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到底1尺等于几厘米?

1+1到底等于几
1 1=1(陈景润算的)下面原因: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11, 18 = 5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 (2n-1)=2 (2n-2)=3 (2n-3)=…=n 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 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 质数(1 1)或质数 合数(1 2)(含合数 质数2 1或合数 合数2 2)(注:1 2 或 2 1 同属质数 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 1或1 2完全一致的出现,1 1与1 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 1或2 2的"完全一致",2 1与2 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 1,1 1与1 2和2 2,1 1与1 2,1 2与2 2,1 1与2 2,1 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 2与2 2,1 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 1.所以1 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 2与2 2,以及1 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 1得证,反之,则1 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 2 与2 2,以及1 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 2的存在而同时有1 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 2与2 2,以及1 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 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 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歌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歌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歌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歌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歌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和工具. 附:黎曼猜想: 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为1/2.关于黎曼猜想更详细的请查阅 维基百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1+1到底等于几--《新作文(小学1-2-3年级版)》2004年Z1期
1+1到底等于几
【摘要】:正 爸爸:1十1怎么会等(deng)于一个小娃娃?乐乐:我没错啊,你不是常常(chang)说爸爸加上妈妈就等于我吗?
【关键词】:
【分类号】:G624.24【正文快照】:
爸爸:1+1怎么会等(d阮沪于 一个小娃娃?乐乐:我没错啊,你不是常 常(ch吻)说爸爸加上 妈妈就等于我吗?机器人老师:1+1j竞@ng)然等于3, 太不像话了;该打!闹闹:哼(hng)。这个机器人老师下手c增 太重(z凇ng)’我必须立刻断掉~…、 他的电源(yu蕊”。。。。 。老师:1+1不等于别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麟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J];数学通报;1980年08期
刘永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张邻;[J];齐鲁学刊;1980年03期
B.B.伊万诺夫
,刘伸;[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邱川弘;[J];高等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于鹏彬;[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陆地和;[J];江苏教育;1980年03期
唐云增;[J];江苏教育;1980年07期
陈纪统;[J];江苏教育;198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齐丙辰;大川善邦;;[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神经网络小组;;[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李春生;雍信阳;陈怀琛;;[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吴海燕;;[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王景泉;梁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张戎军;孙增圻;孙富春;;[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5年
周宗潭;胡德文;;[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5年
李伟;江晓佳;王彦昕;王永强;;[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5年
裴海龙;周其节;梁天培;;[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袁野;田彦涛;李大芃;;[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叶立新;[N];安徽经济报;2000年
赵晓真;[N];安徽经济报;2000年
姚梅英;[N];安徽经济报;2000年
金建斌;[N];安徽经济报;2000年
安庆;[N];安徽经济报;2000年
谢湘;[N];安徽经济报;2000年
许宪章;[N];安徽日报;2000年
陈群;[N];安徽日报;2000年
钱叶荫;[N];安徽日报;2000年
夏家浩;[N];安徽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良伦;[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王洪燕;[D];合肥工业大学;2000年
李开生;[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窦建武;[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沈明霞;[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李刚俊;[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何斌;[D];浙江大学;2001年
唐振民;[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张成新;[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项志宇;[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战卫侠;[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彭中波;[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丁伯慧;[D];天津轻工业学院;2000年
史庆国;[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刘长青;[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贾卫平;[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欧幸宝;[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沈林枫;[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杨正;[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韦增战;[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上传时间:
1加1到底等于几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1+1到底等于几
  咱们分情况说第一种情况,你所说的 1 + 1 如果是单纯的小学算术式,还得分以下几种情况① 如果两个“1”的单位相同,则结果是2.比如 1米加1米等于2米,一只鸭子加上一只鸭子等于两只鸭子② 如果两个“1”的单位代表同一个量的不同的单位,1+1不一定等于2.比如1米加上1厘米等于1.01米,还等于101厘米,还等于1010毫米③ 如果两个“1”的单位代表不同的量,两个“1”不能相加.如在1米的基础上加上1公斤,没有实际意义.第二种情况,你所说的 1 + 1 如果如果有着代表意义,指的是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呀?这个猜想还没有最终证明.第三种情况:如果是脑筋急转弯呢?答案可就是多了.比如说,要是字谜的话,可以有“王”这个解.等等第四种情况:如果有其它的意义,那么的话,你说1+1等于几,那么他就等于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你TM在逗我?
扫描下载二维码阿阿阿。谁能告诉我1+1到底等于几。?_曾都一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450贴子:
阿阿阿。谁能告诉我1+1到底等于几。?收藏
1+1到底等于2么。
那为什么不等于你阿~
好吧,大婶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尺等于几厘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