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孩子在做作业和体育如何锻炼儿童的勇气时候,要比同龄人累,速度要慢很多?这情况是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吗?

给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那么好?
按投票排序
俺闺女10岁,对这个问题略有心得,也经常为此困惑,先虚晃一枪,等着接大家的高招哈。”放养“、”粗养“、”自由“,这些词儿多么有魅力啊,但的确任何词儿都有另一面:陷阱的一面。记得在微博上摘录一本书名为里的内容时,一位微软的朋友颇不以为然地针对”放养“两字提出批评,认为完全是不可行的,是家长不好好为孩子尽责任而找的最佳借口。而我在读另一本书名为的父母教育手记(这对夫妻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闯荡美国的安徽人)时,则看到了这样的故事:1.为了提高两个女儿的写作能力,他们很严厉地规定女儿必须一遍遍修改作文,不管女儿涕泪横流也一定坚持,直到女儿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一技能。因为他们身在美国,深知锻炼这一项在美国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对孩子多么重要。2.为了不让读高中的孩子们过于痴迷在故事书里而忘记了做该做的事情,他们一再忍让,最后还是采取了”焚书“的行动,迫使孩子们的思维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焚掉的,是《哈利波特》系列书。但我也看到,中,女孩的父亲为了教会她懂得聪明地管理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亲自示范自己是如何做家务的,让女儿一次次练习短时间里处理好各种家务——这难道是”放养“?但这个孩子的父母的确也由着自己读初中的女儿放着好些作业不做,独自去海淀图书馆看各种她想读的书。然而,他们也是有退路的:孩子可以到国外读高中,因此可以不甩国内学校的考试。我也看到,《哈佛两姐妹》中的这对父母,对姐妹俩的一些爱好(艺术和科学及团队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支持,包括为了帮姐妹俩结交大量的好友,积极融入到白人社会中,想了很多聪明有趣的办法。这些方面,他们比崇尚自由的美国父母还要更支持孩子们的爱好和选择。所以孩子也很乐意接受他们的约束。(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哦)我还看到,台湾长销书作家刘墉,他的儿子上哈佛一年后,和老爸刘墉连招呼都不打,就休学一年,自己回到台湾搞音乐,刘墉对此也听之任之,但在孩子上大学之前,刘墉可是一位严父,很多地方都对儿子耳提面命,为此也写了一本又一本书。然而,刘墉对自己的女儿却是明显地放任一些,因为这个女儿的个性太像刘墉自己,做事追求完美,原本就够紧张,刘墉倒是要帮女儿懂得放松,所以他对个性大大咧咧的儿子多有督促,但等到儿子上大学后就基本上任其自由发展。对女儿则处处宽容,虽然也写信给女儿,但教育风格和对待儿子多有不同。有位清华毕业、微软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教小学3年级的儿子学数学很不容易,他说” 一个竖式除法,很简单啊,我以前老师一教就会,我儿子却教半天都学不会,他怎么这么不像我。“
当然,这位父亲牢骚归牢骚,最终还是选择耐心地一遍遍教孩子,对孩子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是典型的江苏人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这位朋友辅导孩子学习时体会到的困扰,我也体会到了。 我在教女儿学英语音标的时候,也发现以前我读小学时很容易就掌握的英语音标,女儿却没那么容易掌握,需要我一遍遍地改进教学方式才有效果——现在孩子的小学英语教学,我认为存在较大问题,若家长不伸出援手,给新东方交再多钱也不一定效果好,因此我不得不亲自上阵,而且还要拿出从前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英语课代表的“资历”,让孩子首先对老妈辅导她的英语有信心,也买来不少妈妈辅导孩子英语的书来学习,倒是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摸到了一点语言教学的规律。——但孩子写作文的想象力比我当年可强多了,她的阅读量远超过当时同龄的我,写一篇童话,有时构思十来分钟就得。可见,孩子和父母的特点常常是不一样的,父母当年轻易做到的,孩子未必轻易能做到,反之亦然。所以,对待孩子学习上的短板,一味相信“自由”,“由他/她去”,显然孩子不容易自己搞定,若不能及时给予帮助,孩子对这门功课就容易失去信心,进而兴趣全无。因此,有了女儿后,经常会在”自由“和”约束“之间翻来覆去掂量,总难免会犯错,不过也总有欣喜。我有个朋友抱怨说他再也不读育儿书了() 我没他那么酷,还是很喜欢收集各种入我眼的育儿书来看,因为对一件复杂的事情(育儿够复杂吧各位孩子爹娘,那可不是台机器,是个天天都有变化,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的小人儿哦),我信奉詹宏志的说法:只有知道足够多的偏见,才会避免陷入偏见,避免走向极端——一句话,也就是只有看过多个父母育儿的经验教训,轮到我自己实践,才有可能不掉入走极端的陷阱——极端往往是采用简单(注意:简单不等于简洁)方式处理复杂问题而导致的,对不?我读的育儿图书主要是以下两类:一、育儿手记/育儿专著/教师手记包括:各种老外和本国同胞写的:1.父母育儿手记(这里的老外不光是欧美的,还有日韩、港台的);2.儿童教育专家的经典著作;3.学校老师写的教师手记。二、儿童心理学/儿童发育科学方面的书窃以为,作为父母,首先读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发育科学方面的书是最关键的,这是育儿的知识基础,也是看各种育儿手记和专著必备的平台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再来探讨”自由“之类的话题就不会太离谱了,为啥呢?因为,孩子的自由,首先建立在他能较好地运用这种自由的能力上。比如,孩子的发育有这样一些特点:&&当孩子感觉与父母关系亲密时,其大脑神经通道就保持畅通,使其能够感知、记忆和思考。孩子的智能每天都在增长,孩子的大脑发育需要一位成人能够读懂他们发出的各种信息,并以关心和支持的态度给以回应,这时,孩子的智能就能全速运转,能够认知,通情达理,还会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摘自 )&&10-12岁之间,大脑的发育会经历一个”飞速图谱期“(fast mapping),在这短短的两年期间,大脑的边缘系统和皮层的灰质将增加一倍,孩子的记忆力和道德感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儿童视觉和动作协调的发育,也逐渐成熟。根据距离判断物体与自己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到了12岁才发育成熟。手眼追踪物体的能力,也在10岁~12岁之间发育成熟。将物体与其周边背景区分开的能力,也在8岁~12岁之间发育成熟。也就是说,8岁~12岁,或者10岁~12岁,是人类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大脑在这个阶段完成修枝剪叶的工作,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会稳定下来。凡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爱好和习惯,比如阅读、音乐、戏剧、绘画、写作、运动、探索、科学,等等,将会伴随她一生。(摘自)=====若能了解孩子的这些发育特点,就可以因势利导,在相应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识。这方面我有些小尝试,写给大家看看。我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又要非常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因此,结合我自己的成长体验,我发现阅读开始的时间早晚并没那么要紧,只要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就可以,而且之前要给孩子适度的技能辅助。我家闺女识字晚,3岁时虽然也跟着葫芦画瓢地能把整篇《木兰辞》背下来,还能背一些李白的乐府,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她的音乐天赋在起作用,到了四五岁,全都忘记了。在幼儿园她就是玩儿,我们根本没抓她认字。幼儿园她们还学拼音,但她基本没学会。就这样,六岁半她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我也是根据我们夫妻俩上学太早不好的教训,所以有意让她晚一点上学。一年级,拼音一开始像个拦路虎,我采取鼓励的方式,给她密集训练了一周拼音,结果一考试就拿了全班第一,孩子对拼音一点都不害怕了。我想乘胜追击,带着她读拼音故事书,但她比较反感,不想读,觉得累。我试了几次,看她真的不喜欢,就放下了,没当回事。反正她天天都在学拼音。想想我自己一年级在东北农村上小学(随父母下放),不也就学会了拼音,也没开始阅读,直到8岁回到武汉上小学才开始有书读。所以我心里有个底线:大不了我闺女到8岁再开始阅读。由于有这么宽松的底线,因此我一直对她的认字和阅读持”自由放任“的态度,但这不等于说我不给她做好阅读准备。我做的阅读准备,就是给她买了一个可爱的白色小书柜,同事说这书柜有种”梦幻“的感觉,我在书柜上放了各种适合她这个年龄阅读的书。对了,为了了解儿童阅读的规律,我也专门买了谈儿童阅读的书来读,推荐几本先:1.2.3.这样就在书架上放了几十本儿童书,有科幻的、科普的、故事的,基本上都是拼音版,有大量的插图,外版书居多。慢慢地,我们发现孩子很有兴趣认字,而且兴趣一来就乐此不疲,我们立刻鼓励之。但也并未因此强迫她阅读。有一天,大概是孩子一年级下学期,我发现她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在读。悄悄走近她一看,是拼音版《一千零一夜》,这下,就开启了她的阅读之门,从此孩子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而我,只需要负责给她及时提供适合她这个年龄阅读的书就是。同时,我也因给孩子做睡前朗读,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儿童文学带给孩子和大人心灵的力量,对研究儿童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微博上fo了好几个靠谱的儿童阅读专家,推荐几个先:1.2.3.孩子尚未开启阅读之门时,我们给予她自由,不强迫她读书,等待她自己开启这扇大门。但,等到孩子爱上阅读后,”自由“便来挑战父母了——管,还是不管?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不管,底线又为何?孩子一旦爱上什么,就有如痴如醉的倾向。随着她识字越来越多,她对书的阅读渴求也越来越高,很快她就不爱读拼音版,直接读没有拼音的书,虽然一本《格林童话》她啃了很久,但由于是她自己感兴趣的,我们告诉她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想读哪段就读哪段,于是看着她一本本把书架上的书都找出来”吃掉“,有些书她会反复阅读,比如《希腊神话》和《格林童话》。但问题也来了,如果任其自由阅读,她就可以不睡觉、不吃饭,看个昏天黑地,上厕所也带着书。这显然不行。这个时候,靠强压是不行的,要开始讲道理。给她讲视力差的危害,青光眼导致的失明的可怕,白内障的麻烦...知识无疑会帮助她建立自律的内在根基,但外在的”他律“还是必须的,她慢慢懂得未成年人需要服从监护人出于孩子身心健康考虑而设置的一些规定。但更重要的还是,这些规定和服从也都建立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亲密的关系上。孩子知道父母总是能及时满足自己心中的一些愿望,比如她想读的书,我们会抓紧为她买。有一阵她非常喜欢自己编制谜语,沉迷于语言的魅力中,我们就给她买好的灯谜书,和她一起猜谜。她非常想读各国的童话,我们也买来最好的插图版本给她看。有的书,买的版本不合适,就一再调换,比如《海底两万里》家里已经有五六个版本。因为知道自己的愿望被父母尊重,孩子也就愿意服从父母的一些规定,即便她不能完全弄懂,但也能基本明白父母是为她好。孩子还非常希望我们也能读她喜欢的书,说实话真没那么多时间和她一起读,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和她一起扮演书中的角色,读书里面的对话,绘声绘色,每次十来分钟,非常投入。这样孩子就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不会缠着让我们一定读完她喜欢的书。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还能顺便指导孩子学会运用声音,让自己的朗读有抑扬顿挫,有戏剧感,对她在班上演课本剧也挺有帮助。这样的时间投入是多赢的。有些技巧的运用,也能让孩子在看似不自由的选择中体会到自由。比如我们一起去买东西,设定了选择的范围(这个由父母规定,比如金额的大小,质量的标准),但在这个范围内让孩子做主,孩子也会发现自己并非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又如去餐馆吃饭,让孩子点某种菜,比如点一个鱼类菜,但通常规定金额,这样孩子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且知道边界。总之,规定了选择范围(边界)后的自由,常常是能让父母和孩子取得双赢的。最近的一个例子我们觉得也值得分享一下:孩子这学期是4年级下学期,她自己积极和老师沟通,终于搞定了中午在学校里吃饭和午休的”大事儿“,这件事几乎完全就是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找老师联系搞定的,家长只负责交钱就是。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这个时间段完全自己掌控,不受家长约束,她会不会运用好这个”自由“呢?我们在寒假和她有大量的交流,交流睡眠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哪些影响(比如需要多长的睡眠,什么时间入睡最好,等等,睡眠不足会带来哪些坏处?他们班哪些同学学得轻松,玩得痛快,等等,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睡眠是怎样的,对后来的生活工作有哪些好影响,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作息习惯分别对健康带来了怎样的帮助和负面的影响,等等),由于经常讨论睡眠问题,加上长期坚持实践早睡早起的习惯,孩子在睡眠方面已经比较自律。另外,我们预想到孩子中午在学校,会羡慕有的孩子能自由支配零花钱,于是,参考和杨杰的书里的建议,我们从这学期开始给孩子制定了一系列零花钱的获得与支配的小小家庭制度,还设立了时间管理奖和健康奖,鼓励她坚持好的习惯(如每晚8点半就入睡,每周放学后坚3~4次长跑1600米并跳绳,回家后练习仰卧起坐和下腰),督促她养成做计划并回顾计划的习惯。通过鼓励和督促她巩固好这些习惯来训练她整体的自律能力,这样中午在学校的时间段里她也不至于过于放任自己。我们在家里对存钱罐和我们放零钱的钱包,都不对孩子设防,是自由开放的,因为这些钱的额度很有限。但家里的存折和卡的密码绝不对孩子开放。有意思的是,由于零钱对孩子是自由开放的,我们也从不猜疑孩子是否偷偷花这些零钱,反而每次孩子都会在一段时间后,主动告诉我们她花了哪些钱,比如她告诉我:存钱罐里现在基本上没有一元的硬币了,都被她拿去偷偷买糖果了。我们听了也没多说她什么,觉得在正常范围内。最近她又告诉我,她从我钱包里拿了15元到菜市场的杂志摊上买了一本《查理九世:鬼公主出嫁》,这引起我的高度注意。因为那个杂志摊我知道的,卖儿童书都是原价,尽卖一些不入流的童书。但是还是很吸引孩子们的。孩子被《查理九世:鬼公主出嫁》迷得不行,灵魂出了窍,这个样子走在路上会被车撞的,必须设法疏导。我赶紧到网上查这类书,我想,堵住是不行的,她反而会更加渴望。正好到了周末,楼上楼下在其他学校读书的好朋友们都来家里找孩子玩。我在一边听孩子们讨论《查理九世》,果然那些孩子也都读了这些书,并说这个作者写的《怪物大师》更好看。我就上网找《怪物大师》,见是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就比较放心,因为接力出版社是我心目中排前几位的儿童图书出版社,他们出版的《蓝精灵》系列、《丁丁历险记》系列,都是孩子特别喜爱的书,印刷质量也很好。我在寻找《怪物大师》的时候,也找到了早就做了记号的”鸡皮疙瘩“系列,这都是同一类型的书。立刻下单10本”鸡皮疙瘩“系列的书和8本”怪物大师“系列的书。很快书就送到家,孩子周末一口气看了3本”怪物大师“和1本”鸡皮疙瘩“,总算解了渴,并且下结论说:怪物大师比查理九世好,鸡皮疙瘩的幽默是前面两种书里没有的。她还跑过来亲我,说”好爱妈妈,妈妈总是给我买我喜欢的书“。我见她心满意足的样子,提醒她,不能因为读这些书而忘记了功课,就如不能因为吃巧克力就不吃饭一样。她同意。于是趁机约定:这些书都只能在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读,且平时也不能带到学校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只能周五带去给同学读。她都同意了。现在,这些书都堆在我家冰箱的顶上(西门子冰箱,个儿很高),冰箱顶上专门放供她在规定时间里读的书和吃的东西,她看得到,够不着(实在想够,也能踩板凳拿得到),所以这是一个半开放的约束,是带着信任和爱护的约束,孩子是愿意接受的,况且有盼头:周末可以放开享用啊!同时,为了平衡好她的阅读渴望,原本答应她六一才买的《蓝精灵》第4辑,我也提前给她买了,她非常开心,我告诉她蓝精灵可以平时带到学校去看。周末有盼头,平时又有心爱的蓝精灵陪伴,孩子对这些来自父母的规定接受得不勉强,并且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我们告诉孩子,看这些惊险小说,大脑和内心的节奏就会很快,像坐过山车一样,总是这么咚咚咚地,人也会疲倦劳累。所以阅读也要像弹琴一样,既要读快节奏的,也要读节奏慢一点的。孩子长期练琴,对这样的比喻比较容易接受。另外,她也说自己蛮愿意学着管住自己。这种把愿望延迟到周末来满足的做法,我们在其他事情上已经引导过她,比如她每天的零花钱(1元)通常都会愿意攒到周末再花。我们感到,在家里经常和孩子讨论”自由“的话题也很重要,这样就能让她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自由,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让她慢慢建立起”自由和自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分不开的观点。她由此知道自由如洪水泛滥是不行的,而给洪水筑起大坝,洪水就能发电,还能灌溉农田,自律和自由,就如大坝和洪水。她知道,家里阳台上鲜花盛开的自由,来自每天不辍的浇灌和定期的剪枝、施肥。她知道家里金鱼缸里金鱼游来游去的自由,来自每天都精心喂养,不能多喂,也不能不喂,都有一定之规。她看到父母头天晚上为第二天的早餐做各种准备:洗菜、切菜、预约好电饭煲的蒸饭时间,她知道如果做好了这些准备,就有了第二天一早吃营养丰富的早餐的自由。而有了全面的营养,人就不容易生病,就有了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自由。我们特别重视的,还是教会她懂得:长期坚持小的约束,会换来日后大的自由。这样她就能慢慢懂得,所有这些刻意的训练和坚持,都是为了以后人生路上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做准备。但这又不等于牺牲眼前就可以享受的自由。所以,在经受了短期较大的学习压力之后,我们会让她到点就放开享受一下。如一周到了周五,她就能放开休息,食物和图书及电视等,都会依照她的喜好和心愿做一番规划,让她吃得开心,读得爽,看得愉快,还能睡懒觉(不过也有时间规定,比如不能超过8点就要起床,而平时都是5点半起床)。或到了放长假,也会好好设计一番,尽情度假放松。该吃大餐的时候绝不继续空等。但放松时也会有必要的约束,有范围规定。这些自由和约束的取舍,我们都会用一个词来不断衡量:节奏。为的都是防止节奏单调,防止走极端(节奏一单调就会陷入极端,绷得太紧的弦会断,弦太松也弹不成调),想达成的都是动态平衡(追求”多样化与一致性“的统一,希望生活像一首动听的歌,有快有慢,有长有短。)。写到这里,发现可能已经完全写跑题了。8过,反正说了是虚晃一枪,哈哈,等着接大家的高招哦。====针对这个帖子的网友的一些观点,陆续汇集自己的评论===,图书馆是个好地方。我以前也相信什么开放式教育,快乐教育,自由式教育等等,现在发现,这些理论就是听听而已,不能当真。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养他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还是讲个身边朋友的故事吧。朋友夫妻俩也是信奉所谓快乐教育的,他们很注意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他们儿子现在快小学毕业了,从各方面看,确实是个好孩子,独立,诚实,对别的小朋友有爱心,很会玩也爱玩,有创造力。可是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学习,是班上的后进生,朋友经常被叫去开后进家长会。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朋友没把这当回事,觉得孩子大了,懂事了自然会认真学习的。可是现在他们督促孩子学习,他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有这时间,我可以搭个大大的乐高机器人了。这也许放在美国不算个事,可是朋友偏偏生活在新加坡,这可是个唯成绩论的地方,成绩不好意味这不能上好的中学,大学,前途一片暗淡。朋友现在经常无奈地感叹,他们身在东方,却错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悔之晚矣。现在只能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尽量提高一些罢了。现在是大人孩子都痛苦,哎。。。&&&俺的回应:如果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养他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这就可能是在给孩子从小灌输被动适应环境的生活观念,以恐怖和压力为主,而不是以享受生命中的喜悦为先。朋友的孩子在搭建乐高机器人的时候也能学到知识的,这要看家长是否善于抓住契机来给予引导。若实情如楼主所述,那么楼主的朋友有可能是简单地理解了“快乐教育”,走得极端了一点,但并非就来不及扳回一些。但因为这件事,楼主就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也似不是明智的选择。首先,这个社会有残酷的一面,但也有温情的一面,两面都要展示给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展示温情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先吓唬他。有创造力的孩子都不是吓唬大的。就我个人的阅读来看,推荐楼主看看《哈佛两姐妹》和《粗养的智慧》这两本书。孩子的教育,原本在收放之间,单纯的收和单纯的放,都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不知楼主以为然否。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讲一讲,应当如何给孩子自由,尽量以真实的场景为例。首先,在对事情的处理上,我们应当给孩子探索的自由。曾经有一个小男孩C,到我们幼儿园来试读,那时他奶奶在陪园。见到小朋友们好多在沙坑里玩,他也想去,奶奶赶紧把他拉回来,“有细菌,多脏啊”。后来小朋友把凳子和凳子垒在一起,爬上去玩,他也想上去,奶奶又说有危险不能去。你能想象那个场景吗?院子里有许多小朋友,有些在树上摘果子;有些在沙坑挖地道;有些拿砖头砌城墙;有些在荡秋千;有些在玩吊床……大家都忙忙碌碌,只有小C,他什么都不能做,站在奶奶身后,就那样茫然地看着大家。后来,协商过后,小C没有再来我们幼儿园了。那时候,我其实有一点难过的,因为看见小C,好像什么都不能做。每当他想尝试什么事情,奶奶总会说“脏”和“危险”。每次他表达出任何探索的欲望,奶奶总是会说“你不行”“你不可以”“你不要”。我忍不住会想,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真的觉得“我不行”?那我们幼儿园内,平常是怎么做的?秋天的上午,刚下过一场暴雨,后来雨渐渐地小了。室外的沙坑,因为积水,形成了一个大水塘,我们还有一个泥坑,里面也积满了泥水。草地上,同样泥泞不堪,雨水还在慢慢地飘下,所有的树叶也都湿透了。小H问老师:“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踩水吗?”老师说可以,要等到室外玩耍的时间才行。小H就欢快地跑开了。到了室外玩耍的时间,孩子们排队换上雨衣和雨靴,就欢快地跑出去了。小朋友们在沙坑里来回地跑,不断地溅起水花,五颜六色的雨衣穿梭交织,忙碌极了。然后有些孩子干脆脱下了雨靴,灌满水,泼来泼去地玩。我回室内准备好他们换洗的衣服,又准备好两个大澡盆。再到室外的时候,我看见三个六岁的大男孩,穿着满是泥水的T恤,轮流往泥坑里跳,因为泥坑很深,所以跳下去的时候,溅起的水花,足有一米多高。三个男孩子,衣服裤子早就全是泥了,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连头上脸上都有一滩泥。女孩子们和小男孩们,一个个在旁边喝彩,简直嗨翻了天。然后我们在澡盆里灌满热水,一个个地给孩子们洗好澡,换上干净衣服。刚开始当幼儿园老师的时候,我并不明白,为什么雨天也要出去玩。雨天那么湿,玩过之后,十几个孩子换衣服裤子,都得快半个小时,有意义吗?后来我才明白,孩子们根本不怕雨天,雨天 ,也有雨天的乐趣,不是吗?而且,在孩子们将来的人生中,难道就不会遇到“雨天”了吗?如果遇到“雨天”,就放弃自己的安排,放弃自己的计划,放弃自己的理想吗?很多人都说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是孩子的天性,就是无畏的啊。(当然,我们让孩子出去在水塘里跑来跑去,是因为天气还不是很冷。如果很冷,感冒风险增加,我们就会换到小路上去踩水,因为孩子穿着雨靴,所以顶多裤腿会湿,不会这样全身湿透。)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小G的。小G时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有一天,看见哥哥姐姐们在切水果,她也要切。J老师叫我给她一把小刀,我其实有一点犹疑的,但我还是给了她。果然,小G没一会儿就切到手了。我拿了一个创可贴,给她贴好。过了没几天,小G又想切水果,我正在想要不要给她,J老师叫我给她。然后,她又切到手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小G还是问我要水果刀,我想她已经切到两次手了啊,可是J老师仍然要我给她。她就第三次切到了手。不过,从那以后,她也切水果,但是再也没切到手了。那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小G切到了手,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她刀?后来我就知道了,其实,孩子想要尝试和探索的许多事情,都是存在风险的,关键是孩子是否能承担得起这个风险。小G切到了手,我们没有很夸张地说“是不是很疼啊”,她自己也没有特别难过,贴上创可贴就算了。很多大人,看到小孩切到了手,或者哪里破了皮,就特别紧张“啊,宝贝你流血了”,小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像受了很严重的伤,也变得紧张起来。然后大人又说:“你以后可千万别玩刀了,太危险了”,小孩子以后就不能玩刀了,默认刀是危险的。可是,难道小孩子不需要学会使用刀吗?一把切水果的小刀,大人又在旁边看着,有多大的风险?也不过是像小G那样,切破几次手,慢慢就学会了用小刀,自己也不觉得怎么样。(其实四岁后小孩子用小刀切水果,切到手的情况都很少。只是小G才三岁,手指没那么灵活而已。即使她还没那么灵活,我们也没跟她说“你不行”,还“感谢你为我们切水果”,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蛮有价值的。)很多探索都伴随着风险,我们权衡一下,孩子和大人,能够承担的风险,就让孩子去做。孩子即使受一点小伤又怎么样,比起“我不行”这种持续的挫败感,擦破点皮真的不算什么。其次,在生活习惯等规则问题上,我们不要给孩子过多的“自由”。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一定要吃完,才能离开。我有时也会看见某些孩子,吃两口就跑,等爸爸妈妈吃完了,他又说饿,要吃零食。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吃一阵玩一阵,好像吃饭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孩子自身没有规则,没有稳定的习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另一方面是,孩子的身体没有按时地得到营养,对身体发育也不好。大家都知道太多零食于身体无益。有些人等孩子玩够了,去给孩子热饭,可是这样围着孩子转,什么都听孩子的,真的好吗?所以,按时吃饭,今天的饭没吃完,就没有零食。在睡觉的问题上,也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自由”。每天到了八九点,就带孩子去洗漱,讲一个绘本,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睡觉。有些家长,孩子要玩,他就一直陪孩子玩,还想出各种新鲜游戏陪孩子玩。孩子本身已经有点困了,可是在不断地被家长刺激,困意也就烟消云散。过后,父母反而怪孩子“是他要玩,我陪他玩那么久,当然没睡好。”所以,在生活规则上,一定要按节奏来。比如每天都是中午十二点吃饭,晚上九点睡觉,不要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大人今天要求孩子九点睡,明天带孩子出去玩到十点才回来,后天又要求孩子九点睡,孩子当然睡不着。即使是大人,也需要稳定的生物钟,所以请大人也尽量遵守孩子每日的节奏。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在对人方面,我们当给孩子怎样的自由。首先是,孩子不能够用肢体或者言语伤害任何人。我曾经看见一个场景,有一个小男孩让妈妈买玩具,妈妈不同意,他就又哭又骂,“你这个坏蛋,你不要脸,你这个王八蛋”,还一边使劲地用脚踢妈妈,妈妈虽然脸色不好看,但是不言不语地让他骂让他踢。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坚决不要给孩子所谓的“自由”的,因为他在伤害别人。我们华德福的做法是,控制住孩子,不让他的手脚伤害别人,也不让他去做任何事情,直到孩子冷静下来。冷静下来以后,孩子需要给他踢到的人“揉揉”,照顾好被伤害的人,他才能够离开。至于孩子骂人,我们需要平静地跟孩子说:“你这样大声地吼我骂我,我是听不到你讲什么的。”然后就走开。曾经,小H放学时朝他爸爸大吼:“我一定要那个玩具,一定要!”他爸爸没有说话。小H又接着吼:“我偏要,我就要,我一定要”然后他爸爸忽然开始有节奏地小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哼着歌儿“我听不到,听不到,听不到”小H又吼了一会儿,看没有效果,只好跑去拉着他爸爸的裤腿问:“爸爸,你可不可以给我买那个玩具?”看着小H爸爸一边小跑一边欢快地哼着歌儿,我使劲地忍住了笑。其次是,当孩子受到他人的言语或肢体的伤害,我们当保护孩子,并且捍卫孩子拒绝他人的自由。如果孩子真的被别人打了,爸爸妈妈其实还是比较紧张的,也会第一时间站在孩子的前面。可是,现在很多情况是,许多大人根本不尊重孩子,故意做出某些事,来让孩子难堪。比如,有个小男孩不愿意摸小狗,某些叔叔就会说:“小X你真胆小,哥哥都敢摸,你不敢。”这个时候,我们当允许小孩说:“叔叔,请你不要讲我,我不喜欢你这样讲我。”如果孩子没有勇气说,父母也应当说:“我们家小孩不是胆小,他只是还没有习惯去摸小狗。”还有些大人,看见小孩子可爱,就使劲地去揉去捏小孩子的脸蛋,小孩其实一点也不开心。毕竟,小孩是个人,又不是玩具。所以此时,我们当捍卫小孩拒绝的自由“叔叔,请你不要这样捏我,我很不舒服”。某些大人又喜欢逗小孩,问小孩要吃的,不给就说:“你这个小朋友怎么这么小气呀”。我们应当允许小孩说:“婶婶,这是我自己的东西,我可以决定要不要给你。”这些大人的话,说小孩子“胆小”“小气”之类的,其实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孩子,让他得到应有的尊重。综上,在对事情的态度上,我们当保护小孩探索的自由,在风险不是特别大的前提下,给他更多的可能。然而,在生活习惯上,比如按时吃饭睡觉,每天只能玩十五分钟的平板电脑,此类的事情,一定要严格,不要让小孩形成拖拖拉拉不守规矩的习惯。在对人方面,我们不能够去伤害别人,不能吼别人骂别人,但是如果别人做些不好的事情,我们也要懂得拒绝。愿你的孩子勇敢又温柔,同时守规矩。至于如何温和而坚定,请看这个答案如何帮助打人骂人的小孩冷静下来,请看这个答案
针对已有的回答说两句: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变成家长想要的样子。至于是“更快乐的孩子”,还是“更成功的孩子”,还是“最能做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归根到底都还是为了符合自己的期待。快乐幸福有没有客观标准?也许没有。但是有没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幸福观,孩子也很有可能会接纳?我相信有。人类进化了这么多万年,就算社会文化价值观有分歧,心理和认知上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定义孩子的幸福观,但是如果这种幸福观只是经济和文化产物,那么当孩子长大以后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发生变化,幸福观就面临巨大挑战。如果这种幸福观建立在更为深层次的内心需求上,至少在他/她的有生之年,都能秉持这种幸福观,那么家庭教育的时空局限性也就不成为其阻碍了。转入正题吧。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立刻想起的是大学阶段让我很惊讶的一段对话。当时我们聊到家里的教育方式,一个平时看起来特别乖巧自律的女生说,我爸妈不怎么管我。我自己一直是家教比较严的,自我感觉行为跳脱,捣鼓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自律也不怎么好,为何爸妈不怎么管,孩子却乖巧?我无从探寻那个女生乖巧的缘由。不过后来我发现了很多种可能的解释。或许这许多种解释综合起来,才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但是首先我们得定义下“自由”。如同我在“曾有过的最深刻的错误认识”一题的回答中所说:以为自由就是想做啥做啥。 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即时诱惑的影响,要么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观念所扰,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缺乏自律的自由,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可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是不是采取虎妈那样的方式?我认为不尽然。一个普遍的理解是:如果孩子在家长的教导下被限制得太多,那么到了能够自由选择的地方,例如大学中,就想去挑战限制,就想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失去控制。也就是说,家长的管教形成的是外力约束,而不是孩子内心的要求,所以孩子缺乏自律的能力。然而自律缺乏还有其他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完美主义。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高,孩子就越害怕自己无法达到标准,干脆以“逃避努力”的方式来避免失败。或者干脆到虚拟世界中寻求满足感。还有一点就是家长把“可以玩”作为学习后的奖励,导致孩子形成“学习是辛苦的”“玩是快乐的,是奖励”这一思维定式。(以上两点关于缺乏自律的解释已经在心理学书籍中有所涉及,并非我闭门造车)其实如果让孩子自己探索,说不定他/她更能自行发现学习中的乐趣,把学习当做一种玩。真正优秀的人,大概很少不如此。所以,“给孩子自由”,在我看来,并不是“纵容”,而是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让孩子在发挥潜能的时候获得自信(而不是为了达到大人的不切实际完美目标而疲于奔命,自我怀疑);以及让孩子找到学习成长中的兴趣而不是耽于享乐。然而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管”是一种我认可的“自由”教育方式。父母不管,还有两个隐含的意思。第一,父母的影响,不是单单从“管”而来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基因传递,也有潜移默化。如果我父母一到周末就睡到日上三竿,我会自觉自愿地闻鸡起舞么?第二,父母不影响,还有别的东西影响——比如学校和社会。学校强调好好学习,社会强调女孩要文静乖巧,这说不定正是我所说的女生有这些特点的原因。可是回到开头所说的,现在学校和社会对女人的要求都变了,她今后是否还能过得顺利幸福,那就得看她是否能应对这种改变了。所以,“给孩子自由”中隐含的陷阱,就是不鼓励他/她去做他自己,而是随他模仿父母,或是随他模仿同伴,听命于老师,符合社会期待,随波逐流。这不符合我们给孩子“自由”的初衷,对吧?“给孩子自由”,不能说就不对。但是,需要家长的智慧和引导,甚至以身作则,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流。
读研的时候,同宿舍一哥儿们是教育系的。我们都对皮亚杰感兴趣可是专业出发点不一样,结果交叉点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理论上谈论了很多,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你会发现那些空想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用处。下面要说的都是真实发生了的事情,但是自我感觉太个例,其中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恐怕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我的指导思想就是给孩子自由。原因是痛感中国的孩子太不自由。原则很简单,行为方面只要没有危险性,语言方面只要不说脏话(一直贯彻到离开我们)不说谎话(这个很快就名存实亡)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准备承担的代价就是,这孩子将来一事无成,我们活多久就养活他多久。当然后来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情况也增加了限制性项目,比如不许爬墙(他认为没有危险,我们认为有危险),不许去网吧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父母之间的观点是否能够协调一致。我和我媳妇一直在理念上有矛盾,有时激烈有时缓和,但总的说来还是能在理性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孩子成长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强,有些事家长已经很难控制局面。让孩子好好吃饭真的是很头疼的事。经常说“再吃两口!” 得到的讨价还价是“就一、二的两口!”我已经竭尽浑身烹饪解数,效果总是不理想。偶尔发现这孩子到了饭店不挑食,什么都吃还吃的挺多。只好隔三岔五下饭店。如果放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哪儿哪儿都是地沟油。不爱做作业就算了。也有时候是的确时间太晚,就不让他做了。我替他做作业是经常的,还得模仿他的笔迹。几乎每次家长会都是被指责,以后就都是我去出席,接受批评自然是诚恳的,回来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打架了就打了,男孩就是男孩。最多问问打得怎么样,有没有机会侧踹。打得好表扬,特别是有一次打哭了长期欺负他的一个邻家男孩。当然要告诫注意保护自己,同时不得打击对方要害部位。好不容易考进大学又不想念了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个重大的挑战。但是孩子都那么大了,而且现在的大学又是这个样子,念不念吧。都由他。之后在国内乱转,尝试了许多事情,我们一直尽力提供资助。好的时候只需帮他付房租即可,不好的时候吃住都得管。有过一次小微创业,我们当时因为买房只能帮个小忙,大部分资金是他自筹,后来没有成功。欠的债也是后来他自己偿还。我前边提到的个例和偶然性就是,去年春节过后,孩子居然全靠自己在一个较大的城市找到了工作,跟他自己爱好的吻合度很高,比较受老板赏识,薪酬还在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以上。这很出乎我们的预料,更没想到的是,干了刚半年多这孩子就学会了跳槽又去了一家更大的公司。不管怎么说,原计划不变,什么时候该我们养活,只要我们还活着,木有问题。与上面所说的平行的是,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当然要在各方面引导并作必要的投入,尤其是时间。 大约从两岁开始,就是散步的时候还是他自己走一段然后抱着他走一段的时候,凡是过眼的文字都让他认。无论食品包装,街上的标语招牌,墙上的地图统统都念,但是不强迫而是慢慢形成了习惯。这样到三岁的时候已经能认识不少字了。有一次他居然指着地图说“集宁”,我大吃一惊,因为‘宁’字教过,但是‘集’字还从来没碰到过。原来是动画片第几集的‘集’,他自己认识的。从专业角度出发,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也能立刻辨认说明这小子有相当不错的认知能力。大概四岁的时候,过年跟表兄妹们在一起,他叔提出一个认字比赛,第一个念出来的可赢得五毛奖金。他是最后的赢家倒不奇怪,诧异的是他居然还认识两个繁体字,我清楚记得其中一个是‘機’。这样他很早就开始读书了,各种故事童话,郑渊洁一直读到高二。我觉得早点识字,尤其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汉字,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很有好处。每天都要讲故事,这是我的作业。哪儿有那么多故事可讲呢?只有自己编,各种动物,翻来覆去,也许融进了我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什么的但并不刻意。我只是注重没有什么不可以。狼并不总是很厉害,狐狸会被猪算计,凤凰干了不少糗事,阿凡提,巴拉根仓,林肯,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我不知道讲故事会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坚信会有正面效果。后来看过孩子的博客,某些方面比我强。跟孩子做朋友,暗中鼓励没大没小。经常能听到在楼下喊,“余和平,下来给我系鞋带!”后来大了自己知道大小了。但是原则性的事物不让步,比如不能让他独霸电视,讲公共资源要合理分配使用的道理。再比如,有次把一个比他小的孩子的眼角打伤了,带上他和他当时最心爱的玩具登门道歉,事先说好要他自己说对不起,还得把玩具送给人家作为赔偿(当然人家大人坚决不收又拿了回来)。那是他生平哭的最伤心的一次。还有比如,后来家里买了电脑,孩子上电脑的时间是规定好的,到时间必须下,没商量。家里玩儿不够自然会去网吧。这是孩子他妈妈的事,有没有去网吧,在哪个网吧,一抓一个准。不过总的次数倒不算多。喜欢踢足球了,买球,地上摆两块砖当球门,轮换守门。喜欢某种乐器了,买。但是这孩子自己不愿上任何课外培训班。建议过书法、乒乓球、武术、乐器等都不干,所以这方面没花一毛钱。游泳是有意识教的,大约六岁时候用了一周时间就学会了。总之,音体美方面只能是尽力引导,唯一强迫过的是毛笔字,但基本没什么效果。另外一件有意识做的事是欺骗,当时忽悠这个说法还没流行。不仅是因为社会上骗子越来越多,更主要的是我自己从小到大发现有不少被欺骗的事和观念,所以个人模糊地认为欺骗对孩子的认识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当然这个要做得好玩儿,让孩子知道人说的话并不总是真的就行了。比如,有一天骑车子带他出去声称要去四十里之外一个临近的县城,实际上只是在绕城公路上转个大圈子回来。这样做可能跟不许撒谎原则形成了矛盾,尤其在他小时候还分不清撒谎(不说实话)和忽悠(最终要抖包袱)的区别,不过,我觉得这甚至对培养幽默感都有帮助,所以大概是利大于弊的事。但是有一个后果我没料到,那就是他也很小就学会了忽悠。有一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出差住宾馆一个没有卫生间的普通房。我刚出去刷个牙回来就发现孩子不见了,第一反应就是往电梯那儿跑,脑子里闪过各种最坏的结果,幸亏没跑几步他出来喊住了我,原来他是故意藏在了床后面。那次可是真得把我吓坏了,儿子要丢了怎么得了。那时候他还没上小学呢。有机会就带他出门,或骑自行车近郊转悠,或乘火车汽车去奶奶家姥姥家。这是工薪阶层能够负担得起的旅游。可惜家里能买得起汽车已经是他上大学以后的事了,否则会跑更多的地方。总之,多出门开阔眼界,我认为很重要。学习方面当然要检查督促。有一段时间发现孩子不是不会就是粗心。到了假期我就每天给他出十道题,错一道就再加两道 ,最后往往是我出题出到手软作罢。英语从学龄前就开始引导,儿歌,漫画,插图故事等。后来是儿童英语课本,到初中就能学《新概念英语》的前两册。对于学习家长要有耐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动力总是来自孩子自身,家长再急也没用。高三下学期,实际上就是最后三个月,儿子突然发力,戒掉足球电脑音乐所有活动全力投入复习。结果应届高考虽然没考上一本但超过二本28分,老实说,这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虽然后来的退学更加出乎预料。以后的事实证明孩子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显然更重要。这跟“自由”原则是否有关很难说,所以说是个例可能更妥当。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行为也会起作用。作为教书的,我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看书,肯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给孩子“自由”到底好还是不好,很难给出肯定的结论。我也不认为这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愿意提供最大的可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长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心目中也没有拿任何一个样子作为标杆来培养。我知道这孩子就是他最后成为的那个样。从他的同学朋友同事们的评价来看,似乎儿子目前的样子还不错,我们感到欣慰。但是,这只是个个例,也许连参考价值都没有。只不过看到其他答复者都还没有孩子,这个总算是现实版。
一岁的孩子,需要扭头表示“我不想吃了”的自由;两岁的孩子,需要“我想玩小汽车,不想玩洋娃娃”的自由;三岁的孩子,需要“我现在就是想要一个人玩,不想和大家玩”的自由;四岁的孩子,需要“我今天想要穿红色的外套和绿色的裤子,变成一只奇怪的霸王龙”的自由;五岁的孩子,需要“我现在害怕,想要和爸爸妈妈睡,我明天会努力自己睡”的自由;六岁的孩子,需要“我更喜欢游泳,不喜欢钢琴”的自由;七岁的孩子,需要“我的天空是红色,大海是黄色”的自由;八岁的孩子,需要“我再玩10分钟电子游戏,然后就开始写作业”的自由;九岁的孩子,需要“我觉得蚂蚁真好玩,至于是不是能按时到动物园我一点也不在乎”的自由;十岁的孩子,需要“我不想说对不起,但是我愿意抱抱她”的自由;十一岁的孩子,需要“我保证在8点前回来”的自由;十二岁的孩子,需要“进我的房间请敲门”的自由;十三岁的孩子,需要“我现在有点生气,请给我安静的空间”的自由;十四岁的孩子,需要“我挺喜欢他的,你们不用为我担心”的自由;十五岁的孩子,需要“抱歉我回来晚了,我知道你们担心我,请不要生气,我下次会提前通知你们”的自由;十六岁的孩子,需要“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和指导”的自由;十七岁的孩子,需要“我的零用钱?我全买了高达模型”的自由;十八岁的孩子,需要“我知道你们想让我学法律,但是我更想学历史”的自由;孩子有时候是一只小兔子,胆小并且需要保护;有时候是一只野猪,蛮横又粗鲁;有时候是一头小象,鲁莽又力大无穷;有时候是一只小狗,温顺又甜蜜,也有时候是一匹大马,优雅而且彬彬有礼。不过孩子最终将要成为的仍然是她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控制自己和展示自己。爸爸妈妈能够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就是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懂得接受自己的恐惧和愤怒,懂得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感激,懂得为自己和他人设定良好的界限,懂得通过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懂得如何自由的爱自己,爱他人和爱整个世界。这份儿懂得和自由来自于爸爸妈妈持续的温柔,来自于孩子感受到的持续的安全和鼓励。当爸爸妈妈提供了一片温柔,安全和鼓励的土壤,孩子的自由和懂得将会是随之而来的果实,自然而然的生长壮大。一只又一只的小兔子,小野猪,小象,小火龙将会慢慢长大,懂得保护自己,礼貌的对待他人,温和的守护自己的内心。
取决于三方面:1.孩子自身性格(有些孩子需要管束而非放任)2.家长掌控能力(有些家长分不清自由和溺爱的区别)3.社会的接受度(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能融入中式的社会大环境)
我就是这样子被「自由」的教育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个问题下,很可能我是最有资格回答的人之一。在答案一开始我没办法评价到底是好是坏,但是我的确是很感谢因为各种各样的阴差阳错,自己被父母从小如此「自由」的教养,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父母离婚的时候我8岁不到9岁,在那之前我和大多数知友一样。生活平凡没什么亮点,父母也是一套正常中国家长式的教育。我自己本身也很平凡,没有什么天资。要讲的是父母离婚之后的事情。从那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因为我和姐姐跟了母亲,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所以母亲每日都要早出晚归忙于工作,才能养好我们两个孩子,而姐姐又是住校,所以经常性的一个人在家待到半夜还没有人是家常便饭。小的时候,我经常觉得孤独。每当放学的时候小伙伴们都欢快的回家吃饭时,我必须要一个人去附近的面馆饺子馆什么地方一个人吃饭。从小到大我在家里吃饭的次数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我们家的厨房很多年也差不多只是摆设。母亲在饭店工作,烧的一手好菜,但是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偶尔做上两个菜。当然了,孤独带来的就是自由。我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人管过我。不是埋怨母亲,我很感激她对我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无为式的教育。我小时候,经常会一个人背着书包,八点多回到家,发现偌大的家里空无一人。然后一个人打开电视躺在沙发上看。看到迷迷糊糊睡着,等到母亲回家时把我抱回到床上。这样子过了好多年,应该是从小学后几年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子。我知道诸位知友所探讨的「自由」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我这样子的彻底放任不管。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他们是相同的。这种自由使得我每天都必须要去思考自身。比如说很小的时候,就要去想今晚吃什么。然后今天放学能去哪。今天能做什么,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东西,都是从很小的时候我开始思考的。然后关于任何事情的决策,也都是我自己做。我的母亲很少在我自己的决策上边给我说过一个不字。这是她给我的另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比如我小学升初中,我的母亲会给我五六所学校让我选择。然后带我去参观。然后让我自己做出决定。这已经算是对我有限制了。在这之后,无论是中考,高考,大学,台湾交换或者是之后的出国。都是我自己做决定。然后汇报给母亲,因为要争取到母亲的同意。所以我做出每个抉择之前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自己想要的。这也就导致了,她基本上都会同意我的抉择。这样的自由,所引导的我是不可能不犯错的。因为没有人和我说过什么是不该做的。都是我自己去尝试,然后知道错了。在我做错之后,母亲也会让我自己去承担责任。因为责任本身和她是没有关系的,这带给我的是另外一种责任感的培养。长大后和周围的朋友们探讨这个问题。当我讲出来我是怎么长大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给我的反馈都是:「天呐,你简直是太自由了。」对,是很自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带来的双刃剑也是随处可见的。自由的成长意味着早熟,意味着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考虑玩泥巴还是玩沙子的时候。你却必须拿着生活费考虑如何让自己每顿饭都吃的精致又好。当大多数同龄人一心一意考虑学习的时候,你却必须在学习之余关心家里的其他事物。总之,自由的成长肯定意味着给了孩子本身它这个年龄不该担负的东西。很多人批评一种叫做「中国式教育」的东西。我们小时候都读过日本小学生的故事。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学生被家长担当的东西太多,孩子担当的东西太少。所以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是自由的成长,也许也会让孩子担当过多。如何权衡这个中间点,是所有父母必须要考虑的。当然,我还是认为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因为我见过太多的同龄人,成长到我这个年龄时,心理的成长速度仍然没有办法跟上。以这样一种心理的成长速度,去面对可怕的社会环境。有时候伤害会是致命的。到今天,我和母亲的关系依然是一种商议式的关系。我见过很多同龄人,到了现在依然还想做什么没办法做。他们很羡慕我的自由,有时候我也很羡慕他们从小被人管着。孩子不是父母将自己美好愿望投射出的实体。孩子就是孩子,也会成长成一个成熟的个体。应该有更多自己的选择权。父母所能做的最好的,是在一个界限内,给他尽可能自由的成长。我还是很感激我的母亲,能让我这样子自由的成长起来。:)
谢邀。这个说法可能不对。 我从来认为,所谓自由,就是合理的规则。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规则。对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规则。 在动物世界里,幼崽不跟着成年动物,一是会失去保护,有杀身之祸;二是不知道觅食,也必致夭折。这是铁律。 一个小孩出身后被狼叼走,因某种原因没被吃掉反受抚育,就是狼孩。这已经是有过多次发现的证实。 所以,这个自由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既给孩子健康成长的足够空间,又不要让孩子成为“狼孩”,这里指一切坏习惯,还不要遭遇过不去的危险。 孩子在抚育期,或者说小学之前,对家长特别依恋,同时,母亲怀孕和产后,体内产生的催产素,会促使其增强照顾他人的愿望。这种生理上的设置,也都包含了孩子被照料和避害的需要。 有些动物有一个特征很明显,长到一定的程度,成年动物就会将幼崽赶走,否则就会与成年动物争食,还会妨碍幼崽的成长。养过鸡的都知道,母鸡先是宁肯把含进嘴的食物给小鸡吃,小鸡长到一定程度,与母鸡争食时,母亲就会把小鸡赶跑,这也是为了让小鸡懂得自己去觅食。这就是规则。 小孩有一个认识社会,形成一些被社会认可的行为,而后才能被社会接纳。这个认识,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教之外,就是让他自己试。 小孩是在不断试中成长的。比如,国外育儿的经验中有一条,家中的桌椅边角是不包的,小孩撞过一两次后,知道厉害,就会避让,小孩打翻了碗或者故意折腾不吃饭,那就下顿再吃,他知道这样会挨饿,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我在四五岁时,对理发店的剃刀好奇,就去试了一下刀刃,手指立即被划了一条口子,至今不忘,想起来还有点头皮发麻,知道那东西凶险,不好玩。 我们常说,顽皮的小孩聪明,多有出息。为什么,因为顽皮,试的机会特别多,试及试的刺激,会让他自小就会有更多的经历,从而发育更为良好。 如果这也不让试,那也不让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过度溺爱,这是取消或代替孩子应有的成长过程。过了这个村,就不再有这个店。孩子成长是有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需要养成的东西,过了,就会造成基本素养中一些东西的缺失,以后要补要纠正也会很难。 我这里只是讲些观察中的体会和思考,说说道理,前人正确的经验,相关的好书有的是。但是他人的经验及书上说的,只是一个参考,孩子还有个体差异,先天秉赋条件的不同,还得细细观察,适时调整,因人而异。孩子13岁后,会逐步进入叛逆期,方法也得随时而变,就不多说了。
借用三句蒙特梭利博士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吧:1 当儿童还没有发展起控制能力的时候,“让儿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与自由观念相违背的。2 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3 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我曾经在幼儿园工作,按说自己带孩子上幼儿园,是相当便利且划算的,但,在孩子入园三个月后,我毅然辞职,带孩子回家!一方面,因为孩子入园后,总是生病。另一方面,觉得幼儿园对孩子的束缚太多。(这个我也是没办法改变的,因为理念以及家长的观念不同。孩子在幼儿园也是很累的,从早到晚,什么时间做什么,有多长时间来做,都差不多是被安排好。)最重要的是,这样紧凑的幼儿园生活,导致户外活动的时间极其少,而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接触大自然,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家里,我有足够的耐心来对待我儿子,给他足够的自由,他想做什么,想怎么做,我基本不干预,但是,有一些度是要把握好的,有一些事情是要作以规定的,比如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自己的事情,或者违背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目前我儿子三岁多,每天开开心心,健健康康,自由自在,自己的事情基本能自己做,但是几乎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说“这孩子真听话。”但,我们不觉得这是听话,只是“能沟通”,因为他不是完全的听话,而是有自己的主见,但又不固执己见。所以,个人觉得,给孩子“自由”,挺好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锻炼儿童的勇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