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性人才 怎么翻译?

培养人才怎么翻译成英文
RosE情义驆烲°
cultivate talents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Personnel training
扫描下载二维码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十九世纪末,随着“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大学教育通过几个世纪的漫长发展,其职能从“研究高深学问”逐渐演变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至此,大学跳出了“象牙塔”,开始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大学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培养应用性的英语人才已成为英语教学探索的话题。一、社会需要的英语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曾在军工厂、外资企业工作多年,这些单位人才济济,其中不乏英语佼佼者,但很多人才的英语能力仅仅停留在看资料、写材料上,很多人难以开口表达,也就是存在人们常说的“哑巴英语”现象。笔者通过在通过对多家IT企业所做的相关调查表明,IT企业的中青年技术管理人员中英语过六级者占80%以上,而能熟练运用英语口语与外籍专家交谈者仅占20%左右,80%以上的中外工作交流必须通过翻译进行,形成懂语言者不懂技术,而懂技术者不能直接表达的尴尬局面,这严重影响了工作的严谨、准确和高效。在这个知识国际化的社会,如何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既懂技术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笔头和口头交流的人才已摆上高校教学的议事日程。二、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中南民族大学曾对新生就英语学习兴趣、中学学习条件等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以29人、英语高考平均分为97分的本科班为例,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虽能认识到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同时,由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地域、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现有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那么,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何就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均衡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应是大学中英语教师所研究的重点课题。三、如何针对性地授课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只要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方法局限于语法翻译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片面地追求卷面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听和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应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可以把学习和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加大语言信息刺激量,创设良好的语境,在搞好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交际中学英语。(一)坚持课前五分钟的FreetalkFreetalk(自由谈)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在这项训练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可以提前准备。课前由一名学生讲五分钟英语,由学生们自拟话题,谈及了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轶事,班级活动,地区气候、读书心得和小故事等。此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们敢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词汇量。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使学生Freetalk达到预期的效果。(二)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听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本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始阶段,授课时放慢讲英语的速度,而且重复所述内容,用简易的同义词或短语解释词义,用不同的句型转换同一意思的句子,用简单的句子解释段落意思,然后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用汉语讲述。这样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例如,在讲述一些短语时,可先用简单的词语解释词义,然后鼓励学生用其他的词或短语进行解释,并说出该词的近义词,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又加强了词语的学习。(三)利用电化教具,突出听说训练使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录相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使他们不必借助翻译,通过视听,就通达到理解语言内容的目的。同时,利用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笔者所在大学已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形象生动有趣的彩色画面及优美的音乐配音,自然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画面上的一系列动作使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印象,学生不仅理解得快,上口也很快。在学生听懂录音的情况下,笔者就课文梗概提问。最后让学生上讲台,借助幻灯片简要地复述课文,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自行制作课件,上台讲解或表演,在体会当“老师”时,不仅充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其音,见其形,明其意。语言和形象两者同时作用于大脑,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提高了学习效率。(四)让学生参与表演教学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听说过程是一个理解和口头表达的交际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们在“真”实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与生活结合起来。随着学生们神情动作的再现,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学生们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助于英语词汇和实物实景的直接联系。同时,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这样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交际习惯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和才能,只要教师能事前给予一定的引导,事后给予及时的鼓励,该项教学实践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些平常羞于开口的学生,通过经常与其他学生一起参与表演,逐步也能积极地开口说英语了。(五)强化听写方面的练习听写是要求将有声的课文材料转化成文字材料,它贯穿了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进行听写,并将听写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从最初听写单词、短语,到听写句子,再到听写段落和课文的中心大意,由易到难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听的能力,完整地理解一篇短文,并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不同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应用到同一内容中去,使所学的语言易记易用。通过听写,学生的听力、发音、语法、拼写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并迅速落笔的快速反应能力。总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达到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把英语课上成名符其实的英语实践课,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使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为积极的学习投入者。(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英语部;华中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学位班)
欢迎转载:
推荐:    &>&&>&外语应用型人才
外语应用型人才 投稿:陆阼阽
外语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顾雪梁 王 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的一个重要措施。越秀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教育战略,也是一种培养理念。但是要真正贯彻和提升之,就必须…
2015四川选调生笔试申论热点:禁烟令与社会文明【背景资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11月表决通过《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于日起实施,明确所有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这意味着,只要是“带顶带盖”的室内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Green Apple Data Center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年’月(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
外语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的一个重要措施。越秀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教育战略,也是一种培养理念。但是要真正贯彻和提升之,就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索。本文从外语应用能力的内涵、外语应用性人才的内涵,以及应用性外语人才培养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对SPT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 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和定位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定位,而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基本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把学生培养成“普通本科模仿型”人才;二是过分强调现行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高职层次的“岗位技能型”人才。这两种倾向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作为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我院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浙江,是浙江的经济、文化、外贸和旅游孕育了“外语越秀”,反过来也是“外语越秀”在人才上帮助和支持了前者,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办学定位: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经济区,为其外贸、外经、外资企业和外事服务单位培养成功的应用性外语人才,努力把学院办成应用型、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优秀民办外语类院校。为此,我院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SPT人才培养体系,强调的培养规格是“三个能力”、 “四类证书”。有了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可以避免了前面提及的两种倾向的不足和缺陷,并且为我院的发展解决了客观的定位依据、充足的理论依据、坚实的实践依据和深刻的现实依据。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发展迅猛,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而社会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等同比例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全球经济风暴尚未完全平息,大学生的就业就显得雪上加霜,这是出人意料的。还有一个面对的现实是,一边大学毕业生众多,另一边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应有的“三个能力”的缺失。这一点也同样是出人意料的。这些“出人意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的毕业生只有具备三个能力,四种证书,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个战略理念对“越秀”的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显然,我院SPT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正日益显示其科学特性、战略特性和强大的内动力,并以此培养了一大批成功的应用性外语人才,得到社会的首肯。
我们之所以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来引出本文即将阐述的内容,是因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之严峻,以及我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加以认真的、严肃的、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思考。但是有一点很明确,作为外语院校毕业生来说,无论是传统就业市场,还是新开拓的就业空间,社会和经济所需的是具有应用能力的外语人才。
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的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去思考三个问题,即第一,外语应用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第二,外语应用性人才的内涵是什么?第三,如何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本文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发展的、理论的、实践的和现实的各个视角,对SPT人才培养系统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和探讨之后,分别作答如下:
第一,外语应用能力的内涵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用一个简单的定义作为答案,是难以表达出完整的、科学的概念的,因为“外语应用能力”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是指技术层面的内涵,即具有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具有运用外语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以及具有运用外语来获取相应资格证书的考证能力;第二是指研究层面的内涵,即具有运用外语从事应用性语言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的能力。
具体来说,外语的应用能力包括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等三方面。其中“语言知识”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外语应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则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技能,它是构成语言应用能力的必要条件;而“语言应用”主要是指将语言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比如运用在外经外贸、海关、涉外企业、海内外公司、旅游、涉外宾馆、海运、教育等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获取相应资格证书的考证能力。
外语应用能力的考量需视专业而定,大语种和小语种、语言类与非语言类应该有所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简单定论。
第二,外语应用性人才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层面能力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备的具有外语应用能力的人才。目前而论,我校SPT的外语应用能力更多的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的能力,这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可以为社会、经济等服务的能力。我们深信,第二个层面的能力同时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第三,如何培养应用性外语人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贯彻、落实SPT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最佳策略,因为SPT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就是Successful & Practical Talents,即“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SPT体系所强调的培养规格是“三个能力”,即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四类
证书”,即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书和公共技能证书。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外语 + 专业 + 素质”三位一体。
为此我们在这里就第三个问题展开具体的探讨。
我院设有8个外语语种,应该指出,每一个外语语种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都有其独特的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途径。我们今天在这里仅以英语本科生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我们分别从“建设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课程体系”、“实施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教学改革”、“构建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师资队伍”、“创建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五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建设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课程体系
杨银千院长在《坚持SPT人才培养体系为主导性办学理念
努力建设本科层次的越秀外国语学院》一文中指出:“要深化SPT人才培养体系,关键是要把SPT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越秀办学的主导性理念。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以确保SPT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实现。”
大家知道,课程体系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认为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同时,对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课程设置
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课程体系,而要强化其“应用”功能。因而我们认为,外语课程可以按其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应用三个层次设课,即1.语言知识课程,是指外语语言和文化方面的课程,如:基础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目的语社会与文化概况等课程。2.语言技能课程,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高级外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和视听说等课程。3.语言应用课程,是指与职业群相关的应用性课程,如:交际技巧、外贸函电、商务会谈、应用文写作、外贸实务、学术论文写作和专业外语(可作为选修)等。
课程的设置应该按照各语种的特点来安排。我们按照上述设课原则,具体处理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设置四个模块及其课程群
在设置课程时,我们设想以模块及其课程群来案排:
1.1.1. 英语应用模块及其课程群
该模块设有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由语言技能课程群、语言知识与文化课程群组成。其中“必修课”的课程群分别开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口语、听力、口笔译、读写、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英语五种技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选修课”的课程群则开设:西方礼仪、网上阅读、交际技巧,以及银行英语、物流英语、会展英语等各种专业化英语,为他们增加就业竞争力和参加工作的后助力。
1.1.2 专业模块及其课程群
我们认为该模块可分为四个专业方向,即国际商务方向、英语教育方向、应用英语方向和应用翻译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群,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1.3 综合素质模块及其课程群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群,如西方礼仪、网上阅读、交际技巧等课程。
1.1.4 实践教学模块及其课程群
设置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课程群。
1.2 精选必修课,多开选修课
课程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特色,因此对专业课课目和选修课课目的设置可以分别进行筛选,比如可以设计具有应用性专业方向的课程,压缩专业课教学课时,增开选修课,以形成课程系列和特色。对于英语专业传统的课程,诸如语法学、词汇学、文体学、修辞学、语义学、英诗欣赏、散文选读、小说选读、戏剧选读等,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设,而且减少学时、学分,以加强专业方向课程。
2.课程重组
一些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难以为培养英语应用性人才服务,需要作必要的重组:
2.1 听力课和写作课
听说读写是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技能,但是传统上这四个技能被分割和设置成四门孤立的课程,丧失其彼此协调性。大家知道,说和写是输出过程,而听和读是输入过程,如果彼此科学地结合,调整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应该能够事半功倍。为此,我们根据这一观念,采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计划将原来的四门课分别重组、合并为“听说”和“读写”两门课,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2.2 国际贸易课和进出口业务课
“国际贸易”是一门重点课程,但其缺点是过于强调理论、比较 “泛”,而“进出口业务”课程则比较 “细”,然而又过于强调实践操作,而它的很多内容与前者相近,因此可以将这两门课合并成“国际贸易与实务”,以达到优势互补,粗细结合的效果。
2.3 外贸函电课和外贸口语课
2003年我们购置了一套外贸流程操作软件,将外贸流程的商务模拟作为外贸函电和外贸口语两门课程的整合来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可以在计算机房进行模拟操作,极大提高了该课程的实践性。
3.课程的变更与增删
目前英语专业有些课程,比如综合英语,总想包罗万象,求大贪全,却又顾此失彼,难尽人意;有的则过于侧重理论性的,甚至是纯理论性的。这些课程对培养英语应用性人才是不适宜的,应该作变更或增删。
3.1 综合英语课
设置综合英语课的初衷是 “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它表面上五项技能齐抓并进,而实际上就如五只手指同时弹钢琴,产生“综”而难“合”。而且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五项要求往往令任课老师手忙脚乱,穷于奔命。如果说,一门综合英语能同时解决五项技能,那么何须另外再开设其它的课程呢?所以我们认为将综合英语恢复为“基础英语“或“英语精读”课,把课文讲精、讲深、讲透,使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语言基本功。
3.2 语音课
语音须靠习得,光凭理论讲解语音课,往往是望“音”兴叹的。因此,在上语音课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其习得性,重视其“过关”来改变其偏重理论的模式。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读、模仿、朗读技巧等的训练,集中进行“过关考查”。我们认为这种方法远比两节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4.精品课程建设
杨院长提出要把精品课程当作学校课程建设的“抓手”,这是很有道理的。精品课程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十分关键的,它的建设是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一个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一门具有示范性的课程,它的建设经验对其他各课程的建设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它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其课程不但包括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但是精品课程是可以分层次的,也可以多样化的,要因地制宜,以精促面。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
1)在建设精品课程中,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即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和研讨。
2)要建设优秀教师梯队,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也就是说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要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
3)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在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益求精。
英语学院已经获得了《综合英语》、《英语口语》省级精品课程2项,《基础英语》、《英语语法》、《英语口语》市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其中《综合英语》、《英语口语》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有省市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再争取建设更多的精品课程并向国家级精品课程攻坚。
我们正在努力增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参与力度,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加学生的点击率,支持《综合英语》、《英语口语》省级精品课程的不断完善和胜利完成。
5.增设专业实践能力方向课程
为了加强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可以开设国际商务、英语教学、旅游管理、语言文学、应用翻译等五个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任选其一。每个方向可开设几门实践性较强的必修课,如“国际商务方向”可开设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商务谈判、进出口实务等。并为每一个专业方向开设专业英语系列选修课程,如:外贸英语、旅游英语、银行金融英语、物流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会展英语、营销英语、商业财会英语、计算机英语、纺织服装英语等,以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实施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教学改革
为了促进英语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教学改革除掉要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样化之外,我们建议还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文本依据,教材在教学中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感到真正能够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教材为数不多,这无疑会影响甚至阻碍了其培养。
英语教材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因此英语学院十分重视教材改革与建设。英语学习有循序渐进的
规律,教材有其“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性能,基于这种理念,对于教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有选择地使用现行教材。
2)以现行教材为基础,结合我校教学和培养所需,增加实用性的内容,或辅以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教学内容。
3)采用双语教材。
4)经过审核,完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5)按照考证大纲为准则,编写一些能为考证服务的教材。
2.学分机制改革
2.1 为获取考证者给与一定学分
综合职业能力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直接获得,只能通过大学四年全程教育、教学中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逐步升华而形成。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检验的标准之一,就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来说,要求获得的证书应该有TEM4、TEM8、中高级口译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1、2级证书和CET6、IELTS、TOEFL、PETS、CATTI等各类出国考试证书。我们认为应该对获得这些证书的学生加以认可,并给与一定学分,而对成绩优秀者则可以另行奖励学分。
2.2 为专业实践优秀者给与一定学分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应该增大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的学分。
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性,除第一课堂充分训练外,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应该是语言技能训练的主战场。我们鼓励学生开展英语文化节、英语小品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文艺表演等,鼓励他们参加院级、省市级和全国性各类专业比赛、竞赛,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上的节庆活动、展览、风俗活动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英语特长。对其中的优胜者应该给与一定的学分加以鼓励。
3.考核改革
考核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考核需要因时而变,因需制宜。
3.1 要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其必要性不做展开阐述。
3.2 采取灵活的切实有效的考核形式和方法,如期中考、期末考、平时考、过关考、考证模拟考等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
3.3 考试尽量能做到考试与考证相结合,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以及考试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等的方式。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积极拓展第二、第三课堂的同时,我们建议在低年级实行教育实习、分批实习和社会活动实习。低年级学生,尤其是语言类低年级学生应该实行见习实习、适度专业实习和社会活动实习。实习内容和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可以形式多样化,时段灵活化。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实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以有利于学生提升外语的应用能力。
三.构建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师资队伍
杨院长强调指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
一位名家曾说过,假如由狮子来带领一群绵羊,那么那群绵羊也会像狮子一样勇猛。因此,要培养SPT外语应用性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批SPT应用型的外语师资,道理就在这里。我们认为,“稳定、分流、培养和引进”的方针应该作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校的SPT是successful & practical talents的缩写,如果在师资建设上,我们是否可以把SPT引申为另外一种解读,即S用以代表skilled,是指“(语言运用或专业技能)熟练的”,P用以代表professional,是指“(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职业教学)能力强的”,T则代表teacher“教师”的话,那么“SPT”就是指skilled & professional teachers,即我们需要的是“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我们认为,语言和技能的双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换句话说,应用型外语本科的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应该具备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和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构建为培养外语应性人才服务的师资队伍有许多途径可以实现:
1.师资引进
师资引进是个老话题,但师资引进是改善师资不足,提升师资层次,提高教 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我们不得不谈及之。
我院目前的师资存在着三个比率不对称态势,即低职称、低学历教师所占比率高,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率小;专职教师的年轻教师所占比率高,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率低;高层次教师中专职教师所占比率低,老年返聘教师所占比
率大。我校师资还存在着师资队伍不稳定,外流可能性大的隐患,存在着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适应SPT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宜采取以下几点:
1.1 扩大引进人才的视野
就如学术要防止近亲繁殖一样,人才的引进应具有多类型、多层次,即教学 型、科研型、专业性、教学科研型、行业型等学者、教授、专家、行家等高层次为主的人才。要花大力气、大投入,引进包括国内外的学术引领人物。
引进可以采用短期的、长期的;流动的、固定的;软引进和柔性反聘等方法或形式,如客座教授、双聘教授、特聘教授、兼课教师、外聘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业务指导教师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为我所用。
我们建议对下列师资优先引进:
1)具有专业引领型的教师,也就是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
较深的学术造诣、有一定影响力和开拓力的教师。年富力强者当然是理想人选,而退休专家、教授在目前来说也不妨一用,以达到“借鸡生蛋”,“引凤作巢”之需。
2)具有专家型的外教,也就是不但具有外语传授能力,而且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型外教。作为担任本科教学的外籍教师,应该有其专业特长,因此引进之前就须了解他们的学术背景及其专业水平,并由专家对其考核。
3)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也就是说他们不但通晓外语,而且能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双语教学师资应该既能用外语教授专业知识,又能用汉语来教授专业外语知识。
4)具有双师型的教师,也就是他们不但具有较好的教学技能,而且对某一行业拥有专门化知识或技能的人才。双师型师资应该是某行业的行家里手,懂得并熟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指导学生掌握并从事该行业的技能。
1.2 但求所用,但求特长
人无完人,才无全才,引进的人才只要有其特长能为我所用,能为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服务的、能为学校的长远目标有作用的就可以引进。因为日后高校之间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角度出发,目前一时尚无任课安排,但为今后的发展所需时,这样的人才甚至可加以适当“储存”,以待后发。当然数量不宜过多,才能必须切实,后发必须可行。
1.3 全校统筹,合理流动
对人才,不仅可外部引进,也可内部流动,做到人尽其才,适得其所。为此,我们建议实行全院一盘棋的大观念,实行各二级学院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体制。目前我校各二级学院拥有不少各类师资,但是各学院大多“划地为界”,“各自为政”,人才囤积,任其消耗。即使在学术上、教学上、科研上各学院的教师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很难做到人才资源共享,很难做到人尽其才开创共赢局面。我们认为学院可以根据学院发展大局的需要,进行院内师资流动,人才流动,全院统筹。
1.4 创造良好软环境
民办院校的教师,属于企业编制,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师的归属感等相对较差,对自己的前途有后顾之忧,会处于一种不安定的情绪情感之中,因此跳槽、弃教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学院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的软环境,奖励教师认真教学,奖励教师从事科研,奖励教师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
2.师资培养
培养师资,是确保学院持续发展的基础。师资培养可采取不同途径:
2.1 构建教学团队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保持高校师资队伍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教学团队是与教学个体相对的,之所以要组建教学团队,就是要充分实现个体力量的整合和互补,以达成单纯依靠个体所无法达成的目标。教学团队担负着三大任务,即第一要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第二要创新教学模式,第三要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纵观我院各二级学院,目前尚未出现一支能担当起上述三大任务的教学团队,从学院层面来说也没有形成这样的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因此组建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2.2 构建学术团队
构建学术团队与构建教学团队一样,也是一种师资培训的良好途径。所谓学术团队就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目标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集合体。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可能存在交叉与重叠,有些教师可能既是学术团队也是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或成员。但科研与教学毕竟分属于性质不同的活动领域,两者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对其成员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明显有别,有些教师可能适合担任学术团队的负责人但不适合担任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反之亦然。
2.3 优化研究所
作为一所本科院校,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动力,要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构筑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正如杨院长所说:“要充分发挥学院各个研究所的平台作用。”为此优化全院已有的研究所,使其作为教师从事科研的平台和科研成果的集散地。
3.青年教师的培养
由于长期处于高职高专层次,我院现有的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占了大多数,他们比较年轻,教学经验缺乏,科研能力薄弱,他们需要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人扶植,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除掉入职培训、教案检查、教学考评、教研活动等常规方法之外,还可采用如下的培训方法:
3.1 导师指导制
青年教师有导师作指导将对其教学和科研有极大的帮助和提高。导师指导是长期的工作,我们制定了指导方案;把导师分为教学导师和科研导师两类,与青年教师结对,达到零距离指导。
3.2 进修提高
进修包括自我进修和外派进修,而外派进修则包括国内进修和出国进修。可以要求他们对进修进修规划,由导师认同。外派进修则根据需要,由学院定员、定时、定校派送。学校可计划每年派送若干名去国内高校进修,有条件再派若干名教师去国外进修。国内进修一般为期一年,国外进修一般为期半年。
3.3 获取学位
鼓励青年教师获取包括硕士学位和博士的学位,这是一种“播种”,是为学院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播种。
4.发挥外聘教师的力量
外聘教师是一些来自高校和其他行业的专家、教授和行家、能人。他们在几十年的教学和企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或独特的、独创的技能与技巧。有些外聘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甚至还在某一领域建树卓著,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是科研的引领人物或行业的佼佼者。
外聘教师不应视为是一群“教书匠”,而是学校的智力库,智商群。如何挖掘他们的能量为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服务,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我们认为学院可以对外聘教师作调查、分类,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的能力和特长,推荐为导师、督导、名师,让他们担负起教学或科研导师职责,指导和传授青年教师的业务。适当减轻某些较优秀者的课时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利用外籍教师的作用
外籍教师有其独特的优势,母语功底,故国文化,广阔视野,丰富阅历,不一而足,他们应该也是一支为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服务的重要力量。
文化的差异,视角的不同,思维的碰撞等,也许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在调动外教的积极性和能量的同时,还需对他们进行入职教育,加强课程教学的指导,使他们真正成为一股为SPT人才培养体系服务的推动力。
6.建立“SPT名师制”
我们建议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SPT名师制”。事实上,我院的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已经形成一个“传帮带”的传统和机制。在这样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环境中,已经自然而然地确立起各单位内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带头人、领头羊,他们已经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树立了威望和作用。这正是启动和建立SPT名师的基础。
我院SPT名师制的启动和建立,对内将提升学院的办学层次,极大地推动我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步伐。对外则将树立起良好的学院形象,扩大我院的影响力,提升我院在高校中的话语权。
但是在启动和实施“SPT名师工程”初期,数量宜从严控制,不应采用“名额分配制”,更不应降低标准。另外,应该给名师一定的荣誉和经济奖励。实施“SPT名师制”的具体内容在此不作拓展。
四.创建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的教学评估体系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估,它不仅广泛地体现在对教与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评估,也体现在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工作表现、工作效果乃至教学大纲、教材的使用等情况的评估,而且还涉及到对于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紧密相关的教学主体的整体能力等诸方面的评估,涉及到对学校的教辅工作情况以及学校的教研情况、办学水平等情况的评估。教学评估虽然不是改革,但是它却能促进改革,甚至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
1.建立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要打破以笔试成绩为终结性评价依据的评价概念,增加过程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估、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估、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只有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外语应用性人才服务。
2.建立测试体中心
测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建议设立一个院级测试中心。测试要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语言技能为主。命题者要依据测试学的理论知识,明确当时的测试任务和课程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命题。测试内容覆盖面要广,但以能力考核为主,测试形式可多样化。测试时间可以一年一考或半年一考。
3.建立培养外语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可以将外语应用能力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个部分。“过程性评估”占30%,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如作业、讨论等)、课外活动(如参加校内外实际涉外活动的次数与表现校内外外语竞赛的成绩)、月考以及教学日志记载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终结性评估”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外语能力水平考试,各占35%,即使作为一种定量测试手段,这种考试也应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外语的能力为主。当然不同的课程可采取不同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外语职业应用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怎样的人才才是创新型人才?美国《创新杂志》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者,即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
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其中“创新意识”主要是指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和动机等。“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人格”则主要指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和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就大力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妨尝试如下几点:
1.1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认知
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进行,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尊重学生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等自主权的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由发展提供必备条件,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自我构建智能结构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外语应用性人才。
1.2 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
弹性学制是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该学制的建立,给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进程以极大的自由度。杨院长提出越秀也要建立完全学分制,是具有前瞻意义的。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学生甚至可以中途到社会上工作几年,然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或个人原因中断了学业,几年后仍然可以复学,而且只要修满了规定的学分,照样可以毕业。美国一些高校的课程门类广泛,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只要修满了学校规定的学分,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因而学生在校内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把自己培养成外语应用性人才。
2.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创设教学情景,活跃创新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积极、肯定、民主、平等的情感是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和蔼、信任与鼓励带进课堂,送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相信能够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就是人才,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欢悦,唤起他们的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2 善于从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比如越秀的SPT创新一条街,让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创新潜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敢问、敢说、敢争辩、敢反驳,甚至敢指出教师的错误。教师要敢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也要敢于参与同学生的争论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积极反应的习惯。其实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它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实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该参加各种实习,要通过实习来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习的方法很多,我们谨在此提出四种实习形式:
3.1 建立大学生研究计划
美国有些高校采用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强调学生应当从实在的数据中了解具体的结论,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寻找新的信息,因而把个人的经验转化成知识。
大学生研究计划可由导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难度适合的课题,让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任务。导师讲清课题目的、要求、时间、内容、方
法等,然后分解给几位学生,让他们分工合作,从事研究。这种导师制专业实习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思维独创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致用工作能力的培养,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磨合期。
3.2 提倡“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
“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就是指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就能马上进入角色,适应社会,适应所从事的工作,不再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该模式讲求实习目标的丰富化、学生角色的员工化、实习时间的延长化和实习待遇的报酬化。该模式同时注重促进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以增强学生就业择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零适应”毕业实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巩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进一步熟悉和融入行业,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力。
“零适应”毕业实习中的角色是指学生除保留其在校大学生、实习生的角色以外,还要以一名员工的角色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单位的工作。
“零适应”毕业实习的时间比传统毕业实习时间长,一般为半年,长的可达一年,但最短为一个学期,而传统毕业实习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一到二个月。 “零适应”毕业实习的学生是有报酬的。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行工作,有明确的岗位要求和责任。如果学生为实习单位创造经济价值,实习单位则根据经营效益分配给学生一定的报酬。
“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与传统实习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在这种实习模式中,学生必须动脑筋,找思路,搞创新,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这个模式在培养合格的外语应用性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4.产学研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准确设置专业,有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科学模式,受到教育界高度认同。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不在此对产学研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等展开议论,但是要指出的是,要实习就必须有实习、实训基地,所以我们建议学院要建设好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基地,这是是胜利完成实习和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实训场地的设备配置要充分按照模拟实训要求,营造一种浓浓的职场气氛,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配合通过产学研结合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了有教学经验的教授、有行业专长的专家担任委员。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我们与实践部门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推动双方合作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动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5.创新人格培养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和冷静的态度等方面。具有“创新人格”才能更有效第确保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树立和。
5.1 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团队力量的整合与运作,因此让学生校期间,通过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中的参与,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团队、实践团队的意识。团队意识也是一种创新人格的体现。
5.2 建立院级和分院级的心理咨询点。
现代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或产生不同的精神压力,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排除他们各种不良的影响,建立起创新人格。
我们根据我们的体会,谈及了对外语应用性人才的内涵分析及实现的途径。我们的见解和举措并不一定正确,只是想抛砖引玉,目的是在学院领导下让我们大家为培养应用性外语人才添一块砖,出一份力。
外语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顾雪梁 王 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的一个重要措施。越秀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教育战略,也是一种培养理念。但是要真正贯彻和提升之,就必须…
外语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顾雪梁 王 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的一个重要措施。越秀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教育战略,也是一种培养理念。但是要真正贯彻和提升之,就必须…
外语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顾雪梁 王 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的一个重要措施。越秀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教育战略,也是一种培养理念。但是要真正贯彻和提升之,就必须…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