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话日记中,修改五处错误20个这样的句子

下面一段话有几处错误,请加以修改。“五四”青年节那天,我班举办了一次“青春万岁”主题演讲,校长也参加了。①会上,同学们和许多共青团员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②气氛非_努力学
◆ 碎题组卷:>>
下面一段话有几处错误,请加以修改。“五四”青年节那天,我班举办了一次“青春万岁”主题演讲,校长也参加了。①会上,同学们和许多共青团员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②气氛非常热烈得很。特别是文娱委员精彩的演讲,博得全场一片喝彩声。③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①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解析:①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或会上,许多共青团员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②删去“非常”或“得很”③删去“通过”或“使”。
课题:端午的鸭蛋&&&&
科目:语文
学段:初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版本:人教版&&题型:填空题
上传者:努力学习&&浏览:
&&上传时间:&&&
◆ 相关碎题&&&&
1. 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陈涉世家》一文中的人主要人物是陈胜。B 陈胜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他所说的“鸿鹄之志”,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就是要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C 《陈涉世家》一文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运动的实质,就是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D 《陈涉世家》一文充分表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答案与解析:B 2. 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译文:(有一次,他)停下活计,走到田埂上,懊恼了老半天,说:“……”。B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译文:恰巧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失掉了机会。C 卒皆夜惊恐。译文:戍卒们一到晚上就惊恐害怕。D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大雁、天鹅怎么会理解燕子、麻雀的志向啊!”答案与解析:D 3.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请你读一读,然后完成(1)~(4)题。& (10分)①这个时候,所有的仆人和着优美的音乐,轻盈地跳起舞来。②于是,小美人鱼伸出那双白皙、细嫩的手,脚尖掂着地,轻柔地、优雅地在地板上跳起了舞……③人们都在为她鼓掌;为她喝彩,不停地赞叹她的舞姿。④她跳得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优美,____她的脚尖在触到地板时就如踩在锐利的刀尖上一样,她 ______感觉不到痛。(1)第①句中,加点字“和”的读音为__________。(1分)(2)第②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_____,应改为____。(1分)(3)第④句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因为&& 所以&& &&B、虽然&& 却&&& &C、除非&& 才(4)读了这段优美的文字,你一定会想到你读过的不少中外文学名著,请从下面所提供的名著书目中任选一部,按要求填写读书资料卡。(5分)书目:《名人传》&&& 《格列佛游记》&&& 《水浒》&&& 《繁星?春水》读书资料卡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主要:内容:答案与解析:⑴hè;⑵“掂”改为“踮”;⑶B;⑷略。 4.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此处巧妙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本体是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这里写“我”贪喝春酒,喝完后的样子。写出了“我”________的神情。答案与解析:比喻 “我”鼓鼓的肚子 蜜蜂的肚子 贪心、自在与得意 5.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第①段:第②段: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A处:B处:C处: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与解析:7.①家乡鸭蛋的名声。②家乡鸭蛋的特色。8.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9.A处:浓厚的口语色彩。B处:淡淡的幽默。 C处: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10.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11.清代 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12.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1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 相关套题下面的一段话中共有五处错误(2个错别字.3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语段中修改过来.l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厉.一天,她把批改完的作业本发下来,我接过来看了一眼,顺手塞进书包.李老师说:“你做错了一道题,改过来了吗?”我慢不经心地回答:“没有.”李老师严格地说:“马上改,不要放过一道错题.”我只好拿出作业本,把错题从新演算了一遍.就这样,我逐渐养成了作业中有错就改的好态度.
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厉】(严格).一天,她把批改完的作业本发下来,我接过来看了一眼,顺手塞进书包.李老师说:“你做错了一道题,改过来了吗?”我慢[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李老师【严格】(严厉)地说:“马上改,不要放过一道错题.”我只好拿出作业本,把错题从[重]新演算了一遍.就这样,我逐渐养成了作业中有错就改的好【态度】(习惯).请大家帮帮忙!【】是语病错误 ()为替换词慢 改为 漫从 改为 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答案带解析】下面这则邀请函,在语言、格式及标点使用等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
下面这则邀请函,在语言、格式及标点使用等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
邀请函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中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我校拟定于下周下午3点在六楼礼堂举办《文化达人》知识竞赛,要求各校领导、老师积极参加。
届时,您会了解到同学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您会感觉到他们在文化交流时的激情与魅力,您更能感受到新一代中学生在我们中学校园里的历练与成长。我们恭候您的光临!
此致
敬礼!

XX学校
⑴把&&&&&&&&&&&&&&改为 &&&&&&&&&&&&&&&
⑵把&&&&&&&&&&&&&&改为&&&&&&&&&&&&&&
⑶把&&&&&&&&&&&&&&改为 &&&&&&&&&&&&&&&
⑷标点错误&&&&&&&&&&&&&&改为&&&&&&&&&&&&&&
⑸格式错误&&&&&&&&&&&&&&改为&&&&&&&&&&&&&&
⑴“下周”时间不具体,应加具体时间如“下周一”; ⑵把“要求”改为“诚邀”;⑶把“感觉”改为“感受”;⑷《文化达人》改为“文化达人”;⑸格式上,日期应在学校下面。
评分标准:找出并修改正确,一处得1分;仅找出错误,不修改或修改不准确不给分。修改五处即可得满分得5分。
注:“此致”“敬礼”本文中没有问题
“此致”“敬礼”有两种写法:
(1)可以紧接正文写,图示如下:
…………………………...
考点分析:
考点1:修改应用文
应用文的修改方法与技巧:
&&& 修改应用文重在审定主旨,辨别材料,检查结构,推敲语言,同时还应讲究方式。
&&&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它是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入的反映,又是表达形式不断周密、完善的手段。修改文章也是一种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叫做“改定功夫”。有了修改能力,写作能力才算完备。应用文更要重视成文的修改工作,因为应用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具有特定的功能。应用文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以及程式化和规格化的体制,都要求我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应用文的修改。一、审定主旨:主旨就是写作的主体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贯穿全文的意向。它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理解、认识的集中体现,具有控制全篇、决定文章成败的重要作用。有人把它喻为文章的灵魂。写作主体只有重视主旨的作用,才有可能写出较好的文章。应用写作的主旨就是作者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根据现实工作的需要,通过公文这一书面形式表述出来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一)格式要求
格式是应用文的形象,处理不好让人啼笑皆非。
(1)称谓:
①凡有称谓的颂离开标题空两行顶格写;②书信类除了称谓外,可附加问候语;③除了标题已注明称谓(或范围)的书信类文体外,一概不得省略。注:计划、总结、记录等不需要称谓。
(2)落款:
书信类落款时在结尾处另起行空两格写上“此致”(也可不要),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上“敬礼”(或其他祝颂语)。然后另起一行移至右下方署名,署名时可以附带你的辈称,如“几”“侄”、“学生”等。紧挨下一行署明日期即可。
(3)内容:
内容在称谓下另起一行空两格起文,必要时可分款书写。
(二)内容要求
写应用文和写其他文章一样,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词准确,语言简洁通畅,条理清楚。
[例题精析]
护士节前夕,某校初三(1)班的同学委托医院工作人员,给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护士阿姨们捎去一束鲜花和一封简短的信,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阿姨:
①近日来,你们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面对SARS的挑战,你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面对无情的“隔离”,你们以苦为荣,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对病人的无微不至的呵护。②从报纸上了解到你们的事迹,使我们非常感动。我们决心以你们为榜样,也要为抗击“非典”做出自己的贡献。
身体健康,早日凯旋!
×校初三(1)全体同学
2003年×月×日
(1)这封信在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说明。
(2)画线句有一个是病句,请改正。
(3)除了献花和写信,你们班打算用什么活动来表达对白衣天使的敬意呢?请写明活动名称和步骤。
活动名称:
活动步骤:
下面是某校三(1)班同学拟写的倡议书,其中存在四处错误,请改正。
初三年级全体同学:
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进入关键时期,我们也已经即将面临中考,为了让同学们在紧张复习中忘“申奥”大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每天读报,关注信息与动态。
二、在各班教室黑板的一角设“申奥”倒计时牌,并坚持每天更改倒计时时间,直到中考结束。
三、认真备考,以优异的中考成绩支持北京“申奥”主办权。
最后,让我们共同预祝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5月18日
(1)改正格式方面的两处错误:① ;② 。
(2)改正语言方面的两处错误:① ;② 。
例1是一则书信。在格式上,问候语另起一行可以,但必须空两格。在内容上,病句在②句,缺主语。③题是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
答案:(1)问候语空两格(2)删去“使”(或删去“从报纸上了解到”(3)略
例2要比例1难了点,主要是问题过于宽冷,依整体感知法,先解决(1)题,①称呼格式有误;②落款欠妥。(2)题,正文部分,有两处问题,一是倡议原因部分,二是在主体分条部分。
答案:(1)①称呼移至顶格;②在日期上面署名“初三(1)班全体同学”。(2)①将“已经”或“即将”任意删去一个;②将“主办权”改为“活动”。
常见应用文修改方法应是整体感知。
当遇到应用文修改试题时,大脑中要立刻显现应用文模式,从格式到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通常会出现问题的地方整体感知。
(1)格式问题。常见的有:①开头部分,搞清楚哪些地方该顶格写,哪些地方需空两格写。②结尾部分应注意的是“款式”语言,如“此致”、“祝安”之类。如有“此致”应另起行,空两格,如不需要,当另行处理。但“祝安”之类的话一定要另起行,顶格写。署名和日期,一定要先署名,后写日期。
(2)正文内容,书信类在内容上分两大块:一是写作缘由,二是正文。在这部分通常会考查病句修改。通常用以下方法:
①成分残缺:用“查漏补缺”法。该删该增上只要合情合理就行。
②搭配不当:用“移花接木”法。搭配上的问题最多的就是“动宾”搭配不当,可采取添加宾语的方式。
③词序紊乱:可用“瞻前顾后”法。即对紊乱的词语重新排列,只要符合事情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合乎一般思维即可。
④句式杂糅:可用“一分为二”法。通常此类病句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用一句话表达完,遇此问题可根据语意增删词语写成两句话,或干脆只写成表达一个意思的句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这种病是有症状的。
②在最初的症状过去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症状期,但数周后就会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症状。
③几小时内你就会感到恶心呕吐,随后会出现腹泻、头痛或发烧等症状。
④暴露在核辐射中,如果能采取适当的措施,辐射病是可以预防的。
⑤同时,核辐射会对人体内脏造成广泛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⑥当你暴露于核辐射环境下,你可能会得辐射病。
A.④⑥①③②⑤
B.⑥①③②④⑤
C.④③②⑤⑥①
D.⑥①③②⑤④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哈市物价监管局介绍:市民在买房时大都通过图纸、合同书等了解房屋的相关情况,难免上当受骗,有的甚至会对于房屋的了解产生误差。
B.实际上,日本作为临海国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啸的预防和海啸的预警机制。
C.在德国,狂欢节常被称为一年之中的“第五季”,这是人们全年最狂放的时段。因为根据习俗,基督徒随后将进入复活节前的斋戒期。
D.传统技术到了变革的时期,新能源技术开发一定会有一个技术并行发展的阶段,比如说车身轻量化以及继续升级现在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等工作都不能放弃。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50多岁的熊坂一家是日本大地震中幸运的生还者,张季风通过在东京的儿子,辗转询问到这家朋友很安全,唏嘘不已。
B.他取得了好成绩固然值得大家高兴,但我们不能因为成绩好就连他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C.仰望天空,舒卷的云朵姿态万千,有的像抖动的锦缎,有的像飘拂的轻纱,有的像奔腾的江河,无不惟妙惟肖。
D.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委婉批评,他表面上全部接受了,内心里却无动于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
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就可以混混去过,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
C.第五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并列举了老舍、李大钊、毛泽东及教育领域其他人的薪水情况,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
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
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
(2)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诊所里的母亲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跄着慌张的脚步,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她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成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有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着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冀冀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他突然记起有人曾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想,也许面前的老女人,就是故事里的主角。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他整夜咳嗽呢。
还有呢?他问,他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女人说。
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
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
现在好了。您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着女人。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您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也变得轻盈。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针。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没有人理她……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塑造一个明知道儿子已死,却仍锲而不舍地给儿子治病的母亲形象,揭示了赞颂母爱伟大的主题。
B.以细节突出中心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打针一段,把医生对病人慈爱和母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
C.小说通过医生的心理描写,交代了母亲因失去儿子以致精神失常的背景,使全文的故事情节更加合理,从而更有力地突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D.“流感说来就来了”……“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医生烦躁的原因,没完没了的工作,让医生自己都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
E.善良的医生,冷漠的青年,爱儿如命的妇人,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刻画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浓缩到了一个小小的诊所,演奏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人间真情之歌。
(2)小说是如何塑造医生这一形象的?(6)
(3)小说最后一段写“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有什么作用?(6分)
(4)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护照上的一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