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南地名翻译和路名翻译的规范有吗

[十三届五次]关于规范城市地名的英文翻译的提案
提案基本信息
提案时间:
关于规范城市地名的英文翻译的提案
提案内容:
关于规范城市地名的英文翻译的提案地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产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向导标志意义和功能,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地名体现了一个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各地与世界各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到成都工作、游览、交流、学习和居住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到成都来也必然要在城市中流动,就需要知道地名。国际化的进程同时要求对地名提供外文(英文)的翻译,以便于交流。在地名的外文(英文)翻译中,要考虑地名的外文(英文)翻译要能够发挥其交流的功能,更要考虑到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国格和民族尊严。在地名的外文(英文)翻译中,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而不是翻译为外文(英文)的含义,这不仅是中国的统一标准,而且是国际标准,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成都市的英文翻译为Chengdu City,而不能翻译为Become Capital City。成都许多街道、公交、地铁和站名的英文翻译多有不妥,看似用用英文表达地名的含义,实际上不便于交流,还有失国格和民族尊严,如文殊院(Wenshu Monastery)、高新区(Hi-Tech Zone)、金融城(Financial City)、孵化园(Incubation Park)、海洋公园(Ocean Park)、世纪城(Century City)。试想一个不会说中文的外宾问路“Incubation Park?”,一个不懂英文的成都人能知道何地是“Incubation Park”吗?即使懂英文而对成都地形不熟悉的中国人,也可能不能知道何地是“Incubation Park”!或可能理解为“孵蛋公园”。试想一个不会说中文的外宾问路“Huaxiba?”,一个不懂英文的成都人是能够为他指出何地是 “Huaxiba”的,懂英文而对成都地形不熟悉的中国人,也能猜到“Huaxiba”是什么意思。建议:1、制定成都市街道名、地名等外文(英文)翻译条例。2、组织学生志愿者队伍,查找成都市政街道名、地名等外文(英文)翻译的错误。3、核实及修改都市街道名、地名等错误的外文(英文)翻译。
版权所有:成都市政协办公厅&&&主办单位:成都市政协办公厅&&&备案号:蜀ICP备号
技术支持:四川鼎天软件有限公司&&&电话:400-&&&  最近,我在内蒙古等地旅行,发现一些机场、车站、当地街道及建筑物、广告中地名翻译不规范。如:把哈尔滨(Harbin)译成Ha’erbin;把呼和浩特(Hohhot)译成Huhehaote;把锡林浩特(Xinlin Hot)译成Xinlinhaote;把呼伦贝尔(Hunlun Buir)译成Hunlunbei’er;把乌鲁木齐(Urumqi)译成Wulumuqi等等。完全是按汉语拼音翻译的。把火车哈尔滨西站译成Haerbin West Station完全是意译。连国航内蒙古分公司的飞机上也把内蒙古(Nei Mongol)意译成Inner Mongolia。县、市都意译成County、City。  以上问题,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关系、民族感情,也给部分旅客带来不便。应由国务院协调、督促国务院有关部委、交通运输企业及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予以整改。地名,包括企业名称中涉及的地名的翻译均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进行。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还有把阿尔山(Arxan)译成Aershan,把额尔古纳(Ergun)译成Erguna的。
  地名翻译不规范,也影响了当地形象。
  这个问题涉及到公安、民政、市场、铁路、公路、民航、旅游、市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工程量”大。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是只有高翻才知道的小常识:外国地名咋翻译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不是只有高翻才知道的小常识:外国地名咋翻译
  地名译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内涵,同样也拥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和趣闻。
  绝大部分地名译名很早就已经确定下来,而在那个时候,地名翻译并没有通行的规定,因此,所翻译出来的地名也是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绝大部分地名是音译,但也有少量是纯粹的意译,有些则是音译、意译相结合。音译不再赘叙,意译或音译意译相结合方面有两个有趣的例子:
  “牛津”这一地名是一个翻译得非常精彩的纯意译地名,像这样完全意译而且又翻译得非常贴近外文原文、而且还颇有古韵的例子极为罕见。Ox英文意为“牛”,Ford意为“渡口”(在古汉语中称作“津”,如三国中的逍遥津),Oxford译为“牛津”堪称绝妙。另外一个翻译得非常妙的地名是“白俄罗斯”(Belarus)这一国名。虽然主要是音译,但这一名称却正好体现出这两个同属东斯拉夫民族非常亲近的民族亲缘关系,既是音译但又带点意译,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当然,不是所有的外国地名都有明确意义,因此,绝大多数地名译名仍然用的是音译,如“加利福尼亚”“斯特拉斯堡”“伊拉克”“阿非利加”等等。
  从更深的层次来探究,地名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也常常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例如,我们熟知的San Francisco以前曾经存在着“圣弗朗西斯科”和“旧金山”两种译法,不过现在已经统一为“旧金山”了。据考证,San Francisco曾被西班牙统治,到了19世纪,这里成为了美国淘金热的中心地区,早期华人劳工移居美国后多居住于此,因此当地华人称之为“金山”,后来,人们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现金矿后,也曾为其取名为“金山”,为了区分,人们就将San Francisco称为“旧金山”。因此,确切地说,“旧金山”这一与英文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的称呼应被视为华人对这个城市的命名,而不是针对San Francisco这一英文地名的中文译名。
  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国夏威夷州的"Honolulu"。这一地名的音译是“火奴鲁鲁”,但现在一般都译为“檀香山”。据称,Honolulu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屏蔽之湾”或“屏蔽之地”,但华侨们喜欢称之为“檀香山”,原因是夏威夷以前出产贵重的檀香木,并且还曾出口到中国,因此现在人们所使用的“檀香山”这一地名也是华侨对这一地方的某种称呼,而不是中文译名,但“檀香山”这一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地名中出现“新”、“旧”的情况是地名译名中最常见的音译、意译混合的例子,一般来说,这里的"New"都译为“新”,例如New Orleans(新奥尔良),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New England(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指的是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新德里”等,这一规则最著名的例外当属“纽约”。
  其实,有"New"的地名,常常是带有殖民地色彩的。殖民者入侵某个国家并实行殖民统治后,常喜欢将殖民国的某些地区取一个与宗主国某一地区同样的名字,而为了便于区分,殖民者有时就在该地名前加个"New"。例如,纽约在历史上作为荷兰殖民地时,曾经有“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和“新尼德兰”(New Netherlands)这两个名称,1674年,纽约永久割让给英国后,名称才改为“纽约”。New Orleans(新奥尔良,与之相对应的有法国的“奥尔良”)、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与之相对应的有英国的“汉普郡”)、New England(新英格兰)等都是类似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韩国首都改名为“首尔”已经很久了,但从“汉城”到“首尔”,个中的历史渊源恐怕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一地方在高丽王朝前期时被称为“南京”(Namgyeong ),在高丽王朝后期时被称为“汉阳”(Hanyang ),在朝鲜王朝时期被称为“汉城”(Hansung),而在日本统治时期则被称为“京城”、“井城”(Gyeongsung)。
  1945年朝鲜半岛解放、大韩民国定都“汉城”后,出于某种原因,韩国决定不再使用韩国首都原有的汉字地名“汉城”,而为本国首都新创了一个纯朝鲜语的地名拼写DD"??"(??所对应的拉丁字母转写为Seoul),因此,"Seoul"成了朝鲜半岛上唯一一个只有朝鲜语拼写而没有韩国官方汉字地名标记的城市。然而,由于韩国一方面不再使用这一地方的汉字地名“汉城”,而另一方面又没有提供其它汉字地名来取代“汉城”这个称呼,因此,在翻译成汉字时,国际汉语文化圈内只能继续使用“汉城”这一汉字地名。
  从名称的来源来说,除了"??"(??所对应的拉丁字母转写为Seoul)这一韩国人自创的新名称外,其它旧有的名称,如Namgyeong 、Hansung、Gyeongsung等名称,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韩国或者曾被殖民、或者曾接受过汉文化洗礼的历史,而这两种情况中任何一种情况都令韩国人感到非常不快。因此,日,时任“汉城”市市长的李明博正式宣布韩国首都的汉字名称为“首尔”,“首尔”一词即"Seoul"这一地名的拉丁字母音译,并通知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出于对邻国的尊重,开始采用“首尔”这一名称。当然,韩国首都此次更名的背后蕴含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由于中国近代的落后,让如今的韩国人不愿意承认汉文化尤其是汉字对朝鲜语曾经有过的巨大影响,更不愿意承认韩国在明清两朝都是中国附庸国这一事实,所以韩国处处都试图割裂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千方百计地寻找其文化独立性,其中,“去汉字化运动”是一项重要内容。其实,了解朝鲜语构造的人都明白,如果完全放弃汉字而只用朝鲜语,是非常容易产生歧义的,尤其是在人名和地名方面,会造成巨大的混乱。
  目前,外国地名译写的规范化机构是中国地名委员会。目前最权威的外国地名词典--《世界地名录》即为该机构所编纂。该机构还制定和颁布了《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制定了英、法、德、西、俄、阿拉伯语这几个主要语种地名的译音表。外国地名的具体译写原则比较复杂,在此只能简要叙述。
  从外国地名译写总的翻译原则来说,外国地名翻译以音译为主,意译为辅,并适当照顾习惯译名。具体说来,就是地名中的专名部分一般音译,而地理通名部分一般意译。例如,Mariana Islands的前半部分音译,后半部分意译,译为“马里亚纳群岛”,同样的例子还有Bering Straits(白令海峡)、Bay of Bengal(孟加拉湾)等。
  在地名翻译中,地理通名所涉及的不光只有英语,还有其它语种的地理通名,非英语语种的地理通名一般也意译。例如,Montagne(山,法语)、Monte(山,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Kaap(角,荷兰语)、Cuan(湾、港,爱尔兰语)、Kowtal(山口,普什图语)等。
  有些地名就是纯粹意译的,如美国阿肯色州首府Little Rock City(小石城)、美国的Grand Canyon(大峡谷)和Long Island(长岛)等。地名中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一般意译,如Great Nicobar Island(大尼科巴岛)、Castilla la Nueva(新卡斯蒂利亚)、Great Bear Lake(大熊湖)、Bahr el Azraq(青尼罗河)等。一些以著名人物名字命名的地名,一般也意译,如Prince Edward Island(爱德华王子岛)、Joseph Bonaparte Gulf(约瑟夫?波拿巴湾)等。
  此外,还有一些以数词或日期命名的地名,也用意译,因此会出现很奇特的译名,如One Hundred and Two River(一二河,美国)和阿根廷的Cuatro de Junio(六月四日城)。
  从外国地名的属地语言的角度来说,凡有两种以上法定语言的地区,其地名翻译以这种语言的分布地区,或以该地名源于何种语言为依据。如瑞士的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因此瑞士地名须按照所属语区的发音来进行翻译:如Bulach(德语区)译为“比拉赫”,La Chaux de Fonds(法语区)译为“拉绍德封”,Mendrisio(意大利语区)译为“门德里西奥”;南非的官方语言有英语和阿非利康语(南非荷兰语),因此,英语地名Worcester译为“伍斯特”,阿非利康语地名Goedemoed译为“胡德穆德”。塞浦路斯北部讲土耳其语,南部讲希腊语,因此塞浦路斯地名的翻译也要根据这两种语言来进行区分。此外,有些国家虽然只有一种统治性的官方语言,但如果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在一些地区影响力强大,则该地区的地名原则上按照该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如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地名基本按照加泰罗尼亚语发音翻译;博茨瓦纳以茨瓦纳语为法定语言,但西部和北部的许多地名则按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或部落语言的发音翻译。
  除属地语言原则外,在翻译过程中,外国地名翻译也有不少有趣的处理原则,例如,阿拉伯地名中的冠词如Al, El, Ash等一律按照人名翻译时的翻译习惯进行省略,如利比亚的Al Khums译为“胡姆斯”,Bir ash Shuwayrif译为“比尔舒韦里夫”,这一点和阿拉伯人名中冠词一般省略不译的原则是一致的。
  但由于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人名中的冠词往往音译出来,如“德拉克洛瓦”“拉封丹”等,因此,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地名中的冠词往往音译出来,如西班牙语地名La Paz译为“拉巴斯”,意大利语地名La Spezia译为“拉斯佩齐亚”,法语地名Le Mans译为“勒芒”。
  此外,有些地名在地图上标注时带有修饰短语,实际翻译时往往只译主要部分,如地图上的Frankfurt an der Oder意为“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实际翻译时只译为“法兰克福”;地名中的连接词往往用"-"代替,如美国地名Wade and Stinson译为“韦德-斯廷森”;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各部分之间加中圆点,如卡尔?马克思城,约瑟夫?波拿巴湾等;音译地名只有一个汉字时,为了阅读方便,会适当增加名称,如克什米尔的Leh译为“列城”。这些都是地名翻译中有趣的小花絮。
  由于汉字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影响巨大,因此,汉字地名是世界地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汉字地名时,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地名,过去或现代用汉字书写的,一般沿用,不按音译,如平壤、咸镜南道、东京、河内,而东南亚地名中的汉字地名(一般都是华侨用名),凡已经广泛使用的,不论该地名与原文读音是否相近,一般都沿用,如金边(Phnom Penh),印尼的万隆(Bandung)和安汶(Ambon),缅甸的勃固(Pegu)等;由于汉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使用非常广泛,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汉字地名原则上也都沿用。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背景下,许多地名译名能体现出这一地名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力:如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就有另外两种称谓:斯卡伯勒浅滩(国际社会称谓)、帕纳塔格浅滩(菲律宾称谓)。南海被越南称为“东海”,被菲律宾称为“西菲律宾海”,在国际上则被称为“南中国海”,这类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政治色彩很重、各国称谓均不相同的地名完全可以称为“政治地名译名”。(吴迪)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陈凌孚委员:关于按照国家法律和国际标准规范地名拼写的建议
&&|&&&&|&&&&|&&&&|&&&&|&&&&|&&&&|&&&&|&&地方组织
&& &&&&&&&&&&&&
陈凌孚委员:关于按照国家法律和国际标准规范地名拼写的建议
&&&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主办第29届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充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国际声誉的难得机遇,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彰显中华文化,妥善处理事关奥运和国际影响的一些社会事务。
&&& 地名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地名的称谓和书写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家和民族在这个地方生息活动的历史。因此,一个地名的民族属性是这个地方主权归属的重要标志。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事务,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我国的地名带有很强的中华历史文化特色,如表示河流的通名有江、河、川、水、溪、沟、曲等,表示街、路名称的通名有街、大街、直街、斜街、小街、路、马路、道、大道、胡同、弄、条等若干序列。在地名使用中应该注意完整体现这些民族特色,但同时也要适应扩大对外开放、主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在地名的设置和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如何方便国际间合作交流,也就是要民族性和国际性并重。
&&& 地名作为一种基础国家地理信息,在国际交流中一定要体现准确性。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可以在国际交流中用罗马字母准确完整表示我国地名,便于在其他语言中进行转写和称说,被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确定为使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标准《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ISO& ),确定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中文(当然包括地名)的国际标准。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2000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明确规定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1999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地名标牌& 城乡》(GB 99),作为强制性条款给出标准制作图样,要求街、巷名称的专名和通名都必须使用汉语拼音标注,如:长安街,应在汉字下标注汉语拼音CHANG’AN JIE。上述标准和法规为我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化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的统一规范,已在国内外出版的中国地图、文献及地名标志等中广泛使用,提高了我国地名的标准化程度。
&&& 但近年来,出现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国际标准,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将街名、路名等采用中英文对照标志的现象,而且呈扩展趋势。(一)上海、深圳、郑州等城市全部或部分将街、路名称牌中的通名改用英文译写,甚至对一些专名也用英文译写。(二)1999年发布的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规定“当标志上采用中英两种文字时,地名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用英文”,并在附录1“交通标志专用名词中英对照”中列出“……街道”的英文翻译为“……street”。一些城市据此标准设立的道路交通指示牌上,街、路名称的通名部分采用英文的street,road等或其缩写形式,从而造成与街路名称牌中汉语拼音标注的地名不一致的混乱。(三)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2003年印发《关于使用新的北京市道路交通双语标志英文译法的函》,要求“在2007年前完成全市统一执行新的道路交通双语标志”,现北京市区道路交通指示牌、桥名牌中街、路、桥名称的通名部分基本采用英文名称。
&&& 按照上述做法,大马路、东中街、下斜街、郑上路、大直街、南马路、德外东后街、东直门南顺城街、朝阳门内南小街、东四十条、北三环中路等具有鲜明中国地名特色的街、路名称,翻译成英文后完全变成一个生造的名称,与其中文名称大相径庭(如:西单北大街,N.XIDAN St;天坛北路,N.Temple of Heaven Rd),失去其独有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况且,街、路、巷、桥名称牌与其所标志的地理实体同时出现,不需要通名示意,人们也能判断实体的类别,根本没有必要翻译。据了解,世界上非英语国家或英语不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如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土耳其、越南等,本国文字虽为罗马字母文字,但街路名称通名书写和发音与英语差别较大,上述国家并未因此将街路名称翻译成英文或在道路交通指示牌中标注英文;韩国文字非罗马字母,街路名称牌和道路交通指示牌中采用韩国文字与本国罗马字母拼音对照形式标注地名专名和通名。上述没有使用英文标注地名的国家中不乏国际化大都市,也有主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其处理地名标志的原则和方法值得借鉴。
&&& 上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建议:
&&& 1、国务院应加强对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领导和检查监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服从领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国际标准设置街路名称牌,汉字下用汉语拼音标注专名和通名;道路交通指示牌中的地名亦采用汉字和汉语拼音专名、通名对照标示的方法,但考虑到道路交通标志与其所指示的地理实体脱离设置,为辅助示意,可加注英文或其相应缩写形式标注通名。
&&& 2、北京奥组委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应要求奥运项目承办城市改正地名标志设置中的错误并进行检查监督。这项工作一定要抓紧落实,否则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责任编辑:杨振敏)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 All Rights
中国民主促进会杭州制定路名英译统一标准:地名部分使用汉语拼音(图)_新浪浙江_新浪网
地名部分使用汉语拼音
  外国友人来杭州做客、旅游,看得懂杭州的标识标牌吗?
  今年9月,G20峰会即将在杭州召开。除了给道路“整容”,还有一件事,杭州正在准备中:那就是规范城市的标识系统,让国籍不同、语言不同的人都可以一目了然。
  去年夏天,杭州出台了《杭州城市标识系统国际化设计导引》。昨天,钱报记者从杭州市城管委了解到,今年4月底前,杭州首批46条主要道路的路名标牌会按照《导引》,变得“国际化”。
  去杭州的街头看看,会发现有不少标识的内容和样式不统一,存在错误。
  比如,“路”有的表述为ROAD,有的则是RD.或Rd。有时同一块标志牌中,都会出现了不同的表述方式。
  杭州市城管委景观处副处长韩明清说,杭州今后的路名牌,颜色规格将延续之前绿底白字。形式会有两种,一种是独立杆,一种是采用抱箍的形式,悬挂在其他电杆之上,不单独设置支撑杆。
  韩处长介绍,以后,杭州的道路上原则上只设置路灯杆和交通F杆,如果道路比较宽,路名牌可以单独设杆。这样改造后,杭州道路的视觉环境会变得干净许多。比如西湖大道,多杆合一后,街头路名牌会比之前少30%。
  要让外国友人看明白,路名翻译也很重要。韩处长说,路名牌的英译,杭州已经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地名部分使用汉语拼音,通用部分用英语。一般信息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道路”(Road)用简写“Rd”,“街道”(Street)用简写“St”,“大道”(Avenue)用简写“Ave”,“东西南北”用全拼“East、West、South、North”。比如,钱江路的标准翻译就是“Qiangjiang Rd”。
  规范是基础,“国际化”是目标。杭州市城管委说,这46条道路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将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对各行业的标识系统制定标准,逐步细化、具象化。
  通讯员 李敏吉 记者 孙晶晶
  相关报道:
02-24 15:10|分享
02-24 10:36|分享
02-22 11:12|分享
02-19 11:20|分享
02-19 11:03|分享
02-19 09:45|分享
02-19 09:24|分享
02-19 09:11|分享
02-19 08:48|分享
02-19 07:09|分享
新浪地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南地名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