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市质检语文116数学117英语119中考差不多能考哪个学校?我福清人才网的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2012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
【字体: 】 【】 【】 【】
2012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
福州教育研究院&语文科
为了更好的完善和发挥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评价、选拔和导向功能,使今后的学业考试能够更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持续、有效发展,也为了深入了解福州市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促进我们反思教学过程,进而找到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2012年中考工作结束后,我们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综合梳理了计算机阅卷系统提供的成绩数据,对试卷进行质量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2012年福州市中考语文命题继续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体现 《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新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综合性,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试卷的结构简约,题量适中,难度适宜。题干规范、贴近生活实际。试题在注重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体现了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凸显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整套试题平稳且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
1、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能力检测。
今年的语文试题覆盖面比较广,从考查的内容来说,它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从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来看,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全面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概括、表达运用和鉴赏评价等几种语文能力,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
语文基础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份试题中设置了一些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试题,如“字音字形”、“病句识别”、“文言实词”、“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文言句子翻译”等,全面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重视语言积累的要求。而“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试题又多方面检测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综合性学习”主要检测学生语文探究、感悟能力,第8题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从有关龙的谚语佳句中,谈谈所悟出的道理。现代文阅读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体验,从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综合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如14题从文中找出海洋生物发光的两种方式,15题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都是考查学生从语段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的能力。第17题评价孙老师夫妇的性格特点,考查学生理解概括的能力,第19题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点评,则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等等。
2、体现了“大语文”的课改精神,彰显人文内涵,
近年来,语文卷的命题十分注重秉承传统文化,关注人与自然的的和谐发展,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现出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第8题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向学生展示了中国龙文化的精彩而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此设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的探究。这也是在引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所获取的资料,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应该说这是本份试卷的一个亮点。说明文阅读选的是科普文章《海光》,以平实、准确、而又通俗的语言,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的两种方式及发光的原因,说理形象、生动,科学道理讲解得通俗易懂。引导考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试卷在考查语文基础的同时,也把触角伸向现实,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了“大语文”的精神。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就今后语文教学如何定位和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底蕴的问题提供了理性思考。
3、探索与反思
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大胆尝试。其一,写作部分的分值由60分提升至65分,增加的5分主要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具体要求是:“字迹清楚,不潦草;字体端正、美观;写规范的汉字,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不乱涂乱画。”这对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根基,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扭转目前令人堪忧的汉字书写现状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评卷过程中确实存在评分标准难以把握的问题。同样的试卷,不同的老师主观感觉不同,给出的分数也不同,无法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和稳定性。而中考的性质决定了中考试卷首先要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人为产生的误差应尽量减少,因此,怎样做才更加科学合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其二,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海光》的阅读,尝试引进略读的概念。共设2道试题,分值为10分。实际上,两道题均为检测考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要点的归纳,测量目标都是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检测的阅读能力太单一,分值比例不甚合理,只重视考查文章写了点什么上,而忽视对文章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鉴赏和评价,未能很好地体现课程标准要求。说是略读,一种阅读能力被过分细化,而其他方面的能力测试却被忽略,这恐怕是对“略读”的误解。一份好的试卷应力求做到在有限的时空里尽可能多方位的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现代文阅读试题检测阅读能力的均衡是必需的。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一)、试卷结构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为两卷,共21小题:第Ⅰ卷选择题5题,15分;第Ⅱ卷非选择题,135分,由积累与运用25分(默写12分、名著阅读6分、综合性学习7分),阅读45分(文言文阅读15分,现代文阅读30分),作文65分三部分组成。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题量,各个水平层次的占分比例参见“语文命题双向细目表”。
(二)、考试成绩统计
表一:全市整体统计数据
优秀率(80%)
优秀率(85%)
五区统计数据
八县统计数据
表二:分数段统计数据。
表三:各模块成绩统计数据
文言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三)、答题情况分析
第I卷 选择题
本部分分值15分,平均分11.5,得分率74.33%,难度值0.74
选择题各题选择正确答案人数比例
第1题找出注音完全正确的的一项,第2题找出选填汉字有错的一项,考查学生对教材中常用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正确率分别为87.77%。、85.93%。从考试结果看学生对拼音、字词的掌握情况似乎相当理想,但由于考题简单,且形式单一,实际上却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现实中学生“提笔忘字”现象严重。关靠判断他人提供的拼音、字、词的写法是否正确,只能让学生停留在浅层次的识记上,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扎扎实实地学好祖国的拼音文字。第3题找出没有语病的一项,考查学生能否辨析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等常见语病。第4题找出文言字词解释相同的一项,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的含义,第5题用选择题的题型考查名著阅读,覆盖面大,目的仅是检测学生是否通读原著。从上表中可看出这三道题选择正确答案人数比例依次是61.68%、59.94%、79.33%。
单项选择题虽然有评分客观、阅卷高效、覆盖面大等优越性,但也有其难以逾越的限制。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考试者的思维过程而只能反映其思维的结果。有些选择题看似“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由于考查“品种”过于单一、过于琐碎、过于机械,实际的考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中考命题对于单一答案的选择题的数量加以控制是有道理的!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放在一定的情境中,知能并重,着眼于实际运用,尽可能多地覆盖几个知能层面,既有过程性展示,又有终结性定论。课改这些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值得肯定和借鉴。
第II卷 非选择题
1、积累与运用部分
本部分分值为25分,平均得分约为16.35分,得分率为65.41%。
(分值12分)
(分值6分)
(分值4分)
(分值3分)
第6题考察学生背诵、默写规定的优秀诗文的积累情况。通过考查古诗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考查的古诗文句子都属于耳熟能详的名句,学生记忆性背诵默写情况较好,平均分9.16,得分率76.37%。失分多在理解性默写上。
存在问题:(1)写错别字,如将“染”、“淤”、“啄”笔画写错;“殆”写成“贻”“怠”;“天涯”写成“天崖”;“撼”写成“憾”;“作”写成“做”;“的卢”写成“的庐”;“对影”写成“对饮”等。(2)诗句理解错误,如第⑼题第一处不少学生写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诗句串混,如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成“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4)审题错误,如第⑼题第一处将苏轼的诗句写成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第7题名著阅读。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大致印象及概括能力,采用了“四选一”的模式,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较熟悉的故事作答,答题情况尚好,平均分,4.06得分率67.70%。
存在问题:(1)情节概括不够简明扼要,没有抓住故事情节的重点,语言啰嗦或表意不清,不懂取舍。(2)人物、情节张冠李戴,如:“醉打蒋门神”写成了“拳打镇关西”;“偷吃人参果”写成了“看守蟠桃园”;“收服红孩儿”写成了 “过火焰山”等。(3)少数学生乱编故事,如“武松在森林里喝醉了酒,到一个酒楼上,看到蒋门神和人打架,禁止他们大喊大骂,因蒋门神太坏,武松就发火,大打出手,将蒋门神打倒”。
第8题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的理解、探究、感悟、表达等综合能力,本题对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得分率较低。活动一平均分1.87,得分率46.75%。活动二平均分,1.26,得分率仅41.90%。
活动一探究龙的象征意义
存在问题:(1)没有抓住材料中有特殊指向性的词语,探究结果出现偏差。如选择材料一,没抓住“中国”一词,将探究结果写成“龙象征黄皮肤的人”“龙象征东方人”;选择材料二,没抓住“封建社会”“皇帝”等词,将探究结果写成“龙象征神圣”“龙象征高贵”“龙象征权力”“龙象征领导人”等,;(2)不会从材料中探究出结果,直接抄材料中的句子。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具百兽之形态”等。
活动二&从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中悟出道理
考生优秀答案举例: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不想面对困难,不想迎接挑战,是很难在一件事上取得成功的。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要敢于开拓,敢于创新,勇于挑战,才会获得成功。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付出艰辛,就必须学会拼搏。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只有付出了,尝试了,你才有机会攀上成功的顶峰。
我选第②句,悟出的道理是:只有在适合的环境里,才能施展自己的本事。
我选第③句,悟出的道理是:看待事物不能只从表面来看,更要注重的是其本质和内涵。
我选第③句,悟出的道理是:事物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无高尚的品质。
我选第④句,悟出的道理是:积少可以成多,很小的东西,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也能成为巨大的力量。只要坚持不懈,滴水也可穿石。
存在问题:
(1)对材料的含义理解不准确,悟出的道理出现偏差。如: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事情不认真的办好,就难得到成就。
我选第②句,悟出的道理是:人人都需要帮助。
(2)不理解题意,只是在解释翻译句子。如: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蛟龙在海里,要下海,才能捉到蛟龙。
我选第②句,悟出的道理是:龙没有云不能行,鱼没有水不能活。就像我们人类没有水、粮食也不行,缺少一种都不行。
我选第③句,悟出的道理是:山不用很高,有神仙就自然扬名四海,水不用很深,只要有龙,就会显灵。
(3)不理解材料的含义,所写道理牵强附会。如: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蛟龙一般都是生活在大海里,追求自由,广阔的大海里有着它们向往的精神。
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龙是很难养的东西,是无法抓的。
我选第②句,悟出的道理是:没有了双方是不行的。
我选第③句,悟出的道理是:只要一个人出名,那么有关于他的一切也会跟着出名。
我选第③句,悟出的道理是:任何事物都以名气而有名的。
2、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
本部分分值15分,平均分9.13,得分率60.86%。
(分值2分)
(分值4分)
(分值2分)
(分值4分)
(分值3分)
第9题考查学生根据语意进行句间停顿的能力,意在引导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该题难度不大,得分平均分1.64,得分率较高为82.5%。少数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对句意理解不清,如“弗/敢加也 ”。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每句标了两处停顿。
第1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重要词语的理解,涵盖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汉语实词等文言现象,考生答题情况不理想,失分较为严重,平均分2.48,得分率为61.9%。存在问题有:(1)没有把这些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解释不准确,如把“鼓”解释为“战鼓”,把“孚”解释为“信服”,把“再”解释为“又”。(2)通假字解释不完整,如“徧”,有的学生只指出通“遍”,有的学生只解释词义“遍及、普遍”。(3)少数学生不理解词义,胡乱解释,如把“鼓”解释为“鼓励”。
第11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翻译,本题失分较严重,平均分,1.29,得分率为64.45%。存在问题:(1)不少学生读书不认真,不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辙”“靡”“逐”的意思和“吾”“之”的指代义,或望文生义,或随便意译,导致译文错误,如译成“我看到他逃跑的路线乱七八糟,他的国旗萎靡,所以驱赶他”“我看见他们军队乱了,士气弱了,所以把他们打败了”“我看到到处兵荒马乱,旗子歪歪斜斜,所以追杀他”等。(2)翻译的句子不通顺、不简洁。(3)个别学生完全不理解句子的意思,胡乱翻译,如译成“战场上很乱,即看不清楚对方的旗子,就一起到那里看个清楚”等。
第12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和详略安排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很多学生答案不准确,或笼统,或不完整,或表意不清,平均分2.07,得分率仅为51.75%。如:第一空答成“对话”“曹刿请战的对话”“曹刿请见”“曹刿问庄公何以战的对话过程”“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用什么条件作战”等;第二空答成“战争时的具体内容”“战争”等。还有学生不会归纳,直接抄原文句子,如:第一空填“公将战,曹刿请见”,第二空填“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等。
第1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平均分,1.65,得分率为55.03%。
存在问题:
(1)只引原文,或对原文作解释翻译,没有对人物做出明确的分析评价,如:
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中看出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2)没有联系课文,只是空洞地罗列一些鲁庄公的优点,如:
他会接纳别人的意见,会听取别人的谋略,会珍惜贤人才士。
(3)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如:
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中看出鲁庄公平易近人、能为民请命。
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从中看出鲁庄公是个关心民生疾苦、清正廉洁的国君。
(4)引用的原文与结论不相匹配,如:
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
(5)有些评价完全脱离文本,随意发挥,如说鲁庄公“有勇有谋爱护百姓”。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仅设两道题,都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和捕捉、提取、整合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本题共10分,平均分 7.10分,得分率为71.00%。
第14题分值4分,平均分2.59,得分率64.68%.要求学生概括生物发光的两种方式,很多学生答案缺主语“细菌”或“比较高级的发光生物”,即生物发光的主体;还有的学生抓不到要点,抄的是举例部分的内容;少数学生审题有误,答非所问,答的是说明方法,如:举例子,科学家把发光细菌放瓶子里,制成“细菌灯”。
第15题分值6分,平均分4.51,得分率75.22%.要求学生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不少学生不会对文中信息作概括提炼,只会照抄文段中的句子,答案拖泥带水;有的把两点以上的答案填在一条横线上;有的答案不完整,如⑶答案包含“照明觅食”和“诱捕食物”两点,但多数学生只回答了其中一点。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共设5个小题,分值为20分,平均分为9.96分,得分率仅为49.82%。
(分值4分)
(分值3分)
(分值3分)
(分值4分)
(分值6分)
记叙文阅读5个小题,从情节内容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语言情境的赏析、主旨内涵的理解等方面设题,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分析理解、体验评价、概括表达等能力,从多方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了精读的要求。
第16题考查学生梳理情节和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情况较差,平均分1.72,得分率42.95%。存在的主要问题:(1)内容概括不完整,如“早上”的内容,不少学生只概括了孙老师夫妇生火的内容,而没有概括学生烤火取暖的内容。(2)对内容把握不准确,不少学生没有看出孙老师和他妻子对家中燃料不足所持态度有所不同,将“晚上”的内容概括成“孙老师夫妇为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发愁”或“孙老师夫妇不在意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3)审题不认真,一些学生没看清题目的要求,将下午放学后的内容或第二天清早的内容答到第二空,如,“晚上:孙老师看见学生在草坪上玩,批评了几句叫他们赶紧回家。”“晚上:学生把放学后自己烧的木炭给了孙老师。”(4)一些学生不会抓重要信息,胡乱概括或随便抄文中的句子,如“早上:孩子们到孙老师家上课,女人出去了。”“晚上:孙老师夫妇打算用干柴过冬天。”“早上:孙老师和女人早早起床了。”“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
第17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能力,平均分1.85,得分率61.77%。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人物的主要特点把握不准确,用词不当,如说孙老师“重视教育”,说女人“宽容大量”“总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口是心非”等。(2)没有从不同角度概括人物特点,第二空、第三空所填答案意思相近,如两空分别填为“能干”“勤劳”。(3)没认真审题,所填答案与题干重复,如说女人“刀子嘴豆腐心”
第18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答题情况较差,平均分,1.44,得分率47.83%.。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1)不能结合行文的思路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造成理解错误。如“写出了雪很大,侧面烘托了天气十分地寒冷,而孙教师家中却没有煤取暖,写出了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出孙教师夫妇在那样一个萧瑟的冬天里生活,极为艰难,困难的在一个寒冬里生活,写出了悲瑟的场面。”“利用环境的描写突出山村冬天的寒冷,衬托出山村的孩子求学不易。”(2)不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与人物、情节的关系,只答了“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恶劣”。(3)完全不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胡乱作答或答非所问,如答成“为文章起过渡的作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处环境描写用了拟人的方法”等。
第19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感人的情境的赏析点评能力,本题答题情况很差,平均分,1.78,得分率44.55%。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不能联系上下文,而是片面地孤立地理解语言情境,造成了赏析点评的偏差。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比作鱼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学生们的可爱,以及活泼,也体现出学生们冒着严寒上学,没有报怨,十分热爱学习。”“说明学生们被这恶劣的天气冻得不行了,争先恐后的抢在火堆旁边烤烤,另一方面说明学生们很乐观,勤快,不因环境坏而悲。”(2)没有结合语言或情境进行具体赏析,笼统作答,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说明同学们很关心孙老师,并且想为孙老师做点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孙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第20题让学生写出对作品标题表层和深层含义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本文的内容主旨不难理解,本题答题情况一般,平均分3.18,得分率52.92%。存在的问题:(1)没有扣住文章内容,空泛作答。如,“表层含义:用炭燃烧一个冬天。”“深层含义: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火照耀或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冬天。”(2)对文章主旨理解不到位,深层含义概括不完整。很多学生只答了“孩子们用他们的心温暖了孙老师夫妇”的意思,却未答出“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的意思。(3)表意不清,如“学生们送来的木炭都可以把冬天点燃了。”
记叙文是中考阅读命题的必考文体,所赋分值在整个阅读部分也是最重的。在选文与设题上,建议仍选用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文质兼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尽量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并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能考查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分析以及个性化的感悟评价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作文部分
本部分分值65分,平均分为44.23,得分率68.04%。
(1)对今年中考作文试题的简评
今年我市中考作文试题仍以“导语+命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通过语言精练、内容精辟的导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
“爱,还要会爱”——老话题新题目,贴近生活,能引导考生着眼于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思考,选择最佳素材,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爱,还要会爱”这个题目,既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又有启迪思维的哲理性;便于考生调动生活积累,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便于考生联系思想实际,写出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爱,还要会爱”这个题目,既无审题障碍,又有审题要求;既有较强的开放性——“爱”,又有较严的限制性——“还要会爱”;既为考生的选材立意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又对考生的扣题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写作水平。
今年我市中考作文试题,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写作所提出的两个基本要求的精神——“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对今年考场优秀作文的简析
与往年一样,今年高分作文不多。此乃正常现象——“两头小中间大”应是考场作文的常态存在形式。这些高分作文,选材立意切合题意,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语言顺畅、文体规范。
记叙文能紧扣题旨,选取真实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事情具体地叙述和描写,来体现自己对“爱,还要会爱”的感受、体会。有相当部分的考生能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自然入题,水到渠成;能以独特的细节描写寄情于物、寄情于景,表达真情,表现中心。
议论文能紧扣题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从不同角度论述为什么要“爱,还要会爱”,怎样做到“爱,还要会爱”,比较好地阐述了“爱”与“会爱”的辩证关系。有相当部分的考生能联系当前关于教育方式的热点问题,如对狼爸、虎妈、羊爸的教子方式进行探讨,论述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会爱”。
(3)对今年考场问题作文的简析
审题不明、题旨不辨。
有相当部分的考生没有很好地把握“爱,还要会爱”的意义,没有抓住题眼——“会爱”来写,只是一味地表现“爱”,没有写“会爱”;有的考生将“会爱”理解成“懂得了什么是爱”。这些审题不到位,内容偏离题意的作文,自然得分较低。
详略不当,文体不明。
“爱,还要会爱”这一题目,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重点突出“会爱”的内容,而相当多的考生却对此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而对“爱”的前因后果又不遗余力详尽交代,造成作文详略不当,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
还有一些考生的作文或在叙述自己“爱”或者“被爱”之后大发议论;或在貌似议论文的写作中很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这就使得阅卷老师难以迅捷地对这类作文的文体做出判断。
张贴标签,内容空洞。
有一部分考生把“慈爱”、“母爱”、“爱的故事”、“被爱”、“友情”、“感恩”等作为作文的内容主体,再贴上“会爱”的标签,于是披着“会爱”的外衣,而没有“会爱”的实质的“穿靴戴帽”式的作文就批量生产出来了。
今年考场作文中,“散文”这一体裁仍是一些考生的“最爱”,但这些“散文”大多华而不实,缺乏真情实感。虽行文不见“会爱”的具体内容,却都在开头或结尾安上了“会爱”的招牌。
议论乏力,思辨缺位。
有一些考生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能力,却选择了“议论文”这一体裁。他们理不出更说不清“爱”与“会爱”的辩证关系,只会在作文中机械地堆砌事例,生硬地表白观点,牵强地空泛地“贴标签”式地说理(甚至是在“强词夺理”)。这些“事例+观点”而自己的分析说理缺位的“议论文”比比皆是,而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议论文却是凤毛麟角。
投机取巧,复制克隆。
近几年,在对“抄套类作文”重拳打压下,抄套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从今年的评卷过程中,发现抄套现象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有抄套中高考优秀作文的,也有抄套现代文阅读材料的。今年发现的“抄套”对象主要有:《我的视线》、《高贵的捐赠》、《偶然的发现》、《有一缕阳光叫感动》、《高贵的生命不卑微》、《让儿子独立一回》、《最美的善举》、《最好的奖赏》、《我给妈妈买面包》……显示有些学生是有“背”而来的,这里有学生投机取巧心存侥幸的问题,可能也有某些教师(校内外)急功近利的教学导向问题。
(4)对今后中考作文命题工作的建议
1、中考作文命题要“以人为本”,应关注初三学生的见识、情感、思维,要从初三学生的本位出发,设计出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贴近他们的思想水平的作文题目,让这群十五、六岁的少年有可能、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写出他们的见闻感受,写出真正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真情实感;作文题目,包括“导语”(提示语)和“要求”,应符合初三学生这个特定人群的心智发育水平和能力。
2、中考作文命题在设计作文题目时应尽可能地做到让记叙文和议论文“机会均等”。
3、中考作文命题,要尽可能让“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种题型随机出场、轮番上阵。
(5)对今后中考作文评卷工作的建议
1、加强中考作文评卷教师的队伍建设,从各校选拔那些对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理解到位、把握准确,且工作态度好、质量稳、效率高的教师,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中考作文评卷骨干教师队伍,通过教育行政途径,抽调他们参加每年的中考作文评卷工作。
2、每年向各校抽调评卷教师时,应请各校语文教研组长推荐适宜参加作文评卷的人选。
3、加大对中考作文评卷骨干教师核心队伍(题组长、小组长)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富有战斗力的中考作文评卷骨干教师核心队伍。
4、应把评选“优秀评卷教师”(福州市教育局的单项先进荣誉)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以激励评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应加大对“抄套类作文”和“穿靴戴帽式作文”的打击力度,现有的对这些作文的处理过于仁慈,对滋生这些现象的不良教风、不良学风、不良考风的震慑力不够。
三、对今后语文教学的建议
&(一)继续深入学习课标,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课标反复出现的一个要求,是语文教育提出的新理念,它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语文素质,是听说读写全面协调的发展,大至人文涵养、文化积淀、思想情操、审美志趣、价值判断,小到工整地写字、仔细地读书、认真地作文、流利地说话、畅达地交流。因此,只有全面地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今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师要处理好应试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学生在中考答题中普遍显现出视野狭窄、认识肤浅、思想贫乏、美感丧失、能力低下、缺少灵性、缺乏创意等现象,让人深切地感到学生的语文素养亟待提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就不能只为考分而教,“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就不能满堂灌,“死教书”“教死书”;就不能只注重机械化、模式化答题训练。就要让语文课充满诗意与美感,就要让语文课洋溢灵动之气,就要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维与表达的训练场。要想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适量的答题训练虽有必要,但提高语文素养才是关键。现在中考语文命题的思路已明显地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向“语文素养立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由注重训练答题技巧转变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由重死记硬背转变为重潜心感悟,由重课内灌输转变为重课外积累。其实应试与提高语文素养并不矛盾,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扩大语言积累,注重实际运用
语言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扩大字词的积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按照课标的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字和词汇量,才能完成阅读写作,倾听交流等学习任务。丰富优美诗文的积累,是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要求。优秀诗文的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内化滋养,才能使语文这棵大树根深叶茂。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言,联系实际运用语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学好语文。
中考答卷反映出目前初中生语文基础不扎实,语言规范意识薄弱,字迹潦草、写错别字、出现病句、表意不清等现象严重。语文基础薄弱,势必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训练学生正确识记和规范、工整地书写汉字、准确地表情达意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除了加强语言运用训练,培养语感是关键。而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文言课文教学强调“言”、“文”并重。
“课标”指出,初中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要强调“言”、“文”并重,所谓“言”指文言基础知识,所谓“文”指的是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言”是理解“文”的基础,而离开“文”,实际上也很难学懂“言”。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诵读,要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去归纳总结,去解决文言文基础知识的问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必要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也就不难了。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文,都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可是从中考答题情况及日常教学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学习文言文主要是靠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言”“文”并重,不能只重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而忽视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体验。“言”是理解“文”的基础,而离开“文”,“言”会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反复诵读,先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节奏,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乃至于最终读出文章的意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文言文读出了味道,方能爱上文言文;学生读文言文都能朗朗上口,才能形成文言语感,才能不知不觉地吸纳民族文化的精髓。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各种文言语言现象,掌握其规律,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才能不畏惧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才能事半功倍。
(四)阅读能力训练,强调感知领悟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因此,要强化精读训练,提高泛读要求,精读为泛读提供方法指导,泛读为精读丰富经验感受,只有精读泛读结合,课内课外并举,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水平。精读(课内阅读)训练,要强调感知领悟。感知,是领悟的基础;领悟,是感知的深化。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只有先感知课文内容,才能产生自悟效应;只有让学生产生自悟,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从而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获得审美体验,取得阅读效果。泛读(课外阅读)不是“放羊”,要加强指导,组织交流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今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并无偏题、难题,可是得分率却非常低,答题情况反映出考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不少学生阅读习惯较差的现状。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和最大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这个问题值得每个语文教师认真反思。语文老师与其在阅读课上喋喋不休地分析讲解,让学生心生厌烦,不如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语文教师要做的事是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此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差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并适当挑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交流读书心得,养成对好文章熟读精思的好习惯。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五)作文能力训练,重视多读多写
1、重视读写结合。无论是以读带写,还是以写促读,只要能指导学生多用心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从名篇佳作中汲取人文营养、积累语感,多从名篇佳作中借鉴谋篇布局、学习遣词造句,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自会提升的。
2、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记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会记叙,才会抒情、议论。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重点抓:①学会选材。选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记叙能力的高低。②学会安排详略。详略得当,方能紧扣题旨、凸显中心。③学会场面描写。有了具体生动的场面描写,记叙文就容易做到内容充实、主题鲜明。
3、重视不同文体的基本构架的练习,重视写作基本技巧的指导。淡化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虽说文无定法,但写作入门仍然是要有章可循,循序渐进。这与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独特体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并不矛盾。
4、要有一定的写作指导。虽然我们提倡个性化写作,但是这并不等于不要指导而让学生随意、随性写作,可能有一些学生在写作中会自己悟出些什么,但大多数学生只是盲目写作,只为完成任务,没有创作的快乐。因此,教师在写作上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选材,因为选材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立意的高下,应指导学生如何安排详略,如何有点有面,细致刻画主要场景来突出主题。但不应拿框套先约束了他们的思维,要针对学生个人的写作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
5、要有适当的思维训练。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所有的优秀作文的作者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但思想也不是谁能教出来的,因此,还是要多读多看多思。
6、应重视引导并培养学生写作文时的“读者意识”。中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教师,要让这些特殊的“读者”满意,就要做到:(1)增强扣题写作的意识。选材立意与谋篇布局都要紧扣题旨;中心要明,入题要快;开好头,分好段,结好尾;让阅卷教师在短时间内就能把握作文内容,不需要阅卷教师反复阅读、费心劳神去揣摩作文的思想内容。(2)增强文体意识。只要一动笔,就必须选定一种文体,就得按这种文体的常规要求来写作。(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信笔涂鸦,能让阅卷教师评卷时一目了然、神清气爽,不需要皱着眉头去辨认文字,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
&对今后初中作文教学的建议
&&&&&& 1、应充分发挥市教育学院“岗培”这一校际教研活动平台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引领作用,通过“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交换意见,切磋思想,以期就我市初中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有序性、可行性、有效性,达成基本共识,以图提升我市初中作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2、应积极争取教育教研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各种媒体的通力合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初中学生作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初中生写作的兴趣,展示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对这些学生习作,组织教师精心筛选、精心点评,以期充分发挥同龄人的习作对初中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3、“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教育学生——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有生活之水,才有写作之源;只有平日多关注社会,多关注人生,写作时才会有真实感受,才会胸有成竹。要指导学生多关注(观察、体验、思考、感悟)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多注意观察生活细节,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多积累一些典型的素材,特别是一些典型的细节,以丰富自己作文的写作内容。
4、应将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与审题能力的提升,作为初中作文教学的一项强化训练的内容;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现在的中考作文命题是不设审题障碍的,但不等于不要审题了——但凡试题均需先审清题意,后扣题作答,作文当然不能例外。
&&&&&& 5、应重视作文评价的导向。真实——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应是评价作文的第一标准。对学生的习作的评价,若过于在意形式、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炫目与华丽,容易误导学生忽视写作的真实价值。要大力倡导语言流畅而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又情感真实的文风,要坚决反对堆砌辞藻而内容空洞、虚情假意而无病呻吟的文风。
(撰写人:王玫、郑夷兰、王一平)
附表: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命题规范细目表
__福州__________市 语文 学科
文言文多义词
古诗文背诵默写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形成观点
文言文句中语意停顿
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翻译
①所列题号数由各地市自行确定。
②“领域”与“知识目标”的填写应参照课标表述(可以参照附录表)。
③上表“能力目标”一栏中的A、B、C、D、E分别表示: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析解剖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析: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④体现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的试题的题号和考查情况请在评价报告中予以说明。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上一篇:[ 01-23 ]下一篇:[ 01-23 ]
网络办公导航
用户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清人才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