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文学社团活动记录啊,可以互相提高写作水平的哪种,求加入啊。

24小时打赏榜
24小时礼物榜
30天免登录
用其他账号快捷登录:
没有小说阅读网通行证?
使用QQ账号快速登录:
还没有小说阅读网账户号?
赶紧注册一个吧!
您好,登录后您才可以送礼物、月票和打赏,请先登录
自动登录  
赠送成功!
作者(一夕渔樵话)收到了您送的 玩具小熊,很是害羞,她对您扭捏的一笑说“哎呀,你怎么知道人家喜欢这个”谢谢啦~
恭喜:您和作者(紫月君)亲密值达到了110,成为了姐妹
您已连续阅读此书超过6章
扬起文字的风帆
恭喜你,获得了超值组合的独家体验权。
精品书包(包含20本精品小说)和这本小说全都归你。
只需15元!
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
举报电话:010- 客服电话:010-
京ICP证100530号 京ICP备号 公安机关备对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思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3.004页¥3.008页免费2页¥1.002页¥1.00 1页¥0.5024页免费7页免费12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8页免费3页1下载券7页免费2页免费
对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思考|对​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思​考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对每个领导者来说,文学社都好似鸡肋,看来“我们”应该也不例外,带着文学社的通病——暮气沉沉,毫无凝聚力,会员流失严重,作品匮乏,没有交流和快感,前途渺茫。同时却又同样的弃之不忍。
其实,文学社并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作为少数几个可以贯穿人生始终的爱好来说,文学拥有极独特的魅力,观之北大,车协和山鹰虽然兴旺,但很少见到两年以上的老会员,因为感官的快感无法长久,而文学,则似一杯醇酒,年头越久就越有味道,这就决定了文学社社员长久的生命力,而且自我繁衍,生生不息,足以成百年之业,至于如何把会员对文学的热情变成对文学社的热情,让文学社发扬光大,就是文学社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毫无疑问的基本立足点,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团体,人,无论作为作者或者读者,都是文学团体的财富,这就存在构成与限的问题,正如谚语,“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如果一个文学团体有了足够的人数,他就会如同单细胞生物一样,自我的生生不息,而如果人数始终在限之下,则会疲于奔命,为文学社的苟延残喘费尽心力。
我一直就梦想着加入或创造一个完美的文学团体,但从未实现,总结原因,感觉每个大学都是孤立的荒岛,毫无发展可言,而论坛又有其局限性,脱离现实,文人又多散漫个性,根本无法御之如手足,结果就一直没有土壤实现,而北大,与其他大学不同,具有天然的优势,首先,白坯素质较高,有发展和培养的潜能,其次,位于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心,备受瞩目,宣传方便,外援极强。再次,流动人口极多,新鲜的血液源源不绝的输入,给他以生命力。我相信这些足以将我梦中的理想社团化为实际。
纲举目张,以下是我对社团内部各阶层的分析。主要就他们的构成,社团内的有效定位,客观条件的制约,目的性和需求进行论述。
将有效结构根据文学水平进行分类,大概可得三部分,一,文学瞎子,没写过东西,书也看得不多,在不知文学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感觉自己爱好文学,他们是白坯,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阶层。二,会写一点东西,希望受到瞩目,要求有一个平台来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是成长中的豆子,三,东西很不错,也能持续创作,他们有很强的个人见解和文艺学思想,他们是想说话的人,也是孤独的人。
一个文学社的有效结构便由这三部分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人,一种人对文学本身并无嗜好,只是希望以文学社包装自己,我不确定这些人在“我们”是否存在,他们有强烈的权利欲,往往占据着各部部长席位,目的在于文学社干部的头衔和每学期的一个学分(师大如此)。
而“我们”中众多的中文系学生,所处位置就更加微妙,他们的一部分跟各阶层都有交汇之处,但不排除一部分人是以专业眼光来看待社团的,所以他们在社内的活动和目的更多是为文学评论所服务的。我认为,如果文学社要以创作为核心的话,那么对他们的改造将不可避免。对此阶层我不了解,相信你比我看得更透彻。
无疑,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要求和渴望。
白坯们大多数是刚上大一的新生,高中枯燥的生活使他们毫无创作经历可言,加入的最主要目的好奇,而且有着最多的平行诱惑,如几次活动索然无味的话,便会迅速消失,再看不见,他们的第一渴望应该是与作者交流,而并不是真的通过文学社达到一个什么欣赏或者创作水平,白坯们甚至不愿去探讨文学,他们对所有表面的东西都好奇,最好奇的便是隐藏在平行阶层中的作者们。他们希望交流的载体是生活本身,也就是素材。
豆子的总类比较繁杂,但毫无疑问,这些人是热爱文学的,而且以后也一定会有发展,他们的要求很简单,满足虚荣,如果能将他们和第一类人很好的结合起来的话,那么文学社的生命力就出现了。豆子们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将自己的作品有更多人看见,渴望有人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他们有听别人说话欲望却没有说话的欲望,他们往往故作高深,一言不发。如果他们坚信文学社不能给他们想要的虚荣,便会毫不犹豫的离去,他们交流的载体是作品。
第三类主要是校外的人员,由于“我们”的定位是小说和散文,再加上总体人格成熟期的延后,所以有实力的作者大多应该在25岁以上,经历丰富,意志坚定,他们对文学的喜好持久且充满苦痛,每一个从校外赶来参加文学社的都真正对文学抱有渴望,如果利用得当,他们将是文学社中流砥柱的吸引力。他们的要求是解决所有文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孤独,深层次上的孤独(1),他们也同样渴望交流,他们希望能进入一个圈子,使自己产生归属感。他们也愿意成为启蒙家,去教育那些落于己后的人,他们是文学社员的理想状态,在适当的情况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言之有物,还能固定的产生一些有意义的作品。他们交流的载体是文艺思想和哲学思想。
而一个文学社的最佳状态就是一个发扬的过程,让种子长出树苗,又让树苗长成大树,一棵一棵的众木成林,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交流,满足他们要求便成为文学社面临的最优先任务,这就涉及了文学社的定位问题,第一,它不是一个文学扫盲社,第二,它不是一个文学批评社,第三,它不是一个文学系列讲座。既然定位为文学社,就要以创作为中心,就要优先为作者阶层的趣味服务,一个好的作家可以有几十个狂热的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本身就是文学社团的凝聚力,而文学社存在的根本作用,便是为这种交流提供一个稳定的,气氛良好的平台。
文学社的问题既然是人的问题,也就归结到凝聚力的问题上。这种凝聚力,便需要最优良的组织文化来建构。
关于这里我想多说两句,我认为在此点问题上,应该吸纳北大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有容乃大,尤其现今奇人异士辈出,我的很多朋友,有的甚至连大学都没上过,却在艺术上有极深的造诣,反观之,仅服务某个固定阶层趣味的创作团体是多么象井底之蛙啊,根本无从达到有容乃大的境界,除此之外,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第一,交流的平台没有建构起来,校外生活的人因为过不了网关所以上不了未名BBS,网络交流的途径被堵死了,而“我们”的活动无一不将会员定位为听众,而忽略了其作为言者的希望。这就决定了在“我们”,根本就没有交流的可能性。
第二,不良的社团文化,我们文学社并没有留下很好的社团传统,社员们彼此陌生,形同路人,诚然,这是由古典文人的特性决定的,孤傲且沉默,但这种气氛无疑对社团打击巨大,可以说,从最开始“我们”就没建构好一个温馨的环境,组织的温暖是挽留会员的有力武器,如果说社团和会员之间有一根线,与其费力气把他加粗,莫不如在会员中间牵线,更加的使组织牢不可破,而营造一种亲切的归属感给每个人,就是社团的责任,这同时也是一个社团传统的问题,因为你在文学社的面孔依稀便是当年老会员的影子。打破传统,大胆革新,这是唯一的出路。
第三,关于小圈子,“我们”的小圈子问题很严重,甚至严重到排斥他人进入,虽然很大程度上这种小圈子是十分必要的,但应该是在社团事务稳定以后,而不是新会员进入的那段时间。这好比一个进食的过程,社团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把他们消化掉,成为自己的肌体,在此之前,对这种小圈子一定要加以节制,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是一个暂时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把握。
最后,也是危害最大的,那就是北大精英论思想,排斥外来人员。将北大与外界撕裂是最愚蠢的做法,那样的话,你就和一个不入流学校的文学社没有什么区别了,足可以在文学社前边加上校园二字,真正会写,能写的人大多在校外,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着十年磨成的尖锐笔尖,是文学社社员的完美状态。大海能容,乃成其大,北大能吸引无数的才子佳人,为什么文学社就不可以呢?
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便体现了这个文学社应有的文化和希望。
我有七点建议。
第一,&& 设立固定的活动时间。
观之成功的社团,大多设立了固定的活动时间,给社员以交流和建立友谊的机会,为什么不每周选个时间在静园草坪坐坐,大家读一点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一下写字的感受和自己经历过的逸事,谈谈在天南海北的见闻和自己看过的好文章,如此简单如此平和却又意味悠长,每次活动都让人受益匪浅。人不用多,几十个毕竟热闹,但三五个也很不错,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像天安门广场上的演讲,三三五五的一堆,也不用费心管理,谈诗的谈诗,谈小说的谈小说,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大家都是文学小青年,难道还怕没东西可聊么,社团还可以拿些费用来买点水果堵住大家的嘴,人会在抢食的过程中建立极其深厚的友谊。如此积聚下去,如何能不发扬光大?
没有传统,就创造传统。
第二,重新审定邀请讲座和活动的计划。
作为社长,您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工作浮于表面,组织了多少次讲座和活动并不能代表你的价值,应该把他们更实用化,将工作重心移回到创作群体中,你吸引住了他们,也就吸引住了大众。
所以,太专业的老师不要请,他们会滔滔不绝的讲几个小时以便让你不知道他讲了什么,例如那个什么“动刀”。老掉牙的老师不要请,精液都干枯了还来谈什么文学,最好连自己不会写东西的老师都不要请,免得他们唧唧歪歪。应该请一些其他文学社来进行一些交流活动,也应该请一些东西不错的作家来谈谈,北大里的孔庆东,曹文轩,江涛,也都很不错。讲座应该抛去他虚假的光环,而以达到真正的交流为目的。
第三,给定方向
文学社在某种程度上面临一个迷茫,即向何处去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发展壮大的组织是在没有目的的情况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在异族的威胁中成长起来,他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种族的生存,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一个敌对的阶层,国民党是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挤压下建立起来的,共产党是在国民党的围剿之中壮大的。
这说明,所有组织都是在战斗中壮大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现今的情况,我们尚需要一个向外冲突的过程,最上策是找到一个可怜的文学社,跟她一决高下,在战斗中培养自己的队伍,放心,不会伤害对方的阶级感情,“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么,对方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清华的文学社是最上上选。
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外在组织,就应该从社团内部着手,将他们分成几个小团体,比如拿创作方向来说,下半身型,黑色幽默型,血与钢铁型,江南水乡式等等,让他们有一种互相之间的竞争,这就有如现今世界一般,如果真的变成地球联合国,几百年都登不了月。内部有些不同的小团体对整体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这些都是卑小的方向。
多年来就想,如果有一个会长能毫不脸红的大声高呼,要把他的社团建成全国第一的文学社。我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毫不犹豫的为其殚精竭力,哪怕付出性命也不可惜。我们都需要一个可以为之牺牲信仰,不是么。
可惜我从未听到过。
一定要在战斗中求发展。
第四,有关社团刊物。
文学社的刊物便有如社团的衣服,不但关系到社团的外在形象和知名度,更是一面旗帜,在现实中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面旗帜下,还可以为社团指定一个方向,加之又能为社团带来资金收入,所以对它一定要极其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讲,社团期刊的情况直接代表了社团的状况。
一般社团刊物的萎靡不振,是稿源缺乏的结果,而稿源缺乏便来源于极其消极地对待刊物,每年做个期刊或者报纸,就好似完成任务,对得起前代会长托孤大任一样,这种消极观念的影响极大,使有心为之的人也不知该去向何方,看不到希望,稿源自然极度缺乏。解决稿源的问题便要首先改变“年”刊或“学期”刊的概念,因这种思想束缚刊物的发展,是极不可取的,缩短期刊发行的周期是必要的。能一月出一本期刊当然最合理也最科学,如果现实情况实在达不到,也不要为无聊的周期的观念所束缚,优秀的稿件只要足够出一本杂志,就要毫不犹豫的铅印发行,这对扩大“我们”的影响是极有好处的。
读者和稿源犹如人的两脚,影响扩大才能得到稿源的扩大,这是齐头并进的,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很关注文学社的,他们只是找不到文学社而已。
稿源问题。
稿源是一个刊物的生命线。
这方面我认为不能仅从现实世界着手,将所有的现实会员抽筋扒皮,榨干他们最后一滴血汗未尝不可,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对于现实会员应以教育和培养为主,而要将眼光放入更广大的天地中。
对于这点是有其具体原因的,首先就是经历的单一决定了作品的单一,如果一本杂志,整天念叨着未名湖,博雅塔,三角地,第一食堂,弄个一本两本还可以,再来就要使人吐血了。质量没有保证,数量也定不会让人满意,繁重的学习劳动严重的束缚了现役学生的创作,等待他们那微薄的作品是遥遥无期的,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强大的外部援助。
首先还是要改变观念,要将消极的等待稿件的思想转化为积极的主动约稿。北大站在文化的最前沿,影响很大,而且也不属于正规出版社,有脱离商业接近文化的极高地位,再加上主动约稿给足了面子,也没有再版权的纠纷,弄一些牛逼文应该不是问题。中国是一个靠长篇出菜的地方,可每个作家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小短篇,少有发表机会,就该把眼光立足于此,必能事半功倍。
以上约稿是为了这些作家的“名”,是稿件三来源中的第一来源。
第二来源来自于网络,网络是宝库,好文有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我从中吸取无数营养,时时在想,如此多的好文,为何不能见于地上,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相对关系,刊物只会约名稿,却对这类有实无名之稿毫无兴趣,而能写出好东西的人又大多不会投稿,就构成了可悲的局面,许多我曾看到的惊世之作都流失了,我曾深入其群体当中,对他们进行调查,发现取他们的文发表毫无问题,给他们一个名誉会员的身份和一本铅印他们文章的杂志就能使他们感激涕零,他们是一个需要认同的群体,孤单无比却又渴望知音。如果真能逆向的取其好文,实为一箭双雕的壮举,一来可以充实自己稿源,二来又可以保证好文真正的免于失传,为往圣继绝学,不正是每个文人的职责所在么。
第三来源便是现实中的会员了,他们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为旧作,一类为新作,编辑部的工作便是榨其旧作,一定要将他所有曾写过的好文都榨出来,另一类便是新作,来源面更为广大,应采取培养和激励的方针,使其愿意写,渴望发表,又有强人具体指导以达成提高,他们是最不好拿捏的部分,对待他们的稿件一定要慎之又慎,万不可粗暴的退稿,对此应在社团的组织内部专门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工作,因为前两类稿件的质量都是毫无问题的,但如果仅注重它们,便脱离了根本,第三类稿件虽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显得稚嫩,狭隘,矫揉造作,但这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一定要善加诱导,设立此期刊的真正目的便是为他们服务,他们将是刊物真正的受益者,也将是社团的希望。
一为名,二为实,三为希望。不可不分主次。
一为约,二为取,三为教化。不可乱其纲常。
售卖问题。
这是刊物另一个核心问题。
最首先要打好基础,一定要将校园内部的阵地站稳站住,具体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一,校内报刊亭,代销应该不是问题,扔他那几十本,在他的墙体上贴张毛笔字,便可以稳定地进行销售。
二,校园文化书市,礼拜六,日,赶人多的时候去卖两个小时,收获必极大。
三,北大闲人,去年我来的时候便看见有三个人蹲在三角地卖书,一年多了坚持不懈,可以加以利用,请他帮助销售。
北大有一个好处,就是过客不断,许多外地来开会进修的老师同学都是潜在的购买群体,也极可能受到感召而来到“我们”的旗帜下,广大的游客也是我们很好的经济来源,对于期刊,他的市场定位应该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旅游纪念品,另一方面还是一本很不错的文学杂志。这就要求他的封皮一定要有北大特色,弄个水墨画应该不错,万不可素面朝天。
有了基础便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要继续向外冲突,我便才尽于此,只能将他寄希望于群策群力了,相信一定有好的见解。
最后,便是社团期刊的定位,既要避免把他办成一个俱乐部式的内部读物,又要避免将他庸俗化来符合大众的口味,肯定应当以文学原创为主,对于稿件也要兼容并包,既要通俗又要有高素质的作品,让人感觉望不到顶端的同时又对创作充满希望。应该鼓励和培养种子们的发展,给他们以良好的培养。
既然要做,就要立志于把他做成中国文学的最前沿。
万不可以开放之名行保守之事。
第五,关于论坛和现实的互动问题。
论坛是整个社团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是王城和最后防线,只要BBS不倒,哪怕每次活动一个会员都不来,社团也依然坚挺的存在,由于未名BBS不允许校外IP进入,所以校外的会员无疑都跟社团断绝了联系,所以建立自己的BBS变成了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网络部”尽快解决。
对于这个BBS的定位是如此,它万不可成为现实世界的影子,仅仅作为社团活动的补充,而要相对独立于现实社团,以完成现实社团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并给其以自生的能量,网络会员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现实社员,鼓励大家将网上有文学才能的人向这里介绍,以其好文为代价发放荣誉会员资格,灌水的闲人也要欢迎,要建立一个独立于现实论坛的“圈子”,论坛是万冷不得的地方,论坛冷清则活动也冷清,论坛的满必然会造成现实的盈,利用网络来宣传“我们”,也要欢迎北京其他高校有条件的人以此为媒介来参加现实中的活动。论坛不要很大,尤其不要分版块,万不可好高骛远,弄得力量分散。
不要把眼光局限于现实,要在网络中找到更强的力量加盟,使他和现实社团互为犄角,齐头并进。
文学无禁区,亦无界限,四海有识之士皆吾兄弟。
第六,关于社团的组织。
现在社团各部用形同虚设来讲一点都不过分。
光杆司令的情况一定要改善,尤其文学社有其独特性,不能按照大多数社团各部的设置来组织,也万不可贪大求全,杂活只要一个事务部就足够了,在社团事务成熟以后,也只需多保留编辑部,外联部和网络部而已。
设立新的组织也很必要,比如说作者团(名字很俗,我知道),他要独立于各部的活动以外,从本质上更接近一种名誉头衔,目的是将有能力的作者尽数收入瓮中,在社团内部构建起阶层的概念来,做到事务,写字,接触三种阶层的分立,就是各工作部,作者集体和普通会员三种阶层的观念要建立起来,作者团内部也要根据写作水平分为开层次,让他们之间也有一个升迁的过程。
这其中还需以巧妙的手段来辅助,一,加入作者团的标准一定不能太高,要让所有人都有加入的希望,比如说,三部得到承认的作品,便可以进入作者团,二,作者团要有义务,固定时间要求交出多少作品,比如说,每学期一篇,还要担负起许多工作。三,要有一个进化的过程,比如说高级作者团,在社刊上发表10篇以上的文章,便可以加入高级作者团。这就成为会员的一个目标了,人类社会的生命力便源于这种不断向更高阶级攀登的欲望。四,仪式的巧妙运用,仪式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进入的过程,入团的仪式便十分必要。可仿造洪门三及第的模式,够资格的人每达到三个就举行仪式,正式吸收它们进入大家庭。不要以为这很幼稚,这是统治的高级手段,请参照共产党入党宣誓。
编辑部所有人员均要从作者团中产生,他们拥有较大的权利和更多的工作,建立作者团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让它名正言顺,文人最受不了的就是从哪个旮旯就冲出个人对他的文章指手画脚,作者团的存在有利于编辑部工作的开展。
稿件的审定机构,由一个高级团员和两个普通团员组成,他们评定文章,决定接纳与否,一个高级团员的一票相当于普通团员的两票,如果意见相持不下,便有一个更高级的三名高级团员的审定团来进行审定。同理,作者团的稿件,便要由更高级的机构来进行审定。
稿件的修改则由另一个组织来专门完成,指导团,由各种风格的代表人物推荐组成,他们之间要有竞争意识,正如我所说,要分成许多的小圈子,这就要将文章的作者划归某个圈子,然后让指导团中这个写作风格类似他的圈子来帮助他修改稿件和完成提高。
文学启蒙的工作和简单的写作技巧也要由他们来进行培训,对于白坯们来说任何大师都没有他们实用。由于我坚信一部头论(2),所以,这片天地是广阔的,广大的文学培养工作也一定要在有能力人的指导完成.来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一部头小说.
编辑部负责与文学有关的一切,在社团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他各部都是为其服务的。
其余保留的各部都要以其专业技能为基础.宁缺勿滥。
网络部,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一部分计算机知识,
网络部只做具体工作,他们是论坛的管理者,但很少发出声音,论坛的组织要由另外一组有文学素养的作者团成员来完成.
外联部,负责打着北大旗号去邀请作家,去拉赞助,去约稿,去邀请其他社团来进行交流。所有与外有关的事情都由他们来做,他们要口齿伶俐,思维敏捷,长相和蔼,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
事务部便是杂活部,所有的一切杂活都是他们干,他们要吃苦耐劳,而且要有一定的能力和专业技能,他们集宣传,组织,内部文案和催稿的工作于一身.他们必不可少,但不必给他们以过分的关注,就让他们隐藏在事务之后吧。
“我们”百废待兴,如果真地对“它”抱有渴望,则必须全体精诚合作。共同为复兴文学而奋斗。
第七,关于领导者个人修养和魅力
领导者是一个社团的代表,它决定社团最后究竟能发展到何种程度。
领导人必须有极强的个人魅力,他必须让人仰望却又平易近人,他是创作的首脑,也对各种具体事务了如指掌,它必须是兼容并包的典范,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政客的手腕,还有商人的头脑。
首先,他要是一个政客,才能管理好一个社团,企业的兴衰要看管理,文学社自然也是,它必须学会如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并利用他们,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使用各种手段,来将文学社引导向一个光明的前途。
其次,他要是个商人,整个人生的过程便是一个讨价还价,等价交换的过程,正规的组织又怎么能避免?不同的是商人交换的是金钱和货物,而文学社交换的是资源,人才和名誉而已。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为组织争取最大的利益,便是会长应考虑的。
最后,它必须是文人的首脑,如果一个文学社的社长不会写东西,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文人也不服,唯有才华出众,技压四方,才能保证文学社会员的支持,也就得了民心。
他还应该精通各种具体的事务,因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拿把”的特性,即如果在工作中,有一个环节只有他能干,他就会用这个环节来挤兑你,摆脱你的指挥,这是知识分子的共性,唯有领导人门门皆通,才能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同时,必须有一支力量强大的私党存在,他们支持你所有的工作,并在早期的工作中起到顶梁柱的作用。你还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在各方面都起到表范作用。还要进行个人崇拜的培养,让他成为社团的典范,精神和灵魂,也是所有社员的安全感。
偶像,是人类群体的原始要求,必须满足。
还有几个小问题
关于增进会员间感情的问题。
建立借书体制,这与其余的社团图书馆不同,他没有库存,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团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要鼓励大家公布自己的图书存量,并简单的对书进行评论,留下联系方式,自行借阅。
这对增进团员之间的感情极有好处。
关于资金的募集问题。
资金也是社团活动的一条生命线,有了资金来源,便可以使社团活动正规化,而脱离非正规团体的地位,可以从几方面着手,一,杂志的收益,包括售卖收益和广告收益。二,赞助及活动收益,可以主动出击,和某些企业共同协办一些活动,以达到共同获益的目的,比如说那个信用卡,或者是某某书店,组织活动可以有两点好处,一可以杨名,二可以获利,但文学和商业进行结合要慎之又慎,亦不可因噎废食。三,同学的自发捐助,不要大张旗鼓,有用钱的时候便跟大家讲清楚情况,将个捐款箱藏在暗处,肯定有很多人希望能为社团进些绵力。四,实业,正如我以上曾提到,要在文化书市设立售卖“我们”杂志的地点,莫不如再加上一个文学社的书摊,一举两得,我知道旧书上货的地方,就在潘家园,我看的白鹿原才三块钱,在校内卖六块钱应该瞬间就被抢购一空,那是全北京二手图书发货的地方,如果这个构想能成为现实,则有很多好处,一,宣传了“我们”文学社。二,可以在售卖过程中接触另一种生活,对人生不无脾益,三,自己买书非常便宜,四,为组织带来一部分收入。可谓一箭四雕,而且你会发现,卖书是件很好玩的事,淘书也是。
&-------------------------------------------------------------------
呵呵,刚来时给北大“我们”社长的上书,那时真可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社团活动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