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峡博客 二小老师会上不了

诊断,就是通过实验、测试、观察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医师诊病、技师判断故障是这样,本博诊断社会病也是这样。(曾用网名:牧云翁)
放弃,难道不行吗
& 17:48:08
/ 个人分类: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兔子的好高自大被众人嘲笑了几千年。我发现中国人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尤其喜欢故事中那只坚持不懈的乌龟,于是“龟兔赛跑”被作为经典故事写进了幼儿教育的教材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励志故事。这是怎样的一种品质?自己明明是笨手笨脚的乌龟,却要傻呵呵的与灵巧的兔子比快跑,不是凭自己的优势,而是靠盲目的勤奋努力,然后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对手的失算上。这是一种恶性竞争的思维模式,希望竞争对手倒霉,然后自己获胜;这是一种贪图虚名的功利思想,乌龟获胜,得到了获奖证书,就美滋滋地真的以为自己比兔子跑得快;这是一种唯文凭论的人才观,仅凭一张文凭(获奖证书)就认定乌龟比兔子跑得快。放眼看看我们身边的社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中考、高考、就业、婚配,以及成年人的商场角逐、职场升迁等等的一切,难道不都是在进行着龟兔赛跑吗。乌龟应该放弃参加这样的比赛,乌龟即便赢了兔子,也不会真的比兔子跑的快。乌龟比兔子强的项目有的是:负重、潜水、游泳,乌龟的寿命也比兔子长的多,何必要与兔子比跑快呢!兔子也应该放弃参加这样的比赛,你跑赢了乌龟算什么本事。你要跑赢了豺狼虎豹之流才是真本领。然而,整个社会都在不断重复着龟兔赛跑的傻事,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教育。/ 这是海峡博客 我们老师要求转载别人的写作 但不知道怎么转 会的帮忙下
13-01-10 &
影视,娱乐八卦达人
我网址在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风为什么会有方向
& 14:45:16
&&&&&&& 山间袅袅地升起了一朵白云。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一不留神会就这样远离了自幼生长的那条溪流,远离了爱自己的鱼,一个人孤单的飘着。想着想着,就觉得心里湿湿的,想流泪。 暖暖的风从遥远的海边一路吹来,‘嘿,干嘛一个人不开心呢,我陪你走一段吧,看看漂亮的风景!’ 于是风吹着云,一路向北,向北。 云喜欢上风那股暖暖的感觉,渐渐的淡忘了自己那条河流,还有河里爱着自己的鱼。 但,有一天,风说,你该停下,不能再跟我一起走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要分离?这样一起不是挺好吗?云本以为他们会就着样一路走下去,没想过这一天——他们会分离。 因为你是云,而我是风。云有云的归宿,风有风的方向。 一直奔向这个方向,就是我的使命。但是我的方向,现在真的不再适合你。 说完,风走了,依旧向北。 云的心里一团乱麻,它不想就这样离别,但又不知该怎样。只有毫无意识的跟在风的后边,不知道该就此离开去寻找自己的方向还是要努力的向前追赶风。 突然,云发现前面的风竟然停了。原来,是风迎面遭遇了一股强大的来自北方凛冽的寒风。南风要北往,北风要南来,各有个的使命,各有个的方向,谁也不肯退让。于是两股势力就这样纠缠,绞杀在一起,一会儿南风向北突进一点,一会儿又是北风向南侵入一些。 南风已然拼尽了全力,但在强大冷酷的北风面前,却显得那么的势单力薄。终于,一股凛冽的寒风突破了南风的阵线袭到躲在后面的云,那种冰冷的伤痛,使得云再也难以自抑,悲伤的泪水大滴大滴的从心里流下来,落到了地面上。 云消失了,化成了雨。化成了雨的云不知道,在它走后,南风终于没有抵住北风的强大压力,被彻底吞噬了。 雨水落到了地面上,渐渐汇成了小溪,汇入了河流,一路流向来时的方向。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里有熟悉的一切,岸边的花木,水里的水草,还有爱自己的鱼。 可是可是,成为了水的云还是怀念着风,那曾经带给自己一路快乐与温暖的不一样的人。 但风又在哪呢? 云,快看,向你招手的树,和你点头的花,还有舢板那扬起的帆!多好啊!云的水草朋友们说。 看到了,可那又怎样? 那就是风啊,南风...可是它还是要向北,不停的向北。水草们说。 是哦,那是风,依旧执着的向北的风,命中注定要向北的风。 于是云想起了风的话:风有风的方向,风有风的使命......一看我这文章题目,读书人肯定要笑:太浅薄了,太浅薄了!我确实太浅薄,从来不敢登大雅之堂,尽写“挑担卖菜者流”的世俗人生。
与我同样浅薄也不看《红楼梦》的,是“读过书又写过书”的厦门一位文人,他就是几年前太早过世的张力兄。
多年前,有一回我在市政府旧址的《厦门文学》狭小紧迫的编辑室里与泓莹等人闲聊,话题扯上《红楼梦》,我公然大言不惭说从来不看这本“中国文学之经典”。我看得出众人闻之的“惊骇不已、不可思议、嗤之以鼻”,唯有张力兄咧开嘴,离开座位走过来同我握手。他也大言不惭:“我也不看《红楼梦》”。
张力兄不看《红楼梦》在此之前是否公开宣扬过?我不知道。但这次有我“不怕丢脸公然坦言”在前,他紧跟在后大声附和,还怕什么“公然坦言不怕丢脸”?
我为什么不看《红楼梦》?我说不清楚,更多的原因是不想说。
前一阵子,几位朋友邀请厦大应锦襄老师夫妇小聚。恰巧泓莹又在场,有人提到《红楼梦》,我依然不怕丢脸:“没读过《红楼梦》,也不想读。”
这让应老师有些奇怪,问我何因。
因在何处?我第一次知道《红楼梦》是在读小学二年级的1959年。那一天,在从厦门到集美的船上我旁边一个大人捧着一本大书看着就睡去了。我看见那歪在他大腿上的书皮写着三个字《红楼梦》。这三个字第一次让我看见就让我铭记了一生。此后我经常看见报纸、书刋有关《红楼梦》的评论,而这一切又离我太远我不懂。家里穷,除了兄长们的课本几乎没有一本可以叫“课外书”的东西。我一直有个愿望:我长大以后挣钱了一定要自己买《红楼梦》看!
但是,待到有一天《红楼梦》送到手上,又不要花一分钱的时候我竟然不想看了!
这大概是在1973年或1974年的时候,在闽西下乡过去了四、五年。林彪走了,全国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全国“批林批孔”、全国“学哲学”、全国……管知青的“四面办”忽然发了小说给我们看: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和一整套《红楼梦》。
我平生第一次打开这部心仪许久的“经典”,心中居然无一丝激动!
因为这是“上面”命令我们去看的。
因为这是必须循着“上面”的“指示”去读懂、去学习、去理解、去领会“阶级斗争”的……
单是这种被强迫接受“吃好料”我就万分的反感,看这猛地“免费送货上门”的好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狼外婆的阴谋”。
不过,童年时铭刻在心的《红楼梦》三个字还是引诱我打开了“经典之作”。
很不幸,这部书打开的太不是时候了,仅看了几页,见那不男不女的“宝哥哥”和那些妞们要吟诗作对了我便丢开书了。那温柔乡里的锦绣衣食跟我锄头赤膊的生活简直是天堂与地狱!
我坚决不再翻看《红楼梦》。
我更坚定了它是“狼外婆的阴谋”:在这么见缝插针地“斗私批修”、“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政治环境中强迫我们看这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是他“上面疯了”?还是我“下面儍了”?
又后来,要全国人民读《水浒传》:“一部水浒,好就好在投降……”幸亏我已在文革中自己找《水浒传》看了,否则到今天我也不会去看《水浒传》。
我告诉应老师:在下乡期间最让我感动的书是《牛虻》。
应老师大吃一惊:她偏偏就是不看《牛虻》的!
“我至今没看《牛虻》。我年轻时看过苏联拍的电影《牛虻》,我反感那种叫人去舍生忘死的宣传,所以连小说都不看了。你当时为什么会被感动?”
我小时候看过苏联电影《牛虻》,但没印象。下乡时被这本书打动的是:在那个疯狂迷信的年代我,看见了被崇拜的偶像是虚伪的,体验了那种被人强迫崇拜的偶像被打碎的快感!
在那天与应老师交谈之后,我忽然明白了我的“为什么不看《红楼梦》”,也明白了应老师为什么不读《牛虻》。
《红楼梦》、《牛虻》仅仅是书而已,但我们人本身却常常“不仅仅是人而已”。那些企图利用《红楼梦》、《牛虻》使之“不仅仅是书而已”的人,目的在于使我们这些本来“仅仅是人而已”的人变成“不是人”。
如果你还想让自己“仅仅是人而已”,你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反抗“让你不仅仅是人”的压迫。这种反抗又常常会因“防卫过当”,以致把“仅仅是一本书”的书当成了“不仅仅是一本书”,连同自己也变成了“不仅仅是人”。
我自己明白,这种历史后遗症是极难医治的。
我什么时候能再找回童年时的纯真,像渴望初恋一样以“仅仅是一个人”的正常心态打开“仅仅是一本书”的《红楼梦》?
本期编辑:刘学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一个普通中学语文教师,一个积极生活,热爱教育的普通人,一个关心社会,认真思考的社会人,一个喜欢把思考转化为文字的人。
“难得糊涂”为什么会成为不少中国人的座右铭?
& 21:57:21
/ 个人分类:
中国人很聪明,这个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中国人很精明,也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但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却选择”难得糊涂“,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中国人有毛病?难道是中国人糊涂?如果要了解这个命题,是非得好好地学习中国文化的历史,好好地研究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正是中国人太聪明了,正是中国人太精明了,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不同阶层的人,特别善于琢磨那些有权势有能力的人的心理,在权势之人的跟前,中国人是很善于伪装自己的,是很善于让自己变得糊涂,变得不够聪明,甚至有点笨,他们想从这些有权有势的人身上获取自己想获得的利益,他们得想尽一切方法来讨好这些权贵之人,对于权贵身上有的那些毛病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得睁着眼睛说瞎话拍马屁把那些毛病说出优点,把丑陋的说成天仙。不少人只是因为谙熟”难得糊涂“之道,在官场里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不断地以这种方式为自己赢得生存发展之路。能够以如此的方式成功之人,自古以来多也。据我们掌握的史料,在官场能够算上“不倒翁”的人有好几位,其中在“五代时期”一位名叫冯道的人,可以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样一个极为典型之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倒翁“就是他将”难得糊涂“的精髓领悟到了极致,运用到了极致。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人就是精明人,就是聪明人,中国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评价大多数都会称赞这样的人。而那些做事认真兢兢业业不会溜须拍马逢迎的人,在如此的文化体系里,却被人评价为糊涂,真糊涂。因为尽管这种人会做事,尽管这种人的确有能力,尽管这种人上司也需要,但是这种人却社会的文化评价体系里并不能赢得上司的欣赏,也不会得到众人的认可与肯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是傻瓜,这样的人是那种不能真正领悟中国人文化精髓的人。想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文化环境里获得所谓的成就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的核心就是真正理解与领悟”难得糊涂“这种文化内涵的最本质的意义,并且最终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他就可能出人头地,哪怕这个人并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却有很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因为他将”难得糊涂&视为自己为人处世之本,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畅通无阻。正是如此,“难得糊涂”才成为不少中国人的座右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峡博客 二小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