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去到美国读本科留学读本科选择什么专业好?啥样

&&&特别感谢 : 择由教育 01:47:2943
在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对行业、职业、专业之类的介绍特别少。而我们的父母虽然说对自己所处的行业了解比较深入,但一旦涉及到其他行业或者专业,就开始头疼了。比如在日常咨询中,我们还是会碰到很多人把会计和出纳混在一起。
若学生在高中时就明确了某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工程、计算机等,那学生和家长还不需要经历太多的困惑和纠结。但我们发现,高中生和家长面对美国本科阶段众多专业和繁杂的课程设置,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从下手的。最终就只能凭感觉进行选择,或者随大流。
之前我就遇见过几个学生,因为兴趣,选择了“心理学”或者“社会学”,大学一、二年级就陷入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阅读和写作压力中,最终拿着不到2.5的绩点,不知如何是好。
不少学生和家长会直接询问:老师,那究竟怎么选择专业呢?
和我一样,择由的各位老师都更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学生理解一些本质,而不是仅仅掌握一些小技巧。掌握了“道”,“术”的运用,则水到渠成。
在我们看来,学生和家长的诸多疑问,诸多可能影响学术或者职业发展的错误选择,都起源于对美国本科教育的精髓缺乏理解。
要理解美国本科教育的精髓,首先要了解美国本科阶段一直强调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明白,美国的本科专业选择要遵循哪些思维路径,而要理解美国本科的通识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美国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
美国绝大多数大学,都会有核心课程要求(Core Courses)。所谓的核心课程,就是无论学生是什么专业,都必须在相应的领域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比如,哈佛大学的本科毕业要求是至少修完12门基础课程。而这12门课中,英文写作至少要有1门,数理和统计至少要一门,必须有一门外语,必须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选择2门课…美国大部分高校的核心课程要求,占整体量的1/3,小部分学校,比如芝加哥大学,核心课程的量,甚至达到总体课程量的1/2。
所以,期望通过选择专业来避开数学这样的基础课程在美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学生攻读艺术专业,比如钢琴,也必须修读数学课程和一部分自然科学课程。这也导致了中国一批理工科特别擅长的孩子在面对美国本科阶段对文学和艺术课程的要求时,经常头疼万分,却又无法逃避。
美国大学核心课程设置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文理兼修,尝试体育和艺术,从而真正达到全面发展。第二个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各个领域,从而找到自己最终的学术和职业兴趣。美国的课程,基本都会允许学生试听,学生试听1-2堂课之后,再决定是否要选择。所以,择由的老师会给在美国的学生提供选课方面的建议。我们会让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科目清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升学就业方向,建议学生尝试哪些课程。
美国大学设置核心课程的良苦用心,就是不希望学生太早的陷入某一个细分领域中。这点,在中国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商科,体现的特别明显。USNews排名前30的名校中,只有寥寥几个学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商科相关专业,而且一般都是综合商科,几乎没有金融,或者会计这样的细分专业,追根溯源,就是像商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在没有实战经验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建立对于商业领域的基础理解就已经不错。
一方面,美国大学强制要求学生对各个领域进行涉猎;另一方面,学校依然赋予学生选择的机会。
常规情况下,学校会要求学生在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中,必须选读几门课程,但至于是选择美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选择物理还是地理,学校不会干涉。另外,选择双专业的门槛很低,因为核心课程是一样的,学生只要把另外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修完,就可以拿2个本科学位。
这就是很多中国学生在美国攻读双专业,甚至三个专业的重要原因。
美国本科阶段转换专业的要求也不高,学校完全接受学生因为兴趣变化,或者不擅长某一个专业,而转换到其他专业。据说在美国大学中,60%的学生转过专业,甚至不少美国私立大学的本科阶段有一个专业,叫做“Undecided”,中文的意思就是“不定专业”。如果学生实在不确定自己要读什么,可以选择在大一至大二的时候不定专业,通过选课来摸索自己的学术兴趣,然后大二升读大三再明确具体一个专业。
归纳总结一下:
首先,核心课程逃避不了;
其次,允许学生尝试各种课程;
第三,专业转换门槛低;
第四,可以选择“不定专业”。
以上的4个要点,是美国本科教育的精髓所在。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机制,美国本科教育成为真正的精英教育,让学生成为大脑,而不是一个技术工人。让学生在未来,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进入职场,都具备往更高层次发展的潜力。
那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遵循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本科专业的选择呢?
第一,选择学校优先于专业,避免人为降低录取几率。
中国学生到美国就读本科,第一个要关注的,是进什么样的学校就读,而不是用中式的思路去思考,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好不好。通识教育本身的质量,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是否学到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申请美国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难度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以纽约大学为例,申请Stern商学院和申请数学专业的难度,截然不同。申请Stern的难度,跟申请常青藤盟校类似。中国学生被康奈尔录取了,但被Stern商学院拒绝了,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大部分情况下,中国学生在申请本科的时候,并不会表现出对某一个学术领域由衷的热爱。因此,就更没有必要因为随大流,而人为的降低自己的录取几率。
第二,尊重个人兴趣,但关注承受能力。
中国的义务教育中没有太多跟职业和专业相关的话题,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仅仅凭着懵懵懂懂的了解就确定了一个专业,最终却发现这个专业学起来跟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比如说,我们总会碰到几个学生,觉得做心理咨询师很好玩,但经过我们深入分析,学生才发现自己心理学的理解非常肤浅。实质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需要大量文献阅读和写作,甚至需要参与研究项目。受限于中国学生的英文水平,中国学生因此会承受非常大的学习压力。
第三,结合未来需求,打牢知识基础。
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适合学生构建对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商科,或者工程的知识基础。因为中国学生对于专业和职业的了解不多,所以一般不建议学生直接选择一个非常细的专业,比如金融或者机械工程。一旦学生选的太细,可能就失去了很多尝试的机会。
近期,我们给一个将来可能攻读研究生商科学生的建议是本科选择经济学。在修读经济学的同时,学生通过选课机制,选择金融或者会计方面的基础课程,从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对这些领域感兴趣。这样,学生在申请研究生时,一方面因为有了经济学的基础,商科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又因为修读过金融、会计等课程,所以细分领域也比较清晰,学生兼顾基础的同时,明确了细分领域。
第四,尝试测评工具,理性看待兴趣和性格。
学生和家长可以借助第三方测评工具,比如霍兰德或者MBTI,来辅助了解。比如说,我们之前碰到一对父母,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医生,然后希望孩子读电子工程,觉得可以掌握一门技术。但霍兰德测试的结果是,孩子的R型(实际型)和I型(调研型)都特别低,孩子本身对于动手解决问题和结构、逻辑思维等,到了厌恶的程度。家长凭着自己的感觉选择,孩子也没有能力清晰表达反对意见,一个影响孩子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隐患就此埋下。
我们曾经帮助了一个拿着高额奖学金去常青藤盟校读本科,却在大二被退学的学生。学生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认为读工程有利于孩子的未来就业,因此就帮孩子做了主。而孩子的兴趣,却是与人沟通交流和做义工,对物理和机械提不起任何兴趣。缺课、不提交作业、考试不及格等情况频发,最终导致被退学,只能转入社区大学继续就读……这个案子,至今都让我们唏嘘。
分享: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全部加载更多1361501176994美国美国暂无您想去哪儿留学中国
亚洲获取短信验证码请填写正确的手机号码US NEWSTIMESQ&SHarvard University世界排名4关注人数665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世界排名1关注人数88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世界排名27关注人数471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世界排名8关注人数375University of Oxford世界排名6关注人数481Stanford University世界排名7关注人数430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世界排名1关注人数887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世界排名3关注人数455Harvard University世界排名4关注人数66513152263340242805394626874108482阅读下一篇德国高校发展中心(CHE)在其去年发表的德国大学科研实力调查中有一个各主要专业的大学名气排名,例如下图所示,亚琛工大和慕尼黑工大在ET专业是名气最大的。
也可以选择下面的观点:
资讯分类少, 不具体
文章质量不好
分类对应的资讯少
网站导航不清晰
希望看到学历的资讯
无法和规划师沟通
请输入或选择您想要反馈的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有助于我们沟通和解决问题,资料绝对保密!
提交反馈领红包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千帆渡(微信号:cdqianfandu),评选的精彩反馈,将获得千帆渡精心准备的微信红包!
恭喜您申请成功!
千帆渡留学规划师将于24小时内联系您。
加关注有惊喜哦!
我们收到您的建议,
千帆渡会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
加关注有惊喜哦!
成都站即将开放
敬请期待!
加关注有惊喜哦!美国本科阶段学习历史以及类似的文科社会之类的专业真的是一个不被看好的选择吗?
想知道这些专业未来的出路以及研究生专业的选择范围情况。
我大学前俩年是读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的,迄今难忘第一篇大学Essay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次European History课堂上跟美国同学唇枪舌战,第一次跟着历史教授去Mexico的村庄里看朴实的墨西哥人民烤玉米。在美国本科阶段读历史或者其他文科方面的专业,是否真的是一种不被看好的选择?我觉得你还停留在一种状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父母最早希望我读经济,初到美国我就选了历史,因为我从小就爱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读,《上下五千年》是小学三年纪时每天蹲马桶的时间里读完的,后来看世界史,欧洲史,再到《源氏物语》。高中我是学理科的(父母不让学文科 &.&),毕业那年,我把高考文科综合拿过来做了一遍,历史和地理的选择题是全对(政治,真心答不出,= = 你当我是司马南啊),当时就泪奔了,因为我可是生物和物理都考不及格的同学。所以大致粗放式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就是这么完成的。现在回头看,大一大二的历史专业教育填补了我人文框架里的一个巨大的空白:专业化的研究和思考方法。自诩对历史基础知识积累的不错的我,刚入学就遇到了挑战:你若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读的高中(K-12或者类似K-12的模式),你可能不太容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国内的基础教育一直试图做到一个政治正确的逻辑,让你相信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包括历史和哲学这样的学科。但历史都是后人写就的,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个人愚见:美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搜集资料,阅读分析对比,再提炼出新的观点,所有的essay都是开放式的,允许你如同胡适一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记得Revolution这门课上,我被要求假设孙先生没有英年早逝,之后中国的发展格局,试想国内有哪个教授敢让学生写这样的东西?教授无非是想检验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深刻与否,能否利用有限的信息去推演历史,这样的教育不仅仅推翻了我之前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让我真的学会了质疑。(有人说这是写小说,我倒不觉得,小说是可以假设所有的因素,包括大环境,而历史本身是很难重构大环境的)。既然你有机会出国学习,就应该学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不管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一个好的人文框架对你的未来至关重要,不要活在别人的口中,要活在属于自己的价值观里,如果真的放心不下,Double major一个Eco/Fin好了,虽然我觉得Eco/Fin其实也不能Secure a great future。想知道这个专业未来的出路以及研究生阶段可选择的专业范围我一直比较反感出路和专业绑定这一概念,好像你学历史就要去当教授,学数学经济金融就要去做投行咨询,学计算机就要去当码农,学工科就要去焊电路板或者下井。“学什么就做什么”是这个世界最大的谎言。什么才能决定你的出路?以你自己的双手十指举例。你的专业素养可能只是这双手里的十根指头中的一个,其他的呢手指?你的思辨能力,你的知识广度,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你的演讲能力,你的生活态度,你的运气,这些都是。如果你真的开始考虑研究生的问题了(我估计你到大三又不考虑了),JD/PhD/MPA/MBA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如果你是考试达人,LSAT能考出高分,去读Law School;如果你想深入研究社会和历史,PhD在跟你招手;如果你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实战有兴趣,MPA是个不错的选择,Harvard和U Chicago, Princeton都有好的项目。如果你对商业世界感兴趣,工作俩三年再读MBA也是可以的,美国TOP MBA专业里,商科背景一般都在15%-20%之间,剩下的工程类,教育类,文史类,什么都有。当然如果你够牛逼的话,可以试试HBS的2+2 Program (),Yale也有类似的项目。------------------------------------有评论说我不谈H1B工签,大灌心灵鸡汤,我真心无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你让一个大一未读的同学立马考虑H1B工签的问题? 他知道H1B是什么吗?你入学知道H1B是什么?理论上美本大三之前都可以换专业,他以后想回国也好,移民也好,读Law School/B-School/PhD也好,是他自己人生选择,我们这儿讨论的就是各种可能的出路,所以谁都别装逼说你得读这个读那个,你自己读不来,羡慕起别人家里愿意支持读文史哲的孩子,就想拉别人下水和你一起读Acc和CS? 你们知道有多少人在美国四大S1里苦苦挣扎? 说到底你们想每个人都一样,所以到底是谁内心自卑和阴暗?
我在美国大学双修历史和经济,对这个问题挺有体会。总的来讲,最近几十年来不仅是历史专业,整个人文学科在大学里都处于一种衰退状态。越来越少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在大学里学习人文学科,越来越多的人学了经济和理工。华尔街日报()给出的数据是,现在美国大学里的人文学科学生只有7%。而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身边学习人文学科的人确实非常少。历史已算是人文学科里的大专业,但历史系的本科生聚在一起也才勉强凑齐一间会议室,跟经济系一堂入门课就占用学校最大的教室相比,哪个专业更被看好不言而喻。所以题主对是否选择读历史持有疑虑,我感到可以理解。但是历史系学生少也有好处。我三年下来经济系和历史系的专业课都修了不少,总的体会是,历史系的课堂体验比经济系要好很多。经济系因为实在太大,不可能每堂课都让教授来讲,所以很大一部分专业课都是让研究生来教的。有的研究生母语不是英语的,稍微复杂点的概念解释起来都费劲,所以基本上还得靠自学。但相比而言历史系每个教授几乎都会开课(因为很多课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上)而且课堂大小都在20人左右,很少出现经济系这种大牛教授忙着研究就几乎不教课的情况。从我的个人体会来讲,我在经济专业课上从来没有碰到助教授以上的老师,但是在历史专业课上已经碰到了好几个学界权威。如果你真的对历史感兴趣,有志于研究一些深刻的问题,并且如果你所在学校的历史系足够好的话,修一个历史专业绝对是划得来的。在历史系里面你很有可能碰到你研究方向的学界权威,接受他们的个人指导和上一个中东来的研究生的课绝对是不一样的体验。--- 更新一下---至于历史专业值不值得读,这取决于你想从大学得到什么。历史专业不会帮你找到好的工作,但是除了为自己职业做准备之外,大学也是一个在智识上广博涉猎的机会。如果你真的喜欢学习人文学科,在大学里又有很好的机会得到这方面的训练的话,我觉得应该一试。人文学科可以帮助你打开视野,培养你的分析能力。要是你想要在这方面培养自己,修一个文科学位还是很有好处的。至于毕业之后的出路,这取决于你在大学里为自己将来的道路准备了多少。如果你明白自己的目标并且有足够的执行力的话,你的学位不会帮你加分,但也不会限制你的道路。
日更新:近日收到国内某新闻媒体的offer,这学期结束后就要离开博士项目,以硕士学位海归改行,投身传媒界。离开学术界主要是出于一些个人原因,在此恕不详述。起初回答这个问题时自己一心一意搞学术,根本没想过改行的可能。其实历史专业读博士时间越久,改行的欲望和可能都会渐渐减弱吧。不过还是想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实力足够、策略得当、心态平和,历史系的出路确实不只是学术一条。在原来的答案里提到历史学习锻炼的综合能力,像阅读写作、整合信息、调查分析等等都是历史专业的优势。比如媒体与历史就是非常相似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精通历史的记者和当过记者的历史学家。媒体也需要具有专业素养、把握时代节奏、挖掘历史深度的人才。当下媒体前景未卜,各种各样的机遇和创新也很多,对历史系学生来说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至于工作经历,很简单,有机会的在毕业前积攒一点经历,没经历的在工作期间抓紧学,相信有足够历史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同学可以比较快地适应任何文职工作。等正式工作后可能还会来更新一下,或者写点从历史研究转型新闻报道的体验和反思。-----------------------以下为原回答:看了大家的回答,觉得都说得很客观,好像没什么需要补充的,但受到邀请,还是来随便谈谈。我本科在美国读的是历史和经济,现在刚开始读历史PhD,认识很多主修历史的同学,也经常和教授探讨历史教学和学科发展方面的事,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他人文专业我不了解,这里只就历史系作答。(当然,我的回答可能不适用于那些视金钱如粪土、不用为找工作发愁的同学。)题主似乎对就业更感兴趣,所以我就不多谈什么情怀了。大学不是职校,但也不是空中楼阁,毕业以后还是要踏上社会、承担种种责任的。尤其是出国留学的同学,如果不是靠奖学金的话,多半是家长出钱,学费又年年见涨,这样一来更不得不多考虑毕业后的生计问题。就连很多美国同学和他们的家长,都在当前的形势下离开文科投奔了社会科学或者STEM,我所就读的两个历史系也总是组织“如何把历史系学到的能力运用到求职中”之类的活动来宣传“历史专业也能找到好工作”、招揽本科生。我的两所大学都是文科见长、排名较高的。在两所大学的历史系,近年来本科毕业生比较热门的出路有:中学教师,咨询/投行,法学院,政治,PhD。我自己考虑过而且觉得可行的职业道路包括:咨询/投行,法学院,智库,传媒与出版。考PhD时因为没有考保底校,我的后备选择是回国教AP历史/去国际学校或出国学生比较多的普通中学教书……所以如果你可塑性强、包装得当的话,历史专业毕业出来能走的路还是很多的,但前提是准备要充分。如果你总是一心读书、从不考虑就业问题,以至于什么准备都没做的话,那到时候还是会措手不及,蹉跎了光阴。在纯文科专业以外同时读一个应用型专业,对找工作有极大的好处。从纯功利角度说,同样面试一个投行,一个人说自己本科读的是金融和数学专业,另一个人说自己本科读的是金融和历史专业,谁听上去会更有趣独特?面试官可能见过无数个修金融和数学的人,却很少见到那些修历史,却有着足够金融知识的人。在两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类似的情况下,面试官很有可能会倾向于后者。这不仅是公司增加职员diversity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相对而言文科生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报告的时候、和客户往来的时候、做presentation的时候,都会体现出来(当然文科好的理科生也可以做到)。如果说理科生更善于和数字打交道,那文科生就更善于和大量复杂的信息打交道,因为平时写论文的时候,文科生就要综合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出处、常常自相矛盾的信息,总结归纳、筛选分析,并用清晰的逻辑和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也是任何公司都需要的重要能力。(比方说我大三的时候参加某大咨询公司校招HR组织的活动,很多人都在跟HR聊经济啊什么的,我就跟她大谈自己是如何在档案馆独立完成一项历史研究项目的,她听了印象很深,而且也觉得研究过程中锻炼的能力完全能运用到他们公司的工作上。)文科生有这么多优势,但还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不能对自己学科之外的东西一窍不通。如果你一手华丽辞章,什么年代事件人物如数家珍,但逻辑思维能力极差,写出来的句子自相矛盾、意思不通,那根本没用。如果你的数学很差,不知道也学不会很基本的公式和概念,不关心政经新闻,那你的档案馆故事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因此,最好加一个和你将来要找的工作关系更加密切的应用型专业,促使自己提高专业水平,也能让HR对你的硬实力放心。当然,读双专业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如果没有精力兼顾,那就主修一个,辅修另一个。总之就是不要太把自己局限在文科。法学院是文科生的合理选择,不过要记住文科生考法学院不稀奇,理科生考法学院才稀奇。不少人选文科是为了考法学院做准备,法律是一个可以让人充分发挥文科能力,同时又有比较好的薪水。如果你对理科兴趣不大,那考法学院还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还是前面提到的文字、沟通、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英美法系是参考过往案例的,学历史的话可以对案例有更深刻、更有批判性的理解,相信也是有好处的。(我虽然短暂地考虑过法学院,但没有申请过,所以这只是我的想象,欢迎了解法学院的知友补充。)虽然法学看似不是特别需要理科知识,但理科好还是很重要的,毕竟LSAT要考逻辑,法律的很多领域(经贸、医疗,等等)也需要相应的知识背景。另外仍然是diversity的问题:把前面那个投行的例子倒过来,同样两份法学院申请,各方面都势均力敌,但一个人是历史系,一个人是物理系,你觉得招生官更有可能招谁?如果我是招生官,我肯定会对那个物理学生更感兴趣,会仔细看为什么他/她要申请法学院、能给法学院带来什么独特的东西。另外要提醒一下,考法学院之前要慎重考虑,不要跟风,更不要因为自己读文科而把它作为唯一的选择,因为很多读法学院的人都发现法学院并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最好还是事先做一下调研。其他研究生项目:1. 纯文科研究生硕士项目(尤其是那些奖学金非常少甚至没有的项目)是美国大学为数不多的盈利机会。运营大学的成本非常高,而需要付学费的硕士就成了摇钱树,这点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但这并不代表读硕士毫无意义:国内许多工作都要求硕士学位,去美国读个经济、金融、计算机方面的硕士不光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还能让人开开眼界,贵是贵了点,但还是不错的。而有些比较特定的专业,像图书馆学、护理学等等,本科学位一般比较少,需要经过硕士训练。但文史哲硕士却算不上什么职业训练,因为它们只不过意味着多读一两年书而已,更像是一块通向顶尖PhD项目的跳板。近年来,越来越多美国大学的文史哲博士项目倾向于招收已有硕士学位的学生,因为他们年龄较大、思想成熟、学术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已做过规模较大的研究项目(硕士论文),这给想读PhD的本科生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为了进入理想的PhD项目,有时不得不先付一点“学费”,读个相关专业的硕士再申请。也有些人是一时想不出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工作,所以通过硕士项目在学校里多呆两年,借此时间思考一下人生。如果有足够财力时间和兴趣的话,也不妨是一个选择。另外,如果想读一个与本科专业不同的研究生专业,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有些人本科不是历史专业,但想考历史博士,会先读一个历史硕士来获得一些基本的历史训练。而直接转专业读博士则比较少,还是像刚才说的,竞争激烈,学校会更倾向于那些已经在本专业有一定基础和成绩的同学。但我的同级同学里也有美国同学是从艺术史本科转到历史博士的,所以也不是毫无可能。感觉似乎MFA项目比较欢迎来自其他专业的申请人,毕竟搞文艺创作的人用不着专修创作,在其他专业和职业的经历会有很大的帮助。2. 商学院我对商学院不了解,只知道哈佛的2+2项目特别欢迎本科没有经过专门商业训练但对商业感兴趣的申请者。但我想象如果你本科读了文科专业但始终对商业有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参加相关学生活动和实习的话,商学院应该也挺欢迎的吧。3. 医学院医学院也是diversity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申请人都是理科专业,所以文科专业更抓人眼球。但pre-med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一件事,如果有充足精力的话当然可以尝试,我也知道有人做到过。然而还是不要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代价。行行出状元。前面已有人提到了,如果你真的对某个文科专业有非常强烈的热情,也有比较突出的能力,那就不要太过焦虑就业的问题了,一心在这个领域做到精专吧。我个人的看法是,行行出状元,如果你能在你的领域做到最好,那自然用不着太为钱和工作发愁,因为社会总是需要一流的教授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
我在文理学院大二,poli sci major。之前想过double一个eco之类比较“实用”的,但是现在越来越本科相对基础,通识是重点,因此把另一个major的课时用来选了很多杂七杂八的课,例如艺术史、心理、天文、宗教等,收获颇丰。一般文理学院出来的大多数都是进研究生院或商法医学院继续深造,所以本科选专业时完全按兴趣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课reading写paper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不可否认很多理论知识很难很繁杂,但重在有兴趣,于是愿意去钻研。学生时代时光多么珍贵,时不时会感叹想永远待在大学氛围极佳的象牙塔搞一辈子学术。很赞同上面几位所说,在一个领域学精真的不必担心未来“钱途”,商法学院、PhD、咨询、NGO、甚至做公益,条条大路通向充实美好的未来人生。
我同意 “出国该学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不支持只凭兴趣读一门养不活自己的专业,完全不考虑生计。为什么出国该学点不一样的东西:从文学到经济到历史,从绘画到电影到动画,从生物到物理到人体解剖,从计算机到EE到数学,只要是感兴趣的课,我在本科里都涉猎过。这些课对职业发展有帮助吗?我从来都不期待。学了与自己专业无关、却饶有兴趣的课程之过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一点——学习是很有乐趣的!熬夜做project,写自己感兴趣话题的paper,或者做自己想做的app,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点都没错,这种学习生活,充实到到我愿意自己掏腰包学到我学不动为止。也可以说,美国本科这种提供大量entry level学习资源的环境,是你可以探索你真正想学东西的地方。这是你人生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只是,你别给自己的文史专业加太多的功利心的砝码。抱着功利心去学习这种专业,不仅会丧失学习的乐趣,而且一旦付出没有及时兑现,会容易放弃。为什么不能仅仅只读一门养不活自己的专业:诚然,理想是伟大的,但现实的枷锁,没有人可以完全挣脱。我想,题主这个问题,潜台词就是:“文史专业不好找工作,学了会不会养不活自己”你的担忧完全没错,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人,说理想、兴趣高于一切物质基础,就是耍流氓。物质基础,就是决定上层建筑,生存压力,就是高于兴趣爱好。在快乐的享受文史、艺术、给你带来的学习乐趣之余,请一定,先培养好自己的生存技能。你可以多注意如何从自己专业里挖掘职业方向(比如文史可以留意法律相关的机会);也可以double一门容易找工作的技术型专业。在学习之余,更加重视实践,多做相关实习,工作,part-time,research,去接一接地气。真正想学好,并爱上一门专业,你必须报以“不计回报”的心态去学。只要你有一点生存上的后顾之忧,你就很难在一个领域上放心大胆的走到底。为了保证“不计回报的学习”,你必须得先给自己足够的资金储备。在本科时代,稍微曲线救国,放下身段学一些能及时养活自己的手艺,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是一种为了让兴趣可以健康持续下去的经营。只有在可以解决温饱的底气下,才能有资本、资源、自信,去学点“不一样的东西”。
我是Social Studies concentration(这是哈佛的一个特殊专业,学生在social science, 包括history, anthropology, government, sociology, philosophy,economics 范围内自由组合设计课程,早年是个荣誉项目),辅修艺术史。听起来完全"无用",但我非常热爱所学的内容。现在大三了,不打算转专业。周围同专业的同学有很多路可选择:1、法学院--律师/法官/公司法律顾问;2、投行/咨询(只要知识和能力到就行了,不需要一定是经济专业或者应用数学专业);3、公益组织/社会责任企业(自创或者加入都有);4、phD(学术党);5、其他公司,从影视到报刊到拍卖行都有……自己感觉,本科期间学什么实在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而且看学长学姐的出路,所学专业也并不会局限未来发展。学历史、艺术、文学而从事投行、咨询的比比皆是;而本科学习哲学、工程、数学而毕业后进入法学院的亦不胜枚举。反而,我个人觉得花整整四年学一些像会计这样可以靠短期密集培训就能学到的"技能"倒是浪费了留学机会,而且因为读写锻炼不到位,工作后反倒会感到自己处于劣势(无意黑会计)。再说,美国教育的长处恐怕就在于其liberal arts education,这是中国目前没有、在短期内也不会发展出来的。而海外中国人时常感到被"边缘化"的原因,也多半是因为语言与思维方式不合拍。另外,如果在美国公司任职(除去科研职务外),一般来说需要读和写的量也会很大。考虑进这些因素,人文社科可能是对于未来在美国的发展更有意义、更"有用"的专业。唯一的例外情况是,如果题主打算本科毕业后就回国找工作,那就有些麻烦。国内还是崇尚专业对口的。============================评论中不少质疑本答案的普适性,认为没有ivy、美国身份、富裕的家庭背景就不该学人文社科专业。对于这样的质疑,我的回答是:第一,质疑中似乎隐约暗示读研是为了留美不得不读的,美国人就可以不读研还能发展得很好。这是有问题的。其实选择读硕士的美国人有很多。那我们先不说读研,就看本科毕业的状况。商业、金融类的或许不需要毕业后立刻读研,但是工程类的没有个硕士博士是很难很难找工作的,而咨询类的职务有研究生文凭和只是本科毕业的学生起薪差距很大,发展的前景更是有天壤之别。第二,质疑中暗示了一种"为谋生而活"的态度。我无意贬低这样的想法,但是,请大家思考:一个中国学生,千里迢迢来到美国奋斗,为的是什么?要知道,很多中产阶级的留学生,不出国其实有更有保障的、顺风顺水的未来。选择留学,多半是因为心中有梦想,希望活得更精彩更有尊严。那么,花四年甚至十年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为生存奔波,即使拿到重要科研职务,还是很难进入美国人的主流社会,几乎就是处在一个被"压榨"同时被"边缘化"的状态——这些,是留学生们走出国门的时候所希冀的吗?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不在乎学什么,但要学得最好。有了美好的GPA、研究经历、教授推荐、实习经历、标化成绩,社会的各种大门自然向你敞开。
#我专业是计算机&商业两大俗,辅修Classics因为自己喜欢#1. 题主家里是不是有钱到可以完全无所谓本科四年学费以及可能的研究生学费,并且完全不在意题主毕业之后是不是找得到工作===&如果答案是YES,那就继续往下看。2. 题主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历史教育,至少去听几节College level的历史课?===&你往往会发现把一个学科当做自己的专业,和“我很喜欢这个学科看很多历史书”是很!不!同!的两回事。我在进大学之前也觉得自己很喜欢人文学科,但我甚至不知道我喜欢的是哪一部分。历史,PoliSci,艺术史,人类学,哲学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挺有意思的,高中里基本就埋首在这类学科的书里(虽然我也是理科生……),但大学去听了各种课之后发现:尼玛我对专业历史不是那么感兴趣啊,我喜欢像看小说一样看历史但整天让我埋首于阶级斗争和性别斗争我觉得充满负能量啊;艺术史我以为就是看各种各样的画然后听画背后的故事啊,你让我跟一群Fine Art Major的人一起去记那些我听也没听过的笔法我怎么比得过他们啊;PoliSci...别开玩笑了,我对美国政治的了解仅限于那些街知巷闻的大事件,课堂上别人随口举出的例子我都一头雾水,这完全不是课前阅读能弥补的东西,而且我对它的兴趣也仅限于群聊时用来装个高雅,并没有为它呕心沥血的热情啊===&所以我最后选了Classics,一方面是因为一直很倾慕尼采,一方面是觉得我真的愿意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下古希腊,(一方面是遇到了个超级喜欢的教授)……3. 题主离做决定还早着呢。在这里我一天能想换三次专业,我室友都已经换了4次专业了。但是很重要的是不要只因为赚钱就去学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东西(生活无趣+没有兴趣的话GPA也很难刷……),也不要因为想着要标榜自己遗世独立高端洋气就去刻意学一些小众学科。历史并不比CS更值得骄傲。如果真的无法抉择,Double Major甚至Triple是很好的选择。4. 未来出路方面,看楼上们所说的,当然有很多牛人可以历史毕业进投行,进咨询,仿佛完全不受专业影响啊。但我还是得泼一盆冷水,自己去Career Fair上走一圈吧,你就知道不是相符的专业你可能连机会都没有。你也不知道那些真的走上这条路的人是不是有其他的长处其他的背景。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第一条就写是不是你可以完全不在意这200W人民币的花费,是不是你根本不用担心找工作的事情。这世界上当然有童话,但请先想清楚你是不是可能是童话里唯一的那个主角。
所以我机智的选择了【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这个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在社科文学院(Arts & Social Science)主要修四种课程: 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语言学偏文科心理学属于文理中间的计算机就是理科了这样……又修文科又修理科……既满足了个人兴趣……又不怕纯文科找不到工作了……然后自己又很喜欢……挺好的吧你看~就是没有中国人学……数一圈下来一个中国人都没有……除了我……还是蛮寂寞的……
我现在大二,在美国读pol和econ的double major.从高中起一直有个观点,对于所谓的“前途”而言,学的好比你具体学的什么更重要。术业有专攻讲的就是这个。不论你的学术方向多么冷门,如果你能在这个领域做到前沿做到顶尖,你就是有坦途可走的。美国大学教育出来的文科生,如果你真的学的很努力,那么你的语言能力,迅速组织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都会很强大。大量的阅读和论文写作训练得以让你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通过手头的证据组织起一个逻辑基本严密证据充足的argument。这种能力在职场上是极其重要的。象上面几位提到的JD,也只不过是这种能力的升级版本。当然很残酷的是,文科专业是窄门。如果你学商科或者金融或者数学,你只需要做可能只是“不错”(没有轻视这些学科难度的意思,仅仅是相比于文科而言)就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文科,你可能需要非常非常出类拔萃才能达到你所期待的职业高度生活标准。何况,作为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和你竞争的人本身就有先天优势。我会鼓励你去选择你在大学里去学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兴趣真的还是最好的老师,没必要在这么美好的四年里拧巴着过。但是如果你真的选择了这条路,就记住自己不能做庸庸之辈就好了,得对自己要求高一点。
除非你想做学术,不然专业和工作不必然也不需要一致。一门学科真正学通了的话,你在思维上得到的提升绝不是几门实用主义的专业课能代替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到美国读本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