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培训类的学校对实践能力方面实践操作的培养问题好一些?我想上一个培训院校,,呵呵

该商品图片为网友上传的晒单图片,仅供参考,因购买时间或批次不同,实际购买的商品可能与此图片不一致。
正在加载中...
京品评分:序:本来不想动笔了。因为最近感觉到新贴发上来后,编辑评审的速度慢到乃至两天多无人问津,给分也明显地吝啬了。呵呵,也许我对编辑及评审大V们的评审“标准”不清楚才产生了疑虑,那么就是我的文章按评审要求“跑题了”,如是,各位编辑及审核大V们原谅我无知,另外下面所写的内容是我的亲身经历和看法,如果能对年轻的大学生们在应聘时有些益处帮助或是提醒,则是我写下此文的初衷。从事二十多年管理工作后按年龄要求退下来了。忙惯了一下闲下来还真的有太适应。一个老同事推荐,我来到了某大型民企开始了我未曾想过的“打工”生涯;这个民企资产30亿,下面有8个全资,年产值13个亿,利税近2个亿。我入职是这个集团的董事长亲自对我以“聊天”方式进行了综合考核(因老同事与懂事长私交甚笃而对我客气,没例行程序),因为我的工作履历和在岗时职务等原因,过后董事长决定:如果我能来集团,则设立一个新的部门即“集团综合管理部”由我牵头;用他的话说,行使全集团内部管理人员考核任免、问题追诉查处,教训教育、整章建制等综合管理,由董事长直管。本文只讲述我在集团招聘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与前来应聘的新毕业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一些实际感受,据此提出我的一些肤浅看法,希望对某些新毕业大学生求职有所帮助。我的工作职责之一是对于集团所属各子公司在招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时”,我先“预审核” 例如需要5个职位,我预审时则选出8--10名初选人,经我考核认为“基本合格者”交董事长亲自谈话再遴选确定。我所写即是这个预选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一、前来应聘的年轻大学生显露出的几个特点,你们应该掌握的一些常识:1、普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多,来自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少;集团是大型民企,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网上一查便很容易查到,网页对集团的介绍全面而现代,薪资相当诱人。但即便是这样,在蜂拥而来的大学生们,约大多数是一般的高校毕业生,其中民办高校、专科院校、高职专科、和中专毕业生也不少。在我一年半的入职予考核工作中鲜有重点高校,特别是理科的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聘的。这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与有过求职经历或在其他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数量大体相当。2、求职人的共性心态与诉求:凡来求职的所有人中,从与他们一搭话就马上能接触的询问题目,或表述最关心的是:工资/月或年薪多少?有没有五(或3)险一金?休假规定特别是能否带薪?食宿条件及伙食情况,交通补助,近亲假等,,毫无疑问地说,应聘的年轻大学生,或者说所有应聘的人持这样的心态或对上述问题的关心是自然的或说是必须和无可厚非的,包括我本人在内。但这里我有必要向大家说明一下所有私企老板们所持有的普遍心态:一是不可能养“闲人”即所有的上岗者必须马上担负起你的职责任务,不会象以前国企里来个大学生可以给你一段“适应期”而浪费工资的;二是一旦发现你不称职(或是看不上你,哪怕一句话的事)可以立即让你走人,因为这些老板相信或是口头禅是:现在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人,大型私企设常年招聘人员,有的是专职招聘部门如人事部;三是招聘时你所听到的老板的介绍,承诺在实践中往往会“打折扣”。3、初选时会遇到的几个个“自然优先”所谓优先是指录用时会遇到的,一是文类和销售部门招聘的,漂亮女性且语言流利个头较高“能拿出手的”,二是有过从业经历的,三是专业或业务对口的,四是同等条件下小伙子,五是本地不需住宿或吃食堂的,如果是大型企业往往注重招聘虽年龄大些但本身对各类保险无求,有一定的工作阅历和专业技术、管理能力及可用的社会资源的人,,,;二、在我同情感的支配下,我的予考核方式和体会:对于当今国情我还是了解的。对于家长来说供养一个哪怕是普通的大学生,特别是在私立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家长们所花的费用都是不菲的;而年轻的学生们期盼找到一份不用说好,哪怕是比较舒心的工作之难都是显而易见的事,说实话我期盼他们能在择业上的道路上平坦一些,能够增长点知识和经验,尽早成熟或起来并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我每逢遇到对这些年轻人的考核时,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即“敲山震虎刹锐气”、“介绍私企的特性”、“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三步曲:1、以聊家常的方式进行敲山震虎,刹刹年轻人的“锐气”:我所说要刹刹年轻人的锐气其实仅是指自觉持有文凭、放大了的求职期望。因为在实践中我基本上每次都听到求职都以“现在大学毕业生”砍价的,其实现在远不是30年前的文凭含金量了,呵呵。因此我首先同他们聊天式的谈话,我所询问的内容大体是哪个学校毕业,所学专业是什么,是自考还是自费上学的,有没有过从业经历等,重点是围绕所学专业进行知识考察;这时说下本人是30年前大学本科数学专业毕业生,对文学知识也是爱好的。这样无论是毕业于文,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我都具备考察他们的能力。我大体估算一下,理科毕业,但不知道“高等数学”中要包括高代,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实变与复变的人至少有50%以上,比方自述说尝过的某些课程如行列式,矩阵不知道属于哪本高等数学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号称学数学分析挺好的人,说不出来“微分”与“积分”简单的含义,,,而学中文的学生中竟然连中国的第一部《诗歌诗歌总集》是什么,说不明白一些著名的国内外文学作品的作者,,,本人绝对没有故意污蔑这些年轻人的意思,但当时我为这些人真的感觉天悲哀却是真的。在他们普遍感觉到不好意思时,我会告诉他们:我所问的问题与你们能否被录取入职没任何关系,所以对这些聊天内容回答的不好也不要担心。但我只所以和你们聊这些,基于三点:一是鉴别一下你们文凭的真实性(当代假文凭满天尽不必多解释了),二是了解下你们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把握的情况,三是要说明的是,即使你们的回答都是圆满无错的,那也只能是书本知识,要知道和懂得,书本知识与实践还要相差很多很多,所以切不可因为持有个“大学文凭”就自以为是了!2、向他们介绍私企管理及老板的一般特点,增强年轻人的认知,提升他们的择业和适应能力:私企无论大小,在管理理念上是大同小异的。总的看大些的私企显现要严格得多,而中小私企相对管理落后,有些甚至是无序化管理,唯老板意志和随机指令是从:这里向年轻人介绍的是总体上而言。比方说私企中人事关系相对宽松,不是必须请客送礼而只要把工作做到位即可;决策迅速说干就干,一般情况下老板不关心工作过程只看结果;老板不听你说的怎么好听主要看你做的咋样;在同事间一般不相互交心,如果不是有一定感情时很少听到真话,相互戒备是普遍的,更不打听谁得了多少红包,当然你还必须学会适应老板的擅变或叫朝令昔改以及老板们身上的“心态通病”等等;其中老板中给我的大体感觉,对新人应聘,有重视善于“自我推荐”的,还有重视实践经历的。3、针对不同的年轻人,经聊天,我总会给他们提出我的初步印象,意见或建议,不论能否进入我所在的集团工作。总体上说,我主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除对个人的希望外,有共同处的是: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是第一位的,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人。其次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哪怕先暂时放低点身段,降低些要求和薪资标准,能找到提高自己那个方面能力、增加从业经历和眼界的平台是最重要的;目光要远大些,但起步可以从低些,打好个人基础是今后实现高目标的保障,,,,我的这种考核方式在开始时总是受到应聘者的怀疑甚至反感,但只要是聊完,基本都受到这些年轻人的赞同和接受。他们纷纷表示即使不能来这个集团工作,但这次聊天也让他本人大有收获,有很多人在离开时为我鞠躬致谢。在我结束本文前,我想把我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私企老板容易形成或存在的不良行为写出来,供年轻的私企求职或工作者借鉴,以增强这些年轻人对私企在某种程度上的一些认知。---------当今在社会中打拼的人,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成功,每个私企老板都有不同的成功经历,其辛劳自在其中了。然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同的老板却有着不同的管理理念、不同的思维方式、手段或“高招”可谓百花齐放。下面仅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其中最常见的若干行为与心态,算是成功者“美中不足”的表现吧。1、连环监督对任何人都难以信任是多数企私老板的通病。因此会常见这类现象发生:派甲担任某个工作职务或承担具体事项时,会暗中指派甲身边的乙对甲进行监督,乙按老板授意则不时的向老板直接反馈甲某些“举动”信息,与此同时也许还有丙对乙亦如此,,,,如此连环式监督使得所有人工作起来如履薄冰,处处谨小慎微。何谈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此外,任人唯亲,只要是亲友则不管能力水平如何也要安置在关键岗位上或是安放在监视他人的部位上。2、不懂装懂不懂却要装懂是私企老板最常见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是全才是一浅显的道理,当老板的虽有成功经验也不可能因此成为万事皆通。但很多当老板的与下面商量工作时遇到本来不懂的问题也不敢坦承,却要装深沉,在听他人意见时受临时启发再加以指指点点,原则要求,给人以老板对“地球上的事全明白,宇宙中的事懂多数”的讳莫如深感觉。长此以往会令属下在心中对滋生反感情绪,甚至鄙视。更重要的是换不来属下人推心置腹,坦诚相待,令其自食其果。3、自命不凡秉持 “给我打工皆不如我”!狭隘心态者不少。绝大多数私企老板心目中认为,既然你来给我打工,那么你一定不如我。岂知,成功是各方面条件聚合的产物,绝对不能以是否当上了老板“论英雄”。现实中有很多具有相当能力水平的人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参与自主创业,一些颇具软实力的人来到私企工作,其技术、专业水准和各方面经验如果被使用得当,则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如果这些人遇到的老板是心态狭隘者,好的建议、意见得不到采纳和认可,使其作用不得发挥,老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极大的浪费掉本当取以致用的人力资源。4、轻诺失信不懂“一诺千斤”和“言必信行必果”的重要性。但“轻诺则重负”是最简单的常识。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因为在员工面前轻意许诺但又多不兑现,经常失信于员工,则会导致这个企业“信任危机”。特别是一些小企业的老板,为了取悦员工或临时激励则大肆许愿,根本不顾及客观条件大开空头支票,届时无法兑现诺言而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不信任感。而有些私企虽然规模不小,当老板的也不乏自损信任度的行为,如年末考核“蛋中挑骨”,故意找问题以便克扣奖金等变相失信于员工等。5、朝令夕改以 朝令夕改式为特征的无序式管理屡见不鲜。私企老板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这点无可置疑。因客观因素的变化而修改指令也。但是有些私企老板为随时随地的显示“一切由我说了算”而随意改变已发布的指令,会让员工感觉不可思议或无所适从。特别严重的是,老板竞可以置已有,哪怕刚发布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于不顾,遇事则随机的作出决定,好多时候竞然与企业相关制度规定矛盾或差距甚大,客观上使得这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令员工遇事无所遵循。岂知:企业员工不怕管理严格,就怕严而无序无所适从,不怕工作劳累,就怕常失公允心情不畅,如此,,,,不一而足。6、不修德行为数众多的私企老板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一个人的人品与德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但现实中的很多私企老板根本不注重以德立身,以德兴企。暂不谈市场行为中的不道德行为手段会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仅就某些老板的日常行为而言,就有许多严重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和日常工作的因素。例如:视女员工为猎物而行使浅规则专吃窝边草现象;与身边女员工关系爱昧而产生的”小二管大王“现象;老板办公室兼麻将馆并随时随地娱乐现象;平时满口粗话经常漫骂员工现象;酒后一半清醒一半醉处理公务或作决定但过后记忆不清现象; 专横跋扈听不得不同意见的现象,,,,, 林林总总。7、言行相悖言行不一是众多私企老板表现出的共性问题。除日常工作中”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现象普遍存在之外,集中表现为:(1)声称企业“以人为本“,行动上却是大相径庭。要么是真的不懂以人为本的涵义,要么是既然我用你了,就要”使换“你的心态作祟。造成企业人员进出频繁的局面是因为,要么是引不来能人只好一再更换,要么是因对能人使用不当而留不住,要么是原来的员工感受到不被重用弃而外出,要么是待遇造成的心理不平衡而离开,,岂知员工频繁流动弊端多大?(2)声言企业必须”严格管理“,却只在口头。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老板根本不懂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容,方法与要求,二是对于严格管理,按规程办事自身就不适应,认为是多此一举的事,三是混淆了”严格“与”严肃“的关系,认为整天扳脸子就是严格了,四是根本不懂管理这个概念中的”管“与”理“的统一性,五是不懂企业立足于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道理,满足有会干事的”李云龙“式的管理者而不讲与时俱进,六是认为在管理上下功夫不见效益,不如抓紧生产销售见利快,,8、眼界狭隘企业不论大小,都应在有序管理的状态下运营。而这个“序”,则是应建立或逐步完善着适应本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各种科学的管理机制,使之逐渐形成科学的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如用人机制、决策机制、监管机制、考核机制、 奖惩机制、,,,, 而一些私企的老板们不懂得用对用好一个人才,诸多科学的决策结果,过程监管避免问题结果发生,确保有效正确执行力发挥,公平及时的奖惩所和产的凝聚力向心力,,,,等所产生的“隐性效益”也是企业直接效益的重要意义。只是转动增加产量销售这一个轮子而忽视内部管理的另一个轮子。凡此都说明这些老板的眼界狭隘,是根本不懂管理的本质反映。其它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就不一一叙述了,本文所述只是本人的偏颇之见,如有悖论欢迎善意批评!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15楼16楼17楼18楼22楼呵呵,没几年我家娃就得面临这样的纠结了!
14楼15楼16楼17楼18楼填报志愿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比如你刚上重本线,还不如退一步报个好点的二本学校的NB专业
14楼15楼16楼17楼18楼这跟文理也有关 普遍来说 文科看学校名气 理科看专业排名 大体上是这样 还有就是配合就业前景 返乡政策等等 因为现在很多传统的热门专业已经饱和了 有发展的反而是一些冷门专业 有些地方喜欢招本地生 有些地方喜欢招外地生源 都不同 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报考 毕竟分数只是条件 专业才是目的 反正相当有学问的一件事 多了解一些没坏处 分数都是孩子的血汗可不舍得浪费掉 物尽其用么
13楼14楼15楼16楼17楼呃,不是吧!我们这边的小孩,基本上都是就着分数找大学,或者就着分数找专业,哪儿有自己的什么追求,今年我们单位五六个孩子高考,三个南大,其中两个分的专业很一般,后来才知道,就他们那个分数,如果换个学校会上个热门专业的。这报考的确也是个技术活儿
12楼13楼14楼15楼16楼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选专业吧 因为跟我那会儿比高考已经改革的面目全非了 反正道理不变 多考一分是一分呗 但是最终选专业很重要 以前我就是太傻觉得考完就完了 结果一本分上了一个二本的垃圾校 无数的不眠夜都赔进去了 首先最好事先就对自己中意的专业有一定了解 因为很多人后来发现自己选的专业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 很多人当初是受文学影视作品影响引发的兴趣可那都完全不可靠 所以提前有一定了解以免自摆乌龙 然后询问业内人士哪个学校好 因为好学校不代表好专业 专业内部是有自己的排名的
11楼12楼13楼14楼15楼呵呵,不存在反驳,而且我没上过大学,如今家里有个未来的大学生,估计我比你大多了,我其实想多了解这方面的讯息,毕竟现在大学虽多,但上一个含金量高的也不容易,没几年了,我家孩子就到这个坎儿了。听你这么一说,心里还是蛮担心的。
10楼11楼12楼13楼14楼回复的目的也不一定就是反驳 大家互相交流 毕竟每个人的大学生涯都是值得感悟的 毕竟是人生最亮丽的几年 同时也应该是悔悟最多的几年
9楼10楼11楼12楼13楼卖者漫天要价,买者就地还钱,这中间有个互动的过程。最终都会有个合理的数目出现。努力未必有用,但也不能因此而不努力,就像赌钱你可能会输,但不赌你肯定不会赢。尽人力听天命,人在前,天在后,意思就是你得努力,至于努力到什么程度是你自己的事儿。是骡子是马,最终都得牵出来遛遛。呵呵,我的意见其实跟你并不相左,都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够认清自己,无论精英也好,二流三流末流也好,都能寻找到相应的位置。而招聘者的态度,楼主的帖子已经说得很详尽了!
8楼9楼10楼11楼12楼“可能性”为什么打引号 因为这里的“可能性”是指应聘者自己看到的 人都是自恋的 自己对自己的“可能性”评估有很大的水分 跟用人单位看到的有相当大的落差 已经到了大学了就别再说什么努力可也未必有用这种话了 太幼稚了 考试考100道题难道题库里就100道题么 而且大学里我敢说都有招聘培训类的课程 已经明确了非常多的优势项目 多少学生去做了 大学已经不允许学生继续盲目乐观了 尽人事听天命是对的 但一定记得尽人事在先
7楼8楼9楼10楼11楼呵呵,你这段叫多少屌丝大学生暗自汗颜。有句话说尽人力听天命,人其实是无法看清未来的,就算你知道自己有当老总之才,努力了,磨砺了,你也不一定能当上。一个单位真的不看求职者的可能性吗?我看不见得吧。笔试面试考量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方方面面的事儿还是很多的。当然,你的说法没错,就是一个尽人力的过程,可最终如何,还得看机遇,这也是所谓的天命吧!
7楼8楼9楼10楼后天磨砺是应聘者自己的事 毕业之前就应该磨砺工作之后也要再接再厉 但那是个人行为 用人单位不会花钱买你的“可能性”人家看到的就是当下的你 哪怕30年后你能当老总可如今依然是3000块的身价 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大学几年怎么过的心里都有数 这时候就是见真章了
7楼8楼9楼金字塔尖就那么一点,越往后人数越多,有些精英固然一鸣惊人,但和后天磨砺而成大器者不在少数,还是多结合实际情况再决定,不管怎么说,平常大学生还是占大多数!
7楼8楼性格与习惯的纠正应该放到大学以前 孩子都上大学了家长就使不上多大劲了 而且本来人才这种资源就很少 上过大学的都知道 真正那些比较牛逼的学生是不会拿着聘书去到处跑的 学校早就写好推荐信了 甚至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已经崭露头角被人挖角了 去挤招聘会去投简历的基本上都是二流及二流以下人才
7楼呵呵,现在大学生大多浑浑噩噩,真对未来有长期具体规划的很少,要么家里有人,要么误打误撞,等到泥足深陷才悔不当初,个人觉得家长在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应该多进行一点这样的教育!
等求职的时候再想这些其实已经来不及了 本应该在大学中慢慢培养的 一个白天打瞌睡晚上打Dota的人跟一个在学生组织里忙里忙外的人毕业以后绝对不一样 有的人总认为我不做不代表我做不了 但其实能力是一点点积累的 浑浑噩噩几年毕业买套正装也装不出干练的样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践操作的培养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