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电子版《当前中国城市世界贫困问题题》这本...

中国的贫困问题与国家反贫困政策(下)
&&&&&&&二、当前中国的总体贫困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滞后等原因,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的局面。由于二者产生原因、贫困主体和发展历程的不同,其现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农村贫困状况  (1)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继续下降,但减贫速度放慢  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2.5亿人,贫困发生率达30.7%。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到1990年已下降到85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4%;2000年又下降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在“十五”期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844万,到2005年底已下降到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5%。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从2001年底的6102万人减少到2005年底的4067万人,减少2035万人(刘坚主编,2006)。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规模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减贫速度明显放慢。1979年-199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75万,1991年-2000年平均每年减少529.1万,2001年-2005年平均每年只减少168.8万。  (2)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重点扶贫县和粮食主产区  目前,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2005年,西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高达1202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为50.8%,比2003年提高1.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5年达5.2%,而东部和中部分别只有0.8%和2.5%。西部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其中居住在山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占50%,连续贫困群体有76%居住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刘坚主编,2006)。  中国现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其中东部72个,中部204个,西部316个,分别占全国的12.2%、34.4%和53.4%。截至2005年底,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农村贫困人口为1433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0.6%;低收入人口2191万人,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53.9%。此外,2004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85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6)。粮食主产区也是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3)特殊群体农村贫困发生率较高  特殊群体包括少数民族和残疾人,该群体贫困发生率较高。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占40%。从贫困人口所占比重来看,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绝对贫困人口的40%。作为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地,在边境地区4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贫困发生率高达11.5%,低收入发生率达28.5%(刘坚主编,2006)。残疾人口是农村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另一类贫困群体。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98年开展的全国残疾人贫困户调查,全国共有贫困残疾人1372万,占全国6000万残疾人的20%以上;约占当时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3。在全国贫困残疾人中,农村贫困残疾人1206万人,占87.9%;中西部贫困残疾人1253万人,占91.3%。残疾人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份大都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如宁夏(贫困发生率为66.1%)、云南(52.9%)、广西(42.5%)、贵州(40%)、甘肃(38.6%)、内蒙古(37.9%)等。到2005年,中国贫困残疾人仍有81%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占35%,西部地区占46%。  (4)“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三无农民”是对“无地、无业、无保障”农民的俗称。这种“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大多是因为失去土地而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失地的农民也越来越多。经验表明,每征用1亩耕地,就会有1.5个农民失业。在“十五”期间,中国建设共占用耕地1641万亩,平均每年328.2万亩,这意味着每年大约有492.3万农民因失地而失业。至今为止,农业收入仍然是贫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中国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中有68.4%来源于第一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6)。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耕地一旦被征用,农民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2005年,中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为776.5万人,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在实施农村特困户求助制度的地区,2005年享受定期救济的农民共10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仅为1.4%。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三无农民”正在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2.城市贫困状况  (1)城市贫困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城市贫困问题并不突出。据世界银行(1993)的研究,1981年-1990年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在50万-390万之间变动,平均每年为130万人,贫困发生率平均为0.5%。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已超过千万人。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2002)采用调整基期贫困线法测算,2000年中国城市贫困总人口为1050万人,贫困率为3.44%。若采用马丁法进行测算,1995年、1998年、1999年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分别为1909万、1477万和1338万人(王有捐,2002)。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城市贫困人口规模以估算为主,由于估算标准不同,结果大相径庭。其中,最低的只有1050万人,最高的达4071万人。但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大约在2000万-3000万人之间。这说明,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总体规模明显增加,贫困发生率逐步提高。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贫困发生率估计为6%-8%(丁四保,2006)。  (2)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个人原因造成的“三无”群体构成,包括那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赡养和抚养人的特殊救济对象(王朝明等,2005)。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构成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传统救济对象――“三无”群体外,更多的城市贫困人口是由市场经济产生的“新的城市贫困群体”,包括失业、下岗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中的半失业者和其他的一些由市场因素引起的贫困人口,他们占目前城市贫困人口总数的70%-90%(林卡、范晓光,2006)。  近年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构成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流动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城市贫困的主体。由于就业机会的不均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等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成了特殊的城市贫困人群――没有土地(离开农村),没有固定工作场所(仅属于临时工),没有社会保障(仅城市居民拥有)。农民工的贫困不仅影响农民工本人,还影响到其子女的教育和生存环境,进而导致“贫困的再生产”(林卡,范晓光,2006)。  (3)城市贫困人口分布具有典型的行业和地域特征  从行业分布看,目前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纺织、煤炭、森工、轻工、军工等部门(苏勤等,2003)。从地域分布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大,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主,扩展到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再扩散到以传统工业和中小企业占主导的中小城市。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标准,2005年,中部地区城市贫困人口比重最高,为47.5%;东部地区最低,为24.5%;西部地区为28.0%,比2004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从贫困人口的城市分布来看,规模越小的城市,贫困问题越严重;从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看,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明显特点,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贫困人口的存在(傅道忠,2006)。
&&&&&& 三、中国反贫困政策的调整思路  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的现象日益凸显,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到统筹城乡反贫困政策的新阶段。第一,农村地区因疾病、自然灾害、教育等产生的贫困和返贫现象有所增加,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试点工作不仅覆盖区域小,而且涉及的保障内容也很少,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城市地区的贫困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农民工”的贫困数量占很大的比重,现有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仍需完善,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此需要整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城乡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第二,与城市地区实施的“再就业”工程相比,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劳动培训、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保障,导致发展机会的缺失,产生贫困,需要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提高就业率。第三,与农村反贫困政策体系相比,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有待完善,表现为城市贫困监测体系的不完善,无法获知确切的贫困人口规模,造成扶贫工作的被动性;城市扶贫管理机构的不完善,造成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行政体制,统筹城乡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统筹规划和安排城乡反贫困政策,实行农村与城市反贫困并重,并加强城乡反贫困工作的互动。  1.实行相对统一的城乡贫困标准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实行相对统一的城乡贫困标准,整合城乡各方面反贫困资源,统筹城乡各项反贫困政策。首先,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作为城市反贫困的底线。国家应把城市反贫困政策的重点放在那些低于国定贫困线的城市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其次,在考虑到城乡生活费差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贫困线的接轨。对于农村贫困人口,要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线标准,分阶段稳步推进,逐步向世界银行的1天1美元标准接近。  2.建立统一的城乡反贫困管理体制  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专门的农村反贫困管理机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相比之下,城市反贫困管理机构的建设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反贫困资源的浪费和分散。为此,建议对现有的机构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能够统筹农村和城市反贫困工作的国家反贫困机构。当前,可以考虑赋予国务院扶贫办统筹城乡反贫困的职能,研究制定包括农村和城市反贫困在内的全国统一的反贫困战略规划和政策,确定全国统一的城乡贫困标准,开展全国城乡贫困人口的统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保障农村和城市反贫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3.进一步完善城乡贫困监测体系  合理、规范的贫困标准是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的基础环节。目前,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偏低,城市贫困标准缺乏权威的界定,且数量庞大的“流动劳动力”的贫困问题未得到重视。据此,建议在现有农村贫困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贫困的监测,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贫困监测体系。首先,要研究制定权威的城市贫困标准,并且要涵盖“流动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城市贫困群体。根据统一的城市贫困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全国城市贫困监测体系,对各地城市贫困状况进行动态监控,为国家制定城市反贫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根据新情况逐步提高农村贫困标准,使国家扶贫政策能最大限度地覆盖全部农村贫困人口。除继续做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监测外,还应加强对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监测。这样,通过建立并完善城市和农村贫困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城乡贫困动态监测体系。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现有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整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首先,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容,使其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同时要将“农民工”及其子女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分配。其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但多数低收入农民没有能力支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必须缴纳的合作费,建议政府针对所有城乡贫困人口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包括救助对象、救助病种、救助标准和申请审批等环节,其中,保障标准可以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但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覆盖尽可能多的城乡贫困居民。  5.统筹城乡就业制度  针对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当前应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不仅要降低城镇失业率,而且要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消除对农民工就业的限制。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对城乡劳动者实行统一管理,并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面向城乡劳动者统一招聘,这样,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城乡就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排斥问题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次,统筹城乡就业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密不可分,为此,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地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吸引城乡劳动力就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作者单位: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一部开创性著作——推介《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一书--《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研究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一部开创性著作——推介《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一书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2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老百姓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甜美果实的时候,也在越来越多地谈论着“下岗”和失业等社会问题。前些年里,人们先是关注着农村的贫困问题;近些年里,人们又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城市贫困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C912.81,C912.81【正文快照】: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2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老百姓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甜美果实的时候,也在越来越多地谈论着“下岗”和失业等社会问题。前些年里,人们先是关注着农村的贫困问题;近些年里,人们又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城市贫困问题。这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道荣;;[J];小作家选刊(作文素材库);2011年07期
徐进;;[J];黄金时代;2007年10期
周磊;;[J];才智;2011年16期
刘敏;;[J];兰州学刊;2011年06期
;[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8期
;[J];中国卫生人才;2011年07期
;[J];今日重庆;2011年08期
刘士林;;[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孟莎美;;[J];高中生;2011年22期
于洪涛;;[J];华章;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文馥;;[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王思洁;陈忠暖;朱孟珏;;[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刘德昌;;[A];新世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论坛论文集[C];2001年
孙世界;;[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郑树森;张奎福;;[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尚明轩;;[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张倩;;[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陈必壮;;[A];新世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论坛论文集[C];2001年
刘早春;徐良;张建新;;[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武尚清;;[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富景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本报记者 许晖;[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
杨宜勇;[N];财经时报;2001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莫荣;[N];人民日报;2003年
林毅夫;[N];中国社会报;2002年
陈伟光;[N];人民日报;2003年
张贵峰;[N];中国改革报;2006年
邓俐 通讯员
李梦悦;[N];农民日报;2011年
鄞州记者站
续大治 章燕飞
于玲玲;[N];宁波日报;2011年
李明锦;[N];发展导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树民;[D];复旦大学;2004年
李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高云虹;[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林凤祥;[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孙咏莉;[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李建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曲大维;[D];复旦大学;2008年
曹扶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朱莹;[D];复旦大学;2006年
张立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慧;[D];四川大学;2007年
刘慧;[D];吉林大学;2004年
黄蕾;[D];吉林大学;2004年
谢雯婷;[D];兰州大学;2009年
王波;[D];吉林大学;2006年
赵珍;[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贾喆;[D];兰州大学;2009年
白云昌;[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刘子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苏艳;[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23哲学社会学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城市贫困
时间: 日 21:40 &作者: &点击:[]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成果类别:个人著作
名:《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城市贫困》
出版社/出版时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权:ISBN 978-7-/D&#
成果摘要:
以日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真正参与全球贸易和全球竞争的新时代,这将对中国城市贫困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城市贫困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将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城市贫困的特点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反贫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贫困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本研究总结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发生的因果机制模型,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是制度性社会排斥与贫困者自身所具有的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认为尽管从总体上和长期发展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水平有好处,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却会导致制度性社会排斥力量的增强和社会成员面对全球市场竞争的脆弱性的增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是不断增强的制度性社会排斥和不断增加的社会成员面对全球市场竞争的脆弱性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可能导致当代中国城市贫困的长期化、阶层化和区域化。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从减少制度性社会排斥和减少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脆弱群体成员——的脆弱性两个方面进行城市反贫困的政策设计。
本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有关贫困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的梳理,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性社会排斥与社会成员的脆弱性相互作用的贫困发生的因果机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贫困发生的因果机制模型。
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从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失业下岗、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变革与贫富分化、社会福利政策的变革三个方面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度性社会排斥的表现及其不断增强的趋势。
第四章主要通过对济南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市贫困者及其家庭状况的调查详细描述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生活状况,具体分析了城市贫困者的脆弱性及其表现。
第五章从减少制度性社会排斥和降低城市贫困者的脆弱性两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本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一:本论文突破了目前中国城市贫困研究只注重国内因素的局限性,在中国城市贫困研究中引入全球化的视角,在具体分析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的因果机制模型,并以此为分析工具探讨了未来中国城市贫困可能的表现和特点。
2.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二:本研究将制度因素和个人因素综合考虑,把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观的个体因素统一在一个因果机制模型中,可以获得对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整体分析和认识。
3.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作为建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本论文使用访问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结合宏观的文献资料,准确地描述了研究主题,清晰地解释了研究假设,并对中国城市贫困的未来趋势做出了合理的推断。
4.应用上的突破与创新:在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减少制度性社会排斥和降低城市贫困者的脆弱性两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整体框架。
相关成果:
1.《A response to the debate between Hutching and Taylor and Jia on theGlobal Standards in China》,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08,17。
2.《论从文化重建的角度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载载何中华、林聚任主编:《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3.《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Employment Situation——A Global Perspec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roshima Jogakuin University (edit.) Comparison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olicy of American, Chinese and Japanese Working Women, Printed in Japan by Letterpress Ltd.,2006. Pp25-42.
4.《乡镇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收入分化研究》,载何中华、林聚任主编:《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5.《Assets of the Chinese Urban Po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olicy》,载《Social Development Issue Journal》2005年第3期。
6.《中国城市低保家庭的资产状况及其政策意涵》,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05年第5期转载。
7.《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及政策意涵》,载《社会》2004年第9期。
8.《论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载《社会工作》2004年第2期。
9.《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探析》,载《社会工作》2003年第10期。
10.《当代男女平等的状况及其对两性社会工作的启示》,载《社会工作》2003年第6期。
11.《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与生存状况》,载《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1年),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12.《持股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职工分化的影响》,载《社会》2003年第5期。
· 尊重网上道德及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各省市社联网站
市社联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贫困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