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价值观念,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1、如西风(west wind)在中英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中国和英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当西风吹起来的时候,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春天,而中国则是深秋或隆冬。因此“west wind”在英语中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英国大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赞颂;而“西风”在汉语中则是凄凉和萧条的代名词,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
2、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世代生活繁衍,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不同语言上表现出了这个特点。比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另外,由于英国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充沛,而且多雾,英语中有不少相关习语,如“hang in the wind”(犹豫不决)、as right as rain(正常的)、in a fog(困惑)。
(八)、日常习惯
例子1、一位导游对西方客人热情招待后受到感谢“ Thank you very much”,而他回答:“That's my duty”。这句话西方人很容易理解为“ 责任在身,必须完成。”满怀谢意的客人被这句话弄得尴尬万分。此时得体的应答应为“It's my pleasure to help you”,让人觉得你是把帮助他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单纯为了钱或其他目的来帮助她。
&&& 例子2、中国学生在英语会话中“What’s&your name?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实际上,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 如“I am…”对方自然会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 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 ”或“May I know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例子3、一外籍教师应邀做报告,中国人习惯性地会说:“辛苦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或是“很抱歉,浪费了你的时间” (I’m 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time)。从英语的语境角度讲,译文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听众的水平低,外籍教师做报告很费力或是外籍教师的能力差,做一次报告就辛苦得不得了;二是外籍教师的辛勤工作是在浪费时间。显然,这是不合适的。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国际间的交往不断扩大,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日加重要。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却不胜枚举。文化错误更容易造成不愉快,这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
另外,文化差异经常造成文化障碍甚或是产生文化休克现象(culture shock)。一些在各项英语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真正到了英美等国家时, 却发现自己与这些国家格格不入,例如:在国外做客常因对西方礼节的不了解而感到无所适从;让西方人捧腹的笑话自己却根本笑不出来;遵守的传统美德“谦虚礼让”却被西方人认为是无能和虚伪……,所有这些问题都归根于一个原因, 就是没有把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由此产生了语言和文化间的断层。
其次,语言是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脱离文化学习语言不可能真正掌握该门语言。英语词汇的来源极为广泛,有的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有的源于圣经故事,有的源于莎士比亚戏剧,有的源于其它语言。例如,“at the eleventh hour”字面意思是“在第十一个小时”,其实际意义指“在最后关头,刚好来得及”;“beat the air” 字面意思是“打空气”,而实际它出自《哥林多前书》,比喻白费力气、徒劳无功;又比如“have January chicks”, 如果不从文化背景方面下功夫推敲, 这个词组就很容易被理解为“一月的小鸡”。其实,“January”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一个商人的名字,他在60 岁时结婚得子, 所以用来比喻 “老来得子”。类似这样的词语,如果学生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再次,据《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课程, 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教育过程。从大纲的要求来看, 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也是必不可缺的。
四、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透
1、课堂讲解与交流
中西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差异很大,但是各有所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盲目排外,将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也不能单纯地宣扬西方文化,忽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要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对比鉴别,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优势和弱点,吸取其中的精华。
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差异,常常造成学生即使了解大量的外语知识,也无法恰当进行跨文化交际。事实上,大学英语课文选材比较丰富,内容涉及西方国家历史、地理、社会、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如果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介绍一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2 、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或电影、电视是非常便利的教学资源,他们可以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西方各阶层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比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也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如《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 S.A. )就是一套体现美国社会文化、展示美国交际方式的多媒体教材。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收看写英语节目。如中央二台的“Let’s Talk in English”(大家说英语)和“Studio Classroom”(空中英语教室),中央十台的“Outlook”(希望英语杂志)以及中央九台这个全英语频道等,这些视听节目的话题贴近生活,语言真实地道,文化内容丰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非常好的资源。
3、引导学生阅读外文作品
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多途径、多侧面实施文化教学计划。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结晶于她的优秀文学作品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阅读英美概况、圣经故事、西方哲学和历史,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期刊杂志文章,让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积累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
4、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作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
文化知识往往广博而繁杂,分散于各个语言点当中,仅靠教师在有限时间内的传授,难免显得零乱而缺乏系统性。这时可以请外国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外籍教师、留学生等,面向全校学生作某一专题或系列性的报告与讲座,既有来源于生活的鲜活事例,又有概括与归纳性的系统讲解,在短时间内为学生输入大量而集中的文化信息。
5、设置文化课程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授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为了保证学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学校可开设一些与英语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西方哲学”、“圣经文学”、“名著赏析”、“希腊神话”、“西方宗教”等等。
6、利用歌曲引入文化背景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载体,其中包括了大量反映文化的词汇、典故、谚语等。运用歌曲和音乐进行语言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并不完全是教师枯燥的说教,而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都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 国际间的商务合作、学术交流以及民间交往都在日益扩大。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成功的合作,达到双赢,必须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这造成了对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优秀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新时期的外语教学不能只限于培养懂得英语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运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成功交际的人才。
  |    |    |  
版权所有:@ 智尚代写联盟 电话:1 客服QQ: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邮编:528402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皖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格色彩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