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某个飞机库设计防火规范改建的研究人体运动实验室是哪个实验室?

知识点梳理
的定义:引起某个事物变化的因素可能很多,我们想知道变化了事物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我们要把其它因素控制相同,只研究变化了的事物与某个单因素的关系,这样把多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数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类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初中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的实验很多,如研究蒸发快慢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的热效应等。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归纳式探究在一个风洞实验室中,一架模型飞机固定在托盘测力计上...”,相似的试题还有: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一些同学做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B: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间压力大小有关;猜想C:滑动摩擦力可能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步骤一: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如图甲),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步骤二: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和本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如图乙),比较步骤二与步骤一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步骤三: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棉布,把长方形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知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如图丙),比较步骤一与步骤三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回答下面的问题(1)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_____拉动木块.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
滑动摩擦力/N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棉布
&&&&0.8(2)设计步骤二并与步骤一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_____正确与否.(3)在步骤一实验中如果用0.8N的水平拉力拉动木块,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N.(4)为了检验猜想C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_____.(5)实验过程中,若将图乙与图丙进行比较,则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_____.(6)在初中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采用与本实验相同研究方法的实验还有很多,请你写出其中一个实验的名称_____.
育才中学科技小组的小明同学自行设计了一个电子秤,其原理如图所示,他试图用电压表的示数来反应物体质量的大小.设电源的电压为恒定U,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为为R,总长度为L,滑动触头固定在安放托盘的轻质弹簧上,并能随轻质弹簧一起自由滑动,已知对托盘每施加1N的压力时,弹簧的长度就会缩短a.当托盘中不放物体时,滑动触头指在最上端,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零;当在托盘中放一物体时,滑动触头随弹簧向下移动到某一位置,于是电压表就指示出相应的示数.(1)若在托盘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则滑动触头向下移动多大的距离?(2)请在原理图的适当位置接上符合要求的电压表;(3)求出电压表的示数U表与待测物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式(用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小明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钩码(如下图),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为3N,钩码的运动状态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钩码所受的向上的拉力的大小)记录如下表所示:(1)由表可知,钩码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钩码的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由表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钩码的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当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_____,实验次数5中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为_____&N.(4)若要使一个重力为500N的物体匀速下降,则施加的拉力大小为_____N.
钩码的运动状态
弹簧测力计的度数(N)
匀速向上运动
匀速向下运动
加速向上运动
加速向下运动
减向上运动
减速向下运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运动生理学实验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pdf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1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运动生理学实验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
姓名:李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
指导教师:熊开宇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
运动生理学实验多媒体CAI 课件的研制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在发展体育科学理论 加强体育教学的理论
与方法 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研究法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几乎
所有运动生理学的理论 都来自观察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机能活动变化过程及对其因果关系的分析 实验
课的学习无疑成为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及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目前 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均存在重理论和技术 轻实验的倾向 过分强调理论课的指导作用 仅将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 另外 由于实验设备的不完善 资金投入少 因此大多数院校通常只
开设少数的常规实验 学生只能学到几个生理指标的简单操作 同时由于实验课时少 教学手段仍然停留
在实验讲义加教师讲解的单一模式上 有限的学时内根本无法全面 有效地展现课程的实质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也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方向 将CAI 运用
到教学 是对传统教学手段和形式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应用 多媒体CAI 课件的主要优势主要体现在 多
媒体展示的集成性 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 人机交互的操作性 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 高速传输的便捷性
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18年,胡刚复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为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把近代物理学研究引入中国。      日,在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秉志、胡先骕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        生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社于1922年8月在南京创办的。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纯科学研究机构。所长秉志是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不久改称东南大学,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当时国内的生物学教材中,所列生物材料都是外国的,秉志决计自己动手研究本国实有的动植物,遂创办了这个研究所。该所培育的生物学人才遍布全国,曾享有 “中国生物学家的摇篮”之誉。  http://www./notice/2557.shtml    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的科學研究機構,成立於民國十一年,動植物的研究皆以分類為主,故採集為第一要義,所中人員以其大部分精力,從事中國動植物品種之調查,大致意於揚子江流域及濱海各省。在此區域內之生物標本,大都已經搜藏於該所中。該所的名師如秉志、胡先驌、陳楨、陳煥庸、錢崇澍皆能以獨立之研究貢獻於國際學林;而又訓練學生,造就第二代的中國生物學人才,其後中國生物界學人,大多直接或間接與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有關,故該所實為中國生物學的搖籃。其後該所師生分布全國,比如陳楨往北平師大與清華大學;秉志往廈門大學;胡先驌往北平與中正大學;陳煥庸往中山大學;許湘、張景鉞往北京大學;另一部分往浙江大學,使生物學獲得全國性的發展  http://203.68.20.65/science/content/6/0006.htm        说到实验室,南大还是有不少不错的实验室的。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Laboratory of Solid State Microstructure, Nanjing University)是以南京大学物理系为主要依托的一个实验室。      该实验室曾被英国《自然》杂志列为远东地区(除日本以外)“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两个科研机构之一,被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列为中国大陆实验室榜首。      历史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前身是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   1984年,改建为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10月,获美国唐氏基金会(Cyrus Tang Foundation)5000万元捐赠,拟协同中国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大学等多方资金,与南京大学现代配位化学国家实验室等为基础组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并将微结构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电子材料与微结构器件、分子及聚集体的组装和结构、软物质的微结构、微结构设计与性能预测作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5年4月,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大楼 --“唐仲英楼”奠基。     研究领域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活跃的一些研究领域:    介电体超晶格   纳米材料与团簇物理   非平衡态物质聚积   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   高温超导与巨磁电阻研究   计算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     人物  冯端   闵乃本                   南大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曾经的中国第一科学研究实验室,如今是否还是全国第一实验室?      2005年  “铁电薄膜、多层膜的研究”  刘治国、李爱东、吴迪、朱信华、闵乃本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6年  “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   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  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7年  “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研究”   王牧、闵乃本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南京大学微结构物理实验室    “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
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有序可控硅量子结构的构筑原理与光电子特征” 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新型氧化物磁制冷工质与隧道型磁电阻材料” 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84年,是国内首批建设、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是研究凝聚态物质中不同尺度层次,不同类型微结构组态、分布、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转变规律,揭示它们与宏观物理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将理论研究,计算机模拟与当代先进实验手段相结合,探索、设计和制备各种类型的微结构材料,研究其物理机制和新效应,为发展新型微结构材料奠定基础。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介电体微结构材料和物理,纳米结构材料和物理,非平衡条件下物质聚集、组装和调控的动力学过程,软凝聚态物质物理学,计算物理与材料设计,固体中强关联、相变和相关的微结构物理等。在历次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实验室(A级);在最近一次200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免评资格。近五年来,实验室紧紧把握国际微结构物理物理发展的趋势,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以冯端、闵乃本、王业宁、龚昌德和都有为院士为学术领导人的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特征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梯队。实验室现有在职教授42人,副教授13人,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计划奖励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6人。      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已承担或正在承担的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省部级科技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共计260余项;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实验室鼓励在国际上影响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具有原始性创新的高水平论文,特别是在黄土地上出高水平论文。实验室于1994年在《Nature》上首次发表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随后又连续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3篇;2002年到2006年又有长足进步,在《Phys. Rev. Lett.》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实验室共获得国家级奖11项,省、部级奖48项,出版学术专著53部,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7项,其中美国授权专利1项。近5年来的突出成果包括: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是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突出成果的课题,逐步建立了介电体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在实验上揭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也随之逐步提高。特别是非线性光子晶体中全新光子双稳机制的提出,准周期光学超晶格中耦合参量过程的发现和离子型声子晶体长波光学性质的研究等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国内外引起重要反响。目前,对于介电体超晶格及其微结构的研究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而且根据准位相匹配原理设计出来的光学超晶格材料已能实现多基色输出,为全固态白光激光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工作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是凝聚态物理学的国际前沿研究课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前景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该课题通过运用量子统计的格林函数方法,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任意厚度属薄层的统一电导公式,实现了半经典和量子理论的联系,并首次实现了无可调参数mSXW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定量一致。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双交换机理和非磁无序相结合的理论模型,对于掺杂锰氧化物在居里温度附近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和庞磁电阻机理的研究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该方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系列创造性成果,获得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基于半导体量子结构的纳电子和光电子集成是21世纪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的核心,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基础。“有序可控硅量子结构的构筑原理与光电子特征”是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前沿。该方向的研究以硅、锗材料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异质结界面能纵向限制晶化原理,由包含在多层结构中超薄非晶硅或锗层的再结晶过程,制备尺寸可控、纵向有序的硅、锗量子点阵列的新方法。他们在实验上揭示了镶嵌型nc-Si/SiNX、nc-Ge/SiNX有序量子结构中由量子尺寸效应导致的光致和电致发光特性,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实现硅基发光的五种途径之一。该系列研究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新型氧化物磁制冷工质与隧道型磁电阻材料”以锰钙钛矿氧化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延伸到纳米结构铁氧体中。该研究课题针对国际上以金属、合金为室温磁制冷工质的缺点,另辟蹊径研究磁性氧化物的磁熵变。他们首先发现了锰钙钛矿具有高的磁熵变,而后又系统研究了离子代换、颗粒尺寸对锰钙钛矿氧化物的居里温度、磁熵变以及相关的磁性能与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电荷有序到无序的一级相变导致的巨磁熵变,研究了双钙钛矿、层状锰钙钛矿氧化物的多种优异物理性质,丰富了磁制冷工质的研究范畴,使得锰钙钛矿氧化物成为新型的高温磁制冷工质材料。这些研究结果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铁电薄膜及配套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对于硅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课题在BLT和SBT的研究中,提出缺陷电荷对铁电畴壁钉扎和畴壁在电场协助下解脱钉扎相互竞争的物理模型,解释了薄膜的疲劳特性,为改进其抗疲劳性能提出了新思路,使得制备出的SBT和BLT薄膜性能指标达到了当时报道的最好水平。该课题组还发展了用呈金属导电性的钙钛矿结构氧化物薄膜作为PZT和商业化的Pt镀层硅衬底之间的过渡层来延长PZT疲劳寿命的界面工程学方法,阐明了其微观机制,获得了抗疲劳寿命和保持性能达到存储器实用水平的PZT系列薄膜。这些系列性研究成果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此外,实验室在纳米材料和团簇物理,非平衡态物质聚集、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高温超导和强关联研究以及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设计等方面还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教育部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1项和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奖1项。      ...同时新建成了“纳米加工与表征中心”等一批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综合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正与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若干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联合,组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这给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更是提供了新的机遇。...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cn/gb/jschina/js/node20529/node30291/node30298/node30311/userobject1ai1636793.html
  南京大学微结构物理实验室      1995年,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上,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提供的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被引用的次数,列出11所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的固体微结构实验室独占鳌头。    英国的《自然》杂志以《扬子江畔优秀的研究中心》为题,专门介绍了闵乃本的实验室。1997年9月,该杂志在分析了亚洲(除日本外)的科技发展状况后,认为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机构有两个:一个是新加坡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研究所;再一个就是中国南京大学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晶体世界耀光华    11:28:40 《新华文摘》1998.7 戴 红      希腊神话中有位力大无比的英雄,传说他力气过人,还在婴儿时就在摇篮里扼死一条巨蟒。因此,美国黑格斯飞弹公司以“大力士神”为奖名,奖给物理学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日,作为访问学者的闵乃本教授接到美国犹他大学的邀请午宴,邀请者是美国晶体生长协会主席、著名物理学家罗森伯格教授。     美国人喜欢刺激,总想搞点“突然的惊喜。”     罗森伯格很轻松地询问闵乃本是否愿意出席27日的午宴,并表示愿意代他交4美元的午宴费。闵乃本不愿意美国同行误解中国人舍不得花钱,他表示同意,并立即交了4美元。     午宴开始,闵乃本找了个不引人注目的位子坐了下来,不经意地随便吃些东西。前一段时间的研究太累了,他需要轻松一下。这时,罗森伯格满面笑容地走过来,把闵乃本请上主席台就座。犹他大学副校长在讲话,物理系主任在讲话,罗森伯格教授在讲话……。起初并未十分在意的闵乃本渐渐听清了,他们在称赞闵乃本,说他的研究是10年来物理学晶体生长理论最好的成果!最后,物理系主任庄重宣布:美国本年度“大力士神”奖由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闵乃本教授获得!     午宴立即轰动了起来。惊讶、敬佩的目光从蓝眼睛、黄眼睛、灰眼睛……里一齐聚集到这位来自扬子江边、钟山脚下,其时才48岁的闵乃本身上。     这位身躯孱弱却有非凡才华的中国物理学家,用纤瘦的双手彬彬有礼地从黑格斯飞弹公司的代表手里捧过象征着智慧、成功和荣誉的“大力士神”奖。       祖国培养的世界一流科学家       初见闵乃本,你感觉不出这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物理学家有丝毫骄矜。他亲切质朴,儒雅谦和,一股清真淡远的学者之风扑面而来。     “我是12岁那年,坐着家乡古老的独轮车,来到敬儒中学(今南通二中)开始了求学生涯的。”闵乃本的思绪回到了50年前,那风雨飘摇的苏北小镇。     少时记忆最深的,就是趴在姐姐背上躲日本人的飞机。他1935年出生在江苏如皋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童年时那短暂的欢乐很快就被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代替。日寇铁蹄践踏了我半壁江山,他小小年纪就对民族屈辱有着深深的感触。     中学时代,闵乃本大脑中的逻辑思维细胞异常活跃。除去天生的潜质外,要归功于那位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的教师柳久山。“天上为什么会出彩虹?”“冬天的鱼为什么冻不死?”柳老师常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们观察自然的兴趣。     “础润而雨”�D�D�D“湿度”的概念被他解释得简单明了。     在柳老师的影响下,探求自然无穷奥秘的志向在少年心中悄然萌发了。     初中毕业时闵乃本在100多名学生中名列第一,他选择了上海国立机械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前身)。闵乃本对数理化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图书馆总活跃着他的身影。他已经不满足于教科书了,他读《工程热力学》,看《蒸汽热力场》。他用大学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充实着对知识的超前渴求。     他崇拜诺贝尔。他对世界充满奇异大胆的幻想。他喜欢从每位作者对问题阐述的深度上来比较各自理解的异同。他喜欢抽象的推理,那些常人看来深奥的理论公式,常常被他演绎的具体可感。1955年,闵乃本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系。这位来自苏北,身材消瘦的青年,久久凝视的南大的校牌。他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献身科学的漫长之路由此开始了。     闵乃本涉足的领域更大了:哲学、艺术、历史、现代与古典小说。他的思维又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驰骋。他满脑子的力学理论中,又在孕育着诗人的神韵和作家的才情。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得益彰的。闵乃本之所以学术思想活跃,也得益于对其他知识门类的广泛涉猎与丰厚积淀。     大学毕业后,闵乃本一直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冯端教授。20世纪50年代,在冯教授带领下,他闯入了当时在国内尚是空白的晶体缺陷领域。他与同志们一起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轰击仪,成功地制备了难熔金属单晶体,获得国家科技产品二等奖。到1965年,他在晶体缺陷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前沿。       雕铸晶体物理世界的金字塔       从20世纪70年代起,闵乃本开始了对晶体生长的研究。晶体生长是一个工业背景相当活的领域,它与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激光等领域都有直接关系,而对晶体的机理则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系统理论,没有资料,一切全要靠自己。然而,这个处于边缘科学的新领域对闵乃本的吸引力是极大的。他全然不顾头上顶了多年的“个人主义”、“白专道路”帽子,一头扎进那间18平方米,全家5口人共用兼做卧室和起居室的“书房”。     还是在那凭票供肉的日子里,他妻子上班前关照:炉子上有砂锅,锅里有肉。等妻子下班了,孩子们放学了,眼前的情景让他们目瞪口呆:砂锅呢?炸了。肉呢?焦了。闵乃本呢?眼前放着一杯凉水,身旁落着一堆书籍,两眼几乎要贴到书上,全然不知一切。春来秋往,酷暑严冬。闵乃本本来就单薄的身躯更显得形销骨立。胃下垂了8公分,双眼熬成了深度近视。然而,他却自如地在晶体世界的翰海中遨游。他仔细研读了几千篇论文,凭藉着超人的悟性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他终于发展和完善了完整晶体、缺陷晶体的生长理论。1982年,41万字的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问世,成为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     这部巨著与其说是在书斋里写成的,不如说是在实验室里炼出来的;与其说是文字、图表组成的攻关夺隘的庞大集团军,不如说是闵乃本用才智和心血雕铸成的晶体物理金字塔塔顶上的一块巨石。该书一出版,即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     日本结晶学会委员砂川一郎教授发表书评,称该书“以一个完整的思路全面阐述了晶体成长学”。     闵乃本成为世界物理学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独上高楼       以敏锐目光注视着世界物理学发展动态的美国著名科学家罗森伯格很快注意到了大洋彼岸这颗新星。1982年,闵乃本接受他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犹他大学。他在晶体生长理论的峭壁上,开始了新的攀登。     在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时,他选择了“晶体表面粗糙化”这个难题。他要出大成果,要让同行们领略中国学者的风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著名的“杰克逊理论”及其他有关的晶体理论都认为,晶体表面总是光滑的。但应用这一理论无法解释晶体气相生长时引起的表面粗糙化现象。闵乃本立志揭开这个谜。杰克逊是当代晶体生长理论的权威。“杰克逊理论”已被国际晶体生长学会所公认。对他置疑,不消说,有多困难!     许多科学家研究过这一难题,但都因无进展而望而却步。闵乃本经过4个多月日以继夜的奋斗,终于攻破第一道难关。他首先大胆修正了“杰克逊理论”。他认为,晶体表面粗糙的原因是由于晶体表面松弛引起的。这一见解首先得到罗森伯格的赞同和支持,后在美国西部地区晶体生长会议上又引起许多专家的震动。然而,要证实这一预言的正确,还要走许多长满荆棘的路。白天搞实验,晚上查资料,工作占去了他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他从浩瀚的图书资料中终于发现了线索:紫外线可能会引起晶体表面分解。根据这一提示,他立即进行紫外光过滤,结果晶体表面的黑东西一下子荡然无存。     闵乃本成功地解释了晶面热致粗糙化问题。     这一成果被美国物理学界誉为“近10年晶体生长理论领域最好的理论”。     罗森伯格兴奋得难以自己。他连声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他一边热烈拥抱闵乃本,一边解释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没有拥抱的习惯,但是,我太高兴了!     为此,闵乃本得了“大力士神”奖。这是他第五次获奖。获奖后,罗森伯格建议闵乃本参加该年9月在德国科学城斯图加特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晶体生长会议。按规定,递交论文已截止。可是会议执行主席一改西方人照章办事的积习,来了个中国式的通融�D�D�D破例同意闵乃本在会议上宣读论文。闵乃本一到场,罗森伯格就来找他了。     “你破格被安排第二个发言。第一个发言不好,人还未到齐。第二个是最佳时间。”     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大会发言是很少的,大多数论文只能贴在墙上交流。     闵乃本报告之后,许多国家的学者前来祝贺。一位来自北京的与会者向罗森伯格表示了中国式的谦虚。他说,“闵教授有您这样的导师,真荣幸。”     罗森伯格很不高兴。他连连摇头,说:“导师?这叫什么话?你难道不知道闵本人也是教授?我和闵,是同事、朋友、合作者!”罗森伯格的确一贯把闵乃本当作同事、朋友、合作者。闵乃本到美国的第一堂课,他们一同走进教室。罗森伯格对学生们说:“在晶体生长这一领域里,全世界可称为专著的只有两部书,一本的作者是我,另一本的作者是闵教授。现在我们同时出现在你们面前给你们讲课,你们是多么幸运啊!”       淡泊养志 泰然治学       祖国没有忘记在异国拼搏为她增光的儿女。1986年,闵乃本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7年他受命主持国家攀登计划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光电功能材料的性能、分子设计及制备过程研究”首席科学家。他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10余个科研教学机构的负责人。     面对着潮水般涌来的荣誉,闵乃本始终保持着宠辱不惊的风度。1987年春,日本。国际矿物晶体生长委员会主席、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院砂川一郎教授与闵乃本有段对话:     “闵先生,我校打算授予您荣誉博士学位,不知尊意如何?”“我已是博士导师,不需要这个东西。”     “您虽早已超过了博士水平,但国外习惯上称呼学衔,还望笑纳。”砂川一郎之所以热心劝说闵乃本接受博士学位,是有原因的。日本人收集情报之快、之准、之丰,堪称世界之最。闵乃本的研究成果早在他们的关注之中了。     对话以客随主便告终。砂川一郎的“礼物”为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增添了一段佳话。     在人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在使无数人为之发狂的荣誉、地位、金钱、享受面前,闵乃本是那样超然物外。          立足于科学的最前沿       闵乃本在犹他大学访问时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同罗森伯格一起路过美国历史文物陈列室,他要进去参观,被罗森伯格挡驾了。     “我们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同你们5000年的文明史相比,这算个什么呢?”     一股自豪感与责任感同时激荡在闵乃本的心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既能创造灿烂的古代文明,也一定能跻身世界科学的最前沿!闵乃本的眼睛总盯在国际前沿和科学最根本的问题上。他的科研历程上,充满了“首次发现”、“首次提出”、“首次实现”的字眼和系统化的理论构建。30多年来,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难度最大的课题:晶体曲线、晶体缺陷、晶体生长、晶体表面粗糙……难关一旦攻破,别人可以接着干了,他便办移交,寻找新的难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闵乃本一头扎进对晶体的散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并获重大突破。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微米超晶体的概念,并发现了一系列微米超晶体的光学、非线性光学和声学效应。尔后,他建立起了一整套周期、准周期微米超晶体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并进行实验演示,开拓了通过固体微结构来研制新材料、新器件的道路。当今世界,微电子产业日趋完善,光电子产业正在崛起,并迅速地改变人类的生活面貌。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发明和发现正是这场变革的关键。闵乃本及其他的科学贡献使我国在光电功能材料研究的激烈国际竞争中确立了优势地位。     1995年,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上,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提供的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被引用的次数,列出11所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的固体微结构实验室独占鳌头。英国的《自然》杂志以《扬子江畔优秀的研究中心》为题,专门介绍了闵乃本的实验室。1997年9月,该杂志在分析了亚洲(除日本外)的科技发展状况后,认为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机构有两个:一个是新加坡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研究所;再一个就是中国南京大学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闵乃本加入了九三学社,在这个由无数科技精英组成的群体中,闵乃本释放出更大的光和热。1997年岁末,九三学社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大会正在隆重而热烈地进行,当主持人宣布闵乃本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时,会场内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闵乃本想起了他的好友,在西雅图国际会议上邂逅的离开祖国、流浪在外的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和罗马尼亚物理学家。他们空有非凡才华而报国无门,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只能为美国的科研机构效力。     科学家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闵乃本深深感到,社会的稳定、民族的振兴为广大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他要和广大的九三学社成员一起,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贡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愿闵乃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征途上再续华章!      http://www./folklore/elegan/6293827.shtml
  南大为冯端院士从教60年举办研讨会
  新华网江苏频道 教育
来源: 新华日报
教师节前夕,南京大学9月8日为冯端院士从教60年举办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教育教学研讨会。    
今年是冯端院士从教60周年,83岁高龄的冯端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原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任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60年里,冯端院士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为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民盟主席蒋树声、院士闵乃本都是他培养的学生。(秦刚 陈晓春)     http://www./xin_wen_zhong_xin//content_7997078.htm    中国物理学界精英会聚南大 并贺冯端院士八十华诞     日09时40分??来源:新华报业网??罗静 陈晓春        本报讯 昨日,我国物理学界20多位院士、百余名中青年科学精英会聚南京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微结构科学技术论坛———第一届凝聚态与材料物理学术研讨会”。此次高水平学术盛会是为积极推进筹建南京大学微结构科学国家实验室、研讨学科发展方向,同时庆贺中国物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冯端先生八十华诞。         本次大会主席、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在致辞中向他的老师冯端院士八十寿辰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蒋校长深情地说道,冯端院士在57年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生涯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在学术上,冯端院士跨越了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取得了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学术成就,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教学上,冯端院士精心培育了一大批物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作为南大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冯端院士不懈求索,直至八十高龄还笔耕不辍,为南大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大会主要就光电子材料物理、纳米结构和物理、强关联与低维物理、自旋电子学和软凝聚态物理等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中科院于渌院士、赵忠贤院士、杨国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沈平教授作了精彩讲演;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院所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和研究进展作了学术报告。学术思想的充分碰撞与交流为研究微结构物理、材料物理等前沿、热点课题带来了新的思路与理念。         同日下午,由冯端院士执笔的76万字的《凝聚态物理学》(上卷)首发式在南京大学举行。      /-418473.html
  中国现代物理学先驱吴有训: 学者校长的铮铮风骨      吴有训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日生于江西高安。192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后任该大学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与康普顿合作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1924年与康普顿一起发表论文《钼的Ka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波长》,1926年秋回国,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人间四月,春暖花开,南京大学教授冯端院士夫妇、胡宏纹院士夫妇、王业宁院士夫妇和王德滋院士一行7人来到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祭拜先贤。          在百年纪念亭前,一座真人大小的半身青铜像面朝南而立,目光深远,神态平静,俯瞰着南大美丽的校园——他就是南大的前身、老中央大学的校长吴有训先生,今年是他的111年诞辰。      1945年~1947年间,吴有训在中大执长。其间,冯端院士、胡宏纹院士是他的学生,后留校任教,冯端先生的夫人陈廉方女士、王业宁院士和她的丈夫林醒山教授以及王德滋院士当时都是中大学生。回忆起60多年前的求学经历,畅谈吴校长学者治校的理念、爱护学生的真情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风骨,几位先生不禁思绪万千。      “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上世纪20年代初,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物理系毕业后,吴有训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江西省第一批赴美国官费留学生考试,到芝加哥大学留学,后任该大学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与康普顿合作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      冯端院士介绍说,在康普顿效应提出之初,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吴有训此时恰好就在这个实验室跟随康普顿进行研究工作,亲身参与了发现和确立康普顿效应的大量实验工作,采取了多种材料来验证,最后以“康普顿效应”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获博士学位。      1924年,吴有训与康普顿一起发表论文《钼的Ka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波长》,1930年他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经单原子气体全散射的X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载于国外科学学报的第一篇文章。      冯端院士说:“鉴于吴有训在效应的发现和实验验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前苏联的学者提出,应该称之为‘康普顿—吴效应’,国内也有学者赞成这样的命名,但吴有训本人十分谦虚,不赞成用这种的名称,认为自己只是康普顿教授的学生而已。”      康普顿从来没有忘记吴有训在这项伟大发现中的重要贡献,在自己的多种著作和多种场合都不断地提到吴有训的实验,甚至在晚年有一次与杨振宁博士的交谈中,还很有感慨地特意说道:吴有训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之一。          “要全力保护青年学生”      作为校长,吴有训对这一职位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第一,我是回报母校,第二,我是来办教育的,不是来做官的。”      吴有训在中大执长期间,时局十分动荡。中大的青年学子们,目睹国民党统治下的种种腐败社会现象,以赤子之心寻求救国之路,“一·二五”运动、“五二??”运动等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      1946年的“一·二五”运动时,在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青年学生奋起采取行动来促进政协会议成功。中央大学和附近各大学中学学生举行规模空前的大游行,而在这次大游行中,为了保护学生,吴有训校长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支持学生的进步行动。      冯端院士的夫人陈廉方女士当时就读于中大外文系。她说:“在游行那天,因为要步行几十里路,又累又乏。但听说吴校长也参加到我们的队伍中,并且走在前列时,同学们都受到莫大的鼓舞,精神振奋。”      1947年5月,由中央大学始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爱国学生运动扩展到全国60多个城市。血案发生后,南京警备司令部发布了中央大学戒严令,并向学校出示了一张逮捕名单,上有40多位学生。吴有训坚决拒绝军警进入校园搜捕进步师生,并且利用自己在科技文教界的声誉,联合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进行声援,才迫使撤除了戒严令。他一再表示:只要在位一天,就要全力保护青年学生。    .......      来源:科学时报     http://news./new/news.php?id=17785
    南京大学物理系源创 于1920年的南京高等师范物理系任系主任为胡刚复。到解放前,近三十年中虽培养出了不少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如吴有训、吴健雄等    http://www./cps/site/ndxb/020510/tbbd.htm      胡刚复    胡刚复    开创实验物理教学 热心科普事业       1918年秋胡刚复回国。他明白中国科学教育尚处于襁褓之中,没有条件继续他的实验研究,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可是,要救国就必须让科学和科学教育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因而他一心扑在办学、教学、培养学子上。始自1918年,他在南京师范学校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学,必须有实验方能培养出真正的物理学家,这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据老校友回忆,南京东南大学和他兼职的上海大同大学在1920年已有供学生用的很好的物理实验室。1923年12月12日晚,东南大学理化楼失火,实验仪器付之一炬。胡刚复于当天乘火车赶赴上海向大同大学借理化仪器,并立即乘车携回南京,使学生的实验没有耽误。他刚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时,全系只有他一个教授,讲课带实验全由他一人担任。他还在上海兼课,因此每周三天在南京、三天在上海授课。他家一直居住上海,在南京期间便独自住在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内(他是中国科学社理事和图书馆馆长)。在他的学生中,有一大批为我国科学和科学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如吴有训、恽子强、严济慈、吴学周、赵忠尧、柳大纲、施汝为、顾静徽、钱临照等。       /content//content_300473.htm
  回报的足迹——记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王牧      具有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学尤以物理学美名远播。半个多世纪以来,她曾培育了像吴健雄、吴有训、赵忠尧、朱光亚、汤定元、魏荣爵、冯端、闵乃本、王业宁等蜚声物理学界的物理学家,南京大学物理学系被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物理学系之一。      王牧就是这个物理学系毕业的学生。      在新世纪第一个春天里,我访问了这位不到40岁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他刚刚从国外做学术访问回来。      王牧的童年、少年,是在江苏扬州外婆家度过的。父母都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大学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吉林长春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      1962年隆冬,母亲从遥远的长春回到扬州,12月19日生下一个男孩,他就是王牧。      王牧三个月时,母亲就把他丢在扬州外婆家,又回到了冰雪封冻的北国,去与丈夫一起成就那个年代里知识分子的报国之梦。      王牧的名字为什么独取一个&牧&字,也颇费他外公一番心思。今天谈及此,王牧还深有感慨 :中国的传统理想人格,祖辈都希望儿孙能成就大事。外公是教授古典文学的,对史地颇有研究,从史的角度,外公很推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他多年守赵戍边,匈奴不敢来犯。从文学的角度,外公又颇推崇一位与古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唐诗人杜牧。因此外公取李牧、杜牧之&牧&,包含了对小王牧的殷殷期望。      1982年,18岁的王牧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大学物理学系。      大学4年,王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他毕业分配到原电子工业部五十五所工作。      两年工作实践,王牧深深感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进一步深造才能赶上时代步伐。      1986年,王牧又回到了母校南京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闵乃本教授,这使王牧如鱼得水。1991年,王牧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从此闵乃本教授把实时观测显微实验室的工作放手交给王牧。      这一年,他29岁。      翌年,王牧受聘副教授。      科研中,王牧从不忽视每一个细节,以特有的细心和耐心对待自己的工作。      还是在刚刚攻博时,王牧为了验证导师一项新的晶体生长理论,不经意地在一块玻璃上滴了几滴硝酸钡溶液。当时他并未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事会引出一系列重要发现。      几小时以后,王牧发现玻璃片上结了一层白色晶体,放在显微镜下,呈现在王牧面前的景象着实令他激动不已。眼前出现的是宛如吉林的雾松那样的玉树琼枝般的白色花纹,用科学的话来描述,即一种分形形态的晶体,它如同拨落蛋壳的松花蛋里长出的&松花&,如同冬日里结冰的&窗花&,这一簇簇花,使王牧异常激动。因为这种看似普通的&雾松&、&松花&、&窗花&呈现给人们的二维、三维形态,恰是国际上当时非常热门的话题。虽有不少人潜心研究,但人们对&花&仍然是知之甚少。      这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细心的王牧立即对所发现的一切做了处理、分析,并把自己的想法报告给导师。闵教授以自己的敏感,察觉到这个意外的发现将令世界瞩目。于是他支持王牧将课题从晶体生长的缺陷机制实验研究转向分形聚集体的形成规律研究,并鼓励王牧,要&沉&下去,&钻&进去,钻出个名堂来。      从那以后,王牧为了钻出名堂来,就像机器人似的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他想到的不单是&花&是什么?他要追寻的是它为什么会成为&花&?能不能不成为 &花&?      实际上,这就是远离平衡状态下的晶体生长规律的探索。      王牧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了传输限制生长系统,并巧妙地应用光学显微镜适时观测技术等。      时隔不久,这项科学成果,发表在美国著名杂志《物理评论》上。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当时的中国物理学会会长冯端院士在评价这项成果时,不无溢美地说:&本项目通过巧妙的设计、精细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对于非平衡态生长中形态的生长与选择、枝晶侧枝形成的机制,提供了大量首次观察的结果,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很显然,这组工作远远超过国内同类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国际上,这一实验现象都是前人未报道过的,对于研究生长与聚集现象将有重要意义,因而可以说这组工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个发现,使王牧荣获第三届&吴健雄物理奖&。      获奖后不久,王牧以其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被远在荷兰奈梅亨大学的著名学者贝乃马教授看中,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寄至南京大学。      在郁金香盛开的日子里,王牧应邀来到荷兰。      奈梅亨大学为王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只要你有精力,一天24小时,实验室全部为你开放。王牧沉浸在紧张兴奋的科学探索中。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终于,奇迹出现了。在那架已经和王牧相伴了几个月的微分干涉衬度显微镜下,出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图像。那是一道道像彩虹一样的亮弧,跨接着相邻的生长枝杈的尖端,随着分形的生长,闪闪烁烁,最终导致了一种网状形态的生成。电致对流!电致对流与网状形态的生成有某种联系!王牧大喜过望,连忙起动摄像系统,录下了这一精彩的片段。实验表明这一现象不仅可以重复,而且揭示了网状形态的形成原因。这一奇妙的发现让王牧心动不已,他的脑海里立即复现出三年前的图像:那是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一次做电化学沉积实验时,在显微镜下,王牧看见了以前从未见过的一种网状晶体形态的生长过程。他试图重复,屡试未果。此时此刻,王牧的手心汗津津的,他意识到这也许正是一个新的发现。他记起导师的教诲 :任何你尚且不能认识和解释的物理现象,你都无权怠慢或轻视,也许稍纵即逝的正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现在要做的是把它迅速地记录下来,过程、形态、最初的推断……然后贮存起来,等着有一天去揭这个谜。比较过去和现在的实验条件,王牧终于找到了三年前不能重复的那个实验现象的原因,并对这一物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发现后来成了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个系列的科学成果。王牧在晶体物理这一前沿领域里,发现了晶体生长的水溶液膜振荡的现象;发现了浓度场振荡与树晶侧枝形成的对应关系;首次观测到电致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这一发现,使得王牧负责的研究组成为世界上最早认识到电致对流对晶体生长形态影响的两个研究组之一,与法国的弗莱瑞博士的研究组平分秋色。王牧的发现被《自然》杂志评审人称为&晶体形态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      检索国际上有关晶体形态的形成和选择的资料,其中必有王牧的名字。王牧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      王牧是一个做学问善于科学用时间的人。他不死读书,读死书,他也喜欢玩,喜欢放松。在荷兰的一年半时间里,除了特殊情况,周末经常和妻子一起骑车到森林里去拣栗子,或到湖边看别人玩帆板,在他看来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王牧在荷兰期间,大部分工作是在荷兰做的,但由于荷兰的奈梅亨大学里没有光莹光显微镜,经贝乃马教授介绍,需要到德国的美茵茨大学去做。经常是一个样品出来,先是在荷兰做一部分,然后再到德国去做,在那里做一周,再回到荷兰分析。尽管从荷兰的奈梅亨到德国的美茵茨乘火车才四五个小时,可每次都要到阿姆斯特丹去办签证。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数九寒天,王牧穿行在荷兰和德国之间,来去匆匆。      在荷兰的一年半时间,是王牧丰收的季节。1994年4月,王牧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了祖国,回到南京大学。这时,他已在《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      回国的这一年,他连续得了几项奖:      9月份,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1月份,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同月,王牧作为主要参加者之一的科研成果--&晶体生长与聚集过程的机制与动力学研究&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4月,33岁的王牧晋升为教授。      1995年7月,王牧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杰出青年学者奖&。      王牧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首批获得者之一。      从1994年4月至2001年初春这7年中,王牧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必须得拿出相应的科研成果来回报祖国……&      从王牧的几份报奖资料中,不难找到这种&回报&的足迹:      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晶体生长和聚集中过中非线性物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王牧创造性地设计了传输限制的生长系统;在电化学沉积系统中,首次发现了电致对流对生长形态的重要影响;首次发现并研究了电化学沉积系统交替出现的枝晶和致密分枝形态间的转变,提出了&质量生长速率最大&的形态选择律 ; 在电化学沉积系统中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利用琼脂凝胶代替水作为CuSO4载体来抑制起源于自然对流和电致对流引起的噪音和扰动的方法;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在内禀各向异性影响下由于枝晶生长与电解质传输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生长界面前沿浓度场周期振荡现象,发现了枝晶生长过程侧枝的产生与浓度场振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实验中还首次观察到花瓣式的浓度场分布……      从上面的一部分摘录中,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首次发现&、&首次观察&。      近10年来,王牧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受到国内外同行重视。      6月初,王牧刚从法国短期访问回来。谈到自1999年受聘特聘教授后的科研工作,王牧讲,主要是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往两个方面深入,一是在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结构材料方面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提高集成电路的运行速度,降低功耗,IBM公司率先使用铜取代传统的铝/钛作为集成电路芯片内电路间的联接材料。目前工业界的通常做法是利用电化学沉积,在经过微加工技术处理的界面上产生铜的导电沟道。其基本方案是电化学沉积加上微加工技术,遵循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由大到小&方式。这样的方式受到微加工技术本身极限的限制,同时又受到电化学沉积生长特性的限制。王牧领导的研究组试图利用自组织的办法在衬底上直接进行图案式的生长,产生纳米量级的铜的导电沟道阵列。这种利用自组织生长纳米结构的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由小到大&的加工技术,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他们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第一篇论文已于今年4月被《物理评论快讯》刊登。王牧认为,不管是从基础研究来看,还是从应用技术来看,该生长现象都非常有意义,如果成功的话,将可能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产生重要变革。      王牧另一个方面的工作是球晶研究,也取得令人非常兴奋的结果。球晶是在19世纪发现的,但100多年来,对其形成机理仍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微观理论。王牧领导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晶体在生长过程中一边生长、一边旋转的现象。这一重要发现为最终理解球晶生长提供了重要思路。王牧还特别强调,在当今普遍使用现代先进分析手段的时候,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仍是非常重要的。为研究晶体的旋转机制,需要用到微区同步辐射X光衍射。而当时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尚未建立这样的设备。王牧和他的学生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硬是在米线上搭出微衍射装置。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与王牧谈到队伍建设问题,他说,目前实验室的大量工作主要依靠博士后和研究生,他正在设想,聘请一些身体好、科研经验丰富、刚刚退休的教授来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因为这样既可以发挥老专家的经验,又可以弥补研究生在实验物理方面的不足。      采访期间,我们看到了科技部聘任王牧接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光电功能晶体的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和制备过程的研究&首席科学家的消息。王牧非常认真地说:&我感到压力很大,这个项目包括全国好几个重点大学,还有3位德高望重的院士,怎样协调好、组织好,担子很重。我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争取把这项工作做好。&      这就是王牧,一个实实在在、从不懈怠、志在报国的年轻科学家。(摄影/陈华等)      王牧简历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晶体物理专业。1991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至1994年在荷兰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6月至1998年3月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微重力材料研究中心任访问教授。1999年起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光电功能晶体的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和制备过程的研究&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自然科学进展》编委。    http://www./news/9/9-.htm
  2007年,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位研究人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祝世宁,1949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凝聚态物理学科主任。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和非线性光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子晶体、非线性光子晶体和光学超晶格,微结构电磁材料和纳米光学,以及压电、铁电,包括陶瓷、单晶、薄膜和超晶格材料的结构,性能的表征及新物理效应的探索。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与合作者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      邢定钰,1945年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物理学进展》副主编。研究方向:凝聚态与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物理等。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任纳米材料科学国家攀登计划的专家组成员。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成员  
  除了物理方面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化学方面,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实验室也非常不错。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实验室曾在1995年中国国家计委和科委的联合评估中和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被列为中国教育系统的两大A类实验室        全国高校重点实验室2004年SCI论文数排序    (统计源:SCI)    (共112个重点实验室)    位次 重点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SCI论文数   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201   2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174     /newsf/.htm  http://www./cn/rootfiles/fujian/.doc
  高校重点实验室2004年CSCD论文数排序    (统计源:CSCD)    (共112个重点实验室)    位次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CSCD论文数   1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177   2 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161     http://www./cn/rootfiles/fujian/.doc      高校重点实验室2004年SCI论文数排序    (统计源:SCI)    (共112个重点实验室)    位次 重点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SCI论文数   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201   2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174     41 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30     42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28    50 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22     92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4     105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1
    http://www./cn/rootfiles/fujian/.doc
  再接再厉,创造新的辉煌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机库设计防火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