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k两个女性朋友睡在一起百度影音会互相抚摸吗?c

77色成人网_donwuxinjiao_佐佐木 英妹子_大香蕉小骚来自子话题:
你说的样式叫作「drop cap」(字面意思是「下沉的大写字母」,中文里常称其「首字下沉」),占几行并不一定。&br&而 drop cap 是「initial」这种装饰首字母的设计的一种,initial 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为了装饰。当然,文首有了如此醒目的装饰也就的确更方便视觉定位了。&br&Initial 是西文传统的排版装饰手法。&br&参见维基百科:&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Initia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itial&i class=&icon-external&&&/i&&/a&
你说的样式叫作「drop cap」(字面意思是「下沉的大写字母」,中文里常称其「首字下沉」),占几行并不一定。而 drop cap 是「initial」这种装饰首字母的设计的一种,initial 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为了装饰。当然,文首有了如此醒目的装饰也就的确更方便视觉…
来自子话题:
“夠”和“够”自古以來是異體字,康熙字典兼收兩者。這不是簡化不簡化的問題,而是字體標準選取的問題。中國大陸的標準是盡可能選擇俗體,而港臺的標準恰恰是尊重字源,所以兩者會不一樣。
“夠”和“够”自古以來是異體字,康熙字典兼收兩者。這不是簡化不簡化的問題,而是字體標準選取的問題。中國大陸的標準是盡可能選擇俗體,而港臺的標準恰恰是尊重字源,所以兩者會不一樣。
来自子话题:
解释一下我的想法。&br&&br&首先字母符号越来越不够用。其实字母符号在实践中选择有限,因为一般是用英语单词首字母,配合附近的几个字母。比如群用 G(group),图也用 G(graph),为避免冲突就用希腊字母&img src=&/equation?tex=%5CGamma& alt=&\Gamma& eeimg=&1&&。进而,另一个图只能用 G',子图只能用 H。&br&不能用小写,因为小写留给集合元素。不能用花体,因为复杂字体留给集合的集合,或其他感觉比较「大」的东西。空心粗体留给整数、实数等固定几个集合,哥特字体留给李代数,等。所以其实限制很多,并不是随便就能用。。&br&&br&汉字大多数过于复杂没错,但存在简单的符号。若将汉字引入符号系统,应该取形而非取意。比如我一直考虑用「田」来表示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Grid_grap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attice graph&i class=&icon-external&&&/i&&/a&(又称 Grid)。注意这又必须用 G,一般处理可能把 Grid 这个单词写全,或简写成 Gr,以区分其他 G。&br&另有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Ladder_grap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adder graph&i class=&icon-external&&&/i&&/a& 如果用「目」我觉得很形象。另有「凸」「凹」「卜」「爻」等字在我视线内。&br&&br&据我所知目前的文字处理还搞不定,但多语混排越来越成熟。相信不久之后,书写不会成为障碍(哥特和花体字母也很难写有木有),编码不会成为障碍(经常出现自创符号,硬是画上去)。汉字如果使用得当,很适合做符号。
解释一下我的想法。首先字母符号越来越不够用。其实字母符号在实践中选择有限,因为一般是用英语单词首字母,配合附近的几个字母。比如群用 G(group),图也用 G(graph),为避免冲突就用希腊字母\Gamma。进而,另一个图只能用 G',子图只能用 H。不能用…
来自子话题:
首先,「與」字里不存在「口」这个部件。之所以题主会认为「與」字中那个是「口」,是因为题主对汉字的构成机理不了解。&br&&br&汉字并不是由一堆零散的笔画黏合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部件组装而成的。&br&&br&&img src=&/ee88fc2fcff68ea584b28b34c7f6b585_b.jpg& data-rawwidth=&824&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4& data-original=&/ee88fc2fcff68ea584b28b34c7f6b585_r.jpg&&对汉字熟悉的话,就会发现「舁」这个部件是常见的构字部件,比如「輿」「興」。这些字减掉「舁」这个部件,一般留下的都是单独的部件。「與」字里没有「口」,如果那个地方是「口」,上面剩一个「卜」岂不是很奇怪?而且也不符合汉字的书写习惯。&br&&br&&blockquote&&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與」与「歟」是什么关系?&/a&&/blockquote&&br&「與」从字形上看,由「舁」和「牙」组成。&br&&img src=&/dc0b8952b7eede3e322fc94_b.jpg& data-rawwidth=&67& data-rawheight=&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7&&「舁」由四个「又」组成,「又」就是手,「舁」即向上举的意思。「與」承「舁」之音、义,并复加一个声符「牙」来表音。&br&&br&&img src=&/d1d86a27f9e2aadcfa555c_b.jpg& data-rawwidth=&520& data-rawheight=&1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d1d86a27f9e2aadcfa555c_r.jpg&&&br&&br&后来这个「牙」被人写着写着写错了(或者地方太挤给它简化了),写成了「与」(末笔或为提或为横或为竖)。&br&&br&古人见的古文字和战国文字不多,所以对「與」字里的部件不了解,就连饱读诗书的字圣许慎都不认识,通过他见到的所谓「古文」,认为那个地方是「与」。事实上「与」就是「牙」的讹写。&br&&br&至于「與」中的「与」,末笔是「横」还是「撇」还是「竖」,则完全取决于书写者个人的书法审美。&br&&br&&blockquote&如果参加「繁体字考试」,请遵从老师的指导和评判标准,以免被认为是「应试教育」中的错别字。&br&&/blockquote&==================================&br&补充:&br&&br&「又」是手的形状,以下是「又」在汉字不同部位的常见变体写法&br&&img src=&/2e1a4a57094aaaf592e15ce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4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br&其他关于「又」形的变体,请移步:《&a href=&/sho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廾」部件考&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2012/03/yo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彐」——「又」的變體&i class=&icon-external&&&/i&&/a&》
首先,「與」字里不存在「口」这个部件。之所以题主会认为「與」字中那个是「口」,是因为题主对汉字的构成机理不了解。汉字并不是由一堆零散的笔画黏合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部件组装而成的。对汉字熟悉的话,就会发现「舁」这个部件是常见的构字部件…
来自子话题:
这道问题与笔者前几日在&a class=&internal& href=&/hanzi/&&文字学研习网站推荐(序) - 汉字 - 知乎专栏&/a&中提到的&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a&类似,都是基于楷书字形胡乱拆解汉字得到的结果。(所谓的「戏说汉字」)&br&&br&不把问题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的,都是刻舟求剑,都是耍流氓!为了抑制此等歪风,笔者牺牲午休时间来回答此题。&br&&br&※※※※※※※※※※※※※※※※※※※※&br&&br&「重」字的古文字字形最早可追溯到商代。&br&&br&在商代的靑銅器&u&重鼎&/u&中,有這樣的金文字形:&br&&img data-rawheight=&99& data-rawwidth=&201& src=&/fca294afbbc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1&&&b&其字从「人」从「東」&/b&(「東」像束橐、包囊之形,竝非《說文解字》所引&u&官溥&/u&說:「从日在木中」)&b&,會意爲&u&人背負重物&/u&,竝以此表示&u&沈重&/u&義。(參柯昌濟、何琳儀之說)&/b&&br&「東」除了參與表意外,也是「重」的聲旁。&br&&br&另參「重」的金文字形表,字形表中除了第一和第二个字形爲周代金文之外,其後的字形均取自商代金文:&br&&img data-rawheight=&409& data-rawwidth=&877& src=&/3c84f3ddde4ef4fa9ec715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7& data-original=&/3c84f3ddde4ef4fa9ec7152_r.jpg&&(&a href=&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148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學堂金文&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在與商代金文同時期的殷墟甲骨中,也有从人从東的字形,古文字學家們據金文字形將此字釋爲「重」:&br&&img data-rawheight=&119& data-rawwidth=&496& src=&/db3dd691ed13300cde5cfa1a838c7af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6& data-original=&/db3dd691ed13300cde5cfa1a838c7aff_r.jpg&&(書影摘自《甲骨文字編》·李宗焜·2012)&br&&br&&br&從西周金文開始,「重」的「人」形與「東」形,共用筆畫,中豎合寫。部分字形在「人」下加「土」形,表示人站在地上,可視爲一字之簡繁體。(另參拙作&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俊仲号 logo 上面的16个字是什么?&/a&中對「年」字字形的解析)&br&典型的例子如西周早期的周公簋(此字形與殷墟甲骨文同形同構):&br&&img data-rawheight=&123& data-rawwidth=&166& src=&/e645a070b7bbc661396e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6&&春秋戰國之際的侯馬盟書(三晉文字,下添「土」形):&br&&img data-rawheight=&80& data-rawwidth=&65& src=&/8e5d18de3cd44f1210310abed16a545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5&&戰國·燕的重金罍(燕文字,金文):&br&&img data-rawheight=&79& data-rawwidth=&56& src=&/773ee64bcb75e7a2c4deb8d44dece50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6&&戰國·秦的商鞅量(秦文字,金文):&br&&img data-rawheight=&101& data-rawwidth=&101& src=&/89a97b90e1eea3b78ee2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1&&戰國·楚的郭店簡(楚簡帛):&br&&img data-rawheight=&79& data-rawwidth=&84& src=&/8422ebdecd3bbe12a5abf4c00e88e622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4&&戰國·秦的睡虎地簡(秦簡牘):&br&&img data-rawheight=&81& data-rawwidth=&82& src=&/b768c7c0cb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2&&&br&&br&這類「人」、「東」中豎合寫,下添「土」形的字形,即東漢《說文解字》的小篆所本,亦即今天隸楷文字所本。&br&&br&《說文解字》曰:&br&&blockquote&&img data-rawheight=&77& data-rawwidth=&60& src=&/f2d08f8b3ab43d9d56dfc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0&&重,厚也。从壬[1],東聲。(瑾昀按,此処「壬」形即「人」與「土」之合體)&/blockquote&可見《說文解字》仍然能夠淸晰地認識到「重」應析形爲「東」+「人」+「土」,而竝非後人依楷書字形亂解的「千」+「里」。&br&只不過《說文解字》的成書年代,人們已經不知「東」與束橐、包囊有關,所以將「重」中之「東」理解爲了純粹的聲旁。&br&&br&&br&[1]: 此字位於ext-b集,知乎沒法顯示,所以用了字形相近的「壬/rén」近似代替。如需複製請迻步至&a href=&http://www.zdic.net/z/88/sw/2123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漢典&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道问题与笔者前几日在中提到的类似,都是基于楷书字形胡乱拆解汉字得到的结果。(所谓的「戏说汉字」…
如图&br&&img src=&/f7c4f7cef2824a56fbcf9af4bb926ad9_b.jpg& data-rawheight=&1102& data-rawwidth=&7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2& data-original=&/f7c4f7cef2824a56fbcf9af4bb926ad9_r.jpg&&&br&&img src=&/bf6f6dd6bf65efdc2e49f_b.jpg& data-rawheight=&1102& data-rawwidth=&7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2& data-original=&/bf6f6dd6bf65efdc2e49f_r.jpg&&&br&&br&&br&&br&&br&&br&学问猫老师说大概是这个原理,手残见谅 &br&&br&学问猫看懂了的皆兄弟
如图学问猫老师说大概是这个原理,手残见谅 学问猫看懂了的皆兄弟
来自子话题:
哪本字典告诉你「鈈(化学元素)是鈹 (化学元素)的异体字」?&br&做化学元素的名字的时候,鈈、鈹 岂可混?&br&——————————————&br&我们把视角放到古代。&br&在古代,有一种兵器,形如刀而两边都有刃。而因为这种武器,它只有读音而没有对应的字来记录,古人造了一个以「皮」为声旁的「鈹」字,来表示它。&br&可是啊,另外一个地方,那里的人,用「丕」、用「不」做声旁,造了「鉟」和「鈈」字来记录这个武器。&br&这下好极了,这个武器有三个读音很相近,但写法不同的名字「鉟」「鈈」「鈹」。&br&也就是说,「鉟」「鈈」「鈹」,在表示武器时,是表达同一个含义的「异体字」。&br&注意我的措辞!!!表!达!同!一!个!含!义!的!「异!体!字」!&br&————————————————&br&但是,在现代,「鈈」和「鈹」又被借用,去给两种化学元素命名,注意,是两种!!&br&那你能说「鈈」和「鈹」在化学元素含义上,是异体字关系?&br&——————————————————&br&脱离具体的含义,讲什么所谓的「异体字」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意义!!!!&br&你看的字典,是把这个字的&b&所有含义的所有异体字&/b&,都汇总给你看,并不意味着,这个字和那个字,在所有情况都是异体字!!&br&&img src=&/a4925446fffd45fe8c79a1a78e20eb5d_b.jpg& data-rawwidth=&1414& data-rawheight=&9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14& data-original=&/a4925446fffd45fe8c79a1a78e20eb5d_r.jpg&&&br&看字典!!!不要只看第一行!!!!&br&要!!!看!!!底!!下!!详!!细!!的!!注!!!解!!!&br&&img src=&/c941f970f3bdfe8e24d317_b.jpg& data-rawwidth=&1104& data-rawheight=&9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4& data-original=&/c941f970f3bdfe8e24d317_r.jpg&&&img src=&/7f2aff565_b.jpg& data-rawwidth=&112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7f2aff565_r.jpg&&###################另兼正字##################&br&&img src=&/52fe2e83e610b817712dae1b2c484322_b.jpg& data-rawwidth=&390& data-rawheight=&1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0&&你只要用鼠标点一下这个「鈈」字,就可以弹出到它的页面&br&&img src=&/01dbe2b2df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01dbe2b2df_r.jpg&&看,含义1是化学元素,含义2、3是「鈹」的异体字。&br&——————————&br&错的不是字典。
哪本字典告诉你「鈈(化学元素)是鈹 (化学元素)的异体字」?做化学元素的名字的时候,鈈、鈹 岂可混?——————————————我们把视角放到古代。在古代,有一种兵器,形如刀而两边都有刃。而因为这种武器,它只有读音而没有对应的字来记录,古人…
来自子话题:
建议匿名用户新建一个提问「『對』字去掉『寸』是什么字?」&br&如果匿名用户想问「多看软件」如何「显示Unicode失收的字」,也请新建一个提问。&br&____________&br&&img src=&/7b9d3ed7d01aa601b0e78fa193bb5c77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7b9d3ed7d01aa601b0e78fa193bb5c77_r.jpg&&&br&我们把「漢」的楷书写法的右边叫作「A」,「A」字Unicode失收,所以无法复制、也打不出,没有特殊字体的显示你也没法显示。&br&我们把「勤」的楷书写法的左边叫作「堇」&br&&br&「A」,像一个手被绑住的人,张口向天大声呼喊,或添「火」字底,像施以火刑,「A+火=堇」。&br&&br&后来,「火」字底被错写成「土」字底,方有「堇」这个字形。&br&&br&「A」和「堇」,本质上是一回事,「堇」比「A」多一个火字底,但本质都是一个受刑人,可以读作「艱」,也可以读作「難」,表达受难的意思。&br&&br&——————————&br&&br&我们看小篆的写法&br&&br&「氵堇-&漢」「堇」「堇艮-&艱」「言堇-&謹」&br&&img src=&/cdcef86bb_b.jpg& data-rawwidth=&249& data-rawheight=&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9&&这些字共有的部分都是「堇」,明显是一样的。&br&&br&&blockquote&在找小篆字形的时候,切记!不要用那些电脑字体,一定要找古籍扫描版!&br&汉典里的小篆来自北师大小篆字体和方正小篆字体,可靠度很低。&br&&br&但是我们看《说文解字注》的扫描版(上图),可以看到完全没有差别。&/blockquote&&br&只不过古人不识古文字,对「堇」一族的字,解释得都有问题。&br&&br&&b&详细且可靠的考证,请各位自行搜索&u&唐兰&/u&的《殷墟文字记》,第84页,里面有讲这个「A」字的。&/b&&br&&br&只是隶变后,出于对「音韵」的考虑,把「漢艱難……」分为一组,声符统一作「A」;而「堇瑾勤……」为一组,声符统一作「堇」。&br&&br&其实,是同一个源头的。&br&&br&————————————————&br&&br&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A」这个字形本身,其实就有「火」字底融合进去了。&br&&br&下图中,上部黑色都是「口」字而来,绿色的是人形「大」而来,蓝色的是绑住人的绳索。左边这种字形拆解,没有「火」,而右边这种,有「火」。&br&&img src=&/1dfe1951cfa90bfbcd98d3f_b.jpg& data-rawwidth=&255& data-rawheight=&1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5&&&br&&blockquote&从笔画的分配来看,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右侧这种划法的——即「A」和「堇」的组成部件是完全一致的。&br&&br&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blockquote&同样的,下图「堇」字,上部黑色是「口」字而来,绿色的是人形「大」而来,蓝色的是绑住人的绳索,底部的红色是「火」变来的。&br&&img src=&/b60bbed24e483ddfaf493bbb694e3b4e_b.jpg& data-rawwidth=&263& data-rawheight=&1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3&&————————————————————————&br&&br&对「A」和「堇」的关系,仍有第三种更复杂的观点(猜想),感兴趣的可以看评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建议匿名用户新建一个提问「『對』字去掉『寸』是什么字?」如果匿名用户想问「多看软件」如何「显示Unicode失收的字」,也请新建一个提问。____________我们把「漢」的楷书写法的右边叫作「A」,「A」字Unicode失收,所以无法复制、也打不出,没有特殊字体…
来自子话题:
「肺」的右边,在今天的写法里,应该写成「巿」。&br&&br&同步文章:&a href=&/2013/08/shi-fu/&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2013/&/span&&span class=&invisible&&08/shi-fu/&/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巿」为蔽膝(相当于今天的围裙),系于腰而悬于人前,象形。&br&中间一竖到底。&br&小篆:&img src=&/0daacaa7bea4a8f14ba7b_b.jpg& data-rawwidth=&72& data-rawheight=&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2&&「巿(fú)」,经常也加「艹」旁写作「芾(fú)」,后来多使用新造的形声字「韍」「黻」「紱」「袚」了。&br&&br&————————————————————————————————&br&「市」,即「市场」字,字源(本人)未明。&br&写法为「亠+巾」或「丶+帀」。&br&因为有的时候「亠」上边的「丶」,在旧字形里经常写成一小竖,所以偶有「市」「巿」相混(单独使用 & 作声旁时)的情况。&br&小篆:&br&&img src=&/762f9ef704f6ec1d4becb8b0335bb62a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康熙字典写法(即「亠」的上「丶」写成小竖)&br&&img src=&/cb9f3ee5e7b4b5b8ffeca8da_b.jpg& data-rawwidth=&80& data-rawheight=&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0&&&br&————————————————————————————————————————&br&常见字里,含「市」的有:柿、鬧。&br&鬧,大概是个会意字,从「鬥」从「市」&br&&img src=&/4edba313bf4d0fbb61c51_b.jpg& data-rawwidth=&76& data-rawheight=&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6&&&br&————————————————————————————————————————&br&而「柿」字,现在看来,是个从「木」,「市」声的字。&br&但是它在小篆的时候,写作&br&&img src=&/8a4f3e5e35a_b.jpg& data-rawwidth=&69& data-rawheight=&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9&&右边这个部件很奇怪,和「市」字的小篆不同诶!&br&右边这个部件,在「秭」「姊」「笫」(床笫之欢的笫字,不要读成「第」哦!)等字里有:&br&&img src=&/b78a971bdc4de3b0d4ce7f82cb17d746_b.jpg& data-rawwidth=&191& data-rawheight=&1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1&&(第三个字的小篆写法,看起来好像「笨」字啊!!!!!)&br&&br&共有的这个声旁,写作&br&&img src=&/a641d95f42ff41b1c161f1afa8049fbb_b.jpg& data-rawwidth=&107& data-rawheight=&1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7&&在康熙字典里的写法是:&br&&img src=&/a_b.jpg& data-rawwidth=&81& data-rawheight=&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1&&和原来的写法相差十万八千里了。&br&&br&&br&那么「柿」字呢,本来应该和「秭」「姊」「笫」属于同一家族的~~~&br&&img src=&/c780dbea57_b.jpg& data-rawwidth=&112& data-rawheight=&1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2&&&br&现在呢,换用这个「市」作声符的字——「柿」了。&br&———————————————————————————————————————&br&&br&最后再看题目里的「肺」字&br&「肺」「沛」的小篆写作&br&&img src=&/0ed02b9cbdeb6326086a_b.jpg& data-rawwidth=&140& data-rawheight=&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0&&&br&右边这个部件又很奇怪,不是「巿」不是「市」,也不属于「秭」「姊」「笫」一族。&br&&br&把这个从「屮」的字,暂且称为A字,读pèi。&br&&br&《说文》:「草木盛,AA然。」A象草木茂盛的样子。以A为声符,孳乳出来的字,有一部分也有「庞大」「茂盛」的意思:江河丰「沛」、大雨「霈」然、草木「芾芾(上艹下A,pèi,与上面提到的芾fú同形)」……&br&&br&后来,A字和本来表示蔽膝的「巿」字,写法混同了。所以&b&这个部件在今天的写法里,统一都写成「巿」了。&/b&&br&&br&——————————————————————————————————&br&&br&09年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里:&br&&img src=&/34f3ce150eace2e5c6606cfd1c83e289_b.jp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1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br&日最新出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见下图:&img src=&/a2cb8e01d1e1fcbf0af0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1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a2cb8e01d1e1fcbf0af0_r.jpg&&&br&(还是想吐槽一下新字表的电子版PDF,居然每页都是图片!文件又大不说,放大了还这德性,看09年的征求意见稿,多有诚意!)&br&&img src=&/d9f9d007bc488dbe5ced_b.jp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1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
「肺」的右边,在今天的写法里,应该写成「巿」。同步文章:————————————————————————————「巿」为蔽膝(相当于今天的围裙),系于腰而悬于人前,象形。中间一竖到底。小篆:「巿(fú)」,经常也加「艹…
来自子话题:
&blockquote&先給一組常用錯的字。在簡化字中,「叹」這個字是不存在分化的,其實是一個很腦抽的方案。在繁體(正體)字中,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當然在台灣也有不少人用錯。「歎」字表心中喜悅,發而吟詠,如「吟歎」、「詠歎」。或表讚美之意,如「歎賞」。而「嘆」
字則完全不一樣,其意為呼出長氣,以發抒心中的憂悶感傷。如:「哀嘆」、「感嘆」、「仰天長嘆」、「嘆息」。《重編》中寫道:「凡與悲傷有關者,用此字
(嘆);與喜悅有關者,用歎字。」這個在自已書寫時應尤為注意。同時,這個判斷方法對閱讀古文也很有幫助,可以弄明白人動作的具體心理。&br&&/blockquote&&br&上文來自王越一篇文章,原鏈接已失效。重編是指&br&&a href=&http://dict.revised2.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9%C4&pieceLen=50&fld=1&cat=&ukey=-&serial=3&recNo=6&op=f&imgFont=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i class=&icon-external&&&/i&&/a&&br&===========分割線===========&br& 更新&br&王越曾寫過一系列文字辨析文章,不過這些文章鏈接都已失效,大家既然有興趣,我不妨都拷貝出來。(現在王越在美國,是google的軟件工程師)&br&&br&菸和煙;別和彆;餬和糊;愿和願;帘和簾;幸、悻和倖&blockquote&繼續我們的文字系列。上次寫這個系列還是10月19日。我還真是太會忘事了,三個月不寫了,抓緊補上。先要謝謝諸位熱心讀者,我博客上,每次這個系
列的閱讀人數,一直是最多的,所以我也感到壓力很大哦:)。另外,如果您是港台長大的,或對正(繁)體字很瞭解,麻煩您讀一下,幫我抓抓錯,誤導人了可不
好。我雖很長時間不用簡化字了,但正體字的使用畢竟比不上香港或台灣的朋友們,還請多多批評。&br&歷史上,菸和煙兩字存在混用現象,很多時候寫成煙字但實指菸。但仔細推究起來,兩字其實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使用時仍需注意。&br&菸從草,是一種植物或由該植物製作而成的用品。所以,「菸草」、「香菸」、「抽菸」等,皆用此字。&br&而煙則有很多的義思。首先,可以表示物質燃燒時所產生的氣狀物(「炊煙」、「人煙」),也指像煙一樣的水氣(如「煙雲」),或者指煙氣所結成的黑灰
(比如做飯後留下的油煙,書法國畫中用的松煙墨)。而最容易混的地方,是煙這個詞可以指鴉片。比如「抽大煙」、「虎門銷煙」。大家知道,國共內戰前,延安
曾經種了很多煙的。&br&所以,大家書寫時要注意哦,「抽煙」和「抽菸」,非常不一樣。而為什麼簡化字都簡化成同一個「烟」了呢?呃,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覺得先前種煙不太光彩吧。改成同一個字,到底是「種菸」還是「種煙」就說不清楚了,呵呵。&br&彆和別是一對相對容易區分的詞。兩字發音就不同。彆是第四聲,而別是第二聲。彆從弓,指弓末彎曲的地方,引申意是執拗(「閙彆扭」),改變化人的意
見(「彆不過他」)。而讀第二聲的時候都用「別」這個字。這是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的同學書寫正體(繁體)字出錯率很高的一個字,我覺得大家是不認識這個字
吧,呵呵。&br&餬和糊也常有人分不清楚。前者其實指的是很粘稠的粥,亦可指粥狀的食物,比如「米餬」﹑「芝麻餬」。可以作動詞,引申為塗黏,比如「餬紙」,或指用食物填飽肚子,比如餬口。&br&而糊的意思比較多,可以指以粉狀的米、麥和水調成的稠狀物(麵糊、漿糊)。也可以指穠稠的食物,此時通「餬」(芋糊、芝麻糊)。和餬一樣,可表黏貼(糊紙),也可以表看不清楚或不明白(糊塗、模糊),也可以指燒焦、煮爛(煮糊了)。&br&所以,基本所有可以用餬的地方都可以用糊。但是注意一點,作「餬口」時,不可以通用,這是教育部詞典明確規定的。而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根據結構上來
講,表「米餬」﹑「芝麻餬」、「餬紙」等,宜用從「食」的「餬」更好。而糊還有個讀音,入聲,作糊弄講。大饑荒,大家都餬不了口,那只好用自然災害給糊弄
下嘍:)&br&愿和願也是不同的,前者從心,僅表忠厚,常用的組詞僅有鄉愿,表不明事理卻裝出忠厚老實的樣子,以討取他人喜歡的人。而後者表希望、期待(但願、心
願)、樂意(願意、情願)等。我看很多愛情電影的字幕,都寫「我愿和你」怎麼怎麼樣,比如過一生一世,看得覺得怪怪的,不過,戀愛本來就是互相裝作另一種
人來討人喜歡,所以我現在不怎麼相信戀愛的。&br&現在來說,帘和簾是一組好區分的字,因為帘字已不常用,都被現代化設施取代了。帘指酒店門口掛著的旗幟(「酒帘」)。而其它的情況一律用簾字。簾本指 用竹片﹑布帛等編製成遮蔽門窗的用具,故從竹。窗簾、布簾、百葉簾等都用此字。即使和竹子無關,也用該字,如眼簾。帘也可通簾,如寫成「門帘」﹑「窗帘」亦合乎規範,但從構字來說,宜用簾字。&br&幸、悻和倖是很容易出錯的一組詞。&br&悻表幸運避免或意外獲得(僥倖、倖存),或表親近的(倖臣)。而悻指固執、不隨和(悻直)或疊詞悻悻表憤恨難平的樣子。兩者經常有人混起來(包括不少台灣人)。&br&幸表福分、好運(榮幸、大幸、三生有幸)、意外有所獲得(「萬幸」)、王族親臨某地或寵愛某人(巡幸、臨幸)、多虧(「幸蒙厚愛」)以及高興(慶幸、欣幸、幸災樂禍)。&br&作意外獲得時,幸和倖兩字通用,據我觀察表此意時倖用得更多些,而幸用得很少。&br&相信經過我這麼說教大家都睏(這字也好多人用錯哦,很多寫成困。下次再講區別吧)了。好,那我不講了,嗯,大家睡去吧。&br&註:有朋友發郵件來問,每次您都寫某幾字相通,是否表示我可以隨意用了呢?我解釋一下,我雖會寫某兩字相通,但實際用起來,我文中建議用的那個字在
正體字使用地區仍占主流。以這次講的幾個字為例,比如「僥幸」就幾乎沒人用,「門帘」在台灣用得要比更準確的「門廉」少很多。當然也有個別例外的,比如
「芝麻糊」和「芝麻餬」用得就差不多多。&/blockquote&嘆和歎;壇和罈;并、併和並&br&&br&&blockquote&文字辯析系列很久不更新了,不是因為我懶,而是最近上課坐班實在有點忙。&br&先給一組常用錯的字。在簡化字中,「叹」這個字是不存在分化的,其實是一個很腦抽的方案。在繁體(正體)字中,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當然在台
灣也有不少人用錯。「歎」字表心中喜悅,發而吟詠,如「吟歎」、「詠歎」。或表讚美之意,如「歎賞」。而「嘆」字則完全不一樣,其意為呼出長氣,以發抒心
中的憂悶感傷。如:「哀嘆」、「感嘆」、「仰天長嘆」、「嘆息」。《重編》中寫道:「凡與悲傷有關者,用此字(嘆);與喜悅有關者,用歎字。」這個在自已
書寫時應尤為注意。同時,這個判斷方法對閱讀古文也很有幫助,可以弄明白人動作的具體心理。&br&壇和罈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字。罈還有一個異體字寫法作「罎」,不過不在甲表裡面。罈的意思只有一個,就是作容器講。比如「酒罈」,也作量詞,如
「一罈酒」。簡化字中「坛」其它的含意均應用壇。壇指臺子,可作各種用途,如「天壇」﹑「地壇」(祭祀)、「登壇拜將」(封拜大將)、「花壇」(現代漢語
常用的普通意義)。現代漢語中,引申意可作團體講,比如「影壇」、「體壇」、「論壇」。例句:鄧小平同志接見戒嚴部隊,登壇授予將領奬章,並發表重要講
話。又如:文壇算個屁,誰也別裝逼!(韓寒)。&br&并可以和併、並相通,也可作地名,此時唸一聲,如并州。我們講講併和並的區別。併是合在一起。比如合併、併攏、併吞。而並的意思就多了,如並且
(且)、並肩、並列、並駕(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並排著)、相提並論、群雄並起、兩案並存(一起、同時)、所謂民主並非可以不守法(用於否定詞前,以加強
否定語氣)、並此淺近的原理亦不能明(相當於「連」、「同」)。所以併和並是有區別的,尤其注意「並排」和「合併」這樣容易混的情況。&br&呵呵,今天就講到這裡,睡去了,明大早還要上課,祝各位吃好睡好!&/blockquote&「製」和「制」&br&&br&&blockquote&我發現「文字」系列博文中斷好幾個月了。主要原因是我忘了本博居然還有個版塊叫「文字」。&br&這次在明華堂定做了一套明製禮服,明華堂的很多文字材料都是繁體字編排的,但錯字繁多,尤其是衣服內的商標上寫著「明華堂制」這幾個字。嚮他們反
映,他們都不知道「制」和「製」其實用法是完全不同的。我這才重新意識到中國大多數人對於正體字的認識太少了。所以,看來還是得堅持寫這個系列。&br&這次就簡單講下這兩個字的區別。&br&制指的是一種法度或規定,比如「社會主義制度」、「法西斯制度」、「這個國家不講法制」等。相應的,作為動詞,在訂立規劃的時候,也應該使用制,比如「因地制宜」、「制定」等。&br&在管束、決斷等語義下,依然用制,比如「管制」、「限制」、「裁制」等。大家要知道,中國外交部一直重申,在中國是沒有網絡管制的,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勢頭良好。&br&而一般在和製作相關的情況下, 都要用帶衣字底的製。尤其衣物的製作,一定是從衣字底的製。比如 「縫製」。其它物品的製作也都用製,比如「土製品」、「調製配料」、「特製」、「繪製地圖」等。造句:「我的學位可以複製」。&br&在這裡,要區別「精緻」和「精製」。前者是個形容詞,後者則是個動詞。&br&同樣,請區分「編制」和「編製」。這兩個詞我見到很多人用錯,前者是一個組織內的各種人員和職務的配置「正式編制職工」,或者是對資料加以組織和整理,如「編制年度報告」。而編製,則是一個動詞,表示用某些長材料加以編織,比如「用竹子編製藤椅」。&br&而最後一個容易混的地方,比如「明製」的禮服,到底是用「製」呢,還是用「制」?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是表示明代的時候服飾制度,由於是和衣物相關的,還是應該用「製」這個字。&br&好了,今天的討論就到這裡,我們下次節目再見!&/blockquote&扎、紮和札;蔔和卜;才和纔&br&&blockquote&最近的空閒時間都用來看福柯的《詞與物》和《左傳》了,所以文字版好久不更新了,罪過罪過。&br&所以今天介紹的內容多些,和先前一樣,在給各位洗腦的同時,介紹一些一簡對多的情況,等這些內容介紹得差不多了我們可以對一些形似字作區分(比如我碰到一些人,表示他們豬,貓,獵,豹之類的字的部首分不清楚,而且這不是少見的現象哦)所以可以講的東西有很多,呵呵。&br&先說扎、紮和札。後兩字可以異化為前者,所以即使在香港和台灣也存在混用現象。但其實這些字是好區分的,也是不該混用的。&br&扎的意思是刺、繡,或作鑽入講,作這個意思時是第一聲。前者比如扎針,扎字,後者如扎根。比如下面的例句:「堅決走毛主席指引的路扎根農村幹革命!」。&br&扎的另一個用法是, 作「掙扎」講,是一個固定用法。真要我舉例句的話,比如1976年,《人民日報》寫道:「天安門廣場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出現??是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垂死掙扎的一場表演。」也可作寒氣刺骨講,如「冷得扎手」。作這兩個意思時,唸第二聲。&br&扎還能唸第三聲,作停止講,比如「快扎住,別再鬧了」,這是我查《國語辭典》看到的意思,原來我也不知道。。&br&紮有兩個音,作第一聲時,由於從「糸」,作纏束講。比如,「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為紅軍包紮傷口」。作為一種避孕法,用特製的線把輸精管或輸卵管紮住,因此「結紮」也該用紮字。比如國內常見的街頭標語「一人結紮,全家光榮」,「一人超生,全村結紮!」。&br&紮唸第二聲時,可作軍隊屯駐。如:「紅軍在這裡駐紮,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唸此音時亦可作量詞,比如「一紮花」&br&札字最好區分了,在古漢語中比較罕見的可作動詞,表因災而死,比如我最近看《左傳》就有「民不夭札」一說。不過這個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不用,所以讀者們就不用關心了。札從木,在古代,札的意思是用以寫字的木片,今天就指書信和文件,比如手札、信札、書札。&br&蔔在《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卜,是一個腦殘的做法。簡化字總表中,有很少一部分漢字的簡化由於歪打正著,還是比較科學的,像這個字的簡化純綷是找打。&br&「卜」唸「補」,是指古人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其裂紋以推斷事情吉凶的行為(名詞),以及其動作(動詞)。比如「占卜」。這個意義擴大後可以指
一般的「預測吉凶的方法」,比如用八卦之類,雖不用龜甲,也作卜,例如「卜卦」。再擴大化後可以作預測講,如「生死未卜」。還可作選擇,如「卜居」、「卜
鄰」。也有一些不常用的意思,不介紹了,大家有興趣查字典去﹣﹣我又不是編字典的。&br&蔔從「草」部,音為「伯」,是一種植物,只能和「蘿」搭配作「蘿蔔」講。例如:「
監獄生活使“小蘿蔔頭”懂得了許多道理,國民黨特務對共產黨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產黨員堅貞不屈、英勇鬥爭的精神都留給他深刻的印象,使他從小就知道誰
是壞人,誰是好人。」。可見,如果「蘿」寫成「萝」還能稱為文盲寫錯別字,「蔔」簡化為「卜」,從音上不同不近,從字型意義上也不一致,因此是殘體字。&br&最後講一對用得最亂的,
「才」和「纔」。據《說文》,纔是帛雀頭色,淡黑,有意為起頭、初發之意。而才,「艸木之初也」。而我們看它們的所有用法,包括「剛才」(表時間,對應
「之初」),「天才」、「才能」(對應艸木之初時的能力),都和淡黑無關,所以,正確的用法,只有作色講時,用後者,其它一切情況用前者。&br&但是歷史上為了區分「剛才」和「天才」這樣的意思,兩字有一定分化現象。具體表現為,作方始(剛才)和僅(才兩年)講時,可以用「才」也可以用
「纔」。所以,《國語辭典》中解釋,「因此『才』是本字,『纔』是通假,文獻則多用通假字」。所以,看書時,經常看到「剛纔」這樣的用法。&br&但是我們先前介紹過,台灣的標準一般比較重古,所以經過嚴格的考證,「纔」字被踢出國字標準的甲表,成為了一個非常用字。一般推薦,如果不表顏色,一律用「才」。所以,兩字其實一點關系都沒有,最多算得上是個通假字。&br&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確認為,「纔」是「才」的「繁體字」寫法,豈不謬哉!&/blockquote&折和摺&br&&br&&blockquote&這兩個字很多人分不清楚,我來解釋一下。即使你不寫繁體字(正體字),你也有必要看本文,因為我今天討論的不是繁簡的問題。在簡化字中兩字仍是不一樣的。
見文後的註。講廣東話的可以不用看,因為古語和廣東話中,這兩字分明是不同的讀音。本文主要給說國語或普通話的朋友們看的。
&br&折本來就是一個多音字,有兩個音很好判斷。唸she2的時候,可以作副詞,比如說“你去上訪我就把你腿打折”。另一個常見的意思是虧損,比如“股票存在的
意義就是讓中小股民折錢”。唸zhe1的時候,表示迴旋,比如習副主席批評那些別人吃飽了沒事幹的人時,用一句“三不來折騰你們”,就該用這個字。當然,
最常見的讀音是唸zhe2,這時就容易和摺混起來。
&br&請注意,摺這個字如果使用,一定包含了疊的意思,比如摺紙、摺衣服、摺尺、摺扇、摺檯、槢椅、槢凳。另外奏摺、存摺也是用摺,因為這些東西也是可摺疊的。
而折在使用時,則要麼斷了,要麼彎了,反正不是疊了。比如折枝、折斷、折腰、曲折、百折不撓、折射、折返、折回、轉折等等。&br&
當然,在其它很多情況下,也一律用折。比如表示損失(折壽、損兵折將)、對換(折價、折現)、折扣(八折、對折)等。
&br&所以大部分人可能大致明白了,大多情況下都用折,只有在摺疊的時候用摺。不過最後一種容易混的地方,就是折其實還能作量詞。&br&
折作量詞,一可以作為戲曲的分段,類似於章回小說中的回(第幾部第幾折),另一種,則是摺疊次數的單位。&br&
請注意,這時雖然是疊了,但由於是做量詞,還是用折。比如把這封信摺成對折。又比如下面的例句:雖然經過了一波三折,孫志剛還是成功地死在了收容站裡。
&br&「註」其實,折和摺在簡化字使用地依然經常被誤用。很多人認為摺是折的繁體,所以用簡化字的人一律寫為折。這是很不正確的。根據相關的規範,很多情況下應
該用摺的地方被很多內地人寫成了折。正確的簡化方法應參見《簡化字總表》,其中寫到:“在 &折& 和 &摺&
意義可能混淆時,摺仍用摺。”所以我認為,在“存摺”、“摺疊”的意義用摺較好。&/blockquote&采、採和彩;台、臺、颱和檯&br&&br&&blockquote&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的一個理論依據是漢字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不斷簡化的。這個道理沒有錯,查看各時代的古書就可以發現漢字經過了
很複雜的演化。比如遠古時期漢字很少,很多地方需要假借。後來有更多的字被造出來,又後來又不斷清除異體字。但是,這些變化大多是由所有的漢字使用者們共
同主導的,而不是在一夜之間通過行政命令頓時簡化2235個。因此,古代的漢字簡化是一個緩慢的、全民加入的民主運動。
&br&不單在古代,就是在當代的繁體字(正體字)使用地區比如香港和台灣,漢字簡化依然在不斷地進行著。當一個漢字複雜得全老百姓都無法忍受時,它就有簡化的必要。我們今天就列舉一些,以後可能還會介紹更多。
&br&先說采、採和彩。從古至今其實都有人把後兩字寫為前者。采是一個很久以前就有的字。它可以指人的精神、神色,比如:毛主席神采奕奕地會見紅衛兵。
&br&采還可以表示對人讚美時的歡呼。舉個例子:我們要為亦菲的「喝采」系列網評喝采!
&br&在很久遠的古代,由於沒有「採」這個字,因此很多時候,采這個字還可以用來假借。比如《詩經》中說:「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漢語的使用一直是很活的。
&br&當然,在現代,一般如果表示摘東西,還是用採字正確。採字除了摘以外還有另兩個意思。第一種是表示選擇。比如我們要採用毛澤東思想來武裝自已,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還有,作掘取講時,也不能簡為采。比如採礦,開採。
&br&和采、採類似的字還有彩。采在古代也一直被用為彩的通假字。它主要是說顏色、光澤。比如水彩、彩霞。也可以指比獎品,比如彩票、中彩。
&br&但是近年來,即使能一夜間簡化兩千多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由於強制性的語言規範,作色彩時,都不會有人把它寫作采,比如《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規定用
精彩不用精采。但在台灣地區,彩卻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簡化為采。很多台灣地區的人現在甚至認為「精采」是正確的而「精彩」是不對的,報紙、電視中很多都用
「精采生活」,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br&另一組不斷被簡化的字是「台」系列。容易混的有「台」、「臺」、「颱」和「檯」。後三個的異體字可以寫為第一個。
&br&台字應唸第一聲,僅表某些古地名。比如台州、天台山等。
&br&台在古代還可以唸「夷」這個音。可以作姓,比如明代有台元。也可以作第一人稱代詞,比如《書經.湯誓》說「非台小子,敢行稱亂。」還可以表疑問,如《後漢
書》中說「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不過最常見的是作為「怡」的通假字。如《史記》中說「唐堯遜位,虞舜不台。」不過不管如何這個音在現代漢語
中已基本不用了。
&br&颱只能作颱風解。沒什麼好多說的。
&br&檯只能作桌子解,也沒什麼好多說的。如「櫃檯」、「寫字檯」、「梳妝檯」。
&br&理論上來說,其它情況下一律用臺。比如建築物(「瞭望臺」、「亭臺樓閣」、「主席臺」、「舞臺」、「臺詞」)、器物的底座(「硯臺」、「燭臺」)、機構
(「氣象臺」、「廣播電臺」)、敬詞(「兄臺」、「尊臺」)、量詞(「一臺電視機」)、地名(「臺灣」)、姓(臺佟、臺號)。舉個例子:「正當我國人民歡
慶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勝利的時候,800萬臺灣同胞仍然受著外國武力的統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br&在民間,「檯」和「颱」可能異化為台,雖然用的不多。但是幾十年來的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基本沒有人再寫臺這個字了。所以現在即使是教科書或政府文件中,大
多都寫「台灣」而不是「臺灣」。字典上也加上了「台通臺」一條解釋,雖然在幾十年前書寫的題詞中很多使用「臺灣」。如果現在上網發現有人寫「臺灣」,那基
本是中國內地冒充台灣人發表的言論。所以在境外網站區分五毛很方便。
&br&所以,在繁體中文(正體中文)使用的地方,也是有簡化現象的。語言永遠是為人民的生活和交流為主而存在的。繁體字(正體字)比簡化字講究、嚴謹得多。看似
複雜,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卻是減少了可能出現的混亂。但如果確實過於繁瑣,的確會造成很多麻煩。在不造成意思上混亂的前提下,在港台等地,一直不斷地會有漢
字的簡化,先是民簡的俗字,乃後再被政府認可。而且,這種簡化大多是採用更簡單的異體字,或是科學地進行考證再定下的規範,而不是在六書之外胡亂編造。因
此,這些地區有簡化字,而且簡化行為本身體現了民主。&/blockquote&這樣的文章王越寫了很多,其他的我都找不到了,簡單來說大部分人以為寫繁體難在筆劃多,實則不然,主要難在近義字的辨析。&br&&br&
先給一組常用錯的字。在簡化字中,「叹」這個字是不存在分化的,其實是一個很腦抽的方案。在繁體(正體)字中,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當然在台灣也有不少人用錯。「歎」字表心中喜悅,發而吟詠,如「吟歎」、「詠歎」。或表讚美之意,如「歎賞」。而「…
来自子话题:
兄弟,那是捺的起笔。印刷体常见的捺写法。&br&&br&咱们互联网一代的青年人,见少了手写文字,更别提书法了,书上街上都是一色的雷同的电脑字体,见到一点点差异的字都觉得奇怪了。&br&&br&&img src=&/dfecd77a7e104_b.jpg& data-rawwidth=&83& data-rawheight=&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3&&&img src=&/bc58bf832ec04f4be768f_b.jpg& data-rawwidth=&77& data-rawheight=&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7&&&img src=&/fbea0f56bcae5c34f2202cea_b.jpg& data-rawwidth=&83& data-rawheight=&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3&&
兄弟,那是捺的起笔。印刷体常见的捺写法。咱们互联网一代的青年人,见少了手写文字,更别提书法了,书上街上都是一色的雷同的电脑字体,见到一点点差异的字都觉得奇怪了。
来自子话题:
因为之前用第一批简化字扫盲太成功,文盲不够用了。
因为之前用第一批简化字扫盲太成功,文盲不够用了。
来自子话题:
簡單來說,「&b&線&/b&」和「&b&綫&/b&」是嚴格的異體字關係,兩者無任何區分。只是他們在歷史上通行的時間不一樣。從字形上來說,兩者都是形聲字,只不過換了聲旁而已。&br&&br&&br&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論述「古今字」時,曾說「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對概念:&br&&img data-rawheight=&290& data-rawwidth=&856& src=&/39dfe76cbdd4f9bae9c31e2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39dfe76cbdd4f9bae9c31e2c_r.jpg&&竝且擧出「&b&線&/b&」和「&b&綫&/b&」作爲例子:&br&&img data-rawheight=&405& data-rawwidth=&846& src=&/cedcf232beda9a19c23c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6& data-original=&/cedcf232beda9a19c23cc_r.jpg&&&br&據此可以劃分出「&b&線&/b&」和「&b&綫&/b&」大致通行的時間笵圍:&br&&br&&blockquote&先秦:&b&用「線」。&/b&(據《&u&說文&/u&》古文)&br&漢代至晉代:&b&用「綫」,以「線」爲「古文」。&/b&(據《&u&說文&/u&》小篆及《&u&漢書&/u&》)&br&晉代至民國:&b&用「線」,以「綫」爲「古文」。&/b&(據《&u&漢書&/u&》晉灼註及《&u&說文解字注&/u&》)&br&PRC 建國至今:&b&用「綫」,以「線」爲異體字。&/b&(據《&u&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u&》)&/blockquote&&br&所以今天的用大陸繁體標準印刷的書籍(比如中華書局排印的繁體書),一般會使用「&b&綫&/b&」字;而臺灣由於沿襲了晉代至民國的用法,所以仍然用「&b&線&/b&」字。(另外,香港標準用「&b&綫&/b&」,與內地標準相同。)&br&&br&※※※※※※※※※※※※※※※※※※※※※※&br&&br&以上是笔者针对「&b&線&/b&」和「&b&綫&/b&」,从历史上的通行字以及现代中国繁体字标准角度做的简单概述。
&p&下面我们再谈谈现代中国类推简化字中的「&b&缐&/b&」和「&b&线&/b&」。&br&&/p&&br&中国通过发布《&u&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u&》,确定以「&b&綫&/b&」为正体,以「&b&線&/b&」为异体。
&p&之后文字改革进入汉字简化阶段,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正体「&b&綫&/b&」的字形进行简化,得到今天中国人使用的规范字「&b&线&/b&」。而「&b&線&/b&」作为已经被废除的异体字,并没有被类推简化,也就没有进入规范字范围。(参:&a class=&internal& href=&/hanzi/&&简化字(二)——规范汉字的组成部分&/a&以及&a class=&internal& href=&/hanzi/&&简化字(三)——规范汉字的制定&/a&)&br&&/p&&br&再后来,文字改革委员会被撤除。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任务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接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考虑到在前期合并异体字、进行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十分粗糙。于是对很多不应该被合并的异体字和繁体字做了微调和适当恢复。(详参拙作:&a class=&internal& href=&/hanzi/&&简化字(四)——被恢复使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a&)&br&&br&皇天不负有心人,2009 年发布的《&u&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u&》建议部分恢复《&u&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u&》当中 51 字为规范字,用于地名、人名和专门术语。而长期被视为异体字的「&b&線&/b&」(当然做了类推简化,实际字头是「&b&缐&/b&」)也在其中。&br&&br&2013 年《&u&通用规范汉字表&/u&》正式颁布,「&b&缐&/b&」字作为 8105 个规范字之一被收录,也从此确立了「&b&缐&/b&」字的合法地位。&br&以下是规范字「&b&缐&/b&」的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之外的含义,仍用「&b&线&/b&」字):&br&&img data-rawheight=&51& data-rawwidth=&1009& src=&/906d96b146f0f9d6c93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9& data-original=&/906d96b146f0f9d6c93a_r.jpg&&(&a class=& external& href=&/gzdt/att/att/site1//tygfhzb.pd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zdt/att/att/sit&/span&&span class=&invisible&&e1//tygfhzb.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簡單來說,「線」和「綫」是嚴格的異體字關係,兩者無任何區分。只是他們在歷史上通行的時間不一樣。從字形上來說,兩者都是形聲字,只不過換了聲旁而已。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論述「古今字」時,曾說「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對概念:竝且擧出「線…
来自子话题:
我考試的時候都會寫一些不是很潦草的行書,所以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説實話,現在很多人寫字好慢都只是因為把字寫得太接近印刷體。漢字雖然是方塊字,但絶不可以寫得太過方塊,除非是剛識字的時候吧。比如這個「鬱」字,用比較潦草的寫法就只有 5~8 劃,而寫「龜」字的時候就 5~7 劃左右。當然,有時候會寫一兩個簡體字。而且老師一般會接受一些香港的俗寫(我香港人):「亜(亞)」、「綉(繡)」、「銹(鏽)」。但千萬不要亂用「一簡對多繁」的簡化字,因為除非你全文都使用簡體,不然老師就會通常當作錯字。總之,有的字用簡體是更快,但寫字快慢整體來講還是要看你的寫字風格。&br&&br&&a data-hash=&33bbc1db81be& href=&/people/33bbc1db81b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茉茉& data-tip=&p$b$33bbc1db81be&&@茉茉&/a& :「鬱」字怎麼七八劃完成的?&br&「鬱」字一般有兩種寫法都可以接受,以下有圖。不過我沒練過鋼筆書法,字很醜……&br&&img src=&/f78eeda1d5bef9e6ca3cc105baf98283_b.jpg& data-rawwidth=&120& data-rawheight=&1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0&&&img src=&/f4a3f0013c2cedee3c158_b.jpg& data-rawwidth=&68& data-rawheight=&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8&&(這兩個寫法和下面的差不多,不過跟原字靠近心理上感覺更安全)&br&&img src=&/c25adf980_b.jpg& data-rawwidth=&120& data-rawheight=&1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0&&(但一般的話我寫這個,四劃)&br&&br&&br&&b&補充一下,&/b&以下是香港考試常用的俗寫(據我所見):&br&?、会(會)曽(曾)黒(黑)様(樣)粛(肅)尭(堯)斉(齊)塩*、盐(鹽)双(雙)体(體)関(關)联(聯)歯齿*(齒)属(屬)葯(藥)隠(隱)団、团(團)晒(曬)亀*、龟(龜)来(來)欝*(鬱)&br&&br&* 可能和原字差別不大,某些俗寫很受歡迎:?、曽、黒、様、尭、来。&br&*「塩」好多人將「土」字的位置放得跟「盐」字一樣。&br&* 有的人把「齿」字的「人」寫得和「乂」一樣。&br&* 另一種民間寫法中「亀」字的上面不像「田」更像「口」,但少見於考試。&br&* 欝(鬱):「欝」字不只是考試中常見,&b&在街上幾乎都是寫這個字的&/b&。規規矩矩地寫「鬱」字的人其實並不多…… 但多數又不會經常寫作「郁」,因為廣東話「郁」字讀 juk1,「鬱」字讀wat1。寫「郁」的話恐怕會遭來嘲笑。
我考試的時候都會寫一些不是很潦草的行書,所以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説實話,現在很多人寫字好慢都只是因為把字寫得太接近印刷體。漢字雖然是方塊字,但絶不可以寫得太過方塊,除非是剛識字的時候吧。比如這個「鬱」字,用比較潦草的寫法就只有 5~8 劃,而…
来自子话题:
「形声字一般左形旁右声旁」,注明了「一般」,说明不是全部。&br&&br&多数「句」偏旁是在右边,这和这些字的左偏旁有关。如果换成「隹」「鸟」「邑」旁,恐怕就得是「鸲」「雊」「邭」了。&br&&br&我们再讨论「多」这个旁,「多」声旁的时候,多数还是「多」在右,符合规律:「侈」「移」。&br&&br&但是再看「夥」字,声旁就在左边了。这和大家习惯把「多」放右边有关。&br&&br&形声字里,声旁在左在右,是有一定规律,但不是全部。排列规律不仅和形旁声旁有关,还和这些偏旁各自的形态有关。比如「顷」声旁,和「人」在一起就是「倾」,和「禾」在一起,就是「颖」了。&br&&br&和「隹」「鸟」「邑」配的,声旁又往左放了。这和大家习惯把「隹」「鸟」「邑」放右边有关。&br&&br&所以,还是得看匹配的偏旁的各自特性,来选择书写方法。&br&&br&我们讨论哪个字更「正」,一般是看它最早出现、流行使用的年代,更早的,我们认为更「正」。&br&&br&但是哪个正确呢?都正确,既然更换部位不会改变含义(除「含」「吟」这种更换后就变字义的字),而且「句」写左还是「句」写右,在历史上都是出现过的。我们认为他们都正确。&br&&br&哪个更早呢?「够」更早。&br&&br&&img src=&/a88e159c928ce4ded70f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3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上图来自早稻田大学线上图书馆提供的1860年日版《昭明文选》。&br&日版在刻版上,字形尊重所翻刻的版本,应该是可靠的来源。(当然,也仍是不确定的)&br&比如下图这个「潘」字,也保留了公元1000年之前的字形。&br&&img src=&/acc7d1a430d58db0a0bb_b.jpg& data-rawwidth=&52& data-rawheight=&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2&&&br&我个人立场是想用哪个就用哪个。觉得哪个符合个人品味,觉得哪个好看就用哪个。&br&&br&也不是越古老、越正的字,就比现在通行的写法要好;主要还得考虑整个字族之间的统一及它与其他字之间的规律性、系统性。&br&&br&同意郭家寶的答案中的「“夠”和“够”自古以來是異體字,康熙字典兼收兩者。這不是簡化不簡化的問題,而是字體標準選取的問題」,选择不同的用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风度」。
「形声字一般左形旁右声旁」,注明了「一般」,说明不是全部。多数「句」偏旁是在右边,这和这些字的左偏旁有关。如果换成「隹」「鸟」「邑」旁,恐怕就得是「鸲」「雊」「邭」了。我们再讨论「多」这个旁,「多」声旁的时候,多数还是「多」在右,符合规律…
来自子话题:
个人经历:从5岁开始写书法(软笔),先后练过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魏碑等,一直到现在。&br&在知乎的第二次回答就献给一直以来的爱好吧~ 如果嫌长从这里直接跳到后面一整段粗体字即可。&br&-----------------------------------------------------------------------&br&首先质疑题目中“书法传统”,从句意来看我就默认是说“书法传统的(笔顺)”了。这个提法真的有问题,因为临习过碑帖的人都知道,&b&&u&毛笔字写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笔顺&/u&(怎么舒服怎么写)。&/b&在金文隶书的时候,从流传下来的碑铭来看,还都是遵循着固定的笔顺的,毕竟都是刻上去的,而且书写速度很慢。到了行楷书的时候,书写速度加快,书家更追求“气”的贯通和整篇的美学效果,每个字只要我写完之后在纸上的笔画都对,就是正确的。也由此,书法带有了浓重的个人色彩,所以才有了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等风格迥异的字体。这里的风格不仅是指字的笔画和整体的结构,也涵盖了下笔的顺序。同一个字的下笔顺序不仅因人而异,对同一个书家来说也会有变化。比如我随便翻开《书法大字典》,看这个“書”字。&img src=&/945f9ffa0c1f81546afc7f51f9d03531_b.jpg& data-rawwidth=&2322& data-rawheight=&41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22& data-original=&/945f9ffa0c1f81546afc7f51f9d03531_r.jpg&&左上角王献之的字,最长的横&b&应该&/b&是在竖写完后翻上去写的,然后接着写下面的几个短横(不包括跟横折连着的那个)。感谢 &a data-hash=&0b353ea41b791415dfe5b& href=&/people/0b353ea41b791415dfe5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0b353ea41b791415dfe5b&&@曹梦迪&/a& 的argue,这个地方的笔意我不是很确定,也有可能是横折直接连着写最长的横,最后写竖。日后有时间再去查一下其他年代的拓本。&br&中间,还是王献之,在快雪堂帖中的“書”,下笔就明显不一样。这个是先写完上半部分所有的横,然后写竖,最后写“曰”的。&br&再看左边米芾在三希堂法帖的字,很明显是一口气把上边的所有横和下面的”曰“都写完之后,再写竖的,为的是能够直接连着向下写,一气贯通。&br&既然第一个字存疑,索性就再上个图。&br&下面这张图的“誠”字。左边王羲之的两个诚字的下笔就有明显的区别。右边的“成”的横写完之后,靠上面的字是接下来写横折钩,靠下面的字则是直接上去写斜勾。&br&&img src=&/94dd8b7ab02a27bd57b05d0a_b.jpg& data-rawwidth=&2322& data-rawheight=&41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22& data-original=&/94dd8b7ab02a27bd57b05d0a_r.jpg&&不多列举了。&br&&br&&b&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一点:自古以来,书无定法,就没有所谓的“笔顺”一说。只要一个字整体上是从左至右,自上而下书写的,(一般)先写偏旁部首,就没有问题。“笔顺”这个东西,跟”文化传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b&&br&&br&还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古人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今人写字,从左向右,自上而下,所以古代书家为了能够”顺手“写下面的字,在行草书创作中很多都用竖(或者其他结束时方向向下的笔画)来作为一个字的最后一笔。而现代如果偏要追求古人那种下笔顺序的话,那不是自找别扭么。&br&&br&最后,现在小学教写字强调笔顺要正确,更多是为了养成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而已。比如题主提到的“左”“右”,对于一个汉字的初学者来说,这两个字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先横再撇最后写被包住的右下角这种笔顺更利于掌握这种结构,写出漂亮的字。&br&&br&就这样,欢迎补充,欢迎质疑,如果想到什么我再往上写。
个人经历:从5岁开始写书法(软笔),先后练过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魏碑等,一直到现在。在知乎的第二次回答就献给一直以来的爱好吧~ 如果嫌长从这里直接跳到后面一整段粗体字即可。-----------------------------------------------------------------…
来自子话题:
那个偏旁其实是「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把它变成了「月」的形状,但仍然表示「肉」的意思。&br&《正字通?肉部》:「月,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上面不出头】,《石经》改作月,中二画连左右,与日月之月异,今俗作月【中间改成冫】以别之。」&br&&img src=&/8faa1a6e7e94e6d5cacc90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12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8faa1a6e7e94e6d5cacc90_r.jpg&&
那个偏旁其实是「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把它变成了「月」的形状,但仍然表示「肉」的意思。《正字通?肉部》:「月,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上面不出头】,《石经》改作月,中二画连左右,与日月之月异,今俗作月【中间改成冫】以别之。」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想问: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古籍刻本,很难见到类似于西方引进的标点符号,古人如何正确区分语意。 &br&首先我们现在所见的古籍刻本,因为刻工嫌工作强度太大,以及为了节省人工成本起见,会把句读符号没而不刻。当然,有些学者为方便读者起见,会在自己的书稿中自加句读符号,比如“○”、“、”,如王念孙王引之的书,都会自己加标点的。抄本我见得太少,不敢乱说。汉简也是有句读符号的。 &br&此外,一些重要典籍,会有注解,注解和正文合抄在一起时,注解所在的位置,就是断句的地方。 &br&再次,需要大家理解“章句”概念,请读吕思勉《章句论》,网上都有下载。 &br&容易产生歧义的法律文书,不知提问者是否参看过徽州文书。如果您指的是国家法典,自然有《唐律疏议》这样的解释性文献。
这个问题应该是想问: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古籍刻本,很难见到类似于西方引进的标点符号,古人如何正确区分语意。 首先我们现在所见的古籍刻本,因为刻工嫌工作强度太大,以及为了节省人工成本起见,会把句读符号没而不刻。当然,有些学者为方便读者起见,会在…
来自子话题:
楼主所言自然科学领域引入而新造汉字已可确定。&br&&b&&/b&说“她”、“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是错误的说法,我国古代已有这个字,读作jiě 。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出现了tā这个音。 &br&”它“字,本意是指虫,后作蛇。古已有之。《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br&“他”字《康熙字典》:与佗它通,应是早已有之。&br&“猹”是由鲁迅先生造出来的,出自《故乡》里写闰土文字里。&br&“啤”字,是青岛人发明的字,德国人进入青岛设立青岛啤酒厂,才有了这个字,啤字来源:beer——皮——啤。&br&“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br&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br&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br&“帘”字,在1986年《简化字总表》选取388个字头,取得的数据有,现行简化字始见于先秦的有49字,占12.63%。&br&始见于秦汉的共62字,占15.98%&br&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共24字,占6.18%&br&始见于隋唐的31字,占7.99%&br&始见于宋(金)的共29字,占7.47%&br&始见于元代的有72字,占18.56%&br&始见于明清的共74字,占19.07%&br&始见于民国的共46字,占11.86%&br&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一字,占0.26%
&br&另可参见《简化字溯源》&br&&br&“〇”。历史古籍中,与“〇”相似的字符出现很早,貌似与楼主第一条相违背,不知该不该算为新造之字?
楼主所言自然科学领域引入而新造汉字已可确定。说“她”、“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是错误的说法,我国古代已有这个字,读作jiě 。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出现了tā这个音。 ”它“字,本意是指虫,后作蛇。古已有之。《说文》:它,虫也。从…
来自子话题:
因为笔画不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人们造字的时候也不是通过组装笔画得到汉字的。&br&&br&笔画(横竖撇捺)是隶书、楷书书写里的概念,在文字学里,汉字是由构字部件组成的。&br&&br&&img src=&/affb930d653cca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ffb930d653ccad_r.jpg&&
因为笔画不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人们造字的时候也不是通过组装笔画得到汉字的。笔画(横竖撇捺)是隶书、楷书书写里的概念,在文字学里,汉字是由构字部件组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一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