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选段中画线句子用了比喻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他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6分)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住。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述的事情。(3分)2.“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分析一下爸爸的心理活动。(2分)3.画线的两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形容儿子的脸色,请结合文章分别分析一下儿子的心情。(4分)4.故事中的爸爸和文中的爸爸分别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4分)5.概括叙述一件爸爸教你人生道理的事情。 (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6分)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住。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述的事情。(3分)
2.“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分析一下爸爸的心理活动。(2分)
3.画线的两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形容儿子的脸色,请结合文章分别分析一下儿子的心情。(4分)
4.故事中的爸爸和文中的爸爸分别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4分)
5.概括叙述一件爸爸教你人生道理的事情。 (3分)
阅读《周庄水韵》(节选),完成问题。  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参差(&&&& ) 璀璨(&&&& )2.写出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近义词。①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 )②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 )3.文中词语“瞬息万变”,“瞬息”都形容极短的时间。请你再写出三个形容时间极短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写出(不少于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照什么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从________的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属于________喻,本体是“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比喻词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阅读《发问的精神》片段,回答1—3题。 &&&&&&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支配了人类思想。”&&&&&&&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⑤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⑥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1.选段论证的论点是&&&
&[&&&& ]A.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B.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C.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D.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⑤段依次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的事例,用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B.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为了引起下文。C.第⑤段文字可以删掉,不影响全文意思的表达。D.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来进行论证,语气强烈,说服力强。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社戏 选段中画线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他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福建省宁德市2014届普通高中单科期末质量检查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福建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83次
资料类型:期末考试
文档大小:219.0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2014届普通高中单科期末质量检查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3) 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 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②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
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
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③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
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
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
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
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
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④,掌
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
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
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周代官名。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原始而求其端
C.非经背圣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
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⑥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
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情)与刑(理)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并
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
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清]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移诗汇》)
(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得到梅去世的消息,觉新是平静的,他赶往钱家为梅料理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
他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了一番话。
(《家》)
B.隐修女用石头砸铁窗栏,爱斯梅拉达从铁窗进入小屋——“老鼠洞”,母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克洛德喊来宪兵包围了“老鼠洞”。隐修女把女儿藏在小屋的一角以躲避搜查。
(《巴黎圣母院》)
C.葛朗台从前上过一个犹太人的当。在谈判时,葛朗台替那个两手捧着耳朵,假装听不清又口吃得厉害的犹太人寻找思想与字眼,把犹太人的理由说得像是应该似的。那场交易是葛朗台平生唯一吃亏的买卖。(《欧也妮·葛朗台》)
D.就在赵伯韬等待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吴荪甫。赵伯韬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 ”(《子夜》)
高三语文试题
E.自从随着流放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马斯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
来。她消瘦,晒黑,仿佛苍老了似的,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她不再让一绺头发飘到额上来,而把头发都包在头巾里。(《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
“无义之徒”指谁?毛宗岗对上述四旬诗评点道:“龙跃池中,正应马跃溪中。假诗
之句,已预为之谶矣。”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
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众人笑推她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
“她”指谁?她因何事醉酒?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
(1)请概括出①③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③两段中曾子和孟子对“仁"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鲁迅几次说到白描笔法的好处,所谓白描,在写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但这是很难的。能几笔画出一个人,是要有经验的画家才行。在初学画的时候,一定是擦了再画,画了再擦,不知经过多少次练习,然后才能一笔是一笔。
②白描的功夫,是作家对生活人物异常熟悉,经过周密观察研究的结果。如果事先没有观察或不熟悉,面对面工笔细涂,尚且不像,何况白描?
③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杰品。研究起来,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代言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描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人物的形象,绝不分散甚
或掩蔽人物的形象。都是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的最为特征的表现。
④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从繁琐到单纯,要经过很多苦心。我们要避免
的是造作。什么是造作?就是在一个人物之上,强加形容,滥作猜测;在一个环境之上,铺张涂饰,不分黑红。例如一个人物,本无必要,我们却强要他做几个动作,算作描写,以示生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本无必要,我们也强要加一两点形容。叙述农民,都是从土地改革以前,说到实现社会主义以后;描写工人,一定依次说完日本、国民党和解放以来的三个时期。
⑤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就成了曹雪芹说的:一千个人一个面孔,一千个人一个声音。既无情节的不同,也没有性格的差异。这样的描写,繁复或是简略,都成了无谓,和白描的精神是背驰的。
⑥文章里的造作和日常里的造作一样,是因为没有真实的基础。造作的人物,造作的
动作和言语,都不是从生活里积累起来,更没有在作家头脑里成熟。都是临时写到了,才勉强添加进去的。它就像坏导演导出来的戏剧一样,虽是满场动作,满台喊声,也只能引起一时的哄笑。
⑦鲁迅的人物,是一色的白描。阿Q、孔乙己不用说了,就是那些很不重要的配角,
只要在鲁迅的笔下出现一次,谈吐几声,也便立刻被我们认识,成为永久不磨灭的形象了。
对于乡下的一次社戏,儿童们的一次行船,瓜园的一个夜晚,禾场的一个黄昏,一经鲁迅
高三语文试题
描写,也就成了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民俗学价值的风物断片。
⑧鲁迅写这些小说的时候,身在北京。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印象是非常鲜明,非常强烈的。所以写出来,就能够真实,能够洽如其分。可以想象,鲁迅平日是如何关心这些农村现象,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对于被剥削迫害的农民,寄予了多么大的真诚的同情;他倾听着农民说话,能立刻理解他们的心情。
⑨所以,白描的功夫,是从对生活,对人民的关心的基础上,再加上对艺术的严谨,才能养成的。
(节选自《耕堂文论》)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白描”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白描是一种不浮夸矫饰,不强加形容,而崇尚简练的写作手法。
B.白描更需要作家对生活、对人物异常熟悉,周密观察研究。
C.白描是不用繁复琐碎的笔法而以写意的手法突出显示人物特征。
D.白描的功夫源于对生活、人民的关心,以及对艺术的严谨。
11.第④段“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一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以“白描”为题,却用了不少笔墨谈“造作”,为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血梯”①
①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坐在惨白光的灯下,更无一点睡意,但有凄清的,幽咽的意念在胸头冲撞。回忆日间所见,尤觉怆然!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潇雨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争斗的人生,……真如古人所说的“忧患与生俱来”。
②昨天下午,由城外归来,经过宣武门②前的桥头。我正坐在车上低首沉思,忽而填然一声,引起我的回顾:却看几簇白旗的影中,闪出一群白衣短装的青年,他们脱帽当扇,
高三语文试题 第6页共12页
(背面还有试题)
额汗如珠,在这广衢的左右,从渴望而激热的哑喉中对着路人讲演。那是中国的青年!是热血沸腾的男儿!在这样细雨阴云的天气中,在这凄惨无欢的傍晚,来作努力与抗争的宣传,当我从他们的队旁经过时,我便觉得泪痕晕在睫下!是由于外物的激动,还是内心的启发?我不能判别,又何须判别。但桥下水流活活!仿佛替冤死者的灵魂咽泣;河边临风摇舞的柳条,仿佛惜别这惨淡的黄昏。直到我到了宣武门内,我在车子上的哀梦还似为泪网封住,尚未曾醒。
③我们不必再讲正义了,人道了,信如平伯君之言,正义原是有弯影的(记不十分清了,姑举其意),何况这奇怪的世界原就是兽道横行,凭空造出什么“人道”来,正如“藐姑射的仙人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真个理会得世界,只有尖利的铁,与灿烂的血呢!平和之门谁知道建造在哪一层的天上?但究竟是在天上,你能无梯而登么?我们如果要希望着到那门下歇一歇足儿,我们只有先造此高高无上的梯子。用什么材料做成?谁能知道,大概总有血液吧。如果此梯上而无血液,你攀上去时一定会觉得冰冷欲死,不能奋勇上登的。我们第一步既是要来造梯,谁还能够可惜这区区的血液!
④人类根性不是恶的,谁也不敢相信!小孩子就好杀害昆虫,看它那欲死不死的状态
便可一开他们那天真的笑颜。往往是猴子脾气发作的人类(岂止登山,何时何地不是如
此!),“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的话,并非苛论。随便杀死你,随便制服你,这正是
人类的恶本能;不过它要向对方看看,然后如何对付。所以同时人类也正是乖巧不过,——这也或者是其为万物之灵的地方。假定打你的人是个柔弱的妇女,是个矮小的少年,你
便为怒目横眉向他伸手指,若是个雄赳赳的军士,你或者只可以瞪他一眼。在网罗中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即连瞪眼的怒气敢形诸颜色者有几次?只有向暗里饮泣,只有低头赔个小心,或者还要回嗔作喜,媚眼承欢。耻辱!……耻辱的声音,近几年来早已进发了,然而横加的耻辱,却日多一日!我们不要只是瞪眼便算完事,再进一步吧,至少也须另有点激怒的表现!
⑤总是无价值的,……但我们须要挣扎!
⑥总是达不到和平之门的,……但我们要造此血梯!
⑦人终是要慷厉,要奋发,要造此奇怪的梯的!
⑧但风雨声中,十字街头,终是只有几个白衣的青年在喊呼,在哭,在挥动白旗吗?
⑨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雨如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的争斗的人生,……然而“生
的人”,就只有抗进,激发,勇往的精神,可以指导一切了!……无论如何,血梯是要造的!成功与否,只有那常在微笑的上帝知道!
高三语文试题
⑩雨声还是一点一滴的未曾停止,不知那里传过来的柝声,偏在这中夜里警响。我扶头听去,那柝声时低时昂,却有自然的节奏,好似在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
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夜十二点。
(选自《片云集》)
[注]①本文写于“五卅”惨案后。②宣武门:在北平(即现北京)。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段通过回忆,展现了北平街头爱国青年激烈演讲的场面,以傍晚“细雨阴云的天气”为背景,渲染了凄惨的景象。
B.第二段中画线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热血青年奋力抗争却横遭镇压而冤死的无比悲痛的心情。
C.第⑧自然段用反问句式对青年抗争却脱离群众、乏人支持的局面进行反思,抨击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痼疾。
D.文章结尾,作者借助“好似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的柝声,来表达自己对光明到来的信念,意味深长。
E.本文运用较多的对偶、排比,使行文富有节奏感;同时,反复运用“这强力凌弱的世界”等句,使文章前后照应。
14.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以“血梯”为题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追忆曾孟朴先生
①我在上海做学生的时代,正是东亚病夫的《孽海花》在《小说林》上陆续刊登的时候,我的哥哥绍之曾对我说这位作者就是曾孟朴先生。
②隔了近二十年,我才有认识曾先生的机会,我那时在上海住家,曾先生正在发愿努力翻译法国文学大家嚣俄①的戏剧全集。我们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③我在民国六年七年之间,曾在《新青年》上和钱玄同先生通讯讨论中国新旧的
高三语文试题
小说,在那些讨论里我们当然提到《孽海花》,但我曾很老实的批评《孽海花》的短处。十年后我见着曾孟朴先生,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
④他对我的好意,和他对于我的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的同情,都曾使我十分感动,他给我的信里曾有这样的话:“您本是……国故田园里培养成熟的强苗,在根本上,环境上,看透了文学有改革的必要,独能不顾一切,在遗传的重重罗网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终究得到了多数的同情,引起了青年的狂热。我不佩服你别的,我只佩服你当初这种勇决的精神,比着托尔斯泰弃爵放农身殉主义的精神,有何多让!”这样热烈的同情,从一位自称“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坦白地表述出来,如何能不使我又感动又感谢呢!
⑤我们知道他这样的热情一部分是因为他要鼓励一个年轻的后辈,大部分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发过“文学狂”,也曾发下宏愿要把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品翻译成中国文,也曾有过 “扩大我们文学的旧领域”的雄心。正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老文人,所以他对于我们一班少年人都抱着热烈的同情,存着绝大的期望。
⑥我最感谢的一件事是我们的短短交谊居然引起了他写给我的那封六千字的自叙传的长信(《胡适文存三集》,页一一二五一—一一三八)。在那信里,他叙述他自己从光绪乙未(一八九五)开始学法文,到戊戌(一八九八)认识了陈季同将军,方才知道西洋文学的源流派别和重要作家的杰作。后来他开办了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我那时候每次走过棋盘街,总感觉这个书店的双名有点奇怪,——他告诉我们,他的原意是要“先就小说上做成个有统系的译述,逐渐推广范围,所以店名定了两个”。他又告诉我们,他曾劝林琴南(林纾)先生用白话翻译外国的“重要名作”,但林先生听不懂他的劝告,他说: “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他对于我们的文学革命论十分同情,正是因为我们的主张是比较能够“满足他的希望”的。
⑦但是他的冷眼观察使他对于那个开创时期的新文学“总觉得不十分满足”,他说:“我们在这新辟的文艺之园里巡游了一周,敢说一句话: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少了伟大。”这真是他的老眼无花,一针见血!他指出中国新文艺所以缺乏伟大,不外两个原
因:一是懒惰,一是欲速。因为懒惰,所以多数少年作家只肯做那些“用力少而成功易”的小品文和短篇小说。因为欲速,所以他们“一开手便轻蔑了翻译,全力提倡创作”。他很严厉地对我们说:“现在要完成新文学的事业,非力防这两样毛病不可,欲除这两样毛病,非注重翻译不可。”他自己创办真美善书店,用意只是要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要替它医病,要我们少年人看看他老人家的榜样,不可轻蔑翻译事业,应该努力“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高三语文试题
⑧我们今日追悼这一位中国新文坛的老先觉,不要忘了他留给我们的遗训!
一九三三年九年十一日夜半在上海新亚饭店
(选自《胡适文集》)
[注]①嚣俄:指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这两句表现了曾孟朴先生为人的谦逊宽容,对待后学的热诚厚道。
B.“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
这句话表明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孤傲清高的个性。
C.第⑥段叙述曾孟朴先生写给作者的自叙传长信中所介绍的学法文、开办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等事迹,表明他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志者。
D.曾孟朴先生对开创时期的新文学“不十分满足”是因为新文艺园地缺少伟大的作品,缺乏伟大是因为多数年轻作家的“懒惰”与“欲速”。
E.本文运用顺叙的方式追忆了曾孟朴先生对年轻后学的奖掖、对革命文学的支持等事迹,塑造了一位谦虚、勤奋、真诚、刚正不阿的文人形象。
14.第④段引用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这句话的涵义;并联系当下社会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13年4月,人大教授周孝正在省图书馆开讲,听众很多,不少人都是冲着“京都名嘴”这一名头而来。他演讲风趣幽默,常常语惊四坐。有读者在反馈信息表上写道:听周教授的讲课,如(mù)____春风,是久违的精神享受。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答: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高三语文试题第10页
(背面还有试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座书店对于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句话:“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
B.黄家驹1 988年为曼德拉创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光辉岁月》。据说,有人曾经给曼德拉翻译歌词,他听后潸然泪下。
C.20年来,有关禁止公路“三乱”的文件政令不计其数,但现实中的“三乱”现象不仅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为什么?
D.东山岛,龙虾、石斑(鱼)、小管(鱿鱼)……让人大快朵颐;“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立岛礁奇”,海湾风情更让人流连忘返。
18.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
丰子恺的漫画,常常在平淡中寄寓无限
韵味。右边是注有“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
立尽梧桐影”一语的漫画,请认真赏读,然
后以“静候树下”为开头,描写一段能够表
现“闲淡”或“孤寂”这一特征的情景。
要求:(1)想象合理;(2)形象生动,
至少能用一种修辞;(3)字数60字左右。
静候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土豪”一词意外蹿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段子在网上引起网民狂欢。这个词汇如今已红到国外。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期专门为“Tuhao”一词做了一档节目,探讨“土豪”一词在中国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牛津大学出版社表示如果“Tuhao”的影响力持续,将有望在明年收入《牛津词典》。
高三语文试题
材料二:“土豪”原意是指解放前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甚至是有钱有势的恶霸;当下流行语中的“土豪”一词被用来形容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后又衍生出其它多种含义。
对上述材料所述内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猪整天在老橡树下狼吞虎咽地吃着橡实,吃饱了,就躺在树荫里呼呼大睡;终于睁开沉重的眼睛醒来时,又站起身来,用猪鼻子挖掘起橡树根来了。
“喂,你不明白吗?这样要损伤橡树的。”躲在树枝上的一只老鸦责备道,“如果你把树根都暴露出来了,树就要枯死的。”
猪答道:“得了,让它枯死好了。这对我可没有什么影响。我就看不出它能有多大用处,如果它永远没有了,我也决不惋惜。我要的是橡实,养得我肥肥胖胖的是橡实呀。”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白定;(4)标题自拟;(5)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
2014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1.(6分)(1)虽九死其犹未悔
(2)池鱼思故渊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挟飞仙以遨游 (5)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3分)B(原:推究。)
3. (3分)B(①是礼的根本作用; ⑤是对徐元庆父亲死的假设; ⑥是对徐元庆行为的叙述。)
4. (3分)D(本文写作目的是驳斥陈子昂的主张。)
5.(1)(3分)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这个作为法则行吗?
(2)(3分)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⑴(3分)“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错觉(1分):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下,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2分)。
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1分)。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孤寂、凄清(或闲适)之感(1分)。
示例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明了水边的蓼花。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怡然)之情(或说,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途中由惆怅转为喜悦的感情)(1分)。
7.(5分)A D(A项“觉新是平静的”有误,觉新“伤心地吐血”;“他没有哭”句中的“他”不指代不明,应是指“觉慧”。D项中“赵伯韬”应是“吴荪甫”,“吴荪甫”应是“赵伯韬”。)
8.⑴(5分)①“无义之徒”指刘备。(1分)②与“马跃溪中”相关的故事情节是: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刘表夫人蔡氏闻之与其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于襄阳设宴欲加害刘备(1分)。宴上,荆州幕宾伊籍将蔡氏阴谋密告刘备,并引其从西门逃脱(1分)。蔡瑁引军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不料马失前蹄(1分)。刘备加鞭大呼“的卢,今日妨吾!”马从水中涌起,跃过檀溪而去(1分)
(2)(5分)①“她”指史湘云。(1分)②宝玉与宝琴、平儿和岫烟同一天生日。探春提议凑份子置酒同乐(1分)。散席时,不见湘云。原来她醉眠于山石僻处的石磴子上,四面芍药花飞,满头满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扇子落在地下,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2分)。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1分)。
9.⑴(2分)①③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共同点是“爱人”(仁者爱人)。
⑵(4分)①曾子强调自身对“仁”的担当(1分),认为“士”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有使命感,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肩负的使命,并为之奋斗终生(1分)。②孟子强调彼此之间要以“仁”相待(1分),他认为“君子”要以“仁”和“礼”存心,从爱人、敬人出发,使他人潜移默化,彼此能以“仁”“礼”相待(1分)。
10.(3分)C(“以写意的手法突出显示人物特征”这一表述错误,是无中生有。)
11.(3分)“这样”指的是一切描写叙述,包括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等(1分),都要从人物情节出发,紧扣人物性格特征(1分),集中地显示人物的形象(1分)。
12.(3分)“造作”是强加形容、过度描写、缺乏真实的表现(1分),文中用不少笔墨谈“造作”,以此与“白描”相对照(对比)(1分),更鲜明地突出了白描手法的特点与表达效果,让论说更有说服力(或 “使人避免陷入‘造作’的误区”)(1分)。
13.(5分)B C (B.不是比喻,而是拟人;C.该段运用反问句,主要是为了号召所有饱受非人统治的人们向青年学习,奋起抗争;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14. (4分)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渲染了“风潇雨晦”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悲凉、肃杀的意境(1分);以此暗示(烘托、隐喻、象征)了“五卅”惨案后的严酷现实(1分),表达了作者悲愤(悲怆、愤激)、忧患的情感(1分),为后文的感时抒怀,议论世态作了铺垫(1分)。
15. (6分)⑴富有悬念感:以“血梯”为题,可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⑵富有象征意味:“血梯”象征着用鲜血凝成的走向和平、自由的必经之路。在强力凌弱的世界,人生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必须付出血的代价。⑶突出主旨,呼吁人们“要造此血梯”,奋发向上,勇往直前。(4)以“血梯”为题,提纲挈领,使文章主线清晰,内容紧凑。
13.(5分)B E(B.“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的孤傲清高的个性”这一表述欠妥,“绝望”这一措辞过于绝对,他只是不愿对人谈文学,其自身的文学实践以及对文坛的关注始终未曾停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绝望。E.本文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而是根据“我”对曾孟朴先生的总体印象——“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来写;“刚正不阿”这一表述与文本内容不吻合。)
14.(4分)(1)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这段话洋溢着对一位后学的褒扬,对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同情(1分),由此可见出孟朴先生为人的真诚,奖掖的热心和对文学与人生的真知灼见(1分);⑵直接引用所追忆人物的来信内容(1分),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1分)。
15.(6分)⑴“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这句话的涵义是:注重用白话翻译外国(西洋)文学重要作家的名作,以促进培养中国开创时期的新文艺,使之更伟大(2分)。⑵启发:文学(文艺)的创新发展需要有世界的胸怀(眼光),要善于借鉴、吸收外邦文学文艺的先进(成功)之处,以之为创造的源泉(2分);同理,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要使本国在这些领域有长足的发展,有更新的创造,也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应怀抱世界意识,本着“兼收并蓄、扬长弃短”的精神,大胆吸收,化为自身创造的源泉(2分)。
16.(2分)(1)沐(1分) (2)“坐”应改为“座” (1分)
17. (2分)C(“屡见不鲜”应该改为“屡禁不止”或“屡戒不绝”)
18. (4分)示例一:静候树下,新月宛如你的笑眼,清风犹似你的耳语。依树远望,落叶飘飞,流芳布野。月色如纱,心静如水,独自倚待,草木依依。
示例二:静候树下,夜凉,风清,叶飘,周遭一片空寂;清寒四笼,树影婆娑。望穹宇,月如钩,丝丝挂念涌心头。故人不来,荒草萋萋。
19. (5分)
示例一:“土豪”一词蹿红并引起英国广播公司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关注,表明汉语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土豪”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流行语引发持续关注,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它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领域的某些痼疾,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根治的时候。随着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应该让汉语语词向世界传递更多的中国正能量。
示例二:“土豪”一词风靡一时,折射出中国当下社会世风与人心的鄙俗。“土豪”成为流行热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新富群体的“暴发户”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各类“土豪”炫富、奢靡等思想行为表现的讥讽、调侃、羡慕等交织的复杂心态。“土豪”甚嚣尘上的现象,警醒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与精神文明发展同步,才能克服“土豪”习气,构建和谐社会。
示例三:“土豪”一词红到国外,《牛津词典》拟收入这一流行语,表明英语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自动进化非常完善。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世界,各国语言相互交融日渐密切,汉语在强化汉语规范应用,保护自身纯洁性的同时,也应该“兼收并蓄”,吸收异邦富有生命力的流行语汇,更新、扩充汉语语汇库,使汉语表达更加丰富,以进一步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20.【参考立意】
这则寓言故事叙述猪只图橡实填饱肚皮、养肥自己,而不顾橡树死活,挖掘橡树根,且不听老鸦责备的故事,旨在讽刺生活中那些只贪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眼光、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审读这则材料,可以运用类比联想,由此及彼,联想到人类社会,这样就不难打开思路了。
从猪对于橡树的态度,可以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从而引申出诸如善待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话题,可以提炼出以下立意:⑴切莫竭泽而渔,要善待自然,合理开发;⑵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等。
从猪对于劝诫者老鸦的回答,可以衍生出以下立意:⑴要善听忠告,勿刚愎自用、拒纳雅言;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有从善改过的胸怀。
从猪的极端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可以引申出以下立意:⑴要居安思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⑵水有源,树有根,要从长计议,不可自断根源(自毁传统根脉);⑶自私自利害人害己(自私是一种愚蠢);⑷饮水思源,要有感恩之心;等等。
从乌鸦对猪的劝告角度来看,可以提炼出如下立意:对待他人的错误,不应只是简单粗暴地责备,还应讲究劝谏的策略。
(若有其它立意,只要符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亦可。)
【参考译文一】
据我所知,太后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亲手杀掉杀父仇人,捆绑着自己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把他处死,而后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作乱。如果说要让礼不受践踏的话,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作乱。如果说要让法不被践踏的话,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运用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时用到同一件事情上。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滥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把这种处理方式向天下宣示,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这个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冤屈之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把和仇人同顶一片天视为大耻辱,把枕着利器睡觉而不忘复仇视为符合礼制的作为,想方设法,(要把利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按照礼的要求自己去认罪,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那么)徐爽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之下。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不明确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法获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经传的训条,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举动是不能根除互相仇杀的祸害。”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这两件事,就合乎礼制了。
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遵守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参考译文二】①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
②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务,不也是很重大吗?(要终生为之奋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③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宁德市2014年高三单科质检语文试题
评分补充细则
1.(6分)(1)虽九死其犹未悔
(2)池鱼思故渊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挟飞仙以遨游 (5)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漏、添字等均不得分。)
2. (3分)B(原:推究。)
3. (3分)B(①是礼的根本作用; ⑤是对徐元庆父亲死的假设; ⑥是对徐元庆行为的叙述。)
4. (3分)D(本文写作目的是驳斥陈子昂的主张。)
5.(1)(3分)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这个作为法则行吗?
(评分标准:“趋”、“立”、“以”各1分。)
(2)(3分)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评分标准:“谢”、“暇”、宾语前置句式“何诛”各1分。)
⑴(3分)“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错觉(1分):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下,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是“错觉”或月夜行船所见的特有感觉等,得1分;②联系上句“秋夜连天露洗清”,解析颔联两句的诗意内涵,得1分;③点出“无所依凭”或“自由”、“逍遥”的心境界,得1分。若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1分)。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孤寂、凄清(或闲适)之感(1分)。
示例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明了水边的蓼花(1分)。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怡然)之情(或说,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途中由惆怅转为喜悦的感情)(1分)。
(评分标准:①指明手法,得1分;②能描述诗句所写景象,得1分;③能指明景中所包含的情感,得1分。若有其他看法,能扣住诗的意境,言之成理亦可。)
7.(5分)A D(A项“觉新是平静的”有误,觉新“伤心地吐血”;“他没有哭”句中的“他”不指代不明,应是指“觉慧”。D项中“赵伯韬”应是“吴荪甫”,“吴荪甫”应是“赵伯韬”。)
(评分标准:两项全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
8.⑴(5分)①“无义之徒”指刘备。(1分)②与“马跃溪中”相关的故事情节是: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刘表夫人蔡氏闻之与其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于襄阳设宴欲加害刘备(1分)。宴上,荆州幕宾伊籍将蔡氏阴谋密告刘备,并引其从西门逃脱(1分)。蔡瑁引军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不料马失前蹄(1分)。刘备加鞭大呼“的卢,今日妨吾!”马从水中涌起,跃过檀溪而去(1分)
(评分标准:“马跃溪中”情节复述要点:刘备反对立幼招致蔡氏密谋加害;荆州幕宾伊籍告密引刘备逃脱;蔡瑁引军追刘备至檀溪,刘备马失前蹄;马跃檀溪。根据要点,同时语言表述考虑连贯,酌情给分。)
(2)(5分)①“她”指史湘云。(1分)②宝玉与宝琴、平儿和岫烟同一天生日。探春提议凑份子置酒同乐(1分)。散席时,不见湘云。原来她醉眠于山石僻处的石磴子上,四面芍药花飞,满头满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扇子落在地下,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2分)。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1分)。
(评分标准:“湘云醉酒”情节复述要点:宝玉等人同一天生日;探春提议凑份子置酒同乐;醉眠情景;众人推唤搀扶。根据要点,同时考虑语言表述连贯,酌情给分。)
9.⑴(2分)①③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共同点是“爱人”(仁者爱人)。
(评分标准:答到“爱人”或“关爱他人”、“君子要有仁爱之心”等,给2分。)
⑵(4分)①曾子强调自身对“仁”的担当(1分),认为“士”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有使命感,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肩负的使命,并为之奋斗终生(1分)。②孟子强调彼此之间要以“仁”相待(1分),他认为“君子”要以“仁”和“礼”存心,从爱人、敬人出发,使他人潜移默化,彼此能以“仁”“礼”相待(1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曾子所述之“仁”的侧重点,给2分;②指出孟子所述之“仁”的侧重点,给2分。)
10.(3分)C(“以写意的手法突出显示人物特征”这一表述错误,是无中生有。)
11.(3分)“这样”指的是一切描写叙述,包括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等(1分),都要从人物情节出发,紧扣人物性格特征(1分),集中地显示人物的形象(1分)。
(评分标准:照抄原文不得分;三个要点都答到且语句通顺得满分。)
12.(3分)“造作”是强加形容、过度描写、缺乏真实的表现(1分),文中用不少笔墨谈“造作”,以此与“白描”相对照(对比)(1分),更鲜明地突出了白描手法的特点与表达效果,让论说更有说服力(或 “使人避免陷入‘造作’的误区”)(1分)。
(评分标准:①“强加形容、过度描写、缺乏真实”三点中能答到其一,即得1分;②指出“对比”,得1分;③对比的效果——“突出白描手法的特点与表达效果,使论说更有说服力”或“使人避免陷入‘造作’的误区”二者答到其一则得1分。)
13.(5分)B C (B.不是比喻,而是拟人;C.该段运用反问句,主要是为了号召所有饱受非人统治的人们向青年学习,奋起抗争;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评分标准:两项全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
14. (4分)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渲染了“风潇雨晦”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悲凉、肃杀的意境(1分);以此暗示(烘托、隐喻、象征)了“五卅”惨案后的严酷现实(1分),表达了作者悲愤(悲怆、愤激)、忧患的情感(1分),为后文的感时抒怀,议论世态作了铺垫(1分)。
(评分标准:①“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给1分;②“暗示”或“烘托”、“隐喻”、“象征”等,给1分;③“悲愤”或“悲怆、愤激”,给1分;④“铺垫”,给1分。)
15. (6分)⑴富有悬念感:以“血梯”为题,可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⑵富有象征意味:“血梯”象征着用鲜血凝成的走向和平、自由的必经之路。在强力凌弱的世界,人生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必须付出血的代价。⑶突出主旨,呼吁人们“要造此血梯”,奋发向上,勇往直前。(4)以“血梯”为题,提纲挈领,使文章主线清晰,内容紧凑。
(评分标准:上述四点,每点各2分,答到三点,即可得满分。若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3.(5分)B E(B.“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的孤傲清高的个性”这一表述欠妥,“绝望”这一措辞过于绝对,他只是不愿对人谈文学,其自身的文学实践以及对文坛的关注始终未曾停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绝望。E.本文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而是根据“我”对曾孟朴先生的总体印象——“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来写;“刚正不阿”这一表述与文本内容不吻合。)
(评分标准:两项全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
14.(4分)(1)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这段话洋溢着对一位后学的褒扬,对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同情(1分),由此可见出孟朴先生为人的真诚,奖掖的热心和对文学与人生的真知灼见(1分);⑵直接引用所追忆人物的来信内容(1分),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1分)。
(评分标准:①能简要分析来信中的这段话的内涵,给2分:其中“褒扬”与“同情”,给1分;“真诚”、“热心”等,给1分。②指出是“直接引用”,给1分;③指出引用的表达效果,给1分。)
15.(6分)⑴“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这句话的涵义是:注重用白话翻译外国(西洋)文学重要作家的名作,以促进培养中国开创时期的新文艺,使之更伟大(2分)。⑵启发:文学(文艺)的创新发展需要有世界的胸怀(眼光),要善于借鉴、吸收外邦文学文艺的先进(成功)之处,以之为创造的源泉(2分);同理,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要使本国在这些领域有长足的发展,有更新的创造,也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应怀抱世界意识,本着“兼收并蓄、扬长弃短”的精神,大胆吸收,化为自身创造的源泉(2分)。
(评分标准:①能准确解释语句涵义,给2分;②谈启发,参照上述答案要点,酌情给分;若有其他理解,能从语句内涵出发联想,结合现实来谈,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6.(2分)(1)沐(1分) (2)“坐”应改为“座” (1分)
17. (2分)C(“屡见不鲜”应该改为“屡禁不止”或“屡戒不绝”)
18. (4分)示例一:静候树下,新月宛如你的笑眼,清风犹似你的耳语。依树远望,落叶飘飞,流芳布野。月色如纱,心静如水,独自倚待,草木依依。
示例二:静候树下,夜凉,风清,叶飘,周遭一片空寂;清寒四笼,树影婆娑。望穹宇,月如钩,丝丝挂念涌心头。故人不来,荒草萋萋。
(评分标准:①写法属描写,给1分;②有用到修辞,给1分;③能突出情景特征,给1分;④语言通顺、形象,给1分。若其他表达,符合题意,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字数明显不足或超出过多,酌情扣分。)
19. (5分)
示例一:“土豪”一词蹿红并引起英国广播公司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关注,表明汉语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土豪”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流行语引发持续关注,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它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领域的某些痼疾,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根治的时候。随着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应该让汉语语词向世界传递更多的中国正能量。
示例二:“土豪”一词风靡一时,折射出中国当下社会世风与人心的鄙俗。“土豪”成为流行热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新富群体的“暴发户”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各类“土豪”炫富、奢靡等思想行为表现的讥讽、调侃、羡慕等交织的复杂心态。“土豪”甚嚣尘上的现象,警醒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与精神文明发展同步,才能克服“土豪”习气,构建和谐社会。
示例三:“土豪”一词红到国外,《牛津词典》拟收入这一流行语,表明英语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自动进化非常完善。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世界,各国语言相互交融日渐密切,汉语在强化汉语规范应用,保护自身纯洁性的同时,也应该“兼收并蓄”,吸收异邦富有生命力的流行语汇,更新、扩充汉语语汇库,使汉语表达更加丰富,以进一步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评分标准:能结合材料引申出明确的看法,并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关于对所给材料的看法角度,以下几种供参考:①从“土豪”这一流行热词与当下中国社会世相或国民心态的关系看;②从“土豪”这一流行热词与语言发展演变的关系看(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之间语言的相互交融);③从“土豪”这一流行热词与当下中国的综合国力、文化实力的关系看;等等。评分应着眼于“看法”阐述明确,表达连贯这一中心。字数不足150字的,酌情扣分。)
20.【参考立意】
这则寓言故事叙述猪只图橡实填饱肚皮、养肥自己,而不顾橡树死活,挖掘橡树根,且不听老鸦责备的故事,旨在讽刺生活中那些只贪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眼光、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审读这则材料,可以运用类比联想,由此及彼,联想到人类社会,这样就不难打开思路了。
从猪对于橡树的态度,可以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从而引申出诸如善待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话题,可以提炼出以下立意:⑴切莫竭泽而渔,要善待自然,合理开发;⑵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等。
从猪对于劝诫者老鸦的回答,可以衍生出以下立意:⑴要善听忠告,勿刚愎自用、拒纳雅言;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有从善改过的胸怀。
从猪的极端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可以引申出以下立意:⑴要居安思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⑵水有源,树有根,要从长计议,不可自断根源(自毁传统根脉);⑶自私自利害人害己(自私是一种愚蠢);⑷饮水思源,要有感恩之心;等等。
从乌鸦对猪的劝告角度来看,可以提炼出如下立意:对待他人的错误,不应只是简单粗暴地责备,还应讲究劝谏的策略。
(若有其它立意,只要符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亦可。)
【参考译文一】
据我所知,太后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亲手杀掉杀父仇人,捆绑着自己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把他处死,而后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作乱。如果说要让礼不受践踏的话,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作乱。如果说要让法不被践踏的话,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运用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时用到同一件事情上。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滥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把这种处理方式向天下宣示,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这个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冤屈之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把和仇人同顶一片天视为大耻辱,把枕着利器睡觉而不忘复仇视为符合礼制的作为,想方设法,(要把利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按照礼的要求自己去认罪,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那么)徐爽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之下。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不明确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法获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经传的训条,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举动是不能根除互相仇杀的祸害。”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这两件事,就合乎礼制了。
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遵守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参考译文二】
①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
②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务,不也是很重大吗?(要终生为之奋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③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50~41)
|二类(40~31)
|三类(30~21)
|四类(20~0)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 不当
|内容较充实
|没什么内容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透过现象深
|4.材料丰富
|7.语言生动,句式灵活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 |
|5.形象丰满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思精巧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 |
|2.揭示问题产生原因
|6.意境深远
|9.文句有意蕴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12.有个性特征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 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要求作文有“亮点”,有“精彩”之处,根据“亮点”的大小、精彩的程度,如确能反映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即可给高分直至满分。凡内容和表达均判为四等,写作基本功确实很差的,不给发展分。
3. 缺题目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篇幅
在2/3以上),每少50个字扣1分。
4.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切入分为49分。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
(请阅卷老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