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岸的《大地色上的事情》文章中有理性、诗...

当前位置:
&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学习体会最新范文
········
学习体会排行榜
学习体会推荐范文
········
学习体会相关范文
········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查阅次数:199次
发布人:admin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上面一句话是作者在思索日出与日落分别经历的时留在段尾的,总让我觉得,这世界实在太善变了。或许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看到时代在进步:科技发达了,生活了,富强了;但不容的是,新事物的崛起意味着旧事物的衰落。最浅显的便是垃圾变多,人们逐渐学会了浪费。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再单纯的话。  于是,会很惊奇地原来生活的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也将荣幸地回归那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的安详。她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犹如即将逝去的母亲最后一次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抚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眷恋、恬静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恍惚。  作者还记叙了画面:  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有着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去山边玩,他有的玩具,有的小人书库。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要直接回家,回到家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的妈妈。  作者段文字结尾写了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不了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去坦然面对。一旦强烈的拒绝而被杀了卖肉,就比都残酷了。生命终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被驯服,只能怪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寒风中观赏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我父亲的,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再也听那友善的叫声。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猫问候。  想念一只猫,如同想念生活。生活不再,人生也便没了趣味。生活的美需要大自然的滋润,也需要心灵的抚慰。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 &|& &|& &|& &|& &|& &|& &|& &|& &|& &|& &|& &|& &|& &|&&>&&>&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的事情 投稿:雷趸趹
阅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陇东中学 吴少锋 苇岸,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如同他的书从来不会上畅销书架,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偏僻角落里一样。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他作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应该很不一般,但初次读,觉得枯…
莒政发,,2012"39号 莒县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意 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实行…
一般花岗岩的结构与特点介绍 花岗岩结构细密,抗压强度比较高,吸水率低,表面硬度大,化学稳定性好,耐久性强,但耐火性较差。花岗岩呈细粒、中粒、粗粒的粒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其颗粒均匀细密,间隙小(孔隙度一般为0.3%~0.7%),吸水率不高(吸水率一般…
阅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陇东中学 吴少锋
苇岸,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如同他的书从来不会上畅销书架,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偏僻角落里一样。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他作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应该很不一般,但初次读,觉得枯燥,没意思。因为十多年前看过的书,已经记不住任何细节了,不过每一本好书都会在你的心中留下一种味道,那味道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大地上的事情》留下的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芳香。这次正好再次重读一遍,在书里面和苇岸重新相遇。必须承认经历了十年的光阴,我现在有点喜欢苇岸的文字了,在诗人的笔下,小草、虫子、鸟儿、太阳都是有生命的,更可贵的是诗人描绘出了他们被我们忽略了的形象。大型蚂蚁筑巢把颗粒远远的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现在我们这些成人还会带着欣喜和发现的目光去观察蚂蚁吗?就连孩子也是一时好奇。如此,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
还有,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这句话是作者在思索日出与日落分别经历的时间时留在段尾的。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因为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她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犹如即将逝去的母亲最后一次抚摸自己的孩子,眷恋、恬静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恍惚。正是有了这温柔夕阳的离去,才会有第二天朝气蓬勃的朝阳。
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实在太善变了。或许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不容忽视的是,新事物的崛起意味着旧事物的衰落。最浅显的便是垃圾变多,人们逐渐学会了浪费。很多过去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话。
作为理科老师的我,不太喜欢读书,也没有时间去读一些好书,工作时间,我的世界几乎就是解题讲题。但是这本书我有认真去读,书中也有最让我心动的这一段:,成人世界是一条浊浪滚滚的大河,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欢乐地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孩子们的悲哀是,仿佛他们在世上的唯一出路,便是未来的同流合污。'
苇岸就是一条拒绝同流合污的清澈的小溪流,让我们看到了清澈原本有多么美好。苇岸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被河流所污染,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河流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一条拒绝被污染的小溪,也拒绝流入污秽的大河里,所以苇岸的离去,也许是诗人维持清澈与纯净的唯一选择。并不是说清澈是高尚的,污染了就不再美好,我想诗人期望的是被污染的河流总会有一天会想起来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自己应该渴望成为什么样子,并且会因为一条一条小溪的渐渐清澈,而变得越来越回到小溪的美好。当我们的河流在未来变得越来越清澈的时候,让我们不要忘记苇岸,不要忘记曾经拒绝流入污水中的一条如诗如画的清澈小溪流。
想想我们的孩子,想想我们,的确如此,孩子的世界干净,透明,而我们成人呢?我不敢说所有,但起码是一大部分,还有,看看最近几年落马的各位高官,此时,这里,我不再多说什么,也不能多说什么,不说让孩子们长大后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起码做好自己,不要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因为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
可以说,,让世界充满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而苇岸正是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尽管他已经离去。生活的美需要大自然的滋润,也需要心灵的抚慰。让我们从苇岸手中接过接力棒,做个善于观察,善于记录的人,有思想又甘于默默付出的人。
苇岸:大地上的守望者
——浅谈《大地上的事情》
包茸茸 读书是需要缘分的。就像跟某个人初次见面并无任何好感,但时间久了慢慢会发现这人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去学习。《大地上的事情》就好比这么个人,很偶然的机会使得这本书传到我手里,当时只粗略地看了一下书名和作者,没听过,当然顺手就搁置一旁了。直到一次整理书柜时,随手翻开看到里面的一段话,大致如下:“寒冷只占据冬天,月亮只照耀夜晚。任何事物都有它适用的场所。人的智慧、谋略、心计可以用来交际,用来谋生,但不可用来交友,尤其不可用于爱情。爱情是与生命结为一体的,是与生命一样自自然然的。爱情不问为什么,就像向日葵,早晨就面向东方,黄昏就面向西方。”看完这段话细一体味,确实如此。这就驱使我准备看看这本书。心想,原来这也是个“慢热型的人儿”啊。
我有个坏习惯,就是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就找度娘。这次也不例外。原来苇岸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日出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系,翌年春正式入学,并接触朦胧诗。1986年,经海子推荐读到《瓦尔登湖》,受此书影响,由诗歌彻底转向散文创作。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日19时,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终年三十九岁。是中国唯一的大地写作者和践行者,汉语自然文学的最高成就。
书刚打开的时候就有作者的手稿,都说字如其人,看到这般工整又不失个性的字时,我就想象他是个心思细腻,一丝不苟的人,这点在他《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中就可以得到证实。可以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场景拍摄同一张照片,一般人很少有这样的耐心。苇岸先生是一位在根源上和民间、和大地有着亲密联系的原创性作家。他的写作对象基本上是一些与大地相关的元素:如空气、阳光、水、月亮、星星、草木、田野、庄稼、虫蚁、鸟禽等,以及与此相连的原初语境:农事、物候、星象、季节、劳作、繁衍……阅读他的作品可以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记忆,也可以使我们想起一些遥远的、渐渐陌生的事物。《大地里的事情》中的很多细碎的情节让我似曾相识,细一回想,在我很小的时候也会蹲下看着小小的蚂蚁艰难却又敏捷地搬食物的样子,也会好奇地研究马蜂窝的……只是这些都属于过去式,而他有这样的耐心,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以谦卑的姿态与大地、山峦、树木、鸟兽和昆虫对话,他眼中的四季是有生命的,他手触及的白桦树是
有温度的,他眼见的野火逆风而行。为了不惊扰窗外的不速之客——胡蜂,他不惜封起书房的一扇窗。他的英年早逝,也如同他笔下的流水和落叶,复归于自然的怀抱。
当我看到以下这句话时,心里又是种莫名的震撼,“只要打开本子,坐在它前面,拿起笔,文字就会自动走来。笔在纸的面前同农民在土地面前一样。真正的农民决不忍心让土地空闲、荒芜。”打心里热爱写作的人才会有这种下笔有神,行云流水的能力,他也不愧是自然之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爱的有多深沉。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我想,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苇岸生命中简单而丰富的伟大,也造就了他真正的诗人气质。
苇岸太特殊了,特殊到他完全不可能是一个流行作家。对于流行而言,他太深刻,又太边缘,他的文字太冷静,完全不煽情,他的观念太现代,虽然初读之时貌似很乡土。在他的文字中,你找不到任何谩骂的字眼,也找不到现代商业文明的浮躁心态。有人说他不适合进入21世纪,应该属于农业文明的作者。但我倒是认为,越是现代化凯歌猛进的时代,越能凸显苇岸的意义。我们出发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对现代化追求太久了,我们终究也忘记了为何要现代化。这就使我联想到刚看的新闻里说北京要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也就是说如今的北京,沙漠逼近、河湖干涸、地下水枯竭、雾霾沙尘蔽日、交通令人绝望、人口畸形膨胀、古迹大量减少、文化不断消失、城市功能低弱……如此一来,只能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一一搬迁到通州。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且不说这项工程有多复杂、多浩大。如果50年前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建议被采纳,北京古城不会遭受这么多的“罪”,可能会成为令我们国人骄傲的建筑博物馆,重要的是完好的保存着。人类有时走着走着就又倒回去了,领导人的错误决断导致今天的北京古城已经面目全非。
苇岸对盲目追求现代文明而摧毁自然的谴责态度,秉承着对自然的欣赏,他并没有怒骂,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从不自视为征讨者,他更在乎的是每个人内心对土地应有的亲切之情,他的文章重在唤起人们心底最善良的温情,用爱和感激来重建人们与土地的联系。苇岸死于20世纪,或将生于21世纪。在今天,他仍是前卫的,不过时。今天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跟苇岸的思想就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说到这里,让人很容易想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査海生。“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语言平易、朴实,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只是为什么要“从明天起”呢?我以为之所以要从“明天”起,就意味着诗人对“昨天”和 “今天”是不满意的,他的感觉是不幸福的。因此他希望“从明天开始,作一个幸福的人”。海子生活了25年,但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的燃烧,然后突然爆炸!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有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光辉的事物。他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他最大的富有便是阳光、月亮、
大海、柠檬、树木、古风。日下午,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铁轨旁,他从墙壁上撕下一块纸片,用铅笔使劲的写下:“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这一年他25岁,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假如海子不死也许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诗王”了。
海子自杀10年后,他的好朋友苇岸1999年春死于肝癌。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是因梭罗的《瓦尔登湖》结识的。美国著名作家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正因为此,它也影响了托尔斯泰、甘地等人,从而影响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瓦尔登湖》与《圣经》诸书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瓦尔登湖》虽是诗质的,但形式是散文,所以相对于海子,《瓦尔登湖》对苇岸的影响更深,也更持久。苇岸在国内散文界的影响是1995年以后兴起的。《大地上的事情》共有70则,其中至少有两则是写梭罗的《瓦尔登湖》。在现实生活中,苇岸先生是一个温良谦恭、简单平易的公民,内心是虔诚、敬谦、宁静;他也是一个乐善好施、富于感召力的公民,他认为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心灵的洁净。苇岸、海子、梭罗,这三个仿佛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或者应该说他们最后都来到了同一个地方,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读到最后,除了我对作者的思想言论熏陶之外,也对他的有些做法抱有不同意见。比如他在遗言中提到,“我平生最大的愧悔是在我患病、重病期间没有把素食主义这个信念坚持到底(就这一点,过去也曾有人对我保持怀疑),在医生、亲友的劝说及我个人的妥协下,我没能将素食主义贯彻到底,我觉得这个是我个人在信念上的一种堕落,保命大于了信念本身。”当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已经出现红色预警了,还非得坚持什么素食主义,这是怎样的一种逻辑思维?我不能说他就是错的,但起码大多人不会这么做。还有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消费最少的人,也不是消费最多的人,但我敢说我是一个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苇岸声言地球人多粮少,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增加地球的负担,也不忍心让孩子加入生存竞争,因而他一生也不要孩子。讲到这里,我觉得他的这种思想已经上升到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在常人看来,就是“疯子”。这种极端的做法不符合生存规律,当然,我想他尽可能地对自己苛刻,以身作则,以此来证实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过度现代化的抗争。为了文学和精神上的追求,他先后失去家庭和亲人的理解,最后连健康和生命也失去了,他成了这条路上的殉道者。这种过于极端的做法注定他一生是孤独的。
我认为读书时不要对一本书抱有太过功利的想法,不一定要从一本书中得到什么。你越是这样想,反而什么也得不到。你不要怕一本书你读完了,或者读了一部分,却什么也没有看懂。你或许以为自己无所得,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它的益处在以后某种际遇里可能就显现出来了,它至少提高了你的整体涵养。我最近在看《极简欧洲史》,读了一部分,就是觉得什么也没有看懂,可是我并不认为我无所得。一本书你全读懂了,其实什么也没有懂,似懂非懂中有所顿悟,才是有所得。
追随心的方向
我是岸/我是渔港/我伸展着手臂/等待穷孩子的小船/载回一盏盏灯光——苇岸
“成人世界是一条浊浪滚滚的大河,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欢乐地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孩子们的悲哀是,仿佛他们在世界的唯一出路,便是未来的同流合污”。孩子是这世界的天使,一个个幼小而娇嫩的生命,寄托着一个个梦想。每个孩子都是小溪,溪水击石叮咚作响,欢乐地奔向未来,他们幼小的心灵憧憬着未来,做着一个又一个有关未来,有关长大的梦。可现实社会,却是一条浊浪滚滚的长河,无情而又决绝。我不愿我的孩子承受这样的痛苦,正如我不愿放弃每一个有希望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残酷而现实,它如同一只巨兽,张开大口,吞噬着希望与光明。但我不愿,我甘做那扑火的飞蛾,点亮丝丝希望之火。
这让我感叹,也让我伤心,我们的孩子,难道要与我们一样,被社会腐蚀吗?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成人们在日渐繁忙的工作中喘息,在生活的压力中奋进,为了生活,在这片浑厚的黄土地上,流汗流泪。我们很怀念当初人情冷暖的社会,可我们回不去了。时光已悄然而逝,我们能做的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这就是这片大地上最好的事情。
“看着生动的大地,我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它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看到成果,它用纯正的农民暗示我们:土地最宜养育勤劳、厚道、朴实、所求有度的人”。这片大地,养育了数十亿炎黄儿女,无私的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民的魂,这片土地上寄托了一个又一个朴实勤劳农民的心血,浇灌了农民数不清的汗水,而这土地,也用一切来回报。“土地最宜养所求有度的人',土地也最会回报勤劳的人。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确实如此的相悖:一些高官显贵,为了附庸风雅或是功名利禄,投机取巧,大发不义之财。这片大地是最为公平的,有付出才有收获,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浊浪滚滚,尘沙漫天,时光变换中五千年的积淀,是大地最为慷慨的馈赠。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上面一句话是作者在思索日出与日落分别经历的时间时留在段尾的,总让我觉得,这世界实在太善变了。从古至今,从单骑闯关东到如今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从漫天星光到如今雾霾遮空,历史变迁中时光飞逝,新事物的崛起以为着旧事物的衰落,最明显的就是环保问题。北京被雾霾笼罩,难见蓝天;四处垃圾可见,不见昔日清洁。这些都是科技、时代急速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人们逐渐学会了浪费。很多过去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是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归那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我们该怪科技还是怪自己。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大地,被我们破坏的难以入目。我们高举着开发的旗帜,四处砍伐,使青山难在,绿水难流。不禁自问,是什么造成一切?我曾在清晨起来看日出,在黄昏时静看日落,日出与日落之间,是生命的交替。
“在全部的告物里,最弱小的,往往最富于生命力。”生命,神秘而且令人敬畏,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万物里,我们人类号称万物之首,是最具有灵性的生命,可我们却没有做到敬爱生命,尊重生命。就像一些新闻中报道,某中学学生刺伤老师,某博士因找不到工作而跳楼自杀,这些都是不爱护生命的表现。在大地的事情里,生命随着风吹芦苇的声音而动。生命啊,只有一次,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最为弱小的反而最具有生命力,就如同小草,春风吹又生。无论刮风,无论下雨,在寒冬酷暑中,小草独自面对一切挑战,只因为它热爱生命。
我们都活在大地的事情中,无论是卑微若小草,还是强大如狮虎,我们都在大地的事情中演绎着我们的悲欢离合,在这片浑厚的大地上生存。
2000年7月《散文选刊》作家珍存栏载刘烨园先生:“苇岸,为他人的欣慰和宁静,一脉美好价值充实的宁静,一腔不惮牺牲自我的欣慰。他因此而活在‘大地上的事情里’”。
苇岸的名字表现出来他对自然界的花草,星空的热爱,他细细研究大地上的一切,观察细微如蚂蚁巢的构建,宏大若日出日落时光交替的规律。苇岸,一如他的名字,爱护一草一木且胸怀广大。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半生经历,写下这本《大地上的事情》,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的事情,而苇岸,便是大地最为忠诚的追随者。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因为他的顽强。风吹的越猛,火烧的就越旺,他顽固。
如今我想痛哭一场,在暗夜里,不知是什么缘故,也许是哀叹生命的短暂。也许多年以后,我就在某个暮春的黄昏,偶有零星小雨飘过,我就如一缕初夏的风,悄悄地离去,不留一丝痕迹。苇岸,这个令人敬佩的作者,逝世后嘱咐自己的亲人将骨灰撒在花海中。
在大地的事情中,我们独自演绎着悲欢离合。2015年,我在夜风中哭泣,怀念这么一种沧桑,那么一种不变的历史。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我们,书写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自然与生命的交响曲
——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陇东中学 吴立国
一月之前,教研室给了我一本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提及作者苇岸,恐怕好多人都很陌生,但是提及当代朦胧诗人海子,想必很多人记忆犹新。他的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令无数的年轻人对海子顶礼膜拜,对海子怀有十二分的敬重。,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苇岸是海子的挚友,在海子的推荐下,由创作朦胧诗转向散文创作,散文成果颇丰,只可惜英年早逝,三十九岁就仙鹤人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与探究。
拜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使我对读书有了新的感悟。读书,读书,再读书。从内心讲,书我确实也没有少读,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工作,我们都是在读书学习中度过几十年的。这几十年的春夏秋冬,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潮起潮落,我们从未放弃过读书。但是我们读来读去,究竟读了些什么书,读书是不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从今之后,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要我们掷地有声的回答出来,恐怕一时半会,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不过,我想我们也没有解释的必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顺其自然的。正如老庄所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回想我这一生的读书经历,留在记忆深处的不是太多。翻开记忆的书页,撩拨生命隧道,也还是有一些读书的片断,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挥之不去。阅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观我人生之沉浮升降,我始觉读书也似有非有价值,恍惚之中,昏聩之间,迷蒙之际,顿悟之息,由心而生。唯有在生活的洋洋舞台中,在自然的喁喁聆听中,在教育的循循善诱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读书的意义原来这么简单,读书就是回归自然天性,读书就是回归生命的本真,读书就是回归教育渊源。
一、读书让我感受到自然之美
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秀丽的风景画,雨雪霏霏,春气萌动;蚂蚁营巢,蠢蠢欲动;日出日落,山清水秀;熊蜂竞逐,强者生存;麻雀聚会,幸福快乐;积雪斑驳,地表升温;纷纷落木,五彩斑斓;旭日东升,曙光诡异。读苇岸的文字,每一篇,每一行,都是激动人心的自然画卷,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读苇岸的文章,你看到的是自然景色,聆听的是天籁之音。从这里我们窥视到苇岸对自然的热爱。如果没有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就不会写出如此生动形象的景物;如果没有对自然的挚爱,便不会用手中的笔去精心的描摹,由此我就想到,人作为万物灵长动物,自然要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过热爱自然也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一批热爱自然的人和热爱自然的人写出歌颂自然的诗。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正是他的热爱自然,才开创了中国古诗中的新诗派。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古诗的文学殿堂之中,才多了山水诗这一艺术奇葩,至今熠熠生辉,光照千古。因此,我们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意兴阑珊之时,便会秉持灯盏,翻开发黄的诗卷,寻一首长诗小令,去慢慢的品读。于是乎,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感受到田园风光之美丽;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感受山水之清静;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之壮丽。中国的每一个诗人,每一首诗作,在中国文学史的长廊里,都是自然景观的回放。在生活中我们观察自然的千变万化,在学习中我们品味古诗的宁静致远,这一缕缕的自然之气,人文之美,墨宝之味,相互渗透,才散发出诱人的芳香,引导我们从野蛮走向文明,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在享受自然与品味文化的基础上前进的。
当然,我们教师要担当,树德立人'的责任,也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自然。陶冶性情,朗读古典诗文,修身养性,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夙愿,才可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曾有我带过的一位学生,在课间操做完之后,翻越绿化带时,表现的非同寻常,其他的学生看到我之后,都将迈出的脚收了回来。可是我班的这位学生,先是看我一眼,然后大步流星的将脚重重的踩在了绿化带里。当时我作为班主任,的确很脸红,事后我想了很久,才发现农村出身的学生,经常出入绿草地,觉得踩一踩草地,无所谓,从内心深处,他还没有感受到自然之美,理所当然就不懂得珍爱自然。试想一个不喜欢自然的人,怎么会有恻隐之心,又怎么能读好书呢?破坏自然,就是阻止文明。正如林莽所说:,苇岸以文字的简约与质朴,关注人类文明的永恒情怀和人的内在精神的延伸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通过他这样优秀和美好文字,拯救不断被破坏的人类文明的可能。'
二、读书让我感受到生命之光
当我第一次拿到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时,我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荒草丛生中,几株绿苗,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格外引人注目。绿色的幼苗与赤红的枯草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我就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不屈。随后翻开苇岸的书本,细读苇岸的文字,字里行间都在流露着对生命的关注。蚂蚁面对巨石,叼着小虫,踽踽前行,翻过大石,完成使命;小鸟面对人类的肆意破坏,惶惶之中,远走高飞,获得了,一个生命的重要经验';一年四季,以冬天为原点,周而复始,,季节也是有生命的';阳春三月,溪水潺潺,万物复苏,阐释生命在延续;天空湛蓝,一尘不染;秋虫绝迹,麦田新绿;喜鹊散落,零零落落;蝴蝶飞舞,好似聚会;玉米抽穗,红缨披挂;洋槐吐绿,开启夏日。遍观苇岸笔下的每一个画面,你都能感知到生命的勃发和人类自然的睿智。正如他所说:,在生命的世界里,一般来讲,智慧、计
谋、骗术,大多数出自弱者。'又如王家新所说:,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人的一生沉浮升降,坎坎坷坷,风吹雨打,磕磕绊绊。同样展示了生命的魅力无穷。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没有理由不热爱。热爱生命,就要从读书开始,书读得多了,我们的就心胸开阔;书读得多了,我们就智慧闪烁;书读得多了,我们就目光如炬。看问题,想事情,搞工作,我都会以生命为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刘禹锡因读书,明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轼因读书,低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陆游因读书,浅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因读书,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生命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延续的,老一代在读书中消亡,新一代在读书中诞生,这个诞生与死亡的过程,就是生命,凤凰涅槃'的过程。此外读书的多少也决定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深浅。90年代初期,当时我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加上工作环境不好,身体婚姻欠佳,一大堆的问题困扰着我,我万念俱灰,真得有一种自杀的愿望,而且那种愿望很强烈。但是我们村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一村妇因难产,不幸去世,当时全村的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然而时过境迁,一切依旧。想想祥林嫂死了,鲁镇依旧太平,想想孔乙己死了,咸亨酒店照样营业,我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而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我岂不是生活的很幸福吗?
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我不但理解了生命的真谛,而且我体验到,我有义务和责任将对生命意义传递给我的学生,让我的学生尊重生命。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他的弟子在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一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每次读到此处,我都被弘一法师对生命深切怜悯和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感受到生命坚韧;读沈从文的《边城》,我感受到生命的朴实;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感受到生命价值。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就是要将文本中的生命符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讲给我们的学生,让每一个善良的学生与我们共同奏响生命的乐章,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总之,在世风浮躁,功利盛行的时代,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我感受到自然之美,感受到生命之光。人生一辈子,浑浑噩噩几十年,能读书时,无心情,欲读书时,方悔迟,不读书时,已无用。读书将伴随我们一生,在读书中将尘世中的一切因果报应,一切沉滓杂念,抛向九霄云外,获得一身的轻松。因此,趁着我们还年轻的时候,读一点书,懂一点礼,与自然对话,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之中,品味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光辉。做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始终铭记,少年读书,只为兴趣;青年读书,只为前途;老年读书,只为休闲。
Power by YOZOSOFT
自然灵魂的歌者
读苇岸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阅读当前正在流行的散文随笔类文字了,特别是对于当前一些所谓主流作家的东西,似乎有一种下意识的淡漠心态,这恐怕是以往的阅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反应。每次到书店翻书,见到它们都很美丽地站列着,我象欣赏目前流行的装饰画
一样欣赏它们站列的姿势,仅此而已。我讨厌它们繁衍而不受节制,以及过于张扬的思想……苇岸的文字恰恰打动了我,他站列的姿势与众不同,但又非常自然,象是一棵苇草,
读竟全书有种发呆的感觉。平静如水却爱憎的文笔和处处显现出的简朴而高贵的心灵,恍如隔世,好似一朵七色花从离自己已是久远的童话世界飘来,丝毫不逊于陈旭光先生,具有,卓而不凡的风度',展示了一种被我们熟视无睹,忽略已久甚至因麻木钝化而遗忘了的‘原生’状态的大自然。这种沉静、凝重,不无神秘而充溢着主体灵性的内在呈现,不禁使我仿佛沉睡着的审美倍觉‘陌生’和‘震惊’'的盛誉。
在他的文字中,你找不到任何谩骂的字眼,也找不到现代商业文明的浮躁心态。他就是那样平平静静,温文尔雅。然而,他又不是毫无忧思,对现代文明背离土地,背弃心灵,它有着切肤之痛:,我的视野,将尽被剥夺;我的景色,将彻底消灭'。但他并没有起而怒骂,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从不自视为征讨者,他更在乎的是每个人内心对土地应有的亲切之情,他的文章重在唤起人们心底最善良的温情,用爱和感激来重建人们与土地的联系。
苇岸是一个诗人,一个浪漫主义者。尽管他说自己是理性的,但正因如此,他的散文才拥有了一种成熟的诗质。他曾自述,自己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阴影'中的人。托尔斯泰的博爱和梭罗的回归自然是他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正和他对现代生活的不适应相契合。他情愿以简单和清贫度日,充分表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思想的富有,心灵的充足远比物质的享受要重要。他因而保持着与生俱来的淳朴与善良。
苇岸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诗人,他曾借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话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这也正是苇岸的思想和信仰。
,现代环保主义'的兴起无疑是给了苇岸以巨大影响的,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吸收或为之欢欣鼓舞。因为他对环保主义的认同不是出于对破坏性掠夺后果的恐惧或具有前瞻的眼光,而是出自于爱,出自于对土地和生命、出自于对生活的爱。不是理性而是感情。
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苇岸生命中简单而充盈的伟大,也造就了他真正的诗人气质。
,从海洋来的雨,还要被河流带回海洋。那吃草的,亦被草吃;那吃羊的,亦进羊的腹里。'生命循环往复。不管是否会被后人忆起,他播撒下的种子都会静静地生长在偏僻的角落,只等你偶然一瞥,便送上青青的绿荫。
苇岸的文字闪动着一种光亮,是露珠和星辰在闪动。苇岸文字的清澈、明净、温热、沁人的力量使人无法抗拒,不能自已:,蓝色的黑龙江,在北方的八月缓缓流淌。看到一条河流,仿佛看到一群迁徒的候鸟,总使我想到很多东西。想到它的起源,想到它路过的地方,遇见的事情,想到它将要路过的地方,将要遇见的事情,想到它或悲或喜的结局……河流给我们带来了遥远之地森林和土地温馨的气息,带来了异域的城镇与村庄美丽的映象,我常常想,无论什么时候来到河流旁,即使此刻深怀苦楚,我也应当微笑,让它把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与祝福带到远方,使下游的人们同我一样,对上游充满美好的憧憬和遐想。'
我的心跟着苇岸的文字一起在走,我在秋天的河流旁散步,我的心被带得很远很远……那里没有对物质生活的贪婪,欲望只是停留在青山绿水白云之间,它是一片绿色的草地,永远只闪动一种绿色。那里没有污染,蝴蝶在飞,云雀在歌唱,花儿万紫千红。我看见苇岸像是一棵随风摇曳的苇草,第三只眼睛在闪闪发光。第三只耳朵竖得笔直,他告诉我们时常相处而又陌生的,大地上的事情'。
这些事情人们原本都是不应该陌生的,现在已经被人类遗忘了。人类正忙于挣钱,正忙于制造欲望,苇岸是清醒的,所以他能够非常平静地告诉我们:,我观察过日出比日落的缓慢,观看日落,大有守待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象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仿佛有什么阻力,太阳艰难地向上跃动,伸缩着挺进。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5分钟。世界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苇岸告诉我们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告诉我们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吃足午食物后,飞到树上,苇岸还能明辩麻雀在日出前和日出后的叫声不同,,日出前它们发出‘多、多、多’的声音,日出后便改成‘喳、喳、喳’的声音'。
人类需要苇岸,苇岸的存在和诉说,缩短了人类和自然渐渐疏远的距离,使人类不要忘记自己的童年和祖先,《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放蜂人》《鸟的建筑》《我的邻居胡蜂》等,讲述的均为关于人类童年和祖先的故事。对此,耿耿于怀的人是应该值得敬畏的。 苇岸坚持素食,仿佛是在坚守一面精神旗帜,他信奉梭罗关于素食的理论:每一个想把他更高级的、诗意的官能保存在最好状态中的人,必然特别地避免吃兽肉,人类发展必然会逐渐地进步到把吃肉的习惯淘汰为止。,素食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因而,在苇岸生命的最后几年,坚持素食,意义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是外在的标识,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人生状态,一种境界。
追求自然,崇尚大地道德,,大地上的事情',苇岸所有文字均可归结这样一个素扑主题。我在反复读了苇岸留给人类的不多的文字以后,肃然起敬,这是极其少见的一种,素食' 文字,或者是一种文字,素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和文字生活,显得多么重要和难得,由于精神以及心灵内在的丰富,简洁、素扑的文字空间便构成无比丰腴和高贵的精神圣殿,充满活力。
林贤治先生曾写到:,苇岸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土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苇岸留给人类最后一篇文字是,最后几句话'。当时已经不能握笔,只好口述,交待的是身后的事情,在不到1000字的中述中,关于素食占了百余字,执笔人记录了这样一段话:,我平生最大的愧悔是在我患病,重病期间没有把素食主义这个信念坚持到底。在医生、亲友的劝说及我个人的妥协下,我没能将素食主义贯彻到底,我觉得这是我个人在信仰上的一种堕落。保命大于信念本身。'大限将至,其言亦善,谁能怀疑苇岸的诚实和卑谦。反复地阅读苇岸,是苇岸的,素食'精神状态和,素食'的精神文字在推动着我。苇岸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圣徒。一位经典式圣徒。
,春天,万物生长,诗人死亡',这是苇岸为纪念其密友海子写下的诗句。海子死后十年,在同一个季节,苇岸回归自然,回归大地,这是谦卑诗人的诗化方式,也是世纪末诗化终结。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苇岸,原名马建国,汉族,日生于北京昌平县北小营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地上的诗人',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39岁。《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从1988年开始写作直到临终时才完成的75节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让我们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审美疲劳的大自然景观: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日出日落的时间和速度;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彩色蜘蛛的危险罗网;季节的生命力;迁徙的鸟群;原野上逆风而行的火首;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的麦田;赋予大地神性的雪;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难见其影的布谷;富于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野兔……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了苇岸开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后,我深深地觉得,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如果没有苇岸先生温暖、干净、朴素、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满腔挚爱与眷恋的深情。他的文字简朴凝练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鲜而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颇有感染力。
苇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发现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诗人型作家。说他是诗人型作家,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的。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的细致入微。他很敏感,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他用敏感的心灵触摸着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他甚至已经和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可以从物候、气候的微妙变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惊蛰)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便可以让人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苇岸先生是有爱的作家,他热爱世界的万物。爱,培养了他的美感;爱,引领他走入大自然;爱,带他领略生命的神圣。在他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季节,阳光,甚至绿色……他已经与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写作的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阳光。从他笔下记叙的小小事件,我们却能窥见偌大乾坤,品读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先生多次提到了鸟类,特别是麻雀和喜鹊。我特别喜欢他那有关麻雀和喜鹊的文字。或许因为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苇岸先生对两者的喜爱让我有种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的亲切感。对于大自然,对于许许多多的小生命,苇岸先生总是充满关怀与热爱之情。他对大自然中那些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如苇莺、鹞子、野兔……,雀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鹊为了它们的生存而显现出的勇气;同时,也意味着被电视等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乡下孩子,对田野的疏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表明了他对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导致麻雀被迫选择低处造巢的事实,也传达了他对现代科技的不满与担忧。乡下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在田野里度过的,而今却被现代科技电子产品束缚在封闭的楼房里了,这将让孩子们的童年失去多少难得的童趣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苇岸先生走了。他不能再继续把《二十四节气》给写完,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的思想与文学的创造几乎是刚刚开始便被迫宣告结束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呀!但幸运的是,他的品质和精神留了下来。苇岸先生《大地上的事情》是他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他将与大自然同在,他这二十世纪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将永远与大地同在。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美国散文家约翰o巴勒斯说,有的人把自己像种子似的播撒在土地上。我想,苇岸便是这么一个人,一粒种子。
是《瓦尔登湖》改变了苇岸,这不仅指从诗歌转向散文写作,更关键的是,他的生活和自然真正相遇了。在梭罗看来,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房屋中的人。梭罗的思考与践行,均指向生活的意义,自然与人类文明、野性与社会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更高的和谐。再加上诸多作家作品和岁月的洗礼,苇岸的文字越发趋近大地的美学。
苇岸曾表示对工业文明感到悲哀,并有所抵触。事实上,他并不是无视城市的意义,以及现代文明和科技向上的一面。而现代精神,也理应包含对现代文明中负面部分的审视。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隐退,,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蔑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神性消减,自然在远去,那些耗损甚至毁灭人类的因素不断到来。他心性柔软,葆有一种在这个时代更可能萌生也更可宝贵的、与万物交互的慈悲,向往着和宇宙保持最原始的亲密,以谦卑而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世界。
,人的完整性',也是苇岸所珍视的。在这方面,梭罗和托尔斯泰极具感召力,他们避开了很多,也开启了很多,内心无限缤纷。苇岸39岁的一生,未止息对自我的完善,彰显了文本、思想和真实生活三者的合一。他活得很认真:为邻居胡蜂做小传;观察太阳的道路怎么会发生弯曲;定时定点记录田地上的节气更迭;心无怨恨,相信每天所见的人都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倾心于非暴力的思想,同时还是一个素食者,为自己重病期间未能谨守信念而懊悔……他曾编有散文选《蔚蓝色天空的黄金》,所收十人中也包括,苇岸'。他为不失时机地选了自己而,深怀愧意'。多年前的一本集子,而今看来,选谁没选谁,已不那么重要,若论文字,他当之无愧。
,看着生动的大地,我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仿佛一条流向沙漠的河,延伸便意味着消失'……他对大地与真理的诠释,质拙而曼妙;他的诗歌生涯浅尝辄止,却留下了诗意;他的思考,素朴而悠远。他不是借景抒情,借自然言志,他写的胡蜂是真胡蜂,驴子是真驴子,田野是真田野……
海子生前曾去苇岸处,找关于大地的书。这样的作品很少,在中国尤甚。而今有了,那首先便是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以及他那些并不以此为名、却泛着同样光色的篇章。
说他非凡,说他圣徒,说他大地之子,均有几分道理,终究,他完成了对自我与自然的双重发现,丰富了文字之美。不过,我仍为之惋惜。他是一个未充分完成的作家,这不单指英年早逝,所写文章二十万字上下,《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极可能成为一个自然与科技、古老与现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卓越文本,却未及告竣……我想从他所列的两个名单谈起,作家的自述不可全信,却也意味深长。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黛玉葬花……这些均是与大自然的相生相知、美妙交流。苇岸的旨趣,原本与此是相通的。如若换一种视角去体认,去感悟,就可能经由这些文学遗产的本意,发现其远意,以及在当下可能焕发的新意。
我越是钦佩苇岸,便越是感到可惜,除了自身的天赋和敏察,他更多的是借重于外来的理论成果、文化资源,并没有太多关于土地与自然的创见,也缺乏对于科技与未来更深入的辩证思考。
终究,也无所谓惋惜或遗憾,或者说,这些一道构成了苇岸及其独特性。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他在世时的20世纪末,还是新世纪
以来,他的美好、良善、纯粹、清洁、简净绵远,以及他未竟的那些部分,均折射出这片土地和这个时代的匮乏。
阅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陇东中学 吴少锋 苇岸,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如同他的书从来不会上畅销书架,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偏僻角落里一样。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他作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应该很不一般,但初次读,觉得枯…
阅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陇东中学 吴少锋 苇岸,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如同他的书从来不会上畅销书架,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偏僻角落里一样。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他作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应该很不一般,但初次读,觉得枯…
阅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陇东中学 吴少锋 苇岸,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如同他的书从来不会上畅销书架,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偏僻角落里一样。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他作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应该很不一般,但初次读,觉得枯…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地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