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娜 我爱你用韩语怎么写写

2010下半年外语核心期刊索引2
501]本刊记者,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北京语言大学演讲[J]. 语言科学,2010,(5).
[502]张珊珊,江火,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J]. 语言科学,2010,(5).
[503]马景仑,从名、实、义关系角度看《广雅疏证》对事物命名方式的揭示[J]. 语言科学,2010,(5).
[504]袁本良,古汉语语义结构类型分析[J]. 语言科学,2010,(5).
[505]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矣”[J]. 语言科学,2010,(5).
[506]陈英杰,金文字际关系辨正五则[J]. 语言科学,2010,(5).
[507]彭建国,湘语爆发音的类型[J]. 语言科学,2010,(5).
[508]史秀菊,晋语盂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考察[J]. 语言科学,2010,(5).
[509]潘文国,“读文写白”是提高中文水平的根本途径[J]. 中国外语,2010,(4).
[510]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
中国外语,2010,(4).
[511]贺雪娟,刘黛琳,闵阅,“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要素分析[J]. 中国外语,2010,(4).
[512]刘鸿章,孔庆炎,陈永捷,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外语,2010,(4).
[513]王克非,胡显耀,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J]. 中国外语,2010,(4).
[514]吴炳章,“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J]. 中国外语,2010,(4).
[515]李淑静,万能引语导入语be like的形成机制研究——英语流行语认知研究之一[J].
中国外语,2010,(4).
[516]邓海丽,论《关雎》音韵的语篇象似性[J]. 中国外语,2010,(4).
[517]张佩雯,叙述和阐述体裁的分级资源对比研究[J]. 中国外语,2010,(4).
[518]何安平,语料库的“教学加工”发展综述[J]. 中国外语,2010,(4).
[519]武光军,基于语料库的汉译英中的搭配教学[J]. 中国外语,2010,(4).
[520]张建琴,邹为诚,国际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 中国外语,2010,(4).
[521]郭丽,集库式完型填空效度研究[J]. 中国外语,2010,(4).
[522]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期刊文献的分析[J].
中国外语,2010,(4).
[523]Simon Borg,Contemporary Themes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 中国外语,2010,(4).
[524]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 中国外语,2010,(4).
[525]张培,混合方法研究的范式基础与设计要素[J]. 中国外语,2010,(4).
[526]张庆宗,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 中国外语,2010,(4).
[527]王仁强,周瑜,词典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的完美结合——The Oxford Guide to Practical
Lexicography(2008)述评[J]. 中国外语,2010,(4).
[528]王克非,翻译:在语言文化间周旋[J]. 中国外语,2010,(5).
[529]胡壮麟,桂诗春先生的治学之道——贺诗春先生八十华诞[J]. 中国外语,2010,(5).
[530]乔梦铎,金晓玲,王立欣,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 中国外语,2010,(5).
[531]黄华,立体教学模式中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问题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2]徐盛桓,“A是B”的启示——再谈外延内涵传承说[J]. 中国外语,2010,(5).
[533]雷卿,外延内涵传承与隐喻的生成及理解[J]. 中国外语,2010,(5).
[534]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研究——基于内涵外延传承说的分析[J]. 中国外语,2010,(5).
[535]赵晨,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规隐喻加工模式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6]孟悦,张绍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认识情态表达的语际语用发展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7]贾巍巍,周龙,论外语教材开发的传承和革新——在“体验”思想指导下的外语教材开发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8]战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叙事分析:信念及其构建[J]. 中国外语,2010,(5).
[539]高强,张洁,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40]李晓博,叙事探究的“事实”、价值和评价基准[J]. 中国外语,2010,(5).
[541]张吉良,柴明颎,国外高校(会议)口译专业办学层次概况[J]. 中国外语,2010,(5).
[542]李婧,李德超,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中国外语,2010,(5).
[543]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44]秦秀白,有好的外语教师,才有好的外语教育[J]. 中国外语,2010,(6).
[545]白解红,曾永红,陈敏哲,“质量工程”视域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以“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
中国外语,2010,(6).
[546]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
中国外语,2010,(6).
[547]韩礼德,胡壮麟,朱永生,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Halliday by Hu
Zhuanglin and Zhu Yongsheng[J]. 中国外语,2010,(6).
[548]黄国文,对“胡-朱与Halliday访谈”的解读[J]. 中国外语,2010,(6).
[549]方琰,第3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对中国学者的启示[J]. 中国外语,2010,(6).
[550]杨雪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再认识[J]. 中国外语,2010,(6).
[551]王勇,陈明芳,张媛媛,张曼,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面面观——第10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报告综述[J].
中国外语,2010,(6).
[552]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J]. 中国外语,2010,(6).
[553]蔡基刚,全英语教学可行性研究——对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案例分析[J]. 中国外语,2010,(6).
[554]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 中国外语,2010,(6).
[555]李颖,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与认知分析——西方相关研究的启示[J]. 中国外语,2010,(6).
[556]方玲,汪兴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的自主学习应用[J]. 中国外语,2010,(6).
[557]李英,闵尚超,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外语,2010,(6).
[558]苗菊,刘艳春,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J]. 中国外语,2010,(6).
[559]罗列,穆雷,选题:翻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J]. 中国外语,2010,(6).
[560]叶宁,庞继贤,语言学理论在司法中的实践——《法律语言学导论:语言证据》评介[J]. 中国外语,2010,(6).
[561]陈杰,语言:性质和表征——以康德先验哲学为进路的形而上学考察[J]. 外语学刊,2010,(4).
[562]周频,从“三元关系”解析语言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J]. 外语学刊,2010,(4).
[563]李志强,先秦和古希腊体系化语言研究的发端——《尔雅》和Τεχνε Γραμματικη(Art of
Grammar)[J]. 外语学刊,2010,(4).
[564]王永祥,“语言”与“话语”:两种语言哲学视角论略[J]. 外语学刊,2010,(4).
[565]本刊编辑部,郑重申明[J]. 外语学刊,2010,(4).
[566]郅友昌,王建兰,现象学意向理论对意义的本体论阐释[J]. 外语学刊,2010,(4).
[567]易立新,语言问题的哲学探索——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J]. 外语学刊,2010,(4).
[568]吕公礼,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J]. 外语学刊,2010,(4).
[569]刘瑾,语言表达中的视角问题[J]. 外语学刊,2010,(4).
[570]何建乐,语段中词项共现现象的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10,(4).
[571]毛海燕,基于FrameNet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
外语学刊,2010,(4).
[572]王永东,英语连接词的显功能初探[J]. 外语学刊,2010,(4).
[573]吕红周,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研究[J]. 外语学刊,2010,(4).
[574]魏春洁,句子—语句的多维度考察[J]. 外语学刊,2010,(4).
[575]鲁瑛,英语连接词:传统与反思[J]. 外语学刊,2010,(4).
[576]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 外语学刊,2010,(4).
[577]邓隽,语境制约 顺势而用——从语用学视角管窥“了_2”意义[J]. 外语学刊,2010,(4).
[578]易康,模因论对仿拟的阐释力[J]. 外语学刊,2010,(4).
[579]黄萍,中国侦查讯问话语的对应结构研究——侦查讯问话语系列研究之一[J]. 外语学刊,2010,(4).
[580]齐珮,从日语“萌”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J]. 外语学刊,2010,(4).
[581]史洁,外语教学中的矛盾与哲学解释学关怀[J]. 外语学刊,2010,(4).
[582]艾军,“语言游戏”思维关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外语学刊,2010,(4).
[583]支永碧,行动研究中建构“学问”教学模式——外语课堂反思与重构的新途径[J]. 外语学刊,2010,(4).
[584]杨红,余箐,综合技能教学法与口语输出[J]. 外语学刊,2010,(4).
[585]钟珊辉,外语教学中的非词语化现象研究——以常用词gain,run为例[J]. 外语学刊,2010,(4).
[586]胡启海,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 外语学刊,2010,(4).
[587]张卫红,孙成贵,大学英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 外语学刊,2010,(4).
[588]黄艳春,异化归化要义[J]. 外语学刊,2010,(4).
[589]岳启业,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J]. 外语学刊,2010,(4).
[590]刘瑞玲,试论法律术语翻译的精确性[J]. 外语学刊,2010,(4).
[591]汪小英,叙事角度与中国古诗英译的文化意义亏损——以许渊冲的英译《春江花月夜》为例[J].
外语学刊,2010,(4).
[592]何武,跳出菜名译菜谱——影响中式菜谱英译策略选择的几组关系[J]. 外语学刊,2010,(4).
[593]孙圣勇,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文化初识与文化转向[J]. 外语学刊,2010,(4).
[594]张艳杰,赵伟,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探析[J]. 外语学刊,2010,(4).
[595]白臻贤,语言与存在的信仰维度: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10,(5).
[596]刘柏威,主体性俄语表量名词短语:语句与世界之间的桥梁[J]. 外语学刊,2010,(5).
[597]高国翠,高凤兰,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哲学观[J]. 外语学刊,2010,(5).
[598]范为,罗素摹状语理论分析[J]. 外语学刊,2010,(5).
[599]王寅,语言的认知维度——认知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建构(1)[J]. 外语学刊,2010,(5).
[600]胡壮麟,认知符号学[J]. 外语学刊,2010,(5).
[601]赵永峰,认知音位学初探[J]. 外语学刊,2010,(5).
[602]刘玉梅,沈志和,认知词汇学[J]. 外语学刊,2010,(5).
[603]王仁强,认知辞书学引论[J]. 外语学刊,2010,(5).
[604]郭霞,崔鉴,认知句法学初探[J]. 外语学刊,2010,(5).
[605]梁彩琳,石文博,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语学刊,2010,(5).
[606]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 外语学刊,2010,(5).
[607]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类型学:理论、目标与方法[J]. 外语学刊,2010,(5).
[608]徐珺,商务英语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J]. 外语学刊,2010,(5).
[609]蔡晖,Падучева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 外语学刊,2010,(5).
[610]郑丹,杨玉晨,论词汇与语法的一体性——语料库语言研究给予的启示[J]. 外语学刊,2010,(5).
[611]马彪,冯莉,英语“褒贬同词”现象考察研究——兼与汉语比较[J]. 外语学刊,2010,(5).
[612]张绍杰,语法和语用:基于语言使用的互动视角[J]. 外语学刊,2010,(5).
[613]宁琦,交际配价对俄语对话语篇结构的作用[J]. 外语学刊,2010,(5).
[614]宫军,元话语研究:反思与批判[J]. 外语学刊,2010,(5).
[615]马瑞香,论外语教学改革的三种理论营养[J]. 外语学刊,2010,(5).
[616]张晶,探索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科学检验的有效途径——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例[J].
外语学刊,2010,(5).
[617]顾伟勤,论“互动假说”的发展与局限[J]. 外语学刊,2010,(5).
[618]王鲁男,标记性在语际迁移中作用的反思[J]. 外语学刊,2010,(5).
[619]余国良,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研究[J]. 外语学刊,2010,(5).
[620]钱静,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J]. 外语学刊,2010,(5).
[621]乔澄澈,翻译与创作并举——女翻译家杨绛[J]. 外语学刊,2010,(5).
[622]杜思民,论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及其零翻译类型——以SARS与甲型H1N1流感为例[J].
外语学刊,2010,(5).
[623]潘洞庭,目的论对商务翻译的启示[J]. 外语学刊,2010,(5).
[624]高新华,刘白玉,金融危机英语隐喻词汇的翻译[J]. 外语学刊,2010,(5).
[625]张冰,巴赫金:对话主义与辩证法[J]. 外语学刊,2010,(5).
[626]荣洁,肖洛霍夫研究史——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肖洛霍夫研究[J]. 外语学刊,2010,(5).
[627]于明清,从黄金到黑铁的衰退——《米尔戈罗德》[J]. 外语学刊,2010,(5).
[628]王加兴,俄国文学名著注释本对汉译的重要参考作用——以《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本为例[J].
外语学刊,2010,(5).
[629]甄艳华,解读伍尔夫的两性和谐社会理念[J]. 外语学刊,2010,(5).
[630]黄碧蓉,意向意义论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31]惠秀梅,否定意义的主观性[J]. 外语学刊,2010,(6).
[632]黄东晶,蒋智妍,语言意义探索——以文学语篇中的内心独白为例[J]. 外语学刊,2010,(6).
[633]全明姬,语言哲学视域内的语言、表征与意义[J]. 外语学刊,2010,(6).
[634]李洪儒,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J]. 外语学刊,2010,(6).
[635]刘辉,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二[J].
外语学刊,2010,(6).
[636]郭永刚,华晓会,日语「し」类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37]张克定,指示性there-构式及其意义识解[J]. 外语学刊,2010,(6).
[638]彭玉海,试论动词隐喻映射[J]. 外语学刊,2010,(6).
[639]朱建新,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J]. 外语学刊,2010,(6).
[640]王丽丽,复合隐喻的认知心理图式[J]. 外语学刊,2010,(6).
[641]魏在江,预设三论: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J]. 外语学刊,2010,(6).
[642]熊永红,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顺应性分析[J]. 外语学刊,2010,(6).
[643]李凤琴,“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J]. 外语学刊,2010,(6).
[644]安利,语篇分析方法比较[J]. 外语学刊,2010,(6).
[645]于丽,三类学术期刊摘要微观特征对比分析[J]. 外语学刊,2010,(6).
[646]狄艳华,杨忠,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核心主题词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47]袁友芹,张敬爽,菲律宾英语:语言迁移及其深层机理探究[J]. 外语学刊,2010,(6).
[648]陈香兰,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工具价值[J]. 外语学刊,2010,(6).
[649]葛林,尹铁超,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J]. 外语学刊,2010,(6).
[650]严明,话语共同体理论建构初探——商务英语系列研究之一[J]. 外语学刊,2010,(6).
[651]陈雪翎,商务英语考试的理论问题探索[J]. 外语学刊,2010,(6).
[652]高歌,不同分组条件下同侪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 外语学刊,2010,(6).
[653]赵俊峰,郝晶,高艳明,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调查[J]. 外语学刊,2010,(6).
[654]张鹏蓉,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范畴的动态界定[J]. 外语学刊,2010,(6).
[655]黄忠廉,翻译“变”“化”观[J]. 外语学刊,2010,(6).
[656]曹威,儒家经典翻译的诠释学理论前提——以英译《论语》为例[J]. 外语学刊,2010,(6).
[657]邓玉荣,曹志希,英汉互译中的一致式与隐喻式[J]. 外语学刊,2010,(6).
[658]于桂玲,从《舞 舞 舞》的三种译本谈译者的翻译态度[J]. 外语学刊,2010,(6).
[659]郑永旺,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策略的游戏——以《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为例[J].
外语学刊,2010,(6).
[660]孙明丽,在荆棘中歌唱——《荆棘鸟》与《红字》女主人公形象比较[J]. 外语学刊,2010,(6).
[661]蔡青,张洪伟,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J]. 外语学刊,2010,(6).
[662]荆兴梅,冯敬玉,《爵士乐》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文学语用学的一个范例[J]. 外语学刊,2010,(6).
[663]陈桂琴,国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述评[J]. 外语学刊,2010,(6).
[664]严志军,张杰,西方符号学理论在中国[J]. 外语学刊,2010,(6).
[665]佟颖,社会符号学理论溯源[J]. 外语学刊,2010,(6).
[666]汪燕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 外语学刊,2010,(6).
[667]张良林,隐喻的符号性[J]. 外语学刊,2010,(6).
[668]王铭玉,符号的性质及对话理论——巴赫金思想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69]刘莹,乔纳森卡勒文学语言符号论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70]叶其松,术语研究中的辩证法[J]. 外语学刊,2010,(6).
[671]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 外语学刊,2010,(6).
[672]孟令霞,国际术语的特点、类型及构成途径[J]. 外语学刊,2010,(6).
[673]张春新,语言中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J]. 外语学刊,2010,(6).
[674]许余龙,语言的共性、类型和对比——试论语言对比的理论源泉和目的[J]. 外语教学,2010,(4).
[675]李君,张德禄,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的韵律性模式探索[J]. 外语教学,2010,(4).
[676]申智奇,何自然,言语冒犯及其形成机制[J]. 外语教学,2010,(4).
[677]于晖,内在连接词对语篇体裁结构成分转折的识别功能[J]. 外语教学,2010,(4).
[678]罗思明,黄凤鸰,界化与单一界化限制[J]. 外语教学,2010,(4).
[679]史顺良,任育新,语言学类学术文章标题的结构及其语用功能: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0]姚俊,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81]孙敦夫,论日语视觉动词宾语从句中的“体”范畴[J]. 外语教学,2010,(4).
[682]毋育新,郅永玮,基于话语礼貌理论的日语请求行为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83]于林龙,形式语用学的意义理解问题——深层解释学的视角[J]. 外语教学,2010,(4).
[684]潘鸣威,邹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者写作中读者/作者显现度再探——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5]王冰,刘永兵,外语学习动机量化研究中的方法问题[J]. 外语教学,2010,(4).
[686]王黎生,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7]邓滢,俄语功能语义场和意义系统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兼评俄语功能-交际语法的教学观[J].
外语教学,2010,(4).
[688]刘艳菊,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的量化研究与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9]刘奕,王小兰,论基于Blog的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元反馈模式[J]. 外语教学,2010,(4).
[690]周小娟,《简爱》女性话语空间的自我建构[J]. 外语教学,2010,(4).
[691]庞好农,薛璇子,黑人中的美国梦与美国梦中的黑人:评理查德赖特的长篇小说[J]. 外语教学,2010,(4).
[692]蔡青,徐曼,跨越与协商——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书写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93]孙艳华,音乐般的律动——论泉镜花小说的语言特质[J]. 外语教学,2010,(4).
[694]王跃洪,马俊,亨利詹姆斯《华盛顿广场》人物形象的含混性[J]. 外语教学,2010,(4).
[695]贾晓英,李正栓,乐府英译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96]段奡卉,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以唐诗《春望》五种译文为例[J].
外语教学,2010,(4).
[697]张卫晴,张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蠡勺居士译作中女性形象翻译策略探析[J]. 外语教学,2010,(4).
[698]赵红,俄语语篇中话题指称的回指与翻译[J]. 外语教学,2010,(4).
[699]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 外语教学,2010,(4).
[700]牛保义,心智模拟概念化——量词“把”的语义概念化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01]刘宏伟,徐盛桓,《经济学家》新闻标题的美学风格——基于生成整体论的视角[J]. 外语教学,2010,(5).
[702]廖巧云,英语实据因果句识解机理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03]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 外语教学,2010,(5).
[704]张升余,关于日文汉字“子”字唐音读法的考察——以近世唐音为中心[J]. 外语教学,2010,(5).
[705]齐曦,英语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人际意义的协商和构建[J]. 外语教学,2010,(5).
[706]刘森林,语用力动力场理论探讨[J]. 外语教学,2010,(5).
[707]邓志勇,杨涛,伯克修辞学之基石的语言戏剧性哲学观[J]. 外语教学,2010,(5).
[708]张从益,基于叙述动力的内外发生分析在交际称谓叙述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10,(5).
[709]户思社,论阿尔图兰波诗歌中的“未知地平线”[J]. 外语教学,2010,(5).
[710]曹山柯,《弗兰肯斯坦》: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J]. 外语教学,2010,(5).
[711]苏仲乐,詹姆逊文化阐释理论的哲学基础探析[J]. 外语教学,2010,(5).
[712]冯海鹰,从埴谷雄高的《死灵》看人物对话的性别表现[J]. 外语教学,2010,(5).
[713]郭海霞,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异化主题[J]. 外语教学,2010,(5).
[714]王文宇,周丹丹,王凌,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的调查——兼谈口译教学[J]. 外语教学,2010,(5).
[715]李清华,孔文,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构念研究:专家和评分员的视角[J]. 外语教学,2010,(5).
[716]莫再树,孙文娟,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17]宫力,探寻交互式语言教学新模式——以《新时代交互英语》为例[J]. 外语教学,2010,(5).
[718]田小玲,田建国,大学生英语听力与写作技能的相关性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19]熊德米,晚清法律翻译的“普罗米修斯”及特殊贡献[J]. 外语教学,2010,(5).
[720]刘扬,论文学作品翻译中形而上质的再现[J]. 外语教学,2010,(5).
[721]冯文坤,论蒯因“翻译的非确定性”的本体论承诺[J]. 外语教学,2010,(5).
[722]王正良,马琰,译者主体性的多维度构建与博弈[J]. 外语教学,2010,(5).
[723]张逸岗,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丛书》评介[J].
外语教学,2010,(5).
[724]辛志英,黄国文,元话语的评价赋值功能[J]. 外语教学,2010,(6).
[725]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 外语教学,2010,(6).
[726]刘越莲,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27]刘世生,宋成方,功能文体学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28]魏在江,宾语隐形的预设机制与认知识解[J]. 外语教学,2010,(6).
[729]刘平,会话冲突中元语用话语的语言表征及语用功能分析[J]. 外语教学,2010,(6).
[730]姜亚军,复合式论文标题之争:评述与启示[J]. 外语教学,2010,(6).
[731]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人际意义分析模式探索[J]. 外语教学,2010,(6).
[732]粟进英,李经伟,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2010,(6).
[733]陈琦,高云,学术英语中的半技术性词汇[J]. 外语教学,2010,(6).
[734]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 外语教学,2010,(6).
[735]刘霞敏,熊沐清,话语指向性听力教学与训练模式探索[J]. 外语教学,2010,(6).
[736]闫嵘,二语写作修改策略的个体差异及其与工作记忆的关系[J]. 外语教学,2010,(6).
[737]徐锦芬,唐芳,刘泽华,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38]王璟,罗选民,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J]. 外语教学,2010,(6).
[739]龙娟,《去吧,摩西》:弘扬生态正义的绿色经典[J]. 外语教学,2010,(6).
[740]聂军,民族文学的经典 完美人性的塑造——歌德和席勒笔下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表现[J].
外语教学,2010,(6).
[741]马菊玲,指称与小说人物认知建构[J]. 外语教学,2010,(6).
[742]张虎,帕慕克与苏菲主义[J]. 外语教学,2010,(6).
[743]宋学智,许钧,傅雷的对话翻译艺术——以傅译《都尔的本堂神甫》为例[J]. 外语教学,2010,(6).
[744]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45]任东升,“亚卫”神名译法的标志性意义[J]. 外语教学,2010,(6).
[746]刘云虹,从林纾、鲁迅的翻译看翻译批评的多重视野[J]. 外语教学,2010,(6).
[747]王福祥,徐庆利,“翻译腔”与翻译任务复杂度和译者工作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48]冯全功,从认知视角试论翻译能力的构成[J]. 外语教学,2010,(6).
[749]袁贵仁,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0]王登峰,亲近经典 承续传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时代命题[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1]李宇明,语言生活需要用法调节[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2]陈章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成就与发展[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3]黄德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软法”属性[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4]冯军,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建设[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5]黄行,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法律法规的比较述评[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6]李行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做好语文工作的保证[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7]苏培成,改革创新,实施国家语文发展战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8]姚喜双,推普工作的重要抓手——谈依法推进的普通话水平测试[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9]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0]张桂菊,澳门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1]巢宗祺,杨金鑫,坚持拼音方案还是随顺流变新潮[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2]徐娟,第七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在烟台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3]俞玮奇,普通话的推广与苏州方言的保持——苏州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4]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5]何洪峰,彭吉军,论2009年度热词“被X”[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6]刘永厚,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7]顾介鑫,杨亦鸣,复合构词法能产性及其神经电生理学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8]王东海,王丽英,立法规范化、科学化视角下的法律术语分类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9]张秋玲,文言文“浅易”的语词特征研究——以百年来初中教科书中的文言选篇为研究对象[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0]杨双,刘翔平,儿童字形输出错误的年级发展特点[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1]张宝林,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2]冯敏萱,英语人名的汉译名平行识别[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3]王洁,从“立法时代”到“修法时代”的中国大陆法律语言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4]周庆生,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5]刁晏斌,试论当代口语中的声调混同现象[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6]毛延生,变异与认同:网名的社会语用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7]劲松,牛芳,长沙地方普通话固化研究——地方普通话固化的个案调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8]周文华,首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9]刘玉屏,正在进行中的汉语方言接触实证研究——义乌市农民工使用义乌方言成分情况调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0]贾红霞,普通话儿童方位词语义发展的个案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1]孙程远,中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测评与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2]苏宝荣,现代汉语语文辞书释义的划界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3]张博,并用释词的释义角色及其与被释词的语义对应关系——兼议《现汉》与并用释词相关的几个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4]孙海娜,浅析《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试行办法》[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5]韩玉华,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样本库采集方案初探[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6]齐影,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复审的分析及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7]孟晖,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有效性问题的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8]胡金柱,舒江波,罗进军,汉语复句中分句的语义关联特征[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9]唐兴全,汉语理解处理中的动态词及其组合模式[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0]冯学锋,陈章太,现代汉语语法变异活力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1]毛力群,陈章太,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语言状况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2]高志明,朱玲,通感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3]孙红娟,黄有福,朝汉人体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4]廖美珍,目的原则和语境动态性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5]安丰存,刘春光,关系结构的语段推导[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6]敖锋,胡卫星,双语词汇识别中的联结主义模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7]张翼,“王冕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新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8]章彩云,语用歧义、语用视点与文学文本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9]高振明,法语人称置换的语义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0]聂中华,日语“AはBよりC”句式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1]赵蓉,浅析日语存现句的内部关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2]张会森,俄汉亲属称呼语的语用对比[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3]孙汉军,修辞的运作原则和美学理念[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4]武瑷华,从语用逻辑看反驳[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5]徐昉,丁言仁,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写作中思维转化为词语时的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6]徐庆利,王福祥,听写任务类型和语言水平对学习者语言输出准确度和任务难度评价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7]马书红,英语空间介词语义成员的分类与习得——基于范畴化理论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8]周红,范琳,语篇阅读推理研究方法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9]文军,殷玲,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实证性研究——基于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有声思维调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0]童剑平,周国强,句首受事话题句及其英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1]刘泽权,闫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2]刘彬,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翻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3]梁工,生态神学与生态文学的互文性[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4]何树,抒情—忏悔:论斯蒂芬迪达勒斯叙事策略的构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5]吴兰香,马克吐温早期游记中的种族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6]聂华,虞龙发,后现代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叙事线索与哲学沉思[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7]卢云,从黑暗世纪走向文艺复兴——评析豪尔赫曼里克的《为亡父而作的挽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8]张卫娣,近代初期日本的国权优先论及其逻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9]高航,重言式的构式语法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0]赵秀凤,意识流语篇中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认知诗学研究视角[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1]范素琴,方位词“上”表征的空间图式及空间意义[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2]程杰,英语短语动词的句法生成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3]徐洪征,浅析俄语中言语联系维持方式——基于话语分析和对话结构理论的解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4]宋洪英,由联想试验看语言定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5]何晓静,西班牙语中的受话者指示变异与言语礼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6]赵旻燕,汉韩“元语言否定标记”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7]徐锦芬,李红,李斑斑,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自我评价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8]周晓玲,模块化、个性化、动态化和协作化: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9]顾琦一,宋明珠,任务预设投入量与词汇习得策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0]纪小凌,同侪互评与教师评阅在英语专业写作课中的对比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1]周英,英语学习者联想回指释义过程中的推理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2]杨诎人,高学历日语学习者的否定句语调实验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3]黄忠廉,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以傅雷、严复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4]范勇,《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之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5]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6]胡勇,从《残树》看韩素音的自传体叙事艺术[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7]胡亚敏,误读的越南战争——论《沉静的美国人》及据其改编的两部电影[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8]周庭华,后现代现实主义:解读马丁艾米斯的小说《黄狗》[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9]赵蕾莲,追求真实,再现迷惘——评台奥多冯塔纳的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0]陈月娥,近代日本精英阶层对汉字命运的思考和认识——以政治家原敬为中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1]史军,罪恶与拯救——远藤周作与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宗教观之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2]王树福,流散之旅:巴别尔在西方的传播变迁[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3]严辰松,语言使用建构语言知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概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4]张立飞,论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建构作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5]殷红伶,英语动结式的语义结构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6]邢富坤,程东元,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英语易读性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7]綦甲福,邵明,德语情态小品词与汉语语气词对比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8]朱立霞,李宏伟,日语委婉结构的认知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9]王建兰,时间名词棱镜下的俄语时间世界图景——以время/пора和день/час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0]郑丽娜,常辉,二语名词规则形式与不规则形式的大脑表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1]周卫京,邵鹏飞,陈红,英语专业大学生对RP英语元音感知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2]戴建东,史慧,Bialystok二语学习模型和外语教学四项原则[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3]胡江,对大学生习得英语现在完成时的语料库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4]杨全红,玄奘翻译思想辨伪[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5]马悦,穆雷,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6]张瑜,广义修辞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7]王志军,试析国内汉日新词词典的词条翻译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8]李永毅,卡图卢斯与17世纪的英国诗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9]李金云,论保罗奥斯特《密室中的旅行》的三重语言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0]朱平,绝望还是希望——《一九八四》中的反抗策略及局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1]程静,贾德江,《白噪音》:现代技术元叙事和技术责任主体的缺失[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2]周何法,夜诊铃“误响”之谜——卡夫卡《乡村医生》的传记式解释[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3]王青松,传记的可能性——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4]张昕宇,从“全共斗”到“战后”——论村上春树早期作品的精神内核[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5]吴嘉佑,亦真亦幻《父与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6]康澄,名称透视下的神话意识及其文化表征与类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7]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68]崔显军,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汉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69]吴星云,美国大学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习得差异及教学法探索[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0]恒声,新书简介:《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1]宋刚,普通话动词重叠形式早期习得的过程与机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2]黄理秋,施春宏,汉语中介语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偏误分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3]钱玉莲,中韩学生中文阅读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4]章宜华,杜焕君,留学生对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方法和表述形式的需求之探讨[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5]赵新,刘若云,关于外向型汉语词典编写的思考与尝试[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6]姜望琪,汉语“语法”的源流[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7]熊仲儒,汉语中词与短语的转类[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8]李文浩,作为构式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9]巴丹,“X之上”与“X以上”之辨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80]宗世海,简论海外华文教学的质量及其控制——以美国和东南亚为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1]吴原元,中美建交前美国汉语教育史述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2]王传玲,洪明,英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3]方李瑾,《中文》(初中版)出版发行[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4]郭熙,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5]王晓梅,马来西亚华语社会称谓语“安娣”探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6]吴颖,“还是”的多义性与习得难度[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7]王治敏,基于时间跨度的汉语教学常用词表统计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8]付娜,申旼京,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9]王汉卫,刘海娜,从《弟子规》的改编看蒙学读物的华文教学价值[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0]刘宗保,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在澳门大学举行[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1]袁野,“Stress-XP”理论与汉语短语重音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2]周娟,第六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征稿启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3]张世涛,孙莎琪,预设冲突及三种语义关系对“却、但”的句法选择[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4]刘丞,试析前项隐含的“又”字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5]陶原珂,评《我的第一本彩图汉英词典》便于学习者的编排设计[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6]陈桦,孙欣平,输入、输出频次对英语韵律特征习得的作用[J]. 外语研究,2010,(4).
[897]杨晋,反复聆听模仿和中国英语学生重音模式习得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898]吴力菡,宋亚菲,蓝丹娥,英语语调凸显和调核教学的实证研究及优选论分析[J]. 外语研究,2010,(4).
[899]杨军,张娜,陈震宇,韵律句法映射的英汉对比研究:新闻和故事朗读语料[J]. 外语研究,2010,(4).
[900]李爱军,语速与英语语句的韵律特征[J]. 外语研究,2010,(4).
[901]姜玉宇,闽、吴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元音声学实验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902]周红英,音位变异与社会意义的建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J]. 外语研究,2010,(4).
[903]林璋,汉语“了”和日语「タ」的情态用法对比——“发生”与“发现”[J]. 外语研究,2010,(4).
[904]吕红周,俄语名词语义范畴自动标注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905]崔卫,俄语视野中的语言对比:从语言到文化[J]. 外语研究,2010,(4).
[90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 外语研究,2010,(4).
[907]任东升,翻译研究的神学之维[J]. 外语研究,2010,(4).
[908]刘华文,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J]. 外语研究,2010,(4).
[909]周领顺,译者“变译”行为的自律和他评——译者行为研究(其五)[J]. 外语研究,2010,(4).
[910]舒伟,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外语研究,2010,(4).
[911]熊亚涛,伪科学与霍桑短篇小说的叙述手法[J]. 外语研究,2010,(4).
[912]赵晶辉,殖民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多丽丝莱辛之《在我的皮肤下》的“空间”释读[J].
外语研究,2010,(4).
[913]马红梅,18世纪英国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以丹尼尔笛福的《罗克珊娜》为例[J]. 外语研究,2010,(4).
[914]陈多友,论当代日本文学与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915]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J]. 外语研究,2010,(5).
[916]辛斌,批评话语分析(CDA)中的“功能谬误”与O'Halloran的“理想读者框架”[J].
外语研究,2010,(5).
[917]袁野,语法系统的概念构建:最简方案和认知语义学的分歧与合作[J]. 外语研究,2010,(5).
[918]陈香兰,“的”字结构的构式观与转喻思维属性特点[J]. 外语研究,2010,(5).
[919]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 外语研究,2010,(5).
[920]王扬,周君,刘晓林,基于有限理性的预设理解[J]. 外语研究,2010,(5).
[921]许贞,从语法化角度反思日语中的テアル表达方式[J]. 外语研究,2010,(5).
[922]宋欣,意象图式理论对日语多义动词的释义作用——以移动动词“流れる”为例[J]. 外语研究,2010,(5).
[923]张会森,语用语用学对比语用学[J]. 外语研究,2010,(5).
[924]徐洪征,俄语对话中的反馈语[J]. 外语研究,2010,(5).
[925]周骞,蔡龙权,中国外国语言学界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报告——基于年6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量化研究[J].
外语研究,2010,(5).
[926]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J]. 外语研究,2010,(5).
[927]吕红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焦虑与口语学习策略的相关性[J]. 外语研究,2010,(5).
[928]潘鸣威,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汉英翻译省译策略研究——兼谈对汉英翻译测试的几点思考[J].
外语研究,2010,(5).
[929]桑仲刚,探析自译——问题与方法[J]. 外语研究,2010,(5).
[930]苏伟,从“传声筒”到“医患关系的协调者”——一项针对医疗译员角色的实证研究[J]. 外语研究,2010,(5).
[931]李维屏,程汇涓,安吉拉卡特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的政治意图[J]. 外语研究,2010,(5).
[932]汪玉枝,论普拉斯对自白派诗歌风格的继承与创新[J]. 外语研究,2010,(5).
[933]蔡斌,王剑,黑与白的交锋——从种族层面看《兔子归来》中哈利的自我认同危机[J]. 外语研究,2010,(5).
[934]孙红洪,试论《所罗门之歌》的符号界与象征界[J]. 外语研究,2010,(5).
[935]浦立昕,经典作家的另一个维度——简评《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J]. 外语研究,2010,(5).
[936]周晓梅,基于价值哲学与评价理论的翻译批评学——《翻译批评学引论》评介[J]. 外语研究,2010,(5).
[937]顾介鑫,认知科学视角下的复合词研究[J]. 外语研究,2010,(6).
[938]成晓光,熊佳娟,施为动词的语用-语法双维度分析[J]. 外语研究,2010,(6).
[939]黄碧蓉,人体词语“手”个案的语义体系研究[J]. 外语研究,2010,(6).
[940]张强,江火,关系从句加工优势及局部句法复杂性解释——以汉语主宾语位置的关系从句加工为例[J].
外语研究,2010,(6).
[941]赵彦春,姜孟,权重的失衡——语言学的“语言游戏”[J]. 外语研究,2010,(6).
[942]彭玉海,苏祖梅,试论语义辖域——基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意义相互作用原则[J]. 外语研究,2010,(6).
[943]刘永红,论俄语成语文化研究的核心线索[J]. 外语研究,2010,(6).
[944]谭建川,语言与性别:日本的相关研究与展望[J]. 外语研究,2010,(6).
[945]周丹丹,口语练习频次效应与注意力资源的利用[J]. 外语研究,2010,(6).
[946]陈朗,公众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活动及评估规划——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新课型探索[J]. 外语研究,2010,(6).
[947]何淑琴,从concern看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问题——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分析[J]. 外语研究,2010,(6).
[948]王树槐,“惑→诱→产”翻译教学法实验[J]. 外语研究,2010,(6).
[949]张霄军,英国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及其启示[J]. 外语研究,2010,(6).
[950]张旭,融化新知与诗学重诂——白话文学语境中“学衡派”英诗复译现象考察一例[J]. 外语研究,2010,(6).
[951]焦鹏帅,诗歌翻译取决于译者目的——伊恩梅森访谈录[J]. 外语研究,2010,(6).
[952]乔国强,论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贝拉罗萨暗道》[J]. 外语研究,2010,(6).
[953]秦旭,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J]. 外语研究,2010,(6).
[954]周艺,盲目的追寻——评《在美国》中玛琳娜的主体性[J]. 外语研究,2010,(6).
[955]叶琳,论日本战后女性文学的创作风格[J]. 外语研究,2010,(6).
[956]马志刚,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形式特征实证研究新成果——《形式特征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述评[J].
外语研究,2010,(6).
[957]范晓,关于句式义的成因[J]. 汉语学习,2010,(4).
[958]温锁林,汉语中的极性义对举构式[J]. 汉语学习,2010,(4).
[959]姚小鹏,姚双云,“不X”类副词的语法化与表义功用[J]. 汉语学习,2010,(4).
[960]张雪平,假设兼话题标记“X说”的形成探析[J]. 汉语学习,2010,(4).
[961]李丹弟,汉语并列连接词在分句中的位置[J]. 汉语学习,2010,(4).
[962]李文浩,与“动_叠+补”组合相关的若干类型学参项[J]. 汉语学习,2010,(4).
[963]周芍,量词“层”和“重”语义对比分析[J]. 汉语学习,2010,(4).
[964]强星娜,话题标记“嘛”与语气词“嘛”[J]. 汉语学习,2010,(4).
[965]王永娜,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的韵律机制和语体动因[J]. 汉语学习,2010,(4).
[966]曾海清,“A得不能再A”结构考察[J]. 汉语学习,2010,(4).
[967]郑家平,互动式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 汉语学习,2010,(4).
[968]王玲玲,汉语述宾/偏正短语的意义优选和歧义度考察[J]. 汉语学习,2010,(4).
[969]王蕊,仂语的特点及其与熟语的区别——以建国以来产生的仂语为研究对象[J]. 汉语学习,2010,(4).
[970]陆俭明,《史》重要 《史》难写——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J]. 汉语学习,2010,(4).
[971]邢福义,《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序[J]. 汉语学习,2010,(4).
[972]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J]. 汉语学习,2010,(4).
[973]胡斌彬,“蟊贼”与“毛贼”词义考辨[J]. 汉语学习,2010,(4).
[974]沈阳,彭国珍,结果偏离义“VA了”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J]. 汉语学习,2010,(5).
[975]陈明美,第五届汉韩语言对比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举行[J]. 汉语学习,2010,(5).
[976]何元建,现代汉语比较句式的句法结构[J]. 汉语学习,2010,(5).
[977]唐依力,齐沪扬,非常规关系下的动词带处所名词现象考察[J]. 汉语学习,2010,(5).
[978]史金生,邝艳,“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的形成机制[J]. 汉语学习,2010,(5).
[979]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2010,(5).
[980]金晓艳,马庆株,后时连接成分的分类考察[J]. 汉语学习,2010,(5).
[981]祝东平,“再”、“还”重复义与动词性词语的“有界”、“无界”[J]. 汉语学习,2010,(5).
[982]王霞,跨层固化的“这不”及其语义、语用功能[J]. 汉语学习,2010,(5).
[983]张家合,程度副词“越”、“越发”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2010,(5).
[984]吕必松,“把”字短语、“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J]. 汉语学习,2010,(5).
[985]张先亮,孙岚,留学生习得能否式“V得/不C”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 汉语学习,2010,(5).
[986]翟艳,留学生汉语二、三声的教学途径[J]. 汉语学习,2010,(5).
[987]严辰松,“字”的即用和“字”义的衍生——汉语语义编码以少胜多的奥秘[J]. 汉语学习,2010,(5).
[988]高松,颜伟,刘海涛,基于树库的现代汉语动词句法功能的计量研究[J]. 汉语学习,2010,(5).
[989]吴德新,现代汉语高峰论坛暨《汉语学习》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召开[J]. 汉语学习,2010,(5).
[990]郑伟娜,张慧,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J]. 汉语学习,2010,(5).
[991]吴为善,自致使义动结构式“NP+VR”考察[J]. 汉语学习,2010,(6).
[992]张黎,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J]. 汉语学习,2010,(6).
[993]宗守云,补语“透”语义的泛化和虚化[J]. 汉语学习,2010,(6).
[994]濮擎红,濮明明,认知、语用、语义对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影响[J]. 汉语学习,2010,(6).
[995]周静,杨海明,陈林萍,动态视角与汉语表达的倾向性——从“零”补位看汉语表达的精细化与概略化[J].
汉语学习,2010,(6).
[996]蒋协众,“到家”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 汉语学习,2010,(6).
[997]吕云生,动词的语义结构对句子结构的制约作用——“挨”字句及动词“挨”的语义结构分析[J].
汉语学习,2010,(6).
[998]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深度汉语化问题[J]. 汉语学习,2010,(6).
[999]崔健,量词的功能差异和词类地位[J]. 汉语学习,2010,(6).
[1000]刘振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改革[J]. 汉语学习,201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你用韩语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