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点是否与课文美国宪法第五条条 “知之为知之...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百阁之光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知之为知之
上传: 黄富忠 &&&&更新时间: 23:03:56
《论语》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2)果:果断、坚决。&(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教学反思】&
1、&&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内容:(共五则)第一课时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
2、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文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
四、联系实际,深化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举例: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为四川赈灾捐款的目的等等。
五、课堂小结
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今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
板书:&&&&&&&&&&&&&&&
&&&&&&&&&&&&&&&&&&&&&&克己复礼
&&&&&&&&&&&&对己&&&&&&谨慎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爱人
&&&&&&&&&&&&对人
&&&&&&&&&&&&&&&&&&&&&&知人
课堂表现:
课后反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
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鉴赏9、13则选文。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⑴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
①饭疏食饮水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④子路问成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三、文意疏通:
1【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8【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六则:孔子的九思对你有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九则:从这则选段,我们可以推知孔子之乐是什么?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四、七则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六、课后小结:
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些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比如:
仁:孔子对管仲的&仁&的议论。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义: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
礼:&&仲叔虞奚&&&&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宋穆公义不传子
仁义与富贵:子贡为商的故事
义与君子:陶答子和故事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3Fa1a4c2cbbdf3eff3fb0d75d'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d'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a1a4c2cbbdf3eff3fb0d75d'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当前位置: && 课件搜索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学语文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孔子《论语》选修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共8个课件)》优秀课件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下载并阅读。如果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优秀课件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下载并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
高二课件下载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各省地区导航
> 资料列表
语文&–&资料筛选
来源学校:
[ID:5816975]
[ID:5816883]
[ID:5482122]
[ID:5463355]
[ID:5424718]
[ID:5176075]
[ID:4413355]
[ID:4376377]
[ID:4376350]
[ID:4375982]
[ID:4375826]
[ID:4375757]
[ID:4375703]
[ID:4375679]
[ID:4229689]
[ID:3999210]
[ID:3625320]
[ID:3321599]
[ID:3306416]
[ID:2553242]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语文1 3《知之为知之,不之为不知》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语文,不,不,学案人,3新人教版,人教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文1 3《知之为知之,不之为不知》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宪法第五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