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澳大利亚悉尼气候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本题15分)(1)地中海气候(1分);热带稀树草原气候(1分)(2)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1分);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1分);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1分)。(3)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1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1分);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1分)。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1分);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1分);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1分)。(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1分);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1分)。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1分),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1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地理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24分)
(1)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           、
            和热带沙漠气候。(4分)
(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
&&& &&&&&&&&&&&&&&&&&&&&&&&&&&&&&&&&&&&&&&&&&&&&&&&&&&&&&&&&&&&&&&。(6分)
(3)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
一月:&&&&&&&&&&&&&&&&&&&&&&&&&&&&&&&&&&&&&&&&&&&&&&&&&&&&&&&&&&&&&&
&&&&&&&&&&&&&&&&&&&&&&&&&&&&&&&&&&&&&&&&&&&&&&&&&&&&&&&&&&&&&&&&&&&&&&
&&&&&&&&&&&&&&&&&&&&&&&&&&&&&&&&&&&&&&&&&&&&&&&&&&&&&&&&&&&&&&&&&&&&&&
七月: &&&&&&&&&&&&&&&&&&&&&&
&&&&&&&&&&&&&&&&&&&&&&&&&&&&&&&&&&&&&&&&&&
&&&&&&&&&&&&&&&&&&&&&&&&&&&&&&&&&&&&&&&&&&&&&&&&&&&&&&&&&&&&&&&&&&&&&&&&
&&&&&&&&&&&&&&&&&&&&&&&&&&&&&&&&&&&&&&&&&&&&&&&&&&&&&&&&&&&&&&&
(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4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1)沿140°E经线,澳大利亚最北和最南部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气候。(2)试从大气环流、洋流、地形方面,简要说明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的主要成因。(3)结合澳大利亚北部的气候特征,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两方面分析完成下表。(4)只从澳大利亚地理特征方面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东部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我国东部典型?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甘肃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1)沿140°E经线,澳大利亚最北和最南部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 ___&& 气候
和____&& ______&&&&&&
气候。
(2)试从大气环流、洋流、地形方面,简要说明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的主要成因。
(3)结合澳大利亚北部的气候特征,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两方面分析完成下表。
(4)只从澳大利亚地理特征方面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东部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我国东部典型?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图是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单位:mm) 图和甲流域图。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在甲流域发展灌溉农业,其对河口生态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使河口地区水量明显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
②土地酸化严重
③在严重干旱时,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
&④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甘蔗是该国除小麦和大麦外的第三大重要农作物。试推断该国甘蔗种植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说明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东北部沿海&& 热带雨林气候&&&&&&&&& B.东南沿海&&&& 亚热带湿润气候&&
C.西部沿海&&&& 热带沙漠气候&&&&&&&&& D.西南部沿海&& 地中海气候
科目:高中地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地图
(1)图中A—C—B剖面线上,可开采承压地下水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承压水的补给来源在________________。
(2)西部沿海有荒漠分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处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E两处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作业讨论群: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1)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沙漠气候。(2分)(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3分)(3)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一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七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试从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2分)(1)地中海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2分)(2)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3分)(3)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3分)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3分)(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1分)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1分)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绿野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地理试题答案
(1)地中海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2分)(2)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3分)(3)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3分)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3分)(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1分)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1分)相关试题l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l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l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l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l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l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l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l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l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l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l(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l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l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l(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l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l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l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l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l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l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l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l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l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l遥感(RS)
l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l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传感器 && &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l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l全球定位系统(GPS)
l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l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l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l地理信息系统(GIS)
l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l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l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l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l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l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l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l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l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l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l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l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l荒漠化的因素
l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l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l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l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l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l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l近代:清& & & & &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l现代:20世纪50年代& & & & & & &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l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l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l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l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l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l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 & &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⑤控制人口增长
l例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n图中① 沙漠的名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l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BCD)
lA.人口增长迅速& & &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l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 & E.水资源污染严重
n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l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n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n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l(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
l(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l(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l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l(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l(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l(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l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l(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l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l(12) 右图所示地区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
l例题: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u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u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l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l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
l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l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 &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l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l热带雨林的分布
l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l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l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l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l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 & &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l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l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l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l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l亚马孙开发计划
l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l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l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l雨林的保护
l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l例题: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n巴西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北部是茂密的雨林,开发历史较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
n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保存较完整的原因: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生活在其中的印地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n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等。
l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l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l1、两类能源:& &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l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l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l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 &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l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l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 ①缓解运输压力 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l4、三条产业链:& & 煤&电&铝& & 煤&焦&化& & 煤&铁&钢
l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l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 &
②调整产业结构& &
③&三废&的治理
l(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l例题: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n山西省结合全区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煤一焦一化。
n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l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n图中输出的产品是原料工业部门的产品。
n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l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l例题: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l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采煤业。
l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铁-钢
l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l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l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
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l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l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l2、田纳西河概况: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l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l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l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l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
l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l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l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l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l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l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l② 19世纪后期& &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l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l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l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l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l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l例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读田那西河流域示意图和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uA处是田纳西河的发源
l地,此处地形为山地,其生态
l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
uB处地形是_河谷平原 ,
l这里是人类活动的比较集中
uC代表田纳西河,这是流
l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
l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
l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u在A、B、C三处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植被生态的是A,应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的是B 。
u从图中多大坝和船闸,可推知流域内多山地 地形,水力资源丰富 。
n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它发源于阿巴拉契亚 山脉的西侧,该河流的大致流向为大致流向为自东向西 。
n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依据右图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水量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冬末春初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小。
l(8)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l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l(9)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农业带),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对农业生产不利
l(10)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水运有那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l有利条件: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没有结冰期,全年可通航;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利条件: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11)田纳西河流域19世纪人口激增,进行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1933年,美国开始对田纳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先后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结合田纳西河流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大坝有何作用:防洪,灌溉;改善航运条件;发电;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改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等。
l(12)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简述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l(13)读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右图)。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l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l区域经济发展
l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l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n气候条件 :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l(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l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l3、农业布局特点:& &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l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l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l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l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l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l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l例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n请描述图中0℃等温线的走向、气温的空间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l东段向低纬(南)弯,气温低,地处小兴安岭,海拔较高;西段向高纬(北)弯,气温较高,地处松嫩平原,地势较低。
l(2)图中A、B、C三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 A:畜牧业& &
B:种植业& & &
n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l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nB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l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l例题:读&我国甲、乙两大农业生产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n甲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冬小麦,乙基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甜菜、大豆等。
n与乙基地相比,图中甲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热量条件优越;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沛;劳动力充足。
n简述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l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l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n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问题:水土流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l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退耕还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l(4)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乙,商品粮基地,判断理由是:
l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而甲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l例题:下图为沿满洲里(49.5&N,117.5&E)&&绥芬河(44.5N&,131&E)一线的剖面图,读图回答:
u这条剖面线的走向是
l西北一东南。
u地形区的名称是:
lA:内蒙古高原 ,
lB:大兴安岭。
u写出下列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C:半湿润,D湿润。
uC地区适于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的条件是:土壤肥沃& 人均耕地面积大。
u在A、B、C三地中,以畜牧业为主的是A 地,C区域应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甜菜、玉米。
u图中C地形区的名称是:松嫩平原,从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B位于迎风坡,C 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雨影区) ,从积温看C比两侧地区略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
2010年庆阳市中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地理阅卷组
执笔人:赵宗儒& 李继红
一、试题分析
近几年开始,中考通过文综考试的导向作用,广大师生不懈的努力,我市初中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校规范和重视了这些弱势学科的教学。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出现了勃勃的生机,新课改的理念也逐渐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10年是我市开始的第一次文综开卷考试,试题较以往的文综试题无论难度还是试题的广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将2010年中考地理试题做如下简单的分析。
1、试题结构
本套试题地理部分总分40分,主要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个题型组成。选择题共10道,每题2分,共20分;综合题共3道,由18个分析填空和2个填图小题组成,满分20分。取消了过去试题当中的填空部分,这一变化明显摒弃了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突出地理能力的检测。
2、紧扣课标& 突显目标
本套试题体现了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合理地考查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层次要求,考核范围紧扣考试说明。所考查的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反映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重视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评价。试题命题角度广,题型结构合理、难易适中,立意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很好的利用了开卷考试这一科学的考察形式,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突出地理基础知识,强调能力培养
本试题以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为重点,彰显地理基础。如试题涉及到地球运动,板块构造、气候、交通、人口、农业、灾害、地球仪知识、中国的疆域等地理主干知识,多为初中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另外本试题加强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13题第(5)小题,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分析,找出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有大面积沙漠的原因。突出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立意较高。还有选择题1、3、4、7、8、等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地理学习方法。
4、突出了对地图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本套试题共出现各种图表6副,综合题所有试题都是以地图为载体,几乎可以说达到了&无图不考&的密度。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考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取有用信息、判断问题、总结事物特征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5、运用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渗透对乡土地理的分析
本套试题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试题当中出现了对乡土地理的考查。如选择题9、综合题13题第(1)、(2)、(3)、(4)都是以甘肃或者庆阳地理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分析、读图、判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乡土地理在本试题当中的渗透,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会引导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教材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新教育观念的确立与验证,在试题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6、加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与08、09年试题相比,试题的综合性增强了,如选择题3、4及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又突出读图能力的分析。综合题13则既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填图能力,又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不仅考查位置判断,也考查成因分析。选择题8和综合题13题第(5)小题应该说试题设问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能体现出本试题的时代性特征。
7、试题不足之处
部分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但对答案的要求过&死&,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综合题13第(5)小题:[甘肃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有大片沙漠分布。请你说说这里为什么分布大面积沙漠?]这道试题我认为学生可以从沙漠成因的任何一个角度答题都可以,只要内容正确即可得分。但是,答案给出的只能从自然原因答题。试题中并没有要求只分析自然原因,那么人为原因呢?有好多学生是从人为原因进行分析的,那应该是对是错?如果对则不符合答案的要求,如果给错则不符合实际,令阅卷者和答题者都会困惑,甚至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建议开放性试题必须设置开放性的答案标准。
二、试卷分析(随机抽取样本100份试卷)
选择题难度与区分度分析表
综合题难度与区分度分析表
试卷整体难度与区分度表
1、选择题:
从答题整体状况看,选择题正确率高于综合题,平均得分14.26;难度约为0.71,区分度约为0.32。选择题中第1、3、5、6、8、9、10题的得分率较高,第2、4、7小题得分率较低。第2小题正确答案是A选项,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选择了B,原因是学生对世界六大板块分界线及其位置模糊不清,导致失分率高,也说明学生在平时课堂中只关注老师列举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常用例子,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红海的扩张、地中海的缩小等,对相关知识的扩展、迁移能力培养不足;第4小题正确答案是B,相当一部分学生选A,原因是根据气温曲线与降水量图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掌握的不完整,有的反映出只对气候分析或者只对于降水量分析上,没有严格的按照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基本方法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第7小题正确选项为C,不少学生选择了A或D,原因是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按照题设要求对比海南岛与俄罗斯的差异性,从学生错误答案中反映出只考虑的是海南岛的自然景观特征,而没有分析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根源是纬度低、气温高这一基本因素。说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
第11题利用经纬网图设计了2道小题。覆盖了经纬网的基本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经纬网的掌握程度。该题基础性强,但失分率很高。第(1)小题是据图判断A点的经纬度,学生一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经纬度的数值,二是不能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三是书写不规范。第(2)小题判断东西半球、五代划分及高、中、低纬度划分,学生的答案则是千奇百怪。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第13题利用甘肃周边地区略图,设计了4个小题。覆盖范围广、地域性强,学生失分率也比较高。第(1)小题要求在图中填出兰州的位置,好多学生不能正确填出,原因一是学生基础不扎实,不知道兰州的位置。二是学生读图能力差,铁路、河流分不清,所以失分严重。体现出学生动手能力差。第(2)小题填空应该是莫高窟,学生表现出一是不知道是哪里,二是错别字多。第(3)小题是在图中填出庆阳市,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很低,原因在于我们的乡土地理教育没有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重视,地理教育远离了生活、远离了自己的家乡。第(5)小题学生答案多数要点不全,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不到位,虽然都有长篇大论,但几乎不得分。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反映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识图、填图的能力不足。
三、教学建议
1、领悟课改实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本套试题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不够扎实,而现在我们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但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凭空发展不了学生的能力,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自然地理和农业、工业、聚落、交通、人口等人文地理为基础进行全面的掌握。对于概念的教学,着重应让学生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常用的基本原理关键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如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意义;天气与气候;等都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动态演化,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去应用、去理解。
2、进行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学习工具,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相关信息。因此,以地图运用为主体,与地理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具有空间观念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关于地理分布的教学中,单纯的运用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如何呢?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大气环境的学习一直是个难点。在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的学习中,如何使同学们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直都是难以攻克的问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关于该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的知识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多数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遗忘,根本不会得到知识点的积累,更不要说地理素养的培养了,既浪费了时间,也消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样的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稍做调整,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古人早已言道:授人以鱼,毋宁授之以渔。同样是关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学习,我认为可以通过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在该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学习内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分析,在图中指出该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地区,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大气环流和地球运动知识分析此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特点。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学生知道赤道附近太阳直射时间长,形成热量积聚的赤道低压,降水丰富,从而得出此地的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通过自己的分析学生知道了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征可以称为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地理要素分布图的导向作用,运用地理学习中传统的比较法和探究式方法相结合,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趣味性,又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各种日照图的判读,没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很难理解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综合题13要求学生准确定位兰州和庆阳)。读图过程中,只有对地图反映的实际范围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通过读图获取正确的解题信息。在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键经线和纬线所经过的地区为切入点,用这些关键的经纬线把全球分成不同的几个区间,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记忆,使他们能很快地掌握用经纬线和经纬度来进行准确的地图定位。地图的空间定位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事物。如中国的长江、巴西的亚马孙河等等。
3、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会有许多问题与地理学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探究&二字,是学生的研究活动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学生自选课题必须经老师的审批,以保证选题体现学科特点。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对象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仅限于课本中成熟的科学结论或现成的地理资料,而是由鲜活的地理现象构成的一个个研究专题,这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学习对象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将自己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联系起来,有力的推动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〇一〇年九月一日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1-5)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⑸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⑹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⑺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 地质地形小专题:
  ⑴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 美 洲: 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 美 洲: 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 洋 洲: 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 极 洲: 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
高三地理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同步练习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
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
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
2.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
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3..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C.作物:冬小麦、春小麦、甜菜
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
4.指出四幅图中,地形名称与图中排序相符的是()
A.①三江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B.①江汉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C.①江汉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D.①三江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5.有关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黑土和沼泽是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但是,在东北土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它们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此,做好黑土和沼泽土的整治工作,关系到东北地区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据此回答6~11题。
6.东北地区的土壤,按自然肥力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黑土、沼泽土、黑钙土
B.黑土、黑钙土、棕壤
C.沼泽土、黑钙土、黑土
D.黑土、黑钙土、沼泽土
7.下面关于东北地区黑土和沼泽土的叙述,比较合理的有()
①黑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沼泽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养分不平衡②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黑土培肥;沼泽土的开发主要在于土壤改良和保护③黑土有机质含量少,质地疏松;沼泽土有机质含量多,质地黏重④黑土区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沼泽土是东北地区水稻产区的主要土壤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东北地区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是()
A.黑土B.黑钙土 C.沼泽土D.褐土
9.东北地区的土壤与其分布区组合正确的是()
A.三江平原&&沼泽土、黑土
B.松嫩平原&&黑土、黑钙土、沼泽土
C.辽河平原&&沼泽土、黑土
D.小兴安岭&&黑土、黑钙土
10.黑土培肥和沼泽土改良的主要措施分别是()
A.增施有机肥料和植树造林
B.植树造林和防洪治涝
C.秸秆还田和土壤熟化
D.增施有机肥料和防洪治涝
11.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A.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
B.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加剧
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12.关于东北地区宜农荒地的正确叙述有()
①东北地区宜农荒地资源数量多、肥力高、平坦连片,是我国当前垦荒的重点地区②东北地区荒地集中分布于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内蒙古东北部③东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要加速和大规模开垦④东北地区的宜农荒地是东北乃至全国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所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我国农业人口平均粮食产量居首位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14.东北地区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应该是()
A.糖料基地 B.油料基地C.粮食基地 D.棉花基地
15.关于东北区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构成的肥沃土壤
B.荒地多,但可利用的后备耕地却不多
C.森林树种丰富,主要是以云杉、冷杉为代表的针叶林
D.是全国最大的林区,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西侧、长白山东侧和小兴安岭山地
16.东北地区要发展的两种人工速生丰产林是 &()
A.红松、杨树 B.红松、紫椴
C.落叶松、红松 D.落叶松、杨树
17.下列属于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的是()
A.大、小兴安岭,长白山B.西南林区
C.台、闽、赣林区D.秦岭、太行山林区
18.森林覆盖率很小,直接导致的生态问题是()
A.木材产量减少B.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
C.火灾、水灾频繁D.不利于森林更新
19.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东丰西歉、北多南少的结果
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
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20.有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农&牧
D.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2小题)
21.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土地后备区。1999年,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决定,停止对A区围垦,其意义何在?同时,停止围垦,耕地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B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2.读&我国造林重点区域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范围是我国的______,该防护林建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图中B范围是我国的________防护林,建设目的是_____________。
(3)C、D两处的林区名称、森林类型和优势树种分别是: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D所在经济区域是_________,其森林资源优势表现在___________
(5)从森林的主要效能看,A、B两处的森林属于__________林,C、D两处的森林属于_____________林;从人类影响程度大小看,A、B两处的森林为____________林,C、D两处的森林为_______________林。
解析 (1)关键判断A为三江平原,此处有大面积的沼泽。能够认识到沼泽的重要生态价值。(2)要转变观念,换个思路。变以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以提高单产量来增加产量。(3)该地区气候温暖,多丘陵,适宜发展水果等经济作物。
答案 (1)①沼泽是东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蓄水池,可调节气候,同时又是珍稀动物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②沼泽植物本身是一种资源;③我国是《世界湿地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保护湿地。(2)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水产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走资源综合开发的路子。(3)温带水果产区。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我国的重点造林工程及其功能,学生根据平时所学知识不难作答。
答案 (1)&三北&防护林带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长江中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长白山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红松大兴安岭林区寒温带针叶林兴安落叶松
(4)东北地区全国最大的林区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
(5)防护用材人工天然
致学高效能培训课程,全面力了解学生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大利亚悉尼气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