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的环节及小学美术说课稿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招教面试说课ALMN_lvmeng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69页7下载券3页免费2页免费
小学数学说课稿?招教面试说课ALMN_lvmeng|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人教版 《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 教案说课稿.doc6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小学美术 说课模板 3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要求和主要内容 5
说课步骤及其几点注意事项 6
1 神奇 的 口袋 7
1 神奇的口袋 说课稿 7
1 神奇的口袋 教案 8
2 大家都来做 9
2 大家都来做 教案 9
2 大家都来做 教案二 10
大家都来做 教案三 11
3 彩线连彩点 12
3 彩线连彩点 教案 12
3 彩线连彩点 教案二 13
彩线连彩点 教案三 14
4 淅沥的小雨 15
4 淅沥的小雨 教案 15
4 淅沥的小雨 教案二 16
淅沥的小雨 教案三 17
5 闪光的烟花 18
5 闪光的烟花 说课 18
5 闪光的烟花 教案 20
6 美丽的印纹 20
6 美丽的印纹 说课稿 20
《美丽的印纹》说 课 稿二 22
6 美丽的印纹 教案 24
7 纸风铃 25
7 纸风铃 教案 25
7 纸风铃 说课教案 26
8 鱼儿游戏 29
8 鱼儿游戏 说课稿 29
8 鱼儿游戏 说课稿二 31
8 鱼儿游戏 教案 35
9 我在空中飞 36
9 我在空中飞 说课稿 36
9 我在空中飞 教案 37
10 我的新朋友 38
10 我的新朋友 说课稿 38
10 我的新朋友 教案 40
11 鲜花送老师 41
11 鲜花送老师 说课稿 41
《鲜花送老师》说课稿 二 42
11 鲜花送老师 教案 44
12 我做的文具 44
12 我做的文具 说课稿 44
12 我做的文具 教案 45
13 会动的小纸人 46
13 会动的小纸人 说课稿 46
13 会动的小纸人 教案 47
14 繁忙的交通 48
14 繁忙的交通 说课稿 48
14 繁忙的交通 教案 50
15 乘上列车去画画 51
15 乘上列车去画画 说课 51
15 乘上列车去画画 教案 53
16 童话的小屋 54
16 童话的小屋 说课稿 54
16 童话的小屋 教案 56
17 会滚的玩具 57
17 会滚的玩具 说课稿 57
17 会滚的玩具 教案 59
18 动物王国 59
18 动物王国 说课稿 59
18 动物王国 教案 61
19 办年货 62
19 办年货 教案 62
19 办年货 教案二 63
20 动物、植物欣赏 64
20 动物、植物欣赏 教案 64
20 动物、植物欣赏 教案二 65
教师面试说课应注意事项 67
说课基本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小学科学说课稿(详解每一步骤)_教师面试说课稿_万能模板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5页
文本预览:
尊敬的各位评委,xx 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 剖析教材
【理解科学课: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 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 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典型范例”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引 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跳出教材”。例: 《阳光下的影子》 以研究“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规律为例子,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为本堂课 的目的。 】
说教材(教材内容的理解) 【1、从教材地位的角度分析,将本课教材置放在整个小学科学学科、某一个体 系、某一单元的背景下去认识。例: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是“物质变化单元的第 2 课,它是在第 1 课”我们 身边的物质“教学后,认识了”物质是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之前的研 究大量是物理变化。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两大表现形式,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各种各样的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奠定了 认识基础,因此本课教学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2、从教材结构的角度去分析,本节课教材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这些活动之间 有什么结构联系。例: 《放大镜》 第一部分是“放大镜下的发现“。在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三个观察活动,让学 生进一步认识放大镜的功能。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 这三个活动分属两个层面的活动,前两个活动属发现性观察活动,这是较浅 层次的观察、 描述活动。 第三个活动则属研究性观察活动, 这是较高要求的观察、 认识、 解释活动。 这三个活动从观察描述到分析解释, 难度逐步加大, 层层推进。
1、只交待,不分析:这节课是小学科学 XX 册 XX 课,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内容 是 XX,第二个内容是 XX,…… 2、将“教材分析”与实施教学“混同起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二部分内 容:……通过……,学生很明显就能发现,……。接着,……学生…..,真正明 白……。
模板: 《 》是新课标下**版**教材第 x 章第 x 节的内容,本节全面介绍了,,,,/ 本节主要包括(讲述),,,,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 面学习,,,,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故而, 讲好本节课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说教学目标(学情可揉在里面)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目标。 切忌:目标的表述存在大而空的现象,泛泛而
第1页/共5页
寻找更多 ""山东教师资格证说课稿小学说课时的说课内容怎么选的呢,比如是语文还是数学 - 教科目录网 - 文学艺术的天堂,欢迎你的光临!
山东教师资格证说课稿小学说课时的说课内容怎么选的呢,比如是语文还是数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语文说课范文《草船借箭》
13:52:46&&&来源: &&& 点击: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责任编辑:赵越]
畅销榜1¥37.502¥37.50345有81%的用户选择
李颖/陈文凤主讲
有19%的用户选择
刘旭/王老师主讲
:含精讲班+强化点题班+真题解析班+赠送面试指导+免费邮寄辅导课程配套教材=910元
:精讲班+强化点题班+真题解析班=400元
:精讲班+真题解析班=210元
: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精讲班=360元
详情咨询:
适用江苏、广西、河北、浙江、海南、上海、湖北、山东、安徽、贵州、山西全国统考地区
强化点题班
真题解析班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保教知识与能力
:精讲班+考题解析班+技能提高班,赠送普通话取证班和精华学习大礼包;专业教师一对一辅导,考试不通过免费重学! 双科:830元 单科:500元/科
:精讲班+考题解析班+技能提高班,送精华学习大礼包;不通过免费重学!双科:600元 单科:300元/科
详情咨询:
考题解析班
教育心理学(小学)
教育学(小学)
教育心理学(中学)
教育学(中学)
教育学心理(幼儿)
教育学(幼儿)
教师资格普通话取证
教师资格技能提高
保过班:包含所选科目的全程强化班+串讲点题班,单科:300元/科,全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赠送普通话、教学技能课程的全程强化班=480元 
保过班:包含所选科目的全程强化班+串讲点题班+应试技巧班+应试模考班,单科:350元/科,全科(综合素质、知识能力):赠送普通话课程的全程强化班=700元  
详情咨询:
考试吧中大网校
全程强化班
串讲点题班
教育学(中学)
教育心理学(中学)
教育心理学(小学)
教育学(小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综合素质(中学)
综合素质(小学)
文章责编:宋晓敏&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7:54:36)?&&( 17:52:24)?&&( 17:50:25)?&&( 16:51:20)?&&( 16:47:59)?&&( 16:39:00)
统考保过通关课程
2014考试时间:
 各省报名时间不同
 考前一周(各省不同)
 各地考试时间不同
 各地成绩查询时间不同
 春秋季各认定一次
 各地领取时间不同
网校通过率
统考全科VIP保过套餐
65%的用户选择
统考全程套餐
28%的用户选择
统考特惠套餐
7%的用户选择
两学优惠套餐
全科:480元/套
单科:260元/科
有一定基础,需短期内掌握必备考点,急需一次通关的学员
含精讲班+强化点题班+真题解析班+赠送面试指导+免费邮寄辅导课程配套教材
全科:910元/套
签约保过,不过第二年免费重学
首次报考,学习时间有限,想系统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点,一次通过考试的学员
单科:400元/科
有一定基础,需要针对某一科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学员
单科:200元/科
需要就基础知识部分进行系统培训学习的学员
全科:360元/套
首次报考的,想一次通过资格考试的学员
学员:徐婧(江苏)
第一次考试就顺利通过。考前2个月我才参加了网校的学习,看来辅导的效果极好,谢谢网校提供的学习平台。
学员:吕烨烨(北京)
网校的课程不错,帮助很大,一次通过,哈哈。
学员:张强(江西)
我原来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都没有,但是史老师和刘老师的讲课通俗易懂,感谢两位老师的热心辅导!
学员:孙鹏涛(河北)
史老师,我通过今年教师资格考试了,您讲的教育学(中学)真是讲的太好了,感谢网校提供这么多宝贵的学习资料!
学员:窦倩(天津)
通过考试了,嘿嘿,多谢网校的各位老师。
学员:肖华东(山西)
分数线终于出来了,顺利通过拿证,马上就就能上岗了 哈哈
学员:李东(河北)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确实费劲不少,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还算顺利,考试也通过了,感谢老师,感谢网校。
学员:王欢(山东)
谢谢网校!谢谢各位老师!一切尽在不言中。
学员:刘明(新疆)
再也不用枯燥无味的看书了,每次看书都会瞌睡,还看不下去,听网课很方便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新课程小学语文如何说课?
新课程小学语文如何说课?
08-10-05 & 发布
浅谈新课程小学语文怎样说课
【原创】一、 关于说课的起源、地位及作用
说课这种创新的教研形式起于1987年河南省新沂市红旗区教研室,1994年江苏省在苏州中学举行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把说课纳入比赛内容,199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专委会把说课纳入了首届初中优秀青年数学教师评比与观摩活动。由此,说课成为了进行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实验课、汇报课等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晋职、学校录用教师、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通过说课来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成一种趋势。各种教育教学刊物均开设了“说课”栏目,说课是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为什么如此热门?说课能检测执教者是否熟悉教材;能否驾驭教材;是否明白重难点及教学目标;是否理会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通过说课能体现执教者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先进,学法指导是否得当。笔者就此参阅有关书籍,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写说课案谈谈自己以下肤浅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二、 关于说课的基本概念
所谓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把自己上课的程序,运用的教学方法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说给其他教师或评委听。是说课教师结合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向听课教师或评委将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形式。
具体地说,说课主体在备好课的基础上,面对受众,根据组织者规定的时间与要求,依据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运用教学的相关理论、教学的基本要素,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教学设想,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实情的分析,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把握,教学程序与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的设计与教学设备的准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引导、帮助、促进、合作角色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发挥,主动性的体现与展示,结合运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对教学整个构思与设计过程,用口头(说)语言为主要表达工具,述说的一种形式。
说课主体:授课教师
说课受众:同行、教研员、专家三、关于说课案与教案、说课与上课的异同(一)说课案与教案1、相同处:(1) 主要任务相同。(2) 主要内容相同。(3) 研究方法相同。2、不同处:四、关于说课的板块及内容(一) 说教材(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教学手段(六)说教学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八)说练习设计五、关于各板块说课内容、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一)说教材1、要点:(1)授课内容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2、常见问题:(1) 曲解编者意图; (2) 对文本主旨理解牵强附会;(3) 对授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 3、应对策略:
(1) 说清楚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的特点(2) 说清楚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 说清楚学情(4) 说清楚所教内容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案例1:《观潮》 教参简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教材中配了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图片。第一幅图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第二幅图片,则是另一番态势,我们看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图片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说课设计: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说学情16_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确定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案例2:山雾 说教材:《山雾》是西师版课标教教材二上课文第二课,是一篇文字清新,语言优美的儿童散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以充满童趣的语言把山雾在清晨由山下渐渐升腾,并在山林中弥漫以及太阳出来以后,变成露珠的整个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山雾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识字写字;二是学习朗读,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阅读习惯尚未养成,有一定的阅读困难,对大自然的美感悟能力差,需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阅读理解。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1、 助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联系生活实际,把课文内容与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和感受山雾顽皮、可爱、神奇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了解和感受山雾顽皮、可爱、神奇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说教材这一块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 要依“标”扣“本”,不要脱离教材。2、 要正确理解文本主旨,不要牵强附会。让我们来再看一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决不会变成彼拉多。因此,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人文主旨并追求共通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要求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领会、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要求。3、要恰当制定教学目标,不要拔高降低。无论是一篇课文的还是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符合年段目标的,三个维度整合的,简而明的。(1)要把握住阅读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2)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更要突出语文能力。崔峦老师于今年暑期在贵阳举行的第五届阅读观摩研讨会上说: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3)要提出“三维”整合的、简而明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如,中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 案例3 《亡羊补牢》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安排在《揠苗助长》之后的一则寓言故事。安排本课教材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寓意包含的深刻道理,拘于本课教材的安排别巨匠心。根据中年级儿童的心理及素质的要求。我把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寓意作为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立足教材的特点及新大纲的精神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就及时改正。4、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交际合作的能力,形成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案例4:《十里长街送总理》  说教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第二课时要学的第二、三段是课文抒发感情的焦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1、读中体会人民群众怀念、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体会随着时间迁移这种感情的升级;2、通过读表现这种思想感情;3、抓“不约而同”、“慈祥”的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为第三课时这两个词的造句作铺垫。 (二) 说教法 1、要点:(1) 采用什么教法(2) 教法分析(3) 确定某种教法的理由(由教学内容及学生客观现状分析)。2、常见问题:(1) 生搬硬套,穿靴戴冒(2) 滥用教法,不讲实效(3) 堆砌术语,云里雾里3、 应对策略:(1)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生年龄等特点选择较法;“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2)说清楚教法的选择和为什么选择这种教法;(3)说清楚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教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或模式: 1.以培养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学、导、练”教学模式;2.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训练朗读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3.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教学模式;4.以获取信息、积累语言为核心的略读课、自主阅读课教学模式;5.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
1、要点:(1) 说明学法指导及理由(2) 掌握何种学习方法(3) 促进有效学习的措施
2、常见问题:(1) 忽视教学内容及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联系;(2) 滥用学法,不求实效;(3) 教法与学法割裂
3、应对策略:(1)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2) 说清楚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何种学习方法;(3) 说清楚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案例1: 《春天的雨点》 《春天的雨点》是义务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人记叙文教法:以读代讲法,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方法。  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学基础上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思考、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及带题求解自学法(谈谈、划划、议议、读读)。
案例2:《十里长街送总理》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2、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不约而同”、“牵动”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想说些什么?”从而懂得“牵动”这一词语的丰富内涵;3、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删、换词句加强比较朗读,促进体悟;引导学生归纳一段的学法,造成迁移。
案例3:《月光曲》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案例4《科利亚的木匣》
说教法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案例5:《将相和》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四)说教学手段1、说清楚教学准备,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2、说清楚主要手段和辅助手段(五)说教学过程(程序、设计)1、要点:(1)为达成教学目标,其教学步骤是什么(课前、课中、课后);(2)时间分配;(3)预设与生成(4)简述为什么此过程符合认知规律,此过程能发挥教学的传授、培养和发展的三大职能作用。2、常见问题:(1) 环节紊乱,条理不清(2) 过程与目标错位(3) 内容与教法、学法两张皮3、应对策略:(1) 说清楚每一步骤的意图(2) 说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3)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常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程序模式:叶老: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宁鸿彬:熟读──质疑──解疑──总结──应用;顾黄初: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烟台:自学──指导──练习;崔峦说精读课文的教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上述教学思路不尽相同,其共同点是:加强自读;抓住重点、疑点进行研讨;重视应用。案例1:《十里长街送总理》。各位老师:  我说的课文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以凝练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日,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动人场面,抒发了人民群众沉痛哀悼、深切怀念总理的强烈感情。全文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之令人情不能已,哀恸欲绝。   评:开首即直入主题,分析教材,简洁、明了。但除了课文内容、中心及文章的语言表现特色以外,还应揭示文章的结构,说说课文由几段组成,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因为这里说的不是整篇课文,而是其中的一段。不如此,就难以评价说课者教学内容取舍的恰当与否,也无法将说的内容放到整体的背景上去思考评析。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先谈的是我对教材第一段的理解。文章开篇的景语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更烘托了人们当时的悲痛的心境,好似“天人同哀”。接着,用“挤满”极言人之多,用三个“都”强调人心齐。最后又由“面”到点,推出三个典型性的特写镜头。特别是“焦急、耐心”一对反义词,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对总理的无比深厚感情。
评:在对整篇教材作了剖析以后,现在又接着解剖所说课时的教学内容,很好。但由于上面说教材时没有说清课文分几段,所以这里突然说“先谈的是教材第一段的理解”,听者会感到惘然。如果能在上面“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这句话之后,加上“现在说的是第一课时,这课时准备教学课文的第一段”,听者就会清楚得多了。(但前面自然还得对课文分几段,每段讲什么作出交代)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评:应说清“大纲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实际”是个什么样的实际。如果太笼统了,“根据大纲要求……学生实际”之类的话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说了,其实也等于没有说,这是希望引起注意的。  1.学会第一段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里含义深刻的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等灵车”时的感人场面,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4.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  5.指导感情朗读。
评:严格地讲,教学目标不能和教材理解、教学程序并列地单独作一块内容,教学目标是教材理解中的一部分。就像教学重点、难点隶属于教材理解一样,所以实际上本说课稿,只有教材理解和教学程序两块内容,这从总体上看,似过于简略了。   其中体会悲痛心情,指导感情朗读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评:用“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一句话,将说课由说教材转入说教学过程,转得十分自然、简洁,这反映了说课者良好的说课功底和自如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借助画像,哀乐等手段努力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意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深思路之一。
第二步,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课文记叙了长安街上的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理清了文章脉络。  评:“紧接着”这个词用得好,把第一个教学环节与第二个教学环节紧紧联在一起了。但教学过程只交代了范读课文和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两个内容,后面的学生书面练习,练习后的反馈、交流,最后的分好段落(这些内容在教案中都有),都没说。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残缺不全。试想,如果按说课中的第二步内容来评析这个教学环节,那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第三步,品析赏读,学习第一段。  先安排自学,自学后的检查反馈分两步走:先检查字词,突出“槐”的声,“妻”的形,而词义较浅显,不做逐个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加强发散求异的思维训练。  第二环节在学生进入情境后,我紧扣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自由鉴赏、品析朗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体作用,而且在说、读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教学时,我始终牵握“爱戴、怀念”情感线,做到“拎一点,带全面”,第一层抓2、3两句体会人多,第4句体会人悲痛。第二层还通过练习题____的____,____地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引导学生推敲“焦急和耐心”。重点扶学“老奶奶”一句,放手自学写“青年夫妇”和“少先队员”两句,最后抠挖“……”延伸为“万众一心”,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和层次。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第三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此处还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议论解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一步,对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全过程,总结归纳学法,为下文的学习作迁移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课思路之一。   这一段教学过程说的内容比一、二两个教学环节具体,在陈述“怎样教”的时候,还能结合说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和好处,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说课与课堂教学也统一了起来。但我们将说课和与教案对照起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漏掉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如学法的归纳、电教媒体的运用、生动的课堂讨论、相机的板书等等,这样也就使得说课中的课堂教学变得干巴巴的,无法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同时也让人无法认识到某些教学过程,原本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教案中的概括第一段大意,是分三步走的,很有层次感和艺术性,而说课时仅只用了“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一句话。如果我们不看教案,光凭说课中的这一句话,就无法分辨出包含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的设计者的独特匠心。
 车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精彩,以上说课的总体思路也没有什么大不当的地方。《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车老师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处理教材,在说课中也注意突出和体现了这一特点,并且说课的语言平实、口齿清楚、功底扎实。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除了上面的说及的一些以外,主要是说课的内容还欠全面一些,说理也是这样。再还有,由于教学过程也是采用客观介绍的方式,所以,教学过程这部分也说得尚不够具体和清楚,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说课的整体效果。 (六)说板书
1、要点:板书是将所教学的内容系统地、有序地设计好、规范地、简明扼要地展示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对文本的感悟。2、常见问题:一空,二满,三乱,四散,五潦草,六差错3、应对策略:(1) 说清楚板书设计的理由(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原则);(2) 说清楚板书与教学及学习的内在联系。案例1:登山 “不必走”   “仍旧走”   列宁   为什么? 登   “往回走”   向前走     自觉  怎么?  山   “不能走”    跟着走     锻炼  结果?      “太危险”   “就走”    意志   此板书设计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课题左边是学生质疑内容,也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线索。中间部分抓住巴果茨基和列宁对话的四个关键点(语言文字训练点),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右边部分高度概括了学生体会到的本文的中心思想。  特别提出的是,要发挥板书的多功能作用,充分利用板书为教学服务。如可用左边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串问题答案的方法来抓主要内容。又如利用中间部分的板书,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自选一组内容,说说列宁是怎样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意志的。不仅体现了从整体着手的思路,而且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案例2:  28.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说课各板块网络结构图:开场白→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结束语说目标
说板书重点
练习设计难点                      六、关于说课的语言
说课着力点在“说”和“课”字上,说是表述形式,课是表述内容。说课的三种语言:
1、陈述性语言适用范围: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
操作部分、理论依据部分要
求:言简意明、有条有理2、课堂语言适用范围:教学程序环节要
求:说课与上课角色的切换,上课语言力求现场性,注意语调语速的调控,使受众身临其境。3、肢体语言:课堂语言是用来证明说课的理论根据的要适时而用。适用范围:整个说课过程要
求:做好眼神交流、不溺不久倦、不媚不冷、在平等中交流。4、说好开场白,说好结束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楼上说的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阅读教学的任务与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专门提出阅读教学的任务,却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阐明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毫无疑问,阅读教学也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是阅读教学的任务。那么,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总目标第7条一开始就明确说:“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过去一提起阅读能力,老师们就会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也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另外,不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教学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维一体的目标表述。从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要求:——不同方式的读书:朗读、默读和诵读,背诵和复述,精读、略读和浏览;   ——词句的学习;   ——篇章的学习;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语感;   ——广泛的阅读兴趣,广泛的阅读面和一定的阅读量。二、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变化。与传统阅读教学“教学目的”设计相比,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阅读学习,读懂一些生字、新词、典型的句子段落的意思;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他们了解一些词句、句子段落的表达特点;完成对语言的积累。2、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了解文本所承载的主要信息,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3、学会如何识字、如何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如何把握全篇所要向读者介绍的主要意思、如何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观察体验生活、表达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如何搜集积累知识和相关的资料、如何运用资料等等。技能目标即包括一般性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还包括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学习技能(能够在实践中做)。从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形成终身读书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读书技能目标是阅读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形成读书能力。(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较之传统意义中的“道”有了很丰富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教材所选文本所承载信息中能够使学生感悟、了解、明确的“道”——思想意义;对文本所介绍人物、事物、道理的价值认识和体验;2、学生从教材所承载信息中所能体验、感受到的情感态度信息;由此引起的对人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3、学生在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包括对“语文知识技能”积极的价值认识和体验;4、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积极地人际交往的情绪态度体验;对学习、交往的意志、性格方面的积极体验;学习以后的成功感等等。(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只要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前面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经历的过程,所要采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文化,自主建构、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经历体验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攻关、民主对话。主要强调两个方面:1、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这些目标要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过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是由教师传输给他们2、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探究、合作研讨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根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四)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但,他们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不是线性或者面状排列,而是以立体交融状态存在形成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并生”的。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目标,需要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引用学习方法,在经历过程、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三维目标是统一在以“求知”、“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为主导方向目标的学习过程中的——1、学生为了“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要经历扎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主动地投入学习实践;2、在学习实践中学习、运用各种基本的阅读学习策略、方法,形成基本的阅读学习技能;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过程,获得基本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同时强化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三维目标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维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或相互促进或相互抵制、削弱。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促进学生“投入地”对过程的参与,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价值体验,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深入、扎实的过程,会使知识染上个性化的情感和背景色彩(认知图式),以利于今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认知,会强化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的。反之,则会相互抵触、削弱。三、谈谈阅读教学的备课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语文教学中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备课的角度讲,阅读教学的备课实质上就是备对话。首先是我们自己和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吃透教材,更要努力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和作者的心相通。这是备好课的前提。我们要教学生学语文,自然少不了备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备我们自己怎样和学生一道和文本对话,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过去,我们确定教学流程,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这样的设计,往往学生还是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问题回答对了,教学环节也就结束了。这样的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因此,我觉得,设计教学流程不应该是以问题为线索的,而应该是以任务为线索。我觉得,实现目标就是任务。但是,这些任务不是分散的,是整合的,是整合在“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积累”这三项基本任务之中的。1.读懂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内容,低年级可能是零散的,详细地,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变成了比较概括的。所以,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要引领学生完成的任务是“读懂内容,把握内容”。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的阅读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完成读懂内容,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需要学会概括,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同时落实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练习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激发学生“对读懂基本内容”的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就需要学生去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阅历、经历与文本建立联系......这些,都是为“读懂基本内容服务”的,可以将“以读懂内容为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成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主动资助的状态下,切实经历好“读懂词语、句子、段落、概括“等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会读书。这是第一项任务。很重要的任务,为体会感情,做好积累打好基础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因此,为了完成“读懂”任务,首先要让孩子们完成读懂字、词、句、段的任务,要查字典,要反复读书,要结合句子、上下文、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那些读不懂就先读懂那些,根据学生的实际,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做好准备的。这是第一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有一些“子任务”,老师要进行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思考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思考完成这些任务在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怎么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些过程。读懂内容,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来看,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低年级,能够通过度,把课文中意思部分地了解下来(我知道了这些、我知道了那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内容连接起来,做到了解的完整一些。中年级,读完以后,能够比较细致地、复述性地对了文内容进行表述。高年级,能够对内容进行概括,从而抓住主要内容。例如:根据一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设置具体情境;而不是一般性地“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所联系的内容,要能够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任务,具有明确地指向课文。其实,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来完成的探究目标。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好这个明确、具体,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通过交流互动、设置情境,使学生能够希望完成这个任务,喜欢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了学生能够感兴趣、想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就要思考: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生字的认读、字词的解释、较难句段读通顺、句段意思的体会......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影响到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老师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步骤——完成子项任务:自己识字、释词、出声地把课文读熟练读通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自主识字主要达到会认,自己识词主要达到能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一部分词语在课文中的特定意思。名词术语,只要读懂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就可以,而在课文中表达了特定意思的,或者在课文中,这个词语表达了具体的情景内容的,就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根据这些特点设置具体情境;而不是一般性地“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所联系的内容,要能够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任务,具有明确地指向课文。其实,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来完成的探究目标。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好这个明确、具体,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通过交流互动、设置情境,使学生能够希望完成这个任务,喜欢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了学生能够感兴趣、想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就要思考: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生字的认读、字词的解释、较难句段读通顺、句段意思的体会......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影响到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老师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步骤——完成子项任务:自己识字、释词、出声地把课文读熟练读通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自主识字主要达到会认,自己识词主要达到能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一部分词语在课文中的特定意思。名词术语,只要读懂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就可以,而在课文中表达了特定意思的,或者在课文中,这个词语表达了具体的情景内容的,就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比如:低年级《戈壁滩上古长城》中有个“挎”,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能够领会到“挎”的意思——搭在肩上、搭在臂上等等,这是生活中的挎,而课文中,则是“挎着弓箭”,这里的挎是怎么挎?——弓挎在哪里?箭挎在哪里?这要搞清楚。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挎着弓箭”的士兵的形象。这样的词语解释,就帮助学生读懂了句子和课文内容。还有,高年级《采蒲台的苇》中的“寄生”。学生仅仅知道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上从另一种生物体内汲取营养来生存还不够,还要读懂“人们是怎么寄生在苇塘里的”,怎么靠苇塘生活,怎么从苇塘中汲取营养,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也就读懂了句子和课文的内容。 哪些词语要读懂表面意思?哪些词语要读懂它在课文中的意思?老师要认真分析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然后,预设教学时,确定下来。怎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呢?一般是这样:自己把不懂的词语勾画一下,然后先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相解释一下,小组内解释不了的,提交到全班讨论。这里,教师要涉及这样的环节:教师看自己注意到了的词语,学生是否读懂了,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了那里;学生在自己学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对读懂课文很关键?然后,引导学生获简单交流,或引导学生读书。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应该引导学生读书来读懂的词语,要设想好“引导学生怎么读书”、“怎么查字典、资料”、“怎么联系生活实际”、“怎么联系上下文”......理性上,要清楚“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读懂词语的过程”,除了读懂词语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着怎样的读懂词语的方法、培养着怎样的读书习惯。 然后是句子段落——哪些内容读不明白(主要是在内容方面)。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读书,读懂意思。读懂词句段落意思的设计,教师在预设学生可能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读不懂的词句段落会影响到读懂内容的,这一层次的,在完成读懂课文内容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另一层次是关系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这一层次的问题,可以先挂起来,等读懂之后,来讨论这些问题,以此来引导体会感情;还以层次是指向语文知识的,这一层次,可以在最后来解决,实现语文积累。学生完成了第一层次问题解决,然后要让学生表达自己读内容的把握——检验其是否读懂,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实现读懂。这要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处理——通过读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是否解决了自己在读书以前想知道的内容?它们是什么?自己能否表达下来。这里面,每一个环节,老师都不是针对课文“提出问题”,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的任务是指向文章整体的,这样的教学就不会肢解课文。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肢解课文的现象、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备课的时候,把问题指向了某些语言现象,孤立地来处理这些语言现象。2.读懂了内容,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体会思想感情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怎么做?过去的做法是“你明白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等等。这种体会,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现在,我们讲究“体验”。其实,在读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读懂部分词句段落的意思,学生对文章思想和情感已经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在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环节,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加深体验、升华体验。具体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读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该随着学习课文过程的深入,问题的提出也逐渐深入。这是的问题发现与提出,一般指向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这样儿不哪样?为什么我们知道的是这样的,而作者说的却是哪样的?一些表达了深刻含义的句子、有特定含义的句子段落,成为了新的探究对象。这些为什么、这些深刻含义、特定含义,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在。教师在预设教学的过程中,要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新的问题?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怎么引导学生读懂?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感受课文主体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完成这些问题,除了“读书讨论”,还应该注意的是安排朗读。教师要思考的是:在什么时候来安排朗读。 3.最后一个任务,是完成欣赏与积累。我觉得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读懂教材,建构知识体系,然后寻求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把握好各年段的教学要求。你备课的第一步是读懂教材,分析一下:这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核心观点(思想或者情感)?然后,再思考,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文章的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突出表现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情感),把学生的学习重点先确定下来。然后,思考:文中的哪些基本知识需要让学生读懂以后才能学习课文?这是突破重点的一般前提,也是基础。再思考: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学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经验的基础?如果没有的话,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包括知识经验、能力经验、情感经验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读书,先把课文读通、读懂。看有什么障碍,引导学生解决。接下来,再思考: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怎样的学习主题,吸引着学生去深入读课文?针对不同的课文,所确定的学习主题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接下来,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完成主体任务的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语言来解决问题?抓住这些语言进行学习理解的时候,要怎样引导学生去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全文(上下文),这些,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清楚。正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初读课文时,要建构感知性话题;细读课文时,要建构探究性话题;赏读课文时,要建构综合性话题。”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喜欢的教学案例,多一些对教学的思考和反思,下面是一位教师的反思:我在原来讲课的时候,喜欢让孩子自己自读自悟,也就是读懂了什么。最近我每天都读您的文章,收获也很大。我发现自己有时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压抑孩子,而交流的问题不是“质对话”。而孩子提出的问题却很能体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孩子读书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解决不懂的问题呢?我在讲《三个儿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三个儿子》一、读通课文(我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在二年级我没有提前预习的环节。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一起自己读通课文,但是这一个环节,我要求高效率,高质量的读。做到人人都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1、自己边读边解决生字的读音,边读边标自然段。2、再读边圈画生词。自己反复读读。3、自己觉得读通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和同桌赛读,和伙伴齐读, 还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读。4、小老师指导大家识字。5、检查朗读情况。(这个环节避免了一些孩子读的不认真,不到位,觉得自己读了两遍就可以的应付心理。这样一来在有目的性的朗读过程中,让孩子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就在反复的朗读中进行高效的感知课文内容。)二、感知课文在本学期,我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复述课文的能力。因为很多的文章内容浅显,趣味性浓。完全可以让孩子讲讲。在讲的时候放松要求,多鼓励,多帮助。多欣赏。三、自读自悟1、默读课文,文章中读不懂的地方(包括词语,句子或者是问题,还可以是自己想考考大家的问题)作上标记。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这一环节是为了帮助理解文章做铺垫。也是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生1:我不懂“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一句中的“特别”是什么意思?师:是呀,以前我们经常遇到这个词语,比如“小猴子特别可爱。”文中的特别和这里的特别是一个意思吗?(暗示孩子可以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词语)生:我觉得是特殊生:我觉得是独特。生:我觉得有与众不同的意思。生2:我不懂“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中的拎字,为什么不用提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引导孩子看图,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理解了“拎着”要比“提着”说明水重的多。)我一直在鼓励孩子只要读完文章就要养成有话要说的好习惯。所以只要一读完课文,孩子就特别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在鼓励孩子与文本对话的时候要特别珍视孩子的独有的情感,体验,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灵在与文本相融,自己的心灵在舒展。可以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还可以说自己的困惑,读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也可以是自己还想知道的东西。这一课,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紧紧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生:当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这个妈妈为什么什么也说,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特别的地方?师:你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也爱思考。那么谁来读读两位妈妈说的话。让大家感受在夸奖自己的孩子。生:我觉得读出她们很得意的表情来生:我可以加上动作来读。师:那位母亲不位自己的孩子感到得意吗?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谦虚的母亲。生:我觉得她可能不想炫耀自己的孩子。问题二: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呀?师:我们看三个孩子是怎么作的呢?读读 演演 说说又有新的名言诞生了: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儿子的孝敬比什么都重要。一节课,孩子都在读,在思考,在说想法,时时有争论,时时有精彩。是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亲自发现”,成为 “知识的主宰者”时,学习才有了持久的兴趣源泉。对话1:读了你的教学介绍,感觉是很实在的一节课。我个人比较赞同这样的教学,认为是比较扎实的。关于词语教学,拎着和提着,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拎着不一定要比提着的东西“重”,您这样解释,有什么依据吗?我觉得,一方面是词语有不同的用法;另一方面,拎着的东西好像要轻;再一点,拎是提的一种方式。但是,我没找到合适的依据,希望你能够进一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从古汉语两个字产生的过程中找一下。对话2:培养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很重要,特别是让孩子们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返回来读书,体会语言,是很好的阅读教学方式。我赞同。知识,我觉得,让孩子们谈感受的时候,初期阶段不要太泛泛,应该通过一些体的“任务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让孩子们谈“对几个儿子的看法”: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对这几个儿子有什么看法?这样,针对性就会强一些。每篇课文不同,针对性的问题也不会相同,这需要教师针对孩子们学习的实际,来针对性地设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何备小学英语课备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的过程有动、有静。所谓“动”即教师在备课中要不断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以及同伴对话;所谓“静”即备课的结果最终以静态的文本“教案”呈现出来,备课的过程即有形又无形。所谓有形即它最终以看得见的教案呈现出来,供随后的教学过程参考。所谓无形即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考虑是没有办法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比如说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需求、选择教法等,这些无形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的状况以及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是教师的“内功”,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那么怎样备课呢?备课可以分为五步:1、学期备课 2、单元备课 3、课时备课 4、课前备课5、课后反思。在这里我重点谈一谈课时备课: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法,最后形成教案。一、钻研教材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的依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中介。教材体现了课程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完成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工具。教材的编排不仅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文本资料,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的系统性,遵循教材的逻辑性,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同时教师钻研教材的目的还旨在开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扩展教学内容,使教学成为生动的超越文本的生成性建构活动。1、通览全局,整体把握教师在拿到一本新教材后,首要的一件事情是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惟有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了编写者的思路,教师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打个比方:整体教材就像是花园,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每个要求就像花草。惟有在对整个花园的造型了然于心,才有可能把每一株花草植在适当的地方,使花园呈现出最美的景色。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每章节的编排意图,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和理解、咀嚼和消化,内化成教师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三者都需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去把握。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重点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难点是对学习主体而言的,是指学生难理解、不易接受的学习内容,由学生现有的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关键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是指理解、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它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比如,新标准英语三年起始第四册:Module3 Picnic Will you take your kite?让我们大家一同来分析一下教材,确定这个单元的重难点及关键,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般将来时态: Will you...? We’re going to …那么对于学生来讲,难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是will与be going to 之间的区别及其will and be going to后面的动词原形的使用。其关键在于语法的讲解,小学不是不能讲语法,必要的时候就必须讲语法,而且一定要讲明白,讲透。这样所有的重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不去讲明白,总是用be going to, will来进行操练的话,学生就如同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2、适当处理教材1:酌情删减(leave something out)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学条件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千万别害怕挑战权威,千万别以为教材是不可修改的“金科玉律”,教材虽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所得,但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才是赋予教材“生命”的人。该“大刀阔斧”时别“手软”,就像雕刻一样,除了讲究艺术性,更要讲究力度,因为我们所要呈现给我们学生的应该是一件适合他们的艺术品。2:适度修补(amend something)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修补。例如,在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三课中编排了一组图及相应的对话,其对话主要是该单元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主要句型。针对本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薄弱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a. 呈现图片,但不出示对话;b.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使用”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o is thegirl?” “Is the pen on the desk?”等已经学过的句型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c.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要求他们重新组织语言,对图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或描述;d. 让学生根据图意,自由表演对话。整个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一句话的回答问题到一小段的简要描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并逐步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再把看图描述或介绍视为“畏途”。3:合理调整(replace something)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前置、或顺延,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了某件重要事情,如儿童节,圣诞节之类,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记得有一次,我的同事正在填写学生的点名册,惊奇地发现班中一位女生的出生日期刚好是当天,于是就随口提了一句。当时我正在备课,内容刚好是关于生日聚会的,但那个单元的内容按计划是下个星期的。本来我还在思索该怎么引出“birthday”,没想到“天赐良机”,在确定内容的难度与词汇量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临时调整教学内容,那堂课,我舍弃了原本的教学内容,而给那个学生办了个“birthday party”。全班同学在赠送自制礼物活动中,熟练地掌握了“Happy birthday! This present is for you.”等句型,最后我们以一首生日歌结束了这堂课。下课后,那个学生跑过来问我是如何得知她的生日的,看着她红红的眼眶,我告诉她:“这是秘密!”直到现在,我都还没告诉她。我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在看到学生们晶亮的眼神时,我就知道这点了;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呢?在真情实景中,他们对英语的投入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谁能说那不是一幅最美的图画?谁能说我们教师不是“艺术家”呢?4:适当补充 (add something)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比如在学习We’re from China. We speak Chinese.时,学生能够很快能理解并接受,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I’mfrom England. I speak English. They’re from America. They speak American.但事实却并非如他们所想的The American speak American. ,but English.当然,也许,你会向学生解释美国人说的不是美语,而是英语,并且让他们死记硬背,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换个角度考虑,假如你是学生的话,你是否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样都是说英语呢?他们之间是不是有某些关系或相似之处?这时,作为老师,你会放任学生继续存疑还是解惑呢?我选择了后者。我向他们介绍了有关美国的建国经历,以及英美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仅解开了心中谜团,更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他们更是积极查阅各种资料,了解英美两国的情况。事实上,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仅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还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在英语交际中减少因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歧义的现象。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诸如当外国人赞美你的某项长处时,你应该表达谢意,而不是谦虚地回答“No.”或者是“Where? Where?”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作为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恰当地艺术地处理教材,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便是挑战之一。是不断地克服困难,根据实际,灵活处理,或删、或改、或添、或换,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当一个“艺术家”;还是“墨守成规”,当一名“教书匠”,相信大家都会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不是吗?二、 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教学对象的确定性及其固有的独特性,都决定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新授课的传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固着点,目的在感动将新的知识内容纳入其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同时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其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也带有不同的群体特点和群体需求,教学活动总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教材的编排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活动必然也要从学生的原生态生活出发,使学习和生活相联系。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师与学生水**融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关键就在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常识;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好,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学好,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展开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否则教学只是教师单向教的活动,是教师自说自画的表演,是脱离学生生活基础乏味的过程,是完成教学内容形式化的任务,是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的消磨。这样的教学就背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初衷。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都特别重视精心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已经学好了,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哪些是远离他们生活的。三、 选择教法方法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作用于对象的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将教材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保证。教学方法受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受教学物质条件的制约,受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上好课同样至关重要。不同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会因其教学观念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作为保证教学过程的得要媒介,在备课过程中轻视不得。精备了学生和教材却忽视了教法的选择,教学活动仍然是不完满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因为教法的选用不当,而使得精备学生,精备努力付之东流。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才能将教师在备课过程所把握的学生特点及对精确分析体现出来,才能准确高效又充满激情地将教材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备教法,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在上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都会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使其行之有效地为教学双边服务。现在我们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任务性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正在实验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使用任务性教学。但现在看来有点不适用。这种方法提倡在目的语境中真实地使用目的语。尤其强调语言材料和使用环境的真实。而中国目前根本不具备这种语言环境。教材中语言材料也是经过改编的,并不真实。任务型教学法提倡的在用中学也是令人置疑的,学和用应该是有顺序的,有先有后。如果过分地强调使用和实用,会造成严重的输入和理解不足,造成费时费力。我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不应该是抓两头,带中间。众所周之,目前英语教学中是非曲直主要的一个矛盾就是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小学开设外语课以后,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的越来越早。一个班级基本上是由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少数成绩差的学生和大多数的成绩中间地带学生组成的。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两头----少数好学生和少数差学生抓住,中等学生就会被带动进步。恰恰相反,我认为只有抓住中间地带的学生,把他们的成绩提高上来,才能促动好学生更好,差生也积极要求进步。如果不重视中等生那好学生会越来越少,不但中等生保不住,差生也会越来越多。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对差生要关爱,对中等生要偏爱。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智力、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是必然的,也是动态的。对差生光靠补课是不够的。不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心理优势,怎么补也是补不上的。另外,现在有些教师还在实行分层次教学,它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上课的时候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容易造成差生心理悲观,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机。在英国、芬兰等西方国家,我们可见到过很多分层教学的例子,还有的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教学的。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要求不能超过1:5,一旦超过了1:8的比例,就没有人去上学了,国外学校收费也相当高。如果一个学校有3000名学生,一个班里有70、80名学生,你又能怎么去分层教学呢?因引,我们要脚踏实地地研究如何不加班加点,不占用学生学习其它科目和休息时间,来把外语教学搞得更好。既然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中间学生身上,那么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面向大多数的中间学生,充分考虑大多数中间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掌握一种教学方法,应该触类旁通,把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多,我们就应该适当的考虑一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切忌不能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好学生的能力,真正起到帮带作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所教的中等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3202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美术说课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