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汽车轮胎规格中看轮胎的位置

上海市中心驾校师傅传授判断车轮位置技巧_市中心驾校
服务热线:021-1-
免费电话咨询报名
报名方式:电话预约报名、网上在线报名
接送范围:奉贤区、浦江镇、8号线沿线均可接送
驾校地址:奉贤区星火基地
联系电话:021-
注意:报名就安排上车,2-3周安排考试
市中心驾校动态详情当前位置: >
沪ICP备号&&&版权所有:上海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市中心驾校)&&&最近浏览论坛:
关注/收藏的论坛:
热门论坛推荐:
驾校不教的知识(11)如何判断车轮位置
文章有更新通知您!
  [ 用车养车]&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关于停车时如何判断距离和后视镜如何判断距离的小方法,近日不少朋友在博客中问到了如何判断车辆宽度和车轮所在位置的问题。为此我们也搜集了网络中一些窍门,今天就再次为大家验证一次。  & 不同车型,驾驶人员以及坐姿都会对判断造成影响,本文方法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会有差别,请特别注意!●& 左轮位置  如何判断左轮轧线?  网络中常见的一种判断方法,驾驶员合适坐姿平视前方,当左侧雨刮器与车身结合点重合于车道左侧白线与车头机器盖的结合点时,左侧已经轧上分道线。通过我们使用不同车辆验证后发现,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还不算严谨。由于每个车的雨刮器位置和大小都不一样,所以所谓的结合点并不统一。  通过几次实验我们发现,当车道左侧分道线与车头结合点距离左侧大约20cm左右时,左侧车轮应该已经或即将压线。  如何判断左线60cm?  当然在日常驾驶中,轧线行驶肯定是不够安全的,因此尽量保持车道中央行驶是最好的办法。目前中的车道宽度在3米左右,所以行车时左右预留60cm左右就比较合适。驾驶员合适坐姿平视前方,地面分道线与车辆左前角重合,并且延伸线与前挡风左下角距离10cm左右,此时车辆距左侧车道线大约60cm左右。●& 右轮位置  如何判断右轮压线?  因为驾驶员位置靠左,因此预判右侧车轮时的方法与左侧稍有不同。当右侧车道白线与机器盖中央位置重合时车辆就基本轧线了。   如何判断右线60cm?  判断右侧车右侧车道线60cm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不同车辆的参照物也有所不同,只要保证路面白线在机器盖中央偏右一些位置就没有问题。●& 贴边停车  贴边停车其实道理和上面讲到的情况相同,只是车道线换为了车位线或是马路牙子。当然在停车位允许的情况下,不用刻意太贴近马路牙子,以免发生对轮胎轮毂的刮蹭。必要时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车道线或探头观察更保险。●& 判断宽度能否通过  看了上面的方法肯定有朋友会问,在没有车道线的狭窄路面上怎么判断车辆能否通过呢。首先驾驶员应当对路面宽度有一个大概的判断,路面狭窄情况下应当放慢车速。由于驾驶员位于车辆左侧,因此左侧距离把握肯定比右侧从容,所以车辆可以适当的贴左。  将车辆贴近错车点时,观察两侧障碍物,将障碍物外侧边缘理解为上文提到的车道线,判断左右两侧车轮是否可以在“线”内通过。当然不同于对比车道线,两侧后视镜的宽度也要考虑在内,并且一些判断上的误差也要预留。当然如果确实技术有限,取巧的办法是等待别的车辆顺利通过后再通过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在实际驾驶中,我们提供的方法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不同车型和不同的驾驶者对于标志物的判断都会有所差异。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这样的方法结合自己的驾驶习惯来摸索适合自己的“标志点”,能让日常驾驶更加游刃有余。(文/ 郭骁)《》频道帮您解决车辆使用上遇到的问题点击进入&&
收藏成功!
文章有更新通知您!
汽车之家精彩活动推荐
汽车之家温馨提示您:留言中请不要恶意攻击国家、其他用户及工作人员,不要发布任何广告性质的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永久封杀违反以上规定的ID。流畅沟通、观点鲜明、善意提醒是我们推崇的良性留言氛围。
留言中所有与交易和团购相关的信息均为虚假信息,与汽车之家无关,请勿相信。
手机/平板电脑上看汽车之家
文章有更新通知您!
现场惊喜底价
购车即享5重礼如何在汽车中看轮胎的位置_百度知道
如何在汽车中看轮胎的位置
提问者采纳
其实你没必要知道轮胎的位置,差不多在左侧雨刮器中间凸起的位置(如果有点害怕,就是个感觉,就在往左侧多偏移一点)这个开车,你只要多个心眼右侧轮胎是汽车玻璃的中间看下去(如果有点害怕,就在往右侧多偏移一点)左侧轮胎是正对玻璃的左侧偏移一点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车开得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故意找一些参照物去练习一下
一般家用轿车,左前胎就在你的左脚下,右前胎在你驾驶时视线斜45度方向,这也因人而异,假如做的太靠前或是靠后就有偏差,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轮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培养良好的车体位置感觉?
本文行家:
图1 车内视线盲区&1.对汽车的静态感觉
1)对汽车整体的静态感觉当你把汽车摆正停放后,驾驶员对车体各部分与路面相对位置的视觉感觉,称为静态感觉,正确认识车体一静态感觉,有助于驾驶员准确判断车轮的行驶轨迹,准确判断车体在路面上的位置。&&&&&①右侧车体部分的感觉&&&&&&一般来说,驾驶员视线通过汽车前部中间的位置延伸到地面的交汇点就是右侧车轮将要到达的地方,这些交汇点的运行轨迹即右侧车轮的运行轨迹。那么,驾驶员视线通过车体前部中间位置到车体右边线的任何一位置延伸到地面的交汇点必须在右侧车轮的运行轨迹之外,所以,驾驶员通过车体在路面的交汇点判断出来的车宽远远大于实际车宽。驾驶员对右侧多出来的这部分车体的感觉是在右侧车轮之外,有一块伴随着车体同行,向右凸出的一大块“屏障体”。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要求要由远到近,这样你就好办多了,胆子也要大一些了。&&&&&②左侧车体部分的感觉&&&&&&&&&&&驾驶员对左侧车体的感觉与右侧相似,只是车轮的行驶轨迹的位置和“屏障体”的大小不一样。一般来讲,驾驶员视线通过汽车前部距离车体左侧边线15~20CM&的地方延伸到地面的交汇点就是左侧车轮要到达的地方,那么,驾驶员对左侧多出来的这部分车体感觉是在左侧车轮之外,有一块伴随着车体同行,向凸出的一小块“屏蔽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不到的地方,这比右侧要好得多。③正面车体部分的感觉当驾驶员透过窗口观察路面,车体正面向前有较大凸出的感觉。驾驶员对车体的感觉会因作为的前后、高低、车种的不同而略有差别。2)车内视线盲区驾驶员看不到的地方成为盲区。盲区是一个空间立体范围,即驾驶员的视线通过车窗延伸到地面所形成的封闭立体空间。盲区内的物体及路面驾驶员是看不到的,驾驶员在驾驶时必须小心对待。正确掌握车体盲区感觉的特点,对安全驾驶汽车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如图1所示,盲区的范围同样会因座位的前后、高低、车种的不同而略有差别。2.对汽车的动态感觉
1)内外轮差的感觉汽车在曲线行驶时,同侧车轮的行驶轨迹是不一样的,后轮的行驶轨迹总得离于前轮的行驶轨迹。汽车左转时,左(右)后轮行驶轨迹位于左右前轮的行驶轨迹的右侧。汽车行驶曲线的曲率越大,后轮的行驶轨迹偏于同侧前轮的行驶轨迹大;汽车行驶曲线的曲率越小,后轮的行驶轨迹偏离于同侧前轮的行驶轨迹越小。内侧前后车轮的轮差称为内轮差,侧前后车轮的轮差称为外轮差。轮差的大小与汽车轴距有关,轴距越长,轮差越大;轴距越小,轮差越小。一般普通轿车最大的内轮差为O.8m~O.9m,外轮差约为0.7m,如图2-12所示。由于汽车曲线行驶时轮差的存在,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行驶时,既要防止内后轮掉沟或撞及障碍物,又要防止外前轮越出路外或碰及障碍物。&图2 内轮差与外轮差&2)车轮在行进中的位置驾驶员在驾驶时,需要确认车轮在路面的位置。由于视线盲区的干扰.初学者难以准确把握车轮在路面的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通常应利用车体的某些部位加以参照。对车轮横向位置的感觉可通过压左侧标志线或右侧标志线、靠路边行驶来确定,如图3所示。图3 车轮横向位置&对车轮纵向位置的感觉可利用左侧车窗底线与路面相对位置来确定,如图4所示。图4 车轮纵向位置&对车轮横向位置的感觉也可利用自身的部位作参照。一般左腿向前的延长线是左前轮的行驶轨迹,右腿的位置是汽车车身的中心线。驾驶员在驾驶时,只要保证右腿经常对正路面中心线,就可以保证汽车在道路的中间行驶。3)车速的感觉汽车在前进时,周围的物体(树木、楼群、电线杆等)及路面相对于车体向后流动,若驾驶时能看清路及物体,说明车速不快;若驾驶员需费力才能看清路面及物体,说明汽车在高速行驶。车速越高,驾驶员的视线越模糊。4)行进中视觉的变化①进行中视力的变化。视力按人与视标的相对关系分为静视力和动视力:静视力是指人和视标都在不动状态下的视力;动视力是指人和视标处于运动(其中的一方或双方都运动)时的视力.汽车驾驶员在行车时为动视力。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特殊情况下还能低到30%-40%,例如,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时,驾驶员可看清前方240m处的交通标志,而当车速提高到80km/h的速度时,则连前方160m处的交通标志都看不清。研究表明:驾驶员的动视力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车速越高,动视力越低,驾驶员对周围环境与行人的分辨力越低,就越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员根据自己的视力合理控制车速。②行进中视野的变化。驾驶员在静止时可以看清前方130度。范围内的人或物体,称为静视野。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员的视野会变得越来越窄,一般车速为40km/h时,视野约为100度;车速为60km/h时,视野约为65度;车速为80km/h时,视野约为40度;车速为60km/h时,视野会变窄至lO度~15度。车辆在行进中的视野称为动视野。由于动视野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变窄,故要求驾驶员在驾驶时特别注意视野之外的行人和车辆带来的潜在危险。&&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刘俊利。作者在新浪、搜狐、腾讯、互动百科,均开有自媒体。欲访问者请搜作者姓名“刘俊利”即可。个人微信公众号:liujunli2863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轮胎规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