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流程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清华大学出国率很高,这种大量人才流失对国内的影响。以及从哪些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引用: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0%左右,其中有711人去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年增长9个百分点。本年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留学13人,比例接近90%。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这个问题,从宏观社会系统层面分析,明显要比用个人意志进行加总的方式来分析靠谱。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如果单纯的认为宏观趋势就是每个人意愿的加总,那便忽视掉了社会系统组合和调整个人意愿的动态机制,而如果不去观察影响这个系统的宏观因素,也就忽略了真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用人话说,炒菜不是简单的原料味道的加总,那叫沙拉(沙拉还要搅拌呢)。炒菜要炒,炒完了肉还是肉,菜还是菜,但味道不一样了。1. 科研人才的需求(上图中,横轴是R&D经费占GDP的百分比,竖轴是每百万人口中工程师和科学家数量,各国圆圈大小是其R&D经费的绝对数值大小)(上图中,横轴是R&D经费占GDP的百分比,竖轴是每百万人口中工程师和科学家数量,各国圆圈大小是其R&D经费的绝对数值大小)2011年,美国GDP中投入科研领域的经费为4,500亿美元,欧盟为美国的三分之二左右,约3,000亿美元,中国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1,200亿美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欧美各国和日韩)对科研的投入都相当巨大,这也显示出旺盛的人才需求。而这些发达国家人口中,也已经由相当一部分人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了,美国达到了每百万人口5,000,也就是一千个人中有5个,欧盟国家和日韩也基本都在3-4个,新加坡达到将近7个。而中国,每千人中只有不到1.5个科学家/工程师。如果将中美进行对比,粗算美国3亿人口中,有150万科研人员,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科研经费约是30万美元/年,而中国约14亿人口中的190万科研人员,每人只能分摊到6万美元/年。也就是说,在中国,每个科研人员可支配的资源,只是美国人科研人员的五分之一。(注意,这不是员工工资,而是把经济体中科研花费按人头平均分而已,如果要算工资,还要刨除科研经费中的设备花费、资源花费等等费用)从事实上,我国相对发达国家,在科研投入上实在是不多。不过还是比印度要好一些。2. 科研人才供给若从“大学生”这个样本来看(包括大专),中国每年有六百万至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美国只有200万左右。理工专业占比我没查,但中国的绝对数量一定多于美国。一方面,中国科研需求相对较小,而另一方面,人才供给水平相对较高,这直接导致科研人才有了向外流失的宏观动力。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国外科研条件好”、“收入高”、“水平领先”等等,就是这些日积月累的宏观因素的缩影。再加上全球一体化趋势(互联网,语言普及,观念改变等等),出国留学、读研,相对于原来(更加封闭的那个中国)来说,更容易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条件提高,自然导致珍贵资源向着更能体现价值的方向流动。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直观数据,1978年,美国的外籍博士只占全体博士中的12%(存量数据),而在2008年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籍占33%,美籍占67%(增量数据)。在这一年中,中国籍的博士占到了外籍博士的10%。印度占了第二。之所以再一次提到印度,便是因为它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相似度。同样是人才素质有口皆碑,同样是人才供大于求,因此同样成为了向美国输出科研人才的大国,而且同样都不愿意回国。除了上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外,美国内生的环境也造就了中印两国输出的方便。在2008年美国所颁发的博士学位中,工程领域60%是外籍,自然科学领域48%是外籍,而社科、教育、人文领域的博士中,美籍能占到约四分之三。美国薄弱的理工科基础教育(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平均水平真的弱),造就了中印两国的巨大优势。大自然的规律,强大而统一。3. 回国为哪般?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美国人让出了技术领域,但人文社科领域依然优势明显,更不要提商科、法学等标志着社会地位的保守学科。正因为就读商学院、法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需要更高门槛(对前两者是钱,对后者则是英语与人文素养),中印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减弱,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在“大自然的规律”(真是爱死这个词了)面前是少数。更加关键的是,中国是个落后、但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在很多消费领域,我们虽然量上落后,但增速很高,人均消费在快速追赶发达国家水平(当然还差很远)。在美国一些行业每年增长5%就很了不起,在中国则要看到20%的增长才有投资的价值。(涉及到数据库保密事宜,所以大致画个示意图,大家感受下就好了)(涉及到数据库保密事宜,所以大致画个示意图,大家感受下就好了)这显示了什么?机会呀,同志们,发展的机会。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潜力也太大了。大淘宝虽然起步晚,却已经在2012年就凭借一万亿元的交易额超过了亚马逊和ebay的总和。7.5%的GDP和3%的GDP不是比着玩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速的差异。很多跨国品牌都在自己的增长预期中加入了中国元素,认为中国将是未来驱动自己增长的动力。假设你是一外企高管,如果你看到,待在美国和欧洲,你也就是个守成之君,而去到中国、印度、越南、印尼,你将开疆拓土,你是啥心情?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呢?你能比老外还看不开?因此,回或者不回,其实是从两个角度看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异。“不回”的人注重现状,而这些现状确实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比如科研投入。而“回”的人则注重未来发展的机遇,看好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中国,而不是已经稳定下来的发达国家。这就是宏观因素造成的差异。
我只站在学术圈的角度讨论一下问题,因为很多人可能觉得学术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可惜。其他的圈子等其他知友回答。1. 凡是人才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权利,目前的国外科研环境确实优于国内,学生们向往出国做学术研究无可厚非。2.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能够到国际一流学府做研究(我指拿offer做Phd的学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也是在不断提高,国际认可度也在提高的。这比以前就是进步,而且这样的学生每年都在培养,甚至越来越好。同时,有了Peer Influence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们留下来在几大高校做研究的学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即使我们现在只留下10%,也比因噎废食要强很多。3. 学术圈比较忌讳的就是近亲繁殖。如果一味的要求把好的学生都圈养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这些人要么变得平庸,要么以后要变成我们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自己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变得狭隘。国外著名大学全世界发tenure,但是中国由于情况特殊,几乎很难吸引外国高水平研究者落户我们的高校。那么这些早些年出去有所成就的华人研究者就是我们高校能收纳对象的最佳对象。他们有实力,年轻有抱负,又接受了不同的研究文化,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整体思想。这一点参考国家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以后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各大高校中海外研究经历的研究团队会越来越多。4. 虽然很多学生在国外拿到了tenure或者job offer之后没有回来,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回国的大军之中,有一部分学生现在出国留学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的,学成回国,于己于国都是好事。每年都有很著名的团队放弃国外的职位,回到国内几大高校研究。现在的有些已经不局限于几大著名学府,慢慢的其他高校也开始有了这样的力量。很多这样的高水平团队我们自己暂时是很难有办法培养出来的,但是他们接受国外的研究培养能达到现在的高度,回国参与研究,附带回来一些国外的资源,这些对现在的国内的研究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 随着国内各方面实力的增强,有回国计划或者潜在回国动机的高水平华人研究者和学生也越来越多,未来归国人数肯定还会不断增加。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很多公司或者高校也能提供很好的条件,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加。留学生中普遍还是有一种“田园虽好,却不宜久居”的心态的。等到中国研究实力可以和国外匹敌时,这个数字和比例恐怕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乐观看待,这些学生出去深造,对他们个体,对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是积极有利嘛。
混知乎不久,第一次获得了这么多赞,很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很开心,谢谢所有看完我的答案的人。出国不易,大家且行且珍惜~----------------------------------------分割线-------------------------------------------------我是本科国内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之后来美国读博士。全奖Ph.D。以下都来自个人观察和感受,可反映一定事实,但是并不能反映全部事实。1,在国外高校中,并没有获得教职的中国人有哪些?自费本科生,自费硕士生,全奖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交流学生,博士后,以及少量访问学者。其中前两项需要家境较为殷实才能实现,后几项大部分在理工科中。2,这几类中国人的一般情况是什么样的?自费本科生:这个可以延伸到自费高中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把子女送到美国等国家来读高中读大学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些人被称为“小留”。在美国读本科学费很贵的,但是好多人家里真的是很有钱,所以这些学费并不是难事。这样家庭出来的学生,没有所谓“挣回学费”的担忧,毕业干什么,回不回国,全凭自己喜好吧。但是也有家境算是殷实的,但是这学费也是很大开销的,他们也许会考虑留在美国工作赚回学费的打算。自费硕士生:由于美国经济不好,最近几年大量高校扩招硕士生,我来美国几年大概见证了这些硕士生人数的爆炸性增长。各个学科都有硕士,商科类,法律类,艺术类,理工类也有。由于学制短,1-2年,对于家庭经济负担没有读本科重(50w人民币上下个样子),能担负子女来读书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些人读书读完,还是有一些想在美国找到工作的,他们”赚回学费“的想法可能比本科生出国的更明显一些吧。但是由于人数太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也有出来镀金的,读完书就回去了,也有找不到工作回国的,也有留下的。全奖博士生:大部分属于理工科学生,大概这类人就是题主所指的清华北大学子。其实不止这两所,各大理工科院校都有。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很优秀的学生,而且大多家庭是不能支持自费出国读书的。所以,这些学生是在用自己5-6年黄金的青春,换取了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一般博士毕业,大多27-28岁了,岁数不小了。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浓重的时间成本。为什么出来,出来最重要的是获取什么,每个人不一样。但是这5-6年是实打实的付出了。你能否忍受得了在实验室的清苦,你是否真的对做科研有极大热情,只有自己知道。放在20年前,80%的人是不回去的,因为天朝生活质量要比美帝差很多。但是现在真的不一定了。中美差距在逐渐缩小,回不回去,都有道理,也都有很多人,但是回去的人数比例在增多。国家奖学金博士:生活状态跟全奖博士生差不多,只是有很大一部分钱是国家出的,所以毕业要回国工作至少两年。他们大多数都是回去了,也有少数交了违约金,变成跟全奖博士一样了。国家这方面资助还是很多的,也证明了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奖学金交流学生:大概出国1年左右,然后回国毕业拿学位。这样出来的学生也很多,也很多人想出来,大多本着见世面的态度出来的。也基本是过来看看,一年过去,做出点成果,回国。这加深了中美学术合作,开拓了学生眼界,很好的机会。博士后:国内博士毕业之后,来美国做博士后。大多是想学习些先进的科研技术,多见见世面,发一些好文章,然后回国找科研教职。好多人做了几期博后,然后回国寻找机会。访问学者:国内有教职的,纯是出来见世面,肯定回去。3,全奖博士生归不归国的问题前面简单说了下各类人的情况,我想题主最关心的是全奖博士归不归的问题吧。说句实话,据我观察,有着强烈科研愿望的博士生人数,越来越少。时代在变,读博士更多的是一个经历,一个学位,一个起点,而非具有强烈科研愿望的人去做的事情。按照我来说吧,我并没有很强烈的科研愿望,大概毕业了也不会去寻找科研教职,只想通过所学,找一份工作,稳定生活。所以考虑到回不回国,只是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跟民族大义等等关系甚微。考虑的因素有:工作机会多少,工作薪水高低,职业未来发展,个人感情归属,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个人兴趣爱好,个人理想。。。这其中只要有一项具有压倒性的倾向,选择就很简单了不是吗??剩下的只是在作出大决定之后,怎么把各方面利益最大化。留美国或者回国,都很好,只要想好了,不后悔就好。所以,别简单的给留学生归不归扣大帽子,只不过每个人有不一样的选择罢了。我们出来了这么多年,收获了,也付出了,其中苦乐,真的是如鱼饮水。PS: 说一下我个人的感受。我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根本没有什么民族大义的想法,你可以骂我不爱国,我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按照我出生家庭所掌握的资源,如果我不是用我5-6年的青春来交换这出国的机会,可能我一辈子都很难有这么长时间在不一样文化环境中生活的机会。所以我很珍惜我能来美国,即使读个博士基本断绝了我的学术理想。我可以拿到可以养活自己的奖学金,不用父母为我操心;我可以省下点钱,每年一两次到美国不同地方转转;我可以跳出固有的文化氛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美国;我可以见识到如此多种多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我还有了一个选择机会,选择不继续在中国生活下去。当然有所得,就有付出:你有没感受过,连续5年过年,只能通过视频跟家人见面?你有没感受过,想吃个煎饼果子只能自己做或者飞到纽约华盛顿等大城市?你有没有感受过,所有的亲戚朋友跟你隔着一个叫做12小时时差的东西?你有没有感受过,身在异国他乡,突然被莫名极大的孤单击中的心痛?有些事,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各种苦乐只有自己知道。但是话说回来,我没有一天后悔过自己出来,毕竟体验了太多太多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一辈子特别大的财富。我属于体验派人生观,人生一定要活的开心。我马上要面临毕业了,至于要不要回国,什么时候回去,大概只有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决定。说了挺多,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谢谢。
学心理,做投资,脑洞大清华大学出国率很高,这种大量人才流失对国内的影响。以及从哪些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引用: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0%左右,其中有711人去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年增长9个百分点。本年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留学13人,比例接近90%。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这是什么时候的数据了!!
这个问题,从宏观社会系统层面分析,明显要比用个人意志进行加总的方式来分析靠谱。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如果单纯的认为宏观趋势就是每个人意愿的加总,那便忽视掉了社会系统组合和调整个人意愿的动态机制,而如果不去观察影响这个系统的宏观因素,也就忽略了真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用人话说,炒菜不是简单的原料味道的加总,那叫沙拉(沙拉还要搅拌呢)。炒菜要炒,炒完了肉还是肉,菜还是菜,但味道不一样了。1. 科研人才的需求(上图中,横轴是R&D经费占GDP的百分比,竖轴是每百万人口中工程师和科学家数量,各国圆圈大小是其R&D经费的绝对数值大小)2011年,美国GDP中投入科研领域的经费为4,500亿美元,欧盟为美国的三分之二左右,约3,000亿美元,中国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1,200亿美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欧美各国和日韩)对科研的投入都相当巨大,这也显示出旺盛的人才需求。而这些发达国家人口中,也已经由相当一部分人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了,美国达到了每百万人口5,000,也就是一千个人中有5个,欧盟国家和日韩也基本都在3-4个,新加坡达到将近7个。而中国,每千人中只有不到1.5个科学家/工程师。如果将中美进行对比,粗算美国3亿人口中,有150万科研人员,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科研经费约是30万美元/年,而中国约14亿人口中的190万科研人员,每人只能分摊到6万美元/年。也就是说,在中国,每个科研人员可支配的资源,只是美国人科研人员的五分之一。(注意,这不是员工工资,而是把经济体中科研花费按人头平均分而已,如果要算工资,还要刨除科研经费中的设备花费、资源花费等等费用)从事实上,我国相对发达国家,在科研投入上实在是不多。不过还是比印度要好一些。2. 科研人才供给若从“大学生”这个样本来看(包括大专),中国每年有六百万至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美国只有200万左右。理工专业占比我没查,但中国的绝对数量一定多于美国。一方面,中国科研需求相对较小,而另一方面,人才供给水平相对较高,这直接导致科研人才有了向外流失的宏观动力。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国外科研条件好”、“收入高”、“水平领先”等等,就是这些日积月累的宏观因素的缩影。再加上全球一体化趋势(互联网,语言普及,观念改变等等),出国留学、读研,相对于原来(更加封闭的那个中国)来说,更容易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条件提高,自然导致珍贵资源向着更能体现价值的方向流动。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直观数据,1978年,美国的外籍博士只占全体博士中的12%(存量数据),而在2008年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籍占33%,美籍占67%(增量数据)。在这一年中,中国籍的博士占到了外籍博士的10%。印度占了第二。之所以再一次提到印度,便是因为它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相似度。同样是人才素质有口皆碑,同样是人才供大于求,因此同样成为了向美国输出科研人才的大国,而且同样都不愿意回国。除了上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外,美国内生的环境也造就了中印两国输出的方便。在2008年美国所颁发的博士学位中,工程领域60%是外籍,自然科学领域48%是外籍,而社科、教育、人文领域的博士中,美籍能占到约四分之三。美国薄弱的理工科基础教育(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平均水平真的弱),造就了中印两国的巨大优势。大自然的规律,强大而统一。3. 回国为哪般?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美国人让出了技术领域,但人文社科领域依然优势明显,更不要提商科、法学等标志着社会地位的保守学科。正因为就读商学院、法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需要更高门槛(对前两者是钱,对后者则是英语与人文素养),中印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减弱,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在“大自然的规律”(真是爱死这个词了)面前是少数。更加关键的是,中国是个落后、但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在很多消费领域,我们虽然量上落后,但增速很高,人均消费在快速追赶发达国家水平(当然还差很远)。在美国一些行业每年增长5%就很了不起,在中国则要看到20%的增长才有投资的价值。(涉及到数据库保密事宜,所以大致画个示意图,大家感受下就好了)这显示了什么?机会呀,同志们,发展的机会。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潜力也太大了。大淘宝虽然起步晚,却已经在2012年就凭借一万亿元的交易额超过了亚马逊和ebay的总和。7.5%的GDP和3%的GDP不是比着玩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速的差异。很多跨国品牌都在自己的增长预期中加入了中国元素,认为中国将是未来驱动自己增长的动力。假设你是一外企高管,如果你看到,待在美国和欧洲,你也就是个守成之君,而去到中国、印度、越南、印尼,你将开疆拓土,你是啥心情?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呢?你能比老外还看不开?因此,回或者不回,其实是从两个角度看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异。“不回”的人注重现状,而这些现状确实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比如科研投入。而“回”的人则注重未来发展的机遇,看好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中国,而不是已经稳定下来的发达国家。这就是宏观因素造成的差异。
我只站在学术圈的角度讨论一下问题,因为很多人可能觉得学术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可惜。其他的圈子等其他知友回答。1. 凡是人才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权利,目前的国外科研环境确实优于国内,学生们向往出国做学术研究无可厚非。2.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能够到国际一流学府做研究(我指拿offer做Phd的学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也是在不断提高,国际认可度也在提高的。这比以前就是进步,而且这样的学生每年都在培养,甚至越来越好。同时,有了Peer Influence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们留下来在几大高校做研究的学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即使我们现在只留下10%,也比因噎废食要强很多。3. 学术圈比较忌讳的就是近亲繁殖。如果一味的要求把好的学生都圈养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这些人要么变得平庸,要么以后要变成我们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自己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变得狭隘。国外著名大学全世界发tenure,但是中国由于情况特殊,几乎很难吸引外国高水平研究者落户我们的高校。那么这些早些年出去有所成就的华人研究者就是我们高校能收纳对象的最佳对象。他们有实力,年轻有抱负,又接受了不同的研究文化,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整体思想。这一点参考国家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以后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各大高校中海外研究经历的研究团队会越来越多。4. 虽然很多学生在国外拿到了tenure或者job offer之后没有回来,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回国的大军之中,有一部分学生现在出国留学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的,学成回国,于己于国都是好事。每年都有很著名的团队放弃国外的职位,回到国内几大高校研究。现在的有些已经不局限于几大著名学府,慢慢的其他高校也开始有了这样的力量。很多这样的高水平团队我们自己暂时是很难有办法培养出来的,但是他们接受国外的研究培养能达到现在的高度,回国参与研究,附带回来一些国外的资源,这些对现在的国内的研究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 随着国内各方面实力的增强,有回国计划或者潜在回国动机的高水平华人研究者和学生也越来越多,未来归国人数肯定还会不断增加。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很多公司或者高校也能提供很好的条件,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加。留学生中普遍还是有一种“田园虽好,却不宜久居”的心态的。等到中国研究实力可以和国外匹敌时,这个数字和比例恐怕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乐观看待,这些学生出去深造,对他们个体,对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是积极有利嘛。当前位置:> > > 出国留学,当心“黑”中介
出国留学,当心“黑”中介
日 11:18来源:深圳广电集团
深圳有不少家庭通过留学中介机构,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小余(化名)明年大学毕业,打算去英国留学。在找到一家留学中介咨询之后,小余交了8500元的中介费,结果申请不成。当小余去退款时,中介告知其要扣除1500元的手续费。
深圳有不少家庭通过留学中介机构,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小余(化名)明年大学毕业,打算去英国留学。在找到一家留学中介咨询之后,小余交了8500元的中介费,结果申请不成。当小余去退款时,中介告知其要扣除1500元的手续费。
为此,启德教育集团深圳分公司市场总监谢少媛谈了他对此次事件的看法。(部分新闻资料来源于深圳都市频道《路路通》) (本报记者 郑建宏)
一门成绩挂科能留学吗?
小余是一家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的学生,由于他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于是就想要出国留学深造,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前往英国攻读硕士学位。于是9月初,小余来到位于福田深南路中核大厦的留学中介&&新通教育申请办理留学业务。小余提出自己有一门学科的成绩是挂科的,询问对方可否申请到国外的大学,中介告诉他在申请的时候可以隐去挂科的项目,成功率还是蛮大的。于是,小余当天就缴纳了8500元的中介费,委托新通教育申请报名英国伯明翰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等3所英国重点大学。
结果,申请的回执回来了,小余的留学愿望没实现,原因就是他有一门成绩挂科。11月初,小余找到中介要求退款,却被告知要按照合同约定,扣除1500元的手续费。对方称绝对权都在学校那边,他们只是帮忙申请,不成功的话扣除手续费是应该的。
对于小余的遭遇,深圳启德教育市场总监谢少媛也表示无奈,说这个事情合法,但不合理。按照合同的话,小余没申请到大学,退款时收取1500的手续费是可行的。但是退款的前提是有机会申请上而最后没有申请下来,再退款的时候收1500的手续费。现在小余的情况是,他的学历根本不达标,根本申请不到像伯明翰这样的重点大学。而中介明知小余申请不到大学的情况下还接受他的申请,然后再通过签订合同赚取所谓的手续费,这样的行为就有恶意欺诈的嫌疑了。这种情况很难避免,好多人都抱着省心的想法委托中介帮自己办理留学事务,忽略了自己的条件。学生和家长在留学之前得充分了解留学的一般要求和步骤,免得被黑中介下套。
为保成功推荐&鸡肋&校
留学移民市场竞争激烈,中介机构也铆足了劲开发市场,有些中介机构会和消费者签&不成功就退款&协议,让消费者安心。当然,这个退款大部分都不会全额退款,小余就是个例子。谢少媛说,几乎所有中介都保证&不成功就退款&,但又规定,退款不包括部分已产生的费用,如申请费、快递费、部分咨询费等,约占合同款项30%左右。所有中介合同中都规定,申请学校失败后不能马上退款,中介还会再推荐2至5所学校,只有在这些学校也申请不到的情况下才能退款。但这时中介推荐的学校,大多是&中介校&或排名较后大学,有的甚至是社区学院,很容易申请。这些学校被学生和家长视为&鸡肋&,即便申请成功,很多人也不愿意去。但因是申请人&自动放弃&,中介退款的可能性很小。
在利益驱使下,一些黑中介常常忽略帮助学生、家长分析到哪个国家、哪所学校学习更合适自己,只是极力推荐自己代理的学校。相比起万把块的中介费来,耽误学生的时间和前程更令学生和家长心痛。
材料造假后患无穷
还是小余那个例子,如果学生自身条件较差,想出国留学,该怎么办?记者进入了深圳一些中介的网站,在跳出来的对话框中和留学顾问交谈,表明自己的成绩较差,能否到英美等国大学读一些较热门的专业。而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完全可以,请与我们面谈&。其实谢少媛说,高中生成绩差的话还有一些小国家可以选择,但是如果是大学了再想出国留学,成绩差学生的一般只能去一些社区学院了。这些学院去了也没多大意义,有的学校读完之后学历还得不到认证,非常麻烦。那些中介承诺的&完全可以&是指出国没问题,绝不代表能够申请到英美热门大学的热门专业,除非使一些小手段。
谢总监说的小手段便是伪造资料,比如学生的毕业证、提高学生的成绩单、代考托福等等。这些违规操作虽然确实可能成功,但带来的风险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如果违规操作被大使馆发现,那么那个学生就别再想申请他们国家的学校了。另一个,如果英语水平不过关,连托福、雅思等英语基础水平都不过关,那很可能毕不了业。大家都知道国外的大学进去容易,出来难,如果英语水平不过关,那上课的进度根本跟不上,更别说毕业了。到时候花了百来万的学费,连一张毕业证书都没,损失更大。
留学中介公司&人间蒸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们也渴望更多更新的教育体验,出国留学的市场也越来越红火。我市出国留学的市场有多大?据第一届留学移民交流展中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初高中学生出国留学每年以50%的幅度增长,而申请移民的人口更是达到每年30%的增幅。谢少媛告诉记者,去年我市申请出国留学的总人数在8000人左右,绝大多数是自费留学,其中高中生申请留学的约3000人。在自费留学人员中,其中40%通过留学中介办理,其成功率约七八成。
留学中介市场巨大,没有资质却想从中分一杯羹者大有人在,这就给消费者带来风险。深圳曾经出过这么一个事情,有位家长为自己即将高考的儿子打了双保险,即和一个出国留学咨询公司签订了一份近三万元的协议,如果儿子高考成绩不理想,通过该公司完全可以到英国留学;若高考成绩好,决定在国内读大学,中介费可以返回90%。那位家长交了钱,便在家安心等待儿子高考结束。哪知道高考结束后她再去找那家公司时,对方已经人去楼空了。
谢少媛说,其实教育部明文规定,合法留学中介必须具备教育部核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还必须到工商局办理注有&留学中介服务&字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并向指定银行存入100万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备用金&。这100万元的备用金正是为了防止中介公司弄虚作假,蒙骗消费者,坑害消费者而设立的风险基金。那些不具备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的公司,肯定没有交纳这100万元,因此可能发生&蒸发&的事件。
据他说,在深圳从事留学中介的机构有三十多家,有资质的只有一半,其余的要么是出国移民中介机构&捞过界&,要么就是转借留学中介机构的资质或变相挂靠,甚至是从一些留学中介公司中跳槽出来&单干&的&游击队&,一般消费者很难分别。所以在选择中介机构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最好选择一些名气比较大的,并事先在网上搜索该机构的相关资料,确定其有资质之后再前去洽谈留学相关事务。
出国留学市场持续火爆,甚至有大使馆的员工前来当面与学生交流
虽然现在学校都倡导和鼓励学生DIY留学,但各人想法和情况不同,有人想专心攻读学业,委托中介代办琐事也未尝不可。那不管你是怎样的初衷选择留学中介,既然选择了,就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步步为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1.要认真审验出国留学中介公司的资质。其除应具备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外,还须具备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书》。
2.不要盲目听信中介公司一面之词,以免被误导。要注重细节,如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具体情况,最好以书面形式确认。对于国外院校的资质、教学水平和质量、学习环境、留学政策等也应逐一核实。
3.仔细阅读合同内容,确认后再签字,特别要看清双方的违约责任规定条款,不要草率签字。
4.索要并保留好相关凭证。交纳费用时应了解各项费用的具体用途,交费后应索要并保存好收据或发票。
2012深圳教育行业大事件盘点
暨年度行业&三好&评选
教育是一个神圣的字眼,透过字里行间,展示出的是一股向上的朝气、一份炫动的活力、一种沉淀的分量。在深圳,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全国各地追梦者的纷至踏足,促使着教育、培训、出国留学等相关机构和单位也在这股浪潮当中,蓬勃发展起来,形成百花竞放的格局。然而经过多年的沉淀与洗礼,在行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为行业的成长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底是谁,为深圳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在这个收获与总结的时刻,深圳广电集团与南都全媒体共同携手,首次发起2012深圳教育行业大事件盘点及年度行业&三好&机构评选、&三好&人物的评选活动。
对于行业来说&教学质量好、市民口碑好、社会责任好&三好,是机构、企业的发展之路,我们期望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机构及企业能够在品牌、效益、规模上取得长足进步,我们也期望有越来越多的行业人物成为推动这一事业进步的中坚力量!
此次活动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留学移民等相关行业的年度盛典,我们坚信,凭借两大优势媒体的强强联合及有效的资源整合,一定会把一场精彩纷呈的行业盛会呈献给所有关注教育行业发展的同仁;我们也立志,将以2012年度&三好&评选为契机,将我们行业的先进人物和优秀行业代表共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翻开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将针对此次活动推出一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人气:1626
人气:3584
人气:3581
人气:3395
人气:2809
人气:2018
人气:1654
人气:1626
人气:1519
人气:1518
人气:1302
日前,撒贝宁携金发女郎赴长白山度假,同处一室,甜蜜有加,疑似恋情曝光。而金发女郎
24小时视频排行
人气:129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国留学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