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英国读研,准备英国留学毕业后工作回国工作....

在线客服&&
该账号邮箱未验证,请后登录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
什么工作适合在国外工作几年再回国发展?
allietsai&&&&&&&&
3月11日 13:30&&&&&&&&
这一代的,很多人没有上一代老生那么多包袱,换之更多的是抱负,思考的不是立马我能拿个年薪百万,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想,我的上升空间在哪里?我需要在什么时刻转型?我能不能在这每一步的成长里学到东西?
在发达国家工作2-3年后回国 vs 留学毕业后直接回国?毕业后国外两三年工作经验对国内的求职有多大帮助?
前前后后想了有一个星期,关于工作2-3年的经验,对回国到底有没有帮助的问题,这牵涉到俩个非常严肃的标准:
1. 你的行业经验是否具有可转移性?
2. 你是否打算更换行业/职位?
我们对国内一些雇主做过一个调查,包括外企HR,国企HR和民企的HR,最后发现这个问题还是要分类来看:
对于计算机和工程类专业人才,海外2-3年的工作经验是最具有转移性的,技能时效性较稳定。
毕竟无论是代码还是工程标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是在更换行业(Career Shift)这块,延展性并不高,举个身边一个例子:纽约最负盛名的公立高中毕业,加州S校四年本硕念完,之后在谷歌总部和中国区工作,现跳槽去某美资投行做VP,负责IT Support。你可以看到,这种Career Shift是有价值的,但局限性在于,你可能在谷歌这样一个工程师文化至上的地方,做一个相对来说Front Office的工作,而现在你去投行,需要去Back Office。
对于金融和商科类专业人才,海外2-3年的工作经验转移性一般,技能时效性不稳定。
估计看到这里很多人要来拍我:你有什么资格!要贬低我的海外工作经验呢!我做的这么辛苦,难道回国一夜要回到解放前了吗?
基本上就是我们根据不同场景和预设条件为客户做出的一个基本预测,因客户信息无法披露,所以只能举几个例子来解释每一种Path,以下皆基于真实案例进行模糊化处理,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Path A:小明美国某TOP 20大学毕业,在华尔街一家投行做了两年IBD Analyst,结束后跳入Buy-side,加入某顶级PE位于香港的Office,之前的经验和技能都派上了用场,进入Buy-side也可以帮助他接触更多的行业和人脉,这是风险最低,但接触面又是最广的一条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稳妥的。
Path B: 小军美国某TOP 50大学毕业,在芝加哥的Big Four里的一家的transfer pricing岗位工作了4年,获得了晋升的机会,选择去了公司位于上海的Office,做advisory,该选择风险很低,但因为仍然停留在原公司,所接触的面依然较为狭窄,可幸的是advisory工作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exposure。
Path C: 小红毕业于英国某大学统计专业,毕业后在伦敦一家小公司打杂干了一年,因工签问题和上升通道有限,决定回国发展。回国后发现无对口其专业的公司,遂更换行业,加入了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做起了留学顾问,之前的专业经验没有派上用场。
(注:这里没有将回国创业这一块纳入考量,但回国创业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人才发展趋势)
其实我们每天和客户打交道,讨论的最多的是就:毕业回国工作好还是留下来工作好,抛开工作签证等一系列客观因素来看,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客户是渴望回来发展的。
美国TOP30名校金融+传媒本科在读,今年通过我们的培训和辅导后,拿到了LV中国区总部的实习Offer。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姑娘,为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实习,还选择了Gap一个学期。我跟她讨论过毕业是否回来的问题,她说父母不想让她回来,上一辈人觉得中国太复杂,做生意也困难,让她留在美国发展,挣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有个安定的生活。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她说我一定要回来,我觉得还是中国机会更多一些,发展更有前景。
这是让我非常惊讶的答案,本以为像她这样跟真实的中国脱节很久,英语表达能力比中文表达能力强的,已经半香蕉化的白富美,可能会毫不犹豫的说我还是留在美国发展,相反,她选择回来发展。我同时咨询了另一个类似背景的朋友。
美国两年高中+四年大学,现在某IVY学校念研究生二年级,暑假在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做Marketing的实习,在谈及这个回国与否问题的时候,她的回答更有意思:&我在美国已经读了俩年高中,再加四年本科,俩年研究生,实在待不下去了,美国是个如此土的地方,我要回去!&我问及薪资差距的问题,她想了想,告诉我可以慢慢来,一开始求那么高的或者说找个global pay的也不现实。
我觉得这一代的海归,很多人没有上一代老留学生那么多包袱,换之更多的是抱负,思考的不是立马我能拿个年薪百万,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想,我的上升空间在哪里?我需要在什么时刻转型?我能不能在这每一步的成长里学到东西?
【关于社交关系网络】
我觉得这个话题主观性过强,简单来说:人际关系能力强的人,不管迁徙到哪里,失去的社交网络都可以很快重新筑起,归根结底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关于生活方式】
我觉得国内真心潮爆了,90%我之前以为回国买不到的东西,上海基本都买到了。
在美国你大部分美国同学可能都没有出过国,甚至连华盛顿都没去过,在上海,你随便问个年轻人,可能今年去过泰国马来西亚,明年准备去土耳其。
在美国你出门基本无公共交通,自己不开车的话很多地方都抓瞎,而中国有可怕的高铁网络,像我第一次到高铁南京南站的时候都看傻了,15个站台,全美国都找不到这么大的火车站,噢,不对,人家连高铁都没有,这方面看中国的基础设施比美国更全面。
在美国用的Lyft和Uber的年轻人比例和中国用&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年轻人比例,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同理,美国年轻人的生活里也没有类似支付宝和微信钱包这俩个东西。
文章相关知乎评论回复:
夏宇:很多东西会影响你在海外读书后是否打算回国工作,专业,家庭,恋人,薪水,职业发展等等。
我自己的话,最后还是希望能在海外短期工作后(1-3年)回到国内,主要是考虑了很多因素。
首先意识到自己技术其实并不是最大优势,但其他一些软技能,比如沟通表达能力比较好,对业务的理解比较到位,对销售,市场,客服这块有些自己的体会。希望能把这些结合起来,而不是一直在某个方向或领域上磨练技术。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工作3-5年后能成为一个技术管理者,帮助工程团队实现目标,同时自己也能投入到产品研发中。如果有一些海外背景,回到国内会有不少优势。
自己比较恋家,想有更多时间陪陪爸妈,如果留在国外,他们工作比较敏感,签证不好办理,想过来看我也比较麻烦
自己还是单身要考虑找女朋友的问题,国内的话感觉会好一些
比较喜欢国内的生活方式吧。
我觉得在这个事情上,你可以从他人获得很多建议,参考,和分析,但最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Yi Guo:下面是我能想到的一些方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国外工作2-3年再回国的可能好处:
1.在国外entry level前几年起薪较高,物质生活较好
2.国外的工作经历可能会对国内的发展有加分?我不确定这一点
国外工作2-3年再回国的可能坏处:
1.对国内职场缺乏经验和人脉,回国了非技术类岗位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对于本身不喜欢国外寂寞生活的人,在国外工作2-3年的时间内社会生活比较受限制,活的不开心
毕业直接回国的可能好处:
1.尽早接触了解国内的工作方式和积累人脉,长远来看可能对今后国内的发展有帮助
2.在国内是主流民族,社交方面比较受人认可
毕业直接回国的可能坏处:
1.工作的起薪比较没有竞争力,可能物质生活水准要降低
2.丧失了获得国外工作经验对职业发展的可能提升?
当然,路怎么走,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做什么还是要因个人情况而制定。小站衷心希望大家做一个拥有锦绣前程海归派!
2016哈佛的ED 中国籍学生全军覆没
o&&【2016年美国高中费用详解 】29所美国高中学费参考和申请须知
o&&留学美国前必看的10本书 附2015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推荐
o&&【美国留学前期准备各项费用一览】行前语言考试和签证相关留学生千万别选择回国找工作
我的图书馆
留学生千万别选择回国找工作
出国留学,以前大都在欧美学校获得博士或者硕士学位,现在就读本科的也越来越多,那么毕业后是直接回国就业呢还是留在欧美?
一般说来解放前留学欧美的大都走上了学术道路,比如回国在大学中当教授,也有极少数在工业界就业。改革开放以后20年以内留学生大都选择了留在欧美,主要还是大学和高科技公司,也有相当部分因为有欧美跨国公司任职经验被派回驻中国的亚太地区、大中华地区总部担任一定职务,这样的工作一般令人羡慕。也有部分公派的回国后在大学、中科院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已经逐步成为各自领域的骨干甚至领导者。
进入21世纪以后,陆陆续续不少自费出国就读本科、硕士的人越来越多,但也面临一个毕业后就业的问题,赶上欧美经济经历了本世纪初的IT泡沫和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学历不高,甚至只在国外读了1年多获得硕士学位的同学找工作很成问题,国外不好找,但国内怎么样呢?
如果外企如果进不去,由于学历不高,不是博士的话也根本进不了大学研究院所等学术机构,是不是可以到国企、事业机关、政府部门、私企呢?一般说来,由于对国情的了解不够以及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而且留学生所学的技术和知识不一定在这些单位就能较好结合,因此一般来说,这些留学生与国内相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留学花费不少,留学生回国就业的薪水收入期望值应该高于本土学生,因此相对而言劣势更多。
根据近几年情况看,万不得已还是别回国就业。
下面转发一篇文章,更加证实了这种看法。
======================
法国电信优秀实习生遭电信联通冷落:留学生选择不回国
转自《凤凰网财经》
别给留学生不回国扣上不爱国的大帽子
这是某网21日一篇题为《中国成人才流失最大国,百万精英滞留海外》的文章中的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此前一篇报道称,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目前共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正在海外就读。那么,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
“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万人。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指出,“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
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看了以上的数字,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发达国家培养人才。前几年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
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取决于人才,人才立国这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曾经多次呼吁留学生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然而,这种呼吁至今并没有起到多少效果。
原因何在?有数据显示,当教育经费占GDP5%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1.9%以上、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研究开发经费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时,归国的海外人才会大幅增加。其实,这仅仅只是一方面。最最重要的是国家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大学毕业生和海外留学生是不是做到了人尽其才,给他们提供了可以施展其才华的公平竞争机会。然而,我们的用人机制却一直不尽人意。过去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现在,已被演绎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个好爸爸,就是权力和人脉。
据《南方都市报》7月15日报道,最近,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曾任省司法厅副厅长、巡视员的曾添贵建议广东省里出台几条刚性措施,作为临时措施,可参照上世纪80年代“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职工子女中的大专毕业生,优先作临时合同工安置。与其让党政机关子弟优先就业,倒不如直接世袭。
君不见,有多少怀揣硕士、博士文凭的学生投送简历无数,杳如黄鹤;君不见,又有多少高中生或者没有文凭的官宦子弟、富豪子女,垄断了所有垄断高收入行业。政协委员蔡继明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一份报告指出,在超过1亿元以上的富豪当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他们占据了亿元户的91%,拥有资产20450余亿元。从挤死人的所谓的人才招聘会上,谁看到过电力、电信、银行、石油等垄断行业在招聘人才?一个没有权力背景或者没有金钱的平民子弟想找个好工作简直是痴心妄想。
国家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给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国家花费了人力财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连工作都找不到,那么,只能说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或者说是教育的失败。在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情势下,我赞成大学生就业要降低(行业和薪水)门槛,但是绝不赞成让家庭投资数万元毕业了的大学生去和民工一样每月赚千八百块钱仅够吃住,这样的思维是对知识价值的亵渎,也是在宣示另一种读书无用论。
腾讯网上的这篇文章,数万网友的评论中,大多数对留学生不回国给予了理解。有网友说:“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听到那么多人出国,嫁洋人,心里非常的气愤。但后来我才明白,在中国有太多的不公。国内要干什么事情都要靠关系,哪个愿意回来?回来岂不是虎落平阳被狗欺?人才得不到重用,才华得不到施展。在这样的制度下有哪个人才会留下来呢?”
“我辛辛苦苦十几年,父母为我勒紧裤腰带,付出了那么多血汗钱,我回国找不到工作,我怎么能对得起父母?所以,我只好选择留在国外。在国外,只要你有能力就有机会,没有凭关系找工作这一说。报效父母是子女的义务,这与爱国不爱国是两个概念,不要动不动给留学生不回国扣上不爱国的大帽子。”留学德国的女学生小佳说。
一位在国外获得双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怀揣学历回国投送了很多单位,最后还是没有人接收。
这位在国外留学接近8年的学生,获得第一个硕士学位期间,曾经在世界第四大石油公司——法国托塔尔石油公司实习过6个月,在实习期间所做的项目得到了老工程师的赞扬,在回校进行论文答辩时,工程师手术尚未痊愈,带着病体奔波千里参加论文答辩,最后对论文给予高度评价,还给该学生写了就业推荐信。他将简历投给中石油、中石化以及相关行业,却没有任何消息。
后来,他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时实习的公司是法国电信,在实习过程中,公司对他的业绩评价是:很有成就。他将简历分别投给中国电信、网通、联通等,也是没有任何回音。
后来,他把所有材料都翻译成中文,找到国内一个朋友给他找工作,对方回复说:现在托人办事都得花钱,拿12万“喝茶费”可以想办法帮助在上述行业就业。他一听很生气,父母本来都是工薪阶层,这辈子攒的钱全让他花了,60多万留学费用,已经让他深感愧疚,再花12万就业“喝茶费”,这辈子能赚回来吗?他说,在国外饿死也不回国。(本博主注:如果家里父母有一定社会关系和地位,如果在国外找不到好工作,还是可以回国的,凭借关系找工作还是不需要花多少钱的。)
这些年,有人对留学生带有歧视心态,把海归说成是“海待”“海龟”。其实,留学生只有两类人,一是有权、有钱的人,这些人家的孩子,在国外能学到东西的寥寥无几,纯粹是在消费。另外一种是没有权、没有钱,想通过留学而提升自己的人。这些人占了留学生的绝大多数,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所限,留学的巨额费用,很多都是靠亲朋好友的资助,毕业之后,如果在国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选择留在国外,因为他们第一考虑的是先把家庭的投入赚回来,否则,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这就是他们选择留在国外的原因。不回国与爱国是两回事,生存才是人的第一需要。
在许多国人看来,在国外工作是很风光的,其实,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是很快乐的。一方面要承受竞争的压力,一方面要吞咽被歧视的泪水。
有人发问:我们国家真的需要人才吗?如果只是一句口号,而将有用的人才视若敝屣,“他们会回来”的热望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只要打破凭关系找工作的潜规则,任人唯贤,量才录用,人尽其才,而不是重“管理”轻学术,一窝蜂似得40个教授争夺一个处长位子,让留学生回国创业并不难。可是,想打破这个潜规则谈何容易!
发表评论:
馆藏&110617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