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经济法与资源中华人民环境保护法法的导师有谁呀?

北航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 北航计算机学院学生会的日志,人人网,北航计算机学院学生会的公共主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代表大会将于日(星期一)于J3-211举行,届时请学院各班级班长组织本班学生代表于6月16日晚18:10之前抵达会场,请新一届主席团候选人做好竞选准备。预祝本届学代会圆满成功!
北航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发布时间: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副教授,博导
1.&&&&&& 李未院士李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李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日出生,1966年北京大学数学与力学系毕业,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现任北航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未院士在实用并发语言操作语义和形式理论序列及修正演算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李未院士在我国率先倡导进行海量信息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曾两次连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处理及传输的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李未院士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一项,2004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曾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论证专家组组长,以及实施方案论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未院士是早期研究结构操作语义方法的主要学者之一,80年代初期,李未院士使用这种方法最先给出了Ada语言有关任务,包括并行、汇聚、通讯、同步及选择等机制的语义,建立了在并行机制下的程序模块以及程序例外处理的语义。他的工作系统地解决了诸如像Ada、Edison等并发式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语义问题,并在语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并发语言的翻译与变换理论。李未院士对软件功能描述中的缺陷和错误的定位和修正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中英文专著--《数理逻辑&&基本原理与形式演算》;提出了关于版本序列的理论,建立了对软件缺陷和错误进行修正的形式演算系统(R-演算系统);设计了描述软件开发方法的形式语言,提出了可信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理论,为程序调试的形式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解决网络环境下拥有海量信息、运行着海量进程的服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中的重要问题,李未院士所承担的973&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组从海量信息科学、软件服务的技术与方法以及试验性软件研究三个层次开展了基础研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李未院士任《中国科学:信息科学(F辑)》中英文版和《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的主编。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1部。8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0余人,硕士研究生百余人。
主要研究方向:l&计算机科学理论与软件基础l&先进网络下的协同工作环境l&海量信息物理学
2.&&&&&& 赵沁平教授赵沁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沁平教授多年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基础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技预先研究等20余项国家科研任务。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机器类比推理的研究,提出一种类比推理计算模型;主持设计实现了芯片级类比推理器,并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类比推理机系统。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者之一,坚持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广域专用计算机网络的可支持异地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的支撑环境DVENET;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BH _RTI、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及十余种开发工具;基于DVENET及其技术成果组织开发了若干国内有影响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在理论和技术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取得了创新成果。提出了多值逻辑方程及其应用机制,建立了基于多值逻辑方程组求解的逻辑电路险象分析检测方法;提出一种类比推理的计算模型;提出基于多因素关联的逼真光照效果生成方法,并通过定义光照层次,使不同时空中相邻光照层次之间进行合理切换;提出一种降低网络负载的多阈值DR算法和分布交互仿真事件一致性处理算法;针对现有的一些RTI在大规模跨路由分布交互仿真/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中存在的规模小、实时性差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创新成果。创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兼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学术刊物编委。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已培养博士36人,硕士50余人。
3.&&&&&& 怀进鹏教授怀进鹏,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7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后,分配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1990年师从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李未教授,199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获国家教委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资助,于1995年9月至1996年9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怀进鹏教授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十五、十一五863计划计算机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近20年来,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网络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已主持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攻关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国防重大研究计划和国防预研计划和国家信息安全中心等研发计划项目,并主持了国防科工委、工商行和北京市等多项大型信息系统研制。近年来,在网络软件、Web服务技术和网络安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结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
4.&&& 李德毅院士李德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德毅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专家。1944年11月生于江苏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3年在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95年和1996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学刊《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中国科学、中国电子学报、自动化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等编委。李德毅院士在国际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描述时间与空间的关联性,给出了基本图元、图对、连接法则、触发机制、设计语言等一整套实现方法,用于复杂系统的结构优化。图对理论在伦敦获得1985年IEEE主席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年度期刊最佳学术论文奖。他把关系数据模型映射成为谓词演算,证明了关系代数运算与逻辑推理中符号问题求解的对等性,并用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进行开发,实现了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版专著A Prolog Database System;进而又把这一成果扩展到模糊关系数据库领域,出版专著A Fuzzy Prolog Database。这两部专著被世界许多大学图书馆收藏,并被广泛引用。他提出了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和推理理论,用自己创造的云模型表示概念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随机性和模糊性之间的关联性,用期望、熵和超熵作为数字特征实现概念的定性定量转换,给出了云模型构成的多条定性规则同时激活的推理策略和计算方法,成功实现了三级倒立摆的各类动平衡姿态的灵活切换。用云控制倒立摆的论文在1999年第14届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上获得杰出论文奖。这是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成立42年来中国学者首次获得此奖项。2002年云发生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将物理学方法用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创立了认知物理学理论,用云模型表示自然语言中的概念,用扩展了的云模型表示带有不确定性的网络拓扑结构,用数据场方法将海量高维数据简约成适量低维数据,分别在数据空间、特征空间和发现状态空间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研究,寻找不同尺度上的自相似性,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寻找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拓展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2005年出版专著《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并于2007年由CRC出版英文版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uncertainty》。李德毅院士长期致力于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和军队信息化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主编技术丛书7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何梁何利基金奖。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中文专著3本、英文专著2本。研究方向:l&不确定性人工智能l&认知物理学l&网络化数据挖掘l&互联网计算邮件地址:leedeyi@deyi_li@nlsde.个人主页:http://www.ldy.csai./index.htm联系电话及地址:(010)- / &&&& 新主楼G座1106#
5.&&& 徐洁教授博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英国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终身教授,现任利兹大学计算及系统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 Systems Science)院长,英国四个国家级e-Science中心之一―White Rose Grid e-Science中心主任。他领导的团队是英国政府2.5亿英镑e-Science战略计划的核心研究团队之一,在英国东北地区排名第一(见英国政府2008年全英研究评估排名)。徐洁博士系可信计算及大规模网络软件系统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强调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主持20多项英国国家级基金及欧共体研究开发项目,总计金额过2千万英磅,创多项国际领先(World Leading)成果,荣获多项英国政府及国际科研奖励。已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要集中于构建可靠网络软件系统的理论、科学原理及方法、实际应用系统的研发和评估,为此领域的研究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等高影响因子的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已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累计论文引用超过1,100次(基于Google Scholar检索)。提出Coordinated Atomic Actions软件设计方法学的论文被引用167次, &Evolution of the Recovery Block Concept&(见Trends in Software,Wiley) 被引用117次。徐洁老师的招生联系人是:沃天宇老师,woty@act., G506,电话,
6.&&& 钱德沛教授钱德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联合软件研究所所长。197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1982年至1984年由国家公派在美国读研究生,1984年5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北德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年6月至92年3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汉诺威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操作系统研究所进修工作。1992年起任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自1996年起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专家,现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863计划&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重大项目总体组组长、国家973计划信息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网络新技术、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计算等。
7.&&& 尹宝林教授尹宝林,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1984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航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讲了本科和研究生的Unix程序设计环境、计算机图形学、图象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主要科研工作: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了国家和部委等各种课题多项,其中主要有:机器人程序设计语言、加强型智能工作站及知识程序开发环境、演绎数据库系统DDBS、汉语语音识别技术、MISC3270 C语言编译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MEMS CAD/CAE 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平台安全技术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1994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的分析和理解、分布式应用和工作流、Linux桌面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8.&&& 祝明发教授祝明发,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密西根州立(韦恩)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联想集团首席科学家,先后担任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和联想深腾系列高性能计算机总设计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4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二项、一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
9.&&& 熊璋教授熊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精品课程主讲老师。国家教委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专家,国家金财工程专家组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自由软件分会副主任。曾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曾对几十个国家作过技术交流和访问。作为大会主席,成功地组织了第四届全国计算机青年科学家大会。作为主要组织者,组织了国家教委首届高校优秀年轻专家学术研讨会。熊璋教授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向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专门汇报某系统的研发和使用,建国50年大庆应邀参加了杰出留学人才国庆观礼团,受到国家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1、承担的项目:熊璋教授近年承担、主持了多项大型重点科研项目,部分项目清单如下:大尺寸压气机实验装置和转子流场动态测量技术;我国&新歼&工程中的&座舱多媒体XXXX系统&和&XXXX实验三维动态显示系统&;国防预研基金&XXXXX技术在XXXX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航空航天基金&分布式仿真系统中的XXXXX的研究&;多媒体会议系统,包括自十五大以来一直在人民大会堂、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和党的十七大党代会、以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上广泛使用并深受好评的个多个&多媒体电子会议系统&;大项弱电工程,包括&香港边境围网安防系统&,&香港地下铁路将军澳线和迪斯尼线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应用于首都机场、浦东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和深圳国际机场等多个大型国际机场的&数字广播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和&周界安防系统&,近五千万投入的&世纪财富中心机电弱电工程&等;南水北调工程相关项目,包括超过千万投入的纯软件国家级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与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2、获得的奖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航空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航空工业&十杰&教师、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以及其他多项省部级奖励。
3、承担的课程及相关教改项目&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伦理学&主讲教师,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北京市精品课和校级精品课程。教改项目:&中法工程师教育比较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研究与实践重点支持项目。教改项目:&计算机学科博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资助项目。教改项目:&国内外计算机学科博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及其可借鉴经验&,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资助。教改项目:作为中国代表,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国际本科计算机教育研究计划&&CPath。
4、研究方向及学术论著熊璋教授近年来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百余篇(册),其中上百篇被收入《SCI》、《EI》或《ISTP》等国际上权威的学术期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
10.龙翔教授龙翔,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委员会委员,北航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航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北航计算机学院系统结构学科责任教授。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与分布式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领域中相关系统和产品的开发工作。多年来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国家863和省部委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译著两部。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委级的技术奖励多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及北京市、国防科工委和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参与和主持了多项企业合作课题,先后开发了心脏无创血流动力检测仪、手持式大型旋转类设备故障监测与诊断仪和面向DDN网络的链路加密系统等多项产品,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的研究方向:l&计算机系统结构:高效多核体系结构、新型可重构体系结构、容错体系结构与机制,软硬件结合的系统重构和恢复技术等。l&操作系统及虚拟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内核原理与机制、面向领域的高效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面向多核和高效能计算的虚拟化技术等。l&嵌入式系统:主要包括嵌入式体系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开发环境、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等。
11.李波教授李波,1966年生,北航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科技研发处处长,先后在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北航计算机专业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作为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赴美国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进行合作研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算机学科评审组专家、总装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专业组成员、全国边海防视频监控建设专家库成员,以及全国多媒体技术标准化技术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主要承担国家级课题,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武器装备型号、武器装备预研、国防基础科研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视频/图像压缩,视频分析与理解,多媒体传输,多源信息融合,嵌入式多媒体处理系统,多媒体应用与智能监控,人工智能应用。多项研究成果已投入实际应用,其中在视频分析与传输方面的成果已在边海防哨所视频监视系统和无人机图像处理系统大批量使用,在遥感图像融合方面的成果已用于卫星侦察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军事效益。李波教授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某型号总设计师,已在国内外重要杂志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有发明专利25项,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4年)。1996年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 1999年获&中创软件人才奖&,2000年评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2002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研究类),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办公电话:339466办公地点:新主楼F318,办公楼502E-mail:boli@ or
12.吴威教授吴威,男,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工程系主任,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无线自组织网络与传感器技术、分布交互仿真等技术研究。申请专利33项,软件注册8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43篇被EI、SCI收录。负责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五&863&重点项目&战术级分布式虚拟战场综合环境&,主持完成了博士点基金&虚拟人自主导航技术&、&面向信息对抗体系结构&、&组播源认证技术&等重点项目,有关研究成果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 年;2006年)。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分课题&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等项目,建立了支持快速开发的体系结构BH HLA;建立了一个可以支持大规模、多盟员、跨路由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的运行平台BH RTI。有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年)。主持完成了山西省大型工程重点项目&山西省大运高速公路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集地理信息规划功能、高速公路建设数据库功能、高速公路设计全方位剖面功能为一体。有关研究成果获山西省优秀计算机软件一等奖(2003 年)、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软件银质奖(2004年)、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 年)。主持完成了国家发改委科技攻关项目&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应用:基于IPv6 的高性能视频传输与共享虚拟现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组长单位与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全国高清晰视频传输与共享虚拟现实应用示范节点,分布交互仿真战场环境应用示范节点,虚拟现实支撑平台及其应用研究成果在2007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获创新奖。2006 年主持国家十一五&863&项目&基于知识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技术的研究&其特色是利用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移动节点的行为信息、GPS信息、惯导信息和其它感知信息等,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从信息中提取知识,通过知识辅助路由优化,以提高大规模、广地域、高动态、多平台的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的路由性能和效率。2007年主持国家&863&课题&XXX大规模传感器研制&,2007年主要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层农村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解决基层农村的低成本宽带接入问题,采用无线点对点链路实现村到上级乡镇的宽带接入,并基于无线网状网路由以无线多跳的方式对村内的固定和移动用户进行覆盖。办公室:新主楼G1016、G726;电话:317109; E-mail:wuwei@
13.马殿富教授马殿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学院院长,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多年一直从事数理逻辑教学,并从事网络计算及Internet网络环境的系统软件核心技术、实时系统中间件及验证技术、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交互式三维地质体建模及协同可视化软件平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2项,以及科技部科技平台、国防科工委、总装预研基金、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2005年&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研究及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马殿富教授目前从事服务计算、可信软件技术、实时系统、协同可视化等领域研究。另外,马殿富教授还积极参与了国家电子政务和SOA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14.马世龙教授马世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十一届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防科工委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亚洲软件基础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编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智能系统学报&编委。在国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应邀参加撰写英文科研专著两本;多篇论文被SCI、EI和ISTP索引和摘要,并有国际同行引用。现在的研究方向为: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模型、逻辑和计算的动态行为研究、海量信息处理的计算模型研究、构件计算和服务计算及其应用研究。近年来,曾承担国家973项目&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01课题&海量信息系统规律、模型和维护机理研究&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过的研究项目还有: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的国家863 B类重大项目&资源环境应用网格系统构建&及其滚动项目;与北京新奥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奥运专项&奥运景观照明的IPv6数字化网络控制系统开发&,负责照明控制与管理软件平台和IPv6基础网络设计研究;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的&XX-2卫星自动化测试总控软件研发&等项目。
15.张莉教授张莉,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计算机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委员、教育专委会常委。主要从事软件工程、需求工程、企业建模优化、互联网计算等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预研项目、中美、中欧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应用项目。在国际会议、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关于UML建模专著一本,需求分析和软件体系结构的译著两本。200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同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戴的老师"中被评为"十佳"老师。2009年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010年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主讲本科生必修课"编译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微软教育部精品课程),研究生学位课"软件体系结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等。目前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973项目"需求工程-复杂系统软件工程的基础研究"中的二级项目"需求验证和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件适应性预测模型的研究"、"航空嵌入式软件可信性度量模型研究"、舰船嵌入式系统等项目。主要研究方向:1)软件工程:需求工程,互联网(Web)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MDA(模型驱动技术)、可视化建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网络化软件的测试与监控2)过程工程:企业业务过程建模分析和优化、工作流技术、软件需求分析(业务建模)3)需求工程:需求建模技术、需求验证技术、用户满意度度量等。
16.王蕴红教授王蕴红,女,博士,教授,博士学位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图象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生物特征识别及数字水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在权威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1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7项,获得授权5项;于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于200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于2001年被科技部授予863计划先进个人。作为负责人已主持国家级项目1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英国皇家学会联合资助项目1项, 863项目6项;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已作为程序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本领域的多个权威国际学术会议,为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Man,Cybernetics(Part A,B,C),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等8个本领域相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脸识别(二维人脸识别、三维人脸识别、基于序列图像的人脸识别)、步态识别、人脸老化、签名识别、多生物特征融合的身份识别、基于视觉的智能监控、视频处理与视频检索、信息隐藏与隐藏信息检测、遥感图像处理等。
17.李舟军教授李舟军,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副所长。IEEE会员,ACM会员,欧洲理论计算机科学学会(EATCS)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委员会、信息保密专业委员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 Mining and Bioinformatics》 (IJDMB)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JGCRSIS)编委,IEEE DMB 2006、IEEE DMIR 2007、BioDM 2007、IEEE BIBM 2007、IEEE GrC 2007、NPC 2007、PRICAI 2008、IEEE BIBM 2008、IEEE GrC 2008、CIKM 2009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12月在陈火旺院士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89年任讲师,1994年任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从国防科技大学转业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讲了《离散数学》、《抽象代数》、《形式语言》、《形式语义学》和《计算机理论高级专题》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合著出版两部教材,获部委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在进程代数理论、安全协议形式化分析与验证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Computer & Security》、《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等重要学术刊物和ICALP 98、TACAS 99、ER 2004、PAKDD 2007、MT SUMMIT XI、、ICPADS 2007、FAW 2007、ASIAN 2007、SIGHAN 2008、FAW 2008、FMSE 08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30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一些重要工作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2000年获国内计算机软件界具重要影响的&中创软件人才奖&,2003年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负责承担、主持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多项,近几年来承担了多项高可信软件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科研课题。目前主持的信息安全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可信软件理论与技术,软件安全缺陷和漏洞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安全协议形式化分析与验证方法,网络安全扫描与网络攻防技术,数据挖掘与信息检索技术,文本挖掘与内容安全,web服务、语义web与P2P计算。联系方式办公地点:北航新主楼G 930,G 931办公电话:&&电子邮箱: 或
18.刘超教授刘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6月出生。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空计算技术杂志编委,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监事。现受聘为航天科技二院产品保证专家。现从事专业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科研方向为软件工程与过程工程,包括软件质量工程、软件测试技术、面向对象技术以及软件过程改进等。十一五期间,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信软件基础研究重大计划项目&基于测试的软件可信性增长模型及其评估方法研究&、863重点项目&支持软件可信性分析和评估的生产线&,863探索型项目&可信软件结构及代码的审查和综合评估及支持工具&,以及有关模型驱动的分布式软件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国防型号和预研研究项目。一项成果获2008年度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2006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作为特聘专家参与北京市国家级软件园建设规划,承担了北京市软件检测中心规划与方案论证和软件过程改进与CMM评估论证等工作。2001年被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软件产业促进中心表彰为对北京市CMM评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创建北航Lotus软件质量工程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在与IBM/Lotus公司合作的8年的合作中,承担并圆满完成了IBM公司软件产品测试和软件测试自动化研究与开发项目等百余项,连年得到IBM/Lotus公司的褒奖。1991年1月至1994年4月公派赴美国受聘于ASA(Advanced Software Automation, Inc.),承担开发软件测试与分析理解工具Hindsight/C&C++ V3.0等产品的研发工作。联系方式电话:10-Email:liuchao@
19.刘旭东教授刘旭东,男,1965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分党委书记,计算机新技术研究所(ACT)副所长,可信网络计算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兼任W3C中国分部副主任。主要从事网络化软件开发方法、可信软件技术、软件中间件技术和信息化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作为课题组长或副组长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课题、&973&计划、总装预研、国防基础研究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申请专利1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市工会教育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多次。目前主要开展网络软件设计与生产方法和基于协议的网络软件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核高基&专项课题1项、承担总装预研、国防基础研究等其他相关课题3项。
20.沈旭昆教授沈旭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航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及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一直从事虚拟现实与可视化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重大应用项目&基于高速网络的虚拟环境应用系统&、&虚拟奥运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奥运重点项目&虚拟奥运博物馆建设&、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中国数字科技馆-博览馆&、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逼真图像的生成技术&,九五国防某预研项目,航空科学基金&类比推理部件的研究与实现&,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数字航空航天博物馆&等20余项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享有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21.夏春和教授夏春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计算机学院网络与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航一集团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全国自学考试信息化专家组成员。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曾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学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了863项目&分布式虚拟战场环境&、重大自然科学基金&NSFCnet网络互联技术研究&、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金航网络&设计与建设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包括国防基础科研、863项目、总装预研、北京市科委、北京教委等近20项科研任务,在网络动态防御、网络攻防知识表达、逻辑网络管理等方面做过深入研究。1996年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曾获省部级科技2等奖3项,3等奖4项,在《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对抗、网络测量等。承担&十一五&国防基础科研、国家&十一五&863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任务。办公室:北航新主楼G820,电话:010-E-mail:xch@, 。
22.肖利民教授肖利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委员、容错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理事,国家863计划&高端容错计算机&重大项目总体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软件、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高端服务器系统等。1993年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计算机学士学位(主修)和物理学士学位(辅修),1996年和1998年于中科院计算所先后获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6年至2005年在中科院计算所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研制工作,期间,曾于200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AIST)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及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曾主持、组织、参与完成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制成功&深腾7000&、&深腾6800&、&深腾1800&、&深腾2600&、&曙光3000&、&曙光2000-II&、&曙光2000-I&、&曙光1000&多个型号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取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曾获2005年、2004年、2003年、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信产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2004年、2005年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奖,2000年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200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其中25项已获授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检索28篇,ISTP检索8篇。&目前,承担和组织国家863计划&新型服务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群文件系统小文件I/O访问性能优化方法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本科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生专业课《计算机系统虚拟化的原理与实现》、博士生《学科综合课》以及本科生《计算机科学前沿讲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电邮: xiaolm@,电话:,办公地点:北航新主楼G座1033。
23.许可教授许可,男,1971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3年7月和2000年3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和2007年分别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或作为学术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国家攀登计划等科研项目。其中,所负责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结题时被基金委评为特优。现任《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编委、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和项目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算法与计算复杂性、数据挖掘和网络测量、分析与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NP完全问题相变现象的研究中提出并研究了具有精确相变和难解实例的RB模型,系列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AI Research、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和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被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引用两百多次,其中包括来自手册(Handbook)、百科全书(Encyclopedia)和专著的引用。RB模型已被包括国际著名学者在内的国际同行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并多次被其他学者在论文中用专节论述和分析。以RB模型为基础所构造的算法测试集被广泛地下载,并应用于SAT、CSP、PB和MAX-SAT等国际算法竞赛。部分成果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十多所国外大学分别用于算法和人工智能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信息:办公室北航新主楼G1131,电话:010-E-mail: , kexu@nlsde.。
24.陈小武教授陈小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生,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7年被聘为教授,200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增强现实技术方面的博士后研究,现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兼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专题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学术委员会AC委员(2007年~2011年)及届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2009年~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会委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等相关实验室的客座研究员。200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多年来从事图形图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实融合、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信息网格、航天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5项、☆☆预研基金项目1项、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课题1项、航天科技集团资助课题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1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CNGI分课题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加拿大IRIS计划(SMART)等资助课题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信息、国防、安全、航天、教育、体育、文化、影视等领域。近5年培养研究生约30人,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次获北航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月又一次被学院推荐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先后访问10余处海外知名科研机构,邀请10余人次海外专家到北航开展学术交流,20余次担任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第1届和第2届中美计算机科学高峰论坛、国际学术会议ACM Multimedia 2009、国际学术会议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2009,参与组织第3届、第5届、第7届、第9届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全国学术会议。近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40篇,其中国际期刊或SCIE收录9篇、EI收录17篇、ISTP收录1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明专利申请受理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2006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电子邮件地址:
25.张玉平教授张玉平,男,生于 1966 年 11 月,教授。1993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基础数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纯粹逻辑研究,专注于模型论的稳定性理论分析。同年进入北航计算机学院博士后流动站,1995 年出站并留校,工作于北航计算机学院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参加两项 973 项目,将逻辑方法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前沿研究,特别是形式理论的极限研究;近期参加一项 863 项目,将形式证明及反证技术应用于设计软件测试有效算法。在纯粹理论研究方面,致力于独立性及可判定性的研究,使用数理逻辑的模型论工具,研究理论计算科学中所关注的某些逻辑系统和一些纯粹数学问题的内在逻辑性质。多年从事本科生《离散数学》课程的数理逻辑部分及研究生的《高级数理逻辑》课程的教学工作,努力探索一套适合于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教学体系。
26.姚淑珍教授姚淑珍,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于北航计算机系软件与理论专业,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协作组组长。讲授本科生课程&软件工程导论&和研究生&软件开发方法&课程。曾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九五&国防科技预研项目&Ada语言工具与环境&,政府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专利流程管理系统&、&专利审查辅助系统&、&专利信息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MAS模型在网络分布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航空基础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布计算MAS模型及分析技术研究&;参加了&十五&国防科技预研项目&Ada软件分析与测试技术&、&十五&国防型号任务&Ada软件分析与测试工具集&(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承担项目包括基于网络融合的信息安全、支持时间触发的系统仿真等国防、航空领域研究课题,以及数字资源管理、应用系统集成等横向应用课题。长期从事Petri理论和分布式计算方面的研究,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年间,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并发软件系统实验室,在国际Petri网领域专家T.Murata教授指导下,开展高级Petri以及在此基础上对UML模型和MAS系统的研究工作。出版软件工程教材3本,在国内外重要会议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UML建模与模型分析、Petri网理论研究和应用、多Agent(MAS)系统分析、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数字资源管理、信息安全及访问控制等。Email:)
27.任爱华教授任爱华,女,教授。1988年2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3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1989年晋升为讲师;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1年晋升为教授;目前是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MI主任评估师(CMU/SEI Certified SCAMPI Lead Appraiser)。曾主持过多项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等。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校级科技成果奖2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翻译和编写著作6部,编写教材3部。其中&计算机图形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操作系统实用教程&被选入国家十一五教材并成为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研究方向:软件过程管理、基于面向对象Petri网的应用研究、计算机操作系统
项目成果及荣誉:1、&基于CMMI理念的过程管理工具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在2009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奖2、&以面向对象PETRI网为基础的并发软件开发方法研究&项目在1999年获得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3、操作系统实验环境在2002年获得北航教学成果奖
28.唐发根教授唐发根,男,教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专业;1989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与环境、系统集成。1996年至2002年北航计算机学院成立,曾担任计算机系602教研室(软件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方面,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主讲&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重点核心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过&Ada软件工程&课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2年被授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主讲教师&荣誉称号。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编著出版了总计超过250万字的多本教材和著作,其中,多本关于算法与数据结构研究的教材曾分别被多所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委员会作为材使用,效果良好。另外,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两本总计近100万字的科技专著。科研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成员参加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八五&、&九五&以及其他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成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6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EI收录。
29.郝爱民教授郝爱民,男,1968年10月生,博士,教授,虚拟现实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近五年来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科技奥运专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仿真平台及逼真演示环境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通用网络游戏引擎及示范应用&、教育振兴计划&数字图书馆中三维资源建设及示范应用&、教育部项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等20余项。开展复杂对象建模与逼真绘制、游戏中的几何和物理引擎、基于触觉力觉的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合著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招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文字表达能力,三维游戏开发、图形学或虚拟现实相关经验及浓厚的个人兴趣,有协作精神和一定的沟通能力。联系方式:Email: ,&&&&&&&
30.李先贤教授李先贤,男,1969年9月出生于广西阳朔县。1997年在广西师范大学获基础数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航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可信软件与服务计算2)分布式系统安全与信任3)网络与信息安全现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核高基项目等,并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和国防基础科研等多项国家研究项目。在重要国际期刊、会议,以及《中国科学》、J. Computer of Sci. & Tech.,《计算机学报》和《软件学报》等国家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航&蓝天科研新星&。联系电话:010-;电子邮件:lixx@
31.吕卫锋教授吕卫锋,38岁,教授。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系,199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现任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为北航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开设&程序设计语言原理与实践&学位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程序设计方法学&选修课程,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航空基金等课题共十余项,主持并完成多项交通信息服务领域的国家工程和研究项目,包括国家发改委CNGI&北京Internet ITS应用示范&、国防科工委&北京市(奥运)交通与导航定位信息服务系统&、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面向导航运营服务的高质量动态交通信息关键技术研究&课题、863计划重点项目&电信网络综合业务平台及其应用系统&等。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8篇,ISTP收录7篇,国家发明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获0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目前是国家交通信息服务标准委员会通信和信息发布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型软件开发方法与面向领域服务的软件支撑技术联系方式:
32.杨钦教授杨钦,博士,教授/博导。199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2001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现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以来一直从事计算几何、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与几何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一直从事以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学科计算几何为核心的研究内容,重点研究计算几何中的网格生成技术,在这一领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2002年提出了任意限定带权Delaunay三角网格生成算法并给出了严格的理论证明,并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得了国际领先的高度评价,该成果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下出版学术专著《Delaunay三角网格生成技术》。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文章1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石油勘探开发行业的三维地质建模、油藏建模;地下水资源评价地质建模等。先后承担了多项横向课题,开发出了逆断层等值线绘图软件、小层平面图软件,三维交互式地质建模软件以及断块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到了石油领域的众多科研和生产单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外,还曾承担过863计划资源环境应用网格子课题:水文地质模型自动识别应用网格系统水文地质栅格模型追踪矢量化服务与水文地质模型三维显示WEB服务。并曾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合作开发《地下水资源评价三维可视化基础平台》。在教学方面多年担任计算机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并曾编辑出版 &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 《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方向:计算几何、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与几何建模。专著:《限定Delaunay三角网格剖分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图形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相关课程:计算机图形学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33.刘轶教授刘轶,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2000年获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担任中德联合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及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网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多核处理器的硬软件协作Transactional Memory系统结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安全网络服务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综合实验环境&及企业委托项目&实时硬盘加密卡&、&面向电力应用的实时数据库系统软件&等。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被EI、SCI检索10余篇。办公电话:办公地点:新主楼G817通信地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中德所
34.王雷副教授王雷,男,博士,副教授,从事软件工程、过程工程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讲授计算机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操作系统&和研究生限选课&并行程序设计&两门。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七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项,国家航空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一项,横向项目三项。目前正在负责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LIW体系结构及其编译优化算法的研究&、横向项目&优化编译器与操作系统&、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项目&编译优化技术的研究&等项目。目前研究方向为:1.操作系统;2.编译技术;3.软件工程。
35.白跃彬副教授
白跃彬,男,博士,副教授. 200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学位. 2001年至2003年在日本Nihon Univ.理工学部做博士后研究,此后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中德软件所. 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课题、国防预研等10余项研究课题。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译著一部. 目前,已在移动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普适计算及计算机虚拟化技术领域申请发明专利15项.主讲研究生&嵌入式系统&、本科生&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 近五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 (含1名外国留学生).分别在2007年和2009年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荣誉. 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移动ad hoc网络的拓扑控制及性能优化、跨层设计及能量优化、容迟及容断网络、context-awareness计算及面向多核/众核结构的虚拟化技术. 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办公地点:北航新主楼G818室;办公电话:;电子邮件:byb@.
36.艾明晶副教授艾明晶,女,1965年8月出生,汉族,共产党员。1989年1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获硕士学位。副教授,现任北航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在读博士。兼任北京高教学会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嵌入式系统。讲授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EDA设计》。曾多次组织与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和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多项奖励。培养研究生已毕业13人,在读9人。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主持军口863计划项目&xxx的xxx三维特征提取与立体显示技术研究&,参与民口863计划重点项目&虚实融合协同工作环境技术与系统&。近几年主持并完成的重要科研项目:军口863计划项目&面向xxx的xxx三维特征提取与远程立体显示技术研究&、&xxx三维信息提取及立体显示xxx&、&xxx自由立体显示xxx&,军口863计划项目子课题&xxx仿真系统中协议数据单元描述&,总装备部预研项目&xxx操作系统安全组件xxx&、&xxx飞机飞行参数处理系统xxx&。论文与专著:在国际会议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有多本教材和译著出版。获奖情况:2010年实验中心获北航&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9年获成飞奖教金二等奖,年度北航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07年获Nokia-北航奖教金,本科评估先进个人奖;2006年获北航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05年获北航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04年获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03年获北航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2002年获北航昆腾奖教金。电话:(O),电子邮件:
37.刘连忠副教授刘连忠,副教授。曾先后承担、完成机器人学研究、计算机应用课题和工程项目二十余项。近年来主持完成了中组部组织干部管理集成信息系统、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警务公开系统、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电视会议系统、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警情分析系统、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国防科工委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等多个大型信息系统开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工程项目。完成国家&863&课题大型应用课题&面向全国组织、干部系统的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等。主持研发了多个信息安全软件系统。先后共承担本科及研究生7门课程教学任务,目前主要承担研究生课程&大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本科生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学任务。已先后指导毕业研究生共55名。1997年获航空工业总公司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度进步二等奖,先后获2001年度和2002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开发特等奖。2003年获年度校优秀共产党员, 曾获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开发成就奖。发表学术论文81篇,获软件著作权10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安全、面向领域服务的软件支撑技术、大规模计算机应用工程化、电子政务、数据工程等,在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经验。
38.李巍副教授李巍,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1)无线网络资源管理;(2)计算机网络测量及服务体系;(3)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主讲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课《高等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全校选修课、工程硕士《计算机通信网络》等课程,完成北航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项目一项,承担《高等计算机网络》精品课建设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完成多项863、航空基金以及国家部委的科研项目,近年来参与和主持完成的项目有:承担863课题&支持大规模分布式网络应用的自主计算环境的研究&;承担&中国专利审查管理系统三期&子项目的研发工作;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北京市产学研资助项目&网络流量管理和负载均衡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的研究工作;作为子项目负责人主持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子课题&无线局域网(WLAN)的节点定位技术以及应用服务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航空基金项目一项,开展无线网络监测和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北京市产学研资助项目&智能安全网络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在国内核心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得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航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Email:liw@
39.吕良双副教授吕良双,男,37岁,硕士,副教授,工作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从1991年到1993年,主要从事文字处理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所开发的排版系统是当时国家机关的主要办公工具;1993年至2001年,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多项应用于电信领域的网络管理项目的开发,参与了多项国家863课题,课题总经费300余万,1995年获原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2001年以来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和WEB Service软件应用模式方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l&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系统安全,安全协议分析、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和防火墙等理论与系统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l&WEB Service软件应用模式,包括WEB Service应用模式、平台体系、数据载体、安全和控制协议等方面的研究
40.张力军副教授张力军,男,1971年生,博士,副教授,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教师。199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博士毕业。目前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项目开发。共指导过二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一项航空科学基金&飞控系统鲁棒控制器降阶方法研究&,并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空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参加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流程管理系统三期&等大型软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008年),航空一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200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2005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2004年)。编写的教材获得了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有:973项目"需求工程-复杂系统软件工程的基础研究"中的二级项目"需求验证和管理",重点从事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和网络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嵌入式软件可信性度量模型研究&。
41.张辉副教授张辉,男,1968年生,副教授,现为北航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考入北航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留校工作,1998年起担任北航网络中心副主任。年在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数学与计算机分部做访问学者。目前在北航计算机学院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信息检索及海量数据挖掘。
近几年承担或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l&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企业网络监控与管理;l&航空工业总公司蓝天模拟中心实时通讯软件;l&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辅助系统、考试系统;l&北航校园网一、二、三期工程设计与建设;l&国家外汇管理局广域网系统设计;l&ICCM13国际复合材料会议网络管理系统;l&公安部金盾工程总体设计;l&国防科工委机关大楼网络工程设计;l&自然基金委高速实验网(NSFCnet);l&国家863项目MPLS流量工程系统模型;l&中日IPv6 合作项目l&实时协同可生存的海量信息系统的试验与验证平台(973项目)l&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应用系统l&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42.张茂林副教授张茂林,男,副教授。1959年8月出生,1980年毕业于北航自动控制系,1992年硕士毕业于北航计算机系。多年从事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的研究。在科研方面,先后参加了航空部&七&五&科技攻关&软件工程化&项目、国家自然基金&CADCSC中国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和航空工业总公司&八&五&科技攻关&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银鹰软件&等科研项目。并在软件测试领域参加或承担许多实际工程项目,如担任国际合作项目&Lotus 软件产品测试&子课题组长和参加国家863软件质量和软件测试平台的研发工作等。在教学方面,主讲过&C 语言&、&UNIX编程环境、&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
43.罗燕京副教授罗燕京,男,副教授。1951年出生,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最近科研情况:l&二集团网络化虚拟设计制造需求建模l&RUP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工具研究与实现。l&RUP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配置、过程配置的管理与控制、过程的质量管理。l&发电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模型建造主要研究方向:l&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过程研究。l&面向对象技术、UML建模、RUP软件开发过程应用研究。l&电力领域、商业领域的ERP、l&MIS系统领域分析设计建模
44.唐文忠副教授唐文忠,男,副教授。行政职务:北航飞行学院院长。北航计算机理论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国家863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重大应用示范专题总体组成员。北京市软件产业促进中心顾问。中组部组织干部管理集成信息系统&课题组组长;&面向全国组织、干部系统的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 863项目课题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1.&&& 信息安全2.&&& 电子政务3.&&& 决策支持系统4.&&& 网络系统集成
45.诸彤宇副教授诸彤宇,男,北航计算机学院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后在民航安全技术中心(民航科研中心)工作,2003年1月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软件开发环境重点实验室,1999年在职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工学硕士。在民航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民航飞行安全可视化分析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和技术负责人,先后获得过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2001年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1996年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在北航工作期间,主要研究兴趣是智能交通信息处理、网络应用方面。曾主持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防科工局重大民用产业化项目、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交通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多项科研成果已被投入实际应用。
46.夏榆滨副教授夏榆滨副教授,(O), E-mail: xiayb at 1998年清华大学精仪系(CIMS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又在北京大学RS与GI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到北航计算机学院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2005年在美国FIU GIS center作访问学者一年。从事过的主要教学工作有:数据库原理、企业信息化软件支撑技术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空间数据库原理等。主要的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构件软件工程, (空间)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IT与光、机、电多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等。科研项目情况:l&纵向课题方面,承担过多项PLM、PDM、GIS相关863科研任务;l&横向课题方面,承担过ERP、LCD数字图象处理与快速输出、直线电机组态软件控制系统、全自动高速LED金丝球焊接机软件监控系统等的研究与开发、LED晶片微米级高精度快速识别与处理算法应用开发等。l&编著了《软件构件技术》书一本,正在编著《ERP原理与系统开发》书一本。l&发表论文40余篇。
47.晏海华副教授晏海华,男,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航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晏海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和高性能计算,主要为工程化软件测试技术、方法与工具、软件度量与软件测试过程改进、软件质量保证,以及面向数据密集型高性能计算性能优化等。晏海华副教授曾作为项目主要骨干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及&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环境(青鸟)&中6个子专题的开发工作;承担第十一届亚运会软件测试任务;参加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控制系统CADCSC》以及多项&863&和航空基金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负责北航与美国IBM/Lotus公司国际合作项目&&北航Lotus质量工程中心,参与航空一集团014中心合作项目&某工程软件质量保证技术与支持环境&,参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软件工程环境(青鸟)》子专题&基于构件技术的高可靠性软件测试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已通过部级验收)。近来,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面向对象模型的软件测试用例充分性设计与生成方法&和863课题&软件测试技术及软件测试平台&,负责承担863项目&基于.NET平台的新型语言C#支持环境研究&,负责与美国Honeywell公司合作研究项目&Honeywell软件测试知识管理平台方案&,负责中石油东方地球公司GeoEast v1.0白盒测试项目,负责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试点示范项目第三方测试、负责总装某型号任务和总装某预研基金项目、负责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发布系统测试项目、负责中石油东方地球公司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并行框架开发及叠前时间偏移软件性能优化项目,负责863课题&基于可定制模型的软件测试过程管理技术及支持平台&,负责核高基重大专项子课题&互操作测试相关测试理论研究、测试集开发及测试管理系统研发&,负责中石油东方地球公司项目&三维叠前时间与深度偏移处理软件效率提升&等项目。近几年,晏海华副教授在核心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05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方面,晏海华目前主讲本科生必修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和研究生选修课《软件测试技术》。联系方式:yhh@
48.钱红兵副教授钱红兵,女,副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198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学科研究方向为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改进及度量、软件测试过程与测试模型。&&& 科研方面: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Ada软件质量保证系统&、国家"八.五"攻关项目&Ada软件测试与分析系统&(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型号任务&Ada软件分析与测试工具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军用软件质量评测技术&、国家863计划&高可靠性软件测试技术及工具研究与开发&的研制与开发工作,是以上各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和技术骨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软件质量保障平台及体系-软件度量工具研究与开发&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国家863计划&基于CMM的软件质量保障平台及应用&软件过程度量工具集&的研制与开发工作。曾是国际合作项目Lotus 软件产品项目组组长,中石油横向项目&GeoEast_V1.0项目软件白盒测试-应用框架系统&项目组组长。目前从事的科研项目有总装预研项目、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国家863项目及自然基金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教学方面:承担本科生必修课《算法与数据结构》和研究生选修课《软件需求工程》课程,先后讲授了"用户界面程序设计原理和实例" 、"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结构与技术&等课程。
49.徐红副教授徐红,资深研究人员,国家访英学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专家。研究方向:软件过程与质量控制论、信息计算。学术领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软件工程及其管理。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和工程应用二十多年。承担国家高科技、自然科学基金、军用型号、九五攻关、八五预研、国际合作、公司企业以及教学研究、改革项目二十余项,涉及软件过程管理和改进、软件开发与质量保障、系统组合与生成技术、软件过程支持环境、系统工程一体环境、企事业过程建模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建设及其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等。更多信息?请访问个人主页:
50.徐同阁副教授徐同阁,男,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系,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1年分别在新加坡惠普公司、美国安捷仑科技公司和美国惠普公司作为高级软件工程师,从事HP数据网管、电信网管产品和HP-UX操作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大规模网络管理系统的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以及某部委电子政务项目研发工作,承担学院研究生必修课《大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网络管理技术、IP网络流量和协议分析技术、UNIX/Linux系统开发技术和大型MIS系统开发技术。(联系方式:办公室G803;电话:;Email: )
51.康建初副教授康建初,女,英国里丁大学获硕士学位,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设过&人工智能&&离散数学&等学位课程;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模糊推理的产生式系统&;指导过国防九五预言项目&微型惯性仪表CAD/CAE技术&以及实验室承当的国家863、973重点项目中的子课题 &基于知识的GSM 网络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电信领域可重用设计模式的应用研究&、&面向电信领域的应用中间件平台&以及&智能交通&等项目,在国内外会议与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并获授权若干项。&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及动态导航终端技术、先进的网络方法与中间件技术研究。
52.曹庆华副教授曹庆华,男,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讲研究生课程《数字系统自动化设计》。负责计算机学院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实验室、软件体系结构实验室等建设工作,2004年获得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从事科研情况:1、国家重大型号&十号工程&研究项目&NAMP机载软件的测试&2、国家型号预研项目&UMS(飞机通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制&3、国家大型电子政务系统&中国国家专利局流程管理系统III期&4、国家大型电子政务系统&中国国家专利局专利审查辅助系统&未来三年的研究方向:1、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和应用:主要研究SOPC(System&On Programmable Chip片上可编程系统)系统下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器件的设计和底层软件的开发,包括使用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和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内含设计的CPU)以及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开发,虽然单独的RTOS以及EDA工具发展已经有一定历史,但是SOPC系统的发展是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技术,也是嵌入式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SOPC系统需要软、硬件协同设计,在该领域的研究将为IC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2、软件工程理论的研究主要结合大型的软件项目研究软件工程中的系列问题,包括中间件开发技术、基于J2EE架构的设计等,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提供支持。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主要结合计算机学院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基地的建设开展研究工作,该基地具有模拟组建大型城域网络的能力,是北航和华为、Intel、Fluke等公司合作建设,在国内高校居于领先地位,主要在IPV6协议、网络安全、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53.熊桂喜副教授熊桂喜,男,副教授,38岁。1988年毕业于北航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自1996年以来主持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北京公安网络信息系统、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泉州市公安网络信息系统,全国公安网络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福州长乐、南昌昌北、乌鲁木齐、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网络及机场生产指挥、地面服务及航班管理信息系统;中央组织部网络及多媒体组织干部管理信息系统,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网络公文管理系统,山西省政府政务办公管理系统;湖北宜化集团企业信息系统,北京众邦电子商务系统,深圳城域网多媒体电子商务生活便利站系统,&成都通&电子商务系统;北京公交总公司企业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北京公交总公司ITS抢修调度系统,北京公交ITS燃料配送安全监控和业务管理系统等。其中,&北京公安网络信息系统&2001年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著作:作为第一作者,著、译有《计算机网络》、《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软件开发指南》、《Windows NT/2000安全管理指南》等共25本。论文:&机场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发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ERP技术在机场生产运营调度系统中的运用&、&资源受限工程调度问题在机场运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等8篇。现在及未来三年的研究方向为:企业应用系统集成(EAI)、电子商务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TS)。
54.吴超英副教授吴超英,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度量及质量工程等。1999年以来研究软件过程,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进修了15门以上的软件过程相关课程。还作为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特聘教授,北航软件学院特聘教授,讲授软件过程基础、过程管理、PSP/TSP/CMMI课程以及高成熟度过程改进课程,并受聘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审委员、中国软件出口杂志的专家理事。1982年开始从事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领域的各项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Unix操作系统、质量工程、测试技术和工具、网络等。从事软件开发及质量管理领域研究、实践及教学30年。吴超英女士是我国首批的美国CMU/SEI认证的CMMI V1.2 高成熟度(CMMI 4级和5级)评估师,CMU/SEI认证的CMMI v1.2主任评估师 和 CMU/SEI认证的Introduction to the CMMI 课程讲师。每年参加CMU/SEI主持的各种国际研讨会,掌握国际最新动向。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我国开展过程改进实施CMMI的培训、咨询和评估工作,指导了国内大中小企业采用世界级的最佳实践,不断提高企业过程成熟度,产生较高投资回报。吴超英女士从事软件工程和质量工程研究和实践20年以上,具有深入的软件工程实践,曾直接参与世界著名的IBM/Lotus产品开发的质量及项目管理工作,共承担过6个大产品的全面质量过程工程管理工作。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对世界级质量工程和过程管理有较深的研究及实践经验,还先后编译出版了&个体软件过程&、&PSP-软件工程师自我改进&、&Rational统一过程&、&CMMI精粹&、&实用软件度量&、&基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实施&等书籍。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数篇有关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及量化管理方面的论文。
55.何兵副教授何兵,男,39岁,副教授,2001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3年聘为副教授。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6项,预研基金课题1项,横向课题多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已在国内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1项);取得软件注册10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信息融合、图象及视频处理等。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虚拟现实引擎系统,包括并行绘制内核及物理仿真引擎;虚拟织物的物理仿真,旨在利用虚拟现实和物理仿真技术模拟织物的形变、运动及碰撞过程,在服装、游戏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数据可视化,旨在利用虚拟可视化的手段、方法将科学计算(如电磁仿真)、物理探测(如地质勘探)、网络搜索所获得的高维数据更好更直观的表现出来;嵌入式系统,旨在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轻量级的图象及视频处理、嵌入式数据库等。
56.陈梦东副教授陈梦东,男,1963年12月出生,副教授。现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电子政务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政务、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等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讲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的课程。承担过&航空基金&项目&实时多任务调度方法&、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虚拟现实的医疗外科机器人集成系统&、&立体定向医疗外科机器人集成系统&、&中央组织部集成信息管理系统(ZZB9808工程)&、&国防科工委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国家&863&课题&面向全国组织、干部系统的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为:电子政务、决策支持、信息安全。
57.韩军副教授韩军,男,199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年任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新产品开发室副主任,年任新中新电子集团项目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年在澳大利亚邦德大学IT学院工作,并获博士学位。现在计算机学院ACT实验室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综合优化设计、现代计算方法、分布式计算等。
58.齐越副教授齐越,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3年博士后出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从事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真实感虚拟环境建模与绘制、人机交互技术。主讲计算机学院本科专业必修课《多媒体技术》、研究生选修课《可视化建模方法》。近几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科技奥运重点项目、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研究项目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多篇被SCI、EI和ISTP检索。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联系方式:
59.胡凯副教授胡凯,男,博士,副教授,兼任北京市计算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内容包括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集群和网格计算技术、嵌入式系统、分布式仿真以及航空航天计算系统技术与应用等。200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完成网络非专用集群计算系统研究。博士毕业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并任职Research Fellow,参与新加坡国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计算机大型仿真项目。此前,曾长期在航空系统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航空系统大型项目的研制开发工作。编著有《网络计算新技术》(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与国外同行合著英文专著《H...
阅读(19384)|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人民环境保护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