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亮亮家果园的果树栽种果树情况,列式算出括号里的数并填空。

60÷(1-).②男队员是女队员的,列式60÷.③女队员比男队员多20%,列式60×(1+20%).④女队员是男队员的120%,列式60×120%.(2)列式不计算.①一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降价20%出售,降价了多少元?②一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现在的售价80元,原价多少元?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乘法课题 1.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 总课时: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 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
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 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 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 复 习 旧 笔算 44 × 15 学生独立计算,个别板演 知 , 促 进 迁 行间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相互检查, 错者说明原因。 移。 师: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 并相互说一说 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指名口答 二 、 自 主 探 1. 出示例题: 索 , 学 习 新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条 学生口答 知。 件和问题? 2.启发思考: 要解决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 学生口答 户怎样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144×15 3.激励探索 你能用自己已有的笔算乘法的 学 生 独 立 尝 试 列 竖 式 计 经验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吗? 算,小组交流算法 4.提问计算方法,并由老师板 全班交流集体反馈,学生 书计算过程及书写格式。 说计算过程 5.追问:为什么十位上的 1 乘 144 的积的个位与 1 对齐? 指名学生口答 6.总结算法 师: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乘两 位数, (板书课题)你们能总结 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出计算方法吗?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计算方法。 指名口答 三、 拓展练习 1、笔算 先做第一题 375 309 248 个别板演 × 24 × 26 × 45 相互检查 完成下面 2 题 2、想想做做(2) 错误原因 独立完成 (1)用 2 去乘时积的末尾应和 指名回答并分析错误的原 十位对齐。 因 (2)2 没有和中间的 0 相乘。 (3)3 成 248 的结果是 744。 3、想想做做(4) 观察表格 从表格中知道什么信息?怎样 口答,填写 求总价? 汇报交流结果 四、 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回想一下你是怎样学会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五、 作业设计 一、用竖式计算。52×157= 456×23= 二、一列火车有 12 节旅客车厢,每节车厢可坐 114 名乘客。这列火 车一共可坐多少名乘客?教学反思: 课题 1.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总课时: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3 页想想做做第 5-10 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 2、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关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口算练 32×3 50×9 43×2 口答结果 习 32×30 500×9 20 ×34 32×30 50×70 60 ×80 320×3 5×110 4 ×900 二、笔算练 28 × 76 学生独立计算 习 45 × 207 板演 575 × 14 相互检查并指出错误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之处 第 二 题 怎 样 计 算 ? 为 什 订正 么? 第二题运用简便方法的给 于表扬 三、解决实 1、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火车 际问题 每小时行 112 千米,大约 13 小时行完全程,北京到 理解题意 上海的公路汽车每小时行 指名口答 105 千米,大约 12 小时行 独立解答 完全程。 告诉哪些信息? 学生口答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解答 铁路长多少千米?公路长 多少千米? 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口答 2、第 3 页(8) 独立解答 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月收入 各是什么意思? 3.思考题: 观察后指名口答 (1)观察题目,已经知道 哪些数? 独立填写并算一算填 (2) 你觉得哪些方框里的 的是否正确 数可以确定,根据是什 么? 全班交流 (3) 然后你又能知道哪些 方框里的数? 四、评价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明白了什么?你还 结 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设 一、用竖式计算。 计 254×78= 29×164= 二、解决问题。 1、某超市今年一月份共用电 325 千瓦时。照这样 计算,今年大约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 2、某小学校园是一个长 123 米、宽 89 米的长方 形。 (1)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为了扩建操 场,要将校园的宽增加 8 米。扩建后的校园面积 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反思: 课题 1.3、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总课时: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5 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计算、比较的过程,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复习导 笔算: 32×40 50×33 独立计算,板演 入新课。 检查练习情况。 交流计算过程。 二、 自主探 出示例题 索, 交流算 1、 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 观察图 理。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 百和苑小区有 850 平方米 的草坪,如果每平方米每 天大约释放氧气 15 克, 这 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 释放氧气多少克?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口答 怎样列式?板书 850×15 学生尝试练习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竖式不同的学生板演 教师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两 种 方 法 对 吗 ? 哪 种 简 学生小组交流 便?为什么?把你的想法 全班汇报交流 在小组中说一说 2、 如果如果每平方米每天 大约释放氧气 20 克, 那么 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 在练习本上练一练。 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怎样 板演两种做法。 解决呢? 积的末尾为什么写 2 个 口答 0? 学生试一试 如果草坪面积是 800 平方 米呢? 小结:乘数末尾有 0 的乘 法的计算方法。 3. 试一试: 独立解决并全班交流 白菜老师问:每天大约能 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要怎 样列式计算? 850×20 怎样列竖式计算 生口答 比较简便? 提问:积 170 的后面应该 添上几个 0,为什么? 指出:在简便计算时,有 几个 0 不参加计算,就要 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三、 巩固练 1. 习。 380 独立计算 170 × 22 × 口答过程 60 500 ×30 400 2、第 5 页(3) 怎样计算的。 18 × 介绍简算得方法。填写表格 相互交流,汇报结果3、第 5 页(5) 发现什么? 四、 评价总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 结 类题目如何计算?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 作业设 一、用竖式计算。 计 20×360= 90×107= 二、将下表填写完整。 每筐千克 筐数 总千克数 数 番茄 25 180 萝卜 30 250 青菜 20 130 教学反思: 课题 1.4、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总课时: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6 页想想做做第 5-10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及算理。 2.通过对比计算,感知并归纳出乘数与积的大小的变化关系。 3.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创设比 师: 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 赛情境 看看哪一组同学在这段时 间的学习中学的最好。完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结 成第 6 页的第 7 题 果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出结果 的 汇报交流口算结果和 方法 二、乘数与 想想做做 5 1、在书上填好答案。 积 的 大 小 1、让学生在书上填好答 2、 指名的学生说出答 变化关系 案。 案,其他人注意听他 2、 指明学生说出是怎样计 说的是否完整。 算的。 3、 同桌两个人讨论对 3、和第一栏的两个乘数 比的结果, 得出结论。 比,后面的乘数分别有什 么变化,积是怎样变化 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直接写结果,同 想想做做 6 桌交流 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 很快地算出下面的算式的 积各是多少吗? 全班交流 汇报计算结果,说说你是 怎样算的? 第 8 题的第 1 组:列式计 独立计算并比一比 算 板演,其他学生在作业本 同桌相互交流 上完成。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 全班汇报交流 同和不同?在计算时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 三、解决问 1. 第 9 题: 题 读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 生口答并列式计算 什么? 36 吨废纸能造出多少千 交流 克再生纸?怎样列式计 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列式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 样列式计算? 2. 第 10 题: 想一想,方框里可以填什 独立填后,小组交流 么样的数,你是怎样想 的?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全班汇报交流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告 诉大家吗? 四、评价总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乘数和 结 积的大小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五、作业设 一、用竖式计算。 计 24×650= 940×15= 二、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 120 米,宽 45 米。 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 2、某果园的一块长方形地里有 200 行果树, 每行 40 棵。这块地里的果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课题 1.5、练习一(1) 总课时: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 页的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数末尾有 0 的简便计 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乘法的正确率与计算速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发展学生的对数 的观察力和敏感度。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及乘数末尾有 0 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乘法的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整理算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两位 独立思考 理 数乘以三位数和末尾有 0 的乘法,请哪位同学说一 举手回答。 说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要怎 样来乘。末尾有 0 的乘法 要怎么乘。 二、口算 创设比赛的情境,让学生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书 分 组 比 赛 选 出 “ 优 秀 小 上完成口算。 组” ,同时选出“计算能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 手” 。 其中 20×500 13× 完成书上第 7 页第 1 题。 300 指名学生说出计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并将 算的过程。 其中两题说出为什么这样 集体订正反馈情况。 做。 三、 竖式计 1、在规定的时间内在 260×14 67× 算 随堂本上完成。 189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 的方法。 3、集体订正,反馈情 况。 4、在随堂本上列竖式 计算。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是 5、指名学生口答 怎样计算的?乘数末尾有 0呢 四、 解决实 1、练习一 第3题 1、学生口答并独立 际问题 怎样算每小时出生的婴儿 计算 数 量 ? 为什 么用 140 乘 2、交流 60? 2、第 4 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京 1、学生口答并独立计 拉线的长度要怎样算? 算 2、交流 五、 评价总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 结 讨论吗? 六、 作业设 一、填表。 计 乘数 395 乘数 124 积46 38234 30278 147二、解决问题。 1、某小学四年级有 8 个班,平均每班 45 人。 如果学校组织四年级同学看一场足球赛, 已知每张 门票 16 元,买足球赛门票要花多少元? 2、 一辆卡车装了 440 袋大米, 每袋大米重 25 千克。 这辆卡车一共装了多少千克大米?合多少吨? 教学反思: 课题 1.6、练习一(2) 总课时: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 8、9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所学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体验成功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是细心的好习惯,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用简便 4×7×250 250×32 独立完成 方法计算 125×64 同桌检查, 反馈情况。 二、解决问 练习一 8 题 1、用课件出示题目。 读题:条件和问题各是什 指名学生读题目。 么? 在随堂本上独立完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成。 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然 后算什么?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一 9 1. 第一个问题要什么条 件可以解决? 学生口答 需要先算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2. 第二个问题要什么条 件可以解决? 比一比,这两个问题在解 学生口答 决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 学生独立完成 同。 练习一 12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 1. 先 算 出 每 班 分 别 购 票,各需要多少? 学生口答 2. 三个班合起来购票, 板演 共需要多少元? 3. 怎样省钱,为什么? 三、思考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1、用 1 2 3 4 组成两个数, 乘积最大是多少? 2、 得出结论, 两个越接近 的数,乘的的积越大。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 3、 5 个数组成三位数和 交流 用 两位数。 三、评价总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 结 讨论吗? 四、作业设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计35×7×29×25×4125×16 二、解决问题。 1、水果店运来 14 箱苹果和 17 箱橘子,每箱 苹果 20 千克,每箱橘子 18 千克。 (1)运来的苹果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千克? (2)运来的橘子比苹果少多少千克? 2、东明和华刚两家批发市场以同样的价格出 售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俏,各自打出了 优惠广告(如下图) 。某小店要购进 145 瓶这种品 牌的洗发液,应该选择哪家批发市场?东明 原价:每瓶 37 元 现价:每瓶 33 瓶 华刚 每瓶 37 元 买十送一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 2、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步骤教科书第 10―12 页。 使学生学会制作量器,通过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 认识容量单位“升” 。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容量单位 1 升的观念的建立。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选用学生生活中的学具,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寓于其中,能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充实,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活动过程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 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 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 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 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 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 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 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 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 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 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 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 一的单位。 感受容量的含 义。 加深印象,说明 理由。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一、 认识容 量仔细观察,回答 问题。二、 认识升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 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 小组交流。 小的容量。(板书:升或 L)如果有毫升则 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 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 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 为 1 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 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 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 上有一些刻度,标着 1 的地方就表示容 量是 1 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 1 分米 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 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 1 分米的正方体的 容量正好是 1 升。 想想做做 1 三、 想想做 做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 图上的 3 个容器, 哪个容量最小, 最个容量 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 比较 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 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 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 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 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 的? 想想做做 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 1 升 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知识。 关于升, 你还知道什么?你还了 解什 么? 说出思考过程 探讨 1 升到底有 多少? 继续认识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3 和 14 页 1 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 让学生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 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 让学生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 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 悦。 感知 1 升有多少。 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容器,培养对升的感受。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 入教师活动过程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学生活动过程 学生回答 容量的含义 认识升 棱长一分米的正 方体容量是一升教学调整升可以仪用什么符号表示? (L)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升 二、 自主探 究, 实践求 知1、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一升的量器? 2、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一升的容器, 并分别标出 1/4 升 1/2 升 3/4 升 (1) 分组合作,以组为单位根据手中 的材料讨论。 (2) 每组选一人汇报可以怎样做 (3) 教师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 (4) 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做好个别 辅导学生自主讨论, 通过议论,争辩 得出最优方案 小组内适当分 工,让每个同学 都有参与的机会提问。 (1)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制作的结果 (2)有没有不同的标法? 4、用自己做的一升的容器来量一量。学生将一升水倒 (1)量一升水,试一试能倒几杯? 提问:一升水能倒几杯?你一天能喝几 杯水,有没一升 (2)估计桌上放着的一碗水比一升多还 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升。入所带的杯子 里,小组内合作 完成。 让学生把前面获 得的感受和经验 把一碗水与一升 水进行比较,学 生充分发表自己 的意见。 学生再实际量一 量,来验证估计。 用自制容器量一 升水。 把水倒入自带的 容器中,观察水 面的高度。 观察本组其他同 学水面的高度 学生估计并动手 量1、 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碗锅,盆等 三、 运用新 知, 展示能 力四、 解决问 题, 升华提 高全组同学一起讨论, ,估计这些容器的容 量各是多少,再量一量,看哪组的估计 水平高。 2、 解决白菜博士提出的问题 (1)谈话:在找几个容器,先估计能盛 多少水,再用自制的容器量一量 (2)汇报估计和测量结果 1、 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谈话:下面检验同学们的眼力怎样 让学生读书上的题目指名说说容器的名 称 指名说答案,全班共同校对。 2、 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谈话:知道了一 升水有多少,想不想知 道一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知道一升 水的重量?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和体会 同学们回家找一些容器,先估计能盛多 少水,在实际量一量,向家长汇报。学生各自判断, 做在书上学生自主发言五、 总结评 价, 拓展延 伸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导 入, 唤醒升 的概念 教科书第 15 到 17 页 1、 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 1 升=1000 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 2、 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毫升有正确的感知 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毫升理性的认识。 在生活中感悟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毫升理性的感知 一课时 教师活动过程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 升,一升有多少? 升还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2、填空:下面的容器大约能盛多少水? 在合适的答案下面打钩 (1) 电饭锅(图) 1升 5升 50 升 学生活动过程 学生用手势或身边物体 表示一升 教学调整学生在自己的本上选择 正确的答案。(2) 金鱼缸(图) 3升 30 升 300 升(3) 饮水机(图) 9升 二、 观察实 验, 体验 1 毫升的概 念 19 升 190 升1、 初步认识毫升。 (1)揭示: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另一个容 学生拿出搜集好的材料 量单位 毫升 (板书课题) (2)交流:毫升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 互相介绍 应用,你在哪里听过或看过毫升? (3)出示例题主题图,谈话:这是老师 在超市拍摄到的一些镜头, 你能从中了解 哪些信息? (4) 介绍: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 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 用符号 ML 表示 (5) 小结:现在你对毫升这个容 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学生充分自主的回答 呢? 2、逐步体验 1 毫升 (1) 引导描述: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 三、 再次实 验四、 生活应 用道 1 毫升有多少吧,先猜猜看, 你认为一毫升大约有多少呢? (2) 教师演示,这是一个长 宽 高都 是一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里面 盛满了水,把水全部倒进这个量 筒,可以看出这些水大约是多 少?(一毫升) (3) 学生实验:用滴管向小正方体容 器里滴满水,看看多少滴水大约 是一毫升。 (4)想象: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 一毫升有多少。 探索 1 升=1000 毫升 1、 实验发现 (1) 逐步出示 1 毫升 10 毫升 100 毫升 500 毫升的容器。 装满水演示。 (2) 交流:一升等于多少毫升? 你是怎样知道的?(板书: 1 升等于 1000 毫升) 2、 感知体会。 (做想想做做 第 3 题) (1) 估测:下面每种饮料分别是 多少毫升?(100 毫升 200 毫升 250 毫升) (2) 计算: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 少瓶才正好是一升? (3) 谈谈你的收获 活化毫升的知识 1、 猜数游戏 (1) 谈话: 下面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 药水,你能猜出来吗? (2) 这是一只针筒,里面的药水比 10 毫升少,猜猜,可能是多少毫升?同 桌互相说一说。 (3) 课件出示两只小药瓶, 其中一瓶 的 药水是 10 毫升, 你能猜出另一瓶吗? (4) 课件出示 100 毫升的药水袋, 说 说这袋药水有多少毫升吗? 3,估测实验,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 5、阅读你知道吗 读后指名说体会 拓展毫升的知识 1、 提问,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 2、 倒 100 毫升饮料,实验多少口喝完。 再算算一口多少毫升。小组合作实验,汇报实 验结果同桌互相交流让学生写在自己本上 学生充分自主的发言 让写在自己的作业本 上,小组合作,对毫升有进 一步的感知 独立填在书上 五、 小结延 伸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步骤 一、 深化认 识升与毫 升 教科书第 18―19 页。 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常见容器容量的估计。 加深学生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 教师活动过程 练习二、1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 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2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 升与毫 升的换算 练习二、3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 3 升大于 2500 毫升? 练习二、4 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 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 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请每位同学思考,这 4 个量杯的水 合起来比 1 升少还是比 1 升多? 练习二、5 出示第五题图 小组操作。 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 口答。 独立完成后集体 订正。 交流思考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独立完成。三、 估计容 量如果我要盛 2 升的水,选哪种容器 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要盛 50 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6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 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 上第六题的 步骤做一个计量液体的 器 具。(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 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 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 激趣导 入 教科书第 20 到 21 页 1、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的制作杯琴,并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2、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制作杯琴 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挖掘数学中的美感。 一课时 教师活动过程 1、 导入语:春天萌动着希望,仿佛每一 个生命都跳动着勃勃的生机, 有着欢 歌的喜悦, 树林里的小动物们就奏响 了欢歌,举办了盛大的狂欢节。我们 一起去看看吧。 2、 出事课件。 画面呈现动物们群集树林一处, 个个手舞 足蹈团团围住欢歌发出地方的场面。 画面 配音:吉他,架子鼓,电子琴等乐器发出 的声音融成一支支深受大家喜爱的歌。 一 个小朋友托着杯子向大家走来, 什么话也 没说,在杯里倒了一些水,开始表演。 大家入迷了。画面停在这里。 谈话:你们觉得好听吗?想说点什么? 3、 揭示课题 1、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 谈话: 老师刚刚学了一招, 想不想看老师 的表演。 教师弹奏,学生听。 谈话: 看了教师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产 生了什么样的疑问?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学生说说各自的 见解二、 探索奥 秘, 制作杯 琴2、 谈话: 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大家提出 的问题。 请你们先拿出质料不同的杯子, 用量杯量 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 听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在这 7 个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 再敲一 敲,你们会发现什么?学生可能:用的 杯子是相同的, 装了多少水就发 出什么样的声 音。学生活动,发现 3、 :你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 理,下面就小组制作杯琴。 各小组完成后,选派代表展示。 4、 作完成杯琴的制作。 (1) 教师弹奏音 1、2、3、4、5、 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 高低加水或减水。 (2) 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 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 直到把音调好。 5、 制作成功,集体合奏小星星。 教师敲击杯琴,学生合唱。 指定几人轮流敲击杯琴,学生合唱。 6、 总结: 我们把这些敲出不同音的一组 杯子叫做杯琴。 三、编编唱唱,奏响欢歌 1、 才艺大比拼。 (1) 赛前布置,说明比赛规则 (2) 小组排练 2、 评选最佳才艺组,颁发奖状 四、知识大储备 1、 提问:上完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事情 是什么? 2、 阅读你知道吗, 了解有关同样发声原 理的乐器 3、 结束语。音不同。 学生活动,发现 水越多,音就越 高。 学生将本小组的 作品展示每个小组把本组 的节目表演给大 家看。让学生说这节课 所学内容 课题 教学内容3、三角形的认识 国标本苏教版 第八册 P22―23 页 P24 想想做做第 2~3 题 1、 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 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 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 发展观察能 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探究三角形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联系实 际引入课 题教师活动过程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生活中 你在哪儿见过三角形? 展示例题场景图 有三角形吗?学生活动过程 回忆 互相交流生活中 的发现 观察,交流教学调整能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吗? 巡视指导学生运用自带材 料独立做一些三 角形 交流做三角形的 方法: 小棒摆、 钉 子板上围、 沿三角 尺边画、 用直尺在 方格纸上画、? 讨论交流 (教师引 导, 明确三角形是 有三条线段围成 的) 独立完成画三角 形 。你是怎么做的三角形? 展示做出的三角形并汇报过程与方 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能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吗? 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24 在画出的三角形 上标出各部分名 称 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 点? 想想做做”第 1 题 提示:可先点点,后连线. 交流: 三角形有 3 条边、3 个角和 3 个顶点 独立完成 并标出三角形的 边、顶点和角 分组操作 并记录 每一种情况 (以表格的形式 让学生填)感受三角 形三条边 的关系要求: 拿出教师指定的小棒, 拼三角形, 分别是: (单位:厘米) 2、3、7; 2、3、5; 3、5、7 3、7、9 5、7、9 哪三根不可以围成三角形?2、3、7; 2、3、5; 3、5、7 3、7、9 5、7、9 分组计算、比较、 分析 交流结果 (2 根长 度的和大于第 3 根时, 能围成, 小 于或等于时, 不能 围成三角形) 交流发现: 你觉的 刚才的发现该如 何修改? 引导小结:三角 形的特征: 较小两边长度之 和大于第三边。 自由练读:三角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同样都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围 成,有的却不行呢? 比较它们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提 示:用 2 根长度的和与第 3 根比)用 3、11、6 厘米的小棒围成三角形形的较小两边长 度之和大于第三 边25 练习出示以下长度的线段: (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 选 5、6、7、8、9、11、12、15 择 你能选择三一个三角形吗? 交流: 各位同学是 如何选的, 并说明 能拼成的 理由。 (答案有很 多, 发展学生的发 散思维) 答案的不唯一, 锻 炼了学生的思维 体操。 读题 、 分析 、 判 断并交流(第 2、 3 两 组 都 可 以??) 观察交流(有三 条: ①学校―电影 院―少年宫; ②学 校―少年宫; ③学 校―邮局―少年 宫) (第②条最近; 因 为①、 ③两条路线 都与第②条围成 了一个三角形, 根 据三角形两条边 长度的和大于第 三边, 所以第②条 最近。 ) 互相交流课堂小结26 如果已经选了 7、8,第三根是谁?“想想做做”第 2 题 要求: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想想做做”第 3 题: 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 分别怎么走? 哪条路线最近? 你能用刚学的知识解释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 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收获?27 课题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高 国标本苏教版第八册 教科书 P24 例题、 “试一试”P 25“想想做做” 1、 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 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作高) 。 2、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作高) 测量“人字梁”中哪条线段的长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还原数学的真实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对三角形有 哪些了解? 揭示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学生活动过程 同桌交流: 。 由三条线段围成 的图形;三条边、 三个顶点、三个 角等 如果有见过的, 可以让其介绍 讨论、交流: 互相在图中指出 起点、终点 互相指所要量的 线段(中间 1 条) 与人字梁下面的 横梁互相垂直教学调整讲授新课教学例题 出示“人字梁”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 什么?理解 “人字 梁”的高图中的人字梁有多高呢?会量吗? 指名在图上指出从哪儿量到哪儿 量人字梁的高实际就是量哪条线段的 长? 它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 有什么关系?测量 “人字 梁”的高量出这个人字梁的高 巡视测量方法 适当指导理解三角 形的高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示范画三 角形的高, 边画边介绍三角形高的生成 定义。 结合黑板上的图, 揭示高、 底的有 关知识独立测量人字梁 的高 交流测量方法以 及人字梁的高 观察作图过程 交流: 对三角形 的高、底的理解。 独立阅读书中的 一段话,加深理 解 高、底的知 识 分组讨论28 交流讨论情况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一条 高, 那么从另两个顶点也可以这样作高 吗? 测量三角 形的高 教学试一试” : 巡视测量方法 指名口答 共同校对独立量出每个三 角形的高并记录 检查 订正 同桌互相指,并 说明谁是谁的高 (或底) ,明确相 互依存关系 观察、交流: 也可以作高。 交流:有三条高师指图 1:它的高是从哪个顶点向 对边作的高?从另两个顶点可以向对边作高 吗? 那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演示作出另两条高 可以利用图 3 对钝角三角形的另 两条高,稍作介绍并演示。 “想想做做”第 1 题 巡视学生作图情况 适当提示: 指图 3 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谁能指出它的两条直角边? 独立完成,展示 交流画图方法 直角三角形 互相指出两条直 角边 (以第一条直角 边为底,高是第 二条直角边;如 果以第二条直角 边为底,高就是 第一条直角边) 独立作图,互相 检查巩固练习 “想想做 做”第 1 题除了这两条高, 你还能画出它的另 一条高吗? 指名画图 巡视检查 能随便剪的吗? 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想想做 做”第 2 题独立阅读 弄清 题意 交流对题意的理 解: 两条边的长度之 和大于第三条 边) 看图、分析: 与两边的小棒比 较 有困难。29 你打算把高与哪根小棒的长度比较? “想想做 做”第 3 题 垂直线段最短 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比这根小 棒短? 提示: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所有线段中, 哪条线段最短?边提示边 画示意图? 独立阅读 交流 获得的知识 交流生活中的例 子了解了三角形的什么特性? 出示做好的三角形, 指名拉, 说感 “你知道 吗?” 受小组交流各自的 感受。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全课总结30 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步骤 复习引新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教科书 P26 例题,P26-27“想想做做” 1、 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体会探索图形特征的一些方法,发展空间观 念。 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通过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活动过程 我们学过哪几种角? 小于平角的角有哪些?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 直角或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学生活动过程 周角、平角、钝 角、直角、锐角 钝角、直角、锐 角 教学意图 选择角的分类作为复习内容, 是为了让学生回忆锐角、 直角、 钝角,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师生互动 引导探索 填表出示书中的 6 个三角形图 请仔细观察这几个三角形, 它们各有几 个锐角、直角、钝角? 以第一个三角形为例指导分析并填表 能按这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的吗? 谁能说说自己填写的表格?指名回答 出示放大的表格,根据学生回答填表明确要求仔细观 察 共同交流第一个 三角形 独立判断并填表 小组交流 相互 检查并订正在研究三角形的分类的过程 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讨论、自主探索并掌握三角形 的分类知识,教师在学习过程 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培养学 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分析观察表格, 你们认为这些三角形可以分 为几类?怎样分? 提问讨论结果 指名回答小组讨论并交流分类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相同的地 方?有什么不同之处? 根据它们的不同之处,可以怎样分? 根据表格以及大家的分类结果, 谁能说 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 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 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独立尝试 交流分类结果集合图表出示一个椭圆 如果我们用这个椭圆表 示三角形这个整体, 你能把它分成几部 分?能写出每部分名称吗?31 示分类根据学生回答,解释图意:把所有三角 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 角形、 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 分。交流对图意的理 解巩固深化 加深理解 判断判断: ①三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 角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 角形。 ③不管什么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 猜一猜:出示几个只露出一个角(直角 或钝角或锐角) 的三角形猜是什么三角 形 “想想做做”第 1 题 提出练习要求 是用比 3 个角吗? 如果不是,你是怎么比的? “想想做做”第 2 题 组织交流 检查 提问判断方法独立判断 交流判断结果 说明判断理由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 连一连等活动,促使学生不断 积累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表象,把概念和表象结合 起来进行判断。猜一猜猜测 判断 交流“想想做 做”第 1 题独立画图,用三 角尺比,判断 交流各自画的三 角形的名称 独立完成 交流练习情况及 判断方法 独立完成操作 交流动手情况及 感受 检查错的学生重 新练习 独立动手画 互相交流 检查 订正 观察 交流:是原 来三角形的高 独立按要求作图 并交流 检查并订正“想想做 做”第 2 题“想想做 做” 3~5 第 题“想想做做”第 3~5 题 指名演示 巡视检查学生动手情况 展示操作结果 共同评议、校对“想想做 做”第 6 题“想想做做”第 6 题 提出作图要求 巡视作图情况 展示学生答案 提问:画出的线段是原来三角形的什 么? “想想做做”第 7 题 提问作图情况并小结“想想做 做”第 7 题32 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科书 P28 例题、 “试一试”P29“想想做做”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通过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活动过程 请量出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 度数 谈话设疑: 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两个角的 度数,我能猜出第 3 个角的度数 师生互动 生说师猜 学生活动过程 用自己的三角形 按要求操作 同桌交流(小组 交流) 对照检查(有异 议的做好记录) 教学调整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请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板 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屏幕显示同样的三角形,指名指出角取出各自的三角 板观察 交流(它们都是 直角三角形) 互相指三个角初步感知 内 角 和 180°叙述:这三个角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你知道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吗? 检查学生活动情况指名说内角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是 180°,是不是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呢?(认识内角,互 相交流) 学生计算 同桌交流各自的 想法 (两个三角板内 角和都是 180°) 猜测并交流 同桌讨论 汇报交流 分组合作验证三 角形内角和 交流实验方法实验验证 自主探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根据情况适当提示不同的方法) 巡视 指导 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组织学生演示、交流结合实验交流情况, 提问: 通过多次实 验,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吗?互相交流、提示33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现在你能像老师那样猜出角度吗? 应 用 知 识 出示“试一试” 巡视 个别指导 解决问题 提问:∠3 多少度? “试一试” 你是怎么算的?(适当提问) 请大家量一量, 看看与算出的结果是否 一样? “想想做 做”第 1 题 提出练习要求 你是怎么算的? 第三题还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同桌互相猜角度 独立完成∠3 角 度的计算并验证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从 180 ° 中 依 次 去 减) 观察交流:90° -55°=35°“想想做 做”第 2 题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 个三角形吗? (学生拼好后选择不同拼 法展示) 哪些是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 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结合学生回答, 小结:任何一个三角形 的内角和都是 180°独立动手实践 交流不同拼法 小组中分别指出 拼成的三角形的 内角,并且说出 它们的角度 独立计算,交流: 拼成的三角形的 内 角 和 还 是 180° 独立按要求操作 并填写 四个内角都是直 角, 内角和 360° 对折后是三角 形,三个内角分 别是:90°45° 45°,内角和是 180° 再对折后是三角 形,三个内角分 别是:90°45° 45 ° 内 角 和 是 180° 独立完成角度的 计算并交流34“想想做 做”第 3 题提出操作要求 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怎么算? 对折后是什么图形?内角分别是多少 度?内角和呢? 再对折后图形有什么变化?内角分别 是多少度?内角和呢? 两次对折出的三角形什么在变?什么 没变? 出示教师用三角尺, 与你们的三角尺比 一比,谁的三角尺内角和大?提出练习要求 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想想做 做”第 4 题 你是怎么算的? 比较两种算法, 你喜欢哪种?你有什么 发现? “想想做 做”第 5 题判断交流并说明 理由独立完成计算并 交流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 结果会怎 样? 那么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 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呢?为什 么?“想想做 做”第 6 题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讨论交流:内角 和会大于 180° 一个三角形最多 有 1 个直角 讨论交流,汇报 交流结果。全课总结35 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第八册 P30、32 页 1、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学生能根据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其它角的度数。 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根据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其它角的度数。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裁、剪、比,切身体会到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体现以学 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生。 教师活动过程 三角形可分为哪几类, 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多少度? 1. 学习等腰三角形知识。 1 ○ 教师依次在黑板上画三个等腰三角 形, 让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画的过程领悟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 ○剪一剪,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活动过程 学生口答 教学意图 复习三角形的基础理论。 在操作中,暗示学生等腰三角 形的两腰相等。 学生观察。二、新授3 ○让学生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依照书上第 30 页 剪出一个等腰三 角形。 学生通过对折、 量角度等方法讨 论等腰三角形的 特征。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出等腰三角 形的特征。4 ○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特征:两腰相等、 学生汇报 底角相等,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5 ○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试着剪一 剪,回答问题。 学生画出图形的 另一半,并说说 为什么是等腰三 角形。 学生判断各是什 么三角形,为什 么? 学生发现三个角 相等、三条边相 等。 学生依照书上第 30 页做等边三角巩固轴对称知识。3. 想想做做第 3 题。 让学生画出轴对 称图形的另一半。巩固新知。4. 判断题。出示一组三角形。5. 学习等边三角形。 教师指出第 2 个图形为什么既是锐角 三角形,为什么又是等腰三角形。再引 导学生观察它还有什么特征。 6. 剪一个等边三角形。再次出现新知,由易到难。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 性。考查学生掌握新知情况。36 7. 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三、 巩固练 习四、 课堂作 业1. 想想做做 1。 学生判断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哪个是等 边三角形。 2. 想想做做 4。 想想做做 4、5、6 ⑴学生独立练习。 ⑵同桌讨论方法。 ⑶教师评价。 一根 12 厘米的铁丝围成等腰三角形或 等边三角形,有哪几种围法?形。 总结出三条边相 等,每个角为 60 度的特征。 学生判断并说出 理由。 学生根据要求画 出图形。 学生解答。把计算角度与应用题相结合。五、拓展37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课题 4.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总课时: 教学内容:第 35―36 页例题、 “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6 题。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 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生在作业纸上直接进行 一、复 习 铺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8-18 80×90 55÷5 口算。 垫 420÷6 20×34 36+60 集体核对。 100÷4 21×40 30×800 (2)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指名板演。 16×3+20 560÷4×2 二 、 创 设 情 1、 谈话: 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 境、导入 活动,王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 新课 具。 学生看图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知 (1)象棋一副 12 元,围 道什么? 棋一副 15 元; (2) 王老师要买 3 副象棋 和 4 副围棋。 3、问:你能帮王老师算一算: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尝试 她一共要付多少钱吗? 列式计算。 你会列分步算式计算吗? 指名说算式。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5、提问:你能说出每步求出的 学生回答, 明确数量关系、 是什么吗? 运算顺序 6、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口答算式。 教师板书: 12×3+15×4 15×4+12 ×3 学生回答:复习(2)是两 比较: 和复习 (2) 有什么不同? 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现在 7、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 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算的综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 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内 容。 (板书课题) 三、 探索算法 1、出示:38 12×3+15×4 15×4+12×3 (1)思考讨论:先算什么?为 什么?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 以同时计算出来吗? (2)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 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 的两次乘法还可以同时计算。 2、出示“试一试” : 150+120÷6×5 (1)思考讨论:算式中有哪些 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 起, 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校对答案。 3、 小结: 今天学的含有加、 减、 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 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3)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并交流。 独立计算。 学生归纳并阅读书上的结 语: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四、 巩固应用 1、说一说、算一算。 (做“想 想做做”第 1 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互说。 集体订正。 独立做题。 2、啄木鸟诊所。 (做“想想做 (1)独立观察、判断、改 做”第 2 题) 正。 说 一 说 错 在 哪 里 , 应 该 怎 么 (2)汇报、交流 做? 3、比一比、算一算。 (做“想 (1)独立计算 想做做”第 3 题) (2)比较,交流。 提问:比较每组两题,你发现 了什么? 4、对比练习(做“想想做做” (1)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第 6 题) (2)比较条件、问题和计 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 算方法。 不同? 五、 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 作业设计 1、用递等式计算。 280÷70+15×8 18+94÷2×5 46×12÷83-7 345÷3-25×4 2、一枝钢笔 28 元,一本练习本 2 元,小华带了 100 元, 打算买 2 枝钢笔和 9 本练习本,钱够吗? 3、一辆快客 3 小时行驶了 315 千米,一辆普通客车 4 小时 行驶了 320 千米,快客每小时比普通客车多行驶了多少千 米? 教学反思:39 课题 4.2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总课时: 教学内容:第 37--38 页例题、想想做做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依次抢答 一、 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卡片出示: 30×15 22×40 25+24 40 × 900 12 × 400 34 × 5 95-48 20×45 25×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 300-120+25 学生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300-(120+25 ) (2) 120+25×4 (120+25)×4 (3)300-120+25×4 300÷3+25×4 提问:小括号在算式里起什么 学生回答:可以改变原来 作用? 算式的运算顺序。 含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什 么?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把先算的 300-(120+25×4) 部分画出来 (1)问:这道题中也含有小括 分析交流: 号,该怎样计算呢? 先算括号里的乘法: 25×4 再算括号中的加法:120 +100 (2)巡视 指名多人板演(暴 最后算减法:300-220 得 露错误) 80 检查板演题 谁对谁错?错的 错在哪儿? 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的? (3)提问:通过计算、解决实 学生归纳得出:含有小括 际问题,你对含有小括号的三 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要 步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得出什么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进 结论 行括号内或括号外的运算 时,还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只有乘、 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二次备课40 三、 巩固应用 1、说一说、做一做。 (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互说,独立计算。 核对答案。 2、比一比、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口答出每题计算过程和得 比较每组三题,你能发现它们 数。 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 比较 归纳 四、 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 4 题 指名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观察情境图,交流信息 指导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巡视 检查 尝试画线段图并交流 指名板演 (尽量用综合算式) 巡视 独立列式计算 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解题思路 2、 “想想做做”第 5 题 指名板演 (尽量用综合算式) 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解题思路 巡视 五、 评价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最好?还有哪些方 面需要改进? 六、 作业设计 1.填空。 ⑴156×(84-39)÷60,第一步算( ) ,第二步算 ( ) ,第三步算( ) 。 ⑵把 671+29×4÷2 的运算顺序改变为先求和,再求积, 最后求商。则原式变为( ) 。 2.用递等式计算。 24÷(45-185÷5) 86×(72+147÷49) (184+56)÷(82-62) 397+(504-432)÷18 3.同学们载树,四年级载了 36 棵,五年级比四年级多载 了 22 棵,六年级载的是四、五年级的总棵树的 2 倍。六年 级载了多少棵? 教学反思:41 课题 4.3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 38 页“想想做做”第 6―9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 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列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 回答:含有小括号的混合 容? 运算 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些什么呢? 2、结合回答指出:含有小括号 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 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 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 顺序 3、揭示课题并板书:含有小括 号的混合运算练习 二、 自主探究 1、 “想想做做”第 6 题 独立阅读 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交流题目中信息 怎样求一共可以运多少箱? 思考 交流 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独立解题 交流 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80÷3×(3+2) 480÷3×2+480 2、 “想想做做”第 7 题 指名读题,分析题意 读题 交流 怎么求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栽多 分析 少棵? 简单交流 先要求什么? 3、 “想想做做”第 8 题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边长 4 分米的方砖”是块什 么样的方砖? 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 要先求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要求需要 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先要求出 铺地的总面积和所用的每块方 砖的面积 铺底的总面积怎么算?地砖面 积呢?读题 交流收集的信息 边长为 4 分米的正方形地 砖 思考 交流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检查订正 读题 分析 明确题意42 指名板演: 480×9÷(4×4)=270(块) (也可分步) 4、 “想想做做”第 9 题 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说明:二月份共生产 22 天不是 读题 思考 简单交流 说二月份只有 22 天,是说工人 互相说问题 只做了 22 天,这里的天数与我 们说的二月份 28(或 29)天不 是一回事。 分别提问两个问题的解题思路 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三、 评价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 作业设计 1.递等式计算。 ×2 108-(83+360÷60) 2.列式计算。 (1)25 和 40 的积是 163 与 87 的和的多少倍? (2)一个数的 8 倍比 54 多 10,这个数是多少? (3)甲、乙两数和是 149,甲数比乙数的 8 倍多 5,乙数 是多少? 3.解决问题。 (1)小丽原计划 12 天看一本 240 页的故事书。实际每天 比原计划多看 10 页,实际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 (2)书法爱好者小军有 240 张宣纸,一个星期(7 天)用 去了 35 张,照这样计算,余下的宣纸还可以写多少天? (3)王师傅 3 小时加工零件 120 个,照这样计算,王师傅 完成工作任务还需要 5 小时,王师傅一共需要加工零件多 少个? 教学反思43 课题 4.4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总课时: 教学内容:第 39―40 页例题,想想做做第 1―3 题及“你知道吗”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 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 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 复 习 旧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知,引入 (1) 84÷6+2×8 (2) (84÷6+8)×2 新课 (3) 84÷(6+8)×2 84÷(6+8×2) 2.小结计算顺序。 二 、 自 主 探 1.谈话导入,出示情境图 索,学习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 新知 指名汇报信息 航模组有男生 8 人,女生 6 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 模组的 2 倍,合唱组有 84 人 2. 根 据 回 答 简 单 板 书 相 关 数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 据,要求什么问题? 几倍? 3.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 的几倍”必须知道什么? 简单交流解题思路 4.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 独立列式解答并交流算式 生板演 所表示的意思 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 8 + 6 )× 2 依次分析各式 = 14 × 2 = 28(人) 分析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84 ÷ 28 =3 方法二与问题存在矛盾 方法二:84 ÷( 8 + 6 )× 2 方法三:84 ÷[(8 + 6 ) 2 ] × 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 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 练习写中括号[ ] 序,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 还要用到中括号,指 84 ÷ [( 8 + 6 )×2 ]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 明中括号的写法) 揭示课题并板书 运用中括号自我改正,同 桌互相交流改正后的算式44 6.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 号,又有中括号,你们说应该 怎样计算呢?有信心试一试 吗? 7.提问:这里的中括号起到什 么作用?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 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 算? 8.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的运算顺序。 三 、 巩 固 练 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习,不断 深化 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提问:通过每组三道题的计算 和比较,你明白了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先互相说说运算顺 序,再独立完成计算。最 后集体校对。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 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 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 面的。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 顺序,独立完成,集体评 讲。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 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 处。 (2)各自计算,交流 计算过程和结果。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 意。 (2)理解题意后,独立完 成。 (3)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 的。4.阅读“你知道吗?” ,并组织 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 学生阅读,交流。 疑问? 四、 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五、 作业设计 1.计算。 240÷[(68-53)×2] 560÷[(12+8)× 4 ] 312÷2-24×4 320-40×3+66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3.东东看一本 98 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 25 页,第二天 看的是第一天的 2 倍。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4.学校买来 20 套课桌椅,共用去 1040 元。已知椅子每把 12 元,桌子每张多少元? 教学反思:45 课题 4.5 练习四(一)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 41 页练习四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比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 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灵活计算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估计对计算过程和结果作用。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读题 独立思考 一、 估算练习 1.出示练习四第 2 题 2.组织全班交流,说说理由。 小组内交流 二、 计算练习 1.脱式计算:练习四第 1 题 要求: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 互相说,独立计算 再分别计算 针对错误,交流计算时的 全班交流,统计正确率 注意点 2.简便计算:练习四第 3 题 指名四人板演,全班交流 独立练习并交流 指名说运算顺序,并说说可以 互相检查订正 根据什么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 三、 解决问题 1.练习四第 4 题 观察并交流信息 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独立思考估计过程并交流 你打算怎样估计李老师大约用 独立计算并交流 多少钱? 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 讲评 互相检查,订正 2.补充题:某厂开展节约用水 活动。四月上旬前 4 天共节水 读题 思考 190 吨,后 6 天平均每天节水 独立解答 35 吨。这个厂四月上旬平均每 交流思路以及解题过程 天节水多少吨? (评讲反馈) 四、 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 作业设计 1.判断(在括号里对的打“√” ,错的打“×” ) ⑴320 与 280 的差除它们的和,列出综合算式是 (320+280)÷(320-280) 。???????( ) ⑵(18×5)+(36÷12)去掉括号后,结果不变?( ) ⑶所有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 ( ) ⑷780+20÷5 加上括号变成(780+20)÷5,运算顺序发 生了变化。?????????????????( ) 2.脱式计算。 (160-312÷26)×68 69-36÷3+25 600÷(10+60÷2) 26+14×(70÷5) 3.简便计算。 125×13×(8×2) 346+72+(128+54) 教学反思:46 课题 4.6 练习四(二)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 42 页第 5-8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小括号和中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体会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重要性。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积累解决问题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列式解题 教学准备:投影、挂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计算练习 1.练习四第 5 题 (1)指名三人板演第一组题 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 检查板演题 由于有了括号,它们的运 提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相同之 算顺序各不相同(分说每 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各 题的运算顺序) 结果不一 , 有怎样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结 样 果一样吗? (结合回答简单小结) 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 (2)第二组题有什么相同之 括号的位置不同;它们的 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运算顺序各不相同。结果 它们的结果会一样吗? 可能不同 (3)问:三步混合运算按什么 讨 论 、 交 流 ( 运 算 顺 顺序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序??,类似情况不能混 加、减法在中间时,两边的乘、 淆??)加、减法在中间 除法可以怎样算?有括号时, 时,两边的乘、除法可以 两个小括号可以怎样算? 同时算;有括号时,两个 2.练习四第 6 题 小括号也可以同时算。 出示第一组题,另加一题: 680+21×36-15 独立完成计算并交流 二、 解决问题 1.练习四第 7 题 (1)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阅读,看图,交流信息 (2)这两块地的什么相同?什 它们的长不同,宽相同 么不同? 独立解题,交流思路 (3) “这个花圃一共占地多少 说出两种方法每一步的意 平方米”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思 吗?(巡视) 2.练习四第 8 题 看图,阅读,交流信息并 分析 独立列式计算 互相交流每步的意思,加 深理解 四、 评价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47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 5.1 认识平行四边形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 43―45 页。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 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 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 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 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 创 设 情 1、出示长方形,谈话:老师手 学生:长方形 境 、 导 入 新 里问成的是什么图形? 教师移动成平行四边形,谈话: 课。 仔细看,现在围成的是什么图 学生:平行四边形 形?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 平行四边形” (揭题板书)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 生 1:我们校门口的移动 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生 2:一种衣架是平 行四边形; 谈话: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 其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平行四 边形。出示挂图(电动移门、 楼梯扶栏、篱笆) ,你能从中找 学生上台指。 出平行四边形吗? 二 、 实 践 操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 作 、 探 究 特 行四边形” ,闭上眼睛在小脑袋 点。 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 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 形样子了吗?如果老师让你做 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 学生思考。 做? 学生用手头材料做,做完 后交流: 我是怎么做平行 “ 四边形的?”教师巡视指 2、谈话:谁愿意上台来展示自 导。 己是怎么做的? 生 1:我用钉子板围; 生 2:我用小棒摆的; 生 3:我用方格图上画; 生 4:我是直接折的;48 3、谈话: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 生 5:我是用剪刀剪的; 多,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面 前的平行四边形,它的边有什 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么共同特点呢? 4、交流汇报: 生 1:我们小组觉得“上 下两条边可能平行;左右 两条边可能平行”(师板 。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书:互相平行) 生 1:我是看出来的,上 下两条边延长后不相交; 师:其他小组发现这个特点了 生 2:我们的平行四边形 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上下两条边延长后也不相 交,我可以用画平行线方 法证明,左右也一样; 师明确:上下两条边称为一组 对边,左右一组对边,可以称 两组对边。 (板书:两组对边) 生 3:我们可以用三角尺 平移的办法证明对边是平 行的。 小组讨论后提问并板书: 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生 3:我们小组发现两组 对边都是相等的?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 了吗? 师规范语言:你指的是两组对 生 4:就是上下两条边相 边分别相等,是吗?(板书) 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谈话:其他小组发现这个特点 了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生 5:上下两个小棒长度 相等,左右长度也相等; 生 6: 我上下拉出的都是 3 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 格,左右是 2 格,都是相 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5、教师在钉子板上围“想想做 做 1“,判断: “哪些图形是平 行四边形,为什么。 ” 三、认识高、 1、谈话: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 底。 的图,介绍:这是一个平行四 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 你能量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 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 线段画出来。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 教师指导明确“平行线之间的 垂直线段就是平行线之间的距 离“。49 2、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垂 直线段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 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 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 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 数条。 ) 老师示范画一组的垂直线段, 说明:在平行四边形里,一组 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 四边形的高,而对边就是底。 3、学生自主看书上 P44 页,说 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 高?什么是底? 4、师出示实物“平行四边形” , 指一指两组底边上的高。 5、找出底边上的高: (图略) 6、做书上试一试,量出底和高 分别是多少? (1)先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 (2)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 高各是多少厘米。 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 7、想想做做 5 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 高,注意画上直角 标 记。如果有错误,让学生 说说错在哪里。 四、 练习提高 1、谈话:课一开始,老师将长 方形一拉变成平行四边形,现 在老师再轻轻一移又变成了长 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 形和平行四边形哪里变了,哪 里没变,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 集体汇报。 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 1:相同点是它们的对 边都是平行且相等; 生 2 :不同点是长方形的 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 2、教师:平行四边形不改变边 形的角不是直角; 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 生 3:平行四边形是长方 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 形变形后产生的; 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请同学看 书上 P45 页“你知道吗?”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平行四 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哪些地方有 生 1:有种可以弹的那种 应用? 拳击套; 生 2:晒衣服的衣架; 生 3:捕鱼的网;50 五、 实践游戏 1、想想做做 2,用 2 块、4 块 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 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 是怎样拼的。 2、想想做做 3,用七巧板中的 3 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 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3、想想做做 4,想把一块平行 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 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 哪 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 纸试一试。 六、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 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的? 教学反思:51 课题 5.2 认识梯形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 46―49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 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 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复习导入 (出示一些平面图形)你能说 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红色线 段围成的是什么图形呢?如果 学生答不出,告诉学生这样的 四边形是梯形。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梯形。 (出示教材插图)像上面 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梯形 (板书:认识梯形) 二、 探究新知 同 学 们 想 不 想 动 手 做 一 个 梯 1、探究梯形 形?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并 展 示 作 特征 法做。 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 么不同呢?(板书:梯形只有 学生讨论得出:梯形只有 一组对边平行) 请拿出刚才做好的梯形,你能 不能量出这个梯形互相平行的 一组对边的距离呢?动手画一 学生口答后独立操作并交 画、量一量。 2、认识梯形 梯 形 的 各 条 边 都 有 自 己 的 名 各部分名 称, 请先阅读课本第 47 页例题 称 学生阅读课本后相互 下面的一段话,并观察右边图, 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互 说一说梯形各边的名称及梯形 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 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 上底 腰 下底 腰 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 腰。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 所画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 高。52学生回答。品。一组对边平行。流画法。 3、教学“试 你 能 量 出 下 面 每 个 梯 形 的 上 一试” 底 、 下 底 和 高 各 是 多 少 厘 米 学生动手量。 吗? 提问:第二个梯形高在哪里? 因为梯形的一条腰与梯形 为什么第二个梯形的高就是它 的底相互垂直。 的一条腰呢? 像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4、认识等腰 (出示等腰梯形)这个梯形与 梯形 我们刚才做的梯形有什么不同 呢?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 请同学量一量书上 47 页中间的 那个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 形。 三、 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判断哪 学生口答。 些是梯形并指出它的上底、下 底和腰。 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开动脑 同桌合作,尝试找梯形。 筋找一找,能在图形中找到几 个梯形?看谁找的多? 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 不同的梯形吗?拼一拼,再在 学生拼好后交流。 小组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你把这 学生汇报。 个梯形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你能画 学 生 画 好 后 交 流 各 自 画 出几个不同的梯形和平行四边 法。 形?画一画。 5 做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按要 学生按要求操作后交流、 求完成后思考:拼成的平行四 汇报。 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 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 学生口答。 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6、完成思考题。 四、 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梯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测量。53 第六单元 找规律课题 6.1 找规律 1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 50―51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 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按顺序有条理的搭配,总结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 老师要在两位女同学中选 境 , 激 情 导 一位女生代表去参加活动,你 入。 知道有几种选法吗?如果要从 学生口答。 三位男同学中选一位代表有几 中选法? 如果要从这五位同学中选 出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 表,有几种选法呢?带着这些 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 内容,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 同学们喜欢木偶娃娃吗? 究, 发现规律 瞧,小明正在商店里买木偶娃 1、自主活动 娃呢。 (出示教材插图)小明要 从这三个木偶中选购一个,并 且要在这两顶帽子中挑选一 顶,搭配起来。你能知道小明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 小组合作,动手搭配 一试。各小组可以用自己准备 集体交流:你是怎样选配 的 木 偶 娃 娃 和 帽 子 动 手 配 一 的?你认为有几种选配方 配;也可以用画三角形表示帽 法? 子和梯形表示木偶的方法画一 画。 小结: 小明一共有 6 种不同 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 娃, 因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 254 种不同的帽子, 个木偶娃娃一 3 共有 6 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 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 都可以配 3 个木偶娃娃, 顶帽 2 子一共有 6 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书 P51,用三角形表示帽 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 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 吗? 3、引导发现 怎样选配才能做到既不重 规律 复又不遗漏。 出示表格: 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 快找出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吗?学生动手连一连,并 说说具体的连线方法。学生交流:有条理地操作 或思考。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过 程和结果。三、应用规 律, 解决问题四、 课堂总结 五、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学生讨论并交流:木 你能发现木偶数、帽子数 和搭配方法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 搭配方法的种数 吗? 1、 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 现在你知道如果要从这五位同 指名口答。 学中选出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 女生代表,有几种选法? 2、 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先让学 学生口答。 生在图中有次序地指出各条不 同路线,再引导学生总结一共 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 关系。 独立解答。 3、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说说有 学生自己读题, 些什么衣服?穿衬衣和裙子, 指名汇报答案并说思考过 有几种不同穿法?穿衬衣和裤 程。 子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 法? 这节课我们在什么样的事物中找规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 找规律的?你找到了什么规律?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补充习题55 课题 6.2 找规律 2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 52―53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探索排列的规 律。 2、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 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 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 教学重点: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探索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小军、小明、小红三人是 一、创设情 境, 激趣导入 好朋友,他们准备排成一排合 影留念(出示教材插图) 。该怎 学生自由发言。 样排呢?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 问题――“找规律” (板书课 。 题) 二 、 合 作 交 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解决 流, 探索新知 这 个 问 题 呢 ? 请 在 小 组 内 探 1、 教 学 例 索,要求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组合作探索不同排列的 小军、小明、小红; 方法 小军、小红、小明;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排列 小明、小军、小红; 的方法 小明、小红、小军; 小红、小明、小军; 小红、小军、小明; 在排列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不 学生讨论:在排列的过程 重复、不遗漏的? 中是怎样做到不重复、不 遗漏的? 小结:小军站在左边第 1 个, 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小军、小 明、小红;小军、小红、小明) ; 小明站在左边第 1 个,有两种 不同的排法(小明、小军、小 红;小明、小红、小军) ;小红 站在左边第 1 个,也有两种不 同的排法(小红、小明、小军; 小红、小军、小明) ;一共有 6 种不同的排法。56 如果用 A、B、C 代表这三位小 朋友,你能把各种排法表示出 来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仔细观察上述排列方法有什么 相同之处?由此你能想到什 么?能列式计算吗? 2、教学“想 如果在这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 一想” 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 不同的排法? 你们每次选 2 人, 选法有几种? 选好 2 人后照相排列方法有几 种?由此你想到什么? 三 、 练 习 反 1、 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馈, 巩固新知 提问:你能用 8、2、5 三个数 字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吗? 2、 做想想做做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学生回答后板书:3×2=6 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排列 方法。 全班交流,肯定用符号排 列的方法 学生口答:3×2=6。 学生独自完成后汇报答 案。 学生读题并用连线的方法 排列出比赛的场数。3、 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弄清题目要求,解决两个 讨论:通电话的是这 3 个人, 问题;独立完成后展示、 寄节日卡的还是这 3 个人,都 讨论。 是“3”人,为什么出现的结果 却不一样呢?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57 第七单元运算律课题 7.1 乘法分配律 总课时: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 P54―5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设疑引入 1、 口算 (2+8)×5 2×5+8×5 生分组口算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 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 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 教师: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 题。 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猜对了。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 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 连 接 ? 等 号 左 右 的 算 式 一 样 口答 吗? 3、 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 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 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 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 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 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 指导探索 1、 (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 P55 的第 3 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 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 (1) 学生动手,独立计 的周长吗? 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 (选 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 教师板书算式: (64+26)×2 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64×2+26×2 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 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 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 +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 数,写在小黑板上。二次备课58 现在要求每人栽 3 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 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 (选 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 教师板书算式: 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 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 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 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 了 6 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 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 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 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 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 个数”并板书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 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 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 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 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 2、验证发现: 板书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 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 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 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 写了 2 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 (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 证) 证 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 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 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 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 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 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 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 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 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 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 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59 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 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 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 配律(板书课题) 。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 这个规律吗? 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 反馈调节 1、P55 第 1 题,这些等式不完 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 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 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 么? 2、书 P55 的第二题:在作业纸 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 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 己是怎么判断的? 3、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例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教学反思:课题 7.2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P56―57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的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体验简便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复习铺垫 1.出示复习题 导入新课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在 里填上运算符号。64×7+64×3=64 25×(3+4)= ( + )学生独立填空。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 的? 学生口答。60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应用 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应用规律 (1)出示挂图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怎样列式? 板书:32×102= (2)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 果吗?学生观察,讨论,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薰衣草的栽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