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动物作文电脑方面的知识,小学语文教材,还有作文方面的,就是下载太费劲,希望多一些免费的资源,非常感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雨花小语教研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书香溢满美丽校园!让经典浸润快乐童年!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来源:&&作者:马宏&&录入人:马宏&&发布时间: 8:37:39&&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雨花教研室 马宏)
第一部分:教材总析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注重体现教材的“民族性”特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4.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宣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教材内容的安排立足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目标集中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给教师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空间。
&&6.注意从我国丰富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取营养,并且注意研究、学习国内外其他版本的母语教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7.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和典范性。其标准是:(1)所选课文力求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2)题材、体裁、风格力求丰富多样,整本书或整套书的内容应体现合理的文化构成;(3)广开“材”路,多编少搬。
&8.坚持“集思广益,开门编书”。一方面在编写组内部倡导精诚合作、精益求精、超越自我、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发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语文教材建设的各界人士参与编写工作,争取知名专家的指导,走编写人员、课程和教学专家、第一线教师“三结合”的教材编写的路子,使教材建设能够真正凝聚起集体的智慧。
&&&&二、教材的框架体例和基本内容
&&&&三年级上、下册属中年级段,其架构主要有四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整套教材的结构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
&1.学习习惯。
&该套教科书每册开头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图片方式呈现,将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有序而又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承接前几册教材安排的“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等习惯要求,三年级教材分别安排了以下内容:
*“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 &*“主动预习和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 以后各册还将陆续安排读报、写日记、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以及多种渠道学语文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意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文。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教材在选文上坚持三种价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即所选的每一篇材料力求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整本或整套教材的文化构成也尽可能均衡合理.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建构他们自己的文化;
以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有写人的如《孙中山破陋习》《卧薪尝胆》《军神》,有记事的如《第八次》《金子》《掌声》,有状物的如《石榴》《石头书》,有描景的如《西湖》《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东方之珠》等等。
全册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国、外国,情感、理性等等,诸多方面均有涉猎。
&二是时代性。即所选课文力求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如三年级下册中选人的几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放飞蜻蜓》《槐乡五月》《海底世界》《美丽的南沙群岛》《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水上飞机》《狼和鹿》《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这些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饱含着现代人应有的价值观。
三是审美性。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从文章内容到语言表述,从课文插图到装帧设计,都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使学生在读课文、看图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图文并茂,相信会为儿童喜闻乐见。
&课文大多是新面孔,少有传统篇目。少用或不用传统课文,并不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好,而是因为编者们相信,“在中华文化的典藏中,在世界文明的宝库中,一定还有更好的资源。发掘标志文化精品、语言精萃的高品位课文奉献给儿童,这是语文教材编写者的天职。
&&&3.习作。
&&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段开始安排“习作”教材。为切实帮助教师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该教材在“习作”部分的编排上作了如下尝试:
第一,突出位置,明确目标。
&&――明确“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
&――还“习作”应有的位置,精心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使“习作”教材独立成章、自成体系。
&&――明确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3―4年级应在低年级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提出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
&第二,降低门槛,培养兴趣。
&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
&[习作1]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请看:(学生习作略)&&&& &这就是作文!读了这两篇作文有什么感觉?你一定会说:“这样的作文我也会写,说不定写得比这还好呢!”&&&&& 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不过,要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作文簿上。
&&&&第三,例文引路,模仿起步。
儿童作文,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若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些困难。为此,该教科书中年级段“习作”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来自小学生,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
“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在作文纸上。这样,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对“例文”,教材还有简明的点评或提示,每次习作要求均与“例文”有关联,便于学生从“例文”中获得启示,并通过模仿学习作文。这种编排,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
&第四,以说促写,读写结合。
&在低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该教材对此作了有机地吸收和借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越多,写作的基础才越雄厚。“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该教科书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
&& 所谓“长短结合”是说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以“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
&& 所谓“大小结合”是指课本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
&&&&4.单元练习。
&& 教材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学课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语文能力。
&& 综合练习的编排自成体系,又与本单元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
&& 每次单元练习大体包括“处处留心”、“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说说写写”或“想想做做”等板块。
“处处留心”主要是一些字词句方面的练习,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穿插其中,不再是过去的组词、填空一类的机械练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写字”是关于汉字书写的归类练习。
“读读背背”主要安排两项内容,一是熟记成语,将成语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编写成语歌,让学生记诵;二是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知识小品等。“读读背背”的安排意在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口语交际”则强调交际活动的情境性和互动性,重视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教材选取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话题用于口语交际的练习。
“说说写写”或“想想做做”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书本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1.崇尚“人文”。
&&――教材饱含民族文化,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或展现灿烂文明,或回首历史事件;或讴歌志士仁人,或颂扬民族精神;或宣传传统美德,或渗透伦理亲情。教材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提供了优良凭借。
&&――教材的文化构成比较合理。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科学的、人文的,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等等,视野广阔,文化的覆盖面比较大。并且注意尊重多样文化,有一定的包容性。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教材富含人文情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材继续精心编排“习惯篇”;为保护学生的视力,教材的字号较大;为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读书,教材选编了大量为儿童喜爱的作品;教材的绘画与装帧设计追求审美品位,教材的结构体例与呈现方式也大多为儿童喜闻乐见。
&&&&2.强调“基础”。
&――采用“减法思维”,突出基础目标。教材删繁就简,轻装上阵,头绪比较简单,表现方式也比较质朴;教材突显基础目标,着重安排那些对学生发展特别是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强调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话说白,把文章写顺,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汲取“传统经验”,强化基本手段。教材遵循母语教育规律,注意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倡导多读、多写、多背,强调积累和感悟,注重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教学提出“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写字教学提出“描仿人体”;阅读教学提出“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习作教学提出“读写结合,模仿起步”。鼓励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
&&&&3.注重“综合”。
&&――教材内容的安排讲求整合。把字、词、句、篇的内容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的要求整合起来,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把课内课外有意识地沟通起来。使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材的练习设计(课后练习与单元练习)注重综合。不仅具有复习巩固的功能,更有拓展的功能和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功能。许多练习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也不探究微言大义,更没有用似是而非的东西去为难学生,但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有计划地设计一些语文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研究”和“发现”,在有趣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4.体现“开放”。
&――教材具有伸展性,富有张力。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进而可以找到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人知识殿堂的通道,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教师通过使用教材,也不难从中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确定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资源;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教材富有弹性,留有空间。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课后练习重点突出,留有余地;单元练习形式多样,讲究综合;习作倡导个性化,儿童化。这些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
&&――教材的编排、装帧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和追求。
第二部分:中年级阅读与习作
&& 中年级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所处的位置?三年级孩子较之一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心理泛化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独立性提高了;
第二,从学习成绩分析,走入低谷,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呈马鞍状;第三,从语文教学来说,承前启后的一个阶段。
(一)关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
&& 低年级有很大一块有识字教学,中年级除了延用习惯篇,有了许多改变。
第一、&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效率,也就没有了考评的依据。因此,先说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这也是将来考核评价的目标与依据。
目标的界定:
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们要想达到的境界和目的。我所说的目标是这两年学生所要达到的境界。
二、目标的功能
目标具有导向、激励、检测的功能。大家在上课之前,备课之中,要有目标,也是课堂操作的导向,有着激励功能。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它也有检测功能,你达到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完成。现在全国各地有了个学派,“目标教学”。
三、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认定: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里包括实践阶段的阅读教学,总起来就是这八个字: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其实九年阅读教学就解决这四个最基本的能力。请注意,这里头的顺利是不可颠倒的。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是高年级以后,到中学来提到。课堂上让学生一读完书,就随口让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我概括起来说两句:“他声音很大,他很有感情。”他为什么不能评价呢?评价目标是有一定阶段性的。
&&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第一,要形成最为基础的语文积累,如认识三千个常用字,基本的写字能力,背诵多少篇文章,能阅读多少文字,有相应的口语与书面能力的能力,构成了最基本的语文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应用的基本能力。与之同时,密切关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习惯往往是看不见的,但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老师教了几年书,你的孩子不喜欢语文,就是你最大的失败。学生原来是最喜欢语文的,语文书上有字有画,真漂亮,不用三个月,让学生就不喜欢语文了。这是多大的能耐?我在一学校看到上课了一学生还在操场上玩,学生不想进教室,想玩,问他为什么,他说:“下节课是语文。”“语文怎么了?”“不好玩。”“教什么?”“ba ma。”于永正老师的课,他最大的本事就是保持学生对语文的喜爱。如果老师你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增加我自身的魅力。孩子最终学会语文是他自己的事。
四、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1.& 感受能力:坚持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中年级的感受能力是识记能力,主要手段是朗读。我们对中年级的朗读要求,是坚持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中年级与低年级不一样的地方,加强默读、略读的教学、指导。课堂上琅琅读书是好事,但不能一“哇”到底。让学生静下来,深思下来。现在的课堂都是扎针见血事,一个问题出来,说不出来,让学生坐下,再叫一个。好在学生多,总有一个英雄出来。课堂上少提问,多些让回答前的思考。
略读,省去多余的东西,抓住主要的内容。
2.理解应用: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从“了解”变成“理解”,词句是文章的砖瓦,每个年段都有对词句理解的要求。主要内容,大家在中年级的教学上把这一块也忘了。过去抓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表达了……”主要内容不是这个意思。考评时建议老师加上这样一题:写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知道要点,怎么有顺序?能在不理解的地方提高自己的疑问,现在的课堂已经没复述。概括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复述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积累拓展:继续增加有效积累,为课外阅读引路。中年级两年完成的主要目标,到了四年级,特别是到了四下,可以向高年级进行铺垫,但要适当。有可能就渗透,但不是必须。
五、中年级要为高年级提供的铺垫
1.适时加快阅读课文的速度;
2.适时提高揣摩词句的要求;
3.适时渗透课文结构的领悟;
4.适时开展如何表达的理解;比如“首尾呼应”。
5.适时融入文体特征的感知;比如《九寨沟》这是说明性的文章,课堂上的提纲,这是要点。
6.适时强化主题单元的意识。到了四年级下册,有些组合,许多是主题单元,《九色鹿》是诚信单元,适当的时候可以渗透。
第三.中年级阅读课的实施
总体设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语文实践,实现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
1.建构本课的阅读话题;
2.把握本课的生字词;
&&&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逐渐将2、3两项要求变成课前预习,并通过课堂检查反馈予以落实。采取课堂安排的方式。第一课时要建构阅读话题,要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弄一句就行了,要说抓住要点,概括着说。
第二课时的主要目标
1.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促进有感情朗读课文水平的提高;
2.熟读背诵,并适时安排对记叙性课文的复述;
3.增加拓展性阅读,适时安排读写结合的应用性练习。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光靠课本,学得再好,不行,要靠课外阅读。因为没有课外阅读这个翅膀,你的学生学不好语文。胡适说,“是凡成为文学家的,大部分上课不听老师讲。”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一些东西。
(二)关于中年级习作教学
第一.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
一、中年级习作的隐性目标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有人说,我孩子读了许多书了,怎么不会写作文,要知道,孩子的积累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有人说,我带学生去公园,回来不会写,怎么回事,那是他的无意注意,我们要关注他的有意注意。
二.中年级习作的显性目标
1.这句最重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低年级写话,一句话也行,几句也行,连贯也行,不连贯也行,能写就行。其实中年级写作是个片段,有头有尾也行,没头没尾也行,一定要是自己的,我们现在的孩子,一点点小人写大人话。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话,哪怕用得还不那么恰当,拽一句,就行。
2.学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根据表达的要需,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要会用标点,不要一“逗”到底。
3.能用简短的书信和便条进行交流。老师教《春联》,老师自己把上、下联贴反了。我们学生写信封,把收信人、寄信人写反了,信又寄回来了。
为了让大家形象,到底什么是中年级作文,我例举两篇,就是100篇。
※三年级学生的一篇日记
昨天我到中山陵去玩,看到三个孙中山,下面的一个站着,是铜的。爬到上面,房子里有一个坐着,是白色的。屋子里面还有一个睡着的,是石头的。后来,我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 蹲下来看孩子,文通字顺就行。
※四年级学生的习作
我的不倒翁
我有一个不倒翁,是一个长着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他整天嬉皮笑脸的。只要轻轻一碰,他就会左右摆动。碰得轻,摇摆得小,碰得重,摇摆得大。就是你把他板倒,他也会迅速地站起来。真有趣!一天,我的不倒翁没气了。我拿起充气筒就往不倒翁里面加气。不倒翁慢慢地挺直了腰。我忍不住对它说:“真勇敢!” 突然,“砰” 的一声,我的不倒翁破了一个大口子。真倒霉!
人家有叙事,有抒情,150分。
第二、抓好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端正对习作教学的认识
1.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需要。
2.有意识地增加写作素材、书面语言、表达方式、书面表达经验的积累,是写作的必须。别把写作看得简单,它要有素材,还要有意识地增加。我这个讲话语病不多。金波老师表扬我说话没有“废字”。《千手观音》没有语言,照样表情达意。写作的积累,绝不意味着多读几篇,多背几篇。
3.习作教学要重点解决 “为啥写”、“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现在习作教学的失败把这三个颠倒了。只教“怎样写”,我问学生“写作干什么的?”他理直气壮地告诉我:“教给老师的。”
4.习作课要在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储备,培养 “得心应手” 的能力,即在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这条是作文教学的重点,老师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这个。
5.能否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别人看得懂,是衡量小学生习作最为重要的标准。是自己的意思,不是说官话、套话。我小时候最大的套话就是“长大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第一,他写通顺了吗?第二,是不是他自己的。第三,别人看得懂吗?就是语法。
第三、习作课的实施
一、习作课文的解读
中年级习作以“我”的存在为特点,目的是培养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意识,而对每一次《习作》教材都从四个方面给予了必要的暗示和引导。现在作文最大的缺失就是“自我的缺失”。
我们的教材从四个方面来引导:
一是导源。即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习作素材。习作必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教材对如何进行给予了必要的提示。
二是导路。即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明确选材、构思的方向。教材用例文示范或启发谈话的方式,拓宽了思路,明确了方法。这次高考作文《人与路》,有人就真把他写成“高速公路”了。于永正后边玩的“象声词”都是导路的。
三是导改。即引导学生自改习作。教材以给“样子”或提要求的方式指导学生的自改活动。
四是导评。即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作文。教材提出的“读给别的人听”或“发表”出去的建议,都是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作文。
习作课的流程及操作
【第一课时】
1.创设自我表达或与人交流的情景,点燃习作欲望,激活习作储备。“点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活”,头脑中的储备像冬眠的小动物,要加温,让他活过来。很多时候,内部的储备要靠外面的点燃。我上讲台就兴奋,上台时告诫自己:“高林生,60多了,糖尿病,小点声,人家听得见”,可一见到话筒,就这样了。(掌声)
创造一个说话的环境。一次上课,于永正拿着包在搞鼓,学生个个抬头看。他拿出朵大红花,“劳动光荣”。“我们班谁劳动最好。别急,描述,让我猜,猜出来才行。”三个学生一说,他急了:“就一朵花给谁呢?”“写,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给谁。”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2.适当暗示,将已经激活的储备,通过聚焦、放大、梳理,形成思路。
现在的语文课不读书,写字课不写字。“ba”学生个个都会读,“爸爸”,大家会喊。老师怎么教:“双唇紧闭,口型向a过渡。”
3.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迅速地将心里话变成草稿;教师巡回:发现典型及共性问题,并对个别学生给予必要的引领。老师写下水文,你自己不写下水文,你教不好作文。
什么是“心里话”。
&&& 心里话是人脑中用于思考和针对自我的言语。它是内隐的,通常包括情感、图像、事件、关系;它常常是不连贯和不完整的,它很容易受外部信息干扰而发生转移;它来得快、去得快。
实现心里话转化为书面言语的主要条件:一是有内在的表达动机,有“冲动”;二是有书面表述的要求,方教授说得好“学习也有被动的主动”;三是有较为明确的思路;四是有动笔之前的储备;五是有适宜的表达环境。
前面第一、二步十五分钟就行了。只要能达到目的,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第二课时】
1.作中指导:利用典型进行必要的引导,并指出共性的问题。。
2.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草稿进行反复的加工、修改。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为了让大家更加的有数,我把修改的内容、要求给大家展开来说:
习作草稿的修改
一.修改的原则
&&& 紧紧围绕“表情达意”这一重点要求,依照习作教学的学段要求,借鉴课文和例文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调用自己的表达经验和写作的知识技能,通过反复地推敲、捉摸,逐渐让草稿靠近、达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要求。
二.修改的项目及要求
&& 1.增删内容:让草稿与话题更加吻合;
&& 2.斟酌样式:让表达方式能表情达意;
&& 3.调整结构:让条理更加清晰、顺畅;
&& 4.疏通语言:让词句能准确表达心意;
&& 5.推敲词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三.修改的方式
&&& 1.通过自读进行修改;于永正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就不说了。
&&& 2.通过与例文比照进行修改;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语文说是审美,实际是比,拿外部的世界与内心的模型进行比较。
&&& 3.通过小组交流进行修改;
&&& 4.通过老师的面批进行修改。面批要求老师有很多的语感。面批比写成那个总批好。
3.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展示。投稿,一旦要是投上了,可能培养一个专家。
习作课应当注意的问题
1.突出教学重点:一是创设相似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储备;二是让学生动笔实践;三是搞好草稿的修订。
2.注意教学节奏:动静结合,快慢合度――积极构思,快速起草,反复修改;
3.注意把教师的指导、点评,精要的写作知识、技巧,适时融入习作的过程;
4.用好例文,借鉴例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方法。不要把例文视为阅读教材进行过细的分析,以免将例文变成克隆样板。
5.千方百计增加学生运用书面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6.对习作的评价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要 “蹲下来” 看待学生的习作,强化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乐写、会写。
第三部分: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分析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苏教版教材)的编排,正是以学生为依托,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认知方面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学生对直接作用于大脑的事物获得的形象是鲜明、完整的,即记忆表象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对一篇课文来说,具体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尤为深刻,那些生动的描述,有趣的对话,详尽的阐述,可能对学生终身受益。苏教版教材所选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文具有时代气息,十分适合小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体会,做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1、读中感悟。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在24篇精读课文中,每篇课文都把“朗读课文”作为第一项课后练习来对待,可见编者对朗读的重视程度。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不熟读不开讲”,让每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教学《东方之珠》第五自然段的“香港夜景图”时,可先让学生自由、大声读,然后发问:读了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说,然后抓住“美”来问,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并圈出有关词语,再抓住两个比喻句:港湾里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反复朗读,并和去掉比喻的句子比较,从而突出灯的多和美。然后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看“香港夜景图”,再请学生把看的、体会到的朗读出来,其他学生展开联想,再追问:看了这一幅夜景图,你会怎么赞美呢?请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样教学,学生就不难理解第六自然段所写的“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了”。那么,对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生就不难体会到了。
2、读中积累。
新大纲强调“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积累。”
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24篇精读课文中,要背诵的有8篇,复述的有4篇,分角色朗读的有2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多于其它版本。它尤其重视成语的积累,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都安排了“熟记成语”这项内容,还安排了“读读背背”,内容包括《新三字经》节选、配画古诗、儿歌、名人名言、谚语,可以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语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思想方面的启蒙教育,培养了学生爱美的情趣。对于“成语”“读读背背”的教学可采取这样的流程:首先让学生动口读,动手查,动脑想,动耳听,独立自主地理解要识记材料的意义,并及时反馈;再让学生诵读要识记的材料,从中渗透记忆方法的指导。
苏教版教材又特别重视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在课后练习中已删去了“解释词语”这项内容,替而代之的是用“带点词语造句”这项内容。如果说,学生会造出生动、具体的句子,那么说明其对词语理解了,而且通过此项练习,学生对词语会记得更牢,更容易积累。
这里要提到的是,新课标中提出:“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光靠教材,可能对学生的积累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知识。
二、&思维方面从“理解分析课文”转为“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整体感悟,并通过背诵和复述积累语言材料,却把大量时间花在搞繁琐分析上,使学生的思维跟老师转,猜老师准备好的答案,因此,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苏教版教材删去了课后繁琐复杂的问题,增添了“说一说,画一画,查一查,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比一比”等内容,这些内容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在每次单元练习中又安排了说话训练,易于被学生接受,因而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从传统的理解分析转为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运用。如《石榴》这篇课文的第4自然段作者用“红白相间”“玛瑙般的”“一颗颗紧偎、晶莹透亮”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用“酸溜溜、甜津津”、“清爽无比”等词语描述出亲口品尝石榴果时亲身感受。但石榴到底什么样儿什么味道,如果把词语解释一下,可能越解释越糊涂,这时,如果教师拿出一个红艳艳的石榴掰开来给学生们看一看,尝一尝,再叫他们说一说,写一写,学生的疑问就会迎刃而解,而且有感而发,再通过朗读体味,效果会比机械地提问、解词好得多。那么,这堂课学生可能也会终身牢记。这样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运用能力强,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很深刻。
三、 能力方面从“学会语文知识”到“掌握语文工具”。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而知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如果学生具备了“会学习”的能力,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对此,新课标也作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鉴于此,那就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苏教版教材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开篇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练习以练读、练写(写字、写话)、练说为主。
如在学习《航天飞机》后,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有关航天飞机的资料,然后以“航天飞机简介”为题目,给学校或班级黑板报写一篇小文章。这种类型的题目正是借助于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和熟练化,从而转化为活动的能力。这其实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查阅能力:学生得查有关资料,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还可直接上网查阅。(2)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在查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学会处理。(3)思维能力:查找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4)写作能力:要把查阅到的资料写成简洁明快的板报稿。(5)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最后再全班交流。(6)想象创造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请学生想象设计航天飞机,可请学生画一张图。
这样的内容,使听、说、读、写的训练融汇贯穿,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使学生以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情感方面从“教师讲解”转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如果学生对客观事物抱有好感、满意感,那么他的身心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而学生的天性是好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正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每一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说话训练,而且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的口头表达。比如在练习3中的一道说话题:参加班级或小组的读书会,谈谈你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写的是什么事,也可把从书上摘抄下来的精彩语句读给大家听。又如在练习4中: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你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学校树木总棵数
落叶树棵数
常青树棵数
落叶树品种、名称、数目
常青树品种、名称、数目
花草品种名称、数目(包括盆花)
&&& 练习7中,安排了这样一题: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大家说说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这些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实,除了这些使学生乐于接受,提高素质的内容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编课本剧,办手抄报,开故事会,进行演讲、朗诵赛,组织参观访问,写读后感、参观记等,使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多方面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所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发挥&& 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综上所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学生现实生活,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表述,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按照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上述四个方面的转化,让学生素质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部分:小语三(上)“随课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识字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集中识字,主要包括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和转转盘识字;
二是随文识字。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识字能力的增强,阅读水平的提高,三年级上册取消了集中识字,主要采用了随文识字的形式。&&&& 一、&如何进行随文识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的识字提出了以下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 500个,其中 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为了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识字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本,寓识于读,先学后教,尽可能加强识读联系,使识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鼓励学生积极自学,主动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字(词)义,随着课文阅读活动的进程对生字音、义、形的掌握逐步到位。一般不搞孤立的识字教学环节。&&&&& 二、为什么要以读为本,寓识于读呢?&&&&& 1、从语文学科课程的角度来看,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其直接目的是解决阅读问题;而阅读是智力开发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核心手段,阅读本身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识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识字教学应识读同步,寓识于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就点出了“字”在文章写作中的基础作用。所以阅读习作以识字为先决条件。而反过来,阅读习作对识字有促进和巩固的作用。传统的识字教学以识字为目的,往往是先识字,后阅读,这样人为的把识字与阅读割裂开来,造成了识字与阅读分家,既影响了识字的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随文识字,生字随课文出现,边识字,边阅读,结合课文来学。这样学习有很多好处:
第一,&&&&&&&&&&&&&&&&&&&&&& 边读书,边识字,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义、形。
第二,&&&&&&&&&&&&&&&&&&&&&& 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有利于做到学用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识记能力,并能随时受到课文中规范语言的熏陶。
第三,&&&&&&&&&&&&&&&&&&&&&& 识字与阅读结合,识字伴随着阅读的进程而展开,所学的生字不容易混淆,容易巩固,也不显得枯燥,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欲望。
&&&&&2、 从汉字语言规律来看,汉字是音、义、形的结合体,由于每个汉字所含信息量大,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是一个丰富的智能开发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识读结合能发挥汉字“音、义、形”特有的综合优势,建立起生字音、义、形的联系,立体识字。
&今天的小学生以学习现代汉语为主,而现代汉语是以词为构筑基础的,孤立识字要想真正掌握它的意义是非常困难的。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到:“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而真正做到“三识并用”,必须靠阅读来整合。教学中把三个要素的教学配合进行,以视觉、听觉、动觉等的协同活动刺激大脑,建立音、义、形的联系,使三者相互沟通,即见形而知音义,闻音知义形,想义知音形,达到准确完整地感知,牢固地记忆的目的。&&&&& 3、就汉字的人文性而言,汉字融人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格教育,当识字与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滋润性愈强。从这个意义上讲,识读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规律,能激发识字兴趣,厚积文化底蕴。&&&&& 传统的识字教学不顾及儿童心理需求,脱离儿童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对识字不感兴趣。识字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认”字的过程,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育就是中国一切教育的基石。
“字画同源”,汉字起源于图画,是音、义、形的结合体,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会意文字,具有猜读的可能性和联想的余地,有助于智商的提高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形声字,会使人获得形象的、色彩的、声音的全息感受……
4、就“个性人格”建构来说,它是激发情趣、颐养禀性、丰富情感、发展特长的途径。
&三、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下面结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来谈谈基本的教学步骤:
&&&&(&一)& 寓识于读: &通过朗读,读通全篇的文字,然后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进一步确定字音,再通过朗读来巩固字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 (出示投影片)&&&&& 学习目标:&&&&&&&&&&1.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不难看出,以上4条学习目标,1、2、4条都与识字有关。目标真正体现了识读的结合,音、义、形的融合,识字、阅读一体化。我们再来看具体的操作。&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10个。&&& & 险& 吵& 杂& 拥& 拼& 跟& 谁 &欺& 负&& 纷&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生:我认识“拼”。&&& 师:这个“拼”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书上有一个词是“拼&&&&&&&& 音”。
……&&&&师:对你们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们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并加上拼音就行了。还有哪些字你们认识吗?&&& 生:我还认识“杂”。&&&&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生:认识,这个字读“f en”。&&&&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
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是个好习惯。(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指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四声,与“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多途径识字是现代儿童的显著特点。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母语的海洋中,大量的习得已经让他们提前认识了好多的字。于老师重视学前认知,教学中重点教学生不会的。既挖掘了学生的识字潜能,又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 寓解于境:& &汉字的表义性,决定字义教学的实质是词义教学。寓理解字义于语意之中,通过与词句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义。&&&&师: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请大家把这些词读一读。(学生读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通过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多数词语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师:读完两遍课文的请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下面我们来检查读书的效果。(教师随时纠正“蛮”等字音)
&&&& (指导朗读略)
&&&&师:读到这里,我想,“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基本上读懂了。我们通过表演来做个检查。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要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八方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读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你们应干什么?&&生:应上前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了吗? (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略)&&& 点评:“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必须看它、听它、感觉它。”于老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读书感悟,在此基础上,寓识词于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显而易见,此环节把发展语言同识字(词)互相贯通,视语言环境为发展语言和识字(词)的沃土,置自觉能动地识字于阅读之中,这不仅科学、便捷、有效,而且这种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教学真正进入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境界:“识字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生动的形象,充满音乐和旋律,非常好的、非常有趣的事情。”
(三)& 描仿入体:& 在儿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认识,理解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之后,对生字进行字形提醒、示范、指导。&&& & &师:书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下面请大家把课堂习字簿拿出来,我们来完成写字任务。注意,一要正确,二要规范。每一个字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师: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吗?好(放《古筝曲》),先描红一遍。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保持适当的速度)&&&师:哪些字的笔顺你拿不准,需要老师帮助?&&&生:“杂”、“欺”这两个字的笔顺我拿不准。(教师示范写“杂”、“欺”)&& 师:还有哪些字?&&&&& (略)&&&师:下面再把仿影和临写两项任务完成。& &点评: 在小学生中,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于老师十分关注这一问题。“描红、仿影、临写”是进行写字训练的成功经验,具有训练的层次性,是符合写好汉字的规律的。三项任务的落实可以灵活地安排在教学的进程中。“寓识于读、寓解于境、描仿人体”既扫清了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又借助汉语拼音这个“拐棍”及读书掌握了生字,而且通过语境理解了字(词)义,还通过老师的提醒、示范、指导强化了写字训练,可以说是立体识字。
&四、 在识字教学中还应注意些什么?
&&&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识字方法上,无论认识、理解、运用、检查,都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即能做到勤问“三师”,即书师(读课文、查字典)、人师(问老师、问同学)、法师 (求教于汉字规律)。&&&&第二,重视识写分流,多识少写。识字的意义自不必多说,加强写字指导不可小觑,“少写”不等于不重要。应按照“识写结合,描仿人体”的训练原则,抓好写字教学,确保写字质量。&&& 第三,重视学用结合,及时巩固。目前,识字教学出现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识字基础不牢。儿童识字是为了运用,应重视学用结合,把识字向阅读、习作、说话引申。练习的方式要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思想内容方面的,又有字词句语言文字方面的。& & 第四,重视及时、多元、科学评价。从评价的角度说,一是对识字方法的评价,一是对识字效果的评价。在识字效果的评价上,应特别重视应用层次效能的评价,比如,会不会阅读、会不会习作等。
第五部分:小语三年级(上)习作教学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
《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总的目标要求是: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小学到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最低,要求最简单、最明确的表述。在《课程标准》里,不再像过去那样统称为作文,而是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7―9年级叫“写作”。小学阶段从写话、习作人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中小学作文教学是打基础的习作阶段,定位过高,贪大求全,是不利学生入门的。《标准》的目标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重基础,小而实。抓住最基本的作文要素,制定最起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起码的实用性写作能力:
①&&& 对写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
②&&& 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
③&&& 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 &&从《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目标定位来看,还有几点新意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
二是重过程,强调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选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
三是提倡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什么是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自我表达或与别人交流乃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是很自然的事。毫无疑问,写作应以儿童为本位。
可是这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作文教学走入的第一个误区是不再以儿童为本位,而是以应付考试为本位了,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成作文考试的机器。学生的作文中“三无”、“三假”现象依然存在:
三无:一是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应试而写;
二无具体的对象,只把教师当成惟一读者;
三无真情实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讲成人想听的话。
&三假: 一是内容虚假,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 远,甚至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
二是情感虚假,作文远离精神生活。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甚至掩盖、违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愿,趋时附势套用时髦的观点,张扬高尚的情操。
三是语言虚假,语言运用脱离交际实践。本应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语言,变得既与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搭界,又与现实的交际需要不相干,所写净是一些充满八股味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点评 &《课程标准》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 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这是抓住了写作教学改革的关键。
&&& &另一个误区是作文教学致力于知识点、能力点的构建,误认为掌握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作文就能写好。过去的课本就是按这样的思路编写的。所谓作文训练,就是将作文知识和能力,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一个单元训练一个重点,似乎这些重点训练完了,学生就能写出好作文了。
&&&点评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这就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把写作的基本规律搞通。&&&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把学生由作文的奴隶转变为交际的主人。
三,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
(一)本着《课程标准》改革作文教学的精神,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编排指导思想------“三多一少”。
&&&1.多一些情趣。
&乐于表达的前提是对习作有信心。为此,在三年级上册写作伊始,就给孩子排除认识上的心理障碍,让他们知道写作并不难:“什么是作文?作文和写话没有多大区别,只要你把做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让人看明白你写的意思,就是作文。你们当中,有好多人上二年级时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然后,列举三篇二年级孩子写的作文,使他们感到,“这样的作文我也会写,而且写得会比这还好呢”。
&&作文形式的设计力求生动有趣,为儿童所喜欢。如让学生摆玩具、编故事,为喜爱的动物设计名片,让学生先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然后再抓住特点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作文配一幅图画。
&&&&2.多一些实践。
&&&& &写作源于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作文教材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的言语交际活动所需要。如班里要举行“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怎样设计动物名片呢?“习作5”便是指导学生为喜欢的动物设计名片。学生学了这样的作文,马上就能够派上用场,自然愿意学,愿意写。
&&&&3.多一些探究。
&&&&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为此,习作设计中,也适当安排了一些探究性的作文。如列举了一些古诗名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向别人请教,弄清名句的出处、作者、写作背景、诗句含义等,然后写出研究报告。
&&&&4.少一些限制。
&&&&& 习作课文只提出写作的话题,一般不给学生命题。尽可能给学生留出较大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
(二)习作教材编排特点
&&&1.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习作低起点、低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习作1》中的“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要求学生写的内容是学生经常做的,有的还是在一天中要重复做的,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其他习作内容,如《习作2》先给自己画像再写出来,《习作4》写一处秋景,《习作5》写动物,《习作6》写喜欢的文具,都是学生身边能看到的,或者亲自做的,或者能摸到的,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
让学生感觉作文就在身边,而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就像《习作1》开篇所说的“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2.从模仿起步。
儿童作文,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积累,但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较大的困难。模仿起步能在理解和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大大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
教材将“习作例文”单独编入习作学习内容,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如《习作3》的例文“几条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停下来,有时在水里转圈圈。游着游着,小鱼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短短的三句话,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写河里的小鱼。
&&&&3.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 &只要对某一项活动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以苦为乐。对于刚刚从写话阶段过渡到习作阶段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培养的就是对习作的兴趣,相反,如果故意拔高要求、加大难度就会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心理,学生愁作文、怕作文的情绪就会在习作起始阶段产生,而一旦产生这种情绪,学生便会望作文而兴叹。
(三)习作教材编排的课文。
1,&苏教版国标本3―6年级各册课本的基本框架是“两根柱子,一条龙”。“习作”便是跟“阅读”并峙的另一根柱子。苏教版安排了习作课文,习作课文每单元1课,每册安排7-8课。
本册安排习作8课:
(&1)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2)先给自己画像,再写下来;&&&(&3)先给图画添动物,再涂颜色,然后写下来;&&&(&4)写一处秋景;&&&(&5)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名片:&&(&&6)写自己喜欢的文具;&&(&&7)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一个童话故事;&&(&&8)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
&2,&&&每课习作的基本结构如下:
一是揭示本次习作的话题情境,激活习作的兴趣和动因;
二是提供相关的例文,供学习领悟写法:
三是在鼓励自主拟题、自由表达的前提下,适当提出习作要求。&
&& 立足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写作。尽可能地拓展写作空间,减少束缚,少写命题作文。
(&四)“长短结合”、“大小结合。
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而在这一对矛盾中,读又是占主导地位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得越多,写作的根基才越雄厚。“厚积”才能“薄 发”。
强调读写结合,应将着力点放在阅读积累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一对应”的机械结合上。本着这样的结合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
所谓“长短结合”是说一方面要致力于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多布云彩”,不急于马上“落雨”;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借鉴范文写法或迁移范文语言的小练笔。“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
所谓“大小结合”是指课本中既有几次“习作”(专项的作文练习),也有随文安排的写片断的练习。习作课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构成苏教版国标本作文教学的新体系。
&&&&&四、“习作”的几个基本环节及其教学思路
&&&& &学生的习作与成人的写作乃至作家的创作当然不能等同看待,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梁?刘勰《文心雕龙》) “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宋?杨万里语)
任何文章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经过互相碰撞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文字,形成话语文章这一物化形态的。写任何文章都要经历“物质――精神――物质”这样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双向转化过程,而促进这一转化过程的内在动因,便是现实交际的心理需要。
据此,《标准》要求“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取材:激活已有经历,打开生活&源头
&1.激活表达动因,引入话题情境。
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主性,《标准》建议“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自主拟题”如何指导学生选材?学生习作,虽说强调“自主”,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写作,写什么内容,练习哪些表达方法,说到底还都是教师事先计划安排的。&
&请注意,这儿揭示的是“话题”,也就是说这课“习作”要写哪个方面的内容,而不是给作文命题。苏教版习作教材力求每次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为儿童所喜欢。关键是激发表达兴趣,将学生引入话题情境。
如“习作3”――&&&& &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远处有山,天上有朵朵白云,近处一片树林,一条小河从树林里流出来,岸上有草有花;
然后让学生添上几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为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看到了有自己参加绘制的这幅美丽的图画,尤其看到有自己添加的可爱的小动物,心里一定很高兴;
这时要求学生把这幅画写下来,学生一定是很感兴趣、有话可说的。
其他各次习作.也都只提供一个话题范围或选题空间,至于拟定什么题目,选取哪些材料来写.则完全应由学生自主确定。
教师精心设计交际情境,引起学生表达动机,帮助确定话题范围,打开生活源头,激活已有经验,选取习作素材。
&&&&2.瞄准交际目的,表现真情实感。
&&&& &选材的第一要则是真实,事物、现象、场景、事件都是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美丑善恶、抑扬褒贬都是自己切身体验、心意所指。真情实感哪里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体”。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注意观察周围事物,捕捉鲜明的事物表象,并主动注入情感,才能获取真切感受和情绪体验。
&& &选材的标准还在于能否达到交际目的,起到交流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象意识,要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应选取人家最想知道、最能打动人、让人信服的材料。这就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了解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
&&&&(二)构思:学会先想后写,发展内部语言
&1.借助例文,领悟写法。
&由口语交际为主开始进入书面表达,对儿童来说难度是不小的。怎么写呢?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提供的例文是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的一篇字迹工整、行款规范的小学生作文。例文的作者就是学生,用的是孩子的口气,写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
如“习作3”的例文:“几条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停下来,有时在水里转圈圈。游着游着,小鱼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 例文示范,便于模仿。
&&&&2.联系实际,指导方法。
例子只是起到帮助入门的作用,写作不能总是依赖例文。所以我们也要联系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头脑中组织材料,打好腹稿。比如:
&(1)再现事物原样,理清基本思路。
&&& &&言语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词只和个别表象结合着(“艺术品”就是在象牙上刻字绘画);句子的连接只限于亲自经验历程或与形象思维过程结合着 &&&&(句子顺序与行为过程一致)。
所谓选词造句,就是依据记叙对象所固有的特征与规律,运用语言材料再现事物原样或加工修饰的活动方式;
布局谋篇,就是根据对记叙对象的认识组织文章结构的活动方式。(直接的:移植事物的发展顺序或矛盾侧面的自然原样,构成文章的条理顺序;间接的:对自然原样进行适当加工改造)小学生主要学写简单记叙文。
所谓构思,就是利用事物本身的时空顺序与人的观察认识顺序的平行同构规律,参照事物原样,搭建作文框架的活动过程。
&&&&(2)围绕表达需要,考虑组织剪裁。
&&&&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表达的实质是表现自我达于他人,进而影响他人。
构思作文时,必须随时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怎样写才更能达到写作目的,提高表达效果? 这样才能围绕目的,按照需要去斟酌详略取舍,剪裁组织材料,调整文章布局,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文章作法的固定模式去组装作文。
&&&&(三)起草
&&1.对学生来说,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起草是把构思形成的“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应尽快按构思好的整体框架一次成形。要克服重落笔轻构思的倾向,防止在整体思路还没理清的情况下就急于动笔,想一句写一句,写一段停一停的现象。
起草要全神贯注,不要为外部干扰或个别字词分散注意力,或阈于局部的得失,为追求一词一句的完美大伤脑筋,打断整体思路的贯通。
&&&&2.对教师来说,要尽量为学生保持安静的写作环境。
&&学生起草时,教师可以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必须动作轻巧,轻声慢语,不能一发现问题就急于讲解,或随意插话打扰学生。
&&&&(四)加工
&&1.教师要就习作初稿的修改加工作“二次指导”。
&修改加工不仅是对文稿的完善与升华过程,也是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简要的提示指导。
可先从宏观人手,看基本内容,总体思路是否具体明确;再微观细查,看组词造句是否文从字顺。
&&&&2.学生要对习作草稿作深入细致的修改加工。
&&第一步,通读全文,进行“语感诊断”和“换位咨询”:站在读者的角度质疑发问。先从整体上看有无缺漏错讹、累赘多余和不明之处。再逐句推敲,一字一词有错必纠,必要时得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进行匡正。
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令人叫绝,就是作者认真推敲状物之词是否称物,抒情之文能否逮意,意象之间是否和合的结果。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认真推敲的习惯。
&第二步,&在自改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互改,养成乐于互相传阅自己的文章并诚恳交换&&&&& 意见的良好风气,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五、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鼓励改善和促进发展。
一要端正态度、把准目标。坚决按照《标准》制定的各年级段的要求,进行积极评价;
二是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范围。跟踪考查学生写作的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从材料准备,到修改加工,作全程、全面评价;
三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语、等第、书面、口头、集体、个别,各种方法灵活运用。
《标准》特别倡导建立写作档案,记录学生课内外有关语文活动,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这对促进作文评价改革是很有创新意义的。
第六部分:小语三年级(上)教学“百问”系列
◎问:到了三年级,学生进入了中年级段。 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
&&&&答: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低年级是让学生学习写话,中年级便过渡到指导学生习作。
阶段性的转换,必然要求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也使教材“两根柱子一条龙”的构想以物质形态初步呈现。因此,三年级上册的编写体例与一年级、二级教材有所不同。习惯篇、阅读课文、练习等三个板块仍然一以贯之,“集中识字”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悄然退出,而在“阅读课文”与“练习”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板块――习作。 &&& &&作出这样的调整,应该说是既合情又合理: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段提出了习作的要求,教材理所应当在本学期加以落实。
二是几十年来的语文教育形成了这样的传统,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交际经验和交流欲望,应该让他们学习写作了。
三是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作文教学所以“高耗低效”,老师怕教作文、学生写不好作文的现状之所以得不到改变,应该说与教学缺少凭借不无关系。因此,编写出一套操作性强的习作教材乃是当务之急。我们的习作教材便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呼之而出”了。
&&&&◎问:苏教版教材将“习作”单独成块。这应该说是一个创造-这样编写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该注意什么?
&&&&答:儿童学习语文,靠阅读来吸收“内化”,通过习作“外化”表达;
学生习作水平如何,是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习作在语文教学中与阅读同等重要。
而审视传统的语文教材,在阅读与习作的天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厚此薄彼的现象,“习作”只是被作为“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项目,没有被摆到应有的位置:我们将之组成单独的板块与“习惯篇”、“阅读课文”等并列,就是要改变其被淡化、弱化的现状,还其以应有的地位。
此外,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来精心打造,意在为教学提供便教利学的凭借: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载体向老师传递、渗透习作教学的理念,在大面积的范围内规范老师的教学,保证习作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与教材“对话”之后,能够引发写作兴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并且习作思路得到开启,进而使他们能够顺利突破“习作”这个难点。 &&&&如何用好习作教材,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呢?
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围绕《标准》提出的“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这八个字做文章。怎么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呢?首先要考虑的是让表达、让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当表达成为学生交际、交流的一种“需要”的&时候,他们内在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以加倍的热情和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来,这时候,写作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一件难事了。
然而,不少人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表达”的目的,用一些不甚恰当的招式和手段来引起学生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
我们应该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扮演交际主体的角色。
其次要关注的是必须让评价成为学生习作的“加油站”。过去,我们评价学生的习作,标准太高,要求太严,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评价观念,把习作的门槛降下来,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让学生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体现自我价值的。
至于“自由表达”,无疑是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习作氛围,为他们开创一片宽广的习作天地:怎么写,给他们自由,不要用那些如何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等技法之类的东西去束缚他们,让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什么,让他们选择,不能用过多的限制使他们的童真童趣消失殆尽,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张显个性、驰驱想像、释放心灵。 &&&&& 我们的教材也正体现了《标准》所倡导的这种“学生为本”的习作理念,话题的选择、情境的创设、思路的提示,无处不是为了让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老师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妨细细琢磨。
&&&&◎问: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另辟蹊径,不以单元训练重点为线索来编写。关于这一点,编者是怎么考虑的?
&&&&答:以单元训练重点为线索来建构教材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此,谁都无法否认。&&&&& 随着对教学现状反思的逐步深入,随着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大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学目标线性化、单一化,虽然清楚明朗,却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
语文能力是逐步积累、整体发展的;就如同孕育婴儿一般,不是今天长手、明天长耳、后天长脚如此这般累加而成,而是整个地全方位地生长起来的。因此,也就有了学习语文强调要培养语感、要整体感悟、要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据此,教材体系的构建就应该遵循语文的整体性、综合化的特点,以知识为线索来建构教材的做法无疑应该尽快摒弃了。
此外,《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目标设计,变单一为立体,变支离破碎为多元整合,变“直线发展”为“螺旋上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样的思想对我们很有启迪。语文教材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怎么能无视语文的整体性、模糊性、综合性呢?语文教材必须让语文的本性得以回归。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编写的教材便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没有什么训练重点,年级之间却有着一定的梯度,看似无序却有序;从不同的角度组合而成的单元,灵活而又多彩,道是无心却有情。个中之妙处,相信你能品出一二。
本文关键字:
更多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的动物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