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培养小学学困生培养计划的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初中学困生帮扶计划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的答案
为你推荐的视频
为你推荐的范文守望麦田------艾琳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浅谈“学困生”学生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上传: 陈玉 &&&&更新时间: 9:33:14
& 浅谈&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 &&&&&&&&&&&&&& 陈玉& & & 【内容提要】一个&学困生&不是事事都出现困难,也不可能永远是&学困生&,他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为了帮助他们,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了研究。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转变他们学习态度研究。 4、通过&学困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 & 【关键词】学困生 兴趣 能力 培养 提高 & 【正 文】 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格尚未成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而&学困生&某些不良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这种不良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我校位于城乡交合地带,生源三分之二来自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他们随父母为了生计不断的变换着城市和学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其幼年时期没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细心照顾,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长此以往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学困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究其形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学困生&的通病 1、表达能力差。他们知识匮乏,言语不够规范,厌学、压抑,个性活泼有余,调皮捣蛋屡教不改。 2、行为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容易分散,静不下心来,爱左顾右盼,坐姿不雅,纪律涣散,几乎每节课都要和同学讲话,若同桌不理睬,则会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 3、学习成绩差。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爱学习,更不在乎学习成绩的好坏。每次考试后试卷常常是看都不看一眼,往书包里一塞就完事。 4、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父母的爱或受父母过度溺爱,表现出一种自卑的心理,并将这些心理&疾苦&发泄在同学、老师身上,但又不愿向他人透露。 二&学困生&成因 1、家庭影响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城市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一部分家庭相当贫困,因此家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来浔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质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学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影响 虽然近年来,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 城市边缘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城市边缘地区较富裕家庭,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在家备受父母、祖父母等几辈人的呵护,几乎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同时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新闻媒体、网络世界对当今的城市边缘地区小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4、认知影响 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学困生&兴趣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事倍功半。&①& 要使学困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要想方设法让他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个眼神,一个触摸,都能产生意外的效应。而差生在班级中常常被学生鄙视,教师也有意无意的暗示,在学校受到鄙视,在家受到父母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存在厌学情绪。所以他们内心世界很需要得到肯定与表扬。 1、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② 对孩子的爱,首先表现在教师的天职是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学困生往往是被老师冷淡、学生奚落、家长放任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学生的帮助、家长的重视,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久而久之,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断下滑,一步步退到了学生的后面成了差生。对这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献上一颗关爱之心,用爱心打开他们冰冷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搭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他们会感到被老师关怀的欣慰、被老师爱护的喜悦,从而听老师的话,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2、帮助学生,培养习惯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评学生,更不能把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必须看到学生的不同基础,只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应当给与肯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正厌学的思想,形成一心向学的好习惯。 热心帮助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学生飞翔的翅膀。转化学困生只要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走进他们的实际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体察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把赞赏、夸奖、微笑送给他们,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他们往往会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不断前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辅导学生,增强信心 转化学困生,关爱是前提,辅导是关键。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造成学习困难,影响着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可以有意将简单的问题交给学困生完成,作业可以采取两套题目,让学困生完成较简单的一组,既能让他们尝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又可避免他们不思考去抄袭的可能。课后,教师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导,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对不懂的问题要细致、耐心地讲解,他们就会被老师的不辞辛劳、循循善诱所感化,从而走出自卑的心理世界,勇敢大胆地探究、积极主动地实践,自强不息地进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改变思想,端正态度 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不但学习差而且思想意识也和其他同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自暴自弃,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为此我们教育学困生时语气要和蔼,手段要和善,相处要和睦,从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助长他们的学习勇气,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走出困境,积极进取,勇于拼搏。 四、采取的方法、措施: 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只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出现好品德;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重视行为练习与习惯的培养&。&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为举止来表现,来说明的,也是实际行动中形成的&。根据心理学原理,在整个&学困生&教育活动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引导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重点抓好道德行为训练,去落实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习惯形成的方式有:简单重复、模仿、有意练习、与坏习惯作斗争等。③ 1、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医生要对症下药,我们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做到对症下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④ (1)&& 开设心理辅导课 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抽出一些时间,如开学的第一节课,单元测验分析课、班队课,利用10&20分的时间,对学生学习上、生活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出现了变故、同学之间的不和谐等。 (2)&& 组织心理辅导系列活动 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的不良行为或咨 询中碰到的共性问题,则采取开展学生自主式的集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同学的主动参与,热烈的讨论,形成良好的正确舆论导向。 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与班主任协作给&学困生&的家庭带去信函,介绍学生近情及取得的成绩;与政教处配合向班上&学困生&的家长发出问卷调查。《家长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家庭的结构与类型、家庭教育和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正是由于不良的家庭诱因导致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因此学校每学期开设家庭学校培训班,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管教管导,即要教书,又要育人。如本学科教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并根据本学科的特别有针对性的对点训练,如在数学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共性的问题作好集体心理辅导。我们发现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的谦让和孝敬,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针对这种现象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主题班队会活动,并布置学生每人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 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反馈给家长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们共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教育方法、共同配合,很有效果。 2、 对学生进行多种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也是一种矫治学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式。行为训练是指为矫正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提高某方面的技能而采取的做法。行为训练一方面是要矫正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某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从更积极的意义上看,行为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使他们养成言行一致的行为方式。我将采取以下行为方法: (1)操作学习疗法 对个性心理品质薄弱的&学困生&进行一些行为训练,试图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智力因素。&学困生&曹某不良行为习惯:基础差,自卑,遇见问题就退缩,无心学习。 原因分析:该女生因从小父母出去打工,由爷爷带大,爷爷年岁已大,无力照顾,所以学习成绩差,考试总是不及格,于是养成一种自卑的心理,干脆不学,以逃避困难。可她喜欢唱歌,家里经济条件又不富裕,不能送她去培训班,因此上课不是抄歌词就是走神,针对以上的情况,与班主任协作,多次找她谈话告诉她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但每个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必须具备,同时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中积极推荐她参加。平时多关心体贴她,改变她思想认识中的偏差,使她不断去掉不良习惯,建立起自信心。 学习新的、良好的行为。老师、同学关心体贴她,指定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她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指导。使她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同时,鼓励她认真去学习,对她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就是学到了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都给予大力表扬。 增加或改善已存在的行为。这位女同学在文化课学习方面较差,可是她在唱歌方面却有一定的特长,这就是她的闪光点。于是鼓励她报名参加学校艺术节演出,她欣然同意了,并且刻苦地进行训练,尽管只获得一个三等奖,但她心理也非常高兴,因为她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师和同学们也因势利导,鼓励她增加或改善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保持获得的行为。这位女同学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不断地增强,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涌现。为使其保持下去,不断给予其表现的机会,进行强化。 (2)阳性强化疗法 这种疗法是指:在一种适宜行为出现之后,随时给予强化奖赏,以增加适宜行为的稳定性、牢固性,代替不良行为。这对于矫治课堂不良行为有明显效果。 &学困生&吴某: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也常没有课本。课上小动作多,喜欢插话,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爱开小差,漠不关心,作业常不完成。 原因分析:该生性格外向,自小动作就多,手脚不停,他生性好动,爱讲话,手多脚多,自控力也较差,精力过于旺盛,因此上课时总也定不下来,加之个性冲动,常与他人发生争执。 辅导该生的方法: 用&行为契约法&即合同法。针对该生上课坐不住这一情况,用&行为契约法&又称合同法来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为:如果坚持一周专心听课,不搞小动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班会上进行表扬;坚持两周,则当着全班同学奖励其学习用具。渐渐的他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对他进行表扬鼓励,经过几周的训练,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目标。 加强检查督促。尽管学生的行为有了好的转变,但会经常出现反复,他的性格发展呈现曲线形,为了使该生行为稳定下来,常抽时间用事例跟孩子耐心讲道理;为了纠正该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的毛病,动员家长尽量晚上检查督促孩子学习,使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冷处理疗法 在教育学生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未曾预料的突出事件,往往使教师措手不及。既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又会影响到当事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时用常规的方法教育他们表面上有效果,但实际上无效。冷处理方法就是当问题出现之后,教师不急于处理,由当事人经过一场思想斗争之后体会老师的苦心,从而在老师的帮助下自觉地去改正缺点错误。 &学困生&&邱某有天突然没有来上学,开始认为是生病了,但没有请假,打电话给家长才知是老毛病又犯了。他是学期转来的新生,被原校赶出的原因就是成天打游戏不上课,家长找回家后痛打一顿再送来学校。老师批评过后,可是过几天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当该生来校后,并没有立即找他,而是在第二天的班会上与班主任合作开了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在会上畅所欲言。他当天虽然没有发言,但第二天他上课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过了几天他主动来谈了自己前几天去哪了,并保证以后不再犯,以后再也没有反复,最终战胜了自己。 (4)消弱疗法 &消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学生个体任何一种行为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 满意的效果,其强度几率就逐步减弱,不再发生,最后等于零。简单地说,就是有意忽视不良行为,对它不直接反应就叫&消弱&。 运用&消弱&疗法可以按照以下方法: 对不良行为可以采取不注意,不直接作反应的策略来矫正。 &学困生&何某,上课老是开小差,老师开始上课,她就开始整理书包,铅笔盒等物品,以前我采取直接提醒或批评等方式教育,往往效果并不佳。后来,故意对她的这些不良行为不给予注意,而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不断赞美同桌或其他同学的行为上,或边讲课边走导她座位旁,使她的心理受到震动,不良行为也在减少,再时时对她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及时加以表扬肯定,巩固他的的良好行为,收到了最好的效果。 提供表现机会,增强自信心 班上的李某,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中下游。不过这位学生很聪明,学习不好的原因是上课好动,对自己没有约束力,我就抓住其好表现自己的特点,每当他举手时多给他机会,有时他是盲目的举手就给他一点提示,渐渐的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上课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了,作业的正确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种不良的行为,开始是偶然发生的,经过多次反复以后,便形成不好的动力定型,即形成坏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的不良行为要批评和教育,它的本质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光靠动机教育和行为教育还不够,还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学困生&通过克服,改正一个不良的行为,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进了一步,他的品德也上升了一步。行为实践每做好一次,就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一次成功练习。多次的成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自信心和成功感,这些会成为学生以后的进步动力。⑤ & 一年以来,在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活动中,我着重从学生道德品质的心理上做工作,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具体教育,从小事做起。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⑥其实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共同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 & &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主编:《给教师的建议》 2、张光瑛 主编:《爱和信任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应当尊敬的人》,北方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 3、皮连生 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5期 4、丛立新 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5、胡国杰 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8期 6、叶圣陶 主编:《教育与人生》 & 注&& 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主编:《给教师的建议》第82页 ②张光瑛主编:《爱和信任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应当尊敬的人》,北方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 第56页 ③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5期& 第145页 ④丛立新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89页 ⑤胡国杰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8期第79页 ⑥叶圣陶主编:《教育与人生》第106页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如何对待学困生
如何对待学困生
&&&&&&&& 常听老师们在一起讲我们班谁谁是差生,是后进生。有教育专家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石中英博士指出,“差生”的提法带有侮辱性。“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是来自于成人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在看了石中英博士的网上文章后,一位叫“无伞”的网友在新教育论坛中讲,差生、后进生都是人们后来起的概念,几千年前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原本差别并不大,但我们似乎只看见孩子的弱点,于是便有了这样那样的称呼,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每个孩子的正常发展,消除差生等概念。
一位叫辰宇的网友说,当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或许你的心目中就没有差生和后进生这样的概念了。看到这,我就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要想真正了解他们,转化他们,不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一看,了解了解他们的真实情感。
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称谓:一是“学困生”;二是 “问题学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下个定义的话就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达标、不及格的学生。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并不差。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似乎把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所以我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学习成绩差就是差生、后进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学困生”这个概念对这部分学生比较合适。
问题学生呢,是由于教育链的某些环节脱节,造成学生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延滞,最终导致学生在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缺陷甚至偏激,出现诸如爱打架、迷恋上网和小偷小摸等恶习,我们习惯把这类学生统称为“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大部分会使教育者甚感头疼。也有人称之为“待进生”。这是刚刚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外延应该是等同于“后进生”,但本质的内涵是不同的。“待”是期待、期望的意思,我们期待和期望他们在教师的努力下,得到卓有成效的转化。
&&&& 二、“学困生”、 “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我觉得只有弄清了“学困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到年龄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
&&& 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
&&&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
&&&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
&&& 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
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只是个别教师的表现。我们在座的各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这一点上一定做的很好。
3、家庭的原因。如今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可能我们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找家长特别困难,让孩子找,孩子不敢;让同学捎信,置之不理;打电话,推脱事物繁忙;终于来见面,又说,这孩子怎么整,我也管不了,或者连打再骂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或者干脆说,爱啥样啥样吧。)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受到冷遇,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们老师一定也身有体会,往往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居多。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问题学生”中不仅包括了学困生,也包括思想品德有一定问题的学生,他们形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1、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问题学生的产生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例如两三个贪玩的学生串通一气,因贪玩而贻误学习,使纪律松懈等。在家庭中,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致使孩子长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因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甘落后。&&&
2、学生本身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在作祟。如今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其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充满矛盾,当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从而不听从引导和教育。尤其他们的看法与教师、长辈不一致时,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就更容易产生反感,满腹怨气。恰恰相反,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一起交谈、玩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脱离正轨。?
&&&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其一是个别班主任教育不得法,多批评指责,翻"老帐",朝花夕拾,少表扬或不表扬,甚至采用变相体罚的手段,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其二是某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引导、教育既片面又简单。
三、“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及问题学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一门艺术,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促使自己想办法,对症下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处理,而应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让爱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精心营造一个促其转化的教育氛围。
在这里,我先把当代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的几段话送给大家:
1、“学困生”和“待进生”也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也有想变“好”的愿望,他们同样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对他们平等对待,加快“后进生”的转化已是迫在眉睫。
2、“学困生”和“待进生”在每个班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他们形成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他们大多数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因而完全可以转化。
3、转化“学困生”、“待进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对他们,我们不要过多苛求,不要奢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就奏效,也不要奢望一定要让他们转化到和优秀生一样,可能一直到他们毕业,我们都达不到这个目标,但转化的过程本身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4、我想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
我想,听了魏书生的这几句话,也许会引发大家一些思考。
最近,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讲的就是转化“学困生”的事情,给大家读一读: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人们问他秘诀时,他的回答令人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动得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那一年,我接了一个班风很差的班级,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在镇里总是排名倒数第一。而出现这种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班里有一个叫施超的同学,正是因为他“一粒米拐坏了一锅粥”。
第一次见识了施超的本事,是在接班当天的大课间时间。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见校园东南角聚集了20多个男孩子,有的跪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齐刷刷的一片。这是在干啥?我走出办公室,跪着或坐着的孩子朝一个站在墙角的小男孩大呼:“万岁、万岁”(后来得知,他们是在模仿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场景)。而那个站在墙角接受“朝拜”的便是施超。
施超的个子在全班是比较矮的,但全班的男同学都能受他的“调遣”,老师们说这可能与他的家里特别有钱和娇生惯养有关系。他的坏习气很多,欺负同学向他们要零食,指使同学为自己写作业,很多很多。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找他谈话。当问他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都跪坐在地上时,他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弄得我很难堪。“那是他们自愿的,又不是我逼着他们,我们是在演戏而已。”
又是一个星期一,我走进校园刚支好了自行车。学校商店的李阿姨就向我告了一状,说施超经常到她的商店里买东西不给钱……我一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真想狠狠地收拾他一顿。可一想到他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的心里又泛起了嘀咕。他可是久经考验过的呀!我反复想着各种对策,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看见施超那双狡黠的眼睛时,所有的对策又不攻自破,因为我似乎看到了那份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尊。对,与其狠狠地批评他,不如换一种方式,用真心去感化他!
那一天,我和他谈了很长的时间,他的错误我只字未提。我谈到了自己小时候也很调皮,偶尔也犯些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他开始时只低着头不说话,后来不时地插上几句。有门!他开始逐渐地反思自己的错误了。趁热打铁,我给他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指挥他的小伙伴每天早晨按时打扫校园的卫生。他答应了,对于他来说这是“小菜一碟”,从此校园的卫生我再也没有操过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多次到他家里去,和他的父母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渐渐地,施超变了,虽然有时还会有点小错误,但他都能主动地到我跟前承认,我也微笑着点点头,以示原谅。说也奇怪,随着施超的转变,我班的班风逐渐好转了,学习成绩也不断地提高,在全镇组织的各项比赛中都名列前茅。
大雪无痕,花落无声。“移山”的那则小故事时时提醒我:要想让事物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他人;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听到这,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如果每个特殊学生的教育都这样容易就好了”。我想,这句话道出了班主任的心声。“学困生”的转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大都入学早、年龄小,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如果学习成绩跟不上,就会丧失信心,成为学困生。我们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因材施教,注重学法,加强指导,使之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学得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得到发展,“脱困”就大有希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相信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 (一)尊重人格,用爱心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和进步的可能,教师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忌因“学困”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切忌“太差了”、“先天是呆子”、“朽木不可雕也”之类的说法。否则,学困生就会因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同学讨厌自己而变得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甚至破罐子破摔。这对他们是一种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形成一种灰暗的心境停滞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直接的后果,是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 缺乏上进心,没有竞争意识;缺乏表现欲,丧失自信心,进而形成“疲软”性格。
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学困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而实际上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适当加以表杨、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努力创设情景,让学困生展示 “闪光点”,发扬 “闪光点”, 增强学生“脱困”的信心。
例如,有这样一个小学生,他不仅年龄小、声音小、学习差,连个子也比别人矮,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书上把相同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学生们都动手涂了起来,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发现他眼睛看着书,手里握着水彩笔却不动,我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涂呀?”他轻声说:“我怕涂错,改不过来。”我鼓励他:大胆涂,我相信你一定能涂对。孩子小声说:“老师,我站起来涂行吗?”看到我点头后,他高兴地站起来,认真地涂着,涂完了,我看了看说:“呀!涂对了,真漂亮”。我又拿起书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他虽然年龄小,可是涂的却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呀。”孩子听后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多给他一些鼓励的眼神,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去回答、操作,并不失时机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或展示他的作业,每当他答对了一道题,我就让同学们鼓励他:“棒,棒,你真棒!”激发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此,他不仅对数学课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也逐渐增强了信心。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爱心多献给学困生一些,从感情上亲近之,生活上关心之,学习上启发之,并通过鼓励性评价的运用,不断满足学困生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心理需求,逐步改变自我贬低的倾向,增强自信心,取得新进步。
班里有个女孩子,学习成绩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和她几次交谈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很笨,智力不如人;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下课不愿意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想问。鉴于她的这种想法,我经常和她交谈,给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让家长给她买一些相关的书籍,让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去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利用自习课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使她感受到老师是在关心我,帮助我,鼓励我,逐渐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也变的开朗起来,有时在班里还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
(二)热情鼓励,用热心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对于班级中的学困生,我们不要一味的去否定,挖苦,应该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关爱,少一点讽刺;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与刻薄。以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用身边的例子去教育他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力争“一个也不要掉队”。这一系列工作,如果没有耐心或缺乏热心,均解决不了问题。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声母j、q、x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情境图让学生认识了三个字母的读音和形状,接下来,老师就让孩子练习j、q、x三个声母与韵母i的拼读,并加上四个声调练习,孩子们练读得很投入。在汇报的时候,老师请上台来一位小男孩,让他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音节说词语,那个男孩很自豪地说到:“奇,奇,任奇的奇。”可惜这时老师没有听清楚,一副很愕然的样子,那个机灵的男孩赶快补充到:“我班有个同学叫任奇。”我以为接下来老师应该表扬这个男孩在刚上学十几天的时间就知道了班上同学的名字,可老师显然对他这个答案不满意。由于是公开课,老师低下头,耐心地启发到:“你想想,还有什么 qi啊?”,孩子想了一会,又说了:“我们做游戏,老师要给我们发旗子。”这回老师听清了,赶快说,你说的是小红旗吧?孩子点点头,老师这下高兴地带着全班孩子一起读到:“旗,旗,小红旗的旗。”我想,此时那个男孩心里一定有些失落。毕竟,老师没有给他成功的鼓励,而是只在乎答案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实际上,用同学的名字来组词本来是不规范的,老师的及时引导也是正确的,但我们对学生的回答未加可否也是不恰当的。在这个孩子的回答中,我们一是应该鼓励他回答问题的勇气,这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尤其重要;二是应该鼓励他在短短的时间内认识并记住同学名字的能力,这是他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
同样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已经引导学生说到了小红旗,为什么不再多走半步,让小红旗走向国旗呢?孩子已上小学,在校园里天天看到升国旗的情景,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孩子肯定会说出:“我爱五星红旗”、“国旗国旗真美丽”“国旗随风飘扬”等美丽的句子。看似顺理成章的事,老师没有做。其实不是不愿做,而是没想到,换句话说是还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没有这样的教育意识。这正是我们在新课改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我们平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如果老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有一定的认识,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的心中就不会有失落感,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很快被调动起来。
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遍就能听懂,学困生却要花上几倍的时间,这时教师不能有浮燥情绪,不能有畏难心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地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厌其烦地讲解,直至让其掌握为止。如:在教学完《9加几》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位学困生还没有掌握“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就耐心地给他讲了一遍,后来发现他还是不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就想起他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计算比较快。我就启发他: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9加几呢?他说:“我喜欢一个数记在心里,用手指伸出另一个数来数。”我当即表扬了他,肯定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他马上高兴地做了几题,都算对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又多次在学生面前表扬他的计算速度有了提高,同时又开导他:手指的数量毕竟有限,以后学习的数字越来越大,手指不够怎么办?所以,还得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渐渐地,他逐步掌握了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做好转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巩固提高,培养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情绪多变,对学困生的转化更要有耐心,还要有恒心。稍不注意,转化好的学困生又可能出现反复,还回“旧貌”。这就需要不断巩固,不断提高,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提高转化的实效。
小学生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从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力。事实证明,学困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力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更聪明”。我们不是常说:“淘小子有出息”吗?我觉得,淘气、调皮不怕,只要能听进道理就行。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对学困生应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受表扬的快乐。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学困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逐步要求,用耐心培养学困生的责任心。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有效办法。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只靠学校、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学生的目标上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应该说,许多家长对待“学困生”都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有的太溺爱孩子,有的管理孩子简单粗暴,给孩子的是“横眉冷对”,“批评指责”;有的家长无暇管理孩子,放任自流等等。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家访工作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学困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的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当然,对学困生的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和期望,要切合实际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
班里有个男同学,平时比较散漫,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经过观察,分析原因,进行耐心教育,对他提出争取进步的具体要求,当他比原来遵守纪律,专心听讲,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时,就在班里表扬他的进步,并让他当小组长,期末还获得了学习进步奖。第二学期,根据他好运动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选他当班级的体育委员,使他的各方面积极性都有了提高。
再如:某个同学,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管教,从小养成说谎和偷钱的坏习惯,常常受到斥责和打骂,在班上也受到同学的讥笑、歧视而抬不起头,但他却经常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尤其是大扫除的时候,他表现的特别积极,又是打水,又是扫地,干的满头大汗。我抓住这一闪光点,找到他,先对他进行耐心的谈话,既肯定他的优点,又指出存在的缺点,用“狼来了”的故事对他进行启发诱导,让他懂得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鼓励他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然后,同家长进行沟通,配合教育,还安排班里小干部对他关心、帮助,使他真切地感到老师、父母和同学对他真情善意的关怀和爱护,逐渐改掉了坏习惯,在班级表现更加积极,期末被评为劳动标兵。
(四)集体帮助,用细心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一些困难,对学习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而且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很“笨”。针对这些特点,我觉得首先得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决不能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记得我带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叫小雪的女生,在学校特别腼腆,上课不回答问题,头总是低着,而且我一问她就脸红,我以为这孩子有什么心事,于是,便与家长进行沟通,一问才知道,小雪是个独生子女,她的三个大爷和姑姑的孩子学习都比较好,家里人对她的期望也很高,每天放学回家就让她写生字,背课文,孩子自由玩乐的时间特别少,心理压力也特别大。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总是上不去。家长越说,他的成绩越下滑。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对她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并对学习方法做了适当的调整,鼓励她多和同学交流,每天给她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间长了,小姑娘开始和同学有说有笑,而且上课也能大胆发言,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
再如,我们班牛小宝是一个有名的“淘气包”,上课总是爱做小动作,扮鬼脸,作业也懒得去做。后来,我发现他不仅爱劳动,写字很用心,而且画也画得很不错。在布置学习园地时,我选中了他的作品,并借此表扬了他的作业,本上有几个字写的方方正正,他的脸红了。慢慢地,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写作业了。语文课上,总是喜欢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正担任班里的小组长呢。每天帮我发本,收本,忙的不亦乐乎。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学困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学困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困生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困生同桌,时刻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多争取一些机会给他们:多提问,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多练习,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多表扬,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树立自信心;多考查,每天留一些特殊的习题给他们,由老师亲自检查。渐渐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使他们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来。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争当环保小卫士,朗读,讲故事比赛,一分钟演讲等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争当“标兵”活动。每周都要评选出“周标兵”,如:卫生标兵、礼仪标兵、纪律标兵等十项内容;每月从周标兵中评选出“月标兵”;每学期末评出“总标兵”,并报到学校,在学期末颁发奖状。这项活动的开展在班中形成了一个比标兵、学标兵、争标兵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困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觉得“集体需要我,我也离不开集体”。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贪玩,学习成绩较差,常常受到家长和同学的冷眼。每次考卷回收时,常发现他的试卷已被撕成两三块,要不就被揉得皱皱巴巴的。一问,才知道是被他妈妈撕的。并且还说:“再考这样,你就别念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该生产生了很强的虚荣心及逆反心理,平时抄袭作业,爱搞小动作,听不得老师批评。根据这种情况,我与家长沟通,在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及其他一些在校情况时,尽量多指出优点,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而是要给予孩子从生活到学习的全面关心,努力营造一个让孩子自觉学习、上进的家庭氛围。最后针对学生缺点提出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转化合力,促进学生努力向上。
(五)持之以恒,用信心支持学困生的转变决心。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件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长城的伟大,是经过上百年,千百万劳动人民用亿万块石头一点一点垒成的,而不是一夜之间吹起来的。
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困生,不灰心,不急躁,不应单纯的批评和训斥,而应更多的尊重、信任、爱护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要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经常抓,及时抓,反复抓,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前面谈到的是学困生的转化,对于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更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相比之下,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要比学困生更难一些:
1、对待 “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他们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真心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摆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的心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找到心理、思想、体力的合理释放点,比如:当值日小组长,当科代表等等,他们大多有一种号召力,如果恰当地利用他们的长处,值日肯定能完成得很出色;作业保证收得又快又好。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些所谓“问题学生”多有一些逆反心理,班主任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采取强制措施,那样即使能服的住人,也服不了他们的心,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对抗。
2、对待 “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高尔基说:“谁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谁,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优等生和所谓“问题学生”有了错误,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惩罚合理,不要在态度上和惩罚上有什么不同,面对有错误的优等生不予批评,不了了之,而对“问题学生”却大训特训,狠批一顿,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千万要不得。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尊重信任与理解。&&&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一颗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
3、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爱。可能一提起 “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就爱不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缺点;多鼓励,少批评。给予他们的爱要多一些,用真心、真情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改掉恶习,走上正轨。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都来当这个“教育之神”吧!在自然界,太阳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我们离不开太阳,在我们的心里,也应有个太阳,去温暖和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个太阳就是爱。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你心中有个太阳吗?
4、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一颗宽容的心。“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脱离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据研究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而从小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的成绩。
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侯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的做法不出“大圈”,不出“大格”,不必太过限制。
5、对待“问题学生”要坚持做到“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要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木头疙瘩!”……这种心罚的副作用很大,学生觉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与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因为家庭成员的劣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社会的不当舆论导向或某些不正之风,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使“问题学生”出现反复。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人摆脱不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身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认定“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措施,才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对于家长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欣赏孩子,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一起学习,做出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而转化“问题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奏效。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用高度的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工作要做细,方法要得当。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就像一棵棵弯曲的小树苗,只要园丁精心浇灌,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育曲为直,育直为壮。不管“学困生”的学习有多么困难,不管“问题学生”身上有多少问题,只要他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要用爱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书写出人生理想的答案。
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他们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概括起来就是:
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
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
转化学困生,全凭献爱心;
此心唤彼心,顽石变成金。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学困生培养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