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做一个关于新东方俞敏洪讲座和俞敏洪的PP...

俞敏洪:凡是逼过我的人我都要感激|俞敏洪|新东方|合伙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俞敏洪:凡是逼过我的人我都要感激
  俞敏洪:凡是逼过我的人,都是我要感激的人
  俞敏洪,生于1960年代
  新东方创始人,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1年成立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
  亲笔撰述:俞敏洪
  关于爱情
  她每天都会到北大的图书馆看书,她就静静的坐在那儿看书,而我静静的看着她。
  我因为在大三的时候得了一场肺结核在医院住院一年,所以我在北大整整5年,过着5年没人爱的生活。
  我遇上我的妻子是在大学毕业两年后,那时我25岁。我当时在北大校园里看上了一个女孩子,跟踪了她三个月,她竟然没有发现,因为我每次都离她200多米。她每天都会到北大的图书馆看书,她就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而我静静地看着她。整整三个月没敢走上前一步,后来老天帮了我。
  有一天北大图书馆的保险丝烧断了,导致图书馆灯光全部灭了。一片黑暗,大家纷纷收拾书包离开,唯独那个女孩还是坐在那,我知道她找不到书包了。那时候我掏出随身携带的打火机,伴着一丝丝微弱火光我问她:“同学,是不是找不到书包?”她说是,然后我们就一起找书包,聊天。一聊天才发现我们是一个系的:西方语言文学系。
  后来我觉得不能放弃这次机会,于是我就敲了她宿舍的门,告诉她我是那晚帮你点火的人,能不能请你去划船?她就同意了。
  过了两三个月,她觉得我人还不错就成为了我的女朋友,她大学毕业后就成为了我的妻子,到今天为止她还是我的妻子。
  关于成功
  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
  我想起自己读书的年代。由于天资并不聪颖,我每次背课文都是被老师“逼”着背出来,每次数学题做不出来都被老师留下来“逼”着做完。
  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
  而那些没有“逼”过我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对我很纵容的老师,我现在一概记忆模糊,而且觉得这样的老师不值得尊敬。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
  如果我们觉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
  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活动,被老板“逼”着不断工作,被竞争者“逼”着天天学习……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逼”出来。
  关于《中国合伙人》
  从进北大互相认识三十多年,从同学到同事到合伙创业,我们此生注定了会在一起创造很多故事。
  在徐小平给我看剧本的时候,我就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理由是:尽管新东方已经历了创业的风风雨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我们唯有尽力把新东方做得更好,而不是拍电影去宣传自己的功成名就。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哪怕是经过艺术改造的形象)被搬上银幕。如果这个形象被塑造得完美,对于现实中的我是一种伤害,因为现实中的我和被塑造过的形象一定不会吻合;如果形象被塑造得不好,对于我还是一种伤害,因为总会有人认为那就是真正的我。而且自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成名之后,我已经深深地感到自己被名声所累,心里只有退步之思,万无求进之理(当然心灵上的进步是我每天都孜孜以求的)。
  看了电影我会不自觉地把电影的情节和现实中的新东方进行对照,把电影中的人物和我们现实中的三个人进行对照。我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法判断电影中展示的人物个性是否有吸引力。电影中成东青的这个角色应该是以我为原型的。现实中我的个性没那么窝囊,也不是一个“把演讲当作自己性生活”的人。
  不管怎样,电影中的故事还是离自己太近,所以就真的没法判断这部电影的好坏。
  很多人都在猜,我们三人之间现在是什么关系?呵呵,我们依然是合伙人关系。小平成立的真格基金,为归国留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支持,我们都是基金的持有者。新东方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一句口号:“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前半句话是新东方的现实,后半句话我们正在通过基金努力实现。我们也还是新东方的合伙人,因为我们都是新东方的股东,继续在为新东方的发展做出各自的努力。同时,我们更是友情的合伙人,从进北大互相认识三十多年,从同学到同事到合伙创业,我们此生注定了会在一起创造很多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必将以更加精彩的方式延续到未来。
  关于坚持
  老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保员工第二天依然能够走回来,并且是抱着积极热情的心态、充满活力地走回来。
  新东方的目的不是成为上市公司,尽管我们已经是上市公司;新东方的目的不是每年收入要增长30%,尽管我们连续很多年都增长了30%;新东方的目的也不是我们的股价从20块钱变成30块钱,再变成40块钱,新东方的目的是培养人。
  因此首先我们坚持价值观比收入和利润要更加重要。第二我们坚持客户和员工比任何有形资产要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说客户和员工是流动的资产,我们大家都读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客户和员工是任何一个机构最重要的资产,当他们今天走出这个房间的时候、走出你的办公室的时候,老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保他们第二天依然能够走回来,并且是抱着积极热情的心态、充满活力地走回来。
  第三,坚持透明、公正的考评机制和平等的态度比个人的看法要更加重要。第四,新东方必须坚持用现代化的科技、现代化的结构、现代化的信息、现代化的系统来对抗新东方的无序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用标准化的发展、系统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来对抗无序发展,它比我们任何个人的冲动、任何为了收入和利润去推广业务都要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在标准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前提之下,新东方才能平稳、有序、长久、可扩张性地发展。第五,坚持品牌和美誉度比占领市场要更加重要。最后我们始终坚持长久的事业比短期的收益要更加重要。
&&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浪微博@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热门推荐:
  【导读】1、我对所谓的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径,其实是不认同的;2、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教育公司做成大公司还需四到五年;3、我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如何解决中国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核心城市和边远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参加“寻找中国创客”9月主题峰会并发表主题演讲,这是俞敏洪卸任之后的第一次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有删减):
  我对所谓的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径,其实是不认同的。我认为基本上不存在互联网教育和非互联网教育的区别,最终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一定是融合的。当然会有纯粹基于互联网和现代移动技术的教育体系,包括未来的虚拟、增强现实等教育体系,但它很难说跟地面教育完全切分开来。
  现在新东方的中层管理团队,在外面创业的大概有五六十家,不少都做出了影响力。可以说现在中国教育领域前50的创业公司,至少有十几二十家都是新东方的人在干。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在传统教育领域混过的人做互联网教育更有优势,也印证了我刚才说的,传统教育和互联网教育不矛盾。
  为什么不矛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育的成功都基于对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的最深刻理解,无论互联网教育还是地面教育。
  可以说新东方上市直接造就了中国教育领域风生水起的状态。新东方上市以后,引起了中国教育的两大热潮,尤其第一大热潮跟新东方密切相关。原来没有任何人认为培训机构能上市,新东方上市以后,忽然资本家们、投资者们发现,原来一个培训机构也可以上市。所以那一两年大量资本涌入了中国的教育系统,当时还没有移动教育这一说,都是在地面,催生了学大、学而思等到美国上市。
  这类公司做得也是风生水起,其中做得最好的一家是学而思,我挺喜欢张邦鑫,他也挺喜欢我,排除我们两家是竞争性的不说,我偏向于文科,他偏向于理科,我们突然发现,这两种思维各有特长。
  中国的地面教育逐渐加上互联网,张邦鑫走在我前面,因为他首先是以互联网思维来做地面教育的,我是做了地面教育发现再不做互联网教育不行了,现在紧赶慢赶,把互联网教育嫁接到地面教育上去。
  这是第一波,上千家公司,但起来的没几家。后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我认为只完成了1/3,到最后完成,并且基于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真正大公司的教育体系,比如做到现在的学而思和新东方这么大,可能还需要四五年时间,但我肯定,最终还是由新东方的人做出来,包括陈向东、刘畅,他们已经在互联网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很多年。这也意味着新东方上市其实带动了中国教育领域的某种变革。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十年前的今天,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今天我的战友陈向东也来了,尽管他现在独立做了跟谁学,但我们依然是教育领域的战友。在座唯一一个跟我到纽交所楼上去敲钟的就是向东,他当时是新东方的高级副总裁。所以我希望跟谁学哪天去敲钟的时候,向东能把我带上,你不能自己偷偷去敲,当时我带你,这次你带我。
  对我来说,今天还有个比较好的消息,昨天晚上的收盘价创下了新东方的历史最高点。我也不知道美国人吃错了什么药,我现在自己看新东方是乱七八糟,地面教育和互联网教育没有接上,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教育也没有接上,神经全搭错线了,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但美国人不知道怎么搞的,可能觉得我可怜,给一个好的价格。
  当初新东方去上市,每四股合一股,加起来发行价只有15块钱,意味着每股四块钱都不到,现在44块钱多一点,刚好翻了十倍。但所有这些数据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我现在既不卖股票也不买股票。
  大概三四年前,很多公司说新东方最后肯定没戏了,因为离互联网教育太远了。也有很多公司说三个月要赶超新东方,四个月要把新东方给灭了。当时我很着急,当然今天新东方还没有被灭掉,但我也不认为新东方就好了。
  我只想讲一点,新东方从一年多前股价只有19块钱,到现在44块钱,跟互联网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最重要的原因是新东方改变了一个考核机制,原来的考核机制是只考核校长的收入和利润。为了收入和利润,校长们就拼命把收入往下压,下面的人为了完成任务,就拼命开教学点。但最重要的教学产品、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素质,谁都不抓了。最后新东方教学点多了,收入也多了,但都是不健康的指标。直接导致新东方过了两年之后增长乏力,利润被大幅吃掉。
  大家讨论半天,都觉得没办法整过来,后来大家觉得这可能是跟新东方远离互联网有关系。我说先不讲互联网,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我们现在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师素质越来越差,我们用什么办法把它变好。
  最后我强行要求新东方的全体校长考核,从考核收入利润,全部改成对教学产品、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客户推荐率以及内部文化氛围的考核。人力资源告诉我这没办法考核,因为没办法变成具体数据。我说没法考核也得考核,要量化成具体数据。
  所有校长和中层干部立刻就明白了,我跟他们说,奖金还在这,但不管你有多少奖金,只要我考核你的教学质量不合格,客户满意度不高,教师素质不到位,那这个奖金你就拿不到。
  其实从2015年初到现在,新东方就做了这么一个改变。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一年多时间,收入和利润都增长了20%以上,新东方的股票也翻了一倍以上。
  我讲这个是想说,不管你是互联网还是地面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但只有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来做,才是有效的,尤其像新东方这样的传统机构。所以新东方做了重点分配,凡是跟这个没关系的,表面上看起来很炫但实际上起不到作用的所有项目都必须关停。
  一般教育公司尤其是互联网教育O2O,是把老师和学生连接起来,避免中间机构的大平台。而我的方法是,利用新东方这样的大平台,把地面的O和线上的O联系起来,以及通过地面的O支持线上的O。这是最核心的。
  另外,移动互联网不仅对教育,它对中国任何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教育领域只是被改变的领域之一。面向教育领域我们要思考,未来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新东方自己做不出来的,那怎么办,就要把链条延伸出去。
  所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新东方作为投资参与者,选公司有点不一样。比如最近报上来一个项目,说有一个教育机构马上要到香港上市,收入很好,利润也不错,对方希望新东方投资,借着新东方的名义上市会有很好的表现,新东方也可以借着它上市,把股票一卖,至少赚50%到100%的钱。
  我们投资部的人很兴奋,说俞老师你看,我们投了很快就回来了。我看了他半天,我说你是脑子有病吗?他还问怎么了?我说你讲一下我当初讲过的新东方的投资战略是什么,我有说过一句话新东方投资是为了赚钱吗?他想了想,说没有。
  他背我的投资战略背得还挺熟,说是建立健康的跟新东方相关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把中国教育通过新东方这个平台聚集起来,为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说那你去挣那个钱是干什么的?把你这个月奖金全部扣掉。
  我做新东方本身不是为了赚钱,我投资也不是为了赚钱,我个人投资如果想赚钱还好说,那是我个人,跟新东方没关系。新东方投资是要建立一片中国教育的森林,以新东方为首,把产业链、生态链结合起来。
  新东方投资不是说有一个新的东西要去投,有一个新的发展要去投,新东方的教育核心是从0岁到25岁的教育服务。在这之上,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跟新东方形成教育产业链互补的,我们才投。到现在为止投了25家左右,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而且100%都是互联网的,有极少数是互联网和地面结合的。这是第一条战略。
  第二条战略是怎样服务好新东方的地面教育。新东方的地面服务O2O已经做到能够在任何一个教室和教育系统中植入,这基本上是互联网带来运营效率、内容效率、个性化效率的提高。这些东西都是最重要的,新东方没有必要做平台,因为新东方本身就是平台。
  第三个很简单的就是,哪些东西是新东方必须要自己去做的,就是新东方内部创业。有些东西只能新东方100%拥有,那是新东方业务链中最密切的一部分。比如我们现在新东方教育在线分拆,马上要在中国上市,一个前提条件是教育在线只做在线的事情,跟地面没关系,也不容许跟地面发生任何关系,因为一旦发生关系,就变成新东方最主营业务的一部分,那教育在线公司就必须为新东方整体服务,就根本不可能股权化。
  剩下的只要跟新东方的业务密切相关的,我认为就是新东方整体业务的一部分,但新东方就是不能股权化。比如新东方之前做过咨询,年收入也快十个亿了,底下的团队也很想上市,我说你们不要用个人的钱,个人的钱我全部用现金补足了。因为新东方的出国业务咨询,是新东方国外业务产业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拆上市想都不要想。新东方百分之百持有,对创业的或者干这个项目的人以更好的待遇,让他们把这个项目干成。
  现在新东方百分之百持有的公司,包括互联网的、App等等,现在大概十家左右。
  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教育体系最终的发展,应该是几个方面,如果从类型来说,可以是平台型的,可以是服务型的,可以是内容型的,可以是垂直型的。
  如果分类来说,我觉得还是要去区分哪些东西是可以纯粹做线上的,哪些东西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哪些东西是要以线下为主的。我不认为移动互联网到了,一定把线下变成非主导的。
  当各种家教上门服务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时候,新东方内部也反复讨论过,要不要让所有的老师为所有的学生建立一个家教上门服务平台,跟外面的家教服务来抗衡。当时我的观点是,上门家教服务这事一定有需求,但这个需求并没有真正达到家长、学生、老师的痛点。
  家长、学生、老师的痛点有几个。第一,家长希望孩子交给老师或者机构后,对方能100%高质量地负起责来。
  第二,家长并不在乎一个小时付了150块还是200块,家长不在乎这50块钱,他在乎的是孩子受到的教育是放心的。老师会在意一小时拿了150还是200,但如果家长面对上门服务,首先会考虑的是安全问题。
  第三,上门服务的时候,家长是要多花时间还是少花时间。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上门服务老师能多拿钱,但是老师路上消耗的时间到底多少,这是个问题。
  另外,通过平台,老师和家长接触以后,如果双方都满意,跳单的可能性多大。
  当然我还要考虑到,这样的系统建立起来,对新东方地面的冲击到底多大。当然这种冲击是有的,我们也相应提高了老师的个人待遇。但是最后我还是下定决心,新东方不做这个平台,我们就坚持做班级教育,坚持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做教学内容的分发,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这个决策不能算先进,但是算是一种委托,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觉得自己在互联网教育里面的头脑是先进的,我到现在也始终在坚持,对新东方这样的机构来说,互联网教育就是为新东方的地面教育客户带来最好的体验、最高效的学习、最优质的结果,只要符合这几条,我怎么样用互联网都不过分。
  新东方大概就是做了这几点布局。第一是以地面教育为主的互联网的介入。第二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建新东方的生态链和产业链。第三是以互联网的方式,通过自己的研发来弥补新东方内容、产品各方面的不足。
  其实新东方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一点都不少,向东在的时候,我们在教学内容研发和系统投入方面,大概都不到两千万美元,现在新东方大概每年投入八千万美元左右。
  我三天前刚从CEO位置上退下来,不再当首席执行官了,还在当董事长。原因非常简单,一是我觉得我到了50多岁了,没有必要冲在一线了,有的是年轻人冲在一线,我把握大方向,教学质量、教育服务、教育内容一百年不变,如果违反一条的就下去,没有违反的就牢牢做下去,发展。
  我个人做的事情很简单,我要利用新东方最近几年研发的成果,还有未来几年有可能研发的成果,为中国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服务。新东方从今年开始,会大量布局所谓的双师课堂,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一些中型城市,新东方依然可以赚钱的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把新东方最优质的内容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同步传播到当地,把学生组织起来学习。
  我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如何解决中国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核心城市和边远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新东方的责任和使命,我只做一点,就是把握新东方的正确方向,做好了就继续做下去,做不好,新东方没了也没关系,努力一下就行了。
  谢谢大家。
  来源:新京报 作者:俞敏洪
  点左下“阅读原文” 查看每日焦点教育资讯
  --------------------------------------------------
  【关于市场人】
  我们是一群在教育培训行业摸爬滚打十年以上的Marketer。之前,市场人论坛只是几个Team Leader的内部交流平台(现已对外开放)。随之创立的“市场人”微信自媒体,读者超四万。广结天下市场精英,共商培训招生大计!即刻登陆:www.shichangren.net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俞敏洪:我本应是一个不错的诗人|俞敏洪|新东方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
  我骨子里就是一个教师
  37年前,俞敏洪还是江苏江阴农村的“优秀手扶拖拉机手”和“插秧能手”;22年前,从北大辞去教职,创办新东方,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家;2年前,接手耿丹学院,成为一所独立学院的理事长;1年前,他又踏入风险投资领域,从此又多了一重天使投资人的身份。
  三十多年时间,从农民到老师,再到企业家、教育家,他的头衔可以列出一长串。但每一次,当被问及最喜欢的身份时,他的答案明确而笃定——老师。如果有怀疑的眼神,他会反问,我做了一辈子老师,还能做什么呢?
  和俞敏洪当年一起打拼的老友们也坚定地认为,老俞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教师。
  10月21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台上讲话。
  俞敏洪在台下坐着。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李源潮说:“哦,俞老师,我也要叫他俞老师,因为很久以前他就是青年人的导师,我们是在一条战线上的。”
  俞老师,是俞敏洪最喜欢的身份,没有之一。
  酒桌上的“洪哥”
  老俞最近很忙。10月23日,在新东方总部九楼的贵宾室里,俞敏洪显得有些疲惫。从两年前开始,新东方不再是他唯一的工作。耿丹学院和创业创新,也成了两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在去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很快,创业的浪潮席卷全国。
  俞敏洪也被卷入其中。
  一边,他要飞往全国各地参加创业论坛和创业案例分享会,做青年创业导师。另一边,他要兼顾好刚成立不久的洪泰基金,从五六千份商业计划书中,找出靠谱的,做天使投资。
  “我干了!洪哥!”俞敏洪最享受的,是和年轻创业者一起喝酒的时刻——三四两白酒下肚,原本拘谨的年轻人,借着酒气和俞敏洪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十几个代沟都给填平了。这时候,老俞不是“老俞”,而是“洪哥”。
  小时候跟着父亲上街喝早酒,几毛钱一壶酒两个鸡头,爷俩往街边一坐,看人来人往。不知不觉就练就了一身好酒量。
  酒过三巡,俞敏洪总能保持清醒,看着年轻人在酒精作用下踌躇满志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他相信酒桌文化。年轻人一喝高,没大没小,真性情暴露,靠不靠谱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他当投资人之后学会的。
  励志,是他的习惯,酒桌上也不例外。俞敏洪说,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时时鼓励别人,也鼓励自己。
  今年4月15日,北京沙尘暴肆虐。当晚,俞敏洪正好在和一群创业者喝酒聊天。借着沙尘暴,他跟创业者说:“沙尘暴的气势,很有创业者的因素在里面,那是一种颠覆和破坏,但在这种颠覆和破坏之后,创业者们应该更加期待澄明的天空和美丽的阳光出现。”
  创业者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天夜里,俞敏洪在大风中出去散步,树梢风声呼啸而过,天空星星闪烁。第二天,果然是个碧蓝澄明的日子。
  知识分子情怀
  俞敏洪有时感慨:现在的创业者是幸福的,有政策有资金有导师。22年前,他什么也没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出国留学热潮中,俞敏洪从北大西语系毕业了。全班50个同学,49个出国留学,剩下的那个,就是俞敏洪。他也希望能像同学们一样,出国,读书,做一名知识分子。
  但出国需要一大笔钱。1985年,俞敏洪在北大留校任教后,每个月的工资120元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美国大学四年的学费,他要工作222年才能赚够。出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之后的故事已经被重复了太多遍:他在外兼职,被北大处分,而后辞职创业。刚起步的新东方,只是一家夫妻店,最早一批学生,也只有13个。谁也不会想到,22年后,新东方每年培训的学生会达到300万。
  那时候,俞敏洪立志要成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只是实现初心的一种路径。
  但1995年上半年,命运拐了一个弯。当时,他的英文词汇量已经近4万——差不多相当于一本《朗文中阶英汉双解词典》,他拿到了好几个心仪大学的offer,也赚够了去美国读书的钱。但突然发现,走不了了。
  他走到中关村二小10平米、漏风漏雨的屋子里,看着熟悉的讲台,充满活力的学生,感觉到了另一种人生价值。“当时学生们需要我,我也觉得自己对他们很有用。”对当时的他来说,帮助千千万万个学生圆留学梦,比自己出国读书,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他也做了理智的考量——出国读书,什么时候都可以去。但如果把新东方看成一门生意,一旦错过时机,可能永远都做不起来了。
  没想到,这一干,就干到了今天。
  回想起20年前命运的转折,他眼里闪过了一丝失落。“虽然我现在保持了很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和知识分子说上话,但我不可能写出像胡适、梁实秋这些学者那种水平的东西。”他提高音调自嘲,“我只能瞎写一些有关励志的东西”。
  新东方的一位中层员工却觉得,老俞的知识分子情怀一直都在。她说,老俞经常跟员工强调要读书,每个人一年要读20本书。有时候在外面碰到他,他也会问“最近读了什么书”,慢慢地,大家都会养成读书的意识。
  老俞自己也读。一个多月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武汉回北京的飞机上,碰到了俞敏洪。聊天得知,老俞是去参加金融博物馆的一个读书会的。他随身带着一本书,一个多小时的航程,看了一路。
  朴素的教书匠
  俞敏洪从来不后悔没做成知识分子。
  他设想过如果没有新东方,生活可能的形态——带着老婆孩子,住在按揭的房子里,和他的大学同学们一样,在国内或国外的大学里当博导。
  历史上,教书匠从来不会和“财富”联系在一起。但是,新东方却把教书匠打扮成了让人目瞪口呆的模样。
  曾被新东方老师津津乐道的一个段子是,上世纪90年代有段时间,新东方的工资都是发现金,每个月要背着麻袋去领,这让老师倍儿有面子。
  2006年,新东方上市。2006年年底,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按照当时的股票收盘价,俞敏洪的身价相当于27亿人民币。如果把这些钱装订成朗文词典那么厚的书,可以开一家小型书店——藏书至少上万本。
  不过,财富并没有给这个教书匠带来多少改变。二十多年来,他总是穿着牛仔裤和T恤,和在北大教书时没什么两样,朴素得和围绕在他跟前的学生一样。
  物质生活上的改变是肯定的。至少,在做培训刚刚开始挣钱时,俞敏洪一家终于可以吃上六七块钱一斤的活鱼了,而之前,都是吃两块钱一斤的死鱼。他至今记得妻子下班回家发现鱼汤是用活鱼做的时刻,那种喜悦的心情。
  俞敏洪一年要举办180场励志讲座。这意味着,几乎每隔一天,就会有一场他的讲座。现在,这是他连接自己和学生的方式。
  新东方公共关系主管谷田回忆说,今年5月,她和俞老师一起做“梦想之旅”的全国巡讲,俞老师专门抽出半个月时间待在东北三省,一天开两到三场讲座,从初中到高中。“他还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谷田说。
  前段时间,雅思大面积取消中国考生成绩。老俞痛心疾首,抨击个别培训教育机构弄虚作假的营销手段,同时要求所有新东方人把心思用到提高教学质量上。
  为解决学生在国外的住行问题,老俞投资了“异乡好居”,他认为,中国家长和学生会特别关注境外留学时期的生活状态,而这一块儿,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
  四个月前,俞敏洪接手两年的耿丹学院要迎接新生了。老俞专门抽出时间,在2000份录取通知书上,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顺道,他拍图发了微博。
  很快,微博上炸开了锅。新生感慨:“一生值得回忆的大学和你手写的通知书浓浓的人情味”;已经毕业的学生组队跑来留言,问俞老师能不能补一张;围观的网友表示羡慕嫉妒恨,嗯,这是别人家的校长。
  耿丹的一位学生回忆,今年7月份,学生们希望学校能装上空调,在微博上一直@俞老师,不到5天,学校就把空调拉来装上了。
  创办一所培养人文主义精神的私立大学,是老俞一直以来的梦想。耿丹学院,嫁接了这个梦想。他希望十年二十年后,耿丹能成为他想象中的私立大学,培养出有自由精神和独立意志的学生。
  “不错”的诗人
  《梦在青春在》里有篇文章说,俞敏洪是个平时向往躺在草地上看书,下雨天打伞听雨声,晚上看月亮数星星的中年男人。
  在北大的五年,他写过600首诗歌,还办过三期短命的诗刊。那时候,他觉得写诗是他寻找心灵的旅程。创办新东方以后,他把这段心灵旅程的痕迹,全烧了。
  他说,这辈子最后悔的是,没有成为一名诗人。“如果我坚持写诗,现在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诗人”。
  这种诗意,来自18年江阴农村的经历。从小在农村长大,他对家乡和故土有着浓重的依赖,对大地也有着更加深沉的热爱。他跟外国作家说,如果遇到困难,他也会顺其“自然”,去“自然”中寻找答案。
  在2001年新东方合伙人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他跑到青城山上,伴着山峦溪流,听着山林鸟语,七八两枸杞酒下肚,顿生豪气,再恼人的事情,也会瞬间有了决断。
  也是在同一年,他在北京昌平给新东方的寒假班老师做培训。傍晚,一缕阳光斜刺进来,照在他脸上,他突然望着窗外,旁若无人地说:“好美啊”。一句慨叹,让十来个老师莫名其妙。但就在那一刻,好像所有的纷扰有了明显的分界,那个记挂着新东方发展大计的校长消失了,站在老师们面前的,是“诗人”俞敏洪。
  直到现在,俞敏洪一直坚持着早起去公园散步或跑步的习惯。在路上捡到一片红得透明的枫叶,看到几只从泥土里爬出来的蜗牛,甚至是一棵柿子树,他都觉得是一件好玩美妙的事情。
  前几天的一个早晨,他在散步的路上捡到了一片红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发在了朋友圈。
  这首叫做《红叶》的诗是这么写的:
  我是一片通体透明的树叶
  从生到死
  一直在天地间
  唱着自己不悲不喜的歌谣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你的理想是什么?目前实现得怎么样了?
  俞敏洪:希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后来歪打正着地成了一个还算有良心的企业家。比较庆幸的是,还能和知识分子说上话。
  2 新京报:在最艰难的时刻,让你继续坚持的原动力是什么?
  俞敏洪:做新东方,是我坚持得比较苦的一件事情。但是它的动力在于,通过新东方,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孩子成长起来。
  3 新京报: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俞敏洪:很多后悔的事情,不能公开说。可以公开说的,当初写诗没有坚持下去,如果当初坚持到今天,我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诗人。
  4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最奢侈的是什么?
  俞敏洪:可以一个人轻轻松松地吃一碗兰州拉面,或者到北大的未名湖边散步。
  新京报记者 张维 北京报道
(原标题:俞敏洪:我本应是一个不错的诗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东方俞敏洪讲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