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是应届毕业生生的压力有多大?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 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 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 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 有效参考。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宜顺论文网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4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充分的影响分析???????????????????4 (一)主观原因??????????????????????4 (二)客观原因??????????????????????4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5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5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5 (三)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消极影响?????????????????????6 (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7 (五)就业市场环境亟需公平公正??????????????????????7 四、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8 (一)用人单位的对策????????????????????????????8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9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9 (四)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10. 参考文献???????????????????????????????11.
宜顺论文网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 经来临多年, 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611 万人, 比 2002 年增长 466 万人 (见 表 1)。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80-100 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 年至 2007 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 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 900 万个i, 2008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 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 2008 年以来,在世界金 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 也可能会长期存在。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充分的影响分析 主观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 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 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 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 年明显增加, 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一. 我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 来临多年,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611 万人,比 2002 年增长 466 万人(见 表 1)。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80-100 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 年至 2007 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 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 900 万个ii,2008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 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 2008 年以来,在世界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 题也可能会长期存在。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充分的影响分析 主观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 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 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 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 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 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 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宜顺论文网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 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 10.9%,女性毕 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 6.4%。客观原因: 第一:动力人口供大于求。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相互叠 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这主要是因为:(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 高峰期,达到每年 1000 万人的水平。“十五”期间,我国新生劳动力供给总量升至 峰值,达到 4650 万人。(2)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 540 万人,实现就业比率十 分低下。(3)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和其他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已达 1900 万人, 即使按再就业率 30%计算, 这些实际失业人员可能就业的只有 540 万-570 万人。(4) 大批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每年新增人数在 800 万-1000 万人。“十一五”期 间, 估计每年还要新增 500 万-600 万人,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5) 高等学校连年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学 生就业不求开始出现一些新的问题。第二:产业结构不够协调。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第六位,但与世界发 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业结构落后,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劳动力的第二、第三 产业不够发达,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 65%(美国达 75.6%),很多发展中国 家已经达到 60%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仅在 30%左右。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1.在数量上。是指扩招对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短期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 止了扩招,但是扩招的影响在这几年依然存在,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 学生人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 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 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2.在结构上。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 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 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 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 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 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 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 0.0491 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
宜顺论文网
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 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 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 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 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 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 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 矛盾凸现的原因。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 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 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 是什么。然而, 目前在我国,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却与这一指标要求却相距甚远。一方面,大学生自认为很难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到岗位后实 际能力弱。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很多 用人单位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 足 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 能力。上述提及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及学生质量不够硬等问题, 可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 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 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三)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 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 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1.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 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 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不合 适宜的价值观取向和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 实脱节。此外,大学生在诚信观上的缺失也影响了择业与就业,不少毕业生觉得求 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 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 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
宜顺论文网
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 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 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 什么, 哪些职位能成功, 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 到了大学毕业才 “临时报佛脚” 。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 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 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 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 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 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甚 至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家长在后面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 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在离校前的职业指导服 务工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负责做好大学生离校后的职业指导服务工 作,然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 需求。从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看。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大学职 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职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功能和内容比较单 一,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在自主创新、自 由创业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 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在就 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方面,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 输”,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 伍建设方面,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工作机构中的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 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 果。从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开展的工作情况看。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 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 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 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1、大学生就业现场招聘形式陈旧。当 前大学生招聘会存在过多过滥、效率低下,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竞聘的毕业生人 数多,不时的产生拥挤和踩踏事故等弊端。2、部分人才网站招聘信息陷阱扰乱就业 市场。网络求职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应聘市场最为常见的求职途径之一,但网上求 职有时会真假难辨, 过期的职位或虚假信息、出卖应聘者个人资料等情况时有发生,
宜顺论文网
更有胜者,一些不良网站通过发布虚假信息从事传销等非法活动,侵害了应聘者利 益。3、权威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缺失。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在人才需求预测方面的 工作还很薄弱,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和发挥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的人才需求预测预报,尤其是中长期预测预报,尚未普遍启动。(五)就业市场环境亟需公平公正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障碍,如专业学历条件苛刻、户籍档案壁垒、就业歧视 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 更是雪上加霜。一些用人单位亟需规范,政府部门亟需提供相关政策性支持。1.用人单位盲目设置各种条件。一是盲目的人才高消费。某些用人单位的人才 意识短视,出现了唯经验、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标准,使得大学生就业成本提高, 就业难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二是缺乏人才储备观念。有些用人单位没有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 这也给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三是用工制度极不 合理,少数私企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 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同时,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 学生确实无法接受。2.社会壁垒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尽管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毕业生自主择 业已成主流,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户籍、档案等一 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 失之交臂;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 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降低了企业 引进人才的竞争力。3.就业市场的歧视现象愈演愈烈。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就业 除了遭受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歧视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相貌 歧视、地域歧视、身高歧视等等。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 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虽然国家出台了 有关男女平等就业的各项规定,但限男生、男生优先这样的字眼在各类招聘信息上 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女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地拒之门 外。而另一个事实是,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比以往高了许多,这就使 得女生在求职的道路上比男生走得更加艰辛。
四.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 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一)用人单位的对策
宜顺论文网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 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 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 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 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 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 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 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 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 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 者。(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 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 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 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 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 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 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 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 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 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 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 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 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 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 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 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 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 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 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 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 基础。(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宜顺论文网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 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 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 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 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 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 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 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 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 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由现 在的 3 年变为 2 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 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管 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创造有利条件。(四)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要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 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 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 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 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 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 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
宜顺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2.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赵建国,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曹殊.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8.王世斌.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社会学分析 [J].职业教育研究, 2007(12) 9.杨雪梅.大学生薪酬期望调查之应届生薪情现实全接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10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孟庆伟.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次问题[EB].沈阳市人才中心网站,2005(4) 12.张小建主持,“我国就业问题中长期战略研究” 中财办课题报告之一“我国目前就业状况 和未来 20 年就业压力预测”; 1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 4 版; 14.廖俊,“文化技能与就业的关系”,刊于游钧主编: 2005 年 6 月出版。15.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6 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16.甘肃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研究 - 社科纵横
宜顺论文网
宜顺论文网
+申请认证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 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 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 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 以
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 2006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 30%没有找到工作 就是有 120 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 2007 年有 100 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 即便政府每年提供 900 万的就业机会 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总的来说 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 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 13 亿 人口基数大 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
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全国劳动力资源由 20 世纪 90 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 1 250 万人预计到
年平均新 增 1 450 万人 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 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在短短几年内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 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 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145 万 2003 年 212 万 2004 年达到 280 万 2005 年将超过 300 万 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 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 第三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 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 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 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 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 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 《中国教育报》 上公布了他们 的调查 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 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 63% 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
只有 7% 在地区的选择上 选择大城市的有 20.8% 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 5% &[3]其次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 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 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 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 没有市场意识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 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 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调查显示 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 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 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 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 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 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 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 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 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 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 到基层锻炼自己 挖掘潜能 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 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
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 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 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 制定政策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消除就业歧视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 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 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 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 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 锻炼成才 另外 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 并给予相应的救济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时 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 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 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岩松 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潍海 腾玉成 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 1989. [4]2004 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经济不景气, 经济不景气,世界金融海啸加剧 实际上, 就业问题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对国家就业失业问 题一直很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资本在全球范围 内重新优化配置,有限的就业岗位在全球各国重新配置。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紧与世界合 作的步伐,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分享世界经济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分 化世界经济风险的责任。我国关于就业的社会意识 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的偏见, 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和大学生对择 业的偏好。经济危机下满街跑的大学生在很多企业看来与普通劳工无别, 他们更乐于雇用有 经验的往届大学生或者价钱更便宜的普通劳动者, 这样能为企业迅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省下 培训费用,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往年应届大学生创造了毕业后频繁跳槽现象,企业在付出 培训时间和金钱后, 往往得到的结果是人才和技术的流失。所以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 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 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 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 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 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 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 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不完善的高等教育 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 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 这种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1、高校毕业生的增加 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2、人才结构不平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
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3、培养模式 滞后。新时期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进行不断创新,毕业生存在知识、能力、素质与 职业内涵要求之间不适应问题,难以胜任工作岗位。4、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得力。虽然各高校都已开始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但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 健全,装备技术落后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中,社会保障是一个牵涉广泛、影响深远的因素。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逐步得到完善,但是,由于受社会整体发展 状况之影响, 加之在指导思想、 制度设计诸方面存在的缺陷, 导致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 并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1.统筹层次低。这给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带来了 不便, 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受其影响, 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就会有一种终身职位的考虑, 甚至不惜选择自愿失业,以期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职位。同时,由于地方统筹难以平抑不同 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福利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较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层次明显偏低,仅有《劳动法》 《失 业保险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且效力低下,力度不够,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在解决 部分企业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障金及其他违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问题方面所为有限。社 3. 会保障社会化水平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十分依赖于用人单位, 没有实 现充分的社会化。大学生职业定位混乱, 大学生职业定位混乱,迷失自我 面对经济环境如此的恶劣,国内失业人数众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身的 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是大学生职位定位混乱,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 么。大学生资源配置严重的失调,也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 于对自己的定位产生混乱,迷失的自我所造成的。今后几年,随着大学的继续扩招,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持续上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 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新的理念宣传、指导、服务大学生自主择业、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需要,彻底改变国家的统包统分、毕业即就业的政策。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被摆上日程,各路代表也纷纷支招,热议 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2010 年全国大学生人数达到 630 余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有人大代表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匮乏、就业培训的缺失关系很大。二、 我国近几年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
从去年底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陆续出台。2009 年中央下达的文 件明确提出:“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排好就业,努力提高收入。”2010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 , 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 就业。而去年 11 月政府公布的总额超过 4 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方案, 更为促进就业打下强心针。除此之外,各地和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高校毕业 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等,可以说,全国上下已形成了积极应对就业危机 的态势 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广泛听取了多方面意见,提出 了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诸如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改 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经济特区,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这些办法和措施 对我们在校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三、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标 中国的人口那么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相对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形 成新的理念,从就业走向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就业的机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会来满足更多的求职者。新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 : 首先,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扩大就业的 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 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带动全民创业的需要,是推动高校创业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业能够有力地促进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另外也是实现自 我价值的需要。当然,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需要建立和培养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1.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职业 的定期发布,表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同时,创业艰苦磨难多,更需要 勇气。有勇气者才敢于创业,有勇气者才善于创业和成功创业。2.必须具备一些独特的创业 素质。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其次,需要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 拓创新、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沟通协作能力和预测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社会交 往、抗挫折等能力。另外,除了要掌握扎实、通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了解企业经营 管理的一般过程和行业特点,具备一定的管理、金融、会计、商务、税务、投资、市场营销、 法律知识等基本的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3.要适应社会环境,走理性创业之路。现在有些地 方政府出台的创业之前的能力测试、创业项目评估、专家帮助、优惠贷款、提供低廉租金的 场地、资金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创业前,要注意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研究社会环境, 累积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适时作出科学决断,提升创业的成功率。4.要关注个人实际和社 会需求,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发挥自己的 特长。第二,注重挖掘知识优势。高校毕业生作为有知识底蕴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充 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第三,选择创业项目要务实。5.勇于实践。6.要规避有关风险。对 于即将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来说, 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将直接影响创业 的成败。实践表明,诸如盲目选择项目、创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创业技能、融资渠道单一、 社会资源贫乏、管理过于随意等,都是成功创业之路上的大忌,要尽力避免 无论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需要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估,清楚的自我认识,发现自 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无术同时做好自我规划。
四、总结全文,号召青年大学生予以实际行动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 但是年轻人完成了教育以后干什么呢?应该鼓 励青年一代去参与创业。事实上,我们这些与改革一起诞生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渴望, 在目前阶段来说只是苦于必要的创业扶持和引导。希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我们去自主创 业,通过有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的风险,让大学生 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 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出自:链接地址:/show/aKxLpD0bEpSjejf2.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应届毕业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