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如何查看jdk版本赚钱cds

JDK-8 64bit 运行java直接报错 - 讨论 - 高级语言虚拟机 - ITeye群组
& 上一页 1
下载了最新版 linux x64 版本的 jdk 8,结果一运行就报错。
# uname -a
Linux IS-CDSM-166 2.6.32.61-cds-64 #1 SMP PREEMPT Tue Feb 25 20:23:18 PST
x86_64 x86_64 GNU/Linux
#$ java -version
Error occurred during initialization of VM
Could not allocate metaspace:
#$ java -XX:MaxMetaspaceSize=1m -XX:MetaspaceSize=1m -version
Error occurred during initialization of VM
Could not allocate metaspace:
暂不清楚什么原因
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楼主遇到的问题是由下面这个change造成的:
它的code review在这里:
但我一时没看出来为啥它会出错…
Workaround很简单,只要把ClassMetaspaceSize设小点就好了。512M也好。
# java -XX:ClassMetaspaceSize=512m -version
Unrecognized VM option 'ClassMetaspaceSize=512m'
Did you mean 'MetaspaceSize=&value&'?
Error: Could not create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Error: A fatal exception has occurred. Program will exit.
# java -XX:-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b132)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0-b70, mixed mode)
确实不支持 ClassMetaspaceSize 选项,但是把压缩指针关了就可以运行 java 了。
不过 javac 还是无法运行。
# javac -XX:-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Error occurred during initialization of VM
Could not allocate metaspace:
同时测试了 32bit 的 jdk8,在 linux 上面没有任何问题。
附上内存信息: 总内存: 3G
# cat /proc/meminfo
3078516 kB
1703012 kB
SwapCached:
1070424 kB
Active(anon):
Inactive(anon):
Active(file):
Inactive(file):
1064664 kB
Unevictable:
SwapTotal:
Writeback:
AnonPages:
SReclaimable:
SUnreclaim:
KernelStack:
PageTables:
NFS_Unstable:
WritebackTmp:
CommitLimit:
1539256 kB
Committed_AS:
VmallocTotal:
VmallocUsed:
VmallocChunk:
DirectMap4k:
DirectMap2M:
3141632 kB
看了diff代码和code review的说明,不是太明白。
怀疑是不是因为 64bit 的 jdk8,在默认开启了压缩指针之后,默认分配 metaspace 在比较高的内存 range 中分配,超过了我目前的 3G 内存?导致 metaspace 无法分配?
subchen 写道不过 javac 还是无法运行。
# javac -XX:-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Error occurred during initialization of VM
Could not allocate metaspace:
javac传VM参数应该要用-J前缀吧?-J-XX:-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RednaxelaFX 写道subchen 写道不过 javac 还是无法运行。
# javac -XX:-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Error occurred during initialization of VM
Could not allocate metaspace:
javac传VM参数应该要用-J前缀吧?-J-XX:-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You are right, Thanks!
哈哈,我把虚拟机内存改为了 8G,在运行 java,直接就 OK了。看来是我的内存太小了导致 64bit 的 jdk-8 运行出现异常。而同机的 jdk6 64bit 的版本就没有问题。看来是 JDK8 64bit 默认开启 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导致的问题。并且提示信息也不太准确,让人摸不着头脑。
@RednaxelaFX, 能给 JDK8 64bit 开个 bug 吗? 似乎普通用户不能注册账号来提交 bug。引用Everyone with OpenJDK Author status or above has a JBS account which may be used to create and edit bugs. Those without accounts can view bugs anonymously.
好的。我先去邮件列表问问那个功能的作者Harold,看看他怎么说。如果他确认这个行为是bug的话他会开个bug的。多谢报告!
RednaxelaFX 写道好的。我先去邮件列表问问那个功能的作者Harold,看看他怎么说。如果他确认这个行为是bug的话他会开个bug的。多谢报告!
Thanks
& 上一页 1Java(27)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并不是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但是这部分内存也被频繁地使用,而且也可能导致OutOfMemoryError异常出现,所以我们放到这里一起讲解。
在JDK 1.4中新加入了NIO(New Input/Output)类,引入了一种基于通道(Channel)与缓冲区(Buffer)的I/O方式,它可以使用Native函数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然后通过一个存储在Java堆里面的DirectByteBuffer对象作为这块内存的引用进行操作。这样能在一些场景中显著提高性能,因为避免了在Java堆和Native堆中来回复制数据。
显然,本机直接内存的分配不会受到Java堆大小的限制,但是,既然是内存,则肯定还是会受到本机总内存(包括RAM及SWAP区或者分页文件)的大小及处理器寻址空间的限制。服务器管理员配置虚拟机参数时,一般会根据实际内存设置-Xmx等参数信息,但经常会忽略掉直接内存,使得各个内存区域的总和大于物理内存限制(包括物理上的和操作系统级的限制),从而导致动态扩展时出现OutOfMemoryError异常。
NIO的Buffer提供一个可以直接访问系统物理内存的类——DirectBuffer。DirectBuffer类继承自ByteBuffer,但和普通的ByteBuffer不同。普通的ByteBuffer仍在JVM堆上分配内存,其最大内存受到最大堆内存的 限制。而DirectBuffer直接分配在物理内存中,并不占用堆空间。在访问普通的ByteBuffer时,系统总是会使用一个“内核缓冲区”进行操作。而DirectBuffer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这个“内核缓冲区”。因此,使用DirectBuffer是一种更加接近内存底层的方法,所以它的速度比普通的ByteBuffer更快。
申请DirectBuffer代码如下: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
下面,使用DirectBuffer和普通的ByteBuffer进行一段性能测试。
使用DirectBuffer: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500);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
for (int j = 0; j & 99; j ++) {
buffer.putInt(j);
buffer.flip();
for (int j = 0; j & 99; j ++) {
buffer.get();
buffer.clear();
System.out.println("DirectBuffer use : " +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 + "ms");
执行结果:
DirectBuffer use : 20ms
使用ByteBuffer: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500);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
for (int j = 0; j & 99; j ++) {
buffer.putInt(j);
buffer.flip();
for (int j = 0; j & 99; j ++) {
buffer.get();
buffer.clear();
System.out.println("ByteBuffer use : " +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 + "ms");
执行结果:
ByteBuffer use : 33ms
以后两段测试代码分别使用了DirectBuffer和堆上的ByteBuffer,并进行了大量的读写访问。测试结果是DirectBuffer相对耗时20ms,而ByteBuffer相应耗时33ms.虽然都很快,但从比例上来说,DirectBuffer接近快了一倍。如果把外层的循环次数由10万改为100万,DirectBuffer use : 105ms,而ByteBuffer use : 225ms,快了一倍多。
不过,虽然有访问速度上的优势,但是在创建和销毁DirectBuffer的花费却远比ByteBuffer高。
for (int i = 0 ;i & 20000; i ++) {
ByteBuffer b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00);
for (int i = 0 ;i & 20000; i ++) {
ByteBuffer b = ByteBuffer.allocate(1000);
上面的两个for循环表示分别请求每种类型的Buffer 20M,设置运行时参数-XX:MaxDirectMemorySize=10M -Xmx10M,运行以下代码,使用DirectBuffer的代码段相对耗时297ms,而使用ByteBuffer的相对耗时仅15ms。因此可知,频繁的创建和销毁DirectBuffer远远大于在堆上分配内存空间。
DirectBuffer的读写操作比普通Buffer快,但它的创建、销毁却比普通Buffer慢。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14163次
排名:千里之外
原创:46篇
转载:17篇
(45)(7)(11)(2)本帖最後由 hkepcu1 於
13:24 編輯
我在 win7 x64 入面裝 jdk .... 我是不是要找個 64bit JDK 裝呀? 但 java sun 上面無 ga?
PS: 用 64bit jdk 寫出來的 java program 會不會有甚麼不同的?
會不會 32bit jre run 不回的?
如果是 pure java (不使用任何 native library),&&32/64 bit JDK 是沒關係的.
因 build 出來的是 java byte code 是不會根 OS 的.
但 java runtime (JRE) 就有關, 在 MS windows 來說, JRE 有分&&32/64 bit.
相同的 java app(byte code) , 不同的 JRE(32/64 bit) 就會轉做不同的 native machine code 來行.
don't use it
don't use it
杜龍 發表於
From here:
Choose Windows x64, then you can download the 64-bit JVM.
& & don't use what
don't use jdk64 bit if you are developer
need to spend extra effort to config/troubleshoot your 64bit jdk IDE and other software,
so compared with easy life of 32bit jdk when you can use it with 64bit OS, what's the benefit?
don't use jdk64 bit if you are developer
need to spend extra effort to config/troubleshoot your 64bi ...
杜龍 發表於
但第二位樓主話無問題喎 ...
相關文章&&
[通過 QQ、MSN 分享給朋友]当前位置: >
> 用CDS做空楼市? NO,你做不到
用CDS做空楼市? NO,你做不到时间: 11:50:32来源:腾讯新闻
原标题:用CDS做空楼市? NO,你做不到
正当楼市处于“见顶之争”之时,交易商协会推出的CDS让不少投资者激动不已——这难道是《大空头》里做空楼市的那个“独门秘器”?面对这样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都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中国用CDS做空楼市,你们真的想多了。”理论上CDS的投机玩法可以复制,但是在现实中受到非常严苛的限制,利用CDS做空楼市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本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主体门槛高,二是分业监管下CDS不能覆盖全部债务,三是房贷等基础资产信息可识别性较差。神秘的CDS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深刻,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研究和反思,电影《大空头》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电影没有连篇累牍的介绍来龙去脉,而是针对危机爆发前夜,描绘了金融精英们如何利用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战战兢兢地将风险交易推向极致。当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被卖完,银行家发明了风险较大的CDO(担保债务凭证),然后又发明了CDO的CDO,风险不断升级。一层套一层,直到人们可以对不属于自己的资产下注,然后再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基础资产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靠重金属摇滚将自己与笨蛋们隔绝。在昼夜不停的计算中,他最早发现问题所在。以他为代表的“大空头”在确信楼市即将崩盘之后,开始在全市场中寻找做空的工具。没有工具,那就做一个工具。迈克尔带着一叠叠合同快步地游走于各大投行之间,去购买一个被叫做CDS的东西。对方半信半疑的收下这个送上门来的“大便宜”,然后看着迈克尔像个傻子一样离去。然后,迈克尔开始了死亡数秒的等待。滴答,滴答,他以重金属音乐掩藏着自己紧绷的神经,看着市场笙歌热舞继续膨胀,客户撤资、同行怀疑,安静的自我凝视将他逼至疯狂的边缘。终于,这一刻被他等来了,全世界都崩溃了,只有他握着一大把CDS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谓CDS,即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下称CDS)又称为信贷违约掉期,是进行场外交易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之一,也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CDS最早诞生于美国,自1995年发展至今,经历了1996年至2001年的平稳发展期后因被过度投机而迅速增长。直到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大空头》第一次将这种风险交易的“新玩法”带入公众视野。据兴业研究9月27日发布的行业与信用报告,截至2015年6月底全球存量CDS名义金额达12.1万亿美元。2002年起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CDS未到期名义金额每年保持着100%以上增速。其中,2003年合约名义金额为3.5万亿美元,2005年到达17.4万亿美元,2007年底CDS名义市场规模达到最高点62.2万亿美元,超过了全球当年GDP总额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市场价值。平安证券资产管理结构化产品部执行总经理齐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美国金融危机前用CDS做空次贷的具体工具主要是ABX,是一个指数,其成分信用主体是一些次贷RMBS的夹层债券。ABX,即次级房屋贷款债券价格综合指数/次贷衍生债券综合指数。ABX指数一直被作为次级房贷市场的“晴雨表”,其指数随次贷证券资产风险升高而下降。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齐刚正在高盛固收结构化产品部任职,处于华尔街金融风暴的中心。“由于房地产升值预期最终泡沫破灭,导致基于这些房产的次贷变成有毒资产,于是用这些次贷做成的RMBS夹层几乎全军覆没。” 齐刚回忆道,当时市场确实有人靠CDS大大获利。中国版玩法CDS,即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广义的CDS包括信用违约互换(狭义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信用联结票据(CLN)4类。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狭义的CDS,交易商协会9月23日发布的《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下称《指引》)明确:“信用违约互换指交易双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保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一个或多个参考实体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属于一种合约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简而言之,看空的一方向看多的一方缴纳一定的保费,购买一个CDS合约。如果参考实体不发生风险,买方按期限支付保费;如果发生风险,损失由卖方承担。也就是说,花钱为可能爆发的风险买了一个保险。除了避险的功能,利用CDS投机获利也是可行的。那么问题来了,看空中国楼市者能否利用CDS获利?理论上来讲,CDS能够达到做空楼市的目的。一位信托公司风控部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房地产经历前期大规模扩张、销售回款不如预期、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难、一二线城市楼价暴涨等种种因素预示着,房地产确实有崩盘的可能。这种预期让CDS的买方就有了参与动机。比如,银行如果认为现在房价风险太高,存在债券违约可能性加大、贷款坏账可能性加大等风险,可以采取买入CDS进行风险对冲,而不用抛掉债券,也不用都收回对房地产的贷款,可以通过跟其他机构对赌来对冲风险。简言之,若房产价格缩水,投资者可因购买的CDS涨价而得到弥补;若房价坚挺,则会损失一笔保证金,但房产增值红利依旧存在。因此,CDS可以成为房地产市场风险的一种对冲工具,也可以成为一种投机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若纯粹以投机角度出发旨在通过杠杆获取高额收益,与大方向的判断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中国在2010年10月就推出了CRMA、CRMW两个产品,但是交易量较小,市场成长有限。其中业界反应比较典型的两个问题是单一债务保护会导致选择性违约、跨监管范围的交易无法实现,所以买方和卖方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条件十分苛刻理论上可以复制的玩法,在现实中受到非常严苛的限制,利用CDS做空楼市的可能性基本为零。限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主体门槛高,二是分业监管下CDS不能覆盖全部债务,三是房贷等基础资产信息可识别性差。根据交易商协会发布的试点业务规则,参与者必须是交易商协会的会员,并将相关业务的内部操作规程和风险管理制度送交易商协会备案。参与者不得开展以其自身债务为标的债务或以自身为参考实体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考实体方面,CDS参考实体为“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公司、合伙、主权国家或国际多边机构”,在现阶段,非金融企业参考实体的债务种类限定于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目前CDS面对的是银行间交易市场,对于银监会管辖下的银行、证监会管辖下的券商及基金、保监会管辖下的保险等,还没有明确的参与规则。而按照惯例,CDS最大的买方一般是拥有大量贷款的银行,卖方是大型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在规则不明晰的情况,大型金融机构的参与也有很大限制。如果不能全面覆盖,就面临选择性违约的问题。举例而言,如果一家企业在银行间市场的发债有违约风险,以买入CDS的方式对这笔企业债进行保护,那企业可能会在银行贷款、企业债及其他债务之间进行选择性违约,损失不可控。一位资深全球投资人是告诉本报,中国推出CDS实际层面还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一方面,实际债务违约条件十分苛刻,地方政府有各种各样的冲动、有制度惯性去进行债务缓解或更换债务条件;另一方面,对CDS市场来说,需要多个买方和卖方的共同参与才能发展起来,但是按照我们的一贯规则,买方和卖方的入场条件都会十分苛刻,参与CDS的资金和人数就会非常少,甚至几年内都会是一种“死掉”的状态。对于能否利用CDS做空楼市,他认为技术上就不可行。对比美国可以发现,当时美国次贷打包的基础证券基本信息非常完善,房贷的贷款人信息非常清晰,相关产品的信息披露也比较完备。相比而言,我们在银行打包出来的个贷信息非常难以辨别,所以未来就算CDS开始运用,也可能是在非常局部的企业债市场,房价方面比较难以采用。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洪灏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CDS的落地可能会进一步激活信贷市场,而不是拿来做空房地产市场。“今年房产企业销售后,囤积了大量的现金,在基准利差非常低的情况下债券市场较为火热,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风险,近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他解释称,CDS是管理风险的工具,银行买了CDS相当于买了个保险,可能会因为觉得风险被管理,放贷能力不减反增。因此,CDS的落地会有可能引起信贷市场的发展而非萎缩。在他看来,市场存在管理违约风险的需求,但是CDS合约由于给予了购买者一种风险已被控制的感觉,反而可能出现提高放贷的冲动,而并不像众望所归那样成为做空房地产市场的“利器”。另外,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是系统性房地产市场风险,洪灏告诉记者,这样的系统性风险无法对冲。如果各方一致预期房地产风险已经到达顶点,则CDS不会成交,因为没有人会去卖违约保险。换句话说,在大家预期十分一致的时候,想赚别人点便宜,并没有那么容易。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腾讯财经(financeapp)。
本文相关推荐
边栏广告300-250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联系 qq:139-- --重磅!中国版“CDS”要来了(一文搞懂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
请点击标题下方"Alpha"关注我们!  这是一篇长文,借着中国版“CDS”的话题,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CDS与08年次贷危机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相信读完此文你会对社会、经济与金融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共五个章节:  一、中国版“CDS”要来了  二、什么是CDS?  三、CDS是如何引发危机的?  四、更全面的了解次贷危机的根源  五、次贷危机会在中国重演吗?  中国版“CDS”要来了  自2014年中国债市打破刚性兑付以来,债市违约进入高发期,投资者担心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个“踩雷”人,对如何对冲信用风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证券时报报道,央行正牵头外汇交易中心研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CDS,不少银行也开始着手准备。  而实际上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正式下发的《关于简化企业债券申报程序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便明确提出鼓励机构探索债券信用,探索发展信用违约互换(CDS)。  (,)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在中提出,随着中国债市刚性兑付的逐步打破,信用债的估值将更多地反映其风险水平,瑕疵债的信用利差也呈现系统性的上行。这都为中国版CDS的推出提供了条件。从意义上看,信用违约互换实现了信用风险的分离和交易,可以有效对冲信用风险,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套利和投机。  不过,在对中国版CDS期待的同时,也要对其风险引起高度的警示。2008年金融危机中次级贷款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祸源是以次级债券为标的对象的信用违约互换的滥用。  什么是CDS?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Swap,
简称CDS)又称信用违约掉期,是国外债券市场常见的信用衍生工具之一。  其本质是一种双边金融契约,当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在有抵押下借款给第三方(欠债人),而又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款,就可以向信用违约互换的提供方购买一份有关该债权的合约。  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会定期向信用违约互换的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卖方则承诺在合约期间,若所指定资产或参考资产出现信用事件时,会向买方赔付特定资产或者参考资产所遭受的损失。信用违约互换的卖方赚取的是参考资产按时还款时的合约金。
CDS基本结构图  没明白?没关系,举个大栗子来说明...  电影《大空头》有云:华尔街就爱发明那些让人不明就里的术语,这样就能显得他们很牛了...
杠杆  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Leverage)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  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CDO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O(Collateralized
Obligation)。  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  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  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  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O单子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O被划分成一块块的CDS,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  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现CDS的市场总值已经炒到了62万亿美元。
  CDS是如何引发危机的?  次贷与次贷危机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  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的次级贷款。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  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  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减去G收到这500亿保险金,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800亿。  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  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  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  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2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7倍(四舍五入之后)。如果说美国government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government就要赔出20.7万亿。  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1,A22,A23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说明:CDS合同和次贷都属于金融衍生产品,而CDS市场就是现在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金融交易体系。)
更全面的了解次贷危机的根源  CDS在08年金融危机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还有更广泛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力量。下文是来自微信:占豪(zhanhao668)的一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  虽然,美国未能如愿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方式来转嫁危机,但“次贷危机”的本身仍然是转嫁危机的过程,尽管转嫁危机并不一定能保证美国度过危机,但世界却因为美国的转嫁而陷入危机状态。直到现在,仍然不能排除美国因为顺利将自身危机转嫁而实现华丽转身。  要弄清楚美国如何通过次贷危机向世界转嫁风险,就要了解何谓次贷危机及其次贷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次贷危机,就是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美国房贷机构,将钱贷给那些信用较差、没有偿还能力或偿还能力很差的穷人购买住房,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需要任何抵押(利率却相对较高)。在这种特别容易拿到贷款的情况下,很多穷人买房并不是为居住,而是作为投资。也就是等房价上涨之后,资产增加,用增加的部分还贷。  这种经济运作方式,起初给美国经济带来莫大(,)的实惠。但,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一旦达到某种极限,必然下跌。这种下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穷人根本无法偿还高息贷款。而之前已经将这些次级贷款以理财产品打包方式出售的产品,同样也就无法为投资者付息。如此,就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大量机构出现资金流枯竭而面临经营困难。随着美国房价的下跌,这种资产严重贬值,于是更进一步加剧这样的状况。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次贷危机好像是美国人自己遭殃,与世界经济何干?  事情缘由,还要由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美国陷入越战后,逐渐暴露出其经济不堪重负的弱点,最后不得不以退兵了事。由于经济不堪重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国推动了一轮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风潮(所谓新自由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因而成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19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作为文下注释)。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开始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并且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的经济政策,通过高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包括:  1、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论认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基于这种理论,美国鼓励广大民众疯狂消费,寅吃卯粮。  2、收入分配关系严重失衡,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这是经济自由化后的必然结果。在资本自由化的背景下,必然是资本越多者越容易赚钱;相反,资本越少者越难赚钱。直接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拉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三十年中,美国(,)收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据美国相关统计部门统计,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美国平均小时工资仅与35年前持平。而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的收入与三十年前同样年纪的人相比,则下降12%。  与普通老百姓相比,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华尔街市场的高薪。美国的贫富差距,在过去三十年中持续拉大(这一点和中国基本上一致。尽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贫富差距却在持续拉大。据统计,中美两国贫富差距相差无几。――作为文下注释),大量财富流入有钱人的腰包。这种经济持续发展、大部分人收入却下降的情况,就是源于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3、金融监管形同虚设,通过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引导投资者借贷消费,加入投机市场。  为了实现这一点,美国政府在80年代通过制定和修改,放宽对金融业的各种限制,推动金融市场自由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储蓄机构获得和银行基本一致的业务范围,但这些储蓄机构并不受美联储的监管。  根据该法案,储蓄机构可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众多经济自由化的相关立法。  这一系列立法,彻底废除了1933年针对1929年经济危机设立的《美国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基本原则,将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之间的壁垒打破。于是,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金融投机彻底脱离出监管之下,金融创新没有任何制约。  我们知道,不可能只消费不生产。如果美国大笔消费,就必须有大量的生产。随着美国自身投资成本过高,生产这些事已经不可能在本土完成。于是,大量美国资本开始向境外投资生产企业。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要满足美国人巨大的消费,就要有足够的财富作为支撑。美国本身不生产,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答案只能是,通过资本市场、汇率、知识产权税、部分领域垄断控制价格等方式来取得。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层面,美国通过制造“投资热点”,吸引他国将开采能源或制造生产挣来的美元再投入到美国资本市场,以此实现美国经济循环运转的目的。  美国就是通过华尔街这个投机市场,保持其内部资金链不断裂。但是,投机市场并不是一个稳妥的方案。因为,大家如果从投机市场总是赚不到钱或资金链断裂,总会有一天会作鸟兽散,也就给美国留下一个巨大漏洞。  于是就美国来说,一方面,必须控制世界核心资源,通过掌控核心资源来掌握人类整个经济发展命脉。同时,在国内不断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引力,吸引全世界的资本。众所周知,世界经济增长的命脉就是石油。在这种背景下,海湾战争于1990年爆发(美国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是因为一个正在倒向西方、且实力大不如前的前苏联,接近垮台的前苏联已经无力对其形成制约,美国控制世界能源的机会已经到来。而在这个时候,愚蠢的萨达姆成为美国的枪手,在美国的暗示下,萨达姆发动入侵的战争。于是,美国以“正义”维护者的身份空降伊拉克,自此走向彻底控制中东之路。――作为文下注释)。  海湾战争爆发,中东大量资本流入美国。接着,1991年,前苏联解体。在西方和前苏联诸国高官里应外合下,大量前苏联控制的资产流入西方的口袋。在上个世纪整个九十年代,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这种疯狂流入的趋势,直到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的破灭才宣告结束。  网络泡沫的破灭,美国套牢大量之前进入美国的资本。但是,如果没有后续资本接着进入,美国资金链断裂仍然是早晚的事情。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美国很可能分崩离析。美国要想把这个危机甩出去,必须继续实施其控制世界能源的计划。  这时候,本?“适时”出现。  日,据说在本?拉登的策划下,恐怖分子发动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这次恐怖事件中,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被严重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美国据此为借口,发动起针对阿富汗的战争。顺利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2003年,美国又以萨达姆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也就是说,美国向控制世界资源就迈进了两大步。  网络泡沫破灭后,美国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继续吸引世界资本。高科技已经不可能,唯一还有潜力的恐怕就是美国的市场。但是,要让美国人大量投资房产,接近零储蓄率的美国人哪里来的钱?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于1990代末开始持续降息并维持低利率,现金流出式再融资开始流行。借款者不断借入新债,偿还旧债,并且新债的数额要超过原有债务。  这种虚拟的购买力,21世纪初期,给美国房地产市场注入非常大的经济活力,维持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高速增长的美国经济又吸引着世界投资。在这种投资热潮下,房价不断攀升。次级贷款规模,就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不断高速膨胀。金融机构为获得更高的利润,采用高杠杆操作,很多投资银行的资金杠杆率高达20――30倍。譬如,一个资产10亿美元的投行,可以抵押去借3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投资。如此,盈利10%,就是300%的暴利。当然,如果亏掉3.4%,就意味着资不抵债,继而爆仓。  高杠杆操作,就意味着高风险。正常情况下,银行不可能作这样的冒险操作。为了顺利进行这样的操作,金融创新又起到巨大作用。于是,有机构把这个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被称为“担保债务凭证”(CDO(Collateralized
Obligation))。在此,我们对CDO作一个简单分析。  例如:投行A为逃避过度杠杆操作的风险,找到保险公司B(也可以是银行,只要能作担保就可以),请求保险公司B为其违约作保险担保,每年向保险公司B支付1亿美元保费,连续支付10年,共10亿美元。假如A投行期间并未违约,这10亿美元的保费算白拿;相反,假如违约,保险公司B就要为A投行赔偿。对投行A来说,如果不违约,可赚90亿美元,拿出10亿美元作保费还可赚80亿美元,用10亿美元彻底转嫁了风险,这是只赚不赔的生意,何乐不为?作为保险公司B,肯定不可能轻易答应投行A这种转嫁风险的行为,于是就去进行市场调查。调查发现,违约率不到1%。如果有100家这样的生意,10年就等于1000亿美元保费收入。即使如果其中一家违约,也不过赔偿100亿美元。即使升高两倍达到三家违约,也才支付300亿美元的保费,还能净赚700亿美元,这种钱相当于白赚,当然求之不得。于是,A、B两家拍板成交。这种交易一旦蔓延,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再保险市场。  但是,这种高杠杆的操作,随着行情变化,很可能出现违约率大增的情况。保险公司为了转嫁自己的风险,将这种未来预期的利润打折向市场出售。保险公司的利润虽然减少,但却锁定利润不再承担任何风险。由于美联储的低利率,加上各机构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杠杆操作,市场上一时资金泛滥。  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多机构愿意出钱购买这些打折的CDO保险合同。一个巨大的CDO交易市场就这样诞生,这个市场就叫作CDS市场(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大量CDO,就像股票一样开始在市场中流通。  如此游戏规则下,大家都像保险公司B那样,锁定部分利润后就转手,犹如击鼓传花,最后总还是落在某个投资机构身上。截止到2008年,CDS的市场规模就达六十多万亿美元。而这个市场,聚集着世界上众多金融机构的资本,特别是华尔街资本和欧洲资本。  2001年到2005年,美国经济因为房地产市场的红火有声有色。美国在经济维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情况下,维持其在中东的战争。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美国控制世界能源之路最终受阻于。  伊朗的核问题,从2003年重启,到2005年,彻底成为一个国际性博弈平台。美欧中俄,在伊朗形成一个世界角力的焦点。伊核问题,本质上是中、欧、俄阻止美国进一步控制世界石油资源的一种自救行动,同时也是伊朗、以及中东诸国,试图通过大国博弈寻求更强自治力的一个平台。当然,对伊朗来说更为特殊,那关系到现有政权的生死存亡。  伊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2006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显露端倪;2007年,逐渐深化进而无法掩盖;2008年,不得不展开对的遏制以图拆解伊核问题对其的制约(针对俄的格鲁吉亚对南奥赛迪的统一之战)。  但是,格鲁吉亚一战的功亏一篑,促使次贷危机彻底爆发,进而形成世界性的金融风暴。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在自己破罐子破摔的同时,将有毒资产部分转嫁给世界其他国家。
  次贷危机会在中国重演吗?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本文由曲翔宇采访整理  随着近期多地楼市价格出现大幅上扬,房价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人甚至预言,美国次贷危机会在中国重现。  笔者认为,中国不具备爆发次贷危机的条件。  就房地产行业本身而言,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爆发,主要原因是美国金融机构打包销售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大面积对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的借款人实施“零首付”。此举原本希望通过增加个人负债率,使经济能企稳回升,最终却导致积累已久的金融风险迸发。  相比之下,中国个人杠杆率不高,传统文化上习惯不借钱,且住房按揭占债务的比重相当低。中国人购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债务占比较小,政府杠杆率也不高(赤字率仅为3%),远低于欧美日。此外,当前最突出的企业杠杆问题跟房地产无直接联系。  从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来看,房地产处于投资板块。我国的投资主要分三类:基础设施、工业和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只占我国投资总量的15%至20%,尽管去年只增长1%,但对经济发展全局影响有限。具体到中国房地产投资者,一些学者所说“中国式次贷”的前提并不存在,因为从中国住房按揭贷款的发放情况看,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投机者。  中国房地产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不一样。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全国房地产库存(已经竣工但还未卖出)总量为7.18亿平方米,而全国一年销售房地产的总面积是13亿平方米。  由此可见,我国总库存量不大,问题是库存面积主要集中于三四线城市。  同时,一线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因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房价疯涨。刚性需求的界定标准是是否自己居住,投机和投资则是为卖而买,为增值而买。一线城市近年来人口流入量大,很多住房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还有很多人是出于改善性需求“换房”,包括小房换大房、换学区房、换交通更方便的房等升级性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房地产政策不应“一刀切”。  对于一线城市,调控目标是稳住房价,房价过高会让投资投机者赚钱,让创新创业人才没房住。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大都不是高收入者,需要有基本生活条件才能保持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若高房价打击人才积极性,一线城市易出现人口素质退化。  稳住一线城市房价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包括改善性需求),同时要采取措施适度限制投资,果断遏制投机。满足普通民众住房需求(包括改善性需求),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严格审查购房者资质、控制购买数量的前提下,降低首付比例。  打个比方,一套普通住房卖500万,若首付比例20%,首付款就是100万,对一般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然而,降低首付比例必须要有严格的偿付能力审查制度做配套。尽管现在很多购房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有老人支持,但银行仍须对购房者本人的收入、信用、风险等进行审查。另外,对于二手房及房产交易中的增值部分,政府应增加税收力度,通过再分配的手段来调节,适度管制投资性需求。  就三四线城市而言,去库存是施策的大方向,但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严格把关,任何人在任何经济条件下获得贷款,都须有偿还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完全没必要新盖保障房,可考虑购买库存商品房的方式。现有房地产库存是多年累积的,一年半载解决不了,因此去库存不能急躁也不能浮躁。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查看jdk版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