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考研辅导书书。 1竞赛入门,较简单 2深入一点,实战练习 3层次很高的,超难的那种。

高中数学难还是物理难
篇一: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及物理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数学历史,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所经历的种种挫折、数学家成长的故事和他们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卓越贡献,也可请高二、高三的优秀学生讲讲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以此激励自己积极思维,勇于进取,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进入高中就要有一定的紧迫感。提倡课前预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课堂上要求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参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后通过反复阅读书本,查阅有关资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整个知识网络的理解与记忆并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每学完一单元、章节的内容都应仔细阅读课本的小结,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学习上要团结互助,形成集体的合力解决问题。 重视自身的学习经验总结,改进原有的学习方法 为了解决好高一数学学习“开头难”的特点,学习中要注意几点: ①、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开学前可以先阅读一下课本,认真制定好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心理上有一个准备。 ②、做好新旧知识的对比。应力求做到新的概念、定理,都要先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把它贯穿在高中课程中,使新旧知识互相促进,共同巩固,达到知识的深化与能力的培养。 ③、重视数学概念的学习。对高一接触到抽象的集合语言、函数语言等概念第一章就有概念38个,数学符号22个。由于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后一个概念往往是建立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逻辑性强,所以要透彻每一个概念,对于概念中的关键字眼要反复推敲,找出其关键点,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集合的学习中,集合的元素的选择应该广泛化,而不单单以纯数学模型(数、形、式)为元素;集合的并、交、补集运算,可用文氏图、数轴、坐标系等工具加以分析。 ④、新的知识要转化为自己的再发现、再创造。要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实践,主动获取知识。课堂上对教师讲解的重、难点内容,积极参与师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体会。对“似懂而非全懂”、“似会而非全会”、“想知又未全知”、“跳一跳,够得着”的题目或知识,要勇于探索,在解题中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研知识的乐趣,提高独立或集体归纳知识规律与解题规律的能力。 培养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的灵活性、可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学习中加强思维训练,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努力克服思维惰性,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都数高中数学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等思维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过程”是数学学习的重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前人思维活动的经验成果,通过自己的观察、联想、对比、分析等“过程”的思维活动,形成数学家发现这个结论同样的艰辛和喜悦。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以及例题的解答,一般要先思考,独立或集体讨论解决方法,然后与教材对照,看有什么异同。要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觉发现到逻辑推理(证明)的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些较难问题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去研究题目的条件、结论以及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层层分析问题,步步逼近减少思维发展上的障碍以求得正确的解题途径。实际上新的学习必然会有一些障碍,要了解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措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自己更有效、更顺利的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高一新生如何预习数学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加深,思维要求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增加,老师讲解课时的减少,学生课后自由安排时间的增加,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致使成绩下降,甚至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信心。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学会预习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关键一步,为此,我想谈谈高一新生如何预习数学课本,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意义是学会预习的动力源泉 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预习意义有以下三点: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预习有助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3.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同时通过预习有助听课笔记的记录与使用,课本上有的内容可不记,这样挤出时间,认真听课,认真分析,提高效率。 二、“读、划、写、查”是预习的基本步骤: 1.“读”――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根据学科特点,然后细读。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图形、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例如,看例题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分清解题步骤,指出关键所在;②弄清各步的依据,养成每步必问为什么,步步有依据的习惯;③比较同一节例题的特点,尽量去体会选例意图;④分析例题的解题规范格式,并按例题格式做练习题。 2.“划”――即划层次、划重点。将一节内容划分成几个层次,分别标出序号。对每层中重点用“★”,对重点字、词下面加“?”,对疑难问题旁边加“?”,对各层次间关系用“=”表示等等,划时要有重点,切勿面面俱到,符号太多。 3.“写”――即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眉或书边。 (1)写段意:每一段在书边上写出段意;(2)写小结:一要概括本书内容,二要反映本节各内容之间的并列与从属关系;(3)例题:在书边说明各主要步骤的依据,在题后空白处用符号或几个字,写出本例特点,体现编者选例意图;(4)变式:对优秀生要求对例题条件、结论变化,由特殊向一般转倾,将有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发展。 4.“查”――即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合上书本思考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大意,哪些内容已看懂,哪些内容模糊,哪些内容不懂,需要在什么地方再提高;②对照自学辅导或老师课前拟订的自学提纲,揭露知识的内涵,挖掘知识的本质,沟通知识的联系。简要地用语言能加以表达;③根据课本的练习,做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检查预习的效果。 三、处理几个关系是预习取得成效的关键 1.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预习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高中阶段有八九门课,门门都预习不可能,可选择1-2门薄弱学科进行试点,有一定经验后再全面展开。 2.预习与听课的关系:预习是听课高效的准备,听课能解决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可以巩固需学知识,千万不可认为预习已懂,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其他事,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总之要使预习在听课中发挥最大效益,否则失去预习的作用。 高一新生如何做数学笔记 一、记内容提纲 二、记疑难问题三、记思路方法 四、记归纳总结(强力推荐) 注意记下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同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后小结时,一方面是承上归纳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启下布置预习任务或点明后面所要学的内容,做好笔记可以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前作准备,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五、记体会感受 六、记错误反思 聪明人不犯或少犯相同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醒目地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同时也应注明错误成因,正确思路及方法,在反思中成熟,在反思中提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坚持做好数学笔记,对于学好数学将会大有裨益。
高一新生如何做好数学作业
先复习再做作业――不打无准备之仗 部分同学做作业前没有复习的习惯,认为只要会做就行了。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做作业的目的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作业前的复习不是把书浏览一遍,而是要抓住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深刻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对某些问题深入思考,以求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在此过程中,就能把定义、定理、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记住,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有时还会有自己的创新解法。解题要一气呵成,不要在作业时一会由于思路不通翻书看书或看笔记(遇到较难问题时也未尝不可),一会由于记不住公式翻书看公式。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公式一定要在当天或作业后的一段时间内记住,否则等到学习后续知识就再也记不住了。为此,有同学“发明”一种方法,把公式抄在特制的纸片或袖珍本子上,以便平时使用。考试怎么办?又有一种既不要作弊又能用公式的“办法”:考前突击背,到考场时赶快把公式写到草稿纸上。其实,这样记住的公式只会正向使用,需要逆向使用或需要变形时大多不熟练的,只能望公式兴叹了。
摸着石头过河――有想法就写出来 做作业难免要遇到问题,怎么克服对你是一个考验――不仅是智力的考验,还是毅力和方法的考验。建议同学们在解题时有点思路就写出来,一步一步往前走,实在坐不下去再想办法。不能等全部想通了再动手解题,有时觉得会做了,但做的过程中还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还要再调整思路。 总之,遇到一时解不出的问题,要边思考、边试探着做。形象的说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试探”。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当你遇到问题,在你没有尝试解决之前,你若把困难看得太大,看得太复杂,没有良好的心态,就失去解决困难的勇气,以致于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有具备良好心态,树立必胜信念,敢于藐视困难,才能努力找出解决问题方法。tu
书写简洁明了――过繁过简都不当 有些同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有时候即使答案是对的,但过程不完整,要扣分;另外有些同学则解答务求完整,但不得要领,书写主次不分,过于繁琐。这要求在学习时能区分重点,掌握主次,抓住要领即可。 在解析几何学习中,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通常情况下,可写解得,不必像初中那样把解方程组的过程写得很完整。某些问题常要转化为解不等式组,当你有把握时,可以写解得;你当然也可以把每一个不等式的解写出来,最好用“}”的形式,这样做在你的解答万一有错时,根据分步计分的原则,阅卷老师会酌情给分。 涉及平面几何内容可以简略书写,三角计算或解方程可写解得。解答题的书写要言简意赅,在得到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表达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步步有据。 注重独立思考――行成于思毁于随 做作业贵在独立思考。不经过认真思考获得的知识是不扎实的,“懂得快,忘得也快”。要认真思考,反复研究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变换角度去思考、尝试,设法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实在解不出要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直到把它彻底解决。千万不要抄作业,这样一是自己把问题掩盖过去,二是给老师发出错误信息,认为同学们掌握了,就不评讲了。对一时做不出的题目,就空在那儿,老师就会评讲。 经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能形成长久记忆,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就能打好基础,形成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在逆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数学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抄作业不仅在学业上没有长进,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歪风,千万使不得。 有些难度较大的作业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同学,应该区别对待。因为高中数学比较抽象,有些同学却善于形象思维,一刀切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努力了,也得到相应的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足也。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入高中以后,有不少同学问“怎样学习高中物理?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物理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来不得半点虚假。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在学习完之后还应该“系统总结”。 1、预习 高中物理与初中有差异较大,无论是从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每次上课前,花一定时间(时间长度没有限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预先浏览一下,熟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也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上课 上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上课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1) 主动听课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课,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仔细讲解等;对于难点,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课”。 (3)做到听课和做笔记两不误 有的同学一上课就不停的记不停的写,结果一节课下来一点都没有听到,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呢?我认为,上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上,而不是做笔记上,笔记中要记的内容应该是:课堂重点、课堂难点、课堂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所有板书内容。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有的同学从来就不做笔记,这也不好,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遗忘,没有做笔记我们以后复习有些内容就找不到。 3、复习 有的同学只要老师一布置了作业就会马上去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掌握了知识,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到头来知识没有掌握。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将每课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只有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才能减少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做作业时,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积极思考,注意总结。应该明确 “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5、质疑 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分析错误的原因,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查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如果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学习信心,甚致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为此我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记载本”,专门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6、小结 小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提纲,将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使零散的知识形系统化、条理化,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掌握起来更容易;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经过认真小结的知识,既容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以上六个环节是学习新课的基本进程,每一环都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对学习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在学完每一章后,我们就应该对这一章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把所学的物理概念、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实际,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常用的方法是画该章的知识结构图,它可以使我们对该章的知识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该章,实现对知识掌握的“升华”。当然,为了拓展知识面,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同时,适当的看一些参考书、课外资料,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善于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产和生活物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以便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要学好篇二:如何在一个月之内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 在大学那一年里, 我前前后后做了八份家教。 我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用最简洁的方法, 给学生讲明白最本质的道理。 依我看, 以中学数学和物理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内学完。 我自己曾经就是这么做的。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 每当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同学, 都会被觉得我在故意炫耀自己, 其实不然。 我一直相信这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性, 只是不能在自己以外的人身上实践。 这一年里, 我连续不断的做家教, 就是希望用家教的形式, 用家教的孩子做试验, 把我的方法和观念推广出去。
其实最开始并不成功的。 有的学生家长, 总是希望我能搞到几套”葵花宝典”般的题目,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 认为我让孩子超前学习是一种”不会走就会跑”的方式, 也有的家长认为我说一个月能够学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跳大神”。 我的目的不是挣钱, 而是育人, 尽管我一度把费用压低到少于20元每小时(北京的物价啊!), 但是家长们还是以各种形式婉拒了我。 直到后来, 那一家人的出现。
这是一个在北京的某重点中学读高一的女生, 成绩不靠前, 很讨厌数学和物理。 家教换过多个, 不见起色。 (我希望如果学生本人看到这段话不会记恨我,我讲的都是你曾经的真实情况) 大约四个月之后, 她最喜欢的科目变得是物理, 其次是数学, 已经能够在高一下学期解决一部分&天利38套&高考模拟题。 她的爸爸妈妈为了感谢我, 每次都要给我塞很多的钱,都被我拒绝, 我只收分内的部分-- 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试验成功更喜悦的呢? 如果时间充裕, 我会补充一些图来说明, 无奈时间有限。 如果编辑读到, 请相信我的话和经历, 以及我希望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尽一份力的信念。
我想先谈谈观念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 看懂解答和会做题是两个层次, 可以说, 这两者有天壤之别。 数学和物理本身都是非常锻炼思维的学科, 并且是非常注重Fundamental Principle(基本原理)的科学, 如果只把它们变成了解题训练, 那非常可惜。 因此, 所以的题目, 都不要看答案。 有的人不喜欢做, 只喜欢看懂, 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一定要独立的,不借参照的解出来, 才算真的理解。
从看题到做题,这是一个很难的习惯改变。 在我看来,看题目是一种偷懒的过程, 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看似搞定了一本书或者习题册,心理上有了一些成就感, 或者安慰, 却照着真正解题还差很远, 只有能真正掌握, 才会理解这种差距有多大。
解题首先请消除畏难心理: 题目不是科学上的开放问题, 而是面向学生的, 所以一定有解(极少数出错的题目除外); 所有的背景知识, 名词都是学过的,所以更不必害怕。 所有的题目都有已知条件, 如果觉得自己不会做, 那么就回忆已经做过的题目和学过的知识, “由这些已知条件能得到什么题目中没有明说的东西?” 也就是获得求解题目的 ”中间量” ; 另一方面, 也要仔细品味一下提问, 想想看这个提问是否和已经熟悉的东西等价。 有不少的学生,看到题还没有几分钟,可能也就几秒钟,算了几下, 就觉得做不下去, 说 ”不会做”, 然后翻看答案, 恍然大悟。 这其实大可不必(要最终杜绝)。 知识都是现有的, 我们要做的, 就是为此岸的已知, 和对岸的答案, 搭上一架架用等式连成的桥。 考试中涉及的知识, 对于已经快要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限的- 差不多每个学生都知道某个定理, 某个公式- 而真正让学生们拉开差距的, 并非知识, 而是这种”搭桥”的能力。 高中教育最终面向高考, 就不应该过晚做模拟题, 因为大的题目才能更多的训练”搭桥”能力; 既然解模拟题是一种能力, 而非知识的罗列, 就要及早开始。
因此要很早就开始做模拟题。 虽然一套题涵盖了所有知识, 但是各个题目却还是相对独立的: 有一道大题主要考三角函数, 有一道大题主要考解析几何, 云云。 所以在学过一块知识之后, 就去做模拟题。 这里不主张用那种已经分类的模拟题, 而是像&天利38套&那样整套的题目, 自己分类之后, 试着解答。 因为分类的题目更侧重”知识”,而高考题目更侧重搭桥能力。
解题当然要以知识为依托。 这就要依靠自己的自学能力, 进行知识的超前学习。 这时就有人反对了, 如果我连上课都跟不上, 谈何超前学习? 其实不然。 试想, 作为一个高中生, 你没有再学全等三角形, 没有学平面几何, 那么拿到的题目, 你还会像初中刚刚学到的时候那样畏惧吗? 即使不会解, 是不是很有信心的, 翻翻初中课本, 刷刷两下就能解出来呢?
不再学平面几何, 回头再看初中的平面几何也不觉得难,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脑对于认知有一个慢热过程。 当知识已经在脑子里过了很多遍, 大脑有了一定的熟悉,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理解会轻松得多。 所以如果超前学习, 在老师讲课的时候, 对于自己就是一个复习。 一个不好理解的知识点, 可能有的同学一旦被卡住, 整节课甚至整个学期都跟不上, 但是如果作为复习, 就轻车熟路。 有些学生, 当第一轮复习的时候, 发现原来的知识不过如此, 而成绩却还不理想, 就是因为前两年学知识, 后一年才学搭桥解题带来的弊病。
以上只说了超前学习的必要性。 那么为了能够解题, 如何超前学习呢? 首先要确保自己真正理解, 不能囫囵吞枣。 不真正理解的知识, 是会忘记的, 只有真正理解了, 才会像铭刻一样难忘。 也有的高三学生, 在复习的时候发现前两年的知识点全忘光了, 还得从头学起, 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学三角函数的时候, 出现了单位圆, 让人不知所措。 如果只是背诵象限的口诀, 对于简单的题目可以应付, 但是变形出现时, 就有难以招架了。 书不在多, 理科和文科那种需要”博览群书”不同, 把一本好书读透即可。 因此,教材加上一本好的参考书就足够超前学习。 在学习的时候, 通常是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模式。 把定义看懂, 知道是在描述怎样的一个过程, 看似高深就变得平淡无奇。 例题永远都是最好的习题。 因为能够被选为例题, 一定是因为有代表性, 因此答案详细。 所以为了检测自己是否理解概念, 就捂住答案, 把例题当作习题来做。 对于解不出来的题目, 不要一下子看完答案, 而要在答案帮助自己知道是哪一步卡住了的时候, 再捂上答案自己写下去。
只有两类题目能够真正帮助自己的进步, 否则再做更多的已经会的题目也没有效果: 一类是不会的题目, 一类是做错的题目。 不会的题目, 也要试试看, 好搞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被卡住了; 做错的题目, 当然要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 不能以”马虎”来糊弄过去。 所有这样的题目都要在未来的某一时间重新全部做一遍, 往往让人惊讶的是: 总是还会不停的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看懂定义就解例题的办法, 就能帮助人理解基本概念, 如此自学下去。 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要认为知识太多, 使得它们在头脑中混乱不成体系。 比如立体几何, 有些同学遇到就头大。 这样想: 立体几何的求证, 无非是求异面直线的夹角, 求点到线, 点到面的距离, 证明垂直或者平行等等, 无外乎5种; 而立体几何的题目的大概外形, 不外乎平行六面体, 立方体(太特殊了,故不算到平行六面体里), 还有常见的是三棱锥, 不外乎这三种。 因此纵使再千变万化, 根据乘法原理, 能够出的模式也不过5*3=15种,一个模式, 比如”求正方体里的一个特殊对称点(顶点,面心,等等)到一条特殊直线距离”; 38套模拟题里, 套套都有立体几何, 这样算起来,每个模式还能做两遍多呢! 如果能够在头脑中建立整体的感觉, 就不会觉得内容很多, 却凌乱不堪了。
至于物理的体系, 就更简单了。 大题目简单分为两类, 电与非电。 在”非电”类的题目中, 也只有两类: 一类是平面上的滑块, 和一个小板车,他们之间有摩擦, 外加弹簧的相互作用; 另一类就是垂直面上的小物体, 落在垂直的弹簧上, 与弹簧的表面碰撞。 只要清楚,牛顿第二定律, 就是一个研究对象(小球,小块)受的外力的矢量和, 等于ma; 再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等效; 这是运动定律, 外加守恒律, 内容就全面了。 一定要清楚这些所有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的微积分可以帮助理解)。
解析几何依然需要清楚定义以帮助理解。 比如二次曲线的两个定义, 以及焦点、准线的意义。 解析几何的诞生和发展与光学是密不可分的。 焦点, 顾名思义, 就是能让物品烤焦的点。 假设有一束平行光正如射一个抛物面, 再假设这个抛物面是按照光的反射定律像镜子一样反射光, 那么所有的反射光都集中到焦点上。 太阳灶就是这个原理。 对于椭圆也有类似的定义: 假设从一个焦点向各处发射光, 经过椭圆表面反射, 那么所有反射光就会汇聚到另一个焦点上。 再有准线, 顾名思义就是做基准用的线。 现在假设我们处于文艺复兴时期, 我们怎么做出一个椭圆来呢? 这就要借助准线了。
自学的时候, 就要抛开花花绿绿的图画,抓住本质;至少要知道某个知识块有哪些定义,哪些定理。题目就是它们的应用了。遇到不懂的地方,首先要理清自己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会问问题是因为自己也陈述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当弄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懂的时候,离弄懂也就不远了。
自学了知识,就可以解模拟题了。解题要极慢,极精。高考模拟题的填空和选择大多是概念性的,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是考察概念理解的好题目。自己做的时候,当然不要满足于选对ABCD, 或者给出答数,而是要给出完整的正确过程。读完题就发挥大脑的分拣功能,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要用自己的理性来分析,头脑里就会过电影一样显示出题目 描述的数学情景或者物理过程,而不要机械的把题目按照解法分类。所有做对的题目,一定要知道自己是怎么对的,而不是哪一步忽悠带过的。做错的题目,更要知 道如何出的错。当对照答案发现错之后,不要看答案的过程,而是重新根据自己的演算重新做一遍。最后做完之后,把错因如”错把A当作B”记在题目旁边。无论对错的题目,都要自己总结出它的考察点是什么,也把它记在题目旁。这样下去,就会逐渐的了解各个定义描述的场景,也更好的知道了各个定理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就可以知道出题的思路,发现解题不再复杂。 对于大的解答题,在高考复习开始前的强调是比较少的。如前所述,仍要早开始做大题 目。虽然在学习知识的学期里的作业与考试题目,对于高考大题来说,可能只是其中的一步,这使得开始解大题目变得痛苦万分。但是要知道,任何题目都有切入 点,那种称为“题眼”的东西。得不到最终答案,不要慌忙,而是看看还能够有什么中间量隐含其中没有得到,静心暗想。
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解一道选择或者填空题可能需要10分钟,半个小时甚至更多。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就要找到答案中那个拦路虎,在清楚了这个障碍之后,继续独立完成。
题目是可以永远出不尽的,而原理只有几个。解题目的过程就是把原理应用到一个场景 的过程。场景在不停变幻,如果你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苦苦寻遍天下题目,并奢望考试时有类似的题目,再加上稳定的发挥心态,就一定能够马到成功。如果能 忘掉教材的版次,忘掉考试大纲,及一系列的冗余信息,而还能够得心应手的解题的话,那么你该自信,因为获得了真知。
这还有一位前辈写给高三党的信!
尊敬的高三战士: 此刻,这封意外进入你眼帘里信显得有些奇怪;在你已经被各种卷子模拟考试压得喘不过来的时候,网上冒出了一封要花你额外的时间去读的、毫无来由的信。半个小时之后,希望你能获得一些轻松感。 我想表达的东西简单却很重要。迄今为止,高三已经过去一半。有一件事情最要紧,就是心情或说心态。你可能极度渴望好成绩,向家长,老师,同学来证明自己,或者处于过度的重压和焦虑,再或倍感孤单,想哭来释放。在这个情形下,你可能觉得,如果没有实打实的成绩,一切心态问题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漂亮话。 每年的试题考纲都在不断的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用一种平静的,还微微喜悦的心情,去面对这一切。用微笑,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你肯定觉得我tm在扯淡。其实我也挺讨厌自己说教,尤其在你高三的时候,已有诸多不易。我也不喜欢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可以如此这般学习,却小气的不肯替你解哪怕一道题目。 我只是想告诉你,为什么心态最重要。 原因不复杂。一个人在重压之下,只能进行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但是无法进行思考。高考题是专门研究高考的大学教授们出的,而非中学老师。教授们努力的在仅有的知识上变花样,使得知识量不超纲,但是需要一些推理和思考。也正是如此,每年高考,不论怎么充分准备,总会有新题――那些看起来有点怪怪的,没太见过的东西。 换句话讲,中学的课堂知识和最终的解题检验脱钩。如果用机械劳动代替思考,结果不会太好;如果心里紧张,就会抑制大脑的思维和创造,从而影响解题和思考。 心态问题很重要。打个比方, 有的人会讲,我难题都会,但是却马虎,怎么办。其实潜台词无外乎是“我还是比较聪明的”。这就是典型的心态问题,认为不会做才错的题才是错误,而粗心大意错的题没有那么重要。这无可厚非,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蠢,但是却会不经意间害了自己: 首先,高考阅卷不会分别对待不会做才做错的,或者粗心才错的题目,所以自己对于它们分别对待,是一种自欺欺人。 其次,那些成绩最好的,就是把难题也做对了,把该对的都做对。能够转变这个心态,把粗心也当作一种智力不足,或者干脆不要把考试当成智力的竞争,而是正视并且尊重这些让自己丢分的题目,才能保证自己不再陷入这个自我安慰的怪圈。 防止粗心,就是在心理上要重视起来。落实到笔头的时候,就是时刻知道自己在算什么,一项一项的算对,上面的步骤的每一项,一项一项“落”下来,不多、不漏、符号不错。 犯下“轻视马虎”这个心态错误的人,自我感觉不错,最终却往往并未达到预期;他们总是把马虎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真正当回事,所以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如果说不重视马虎=拒绝进步的话,心理忧愁焦虑的坏处更明显:它让人退步,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高三越往后,压力越大,最后一个月,几近奔溃,会做出很多你高三开始的时候想也不敢想的事来。在过去的1,2年里,借着《如何在一个月内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我也和不少高中生有过交流。有的人成绩特别好,但是到最后却网吧包夜整整一周,有的班级直接开始用晚自习看球赛,有的同学极度渴望爱情,有的人极度抓狂,熬夜早起,流鼻血,经常状态不佳。 这当然很正常。如果我们跑到华山练了12年剑,有一天师傅说,你丫出去跟XXX比武,比不赢就得死,我们肯定很紧张。然而,高考不太是这回事。高考之后才是真的开始人生。在那之前,连自己想学什么,想读什么书,或者交个伴侣的权利都没有,谈何人生呢? 每年有将近1000万人陪自己;年复一年又有1000万人度过了这个坎儿。学校做广播体操,假设1米间隔。去跑个100米吧,感受100米有多远,100米见方范围下内装1万人。想想看,这么多黑压压的一片,人数虽然多,个个都痛苦,都孤独。既然高考是中国青年人的成年之洗礼,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就不妨勇敢一些吧。 怎么勇敢起来呢? 平日里做模拟题的时候,心情要真心的紧张――好像考试一样。这样的话,真正试题到来的时候才不会紧张。比如消防演习,如果平日的消防演习认真做,当真对待,那么真正有火警的时候,就会从容不迫,清醒的回顾一系列的流程,仔细找毛巾,找灭火器,回想逃生路线;然而如果平日只是对付草草走过场,那么大火来临,只好慌不择路的逃生,而往往丧命――新闻里登的火灾丧命的人里,因慌忙失去机会的永远占大多数。 想获得临场的紧张感也不难。一是掐时间,绝不延长;二是解题中间不看任何答案,完整的把卷子解完。不能觉得差不多会了只是欠缺一小步,就看偷偷瞄答案。看答案可能会让自我模拟的分数高于实际值,产生错误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此外就是跑步。很多人喜欢以球类或者散步代替跑步,这不解决问题。运动不能保证人的寿命,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运动保证的是人每天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研究表明,跑步的益处无法替代,它可以加快细胞自噬作用,因而延缓衰老,也可以提高心肺的机能。当遇到疾病的时候心肺功能基本就决定了人到底能能恢复成什么样;遇到意外的时候,心肺功能就决定了人到底能不能挺过来。因此,跑步在美国非常流行。去过美国的人都有感受,满大街都有人在跑步,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即使一个印度大妈和一个帅小伙一起跑,也再正常不过。 此外,很多人为了高强度的工作,都坚持跑步。有据可查的,比尔盖茨,奥巴马,施一公,尹希等。在这些人眼里,睡觉可以让人恢复体力,跑步同样也可以。直观上,跑步完会越来越累,然而习惯运动之后,跑步是一种积极的休息,让人神清气爽,对于当天的睡眠也很有改善,失眠的学生就更要跑步。 以我自身经历来看,在过去的3周时间里,我绕城市和跑步机跑了超过100公里。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强度、长时间;实际上,我在大学比高三要忙碌,大学毕业后强度比大学还要大。跑步是支撑我能够一周7天连续工作,每天早起晚睡的唯一灵丹妙药。 时间不是瓶颈而是借口。如果实在没有,很可能是自己忽略了不经意间浪费的时间。每天抽出20分钟,就可以很慢的跑上3000米。 跑着跑着,烦恼啊,忧愁啊,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据说21天就可以形成一个习惯,所以可以试试看,到底能不能坚持21天。如果你肯相信跑步的坚持和理想的坚持有必然的正相关,是怎么也不会放弃的。 除了1拒绝马虎,2平日模拟就严阵以待,3坚持跑步外,减轻压力还有个办法。你可以试篇三:在中学,数、理、化是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数学学不好,那么物理、化学也不可能学好。
在中学,数、理、化是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数学学不好,那么物理、化学也不可能学好。在理工科大学中,数学更是一个基础。在工农业生产中,我们都希望能够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例如,在现有条件中,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过程,使产量最好,使消耗费用最小,而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就存在有大量一个中学生加、减、乘、除经常算错, 那他就不可能学好代数、三角、几何、 物理、化学等课程。所以加、减、乘、 除,就是一个基础。打好扎实的基础, 要循序渐进,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 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只有把前面的基础打牢,才好进入后一步,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学得扎扎实实,才可能逐步提高,最后才有希望达到科学的顶峰。 第二,要注意独立思考。拿数学来说,它是一门着陈景润
重于理解的学科,在学习中要防止不求甚解的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对每部分内容,每个问题,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多想想,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另外,不要一遇到不会的东西就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子,专门依赖别人,要先自己认真地思考一下,这样就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的某些困难,对经过很大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地请教别人,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更大的帮助和锻炼。 第三,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刻苦钻研,要做到专心致志。例如,有些同学,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数学书或算习题,这样的效率一定是很低的。所以,不论复习、做题、阅读参考书籍都要精力集中,要争分夺妙,切忌分心。学习中还要养成严肃认真、踏踏实实的好学风,不要好高鹜远,更不能夸夸其谈。 第四,知识面要宽些,基础要打扎实。前些年,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同学以为学好数理化就行了,至于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的理科大学生数理化还好,但写实验报告文理不通,错别字很多,这样,即使你很有创造性,别人还是看不懂。数理化固然重要,但语文(包括外语)却是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能力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思路的敞开。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供同学们参考。,行各业,并且物化到各种先进设备之中,从卫星到核电站,从天气预报到家用电器,高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率等特点,无不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数学方法,借助于电脑来实现的。有人称“电脑是机械的外壳,数学的灵魂”一点都不过份。 有人认为,学习数学除了应付考试和对智力发展有一点帮助外,其它毫无用处,生活中用到的也只是一点点简单的算术知识,根本用不到任何高深的数学。这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