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C软硬脂酸 软脂酸经β氧化成多少个ATP?要过程

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一分子16C的软脂酸生成多少ATP?
 来源:&&   |
【提问】我在人卫的书上看到的一分子16C的软脂酸生成108个ATP,减去活化时消耗的2ATP 是106,而在这里怎么说129呢?
【回答】学员cy880721,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脂肪酸氧化分解时的能量释放:
由于1分子FADH2可生成1.5分子ATP,1分子NADH可生成2.5分子ATP,1分子乙酰CoA经彻底氧化分解可生成10分子ATP.
以16C的软脂酸(palmitic acid)为例来计算,则生成ATP的数目为:
7次&-氧化分解产生4&7= 28分子ATP;
8分子乙酰CoA可得10&8= 80分子ATP;
减去活化时消耗的 2分子ATP;
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可净生成 106分子ATP.
★问题所属科目:---
教学服务教学材料
36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助考之星--百万题库软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从乙酰coa合成一分子的软脂酸需要多少分子atp
急用,多谢
10-01-08 &匿名提问
您好&table width=&72%&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体脂肪是怎么形成的 &/td&&/tr&&tr&&td&&/td&&td align=left width=&97%&&&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人体摄入的大部分)脂肪经胆汁乳化成小颗粒,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偶尔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肠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br&基本知识与理论& &br&一、概论& &br&脂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br&1?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体内脂肪酸来源有二:一是机体自身合成,二是食物供给特别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称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 &br&2?磷脂:由甘油与脂肪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生成。& &br&3?鞘脂:由鞘氨酸与脂肪酸结合的脂,含磷酸者称鞘磷脂,含糖者称为鞘糖脂。& &br&4?胆固醇脂:胆固醇与脂肪酸结合生成。& &br&二、脂类消化与吸收:& &br&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经各种酶及胆汁酸盐的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等。& &br&脂类的吸收含两种情况:& &br&中链、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后即可吸收——&肠粘膜细胞内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门静脉入血。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在肠道分解为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再吸收——&肠粘膜细胞内再合成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淋巴入血。& &br&三、甘油三酯代谢& &br&(一)合成代谢& &br&甘油三酯是机体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的重要形式。& &br&1?合成部位及原料& &br&肝、脂肪组织、小肠是合成的重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注意: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合成后要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入血运到肝外组织储存或加以利用。若肝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转运,会形成脂肪肝。脂肪细胞是机体合成及储存脂肪的仓库。& &br&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甘油及脂肪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其中甘油由糖酵解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转化而成,脂肪酸由糖氧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合成。& &br&2?合成基本过程& &br&①甘油一酯途径:这是小肠粘膜细胞合成脂肪的途径,由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 &br&②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合成途径。& &br&脂肪细胞缺乏甘油激酶因而不能利用游离甘油,只能利用葡萄糖代谢提供的3-磷酸甘油。& &br&(二)分解代谢& &br&即为脂肪动员,在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的酶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 &br&甘油甘油激酶——&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酵解或有氧氧化供能,也可转变成糖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入各组织经β-氧化供能。& &br&(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 &br&在氧供充足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肪酸,但脑组织例外,因为脂肪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其氧化具体步骤如下:& &br&1.&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 &br&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因为脂肪酸的β-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这一步需要肉碱的转运。肉碱脂酰转移酶I是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酸β-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骤,如饥饿时,糖供不足,此酶活性增强,脂肪酸氧化增强,机体靠脂肪酸来供能。& &br&3.脂肪酸的β-氧化,基本过程(见原书)& &br&丁酰CoA经最后一次β氧化:生成2分子乙酰CoA& &br&故每次β氧化1分子脂酰CoA生成1分子FADH2,1分子NADH+H+,1分子乙酰CoA,通过呼吸链氧化前者生成2分子ATP,后者生成3分子ATP。& &br&4?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br&脂肪酸与葡萄糖不同,其能量生成多少与其所含碳原子数有关,因每种脂肪酸分子大小不同其生成ATP的量中不同,以软脂酸为例;1分子软脂酸含16个碳原子,靠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NADH+H+,7分子FADH2,8分子乙酰CoA,而所有脂肪酸活化均需耗去2分子ATP。故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 &br&7×2+7×3+8×12-2=129分子ATP& &br&以重量计,脂肪酸产生的能量比葡萄糖多。& &br&&/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体育学院运动生化考试复习题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2)-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体育学院运动生化考试复习题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导读:答案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一、名词解释,5、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类型、训练水平、饮食、环境因素6、淀粉、纤维素,1、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4)糖可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生理意义:在供氧不足时剧烈运动能量的主要来源1产生能量多,运动时骨骼肌局部供氧不足,成为运动时血乳酸的主要来源,运动后乳酸的消除主要有如下途径:,1)乳酸的氧化―安静状态、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和运动后乳酸主要被氧化为二氧化
答案第二章 糖质代谢与运动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3、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4、糖异生作用:人体中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能生成葡萄糖或糖原,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二、是非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填空题
1、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2、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
3、乳酸、ATP
4、二氧化碳、水、ATP
5、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类型、训练水平、饮食、环境因素
6、淀粉、纤维素;糖原
7、18,15,12
8、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9、肌糖原酵解;保持不变
10、血糖、肝糖原、肌糖原
五、问答题
1、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答:(1)糖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对脂肪代谢具有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可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2、列表比较糖的无氧酵解与有氧氧化过程(进行部位、产生ATP方式、数量反应过程,生理意义)。
比较糖的无氧酵解与有氧氧化过程
比较项目 底物 产物 反应部位
反应主要阶段 氧化方式 反应条件 ATP生成方式 ATP数量 反应部位
糖酵解 G或Gn 乳酸
G -→→→→→丙酮酸 丙酮酸
← 乳酸 脱氢 无氧
底物磷酸化 2-3ATP 胞浆
糖有氧氧化 G或Gn CO2+H2O
胞浆和线粒体
丙酮酸 丙酮酸
三羧酸循环
CO2+H2O 脱氢
氧化磷酸化、底物磷酸化 36(38)ATP 胞浆和线粒体
生理意义: 在供氧不足时剧烈运动能量的主要来源
1 产生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
2 三羧酸循环式糖、脂、蛋白质代谢的中心环节 3、简述血乳酸的来源和去路
答:安静时机体供氧充足,骨骼肌存在低速率的乳酸生成;同时红细胞、皮肤、视网膜等组织通过糖酵解获能。因此安静时这些组织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成为血乳酸的主要来源。
运动时骨骼肌局部供氧不足,依靠糖酵解系统供能,产生大量乳酸,成为运动时血乳酸的主要来源。
运动后乳酸的消除主要有如下途径:
1) 乳酸的氧化―安静状态、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和运动后乳酸主要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主要部位在心肌和骨骼肌。
2) 乳酸的糖异生---正常生理条件下乳酸随血循环至肝脏,经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或肝糖原。
3) 在肝中合成其他物质,如酮体、丙氨酸等。
4) 少量乳酸经汗、尿排出。
4、试述耐力训练对肝糖原利用的影响
答:耐力训练适应后,运动肌脂肪酸氧化供能的比例提高,引起运动肌吸收利用血糖的比例降低,防止肝糖原的过多分解。这种适应性变化的意义在于提高血糖正常水平的维持能力,有利于保持长时间运动能力和防止低血糖症的发生。
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
一、名词解释
2、必需脂肪酸
3、脂肪动员
4、β-氧化
二、是非判断题
1、脂肪在人体中的储备量丰富、产能多,因此被称为是人体的储能库。
2、人体内的胆固醇可以通过食物摄取获得,也可以自身合成。
3、运动时,骨骼肌氧化利用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比例随运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4、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总称为酮体。
5、肝脏含有生成酮体的酶系,但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6、1分子甘油完全氧化释放能量可合成22分子ATP,故甘油是运动肌主要能量供应者。
7、脂肪酸完全氧化释放的能量数取决于脂肪酸碳链的碳原子数。
8、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过程需要肉碱参与。
9、运动时,当肝脏酮体生成速度大于肝外组织酮体氧化速度时,血浆酮体的浓度增高。
10、长时间运动时,甘油作为糖异生原料合成糖对维持血糖恒定起着重要作用。
11、运动时酮体可作为大脑和肌肉组织的重要补充能源。
12、脂酰CoA进行β-氧化,需经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等四个过程。
13、在运动强度低,氧供应充足,并且有糖存在时,肌细胞能大量氧化脂肪酸。
三、单项选择题
1、脂肪酸β-氧化中第二次脱氢的受体是( )。
2、甘油进入糖代谢途径时,首先形成化合物是()。
A. 3-磷酸甘油酸
B. 3-磷酸甘油醛
C. 1,3-二磷酸甘油酸
3、脂肪氧化、酮体生成和胆固醇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 乙酰辅酶A
B. 乙酰乙酸
C. 乙酰乙酰辅酶A
D. 丙二酰辅酶A
4、活化脂肪酸不能直接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借助内膜上的()转运机制。
C. 磷酸甘油
5、脂肪酰COA在肝进行B-氧化,其酶促反应的顺序是( )。
A. 脱氢、再脱氢、水化、硫解
B. 硫解、脱氢、水化、再脱氢
C. 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D. 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6、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血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7、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主要是与血浆()结合而运输的。
B. 血红蛋白
D. 纤维蛋白
8、通常将血浆( )浓度作为脂肪分解强度指标的物质。
9、肉碱含量较多的食物是( )
四、填空题
1、1摩尔20碳脂肪酸可进行___次β-氧化,分解成___摩尔乙酰辅酶A,β-氧化的产物是___,最终产物是___。
2、长时间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的变化规律是:运动开始后数分钟内出现暂时___,然后逐渐___,大约运动3-4小时后达到___。
3、肌细胞氧化利用脂肪酸的数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4、酮体是在___中脂肪酸不完全氧化时的中间产物;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酮体浓度___,长时间运动时,血酮体水平___。
5、脂肪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_
6、根据脂质的化学组成分为3类___、___、___
7、根据脂肪酸碳链中是否含有不饱和键,可分为___、___。后者包括___、___
五、问答题
1、运动时酮体生成的生物学意义?
2、运动时甘油代谢的途径及生物学意义?
3、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
4、计算软脂酸(C16)经β-氧化最终可生成ATP的数目。
答案 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
一、名词解释
1、脂肪:脂肪是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2、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等。
3、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的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4、β-氧化: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β-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5、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辅酶A有一部分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酮体。
二、是非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填空题
1、9,10,乙酰辅酶A,CO2、H2O
2、下降、升高、最高值
3、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饮食、耐力训练水平、肌肉局部因素、环境温度
4、肝脏,变化不明显,升高
5、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构成细胞成分、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能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
6、单纯脂、复合脂、衍生脂
7、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
五、问答题
1、运动时酮体生成的生物学意义?
答:(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的一种形式:能溶于水、可透过血脑屏障等;(2)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4)可以评定体内糖储备情况
2、运动时甘油代谢的途径及生物学意义?
答:甘油三酯分解释放甘油,随血循环运送至肝、肾等组织进一步代谢。在肝脏中,甘油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进一步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进入三羧酸循环,(1)在氧气充足时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2)缺氧时沿糖酵解途径生成乳酸;(3)经糖酵解生成糖。
意义:(1)氧化供能;(2)维持长时间有氧运动中的血糖平衡;(3)指示脂肪分解程度。
3、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
答: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辅酶A。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内膜。
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最终脂肪酸经过β-氧化过程裂解为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和ATP。
4、计算软脂酸(C16)经β-氧化最终可生成ATP的数目。
答:C16脂肪酸经β-氧化完全生成水、二氧化碳
(1)经过【(Cn÷2)-1】次β-氧化,每次β-氧化生成5ATP。
(2)生成乙酰辅酶A(Cn÷2)个,每个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12ATP。
(3)脂肪酸活化需要消耗1个ATP。
(4)因此生成ATP数目为:{【(Cn÷2)-1】×5+(Cn÷2)×12}-1(
(5)代入数据,求得1摩尔16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为水、二氧化碳时产生ATP为130摩尔。
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氧化脱氨基作用
2、转氨基作用
3、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4、必需氨基酸
二、是非判断题
1、蛋白质必须具备四级结构才具有生物学功能。
2、非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十分需要的氨基酸。
3、长时间运动时,蛋白质的氧化是运动肌主要的能源来源。
4、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是由于它的结构复杂性所决定的。
5、长时间的耐力训练可以使骨骼肌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蛋白质量和酶活性提高。
6、耐力运动时,机体蛋白质分解速率超过合成速率,存在蛋白质净降解的现象。
7、氨是弱碱,易透过细胞膜,在体内大量积累容易造成氨中毒。
8、氨基酸库不包括来自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
9、长时间运动时,从肌肉释放入血液的丙氨酸主要来自肌肉蛋白质的分解。
10、运动训练时血清GPT增高即可判断肝脏损伤。
11、谷氨酰胺的生成是体内储氨运氨解除氨毒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12、尿素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之一,运动时,当蛋白质代谢加强,血液尿素浓度上升。
三、单项选择题
1、肽键的正确表示法是( )。
A. -CO-NH-
C. -NO-CH-
D. -CH-NO-
2、a―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 )。
A. a―碳原子上连接―NH2
B. a―碳原子上连接―COOH
C. a―碳原子上连接酮基
D. a―碳原子上连接―NH2和―COOH
3、能在运动中氧化提供能量合成ATP的蛋白质是( )。
A. 功能性蛋白质
B. 非功能性蛋白质
C. 肌球蛋白
D. 结合蛋白质
4、 一块鸡肉定量分析,其含N量为4克,这块鸡肉应含蛋白质()克。
包含总结汇报、表格模板、外语学习、经管营销、出国留学、教学研究、自然科学以及体育学院运动生化考试复习题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2)等内容。本文共5页
相关内容搜索2015年考博专业课生物学考试辅导31_中大网校
>> >> 正文
2015年考博专业课生物学考试辅导31
发表时间:日8:56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
3.三羧酸循环:生成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三、脂肪酸氧化分解时的能量释放:以 16C的软脂酸为例来计算,则生成ATP的数目为:一分子软脂酸可经七次β-氧化全部分解为八分子乙酰CoA,故β-氧化可得5×7=35分子ATP,八分子乙酰CoA可得12×8=96分子ATP,故一共可得131分子ATP,减去活化时消耗的两分子ATP,故软脂酸可净生成129分子ATP。对于偶数碳原子的长链脂肪酸,可按下式计算:ATP净生成数目=(碳原子数÷2 -1)×5 + (碳原子数÷2)×12 -2 。四、 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1.酮体的生成:酮体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中生成,其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关键酶是HMG-CoA合成酶。其过程为:乙酰CoA→乙酰乙酰CoA →HMG-CoA→乙酰乙酸。生成的乙酰乙酸再通过加氢反应转变为β-羟丁酸或经自发脱羧生成丙酮。2.酮体的利用:利用酮体的酶有两种,即琥珀酰CoA转硫酶(主要存在于心、肾、脑和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不消耗ATP)和乙酰乙酸硫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肾、脑细胞线粒体中,需消耗2分子ATP)。其氧化利用酮体的过程为:β-羟丁酸→乙酰乙酸→乙酰乙酰CoA→乙酰CoA→三羧酸循环。3.酮体生成及利用的生理意义:(1) 在正常情况下,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由于酮体的分子较小,故被肝外组织氧化利用,成为肝脏向肝外组织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 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能源:在长期饥饿或某些疾病情况下,由于葡萄糖供应不足,心、脑等器官也可转变来利用酮体氧化分解供能。编辑推荐:
(责任编辑:pgl)
共2页,当前第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脂酸 软脂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