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改新课改中的问题?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研指导 && 专题教研 && 课改专题 && 课改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五龙中心学校/柏七生
摘自:《师宗县教育局》
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个方面:一、教学设备落后;二、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三、教师培训不到位;四、领导者素质不高;五、课程资源缺乏;六、教师自研的时间和空间受限;七、学生对新课程教学形式一时难以适应;八、综合学科教师奇缺;九、管理制度滞后;十、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等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文试从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落后的教学设备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及解决策略
1.1制约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全所十三所完小,仅有中心完小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其它十二所完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笔者所在的民族乡,全乡十三所完小,仅有三所完小基本普及实验教学,配备了常用的仪器设备。其它十所完小,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由于财力有限,教育设施的投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学校课桌椅陈旧,教室破烂,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短缺,这些基本的设备都得不到解决,又何谈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呢?所以说,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1.2解决策略。针对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这一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我们农村学校。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截止2004年11月,全乡13所完小都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站。只要充分地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便可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缺少实验的仪器设备,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余,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自制教具是对现行教学仪器的改进和补充,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以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为例,每个学期都要求下属的十三所完小上交几件自制教具进行评比奖励,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自制教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2.1制约因素。部分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从我乡课改教师队伍来看,一是在这支队伍中,受过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并存,且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多于师范教育的教师。经过传统教育成长起来,又用传统教育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二是虽已具备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有一部分是通过录干和读民代班出来的,多数教师虽经过职后进修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历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并非完全一致,其业务能力却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观念在更新,却缺乏把新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在课改前已经存在的距离,在进入课改后就显得更为突出。三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其量只能扮演好一名传授型和维持型的角色。农村学校的课改虽已启动,教师也在积极地实践,课改实验的推进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四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先进地区拉开的差别越来越大,缺乏优秀教师的引领,缺乏骨干教师的支撑,更加延迟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改实施效果微乎其微。
2.2解决策略。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对于我们农村来说,就是让以往的“斥责式”教学方式退出课堂,由于农村山区孩子有野性,显得不那么听讲,于是出现了那种教师大声讲,有的甚至吆喝硬向学生“灌”知识的“斥责式”教学。“斥责式”教学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从神圣的讲台走下来,和孩子们在一起,跟他们共处。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本文在第三部分重点论述。
3.教师培训不到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1制约因素。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把握,更主要的是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仍然存在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外出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怕教师外出培训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外加办学经费紧张,外出培训教师的吃、住、交通、材料等费用,学校实难承担。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实施新课程教学。校本培训不到位,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因为一是校本培训时间短,二是能够参加的人员有限,所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培训,对于新课程的实施,确实起不到任何指导性的作用。
3.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中心学校开展了以校为本,以自修----反思为主的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反思问题及合作交流,各完小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管理措施。根据县进修学习的培训计划和要求,中心学校对全乡教师提出了自学的进度和时间,并建立学习小组,保证讨论交流时间,按《报告册》填写说明的要求,认真填写《报告册》,中心学校制定了对教师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和要求,及时收集教师的学习成果,整理上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深化全乡教师对培训新理念的认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中心学校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师对自修----反思----实践培训模式理论的认识,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中心学校除要求填写《报告册》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建立一本学习笔记,规定每学期的学习次数和字数,并列入常规检查。随着培训学习的逐步深入,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谈认识、讲心得的阶段,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应用五步学习法“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付诸实践----及时总结”。找出问题特别要注意发现教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4.领导者素质不高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4.1制约因素。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首先,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致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
4.2解决策略。在物质条件一时得不到改变之前,一名好校长的人格影响力可能产生出不可估量的亲合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在不断提高校长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思想水平、办学理念水平的同时,要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在农村学校建设和发展中作出贡献,作出奉献的好校长,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和鼓舞他人。用竞争的方式,鼓励有觉悟、有能力的、有志向的优秀中青干部去担当起农村教育的重任,用这些好校长的精神和事迹去弥补条件上的不足,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让这些好校长去取代某些不思进取,勤于交际,精于“官”系,利益至上,无所作为的领导的位置。选好、用好一名好校长,不愁没有一所好学校,不愁没有一批好教师,不愁课改不出好成果,当教师拥戴好校长时,也就是教师们已经准备或已经开始与校长同心同德地在农村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好校长的这种精神财富不是物质利益所能衡量的。所以说,培养和打造一批好校长是农村教育发展,尤其是推进课程改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5.课程资源缺乏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5.1制约因素。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就校内课程资源来讲,部分老师习惯于过去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做法,不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课堂教学多是冷冰冰的老面孔,教学效率不高。
5.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第一,可以从乡土地理方面开发。山川、河流、湖泊、洞穴、森林、植被等都是广泛的农村课程资源,可以选定某个主题,让学生参观、考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热爱祖国自然山水的情操,或写诗文、或绘画、或了解地质矿物、或调查古树名木、或搜集植物标本、或观察动物等等;第二,从民风民俗方面开发。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民族习惯、民族特色,体念民族风情,如节气、民歌、舞蹈、乐器、语言、服装、工艺、饮食习惯、故事传说以及勤劳好客、诚实朴质的民风等。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素材的特点设定相应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活动。第三,从农业生产方面开发。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当地一些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新的科学耕种方法,了解本地科学农业的状况,使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关心地方农业科技的发展。比如杉木的栽种、冬早洋芋、蔬菜种植等。此外,还可以从传统文化、地方的卫生部门、农技部门、交通部门、安全部门等方面开发。范围十分广阔。地区不同,其课程资源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均应注意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要求。重视与周边环境建立良好关系,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教育基地与环境空间。总之,农村社会是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农村的课程资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三农”特点。为了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好农村薄弱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要认为没有教材依托,其实,我们有更加丰富灵活的、更加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有的甚至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潜心开发,善于开发,这些课程资源都将会显现出不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6.教师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6.1制约因素。农村小学的教师学科教学兼职过多(一个语文或数学教师,同时要兼任思想品德、或音乐、美术、科学课等),教学头绪一般多达4--5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和管理学生的日工作量任务重。特别是一师一校的教师,他们从早到晚疲于奔命。备课、钻研教材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读书看报成了一种奢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个人更新知识的学习“充电”、校本教研等如果没有学校领导与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6.2解决策略。农村小学教师不可能脱产进修学习,主要是在职研修。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学校应尽快建立以下三项制度:一是成立以乡中心学校为龙头的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领导小组,中心学校与下属各校齐抓共管,做到资源共享;二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学习与研讨制度。抓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的共性问题,拟定学习研究专题,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确保每月每周的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校本教研对话交流、经验共享制度。充分发挥本地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在课改实验中的“领头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讨或深度会谈,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学教研管理模式,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保证。一是在教师任课安排上要打破过去平均分摊课程科目的作法,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要相对集中,以减少老师备课的头绪;二是要打破过去备课程式化、形式化的要求,尽量减少教师拼命抄教参的无效劳动;三是各项检查要为农村教师“减负”,尽量减少多层次的重复的各类检查,以保证教师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7.学生对新课程教学形式内容一时难以适应
7.1制约因素。新教材内容新颖,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浓厚,内容多元化,增强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许多教师却反映,农村小学的孩子在新课程上还很难适应。主要因为:
7.1.1家长忙,无力辅导学生。不少地方农村生活比较贫穷,时下,稍有知识、能力的家长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看家,照看孩子。这种“老”“幼”留守在家的现象在农村越来越普遍。多数家长不识字,怎么辅导孩子?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有时要求家长签字,但结果有80%的学生书上没有签字,更别说教给孩子课外知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贫乏,无形中又为新教材的学习设下了障碍,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教学生预习新课、听写,时间就更紧了。当然,有家长在家的学生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少而又少。
7.1.2环境差,学生知识面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村镇上的商铺门市不多,广告牌就更少,学生见得最多的恐怕是五颜六色的零食袋,但上面的字模糊不清,看什么,学什么,只是一句空话。而能到城市玩耍的孩子不多,回到家里跟着老人只是烧火做饭、吃饭、睡觉,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学生只是在课本上学到一些可能他们都认为枯燥的汉字。而无论是采用什么高超的教法,总不能缺少让学生抄写生字这一环节,久而久之,学生便以为学习生字就是读一读,写一写。
7.2解决策略。放学后,教师不能一一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挨在一起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挑出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对于知识面狭窄这一问题,可以发动外出打工的家长带一些课外读物回来,一人带两本,组建图书角,供全班使用。
8.综合学科教师奇缺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8.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标准对于农村小学最缺的是这一些学科的教师,还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全校13所完小,仅中心完小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其它十二所村完小竟然没有一位专业的综合学科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三、四、五、六年级每周3节英语课,中心完小都由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任,更别提其它村完小了。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课老师,也是学校临时指派的。完小有的老师要跨年级教多门学科,一师一校的老师要包班教,有的班级音、体、美、劳等学科干脆都上语文和数学了。这也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8.2解决策略。综合学科教师奇缺,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我们只能在现在条件的基础上,对兼着综合学科的教师加强综合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为他们创造学习借鉴外界先进经验的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加强综合科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填补农村小学缺少综合学科教师的现状。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乡中心学校便组织过全乡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综合学科的老师到县城示范小学听课、听讲座。
9.管理制度滞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9.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机制,这是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上级主管部门如何评价学校的工作,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现在许多农村小学还是以原来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关注的是分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也都是以教学成绩与学习成绩为依据,评价一如既往。在目前中考、高考存在的情况下,考试作为一根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成为巨大的束缚。只要中考、高考依然保持原有的价值取向,学校和教师就很难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
9.2解决策略。要促进课程改革,学校必须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评价制度。内容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能使教师从“经验型”、“应试型”向“创新型”、“研究型”过渡,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法,让那些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新思想、新做法,得到大力的提倡和褒奖,使之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10.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10.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困难。许多家长对新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校的课改是瞎胡闹。虽然学校也作了一定的宣传工作,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抱有很深的偏见,因为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家长最关心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孩子的成绩,坦白一点说还是一个“分数”。他们根本不去考虑怎样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家长当中,教育短视,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现在农村众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甚至把孩子的未来前途也押在了学校上。这对实施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阻碍,为了满足家长,教师表面只能说素质教育,实际却抓应试教育。
10.2解决策略。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大力支持。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我们通过贴标语、家长会的途径和方法,向家长、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课改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学校都要努力使学校、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召开家长会,使家长明白新课改是教育界的新举措,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作业
涂丽红(学员)
[提交时间:
答题内容: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会上课了,把握不住学材(学生的学习材料)。由于新学材与老教材的编写体例的不同,教师担心学生学的不够用,一手新学材,一手老教材,使用老教材的复习资料布置作业。用老套路来处理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学生的负担更重了,教师、学生更累了。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导致了学生和教师自己的重负担。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有的科目每周的课时数超过规定的一倍至两倍,体音美和技术课程没有了。这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老套路,这样下去会坑害我们的学生,必须予以纠正。
&&& 一要认真解决新理念的理解这一重要问题。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都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资料,深刻领会新课程的要求,使自己真正地走进新课程。当然,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内化,转化为教学行为,并且是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非常重要。一开始就走歪了,越来越远,纠正起来就越来越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无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还是学生观上都要进行转变。新的课程观强调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强调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新的教学观强调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走向教学互动;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导学者而非讲学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策略、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及在此之后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行为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
&&& 在弄清楚新课程前面所述六个方面的改革的同时,认真学习、理解、领会上述这段话,对我们管理者和教师适应新课程,真正走进新课程,有效实施新课程会所有所帮助。各学校都要组织教师根据实施新课程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讨论,加深对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理解和认识。在适当时候,市教育局命题,以县区为单位组织中小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进行一次考试,所有小学、初中、高中都要参加。请市教育局有关处室做好有关命题和考试组织等方面的工作。
&&& 二要认真解决执行课程方案这一紧要问题。《高中课程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意志,必须严格执行,开齐开足各科目必修课程。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的是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各个学习领域规定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而且高于学科课程,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八个领域的必修课程的开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有的学校,&穿新鞋走老路&,用对付老高考的老办法来实施新课程,还说:学习的内容高考不考,不敢冒这险。貌似对学生负责,实质上是极不负责。如何把握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之初必然会遇到一个突出问题。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课程的实施能力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执行力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能力问题。加强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课程建设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会带领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开发(二次开发)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材,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习内容适当拓展,不能把老教材原原本本地搬进新课堂。在规定的课时内确实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有些科目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但不能成一倍两倍的增加,更不能挤占其他学习领域科目的课时,比如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等领域。不能靠增加负担的老办法来提高质量。提高质量的出路,在于高效的课堂,在于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的作业和练习。我们要的质量是绿色的质量,是不以牺牲学生生命质量为代价的质量。
&&& 第三,扎实做好两项工作。
&&& 一要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新课程推进之初,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不遇到问题是不正常的。遇到问题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不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去研究它,解决他,而回到老路上去。解决这些问题出路在哪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学校是研究的基地,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室就是教研室。研究的起点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证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课程改革而言,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校本教研要遵循&四四五三三&的基本框架,&把握五个要点&的第一个要点就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校本教研的真谛在于解决老问题,生成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之一,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没有同伴互助,就没有校本教研。这就需要校长为教师们搭建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同伴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平等对话,进行观点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从而实现专业共生,共同成长。这就是&把握五个要点&的第二要点&平等对话,交流碰撞,专业共生&。教研组、学校一定要注意成果的积累,每一次活动之后,一定要把同伴们共同研究的结果:研究的问题,不同的观点,形成的共识,存疑有待继续探讨研的问题等进行疏理,形成文字记录,积累保存,形成有形成果。有了有形成果,就是收获,就意味着成长。正所谓&成果即成长&。因为有形成果的积累,促进无形成果的生成;无形成果的生成,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一定要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必有成效。这就是&四四五三三&基本框架中的推进校本教研的&三项基础工作&:制度建设,搭建平台,有形成果的积累。郑州市这几年推进校本教研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效,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做了这&三项基础工作&,尤其注重了&有形成果的积累&和&生成&。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小学和初中在推进课改之初也遇到了此类问题。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它,解决它,就会不断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大家一定要坚定信心。有一种品质叫坚持,反思和坚持。坚持就是进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分享。坚持了,进步了,我们就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 二要认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学生成长记录是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学校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工作。&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很快就会下发,到时我们再作详细安排。目前,各学校必须认真建立起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学做出的评价的有关材料,包括学生的作品、作业、反思等各种能够证明其成长的证据和材料,可以评价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可以说,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记录自己的一系列&故事&,是学生非常乐意,并乐此不疲地去做的一件事,各校的新生中一定有这件事做得非常好的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信度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有效契机。这件事做得好,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会有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坚信这一点。至于成长记录袋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在选拔性评价中的作用,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只会不断地增强,不会削弱。我们大可不必由于在选拔性评价中的作用大小,而影响我们对这件善事的重视程度,甚至教学生去弄虚作假,把善事做成坏事,违背教育工作的宗旨。小学和初中也应该不断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弥补不足,不断地加以完善,以不断地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教师评语:
浏览: 39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新课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