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态实现的必要条件件 哪个是重点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导读]课 题: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判断、论证中正确运用 2.在师生、学生间的数学交流中增强逻辑思维活动,为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并...
题: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判断、论证中正确运用
  2.在师生、学生间的数学交流中增强逻辑思维活动,为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并在分析中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充分性与必要性的推导顺序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这一大节通过若干实例,讲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保证你是她的孩子.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讲解新课:
  ⒈符号""的含义
   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q.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
   "若p则q"为假,记作pq(或qp).
  符号""叫做推断符号.
  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
  又如,"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说明:⑴"p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
  ⑵"pq"也可写为"qp",有时也用"p→q".
  练习:课本P35练习:1⑴⑵⑶⑷.
   答案:⑴;⑵;⑶;⑷.
  ⒉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在上面是两个例子中,"x&0"是"x2&0"的充分条件,"x2&0"是"x&0"的必要条件;"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
  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
  例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⑴ p:x=y;q:x2=y2.
  ⑵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分析:可根据"若p则q"与"若q则p"的真假进行判断.
  解:⑴由pq,即x=yx2=y2,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⑵由pq,即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又由qp,即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知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练习:课本P35练习:2⑴⑵⑶⑷.
  答案:⑴∵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⑵∵qp,∴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⑶∵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⑷∵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以上是直接利用定义由原命题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那么,如果由命题不是很好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根据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利用它的逆否命题来进行判断.
  2.利用逆否命题判断:即"若┐q┐p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例2(补)如图1,有一个圆A,在其内又含有一个圆B. 请回答:
  ⑴命题:若"A为绿色",则"B为绿色"中,"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什么条件;"B为绿色"又是"A为绿色"的什么条件.
  ⑵命题:若"红点在B内",则"红点一定在A内"中,"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什么条件;"红点在A内"又是"红点在B内"的什么条件.
  解法1(直接判断):⑴∵"A为绿色B为绿色"是真的,∴由定义知,"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
  ⑵如图2⑴,∵"红点在B内红点在A内"是真的,∴由定义知,"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
  解法2(利用逆否命题判断):⑴它的逆否命题是:若"B不为绿色"则"A不为绿色". ∵"B不为绿色
A不为绿色"为真,∴"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
  ⑵它的逆否命题是:若"红点不在A内",则"红点一定不在B内". 如图2⑵,∵"红点不在A内红点一定不在B内"为真,∴"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
  如何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中的"充分"和"必要"呢?下面我们以例2为例来说明.
  先说充分性: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例如,说"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一个充分条件,就是说"A为绿色",它足以保证"B为绿色".它符合上述的"若p则q"为真(即pq)的形式.
  再说必要性:必要就是必须,必不可少.从例2的图可以看出,如果"B为绿色",A可能为绿色,A也可能不为绿色.但如果"B不为绿色",那么"A不可能为绿色".因此,必要条件简单说就是:有它不一定,没它可不行.它满足上述的"若非q则非p"为真(即┐q┐p)的形式.
  总之,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充分"、"必要"两词,与日常生活中的"充分"、"必要"意义相近,不过,要准确理解它们,还是应该以数学定义为依据.
  例2的问题,若用集合观点又怎样解释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四、练习:
  (补充题)用"充分"或"必要"填空,并说明理由:
  ⒈"a和b都是偶数"是"a+b也是偶数"的 充分 条件;
  ⒉"四边相等"是"四边形是正方形"的 必要 条件;
  ⒊"x3"是"|x|3"的 充分 条件;
  ⒋"x-1=0"是"x2-1=0"的 充分 条件;
  ⒌"两个角是对顶角"是"这两个角相等"的 充分 条件;
  ⒍"至少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⒎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其中a,b,c都不为0)来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两个正根"的 必要 条件;
  ⒏"a=2,b=3"是"a+b=5"的 充分 条件;
  ⒐"a+b是偶数"是"a和b都是偶数"的 必要 条件;
  ⒑"个位数字是5的自然数"是"这个自然数能被5整除"的
充分 条件.
五、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推断符号""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
  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依据是:
  若pq(或若┐q┐p),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qp(或若┐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
六、作业:
  1.课本P34-35内容,熟悉巩固有关内容.
  2.设A是C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分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D是B的充分条件,那么,D是A的什么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
  解:由题意作出逻辑图(右图),便知,
    D是A的必要条件;A是B的充分条件.
3.预习:课本P35-36内容.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2)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熟记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会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节所学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二、讲解新课: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有一个元素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如:集合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例 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因为集合是抛物线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 是函数的所有函数值构成的数集
(三) 有限集与无限集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三、练习题:
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
{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③ ④
{(0,8)(2,5),(4,2)} ⑥{(1,1),(1,2),(1,4)(2,1),(2,2),(2,4),(4,1),(4,2),(4,4)}
  3、关于x的方程ax+b=0,当a,b满足条件____时,解集是有限集;当a,b满足条件_____时,解集是无限集
  4、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 { 1, 5, 25, 125, 625 }=
(2) { 0,±, ±, ±, ±, ......}=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有限集、无限集、空集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地理条件是人类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什么条件?A、先决条件 B、唯一条件 C、重要条件 D、必要条件
造梦浮云4ouPK
A、先决条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C、重要条件地理条件对人类生存影响巨大,比如人口的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沿海地区,即跟自然条件有利有关。地理条件又不是决定性的,它只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要看人的主观能动性。
C、重要条件
扫描下载二维码“x∈(A∪B)”是“x∈(A∩B)”的()A.必要非充分条件B.充分非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数学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x∈(A∪B)”是“x∈(A∩B)”的()A.必要非充分条件B.充分非必要条件C.充..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7:30:00
“x∈(A∪B)”是“x∈(A∩B)”的(  )A.必要非充分条件B.充分非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试题来源:不详
&&试题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偏易
&&适用学段:高中
&&考察重点:集合间交、并、补的运算(用Venn图表示)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由“x∈(A∪B)”?x∈A或x∈B,“x∈(A∩B)”?“x∈A或x∈B”,反之不成立“x∈(A∪B)”是“x∈(A∩B)”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选A.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x∈(A∪B)”是“x∈(A∩B)”的()A.必要非充分条件B.充分非必要条件C.充..”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高中集合间交、并、补的运算(用Venn图表示)”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高中集合间交、并、补的运算(用Venn图表示)”。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数学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文都教育官方微信:
导航:考研公共课文都专硕公务员远程面授网络课程
考试题库面试
备考资料面试时事政治
如何抓住必要条件是2013省考行测成功的重点
(责任编辑:路路
关键字阅读:
类 别报名时间报名
湖南公务员3月22日-3月28日
湖北公务员3月20日-3月26日
甘肃公务员3月5日-3月11日
四川公务员3月17日-3月25日
教师招聘报名-18日
类 别报名时间报名
湖南公务员4月23日起
湖北公务员4月23日
甘肃公务员4月23日起
四川公务员4月23日
教师招聘考试日
类 别报名时间报名
新疆公务员8月13日-30日
山东公务员6月25日-7月10日
山西公务员6月12日-26日
辽宁公务员5月27-6月25日
内蒙古公务员5月28-6月25日
文都公务员官方微信
轻轻一扫加入文都公考文都公考微信号:wendu_gwy01
投诉电话:010- 邮箱: 传真:0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22层(地图)
邮编:100048
京网文[9号 | 京ICP证070272号 | 京ICP备号-1 |
| 出版许可:京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00085号
| 商务部特许经营(备):0117发生水解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
本木兮019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水解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是利用水将物质分解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物质与水发生的导致水发生分解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由弱酸根或弱碱离子组成的盐类的水解有两种情况:  ① 弱酸根与水中的H+ 结合成弱酸,溶液呈碱性,如乙酸钠的水溶液:  CH3COO- + H2O ←═→ CH3COOH + OH-  ② 弱碱离子与水中的OH- 结合,溶液...
弱酸盐和弱碱盐才能水解
有机化学里的水解反应主要有:(1)卤代烃水解
反应条件是卤代烃在碱溶液(一般为氢氧化钠溶液)里加热(2)酯水解
反应条件是在氢氧化钠容夜里或在稀硫酸里加热(3)糖类水解
反应条件是在硫酸溶液里加热(4)蛋白质水解
反应条件是酶的作用
这其中(1)和(2)是学习的重点...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态实现的必要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